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2020届《考前三个月》二轮复习教案:专题十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与流域开发
展开
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默写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和治理措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和治理措施;森林和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亚马孙雨林破坏的原因和对策;湿地减少的原因和措施
读图
世界荒漠化分布图;西北地区荒漠化分布图;世界主要森林资源分布示意图
1.三方面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1)问题判断
①湿润地区:植被破坏→产生水土流失→诱发滑坡、泥石流。
②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水资源减少、产生土壤盐碱化→加剧土地荒漠化。
(2)原因分析
①自然原因:主要从地理位置、气候特征(降水特征、气温、风力等)、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地势起伏)、植被覆盖率高低及地质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②人为原因:主要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进行分析,如过度放牧、过度农垦、乱采滥挖、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要注意材料中的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等信息的分析。
(3)防治措施
①组织管理措施:如颁布实施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宣传与管理,提高保护意识;制定相应的应急预警机制等。
②工程措施:因地制宜。
③生态措施: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
2.五类区域的常见生态问题
区域特征
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
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降水稀少的地区
荒漠化
季风气候区的丘陵地区、高原地区、降水集中且植被稀疏的地区
水土流失
山地
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
平原耕作区
水土流失、湿地减少
干旱、半干旱草原区
草地退化、土地荒漠化
二、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
默写
三峡等水库的功能;大坝选址的原则;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
1.三区段开发和治理流域
2.六条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及目的
治理措施
目的
建设水利工程
开发水能,调蓄径流,加强灌溉
修建分洪、蓄洪区
调蓄洪水,减轻洪灾
修固河堤,疏浚河道
防洪和航运
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
减轻水土流失及减少河流含沙量
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
减轻生产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流域经济发展
控制工业及生活废弃物排放
减轻河水污染,提高水质
一、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和对策
(山东文综)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2.“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由于在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该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区,周围的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并逐渐向漏斗中心流动,从而导致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形成了生态裂谷,故选C。第2题,当该地“生态裂谷”出现后,即出现了土地的荒漠化,为了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既有利于绿洲农业的发展,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D正确;荒漠区水资源不足,不宜发展植树造林,A错误;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发展灌溉农业,B错误;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在绿洲区可合理开采地下水,C错误。
二、区域生态问题的治理措施及效果
(2018·全国文综Ⅱ)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3~5题。
降水
序号
降水历时
(天)
降水量
(mm)
汾川河洪峰情况
1
2
53.0
无明显洪峰
2
4
80.3
无明显洪峰
3
5
100.1
无明显洪峰
4
2
73.2
无明显洪峰
5
2
90.7
洪峰流量346 m3/s
6
2
54.4
洪峰流量1 750 m3/s
3.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
4.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 )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
A.河床 B.沟谷
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
答案 3.B 4.B 5.D
解析 第3题,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因此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会减小河水含沙量和河流径流量,B对、D错;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对减小降水变率和增加降水量影响不大,A、C错,故选B。第4题,由于该月降水异常增多,因此到第5次降水时,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大,从而产生洪峰,③对;由表可知,第5次降水时间短,但降水量多,即降水强度大,②对;由表可知,第5次降水历时2天,相对于第2次和第3次降水来说,历时较短,①错;由于当月该地植被覆盖率没有发生变化,因此植被截流差异不明显,④错,故选B。第5题,由表中信息可知,第6次和第5次降水过程相比,河流洪峰流量明显增加,且洪水含沙量极高,说明该流域的土壤含水量趋于饱和,导致地表径流增多且坡面坡度较高,表层土壤易被地表径流带走,D对;第5次和第6次降水过程,都为同一流域的河床和沟谷,因此河床和沟谷不是泥沙主要来源,A、B错;第5次降水的强度更大,对裸露坡面泥沙的冲刷作用更明显,洪水含沙量低,说明裸露坡面不是主要的泥沙来源,C错,故选D。
(2018·江苏地理)“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累计造林31.5万公顷。江苏省人工造林主要有以用材为主的杨树林,以防护和绿化功能为主的杂阔林,以果品生产为主的经济林。下表为“‘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类型结构表”。据此回答6~7题。
类型
面积比重(%)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杨树林
25.0
18.7
18.5
15.6
13.7
杂阔林
44.7
48.4
52.6
53.6
55.8
经济林
20.6
21.5
21.9
22.7
23.4
其他
9.7
11.4
7.0
8.1
7.1
6.“十二五”期间江苏省林业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是(双选)( )
A.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B.提高造林存活率
C.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D.提高林地生产力
7.“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结构的变化可能导致(双选)( )
A.生物多样性增加 B.森林覆盖率降低
C.果品供应能力下降 D.木材供需缺口加大
答案 6.AC 7.AD
解析 第6题,由表可知,“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类型主要是以防护和绿化功能为主的杂阔林,因此其林业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A对;由材料可知,江苏省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种植不同类型的林木,体现了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目标,C对,故选A、C。第7题,“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通过林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施,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生物多样性增加,A对;由于不同区域发展不同的林木类型,从而提高造林存活率,使植被覆盖率提高,B错;在适合果品种植的地区发展经济林种植,从而提高果品供应能力,C错;由表可知,“十二五”期间以用材为主的杨树林种植比重呈下降趋势,因此木材供需缺口加大,D对,故选A、D。
三、流域综合治理
(2018·海南地理)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游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8~10题。
8.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
①固定表土 ②减少径流 ③沉积泥沙 ④降低风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
A.洪水期持续放水 B.枯水期持续放水
C.洪水期集中放水 D.枯水期集中放水
10.“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 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答案 8.A 9.D 10.C
解析 第8题,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即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减弱流速,固定表土。黄土高原地形崎岖,以流水侵蚀为主,水库区以外,沉积作用较弱,故A正确。第9题,将水库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走需要河水具有较大的侵蚀和搬运能力,而河流的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量和流速呈正相关。河流在洪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清淤,故排除A、C选项。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和搬运能力弱,此时水库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但是持续放水需要的时间较长,单位时间内所放水量也不能过大,因此影响下游河床的清淤效果,故D正确,B错误。第10题,“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故C正确。
一、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1.(2018·海南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下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
(2)分析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
答案 (1)降水量少(低于400毫米),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地表1米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
(2)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
(3)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
解析 (1)将“小老头树”的形态特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降水量低于400毫米,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冬春季节多大风相结合即可得出答案。(2)该区域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的主要作用是防治水土流失。“小老头树”的存在说明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不利于树木的存活和生长,而且树木的存在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因此植被防治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相对于草本植物,树木会蒸腾更多水分,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3)根据前面两题的提示,本题应主要从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的角度作答。
2.(全国文综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答案 (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解析 第(1)题,描述大熊猫栖息地的变化应从其分布面积的变化、是否集中连片及缩小或扩展的方向等方面分析。第(2)题,森林是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导致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主要从区内森林的采伐与保护及道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应从道路选址、在建设中注意预留野生动物生态廊道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等方面分析。
二、流域的开发与治理
3.(全国文综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罗讷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冰川,在法国境内的流域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94%,历史上曾是一条“野性”河流,经常洪水泛滥。19世纪以来,法国对罗讷河进行多次整治,并于1931年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作为罗讷河综合整治和开发的唯一授权机构。下图示意罗讷河流域的地形。
(1)分别指出罗讷河上游(瑞士境内)、北部支流(索恩河)和地中海沿岸支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
(2)下表列出罗讷河整治不同阶段的主要措施。请在下列整治和开发目标中进行选择,完成表格。
整治和开发目标:防洪 改善水质 发电 增加生物多样性 土地开发 开采河沙 改善航运条件
阶段
时间
主要措施
主要整治和
开发目标
第一
阶段
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
整治河道,裁弯取直,消除河道分汊。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
阶段
20世纪20~80年代
进行梯级开发,整理河谷滩地等。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
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
恢复河流生态。
(3)说明法国为整治和开发罗讷河而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的原因。
(4)说明“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
答案 (1)上游(瑞士境内):有春汛,夏季径流量大,冬季为枯水期。
北部支流(索恩河):全年径流量比较稳定,无明显枯水期。
地中海沿岸支流:夏季为枯水期,冬季为丰水期。
(2)①改善航运条件 防洪
②发电 改善航运条件 土地开发(防洪)
(3)因为河流跨多个行政区,涉及水资源利用、航运、防洪、发电、土地利用等多方面的利益,由国家唯一授权机构才能协调各行政区、各部门的利益,并从河流整体进行综合整治,以实现整治效益最大化。
(4)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自然河道、沿岸湿地等),扩展河道宽度,延长河流长度,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强河流的自然生产力和对污染的净化能力。
解析 第(1)题,罗讷河上游位于瑞士境内,主要靠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其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春季积雪融化形成春汛,夏季冰川消融,径流量大,冬季为枯水期。北部支流(索恩河)位于法国境内,其流域主要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较小,径流量变化不大。地中海沿岸为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河流汛期为冬季,枯水期为夏季。第(2)题,整治河道,裁弯取直,消除河道分汊可以加快洪水下泄,从而达到防洪的目的,同时也具有改善航运条件的作用。进行梯级开发的主要目的是发电,同时起到改善航运条件的作用,而整理河谷滩地是土地开发的重要措施。第(3)题,罗讷河流域面积广,跨越行政区多,涉及部门众多,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可以进行统一管理,实现全流域的综合治理。第(4)题,“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可以减缓河流流速,增加湿地面积,增强河水的自净能力,从而起到恢复河流生态、增加生物多样性、改善水质的作用。
(2019·全国文综Ⅲ)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迫切需要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近些年,某企业开发了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并在全国很多城市推广。下图示意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据此完成1~2题。
1.厨余垃圾是图示自动处理系统中的( )
A.废料 B.原料 C.能源 D.产品
2.符合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局部工艺流程的是( )
A.废渣→生产沼气→沼气发电
B.工业油脂→提取生物油脂→有机渣
C.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
D.生产沼气→有机渣→提取生物油脂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厨余垃圾经分拣后可以提取生物油脂、生气沼气等,说明厨余垃圾是自动处理系统中的原料。第2题,由图可知,厨余垃圾经分拣后可以提取生物油脂,产生的有机渣可以生产沼气,最后剩余废渣,利用提取的生物油脂可以生产工业油脂。
3.(2019·广东汕尾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阴山北麓地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属阴山山地向蒙古高原过渡带,是典型的农牧业交错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200~400mm,春季风沙和沙尘暴天气频发,风蚀沙化严重,被认为是京津冀地区最主要的风沙源。2011年,该地区被国家划定为草原生态功能区。下图为某年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春季和秋季风沙流动路径示意图。
(1)简述起源于阴山北麓地区的风沙和沙尘暴春季强于秋季的原因。
(2)说明在阴山北麓地区防风固沙,京津冀地区是主要受益区的理由。
(3)为发挥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的作用,提高区内植被覆盖率,避免草原进一步退化、沙化,在植被种类选用方面有两条建议:
甲:培育与种植本地原生草类植物及灌木树种为主。
乙:积极引进与种植国外多汁牧草及乔木树种为主。
在上述两条建议中大多数人赞同甲,请你为赞同甲的建议提供支持说明。
答案 (1)春季土壤解冻后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地表裸露;春季地面升温迅速,容易出现低压天气,形成大风和上升气流,把地面沙尘卷起。
(2)起源于该地区的风沙主要输往东部和东南部地区;京津冀地区位于该地区东南面,距离该地区较近,受风沙影响大;在该地区防风固沙可有效减少草原生态功能区沙源,减轻或避免沙尘暴对下风向区域的影响;利于维系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安全和生产生活。
(3)培育与种植本地原生草类植物及灌木树种,成活率高,繁殖力强,恢复与修复生态环境的成本较低。而乙反之。
4.(2019·广州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工植树造林和植被自然恢复是黄土高原坡面生态治理最主要的措施。杨家沟和董庄沟两个小流域位置相邻,面积和降水量相近,中科院某研究团队从1954年开始,对杨家沟人工植树造林和董庄沟植被自然恢复进行了60多年对比观测研究。目前,杨家沟已经形成人工森林小流域,董庄沟则形成自然草地小流域。下图是2016~2018年两个小流域径流量差异对比统计图。
(1)说明杨家沟和董庄沟小流域水土流失状况的差异及其原因。
(2)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径流量),指出杨家沟小流域径流量大小,并解释其原因。
(3)比较杨家沟和董庄沟小流域水资源的数量差异,并说明理由。
(4)若黄土高原推广杨家沟人工植树造林的生态治理经验,分析其对黄河下游地区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答案 (1)杨家沟径流量近乎为零,径流对流域侵蚀作用小,水土流失较少;董庄沟径流量较大,径流对流域侵蚀作用较大,水土流失较多。
(2)杨家沟小流域水量平衡:年降水量与蒸发量相等,径流量(地表、地下径流)近乎为零。
原因:在降水方面,经过树冠截留、根系吸收作用,地表径流量小;年降水量较小,降水仅维持森林生长需水要求,下渗作用较弱,地下径流近乎为零。在蒸发方面,黄土高原气候较干旱,主要通过森林蒸腾作用,水分大量损耗。
(3)水资源杨家沟小于董庄沟。
理由:水资源径流量多少取决于降水量与蒸发量之差,杨家沟径流量近乎为零,水资源较少;董庄沟径流量较大,所以水资源较杨家沟丰富。
(4)河流含沙量减少,引起黄河变清,黄河入海口三角洲从沉积转变为侵蚀;河流径流量近乎为零,黄河径流量减少,下游水资源短缺;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引起海水倒灌,近海地区盐碱化加剧。
5.(2019·山东聊城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晴隆县是贵州省黔西南州下辖县,地处贵州省西南部,属云贵高原中段高原峡谷区,具有“山高坡陡谷深”的特点。受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要素投入、耕地利用条件等制约,晴隆县农业生产方式仍以传统农耕为主,耕地利用强度高,本就贫瘠的耕地,脆弱性越来越强。全县70%以上的耕地非常脆弱,极度脆弱的耕地中,90%以上分布于城镇建成区周边500米范围内,80%以上分布于县级以上道路周边200米范围内。晴隆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是国家级贫困县,急需优化耕地利用方式,促进耕地生态修复。晴隆县为国家休耕试点县,通过在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不耕不种,或休耕+绿肥(紫花苜蓿、牧草等)对耕地进行休耕,以养代种,以种代养,改善土壤质地,提高土壤肥力,实现“藏粮于技、藏粮于地”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1)描述晴隆县耕地生态系统脆弱性的空间分布特点。
(2)分析晴隆县耕地生态系统脆弱性较强的原因。
(3)说出晴隆县休耕方式对当地耕地的积极作用。
(4)说明生态极度脆弱区居民积极响应采用休耕的原因。
答案 (1)不同类型生态系统脆弱区分布不均;极度脆弱区集中分布,呈现北、中、南三个中心,主要分布在中营镇、东观街道(莲城街道)、碧痕镇;非常脆弱区成片分布;比较脆弱区分散分布,呈斑点状分布。
(2)地形复杂,坡耕地比重大,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严重;灌溉、排水设施难以配套,耕地利用条件极差;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加大了耕地压力,耕地质量、土壤肥力严重下降;城镇建设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破坏耕地形态,降低耕地的抗干扰能力与自我修复能力。
(3)使耕地得到休养生息,促进耕地资源持续利用;减少水分、养分的消耗,增加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积蓄雨水,促进土壤潜在养分的提高。
(4)人地相互作用强烈,耕地利用强度和压力较大,耕地质量极低;城乡要素互通频繁,农户兼业行为普遍,非农收入可观且在收入构成中占比较大;这些区域分布于城市建成区周边和主要交通干线周边,地势起伏相对较小,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较高。
一、选择题
(2019·西安模拟)下图示意我国内蒙古某风蚀坑及坑边沙丘等高线分布。据此回答1~3题。
1.有关图示风蚀坑描述正确的是( )
A.地势东高西低 B.向东爬坡最难
C.周围坡度均匀 D.东侧侵蚀严重
2.积沙区沙粒大小分布是( )
A.西部最大 B.东部最大
C.北部最大 D.分布均匀
3.下列最有可能有效防止该风蚀坑扩大的措施是( )
A.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
B.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牧
C.在东侧沙丘处用草方格固沙
D.进行人工降雨,增加沙坑湿度
答案 1.D 2.A 3.B
解析 第1题,由图中等高线信息可知,风蚀坑中部低,东部和西部高,A错;风蚀坑内北侧等高线最密集、坡度最陡、攀爬难度最大,B错;坑内周围坡度差异很大,C错;风蚀坑东侧等高线较密集,同时是盛行风的迎风坡,受风力侵蚀作用更强烈。D正确。第2题,由图中积沙区主要分布在风蚀坑东部可知,该处盛行西(北)风。大颗粒先沉积,故西部沙粒最大。A正确。第3题,该处沙漠广布,说明气候干旱,植树造林难以成活,A错;调整农业结构,增加林牧用地比重可以提高地表植被覆盖率,抑制风沙活动,B对;该地主要盛行西(北)风,在东侧沙丘处进行草方格固沙对防止风蚀坑扩大的作用很小,C错;该区域气候干旱,人工降雨成本太高且不现实,D错。故选B。
(2019·陕西省联考)从沟壑源头起至沟尾,每隔一定距离种植一道树网,每道树网至少有1栏树。该树网的种植方法是:在沟壑底部直立种植2棵以上树种,在沟壑两壁各横向种植1棵以上树种,如图甲;或在沟壑底部离直立树种一定距离对应种植2棵以上树种,此树种与地面成一定角度,并与直立树种相交,如图乙。据此完成4~6题。
4.该措施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
A.人造景观,发展乡村旅游
B.植树造林,获取木材效益
C.扩大耕地面积,增产粮食
D.恢复沟壑植被,拦截泥沙
5.下列地形区,最适宜大规模普及树网的是( )
A.东南丘陵 B.青藏高原
C.撒哈拉地区 D.东西伯利亚山地
6.在陡坡、雨量大的大型沟壑建设树网时,应使( )
A.各道树网间距较小、图甲模式
B.各道树网间距较大、图甲模式
C.各道树网间距较小、图乙模式
D.各道树网间距较大、图乙模式
答案 4.D 5.A 6.C
(2019·安徽蚌埠模拟)十九世纪以来,德国境内的河流被大规模裁弯取直和渠化,使河流的河道功能受到严重影响。近十几年来,德国恢复河流水文形态特征工程兴起,重塑自然河道的凹岸和凸岸、浅滩和深潭、沙洲和沙滩,以发挥河流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和环境效益。下图为“德国某河流(段)水文形态特征工程规划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7.十九世纪以来,河流被大规模裁弯取直和渠化的目的是( )
A.利于行洪和航运 B.利于发电和旅游
C.发展水产养殖 D.改善河流水质
8.近十几年来,河流的生态修复使河流( )
A.水流速度减慢 B.河道摆动空间减小
C.河道形态基本一致 D.侵蚀作用明显增强
答案 7.A 8.A
解析 第7题,河道裁弯取直和渠化,加深了河道,也缩短了航道,利于行洪和航运,A正确;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发电和旅游,B错误;河道裁弯取直,短期内可扩散污染物,改善河流水质,但长期来看,原有生态被破坏,不利于水质净化,D错误;河道渠化,减少河道淤积,主要的目的不是水产养殖,C错误。第8题,河流恢复自然河道,河道弯曲,水流速度减慢,A正确;河道恢复自然形态,自然发育,摆动的空间增加,B错误;河道自然发育,形态各异,C错误;河道恢复自然形态,河道变宽变弯,水速减慢,河流侵蚀作用减弱,D错误。
9.(2019·北京顺义区模拟)巴拉那河是南美洲第二大河,干流及其支流两岸覆盖着黏土,它与乌拉圭河汇合后称拉普拉塔河,最后注入大西洋,它是巴西、阿根廷和巴拉圭三国的重要水上通道。读“巴拉那河流域图”,判断下列关于巴拉那河流域的综合开发利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圣保罗附近可利用资源发展钢铁工业
B.沼泽地广布,可发展水稻种植业
C.黏土广布,建材业发达
D.河流落差大,可全流域开发水电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圣保罗附近有丰富的铁矿,利用靠海的优势,发展海运,可从国外进口煤矿或利用本国水力资源发展钢铁工业,A正确;巴拉那河流域上游落差大,不易发展种植业,土壤黏重,不易发展水稻种植业,B错误;建材业污染严重,不适宜靠近河流,C错误;巴拉那河下游地区地势平坦,落差小,水能资源不丰富,不能发展水电,D错误。故选A。
漫湾水库是澜沧江上第一座以发电为单一目标的大型水利工程,水库回水可达60km,建成后采用“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自1993年水库开始蓄水发电以后,库区实际泥沙淤积量大于设计泥沙淤积量。洲滩位于水库坝前约30km处。下图为“洲滩附近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10~12题。
10.洲滩形成的原因是( )
A.河流携带泥沙在凸岸堆积
B.河流携带泥沙在左岸堆积
C.陆地断裂下陷与河岸分离
D.水面上升淹没周围的低地
11.漫湾水库“蓄清”的适宜时间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12.漫湾库区泥沙淤积量大,最可能导致( )
A.流域水土流失加剧 B.水库防洪能力下降
C.回水淹没范围增大 D.河口海岸崩塌后退
答案 10.A 11.D 12.C
解析 第10题,河流有弯曲时,由于水流的反射,在河流的内部形成横向环流,横向环流对凹岸的一侧不断侵蚀,携带的泥沙在凸岸一侧堆积,形成了洲滩,所以A正确。第11题,漫湾水库是澜沧江上第一座以发电为单一目标的大型水利工程,水库回水可达60km,建成后采用“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漫湾水库“蓄清”的适宜时间是10月,所以D正确。第12题,自1993年水库开始蓄水发电以后,库区实际泥沙淤积量大于设计泥沙淤积量,漫湾库区泥沙淤积量大,最可能导致回水淹没范围增大,所以C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19·厦门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查干诺尔湖是位于内蒙古中部的封闭型内流湖,由咸淡分明的东、西两湖组成。雨季时,其中一湖的湖水会越过两湖间的天然土坝向另一湖泄水。20世纪90年代,人们为了引用东湖水源,在土坝上修筑水闸,阻断了两湖间的水体交换。受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西湖不断萎缩,至2002年几乎干涸,湖区盐碱尘暴多发。2003年起,随着大面积推广碱蓬(植株高可达1米,能吸收土壤盐分)种植,湖区生态得以改善。下图示意1987年和2007年的查干诺尔湖。
(1)指出雨季时东、西两湖中水位较高的一湖,并说明判断依据。
(2)推测1987~2002年期间查干诺尔湖湖区年实际蒸发总量和流域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并说明推测理由。
(3)分析西湖干涸后当地盐碱尘暴多发的原因。
(4)简述碱蓬种植对查干诺尔湖区产生的生态效益。
答案 (1)东湖。
依据:水闸修建后,西湖面积明显萎缩,而东湖面积变化不大,说明水闸修建前东湖水流向西湖。
(2)湖区年实际蒸发总量减少;流域年降水量减少。
理由:当地气候干旱,蒸发旺盛;西湖面积萎缩,可蒸发面积减少(湖区蒸发量减少);(西湖干涸)说明汇入的地表径流锐减(流域降水量减少)。
(3)当地冬春季多大风;西湖盐度高,湖泊萎缩后裸露的湖盆上积聚大量干燥盐碱粉尘。
(4)碱蓬促进沙土堆积,降低土壤表层含盐量,改善土壤结构,调节局地气候,减少盐碱尘暴,利于生态系统的恢复。
14.(2019·天津河西区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雅鲁藏布江位于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形成的缝合带上,多次的构造运动使得该地层破碎带较多,加之雅鲁藏布江河道在此突然变窄,使得峡谷内江水奔腾,有多处梯级瀑布。雅鲁藏布江水能资源梯级开发计划中,藏木水电站是第一座水电站(如下图),位于西藏山南市的加查峡谷,仅开发了该地不到1%的水能资源。工程配套建设了鱼类增殖站、污水处理厂、垃圾回收站等环保设施。为了尽量减少对鱼类生存繁殖的影响,藏木水电站还专门规划了全国最大、长达4千米的鱼道。
材料二 一条连接加查和山南市区的公路明年将完工,缩短两地约一半的车程时间。相关专家说:“电站开发很快会带动矿产资源开发,公路、铁路发展也非常迅猛,西藏腹地将出现新一轮开发热潮。”
(1)根据材料推断加查峡谷的成因。
(2)分析藏木水电站工程大江截流选择在11月份的原因。
(3)试分析交通的发展给山南市带来的影响。
观星旅游就是以天空星体为观察对象的旅游活动,是欧美国家近十年来兴起的一种崭新的旅游形式。藏族文明千百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天文历算知识,几乎每颗闪烁的明星都有神奇迷人的传说。拉萨欲将冬季观星旅游作为“冬游西藏”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推广,扩大市场吸引力。
(4)分析拉萨发展冬季观星旅游的优势条件。
答案 (1)板块碰撞挤压(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物质比较破碎;河道在此突然变窄,江水流速加快,侵蚀下切能力增强。
(2)11月份,雅鲁藏布江流域降水少,且气温低,冰雪融化量小,河流进入枯水季节;选择此时进行大江截流,工程难度小。
(3)利:带动当地资源开发(商贸、旅游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完善基础设施。
弊:破坏生态;对传统文化造成冲击;产生交通污染等。
(4)海拔高,空气稀薄,能见度高(工业少,空气洁净);冬季晴朗少雨;城市规模较小,夜晚人工光源对星空影响小;观星活动易与悠久的藏族文化相结合,具有独特性。
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默写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和治理措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和治理措施;森林和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亚马孙雨林破坏的原因和对策;湿地减少的原因和措施
读图
世界荒漠化分布图;西北地区荒漠化分布图;世界主要森林资源分布示意图
1.三方面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1)问题判断
①湿润地区:植被破坏→产生水土流失→诱发滑坡、泥石流。
②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水资源减少、产生土壤盐碱化→加剧土地荒漠化。
(2)原因分析
①自然原因:主要从地理位置、气候特征(降水特征、气温、风力等)、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地势起伏)、植被覆盖率高低及地质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②人为原因:主要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进行分析,如过度放牧、过度农垦、乱采滥挖、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要注意材料中的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等信息的分析。
(3)防治措施
①组织管理措施:如颁布实施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宣传与管理,提高保护意识;制定相应的应急预警机制等。
②工程措施:因地制宜。
③生态措施: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
2.五类区域的常见生态问题
区域特征
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
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降水稀少的地区
荒漠化
季风气候区的丘陵地区、高原地区、降水集中且植被稀疏的地区
水土流失
山地
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
平原耕作区
水土流失、湿地减少
干旱、半干旱草原区
草地退化、土地荒漠化
二、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
默写
三峡等水库的功能;大坝选址的原则;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
1.三区段开发和治理流域
2.六条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及目的
治理措施
目的
建设水利工程
开发水能,调蓄径流,加强灌溉
修建分洪、蓄洪区
调蓄洪水,减轻洪灾
修固河堤,疏浚河道
防洪和航运
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
减轻水土流失及减少河流含沙量
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
减轻生产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流域经济发展
控制工业及生活废弃物排放
减轻河水污染,提高水质
一、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和对策
(山东文综)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2.“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由于在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该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区,周围的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并逐渐向漏斗中心流动,从而导致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形成了生态裂谷,故选C。第2题,当该地“生态裂谷”出现后,即出现了土地的荒漠化,为了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既有利于绿洲农业的发展,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D正确;荒漠区水资源不足,不宜发展植树造林,A错误;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发展灌溉农业,B错误;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在绿洲区可合理开采地下水,C错误。
二、区域生态问题的治理措施及效果
(2018·全国文综Ⅱ)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3~5题。
降水
序号
降水历时
(天)
降水量
(mm)
汾川河洪峰情况
1
2
53.0
无明显洪峰
2
4
80.3
无明显洪峰
3
5
100.1
无明显洪峰
4
2
73.2
无明显洪峰
5
2
90.7
洪峰流量346 m3/s
6
2
54.4
洪峰流量1 750 m3/s
3.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
4.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 )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
A.河床 B.沟谷
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
答案 3.B 4.B 5.D
解析 第3题,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因此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会减小河水含沙量和河流径流量,B对、D错;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对减小降水变率和增加降水量影响不大,A、C错,故选B。第4题,由于该月降水异常增多,因此到第5次降水时,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大,从而产生洪峰,③对;由表可知,第5次降水时间短,但降水量多,即降水强度大,②对;由表可知,第5次降水历时2天,相对于第2次和第3次降水来说,历时较短,①错;由于当月该地植被覆盖率没有发生变化,因此植被截流差异不明显,④错,故选B。第5题,由表中信息可知,第6次和第5次降水过程相比,河流洪峰流量明显增加,且洪水含沙量极高,说明该流域的土壤含水量趋于饱和,导致地表径流增多且坡面坡度较高,表层土壤易被地表径流带走,D对;第5次和第6次降水过程,都为同一流域的河床和沟谷,因此河床和沟谷不是泥沙主要来源,A、B错;第5次降水的强度更大,对裸露坡面泥沙的冲刷作用更明显,洪水含沙量低,说明裸露坡面不是主要的泥沙来源,C错,故选D。
(2018·江苏地理)“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累计造林31.5万公顷。江苏省人工造林主要有以用材为主的杨树林,以防护和绿化功能为主的杂阔林,以果品生产为主的经济林。下表为“‘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类型结构表”。据此回答6~7题。
类型
面积比重(%)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杨树林
25.0
18.7
18.5
15.6
13.7
杂阔林
44.7
48.4
52.6
53.6
55.8
经济林
20.6
21.5
21.9
22.7
23.4
其他
9.7
11.4
7.0
8.1
7.1
6.“十二五”期间江苏省林业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是(双选)( )
A.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B.提高造林存活率
C.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D.提高林地生产力
7.“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结构的变化可能导致(双选)( )
A.生物多样性增加 B.森林覆盖率降低
C.果品供应能力下降 D.木材供需缺口加大
答案 6.AC 7.AD
解析 第6题,由表可知,“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类型主要是以防护和绿化功能为主的杂阔林,因此其林业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A对;由材料可知,江苏省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种植不同类型的林木,体现了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目标,C对,故选A、C。第7题,“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通过林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施,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生物多样性增加,A对;由于不同区域发展不同的林木类型,从而提高造林存活率,使植被覆盖率提高,B错;在适合果品种植的地区发展经济林种植,从而提高果品供应能力,C错;由表可知,“十二五”期间以用材为主的杨树林种植比重呈下降趋势,因此木材供需缺口加大,D对,故选A、D。
三、流域综合治理
(2018·海南地理)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游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8~10题。
8.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
①固定表土 ②减少径流 ③沉积泥沙 ④降低风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
A.洪水期持续放水 B.枯水期持续放水
C.洪水期集中放水 D.枯水期集中放水
10.“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 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答案 8.A 9.D 10.C
解析 第8题,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即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减弱流速,固定表土。黄土高原地形崎岖,以流水侵蚀为主,水库区以外,沉积作用较弱,故A正确。第9题,将水库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走需要河水具有较大的侵蚀和搬运能力,而河流的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量和流速呈正相关。河流在洪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清淤,故排除A、C选项。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和搬运能力弱,此时水库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但是持续放水需要的时间较长,单位时间内所放水量也不能过大,因此影响下游河床的清淤效果,故D正确,B错误。第10题,“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故C正确。
一、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1.(2018·海南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下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
(2)分析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
答案 (1)降水量少(低于400毫米),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地表1米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
(2)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
(3)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
解析 (1)将“小老头树”的形态特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降水量低于400毫米,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冬春季节多大风相结合即可得出答案。(2)该区域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的主要作用是防治水土流失。“小老头树”的存在说明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不利于树木的存活和生长,而且树木的存在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因此植被防治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相对于草本植物,树木会蒸腾更多水分,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3)根据前面两题的提示,本题应主要从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的角度作答。
2.(全国文综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答案 (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解析 第(1)题,描述大熊猫栖息地的变化应从其分布面积的变化、是否集中连片及缩小或扩展的方向等方面分析。第(2)题,森林是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导致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主要从区内森林的采伐与保护及道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应从道路选址、在建设中注意预留野生动物生态廊道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等方面分析。
二、流域的开发与治理
3.(全国文综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罗讷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冰川,在法国境内的流域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94%,历史上曾是一条“野性”河流,经常洪水泛滥。19世纪以来,法国对罗讷河进行多次整治,并于1931年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作为罗讷河综合整治和开发的唯一授权机构。下图示意罗讷河流域的地形。
(1)分别指出罗讷河上游(瑞士境内)、北部支流(索恩河)和地中海沿岸支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
(2)下表列出罗讷河整治不同阶段的主要措施。请在下列整治和开发目标中进行选择,完成表格。
整治和开发目标:防洪 改善水质 发电 增加生物多样性 土地开发 开采河沙 改善航运条件
阶段
时间
主要措施
主要整治和
开发目标
第一
阶段
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
整治河道,裁弯取直,消除河道分汊。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
阶段
20世纪20~80年代
进行梯级开发,整理河谷滩地等。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
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
恢复河流生态。
(3)说明法国为整治和开发罗讷河而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的原因。
(4)说明“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
答案 (1)上游(瑞士境内):有春汛,夏季径流量大,冬季为枯水期。
北部支流(索恩河):全年径流量比较稳定,无明显枯水期。
地中海沿岸支流:夏季为枯水期,冬季为丰水期。
(2)①改善航运条件 防洪
②发电 改善航运条件 土地开发(防洪)
(3)因为河流跨多个行政区,涉及水资源利用、航运、防洪、发电、土地利用等多方面的利益,由国家唯一授权机构才能协调各行政区、各部门的利益,并从河流整体进行综合整治,以实现整治效益最大化。
(4)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自然河道、沿岸湿地等),扩展河道宽度,延长河流长度,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强河流的自然生产力和对污染的净化能力。
解析 第(1)题,罗讷河上游位于瑞士境内,主要靠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其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春季积雪融化形成春汛,夏季冰川消融,径流量大,冬季为枯水期。北部支流(索恩河)位于法国境内,其流域主要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较小,径流量变化不大。地中海沿岸为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河流汛期为冬季,枯水期为夏季。第(2)题,整治河道,裁弯取直,消除河道分汊可以加快洪水下泄,从而达到防洪的目的,同时也具有改善航运条件的作用。进行梯级开发的主要目的是发电,同时起到改善航运条件的作用,而整理河谷滩地是土地开发的重要措施。第(3)题,罗讷河流域面积广,跨越行政区多,涉及部门众多,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可以进行统一管理,实现全流域的综合治理。第(4)题,“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可以减缓河流流速,增加湿地面积,增强河水的自净能力,从而起到恢复河流生态、增加生物多样性、改善水质的作用。
(2019·全国文综Ⅲ)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迫切需要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近些年,某企业开发了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并在全国很多城市推广。下图示意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据此完成1~2题。
1.厨余垃圾是图示自动处理系统中的( )
A.废料 B.原料 C.能源 D.产品
2.符合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局部工艺流程的是( )
A.废渣→生产沼气→沼气发电
B.工业油脂→提取生物油脂→有机渣
C.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
D.生产沼气→有机渣→提取生物油脂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厨余垃圾经分拣后可以提取生物油脂、生气沼气等,说明厨余垃圾是自动处理系统中的原料。第2题,由图可知,厨余垃圾经分拣后可以提取生物油脂,产生的有机渣可以生产沼气,最后剩余废渣,利用提取的生物油脂可以生产工业油脂。
3.(2019·广东汕尾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阴山北麓地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属阴山山地向蒙古高原过渡带,是典型的农牧业交错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200~400mm,春季风沙和沙尘暴天气频发,风蚀沙化严重,被认为是京津冀地区最主要的风沙源。2011年,该地区被国家划定为草原生态功能区。下图为某年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春季和秋季风沙流动路径示意图。
(1)简述起源于阴山北麓地区的风沙和沙尘暴春季强于秋季的原因。
(2)说明在阴山北麓地区防风固沙,京津冀地区是主要受益区的理由。
(3)为发挥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的作用,提高区内植被覆盖率,避免草原进一步退化、沙化,在植被种类选用方面有两条建议:
甲:培育与种植本地原生草类植物及灌木树种为主。
乙:积极引进与种植国外多汁牧草及乔木树种为主。
在上述两条建议中大多数人赞同甲,请你为赞同甲的建议提供支持说明。
答案 (1)春季土壤解冻后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地表裸露;春季地面升温迅速,容易出现低压天气,形成大风和上升气流,把地面沙尘卷起。
(2)起源于该地区的风沙主要输往东部和东南部地区;京津冀地区位于该地区东南面,距离该地区较近,受风沙影响大;在该地区防风固沙可有效减少草原生态功能区沙源,减轻或避免沙尘暴对下风向区域的影响;利于维系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安全和生产生活。
(3)培育与种植本地原生草类植物及灌木树种,成活率高,繁殖力强,恢复与修复生态环境的成本较低。而乙反之。
4.(2019·广州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工植树造林和植被自然恢复是黄土高原坡面生态治理最主要的措施。杨家沟和董庄沟两个小流域位置相邻,面积和降水量相近,中科院某研究团队从1954年开始,对杨家沟人工植树造林和董庄沟植被自然恢复进行了60多年对比观测研究。目前,杨家沟已经形成人工森林小流域,董庄沟则形成自然草地小流域。下图是2016~2018年两个小流域径流量差异对比统计图。
(1)说明杨家沟和董庄沟小流域水土流失状况的差异及其原因。
(2)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径流量),指出杨家沟小流域径流量大小,并解释其原因。
(3)比较杨家沟和董庄沟小流域水资源的数量差异,并说明理由。
(4)若黄土高原推广杨家沟人工植树造林的生态治理经验,分析其对黄河下游地区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答案 (1)杨家沟径流量近乎为零,径流对流域侵蚀作用小,水土流失较少;董庄沟径流量较大,径流对流域侵蚀作用较大,水土流失较多。
(2)杨家沟小流域水量平衡:年降水量与蒸发量相等,径流量(地表、地下径流)近乎为零。
原因:在降水方面,经过树冠截留、根系吸收作用,地表径流量小;年降水量较小,降水仅维持森林生长需水要求,下渗作用较弱,地下径流近乎为零。在蒸发方面,黄土高原气候较干旱,主要通过森林蒸腾作用,水分大量损耗。
(3)水资源杨家沟小于董庄沟。
理由:水资源径流量多少取决于降水量与蒸发量之差,杨家沟径流量近乎为零,水资源较少;董庄沟径流量较大,所以水资源较杨家沟丰富。
(4)河流含沙量减少,引起黄河变清,黄河入海口三角洲从沉积转变为侵蚀;河流径流量近乎为零,黄河径流量减少,下游水资源短缺;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引起海水倒灌,近海地区盐碱化加剧。
5.(2019·山东聊城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晴隆县是贵州省黔西南州下辖县,地处贵州省西南部,属云贵高原中段高原峡谷区,具有“山高坡陡谷深”的特点。受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要素投入、耕地利用条件等制约,晴隆县农业生产方式仍以传统农耕为主,耕地利用强度高,本就贫瘠的耕地,脆弱性越来越强。全县70%以上的耕地非常脆弱,极度脆弱的耕地中,90%以上分布于城镇建成区周边500米范围内,80%以上分布于县级以上道路周边200米范围内。晴隆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是国家级贫困县,急需优化耕地利用方式,促进耕地生态修复。晴隆县为国家休耕试点县,通过在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不耕不种,或休耕+绿肥(紫花苜蓿、牧草等)对耕地进行休耕,以养代种,以种代养,改善土壤质地,提高土壤肥力,实现“藏粮于技、藏粮于地”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1)描述晴隆县耕地生态系统脆弱性的空间分布特点。
(2)分析晴隆县耕地生态系统脆弱性较强的原因。
(3)说出晴隆县休耕方式对当地耕地的积极作用。
(4)说明生态极度脆弱区居民积极响应采用休耕的原因。
答案 (1)不同类型生态系统脆弱区分布不均;极度脆弱区集中分布,呈现北、中、南三个中心,主要分布在中营镇、东观街道(莲城街道)、碧痕镇;非常脆弱区成片分布;比较脆弱区分散分布,呈斑点状分布。
(2)地形复杂,坡耕地比重大,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严重;灌溉、排水设施难以配套,耕地利用条件极差;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加大了耕地压力,耕地质量、土壤肥力严重下降;城镇建设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破坏耕地形态,降低耕地的抗干扰能力与自我修复能力。
(3)使耕地得到休养生息,促进耕地资源持续利用;减少水分、养分的消耗,增加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积蓄雨水,促进土壤潜在养分的提高。
(4)人地相互作用强烈,耕地利用强度和压力较大,耕地质量极低;城乡要素互通频繁,农户兼业行为普遍,非农收入可观且在收入构成中占比较大;这些区域分布于城市建成区周边和主要交通干线周边,地势起伏相对较小,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较高。
一、选择题
(2019·西安模拟)下图示意我国内蒙古某风蚀坑及坑边沙丘等高线分布。据此回答1~3题。
1.有关图示风蚀坑描述正确的是( )
A.地势东高西低 B.向东爬坡最难
C.周围坡度均匀 D.东侧侵蚀严重
2.积沙区沙粒大小分布是( )
A.西部最大 B.东部最大
C.北部最大 D.分布均匀
3.下列最有可能有效防止该风蚀坑扩大的措施是( )
A.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
B.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牧
C.在东侧沙丘处用草方格固沙
D.进行人工降雨,增加沙坑湿度
答案 1.D 2.A 3.B
解析 第1题,由图中等高线信息可知,风蚀坑中部低,东部和西部高,A错;风蚀坑内北侧等高线最密集、坡度最陡、攀爬难度最大,B错;坑内周围坡度差异很大,C错;风蚀坑东侧等高线较密集,同时是盛行风的迎风坡,受风力侵蚀作用更强烈。D正确。第2题,由图中积沙区主要分布在风蚀坑东部可知,该处盛行西(北)风。大颗粒先沉积,故西部沙粒最大。A正确。第3题,该处沙漠广布,说明气候干旱,植树造林难以成活,A错;调整农业结构,增加林牧用地比重可以提高地表植被覆盖率,抑制风沙活动,B对;该地主要盛行西(北)风,在东侧沙丘处进行草方格固沙对防止风蚀坑扩大的作用很小,C错;该区域气候干旱,人工降雨成本太高且不现实,D错。故选B。
(2019·陕西省联考)从沟壑源头起至沟尾,每隔一定距离种植一道树网,每道树网至少有1栏树。该树网的种植方法是:在沟壑底部直立种植2棵以上树种,在沟壑两壁各横向种植1棵以上树种,如图甲;或在沟壑底部离直立树种一定距离对应种植2棵以上树种,此树种与地面成一定角度,并与直立树种相交,如图乙。据此完成4~6题。
4.该措施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
A.人造景观,发展乡村旅游
B.植树造林,获取木材效益
C.扩大耕地面积,增产粮食
D.恢复沟壑植被,拦截泥沙
5.下列地形区,最适宜大规模普及树网的是( )
A.东南丘陵 B.青藏高原
C.撒哈拉地区 D.东西伯利亚山地
6.在陡坡、雨量大的大型沟壑建设树网时,应使( )
A.各道树网间距较小、图甲模式
B.各道树网间距较大、图甲模式
C.各道树网间距较小、图乙模式
D.各道树网间距较大、图乙模式
答案 4.D 5.A 6.C
(2019·安徽蚌埠模拟)十九世纪以来,德国境内的河流被大规模裁弯取直和渠化,使河流的河道功能受到严重影响。近十几年来,德国恢复河流水文形态特征工程兴起,重塑自然河道的凹岸和凸岸、浅滩和深潭、沙洲和沙滩,以发挥河流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和环境效益。下图为“德国某河流(段)水文形态特征工程规划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7.十九世纪以来,河流被大规模裁弯取直和渠化的目的是( )
A.利于行洪和航运 B.利于发电和旅游
C.发展水产养殖 D.改善河流水质
8.近十几年来,河流的生态修复使河流( )
A.水流速度减慢 B.河道摆动空间减小
C.河道形态基本一致 D.侵蚀作用明显增强
答案 7.A 8.A
解析 第7题,河道裁弯取直和渠化,加深了河道,也缩短了航道,利于行洪和航运,A正确;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发电和旅游,B错误;河道裁弯取直,短期内可扩散污染物,改善河流水质,但长期来看,原有生态被破坏,不利于水质净化,D错误;河道渠化,减少河道淤积,主要的目的不是水产养殖,C错误。第8题,河流恢复自然河道,河道弯曲,水流速度减慢,A正确;河道恢复自然形态,自然发育,摆动的空间增加,B错误;河道自然发育,形态各异,C错误;河道恢复自然形态,河道变宽变弯,水速减慢,河流侵蚀作用减弱,D错误。
9.(2019·北京顺义区模拟)巴拉那河是南美洲第二大河,干流及其支流两岸覆盖着黏土,它与乌拉圭河汇合后称拉普拉塔河,最后注入大西洋,它是巴西、阿根廷和巴拉圭三国的重要水上通道。读“巴拉那河流域图”,判断下列关于巴拉那河流域的综合开发利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圣保罗附近可利用资源发展钢铁工业
B.沼泽地广布,可发展水稻种植业
C.黏土广布,建材业发达
D.河流落差大,可全流域开发水电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圣保罗附近有丰富的铁矿,利用靠海的优势,发展海运,可从国外进口煤矿或利用本国水力资源发展钢铁工业,A正确;巴拉那河流域上游落差大,不易发展种植业,土壤黏重,不易发展水稻种植业,B错误;建材业污染严重,不适宜靠近河流,C错误;巴拉那河下游地区地势平坦,落差小,水能资源不丰富,不能发展水电,D错误。故选A。
漫湾水库是澜沧江上第一座以发电为单一目标的大型水利工程,水库回水可达60km,建成后采用“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自1993年水库开始蓄水发电以后,库区实际泥沙淤积量大于设计泥沙淤积量。洲滩位于水库坝前约30km处。下图为“洲滩附近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10~12题。
10.洲滩形成的原因是( )
A.河流携带泥沙在凸岸堆积
B.河流携带泥沙在左岸堆积
C.陆地断裂下陷与河岸分离
D.水面上升淹没周围的低地
11.漫湾水库“蓄清”的适宜时间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12.漫湾库区泥沙淤积量大,最可能导致( )
A.流域水土流失加剧 B.水库防洪能力下降
C.回水淹没范围增大 D.河口海岸崩塌后退
答案 10.A 11.D 12.C
解析 第10题,河流有弯曲时,由于水流的反射,在河流的内部形成横向环流,横向环流对凹岸的一侧不断侵蚀,携带的泥沙在凸岸一侧堆积,形成了洲滩,所以A正确。第11题,漫湾水库是澜沧江上第一座以发电为单一目标的大型水利工程,水库回水可达60km,建成后采用“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漫湾水库“蓄清”的适宜时间是10月,所以D正确。第12题,自1993年水库开始蓄水发电以后,库区实际泥沙淤积量大于设计泥沙淤积量,漫湾库区泥沙淤积量大,最可能导致回水淹没范围增大,所以C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19·厦门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查干诺尔湖是位于内蒙古中部的封闭型内流湖,由咸淡分明的东、西两湖组成。雨季时,其中一湖的湖水会越过两湖间的天然土坝向另一湖泄水。20世纪90年代,人们为了引用东湖水源,在土坝上修筑水闸,阻断了两湖间的水体交换。受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西湖不断萎缩,至2002年几乎干涸,湖区盐碱尘暴多发。2003年起,随着大面积推广碱蓬(植株高可达1米,能吸收土壤盐分)种植,湖区生态得以改善。下图示意1987年和2007年的查干诺尔湖。
(1)指出雨季时东、西两湖中水位较高的一湖,并说明判断依据。
(2)推测1987~2002年期间查干诺尔湖湖区年实际蒸发总量和流域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并说明推测理由。
(3)分析西湖干涸后当地盐碱尘暴多发的原因。
(4)简述碱蓬种植对查干诺尔湖区产生的生态效益。
答案 (1)东湖。
依据:水闸修建后,西湖面积明显萎缩,而东湖面积变化不大,说明水闸修建前东湖水流向西湖。
(2)湖区年实际蒸发总量减少;流域年降水量减少。
理由:当地气候干旱,蒸发旺盛;西湖面积萎缩,可蒸发面积减少(湖区蒸发量减少);(西湖干涸)说明汇入的地表径流锐减(流域降水量减少)。
(3)当地冬春季多大风;西湖盐度高,湖泊萎缩后裸露的湖盆上积聚大量干燥盐碱粉尘。
(4)碱蓬促进沙土堆积,降低土壤表层含盐量,改善土壤结构,调节局地气候,减少盐碱尘暴,利于生态系统的恢复。
14.(2019·天津河西区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雅鲁藏布江位于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形成的缝合带上,多次的构造运动使得该地层破碎带较多,加之雅鲁藏布江河道在此突然变窄,使得峡谷内江水奔腾,有多处梯级瀑布。雅鲁藏布江水能资源梯级开发计划中,藏木水电站是第一座水电站(如下图),位于西藏山南市的加查峡谷,仅开发了该地不到1%的水能资源。工程配套建设了鱼类增殖站、污水处理厂、垃圾回收站等环保设施。为了尽量减少对鱼类生存繁殖的影响,藏木水电站还专门规划了全国最大、长达4千米的鱼道。
材料二 一条连接加查和山南市区的公路明年将完工,缩短两地约一半的车程时间。相关专家说:“电站开发很快会带动矿产资源开发,公路、铁路发展也非常迅猛,西藏腹地将出现新一轮开发热潮。”
(1)根据材料推断加查峡谷的成因。
(2)分析藏木水电站工程大江截流选择在11月份的原因。
(3)试分析交通的发展给山南市带来的影响。
观星旅游就是以天空星体为观察对象的旅游活动,是欧美国家近十年来兴起的一种崭新的旅游形式。藏族文明千百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天文历算知识,几乎每颗闪烁的明星都有神奇迷人的传说。拉萨欲将冬季观星旅游作为“冬游西藏”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推广,扩大市场吸引力。
(4)分析拉萨发展冬季观星旅游的优势条件。
答案 (1)板块碰撞挤压(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物质比较破碎;河道在此突然变窄,江水流速加快,侵蚀下切能力增强。
(2)11月份,雅鲁藏布江流域降水少,且气温低,冰雪融化量小,河流进入枯水季节;选择此时进行大江截流,工程难度小。
(3)利:带动当地资源开发(商贸、旅游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完善基础设施。
弊:破坏生态;对传统文化造成冲击;产生交通污染等。
(4)海拔高,空气稀薄,能见度高(工业少,空气洁净);冬季晴朗少雨;城市规模较小,夜晚人工光源对星空影响小;观星活动易与悠久的藏族文化相结合,具有独特性。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