备战2020九年级化学复习演练——专题七十三:溶液(解析版)
展开备战2020九年级化学复习演练——专题七十三:溶液
考点一:溶液的形成
1. 各种洗涤剂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中,下列洗涤中所用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的是( )
A. 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B. 用餐具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
C. 用水洗去盘子中水果渣
D. 用醋洗去水壶的水垢
2.下列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其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
A. 食盐水 B. 豆浆 C. 碘酒 D. 糖水
3.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溶质和溶剂化合而成的化合物叫溶液
B. 溶液是无色透明、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C. 冰和水混合在一起,冰是溶质,水是溶剂
D. 少量油脂溶解在汽油中,油脂是溶质,汽油是溶剂
4.(1)盐酸溶液的溶质为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溶剂为________;锌粒放入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后的溶液,溶质为________。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在20 ℃时,向某氯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氯化钠固体,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溶质质量一定增加 B. 溶液质量一定增加
C. 溶液浓度一定变大 D. 溶剂质量一定不变
2.炎热的夏天,打开冰镇可乐的瓶盖,有大量的气泡产生,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气体是二氧化碳
B. 瓶内气压减小使该气体的溶解度变小
C. 温度升高使该气体的溶解度变小
D. 剩余可乐是该气体的不饱和溶液
3.下表列出了NH4Cl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NH4Cl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B. 20 ℃时,NH4Cl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7.2%
C. 在40 ℃时,向100 g水中加入50 g NH4Cl能形成饱和溶液
D. 将50 ℃时NH4Cl的饱和溶液降温到10 ℃,有17.1 g晶体析出
考点三:溶解度曲线
1.如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室温时,将盛有a、b饱和溶液的试管分别放入烧杯内的水中,均无晶体析出。当向烧杯内的水中加入硝酸铵固体或浓硫酸后,试管内所示现象正确的是( )
A. A B. B C. C D. D
2.下图是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明显
B. KNO3的溶解度大于NaCl的溶解度
C. t1℃时,100g KNO3的饱和溶液中含有20 g KNO3
D. t2℃时,NaCl的饱和溶液与KNO3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3.下图为甲、乙两种物质溶解度曲线。
资料:常温(20 ℃)下,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1)常温下,乙属于________(填“易溶”“可溶”“难溶”或“微溶”)物质。
(2)________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60 ℃时,甲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4)把60 ℃时质量相等的甲、乙饱和溶液降温到20 ℃,析出晶体较多的物质是________。
(5)要使乙饱和溶液中溶质大量结晶析出,应该采用________的方法。
(6)若要从甲、乙的混合溶液中提纯甲,则主要操作是蒸发浓缩、________、________、干燥。
4.学习了溶液的概念后,老师的提问及同学的回答如下图所示:
(1)以上三位同学中描述的是溶液特征的是________同学。
老师接着问:“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王华回答:“不溶于水的物质能溶于其他溶剂吗?”
李佳回答:“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因素有哪些?”
陈军回答:“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2)如果用实验回答王华的问题,则应该选择的溶质和溶剂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3)针对李佳的问题,老师引导同学们进行了一系列探究,包括绘制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表列出了从探究实验中获取的部分数据,李佳根据下表中的数据绘制了一条溶解度曲线,它是________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4)针对陈军的问题,老师以食盐溶于水为例,设计如下方案:
变量:是否搅拌。
方案:向甲、乙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同温度等体积的水,再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粉末状的食盐;搅拌甲烧杯,乙烧杯静置。
现象:甲烧杯中的食盐先溶解完。
结论:搅拌比不搅拌溶解得快。
请你模仿老师的方案,再探究一种影响因素:
(5)请再探究一种因素并填在下面表格相应的空格处:
考点四:溶质的质量分数
1. 下列条件中的氢氧化钙溶液,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
A. 30℃的不饱和溶液 B. 30℃的饱和溶液
C. 90℃的不饱和溶液 D. 90℃的饱和溶液
2. 将80 g 10%的NaOH溶液与20 g 15%的NaOH溶液混合,混合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A. 13% B. 12% C. 11% D. 16%
3.在2016年合肥市初中理科实验操作考试中某同学抽到了“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该实验常按以下步骤进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计算:所需氯化钠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只填数值不得分,下同),水的体积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时,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向左盘,应________;
A.增加适量氯化钠固体 B.减少适量氯化钠固体
C.调节游码 D.添加砝码
(3)将氯化钠和水依次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4)用上图所示的序号表示正确配制该溶液的操作顺序为________;
(5)下列不当操作导致结果小于6%的是________。
A.烧杯没有擦干 B.仰视读数
C.俯视读数 D.装瓶时洒出少许
4.小强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如右图所示),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他观察到小试管内有晶体析出。
(1)下面是小强对这种现象解释的部分内容,请你帮他把其余的解释内容续写完整:浓硫酸具有吸水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实验前后温度不变,则实验后的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原饱和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硝酸钾溶液中存在的溶质粒子是_______________(写粒子符号)。
(3)小强决定把实验后的浓硫酸稀释后用于制取氢气,若原锥形瓶中有10g 98%的浓硫酸,现要将其稀释成10%的硫酸,需要加入_______g水。
(4)下图是常见的化学实验仪器,小强在量取水时,应选择的量筒的量程为_______(填“100”或“50”)mL,此外,还需要补充的仪器是____________。
5.实验室里常用锌和稀硫酸反应来制取氢气。林辉同学取6.5g的锌并加入50g一定质量分数的硫酸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后,得到56.3g硫酸锌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Zn+H2SO4=ZnSO4+H2↑。请你计算:
(1)生成氢气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g。
(2)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备战2020九年级化学复习演练——专题七十三:溶液参考答案
考点一:溶液的形成
1. 各种洗涤剂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中,下列洗涤中所用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的是( )
A. 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B. 用餐具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
C. 用水洗去盘子中水果渣
D. 用醋洗去水壶的水垢
【答案】B
【解析】
A、汽油是优良的有机溶剂,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是利用了油污易溶于汽油的性质,所以错误.
B、洗洁精有乳化作用,能把大的油滴乳化成无数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所以正确.
C、水果渣不易粘附盘子,水果汁易溶于水,用水洗去盘子中的水果渣没有利用乳化作用原理,所以错误.
D、食醋中含有醋酸,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醋酸与碳酸钙反应能生成可溶的醋酸钙、水、二氧化碳,不是利用乳化作用,所以错误.故选B.
2.下列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其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
A. 食盐水 B. 豆浆 C. 碘酒 D. 糖水
【答案】B
【解析】
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A选项中食盐水是食盐溶解在水中,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B选项中豆浆不稳定,容易形成沉淀,属于悬浊液;C选项中碘酒是碘溶解在酒精中,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D选项中糖水是蔗糖溶解在水中,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
3.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溶质和溶剂化合而成的化合物叫溶液
B. 溶液是无色透明、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C. 冰和水混合在一起,冰是溶质,水是溶剂
D. 少量油脂溶解在汽油中,油脂是溶质,汽油是溶剂
【答案】D
【解析】
溶质和溶剂混合而成的化合物叫溶液,溶液不一定是无色透明、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可能具有颜色,比如硫酸铜,冰和水混合在一起,是一种纯净物,少量油脂溶解在汽油中,油脂是溶质,汽油是溶剂,因为都是液体时,溶质是量小的。故选D.
4.(1)盐酸溶液的溶质为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溶剂为________;锌粒放入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后的溶液,溶质为________。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HCl (2). H2O (3). ZnSO4 (4). Fe+CuSO4===Cu+FeSO4 (5). 2HCl+Na2CO3===2NaCl+CO2↑+H2O
【解析】
溶液由溶剂和溶质两部分组成,一般没有说明溶剂指的是水。(1)盐酸溶液中的溶质为HCl,没有说明溶剂一般是H2O;锌和稀硫酸恰好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故反应后的溶质为ZnSO4;(2)铁与硫酸铜反应为:Fe+CuSO4===Cu+FeSO4 ;(3)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为:2HCl+Na2CO3===2NaCl+CO2↑+H2O。
考点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在20 ℃时,向某氯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氯化钠固体,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溶质质量一定增加 B. 溶液质量一定增加
C. 溶液浓度一定变大 D. 溶剂质量一定不变
【答案】D
【解析】
因为题中未告诉我们该条件下氯化钠的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故加入一定量的氯化钠固体不能够确定是否有溶解。因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浓度不能够确定是否变化,但是溶剂一定没变。
2.炎热的夏天,打开冰镇可乐的瓶盖,有大量的气泡产生,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气体是二氧化碳
B. 瓶内气压减小使该气体的溶解度变小
C. 温度升高使该气体的溶解度变小
D. 剩余可乐是该气体的不饱和溶液
【答案】D
【解析】
可乐属于碳酸饮料,溶质为二氧化碳。打开瓶盖,瓶内压强突然减小,气体的溶解度下降,二氧化碳以气体形式逸出;外界热量的传递使得瓶内温度上升,气体的溶解度会下降;因为不知道该温度下溶解的二氧化碳的量是多少,故不能够确定剩余可乐是否是饱和溶液。故选D答案。
3.下表列出了NH4Cl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NH4Cl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B. 20 ℃时,NH4Cl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7.2%
C. 在40 ℃时,向100 g水中加入50 g NH4Cl能形成饱和溶液
D. 将50 ℃时NH4Cl的饱和溶液降温到10 ℃,有17.1 g晶体析出
【答案】C
【解析】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在0-80℃间,随着温度的上升氯化铵的溶解度变大,A选项错误;20℃氯化铵的饱和溶液中溶解的氯化铵37.2g、溶剂质量为100g,故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27.13%,B选项错误;在4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45.8g,故加入50g可以形成饱和溶液,C选项正确;50℃时,氯化铵的饱和溶液的质量没有说总共多少,故析出晶体的质量不能够确定,D选项错误。
考点三:溶解度曲线
1.如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室温时,将盛有a、b饱和溶液的试管分别放入烧杯内的水中,均无晶体析出。当向烧杯内的水中加入硝酸铵固体或浓硫酸后,试管内所示现象正确的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从溶解度曲线图可看出,a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b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又知,浓硫酸溶于水使溶液的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使溶液的温度降低.因为原溶液是饱和的,且无晶体析出,故降低温度后A试管中有晶体析出.
2.下图是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明显
B. KNO3的溶解度大于NaCl的溶解度
C. t1℃时,100g KNO3的饱和溶液中含有20 g KNO3
D. t2℃时,NaCl的饱和溶液与KNO3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答案】AD
【解析】
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明显;在温度大于t2时,KNO3的溶解度大于NaCl的溶解度;t1℃时,100g 水的饱和溶液中含有20 g KNO3;t2℃时,NaCl的饱和溶液与KNO3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故选AD.
3.下图为甲、乙两种物质溶解度曲线。
资料:常温(20 ℃)下,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1)常温下,乙属于________(填“易溶”“可溶”“难溶”或“微溶”)物质。
(2)________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60 ℃时,甲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4)把60 ℃时质量相等的甲、乙饱和溶液降温到20 ℃,析出晶体较多的物质是________。
(5)要使乙饱和溶液中溶质大量结晶析出,应该采用________的方法。
(6)若要从甲、乙的混合溶液中提纯甲,则主要操作是蒸发浓缩、________、________、干燥。
【答案】(1). 易溶 (2). 40 (3). 37.5% (4). 甲 (5). 蒸发溶剂 (6). 冷却结晶 (7). 过滤
【解析】
从溶解曲线,我们可以得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即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而乙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小;同时也可查到该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
(1)常温下,查图可以得到甲乙的溶解度都大于10g,故通过表格可知甲乙在常温下都属于易溶物;(2)溶解度曲线相交说明物质的溶解度在该温度下相等,故在40℃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3)60℃时,查图可以知道甲的溶解度为60g即100g水中溶解甲60g形成饱和溶液,所以其质量分数为37.5%;(4)查图可以知甲的解度随温度上升变化较快,乙的溶解度随温度上升变化较甲慢,故60℃,相同质量的甲和乙的饱和溶液,甲析出的晶体较多;(5)乙的溶解度随温度上升变化不大,故只能用蒸发溶剂的办法获得乙的固体;(6)通过升温先让溶液中溶剂蒸发形成饱和溶液,在通过降温让甲析出,过滤即可得到潮湿的甲的固体,在干燥即可。
4.学习了溶液的概念后,老师的提问及同学的回答如下图所示:
(1)以上三位同学中描述的是溶液特征的是________同学。
老师接着问:“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王华回答:“不溶于水的物质能溶于其他溶剂吗?”
李佳回答:“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因素有哪些?”
陈军回答:“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2)如果用实验回答王华的问题,则应该选择的溶质和溶剂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3)针对李佳的问题,老师引导同学们进行了一系列探究,包括绘制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表列出了从探究实验中获取的部分数据,李佳根据下表中的数据绘制了一条溶解度曲线,它是________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4)针对陈军的问题,老师以食盐溶于水为例,设计如下方案:
变量:是否搅拌。
方案:向甲、乙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同温度等体积的水,再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粉末状的食盐;搅拌甲烧杯,乙烧杯静置。
现象:甲烧杯中的食盐先溶解完。
结论:搅拌比不搅拌溶解得快。
请你模仿老师的方案,再探究一种影响因素:
(5)请再探究一种因素并填在下面表格相应的空格处:
【答案】 (1). 李佳 (2). 碘 (3). 酒精(合理即可) (4). A (5). 温度 (6). 向甲、乙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不同温度等体积的水,再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粉末状的食盐 甲、乙两烧杯都静置 (7). 温度高的烧杯中的食盐先溶解完 (8). 温度越高溶解越快 (9). 食盐颗粒的大小 (10). 向甲、乙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同温度等体积的水,再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粉末状和颗粒状的食盐;甲、乙两烧杯都静置 (11). 粉末状的食盐先溶解完 (12). 颗粒越小溶解越快
【解析】
溶液是指一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外界因素主要为温度;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为溶剂的质量、颗粒的大小、搅拌等因素。(1)溶液的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故李佳描述的是溶液的特征;(2)碘难溶于水而易溶于酒精,故选择碘和酒精,还有汽油和酒精;(3)查图可知在20℃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0g,40℃该物质的溶解度为30g,故根据表中数据确定是A物质;(4)影响溶质的溶解快慢的因素有搅拌、溶剂的温度、溶质的颗粒大小等,故
(5)可以选择影响的因素为溶质颗粒的大小
考点四:溶质的质量分数
1. 下列条件中的氢氧化钙溶液,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
A. 30℃的不饱和溶液 B. 30℃的饱和溶液
C. 90℃的不饱和溶液 D. 90℃的饱和溶液
【答案】B
【解析】
根据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及相同温度下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大于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对所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进行判断.
解:根据相同温度下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大于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可判断30℃时氢氧化钙的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同理,90℃时氢氧化钙的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根据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可判断90℃时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30℃时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综合以上分析,四种溶液质量分数最大的为30℃时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故选B.
2. 将80 g 10%的NaOH溶液与20 g 15%的NaOH溶液混合,混合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A. 13% B. 12% C. 11% D. 16%
【答案】C
【解析】
混合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11%。
3.在2016年合肥市初中理科实验操作考试中某同学抽到了“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该实验常按以下步骤进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计算:所需氯化钠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只填数值不得分,下同),水的体积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时,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向左盘,应________;
A.增加适量氯化钠固体 B.减少适量氯化钠固体
C.调节游码 D.添加砝码
(3)将氯化钠和水依次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4)用上图所示的序号表示正确配制该溶液的操作顺序为________;
(5)下列不当操作导致结果小于6%的是________。
A.烧杯没有擦干 B.仰视读数
C.俯视读数 D.装瓶时洒出少许
【答案】 (1). 50 g×6%=3.0 g (2). (50 g-3.0 g)÷1.0(g/mL)=47.0 mL (3). B (4). 加快氯化钠溶解 (5). CBDEA (6). AB
【解析】
配置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步骤为: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贴标签。(1)计算氯化钠的质量为50g6%=3g;水的体积为(50-3)g=47g那么所需要的水的体积为47g÷1.0(g/mL)= 47ml;(2)根据托盘天平的原理,指针偏向那边托盘,那边的托盘中的药品重,故需要减少氯化钠的质量,不能调整游码和砝码;(3)玻璃棒的搅拌可以加快氯化钠的溶解速度;(4)根据配置溶液的步骤,则排列顺序为CBDEA;(5)质量分数小于6%,可能的原因主要由:氯化钠的质量偏小;水的体积偏大,故A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仰视读数会使得量取水的体积偏大,俯视读数会使得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故B答案正确,C答案错误。
4.小强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如右图所示),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他观察到小试管内有晶体析出。
(1)下面是小强对这种现象解释的部分内容,请你帮他把其余的解释内容续写完整:浓硫酸具有吸水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实验前后温度不变,则实验后的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原饱和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硝酸钾溶液中存在的溶质粒子是_______________(写粒子符号)。
(3)小强决定把实验后的浓硫酸稀释后用于制取氢气,若原锥形瓶中有10g 98%的浓硫酸,现要将其稀释成10%的硫酸,需要加入_______g水。
(4)下图是常见的化学实验仪器,小强在量取水时,应选择的量筒的量程为_______(填“100”或“50”)mL,此外,还需要补充的仪器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吸收了试管中饱和硝酸钾溶液挥发出来的水分,试管内溶液溶剂减少,导致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2). 等于 (3). K+、NO (4). 88 (5). 100 (6). 胶头滴管
【解析】
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上升变大且变化较大。无论加水的稀释还是蒸发水的浓缩,溶液中溶质的质量都保持不变。(1)浓硫酸具有吸水性,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加入到浓硫酸后溶剂减少,故硝酸钾会析出;(2)因为溶液还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虽然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减少,但溶解度不变,故质量分数不变;硝酸钾溶液中的微粒为K+、;(3)稀释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故 得到稀释后溶液的质量x=98g,则加入水的质量为(98-10)g=88g;(4)因为需要水的质量为88g,约为88ml,故需要的量筒量程最好为100ml;量筒通常需要胶头滴管配合使用。
5.实验室里常用锌和稀硫酸反应来制取氢气。林辉同学取6.5g的锌并加入50g一定质量分数的硫酸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后,得到56.3g硫酸锌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Zn+H2SO4=ZnSO4+H2↑。请你计算:
(1)生成氢气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g。
(2)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1)0.2 (2)19.6%
【解析】
解:设生成氢气的质量为x,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y.
Zn+H2SO4═ZnSO4+H2↑
65 98 2
6.5g 50g•y x
,
x=0.2g,y=19.6%
答:(1)0.2;
(2)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