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高考地理微专题突破 专题过关检测(十七) 区域可持续发展 (通用) 作业 Word版含解析
展开专题过关检测(十七) 区域可持续发展
(2019·玉溪模拟)互花米草起源于北美,繁殖力超强,能促进泥沙的快速沉降和淤积,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下表为部分年份福建泉州湾河口湿地主要景观类型面积(单位:公顷)变化表。据此完成1~2题。
年份 | 潮间淤泥海滩 | 潮间沙滩 | 互花米草湿地 | 水产池塘 | 其他湿地盐沼植被 |
1988 | 3 043.62 | 210.33 | 20.16 | 30.87 | 125.82 |
1993 | 2 847.51 | 239.04 | 124.20 | 31.32 | 131.85 |
1997 | 2 713.95 | 201.51 | 186.29 | 95.49 | 0 |
2002 | 2 396.25 | 224.28 | 270.81 | 182.2 | 0 |
1.1988~2002年,泉州湾的河口湿地( )
A.有生物入侵 B.面积一直增加
C.海岸线前进 D.生态显著改善
2.泉州湾河口湿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措施是( )
A.退田还海,禁止向海洋拓展
B.建湿地公园,发展旅游业
C.开挖池塘,大力发展养殖业
D.建经济特区,发展重工业
解析:1.A 2.B 第1题,根据表格分析可知,1988~2002年,泉州湾的河口湿地中,其他湿地植被减少甚至消失,而互花米草湿地一直增加,说明该地发生了生物入侵现象。第2题,退田还海,禁止向海洋拓展不符合发展方向,在实际中不可能推行;建湿地公园,发展旅游业既可以保护湿地,还可以发展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开挖池塘,大力发展养殖业或建经济特区,发展重工业都是破坏湿地的做法,不可取。
(2019·岳阳测试)住宅小区的造景设计丰富多样,有人喜欢绿植园林,有人热衷于建设水景,也有人喜欢旱溪景观。旱溪是人工仿照自然界中干涸的河床营造出的不放水可步行的溪床。据此完成3~5题。
3.比起人造水景,旱溪的特点是( )
A.维护成本高 B.设计成本高
C.居民活动空间大 D.水资源消耗大
4.旱溪最主要的生态功能是( )
A.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B.减少暴雨带来的内涝
C.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D.增加生物多样性
5.着眼生态效益,下列材料最适合用作铺设旱溪河底的是( )
A.防水材料 B.天然沙土
C.建筑残渣 D.混凝土
解析:3.C 4.B 5.B 第3题,从材料信息中可以知道,旱溪是不放水可步行的溪床,所以与人造水景相比它的水资源消耗量几乎为零,D不对;人造水景虽然有水有景,但是如果在缺水的城市中,它的维护及使用成本就很高,而旱溪仅是仿照自然界中干涸的河床建造的,没有水,所以与人造水景相比即使是在水源充足的城市它的维护成本也很低,设计成本也低,A、B不对;但由于没有水占用空间,居民可以在溪床步行,所以这并没有占用居民的活动空间,因此与人造水景相比,旱溪的居民活动空间大,C对。第4题,旱溪并没有大量植被和水域存在,所以它并不能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A错;也不能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C错;更不能增加生物多样性,D错;但由于其地势较低,可以汇集雨水,这样可以减少暴雨带来的内涝,B正确。第5题,从生态效益来说,防水材料和混凝土不利于雨水的下渗,A、D错;建筑残渣虽然可以使废物得到充分利用,但有的建筑残渣中包含一定可产生污染的物品,所以也不符合生态效益,C错;而天然沙土,由于来自于大自然,未经过任何处理,既有利于水下渗,且在其上可以生长植物,也和周边生态自然环境相适应,故只有天然沙土的生态效益最好,可用作铺设旱溪河底,B正确。
(2019·遵义模拟)桑基鱼塘系统通过专家评审,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下图示意该省桑基鱼塘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据此完成6~8题。
6.该省最可能是( )
A.云南 B.辽宁
C.浙江 D.湖南
7.该农业模式的突出优点是( )
A.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社会效益
B.生物互生互养,低耗“零”污染
C.改善局部气候,美化自然环境
D.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8.受各种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桑基鱼塘这种已经存在了2 500多年的古老生产模式,正日渐成为一种濒危的文化遗产。为了稳定和持续发展我国的蚕桑产业,国家实施了“东桑西移”工程,其主要原因是( )
A.东部水陆交通便利,经济繁荣
B.东部产业结构调整,消费市场萎缩
C.西部基础设施完善,投资环境好
D.西部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且廉价
解析:6.C 7.B 8.D 第6题,珠三角地区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发展桑基鱼塘农业,且历史悠久;长三角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与珠三角地区相似,故该省位于珠三角或长三角地区。选C。第7题,桑基鱼塘农业以其生产方式的良性循环而闻名。读图可知,桑基鱼塘的生产方式是蚕沙(蚕粪)喂鱼、塘泥肥桑、桑叶养蚕,栽桑、养蚕、养鱼三者结合,形成桑、蚕、鱼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节约了资源,获得了经济效益,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选B。第8题,东部水陆交通便利,经济繁荣,社会经济条件优越,但这不是“东桑西移”的原因;东部经济发达,消费市场大,并未出现市场萎缩现象;与东部相比,西部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较差,但西部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且廉价,“东桑西移”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选D。
(2019·南昌模拟)长江江豚是用肺呼吸的淡水哺乳动物, 近年来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为保护江豚,我国在长江流域选择封闭河流故道,通过定点定量投喂,进行半自然状态人工网箱养殖鱼并饲养江豚。研究人员发现江豚与鱼类一样有早晚摄食规律。下图示意长江的一段封闭河流故道(江豚研究地)。据此完成9~11题。
9.研究人员发现在③区域江豚夏季清晨活动频繁,主要是由于( )
A.觅食活动 B.避免阳光照射
C.水温适宜 D.躲避人类干扰
10.研究人员发现人工池内饲养江豚,江豚的呼吸间隔时间比半自然状态短。因为人工池( )
A.水浅光照足 B.水浅空间小
C.江豚生存适应性弱 D.受人类活动影响多
11.推测江豚活动最集中的区域是( )
A.①区域 B.②区域
C.④区域 D.⑤区域
解析:9.A 10.B 11.D 第9题,江豚有早晚摄食规律,人工网箱养殖鱼用来饲养江豚,③区域为网箱养殖区域,故研究人员发现在③区域江豚夏季清晨活动频繁,主要是由于觅食活动,A正确。避免阳光照射和水温适宜无法确定,B、C错误。③区域为网箱养殖区域,人类活动较多,D错误。第10题,研究人员发现人工池内饲养江豚,江豚的呼吸间隔时间比半自然状态短,说明人工池水中氧气不足,由于选择封闭河流故道饲养,这与水浅空间小有密切关系,B正确。氧气与光照、江豚生存适应性弱、人类活动没有直接的关系。第11题,⑤区域临近出口,水体交换频繁,且水面较宽,人类活动少,对其干扰小,故⑤区域最可能是江豚活动最集中的区域,D正确。
二、非选择题
12.(2019·长沙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木材是人类主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主要取自森林资源。我国是一个森林覆盖率不高的国家,由于森林资源的短缺,许多木材制品已被钢材、铝材、塑料、水泥等替代,但其环境效益不佳。鉴于此,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业循环经济势在必行。下图示意我国某国有林场林业循环经济产业链。
(1)与传统林业比较,说明林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点。
(2)指出并说明林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中需要完善的环节。
(3)分析许多木材制品被钢材、铝材、塑料、水泥等替代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4)请为该国有林场林业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解析:第(1)题,可以直接获取图中信息,可看出围绕林业可发展第一、二、三产业,同时还能减少废弃物排放。整体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谈,森林作为植被本身的作用主要是对于生态环境的意义,如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其次是作为木材,它的经济意义。第(2)题,注意从产业链角度分析,要延长产业链,还要利于环境保护。可以分析现有的产业结构优缺点,尤其是缺点,如粪便等可以继续发展沼气,解决生活能源问题,同时林木资源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能过度樵采,注意树木的更新利用,发展可持续产业和绿色产业。第(3)题,可从钢材、铝材、塑料、水泥等材料在生产、使用中带来的环境问题角度分析。第(4)题,可从林木品质、附加值提升,以及环境保护等角度分析。
答案:(1)高效利用森林资源,推进造纸业、家具制造业对木材进行深加工,实现森林资源的最大增值;对“三剩物”回收再利用,物尽其用,减少浪费;推广清洁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利用森林氧吧和优美环境,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充分利用森林环境中的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推进与养殖业、种植业的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
(2)利用禽畜类粪便、植物枯枝落叶和草被植物生产沼气,解决林场生活用能问题,减少林木樵采;采伐区应划分轮采区,及时进行抚育更新,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家具制造业和造纸业要把好环保关,发展绿色家具制造和造纸业,减少环境污染。
(3)钢材、铝材、塑料、水泥等产品的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而这些资源和能源大多为不可再生资源,大规模生产会导致资源枯竭,破坏生态平衡;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渣,严重污染环境,其环境效益较差。
(4)加大科技投入,培育速生优质树种,缩短木材的生长周期;保护生态环境,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推进“林业+互联网”的运营模式,创新自主品牌,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13.(2019·郑州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地处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冬季风强劲,属半干旱区到半湿润区的过渡地带。历史上塞罕坝曾开围放垦,原始森林几乎绝迹。20世纪60年代初,内蒙古的风沙紧逼北京城。为了抵御风沙南侵,1962年,塞罕坝林场正式组建。塞罕坝的条件比同纬度的大部分地方都更不适宜林木生长,树木生长缓慢。但是几十年来,塞罕坝人还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建成了世界最大的人工林,创造了从荒原到林海的绿色奇迹,同时也发展了经济,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材料二 塞罕坝林场及周边区域示意图。
(1)说明塞罕坝原始森林破坏后,风沙紧逼北京的原因。
(2)从气候的角度分析塞罕坝林场树木生长缓慢的原因。
(3)请以塞罕坝生态环境的恢复对经济的影响为例,说出你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解。
解析:第(1)题,该地区距冬季风源地较近,冬季风强盛; 浑善达克沙地距北京近,塞罕坝原始森林破坏后,土地沙化,为沙尘天气提供了沙源,北京失去绿色屏障,冬季风携风沙长驱直入;该地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利于冬季风沙南侵。第(2)题,塞罕坝林场位于我国内蒙古高原,地势较高,热量条件不足;该地区地处我国半干旱与半湿润地区的过渡地带,降水较少;冬季寒冷漫长,冬季风强劲,容易遭受低温冻害的影响,因此该地树木生长缓慢。第(3)题,塞罕坝生态环境恢复,森林覆盖率提高,促进了当地林业的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增加生物多样性;形成了独特的旅游资源,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答案:(1)(离冬季风源地近)冬季风强盛;塞罕坝原始森林破坏后,北京失去绿色屏障,(冬季风长驱直入,导致风沙南侵);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利于风沙南侵;北京离浑善达克沙地距离近。
(2)地势较高,热量条件不足(或“生长期较短”);属半干旱区到半湿润区的过渡地带,降水较少;冬季风强劲,易受低温冻害影响。
(3)塞罕坝生态环境的恢复,能促进当地林业的发展;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形成独特的旅游资源),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