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届 通用版 二轮对对练:专题六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作业Word版含解析
展开
专题六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考命题规律
2020年高考必备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Ⅰ卷
Ⅱ卷
Ⅰ卷
Ⅱ卷
Ⅲ卷
Ⅰ卷
Ⅱ卷
Ⅲ卷
Ⅰ卷
Ⅱ卷
Ⅲ卷
Ⅰ卷
Ⅱ卷
Ⅲ卷
命题角度1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6~8
6~8
命题角度2
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运输的影响
4~5
命题角度3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命题角度4
自然资源对人类的影响
7~9
命题角度1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
(2019全国Ⅲ·6~8)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第1~3题。
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 )
A.气温升高
B.气温降低
C.降水增多
D.降水减少
2.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
A.洪水暴涨
B.退耕还湿
C.地面沉降
D.冻土融化
3.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
A.林地 B.湿地
C.草地 D.寒漠
答案:1.A 2.D 3.C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西伯利亚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土地覆被发生变化且越年积雪面积减少,由此推知西伯利亚地区气温升高,导致该地土地覆被变化,A项正确。第2题,随着气温升高,冻土融化,土壤水分增多,水分随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向洼地汇集,导致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D项正确。该地降水较少且近年来没有大的变化,洪水暴涨可能性小,A项错误。该地纬度高,气候寒冷,人类活动较少,退耕还湿面积小,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地面沉降,C项错误。第3题,随着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西伯利亚平地上的土壤水分减少,不再适合耕种。与林地(需水量大)相比,草地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且竞争力更强,故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草地,C项正确,A项错误。平地上的耕地水分条件变差,无法转变为湿地,B项错误。气温升高,冻融作用和物理风化作用减弱,不利于寒漠的形成,D项错误。
4.(2019全国Ⅰ·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2)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
答案:(1)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受冰雪融水补给;补给大于蒸发。
(2)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
解析:第(1)题,末次冰期晚期,气温开始回升,湖泊北方大陆冰川融水量增加,导致湖泊淡水补给增多,而此时气温相对还比较低,湖面蒸发较弱,淡水的补给大于蒸发,湖水盐度较低,里海一度为淡水湖。第(2)题,要抓住时间节点: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也就是气候进一步变暖,里海北方冰川大幅消退时。答题时抓住三个关键:一是要说明盐分的来源(由北方大陆冰川融水补给,改为冰川消退后的河流补给),河流带来盐分;二是要说明盐分无法随径流排出(无出水口),只能在湖泊积累;三是说明水分可以通过蒸发而排出。总之,就是要把水盐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分析清楚。
典题演练提能·刷高分
下图是某科考队员在北冰洋抓拍到的一只北极熊生活照片。科学家预计,到2050年,北极熊的数量将减少30%。据此完成第1~2题。
1.照片拍摄的最佳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北极熊数量将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面上升,被淹死
B.气温寒冷,被冻死
C.食物缺乏,被饿死
D.市场需求,被杀死
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北冰洋有部分区域冰雪消融,北极熊站在浮冰上,应为北极地区的暖季,即北半球的夏季。第2题,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冰山会消融,北极熊赖以生存捕食的海洋浮冰区消失,北极熊捕食困难,食物链中断,数量减少,濒临灭绝。
世界气象组织2017年10月30日在日内瓦发布公报称,2016年全球温室气体平均浓度达到了近百万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下图示意近30年来CH4(一种温室气体)浓度时空分布变化。结合图文材料,完成第3~4题。
3.符合图示CH4浓度时空分布特点的是( )
A.CH4浓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B.CH4浓度南半球低于北半球
C.1985—2000年CH4浓度变化较小
D.2000—2010年CH4浓度增长加快
4.温室气体可以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是因为能强烈吸收 ( )
A.太阳辐射的可见光
B.地面辐射中的紫外线
C.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
D.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答案:3.B 4.C
解析:第3题,由图示可知CH4浓度并没有由赤道向两极递减;CH4浓度南半球大部分年份低于北半球;1985—2000年CH4浓度南北半球极大值和极小值变化较大;2000—2010年期间,南北半球CH4浓度处于较高水平,增长较慢。第4题,温室气体CO2、CH4等强烈吸收地面辐射的长波辐射增温,从而导致大气逆辐射增加,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全球气温升高。
下图为我国长白山北侧剖面图(左图)和岳桦林景观图(右图)。生态过渡带是一种植被类型逐渐被另一种植被类型取代的过渡区。因为其环境因子、生物种群均处于相变的临界状态,因此非常脆弱,对外界干扰极其敏感,可以作为外界干扰的信号放大器,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预警区。岳桦林带为长白山针叶林与苔原带之间的生态过渡带。据此完成第5~6题。
5.在左图中指出岳桦林带的位置( )
A.① B.② C.③ D.④
6.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岳桦林带的变化趋势为( )
A.林带范围变窄
B.林带向下移动
C.林带将消失
D.林带向上移动
答案:5.B 6.D
解析:第5题,长白山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山麓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带,即④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带,再往上③为针叶林带,①为苔原带,岳桦林是长白山针叶林与苔原带之间的生态过渡带,因此②处为岳桦林带。第6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山地地区热量条件改善,海拔较高的地方因气温升高而适宜森林分布,造成林线向上移动。
我国沿海海平面的季节变化与气象密切相关。下图反映2014年上海沿海海平面变化。读图,完成第7~9题。
7.与常年同期相比,2014年上海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最大的月份是( )
A.2月 B.6月 C.9月 D.11月
8.上海沿海地区每年均出现季节性高海平面潮的原因是( )
A.全球气候的逐渐变暖
B.易受热带气旋影响
C.流向海洋的河水减少
D.西南季风吹拂海面
9.2014年上海沿海的海平面总体变化带来的影响可能是( )
A.沿海低地可能被淹没
B.崇明岛面积逐渐增大
C.沿海风暴潮的危害减弱
D.上海市需水量减少
答案:7.A 8.B 9.A
解析:第7题,根据图示两条曲线各月份的差值,与常年同期相比,2014年上海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最大的月份是2月。第8题,注意题干中指的是季节性海平面升高,其主要原因是夏半年我国东部沿海经常受到热带气旋影响,在风力的吹拂作用下形成。第9题,2014年上海沿海的海平面总体变化是升高,带来的影响是沿海低地可能被淹没。
命题角度2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运输的影响
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
(2018全国Ⅱ·4~5)澳门半岛以低矮的丘陵为主,现在的部分土地是历年填海而成的。下图示意澳门半岛山丘分布、街道格局及部分街道名称。据此完成第1~2题。
1.由于填海造地,海岸线向海推移距离最长的地方位于澳门半岛的( )
A.东北部 B.西北部
C.东南部 D.西南部
2.澳门老城区少见自行车,原因可能是老城区街道 ( )
A.狭窄 B.曲折
C.坡大 D.路面凹凸
答案:1.C 2.C
解析:第1题,考查城市空间的发展。由材料可知,澳门半岛以低矮的丘陵为主。从图中可以看出,低矮的丘陵主要集中于半岛的西北部和北部,且澳门半岛西部和东北部距离行政边界较近,拓展空间相对较小。而东南部行政区域面积大,且东南部道路呈现以方格状为主的道路网,说明地形平坦,主要是填海造陆形成的,该地距离丘陵集中的老城区相对较远,故C项正确。第2题,考查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自行车行驶占用空间较小,老城区街道狭窄不是限制其行驶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自行车驾驶灵活,不易受到弯曲道路的限制,故B项错误;由于澳门半岛以丘陵地形为主,道路坡度较大,自行车主要依靠人力行驶,行驶不便,故C项正确;澳门老城区发展历史悠久,基础设施完善,路面平坦,故D项错误。
(2015北京·4~5)下图为华北某地局部示意图。读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 )
A.甲地陡峻,喀斯特地貌典型
B.乙地低平,泥石流灾害频发
C.丙村比丁村土层深厚
D.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浅
4.图示地区( )
A.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
B.山前平原受外力侵蚀作用明显
C.洪积扇面积差异取决于降水量
D.渠水通过蒸发环节参与水循环
答案:3.C 4.D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甲地为花岗岩,不会发育喀斯特地貌,A项错误;乙地低平,而泥石流发生于山区,B项错误;丙村位于冲积扇边缘,沉积作用显著,土层厚,丁村位于冲积扇顶部,土层薄,C项正确;结合图中地下水水位分析,丁村地势较高,地下水埋藏深,丙村地下水埋藏较浅,D项错误。第4题,通过山地与山前平原分布的位置、地表水流向及指向标可知,该地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A项错误;山前平原受外力沉积作用明显,B项错误;洪积扇面积差异取决于地形、岩石性质、植被覆盖程度等,C项错误;渠水不易下渗,主要通过蒸发、径流等环节参与水循环,D项正确。
典题演练提能·刷高分
雅西高速的四川拖乌山隧道段,因落差大采用了螺旋形隧道(就是在山中打出一条隧道,在隧道中盘山)。读图,完成第1~2题。
1.雅西高速修筑螺旋形隧道的原因( )
A.联系更多聚落
B.有利于行车安全
C.节约建设成本
D.保护生态环境
2.高速公路的修建使当地( )
A.人口迁移规模下降
B.区域经济差异扩大
C.农产品商品率提高
D.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雅西高速修筑于落差大的山地丘陵地区,修成螺旋形隧道可以减缓坡度,增加行车安全度。第2题,高速公路的修建使当地的交通问题得到改善,使得当地的农产品外运问题得到部分解决。
读我国东南部某区域示意图,完成第3~4题。
3.促进和制约甲乡镇发展的区位分别是( )
A.地形和交通 B.交通和地形
C.气候和地形 D.河流和气候
4.下列关于甲乡镇首条对外公路选线的选择,正确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3.B 4.B
解析:第3题,读等高线分布图可知,甲地位于沿海地区,水上交通便利,交通条件是促进乡镇发展的重要区位;甲地附近等高线密集,地形起伏较大,不利于乡镇发展。所以促进和制约甲乡镇发展的区位分别是交通和地形。第4题,读图可知,②线沿鞍部修建,坡度较缓、工程量小,便于公路的修建;①③④均穿越多条等高线,沿线地势起伏大,修路工程量大且安全性低。
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在出山口处形成扇形堆积体——冲积扇。冲积扇在平面上呈扇形,可分为扇顶、扇中、扇缘三部分,扇顶伸向谷口;在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下面左图为干旱区冲积扇平面示意图,右图为湿润区冲积扇平面示意图。据此完成第5~6题。
5.干旱区冲积扇形态较湿润区冲积扇形态显著的原因是( )
A.干旱区冲积扇面积大
B.干旱区河流落差小
C.湿润区地形起伏大
D.湿润区流水侵蚀作用强
6.干旱区的聚落适宜布局在( )
A.冲积扇扇缘 B.冲积扇扇中
C.冲积扇扇顶 D.山谷中
答案:5.D 6.A
解析:第5题,干旱区冲积扇形态明显,主要原因是冲积扇形成后受到的流水侵蚀作用弱,沉积物主要留在了河流出山口,而不会被流水搬运到更远的地方。湿润区河流流量大,河流侵蚀搬运能力强,所以湿润区的冲积扇面积较小。第6题,根据流水机械沉积分异规律可知,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因此冲积扇扇缘的土壤颗粒小;冲积扇出山口(扇顶)处地势高,地下水会向扇缘部分流动,导致扇缘地下水较充足。因此,在干旱区,土壤条件和水源条件较好的冲积扇扇缘有利于形成绿洲,聚落多分布在此。
青木川镇发轫于明中叶,成型于清中后期,鼎盛于民国年间,距今已有600余年,古木建筑保存完好,为国家4A级景区。回龙场是青木川老街的传统称谓,民国时期曾是繁荣的商业、文化交流场所。左图示意青木川镇位置,右图是回龙场老街景观田。据此完成第7~8题。
7.发轫期,青木川古镇先民的选址主要考虑( )
A.河宽永深,便于航运
B.冲积平原,地形平坦
C.依山傍水,风景优美
D.位置优越,便于陆运
8.民国时,回龙场商贸鼎盛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支持,政策推动
B.民族杂居,交流频繁
C.毗邻三省,经济活跃
D.资源丰富,工业发达
答案:7.B 8.C
解析:第7题,由材料“青木川镇发轫于明中叶”可知,明朝为农业社会,选址主要考虑地形,即地形平坦,便于农耕。第8题,回龙场是青木川老街的传统称谓。从图中可看出青木川镇位于甘肃、陕西、四川三省交界地区,鼎盛的主要原因是毗邻三省,经济活跃。
下图为某小区域的等高线地形示意图。读图,完成第9~10题。
9.关于图中甲、乙、丙、丁聚落的形成及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聚落有河流经过,取水最方便,发展最快
B.乙聚落地势最高,洪涝灾害少,形成最早
C.丙聚落在河流凹岸,水深易建码头,形成最早
D.丁聚落地形平坦,水陆交通便利,规模最大
10.若图中山峰高程为460米,等高距为30米,则山峰与B点的相对高度可能为( )
A.20米
B.40米
C.50米
D.60米
答案:9.D 10.A
解析:第9题,甲位于两河交汇处,取水方便,但甲地在河流上游地带,面积小,发展受限;乙聚落地势最高,洪涝灾害少,但地形狭窄,发展空间小,不是最早形成;丙聚落在两河交汇处,水运便利,发展较早,但泥沙易淤积,水浅;丁聚落地形平坦,在河流下游,水陆交通便利,发展空间大,规模最大。第10题,若图中山峰高程为460米,等高距为30米,B处海拔应是430~460米,则山峰与B点的相对高度可能为0~30米。
命题角度3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
(2017海南·9~11)位于南岭山地的某县90%以上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集镇住宅多为三层,其二层和三层也开有外门,如图所示。尽管水淹频率很高,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据此完成第1~3题。
1.在农业社会,制约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是( )
A.谷地面积 B.河流水量
C.林木产量 D.风俗习惯
2.这些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主要是为了( )
A.通风 B.避灾 C.采光 D.美观
3.这些集镇遭遇的洪水特点是( )
①砾石多 ②退水快 ③历时长 ④流速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1.A 2.B 3.C
解析:第1题,考查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该地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农业社会主要依靠土地,南岭山地地形崎岖,耕地主要位于谷地,故谷地面积制约了聚落规模。第2题,考查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南岭地处我国南方地区,降水量大,雨水很快汇聚到山间谷地,导致谷地汇聚的水量较大,而该地的集镇位于山间谷地,为了防止洪灾,住宅的二层和三层开外门。第3题,考查自然灾害的特点。该地区处于山区,汇水速度快,退水速度也快;但集镇处于谷地,地形相对平缓,水流速度较慢。
典题演练提能·刷高分
下图为某种地理现象在全球的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2题。
注:30(38%)表示年均次数为30,年均概率为38%
1.该地理现象是( )
A.海啸
B.温带气旋
C.台风或飓风
D.石油泄漏
2.据图可知( )
A.④地位于两大板块消亡边界
B.⑤地比②地的昼长变化幅度大
C.③地因寒暖流交汇形成渔场
D.③地比①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大
答案:1.C 2.B
解析:第1题,图示该地理现象主要位于低纬地区的海域,发生次数最多的是东亚、东南亚沿海一带,判断应是台风或飓风。第2题,④地位于板块张裂地带,是生长边界;⑤地比②地的纬度高,昼长变化幅度大;③地因寒流的上升流形成渔场;图示没有季节变化,不能确定③地比①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大。
升龙工业区是越南北部历史最长、发展最完善的工业园区,距离越南首都河内市中心约16千米。工业区提供全面服务支持,包括银行、货物集散中心、邮局等。工业区内有工程运营和维护公司等,有多个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其中大部分是日本的,企业多涉及印刷机器、卫生陶瓷、汽车配件等方面。读图,完成第3~4题。
3.升龙工业区地表用粉砂黏土和沙子混合填充压实,海拔7.3~10.5米,较周围地区高2~3米。这样施工最主要的目的是( )
A.确保地基稳定可靠
B.减弱洪涝灾害的影响
C.防止海水倒灌
D.避免台风危害
4.现阶段,升龙工业区是越南土地租金最高的工业区之一,而日本企业仍在扩大投资,是因为( )
A.位于首都,人才丰富
B.交通便利
C.建设标准高,提供的服务全面
D.生产的产品利润大
答案:3.B 4.D
解析:第3题,升龙工业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海拔7.3~10.5米,海拔低,位于河流下游沿岸,洪涝灾害多。较周围地区高2~3米,最主要的目的是减弱洪涝灾害的影响。第4题,企业区位选择的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利润,升龙工业区是越南土地租金最高的工业区之一,而日本企业仍在扩大投资,是因为生产的产品利润大。
冻雨,俗语称“滴水成冰”。形成于特殊的温度层结,逆温层和融化层是冻雨产生的重要条件,常以700 hPa温度≥0.0 ℃和850 hPa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