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届二轮复习 化学反应速率 作业(全国通用) 练习
展开化学反应速率
1.下列食品添加剂中,其使用目的与反应速率有关的是( )
A.抗氧化剂 B.调味剂
C.着色剂 D.增稠剂
2.一定量的盐酸跟过量的铁粉反应时,为了减缓反应速率且不影响生成H2的总量,可向盐酸中加入适量的( )
A.CaCO3(固) B.Na2SO4溶液
C.KNO3溶液 D.CuSO4(固)
3.实验室用Zn与稀硫酸反应来制取氢气,常加少量CuSO4来加快反应速率。为了研究CuSO4的量对H2生成速率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下表中实验方案,将表中所给的试剂按一定体积混合后,分别加入四个盛有相同大小的Zn片(过量)的反应瓶(甲、乙、丙、丁)中,收集产生的气体,并记录收集相同体积的气体所需的时间。
实验 试剂 | 甲 | 乙 | 丙 | 丁 |
4 mol·L-1H2SO4溶液/mL | 20 | V1 | V2 | V3 |
饱和CuSO4溶液/mL | 0 | 2.5 | V4 | 10 |
H2O/mL | V5 | V6 | 8 | 0 |
收集气体所需时间/s | t1 | t2 | t3 | t4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t2=t3=t4 B.V4=V5=10
C.V6=7.5 D.V1<V2<V3<20
4.将0.6 mol A和0.5 mol B充入0.4 L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A(g)+B(g)mD(g)+E(g),经过5 min后达到化学平衡,此时测得D为0.2 mol。又知5 min内用E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 mol·L-1· min-1,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A、B均转化了20%
B.m值为1
C.5 min内用A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 mol·L-1· min-1
D.平衡时混合物总物质的量为1 mol
5.在一个容积固定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A(g)+bB(g) pC(g) ΔH=?反应情况记录如下表:
时间 | c(A)/mol·L-1 | c(B)/mol·L-1 | c(C)/mol·L-1 |
0 min | 1 | 3 | 0 |
第2 min | 0.8 | 2.6 | 0.4 |
第4 min | 0.4 | 1.8 | 1.2 |
第6 min | 0.4 | 1.8 | 1.2 |
第8 min | 0.1 | 2.0 | 1.8 |
第9 min | 0.05 | 1.9 | 0.3 |
请仔细分析,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第2 min到第4 min时间内A的平均反应速率v(A)= mol·L-1·min-1。
(2)由表中数据可知反应在第4 min到第6 min时处于平衡状态,若在第2 min、第6 min、第8 min时分别改变了某一反应条件,则改变的条件分别可能是:
①第2 min 或 ;
②第6 min ;
③第8 min 。
(3)若从开始到第4 min建立平衡时反应放出的热量为235.92 kJ,则该反应的ΔH= 。
6.工业上有一种用CO2来生产甲醇燃料的方法:CO2(g)+3H2(g) CH3OH(g)+H2O(g) ΔH=-49.0 kJ·mol-1,将6 mol CO2和8 mol H2充入2 L的密闭容器中,测得H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如下图所示(实线)。图中a(1,6)表示在1 min时H2的物质的量是6 mol。
(1)a点正反应速率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逆反应速率。
(2)下列时间段平均反应速率最大的是 。
A.0~1 min B.1~3 min
C.3~8 min D.8~11 min
(3)仅改变某一实验条件再进行两次实验测得H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如图中虚线所示。曲线Ⅰ对应的实验条件改变是 ,曲线Ⅱ对应的实验条件改变是 ;体积不变时再充入3 mol CO2和4 mol H2,H2O(g)的体积分数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7.(2017北京朝阳期中,15)温度为T1时,向容积为2 L 的密闭容器甲、乙中分别充入一定量的CO和H2O(g),发生反应:CO(g)+H2O(g) CO2(g)+H2(g) ΔH=-41 kJ/mol。相关数据如下:
容器 | 甲 | 乙 | ||
反应物 | CO | H2O | CO | H2O |
起始时物质的量(mol) | 1.2 | 0.6 | 2.4 | 1.2 |
平衡时物质的量(mol) | 0.8 | 0.2 | a | b |
达到平衡的时间(min) | t1 | t2 |
(1)甲容器中,反应在0~t1 min 内的平均速率v(H2)= mol/(L·min)。
(2)甲容器中,平衡时,反应放出的热量为 kJ。
(3)T1时,反应的平衡常数K甲= 。
(4)乙容器中,a= mol。
(5)解释升高温度使CO2平衡浓度降低的原因: 。
8.(2017北京海淀期中,13)在100 ℃时,将0.40 mol NO2气体充入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2NO2(g) N2O4(g) ΔH<0。监测反应获得如下数据:
时间/s | 0 | 20 | 40 | 60 | 80 |
n(NO2)/mol | 0.40 | n1 | 0.26 | n3 | n4 |
n(N2O4)/mol | 0.00 | 0.05 | n2 | 0.08 | 0.08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20 s内,v(NO2)=0.005 mol·L-1·s-1
B.59 s时,c(NO2)一定大于0.12 mol·L-1
C.若仅将起始时充入NO2的量增至0.80 mol,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25/9
D.若上述反应在120 ℃时进行,则反应至80 s时,n(N2O4)<0.08 mol
9.用O2将HCl转化为Cl2,反应方程式为:4HCl(g)+O2(g) 2H2O(g)+2Cl2(g) ΔH<0。一定条件下测得反应过程中n(Cl2)的实验数据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t/min | 0 | 2 | 4 | 6 |
n(Cl2)/10-3 mol | 0 | 1.8 | 3.7 | 5.4 |
A.0~2 min的反应速率小于4~6 min的反应速率
B.2~6 min用Cl2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9 mol/(L·min)
C.增大压强可以提高HCl的转化率
D.平衡常数K(200 ℃)<K(400 ℃)
10.某温度下,反应2A(g)B(g)+C(g)的平衡常数为1,在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A(g)。20 s时测得各组分的物质的量如下表:
物质 | A(g) | B(g) | C(g) |
物质的量/mol | 1.2 | 0.6 | 0.6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前20 s的平均速率为v(A)=0.6 mol·L-1·s-1
B.20 s时,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
C.达平衡时,A(g)的转化率为100%
D.若升高温度,平衡常数变为0.5,则反应的ΔH<0
11.T ℃时,在2 L的密闭容器中,A气体与B气体发生可逆反应生成C气体,反应过程中A、B、C的物质的量变化如图(Ⅰ)所示。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分别为T1和T2时,B的物质的量分数与时间的关系如图(Ⅱ)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 ℃时,0~2 min内用A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0.1 mol/(L·min)
B.在反应达平衡时,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增大压强,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且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在反应达平衡时,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且A的转化率增大
D.在T ℃时,若A的浓度减少1 mol/L,则B的浓度会减少3 mol/L,C的浓度会增加2 mol/L
12.(2017北京昌平二模,28)某研究小组为了验证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选用硫酸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与草酸溶液在室温下进行反应(实验中所用的草酸溶液为稀溶液,可视为强酸溶液):
(1)将高锰酸钾氧化草酸的离子方程式补充完整:
2Mn+ C2+ 2Mn2++ CO2↑+ H2O
(2)该小组进行了实验Ⅰ,数据如下表:
H2SO4溶液 | KMnO4溶液 | H2C2O4溶液 | 褪色时间(分:秒) |
1 mL 2 mol/L | 2 mL 0.01 mol/L | 1 mL 0.1 mol/L | 2:03 |
1 mL 2 mol/L | 2 mL 0.01 mol/L | 1 mL 0.2 mol/L | 2:16 |
一般来说,其他条件相同时,增大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增大;但分析实验数据,得到的结论是 。
(3)该小组欲探究出现上述异常现象的原因,在实验Ⅰ的基础上,只改变草酸溶液浓度进行了实验Ⅱ,获得实验数据并绘制曲线图如下:
①用文字描述曲线图表达的信息 。
②该小组查阅资料获取如下信息,其中能够解释MO变化趋势的是 。
a | KMnO4与H2C2O4反应是分步进行的,反应过程中生成Mn(Ⅵ)、Mn(Ⅲ)、Mn(Ⅳ),最终变为无色的Mn(Ⅱ)(括号中罗马数字表示锰的化合价) |
b | 草酸根易与不同价态锰离子形成较稳定的配位化合物 |
c | 草酸稳定性较差,加热至185 ℃可分解 |
(4)该小组为探究ON段曲线变化趋势的原因,又进行了实验Ⅲ,所得数据如下表。
H2SO4 溶液 | Na2SO4 固体 | KMnO4 溶液 | H2C2O4 溶液 | 褪色时间 (分:秒) |
1 mL 0.1 mol/L | 1.9×10-3 mol | 2 mL 0.01 mol/L | 1 mL 0.2 mol/L | 16:20 |
1 mL 0.5 mol/L | 1.5×10-3 mol | 2 mL 0.01 mol/L | 1 mL 0.2 mol/L | 8:25 |
1 mL 1.0 mol/L | 1.0×10-3 mol | 2 mL 0.01 mol/L | 1 mL 0.2 mol/L | 6:15 |
1 mL 2.0 mol/L | 0 | 2 mL 0.01 mol/L | 1 mL 0.2 mol/L | 2:16 |
该小组进行实验Ⅲ的目的是 。
(5)综合实验Ⅰ、Ⅱ、Ⅲ,推测造成曲线MN变化趋势的原因,为验证该推测还需要补充实验,请对实验方案进行理论设计。
答案精解精析
1.A 抗氧化剂是防止食品氧化变质的添加剂,使用目的是延缓食品的变质。
2.B A项,CaCO3(固)可以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总量减少;B项,加入Na2SO4溶液,盐酸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但n(H+)不变,所以生成H2的总量不变;C项,加入KNO3溶液后,H+、N与铁反应不能生成氢气;D项,加入CuSO4(固)后,铁粉与硫酸铜反应置换出铜,构成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
3.C CuSO4的量越多,反应速率越快,收集相同体积的气体所需时间越短,故t1>t2>t3>t4,A项错误;根据对比实验的设计原则可知,CuSO4溶液与H2O的体积之和为10 mL,所以V4=2、V5=10、V6=7.5,B项错误,C项正确;因为该实验仅研究CuSO4的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所以H2SO4的量应相同,则V1=V2=V3=20,D项错误。
4.B 5 min内用E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 mol·L-1· min-1,则Δn(E)=0.1 mol·L-1· min-1×0.4 L×5 min=0.2 mol。
2A(g)+B(g)mD(g)+E(g)
n(始)/mol 0.6 0.5 0 0
Δn/mol 0.4 0.2 0.2 0.2
n(平)/mol 0.2 0.3 0.2 0.2
A项,A、B的转化率分别为66.7%和40%;B项,物质变化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m=1;C项,5 min内用A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2 mol·L-1· min-1;D项,平衡时混合物总物质的量为0.9 mol。
5.答案 (1)0.2
(2)①使用催化剂 升高温度 ②增大B的浓度 ③减小C的浓度
(3)-196.6 kJ·mol-1
解析 (1)v(A)==0.2 mol·L-1·min-1。
(2)①2~4 min内,A、B、C的浓度变化量比前2 min大,说明反应速率加快了,故第2 min时改变的条件可能为使用催化剂或升高温度。②第6 min改变条件后,到第8 min时,A的浓度减小而B的浓度增大,可知改变的条件为增大B的浓度。③0~2 min内,A、B、C的浓度变化量分别为0.2 mol·L-1、0.4 mol·L-1、0.4 mol·L-1,则a、b、p分别为1、2、2,从第8、9 min的数据来看,C的浓度大幅度减小,而A、B浓度也减小,且A、B浓度的减小量与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成正比,故第8 min改变的条件为减小C的浓度。
(3)从开始到第4 min消耗A 1.2 mol,共放出热量235.92 kJ,故每消耗1 mol A放出热量:×1 mol=196.6 kJ,由(2)的分析可知A的化学计量数为1,故该反应的ΔH=-196.6 kJ·mol-1。
6.答案 (1)大于
(2)A
(3)升高温度 增大压强(或充入一定量的CO2) 增大
解析 (1)由图像看出,反应在6 min达到平衡,a点时反应还没达到平衡,故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
(2)随反应进行,反应物浓度不断减小,正反应速率也不断减小,故开始一段时间内正反应速率最大。
(3)由图像看出,曲线Ⅰ对应的实验缩短了达到平衡的时间,加快了反应速率,H2的转化率减小,结合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可知,该实验改变的条件为升高温度。曲线Ⅱ对应的实验缩短了达到平衡的时间,加快了反应速率,H2的转化率增大,结合该反应为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反应可知,该实验改变的条件为增大压强或充入一定量的CO2。体积不变时再充入3 mol CO2和4 mol H2,相当于增大压强,平衡右移,H2O(g)的体积分数增大。
7.答案 (1)0.2/t1 (2)16.4 (3)1 (4)1.6
(5)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O2平衡浓度降低
解析 (1)v(H2)=v(CO)==mol/(L·min);
(2)平衡时CO反应了0.4 mol,放出的热量为41 kJ/mol×0.4 mol=16.4 kJ;
(3)平衡时,c(CO)=0.4 mol/L,c(H2O)=0.1 mol/L,c(CO2)=c(H2)=0.2 mol/L,所以平衡常数K甲==1;
(4)从反应条件和投料情况看,甲、乙为等效平衡,故a=1.6;
(5)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CO2平衡浓度降低。
8.D A项,v(N2O4)==0.001 25 mol·L-1·s-1,则v(NO2)=2v(N2O4)=0.002 5 mol·L-1·s-1;B项,若59 s时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则c(NO2)等于0.12 mol·L-1;C项,n3=0.40-0.08×2=0.24,平衡常数K==,K只和温度有关,与投料量无关;D项,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80 s时n(N2O4)<0.08 mol。
9.C 0~2 min内,Δn(Cl2)=1.8×10-3 mol;4~6 min内,Δn(Cl2)=1.7×10-3 mol,所以0~2 min的反应速率大于4~6 min的反应速率;B项,没有给出容器的体积,无法计算化学反应速率;C项,该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减少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HCl的转化率增大;D项,此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因此K(200 ℃)>K(400 ℃)。
10.D A项,前20 s的平均速率为v(A)=1.2 mol/(2 L·20 s)=0.03 mol·L-1·s-1;B项,20 s时,Qc=c(B)·c(C)/c2(A)==0.25<K,可逆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C项,反应是可逆反应,平衡时A(g)的转化率不可能为100%;D项,升高温度,平衡常数减小,反应放热,ΔH<0。
11.D A项,0~2 min内,A的物质的量变化量为0.5 mol-0.3 mol=0.2 mol,v(A)==0.05 mol/(L·min);B项,由图(Ⅰ)可知,0~2 min内A、B、C的物质的量变化量分别为0.2 mol、0.6 mol、0.4 mol,所以A、B、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0.2 mol∶0.6 mol∶0.4 mol=1∶3∶2,反应方程式为A+3B 2C,增大压强,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项,由图(Ⅱ)可知,温度越高,平衡时B的物质的量分数越高,即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A的转化率减小;D项,浓度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若A的浓度减少1 mol/L,则B的浓度减少3 mol/L,C的浓度增加 2 mol/L。
12.答案 (1)5 16H+ 10 8
(2)在当前实验条件下,增大草酸溶液浓度,反应速率减小
(3)①当草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小于0.4 mol/L时,反应速率随着草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增加而减小;当草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大于0.4 mol/L时,反应速率随着草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增加而增大 ②ab
(4)探究其他离子浓度不变,溶液中H+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5)当草酸溶液浓度较小时,C2起主要作用,草酸溶液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小;当草酸溶液浓度较大时,H+起主要作用,使得草酸溶液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为验证C2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保持高锰酸钾与硫酸溶液浓度不变,增加草酸钠的浓度,记录反应速率;若随着草酸钠浓度增加,反应速率降低,证明C2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小(实验方案包括:目的,操作,现象,结论)。
解析 (1)酸性条件下高锰酸根离子和草酸根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Mn元素由+7价变为+2价、C元素由+3价变为+4价,根据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及原子守恒配平方程式得2Mn+5C2+16H+2Mn2++10CO2↑+8H2O;
(2)在当前实验条件下,增大草酸溶液浓度,反应时间增长,反应速率减小;
(3)①由图可知,当草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小于0.4 mol/L时,反应速率随着草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增加而减小,当草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大于0.4 mol/L时,反应速率随着草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增加而增大;
②MO段反应速率随着草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增加而减小,可能的原因是KMnO4与H2C2O4反应是分步进行的,反应过程中生成Mn(Ⅵ)、Mn(Ⅲ)、Mn(Ⅳ),最终变为无色的Mn(Ⅱ),以及草酸根易与不同价态锰离子形成较稳定的配位化合物;
(4)进行实验Ⅲ的目的是探究其他离子浓度不变,溶液中H+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5)MN变化趋势的原因可能是当草酸溶液浓度较小时,C2起主要作用,草酸溶液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小;当草酸溶液浓度较大时,H+起主要作用,使得草酸溶液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设计实验方案时注意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C2的浓度,通过现象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