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化学】辽宁省辽阳县集美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辽宁省辽阳县集美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Mg:24 S:32 Ca:40 Cu:64 Zn:65 Ag:108
第I卷(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属于同位素的一组是( )
A. 水和重水 B. Na2O和Na2O2
C. 氕、氘、氚 D. 40K、40Ca
【答案】C
【详解】同位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元素的原子,同位素的研究对象是原子不是单质、也不是化合物。A、B选项是化合物,C选项是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D选项是不同种元素,故选C。
2.下列关于能量转换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
A.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B.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太阳能转化化学能
C. 煤燃烧时,化学能主要转化为热能
D. 白炽灯工作时,电能全部转化为光能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电解装置将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时,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A正确;B、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在生物体内储存,B正确;C、煤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化学能主要转化为热能,C正确;D、白炽灯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D错误。答案选D。
3.在一定条件下,反应N2+3H2=2NH3,在2L密闭容器中进行,5min内氨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1mol,则反应速率为( )
A. v(NH3)=0.03mol/(L·min) B. v(NH3)=0.02mol/(L·min)
C. v(NH3)=0.17mol/(L·min) D. v(NH3)=0.01mol/(L·min)
【答案】D
【解析】5min 内用氨气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v(NH3)==0.01 mol/(L•min),故选D。
4.同种元素的不同微粒,它们的:( )
A. 核外电子数一定相等 B. 中子数一定相等
C. 质子数一定相等 D. 化学性质不一定相同
【答案】D
【详解】A.同种元素的不同微粒,核外电子数不一定相等,如钠原子和钠离子的核外电子数分别为11和10,故A错误;
B.同种元素的不同微粒,中子数可能不相等,如氢元素的三种核素氕、氘、氚中子数分别为0、1、2,故B错误;
C.元素相同则质子数一定相等,但是在氧气和臭氧分子中,质子数分别是16和24,不相等,故C错误;
D.同种元素的不同微粒化学性质不一定相同,如金属钠和钠离子,故D正确。
故选D。
5.下列递变规律不正确的是:( )
A. Na、Mg、Al还原性依次减弱 B. I2、Br2、Cl2氧化性依次增强
C. C、N、O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D. P、S、Cl最高正价依次升高
【答案】C
【详解】A. Na、Mg、Al金属性减弱,还原性依次减弱,故A正确;
B. I、Br、Cl非金属增强,其单质的氧化性依次增强,故B正确;
C. C、N、O同属于周期元素,核电荷数增大,原子半径依次减小,故C错误;
D. P、S、Cl最高正价依次为+5、+6、+7,依次升高,故D正确,
故选C。
6.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下面的推断,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HBrO4的酸性比HIO4的酸性强
B. 砹(At)为有色固体,AgAt难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
C. 在氧气中,铷(Rb)的燃烧产物比钠的燃烧产物更复杂
D. 锂(Li)与水反应比钠与水反应剧烈
【答案】D
【详解】A.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的酸性逐渐减弱,酸性:HBrO4>HIO4,故A正确;
B.同主族元素具有相似性,碘单质为有色固体,所以砹(At)为有色固体,溴化银和碘化银难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所以AgAt难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故B正确;
C.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的活泼性增强,金属铷比金属钾更活泼,在氧气中,铷(Rb)的燃烧产物比钠的燃烧产物更复杂,故C正确;
D.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和水反应越来越剧烈,锂(Li)与水反应不如钠与水反应剧烈,故D错误。
故选D。
7.下列电子式或结构式正确的是:( )
A. OH-的电子式 B. H2O的结构式H-O-H
C. CCl4的电子式 D. CO2的电子式
【答案】B
【详解】A.因氧原子最外层6个电子,氢原子最外层1个电子,且氢氧根离子为阴离子,则OH-的电子式为,故A错误;
B.1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氧共价键,结构式为H-O-H,故B正确;
C.四氯化碳中碳原子和氯原子均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电子式为:,故C错误;
D.二氧化碳是碳原子和氧原子之间通过共价双键形成的非极性分子,电子式为:,故D错误。
故选B。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镍镉电池、铅蓄电池和碱性锌锰干电池都是二次电池
B. 化学电池的反应基础是氧化还原反应
C. 氢氧燃料电池在负极通入的是氧气
D. 银锌电池(2Ag+Zn(OH)2Ag2O+Zn+H2O)放电时,负极上发生反应的是Ag
【答案】B
【详解】A.碱性锌锰干电池属于一次电池,镍镉电池、铅蓄电池属于二次电池,故A错误;
B.化学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反应中有电子的转移才能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则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故B正确;
C.燃料电池中,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而氧气具有氧化性,在电极上得电子被还原,为电池正极的反应,故C错误;
D.银锌电池(2Ag+Zn(OH)2Ag2O+Zn+H2O)放电时,反应向生成Ag和Zn(OH)2的方向进行,反应中Zn的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应为电池的负极,故D错误。
故选B。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由H原子形成1 molH-H键要吸收热量
B. 所有燃烧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C. 有的化学反应没有能量变化
D. 凡经加热而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答案】B
【详解】A.形成新键要释放能量,所以由H原子形成1molH-H键要释放热量,故A错误;
B.燃烧将化学能主要转化为热能,故所有的燃烧反应都是放热反应,故B正确;
C.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化学键断裂与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断裂旧化学键时需吸收能量,形成新化学键时需放出能量,所以化学反应中总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故C错误;
D.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与反应的条件无关,燃烧是放热反应,也需要加热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才能发生反应,故D错误。
故选B。
10.下列措施对增大反应速率有效的是:( )
A. Fe与稀硫酸反应制取H2时,改用浓硫酸
B. Na与水反应时增大水的用量
C. 在K2SO4与BaCl2两溶液反应时,增大压强
D. 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反应:C+O2CO2,增大压强
【答案】D
【详解】A.Fe与稀硫酸反应制取H2时,若改用浓硫酸,由于浓硫酸主要以酸分子的形式存在,二者会发生钝化。所以改用浓硫酸,不能使反应速率加快,故A错误;
B.Na与水反应时增大水的用量,水是纯液体,所以反应速率不变,故B错误;
C.K2SO4与BaCl2两溶液反应时,由于没有气体参加或产生,压强只对气体的反应速率有影响,对非气体的反应没有影响,增大压强速率不变,故C错误;
D.对于气体参加的反应来说,增大压强,参加反应气体的浓度增大,活化分子的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增大,故D正确。
故选D。
11.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的是:( )
A. SiH4 B. CO2 C. SF6 D. PCl5
【答案】B
【详解】A.硅原子满足了8电子稳定结构,但是氢原子满足2电子稳定结构,故A错误;
B.在二氧化碳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化合价|+最外层电子数=8,所以碳原子满足了8电子稳定结构,氧原子也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故B正确;
C.六氟化硫中,只有氟原子满足了8电子稳定结构,故C错误;
D.五氯化磷中,只有氯原子满足了8电子稳定结构,故D错误。
故选B。
12.某实验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做完实验后,在读书卡片上记下了如下6条记录,其中合理的是( )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④⑤⑥ D. ③④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来分析电极、电极反应式、电子流向、电流流向以及电解质中离子的移动方向等。
【详解】Cu、Zn、稀硫酸构成的原电池中,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是锌和硫酸的反应,金属锌失电子为负极,电极反应式:Zn→Zn2++2e-,金属铜为正极,电解质中的氢离子移向该电极,在该极得电子,电极反应式为:2H++2e-→H2↑,当有1mol电子流过导线时,则会产生氢气0.5mol,电子由锌电极经导线到达铜电极,和电流的方向相反,所以③④⑤正确。
故选D。
13.下列分子含有的电子数目与HF相同,且一个分子中只有两个极性共价键的是:( )
A. CO2 B. H2O C. N2O D. CH4
【答案】B
【解析】CO2中C原子的电子数为6,O原子的电子数为8, CO2分子中含有的电子数目为22;成键原子不相同,有2个极性共价键,A错误; H2O中H原子的电子数为2,O原子的电子数为8, H2O分子中含有的电子数目为10,含有的电子数目与HF相同;成键原子不相同,有2个极性共价键,B正确; N2O中N原子的电子数为7,O原子的电子数为8, N2O分子中含有的电子数目为22;成键原子不相同,有2个极性共价键,C错误; CH4中C原子的电子数为6,H原子的电子数为1, CH4分子中含有的电子数目为10;成键原子不相同,有4个极性共价键,D错误;正确选项B。
14.某主族元素R的最高正价与最低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4,由此可以判断:( )
A. 一定是第四周期元素
B. R的气态氢化物化学式为H2R
C. R的气态氢化物比同周期其他元素气态氢化物稳定
D. R一定是ⅣA族元素
【答案】B
【解析】分析: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最低负化合价∣=8,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元素R的最高正化合价与最低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4,所以可以知道到R是第ⅥA的元素,而氧元素没有最高正价,所以R为S、Se、Te,据此分析。
详解: A.R为S、Se、Te,不一定是第四周期元素,故A错误;
B.主族元素R的最高正化合价与最低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4,所以可以知道到R是第ⅥA的元素,而氧元素没有最高正价,所以R为S、Se、Te,负价为-2价,则R气态氢化物化学式为H2R,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C.同一周期,从左到右,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增强,所以R的气态氢化物不如同周期ⅤⅡA元素气态氢化物稳定,故C错误;
D.由分析可以知道,R是第ⅥA的元素,故D错误;
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15.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达到反应限度的标志是:( )
A. 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且都等于零
B. c(A2):c(B2):c(AB)= 1:1:2
C. A2、B2和AB的物质的量不再改变
D. 单位时间内消耗n molA2的同时生成2nmolAB
【答案】C
【详解】A.可逆反应是动态平衡,到达平衡时,速率不为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指同一物质的生成速率等于其消耗速率),只是外在的宏观表现不变.故A错误;
B.可逆反应到达平衡时,反应混合物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浓度之比并不一定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B错误;
C.反应混合物各组分的物质的量不再改变,说明可逆反应到达平衡,故C正确;
D.从反应开始到达平衡状态,消耗nmolA2的同时一定生成2nmolAB,不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故D错误。
故选C。
16.短周期元素X、Y、Z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已知X最外层电子数为2,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Z一定是活泼的金属元素
B. 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一种强酸
C. Y一定是非金属性很强的元素
D. 1molX的单质跟足量水反应时,发生转移的电子为2mol
【答案】C
【详解】由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X最外层电子数为2,应为He元素,Y为F元素,Z为S元素。
A.Z为S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故A错误;
B.Y为F元素,无正价,没有对应的含氧酸,故B错误;
C.Y为F元素,在周期表中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故C正确;
D.X为He元素,性质稳定,不与水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第Ⅱ卷(共52分)
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共43分)
17.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针对表中的①~⑩种元素,填写下列空白:
主族
周期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0族
2
①
②
③
3
④
⑤
⑥
⑦
⑧
4
⑨
⑩
(1)元素⑩名称为____在周期表中的位置_____。
(2)在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化合物的分子式是____,碱性最强的化合物的电子式是:_____。
(3)用电子式表示元素④与⑥的化合物的形成过程:_____,该化合物属于____(填“共价”或“离子”)化合物。
(4)写出一种由上述元素组成的既有离子键又有非极性共价键的物质的化学式_____。
(5)⑥、⑦、⑨三种元素形成的离子,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用离子符号表示)。
【答案】(1). 溴 (2). 第4周期第ⅦA族 (3). HClO4 (4). (5). (6). 离子 (7). Na2O2 (8). S2-> Cl->K+
【解析】
【分析】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判断元素的种类,利用元素周期律推断元素的性质、对应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以及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解答该题。
【详解】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判断:①为C,②为N,③为O,④为Na,⑤为Al,⑥为S,⑦为Cl,⑧为Ar,⑨为K,⑩为Br。
(1)元素⑩位于第四周期第ⅦA族,应溴元素,故答案为:溴;第四周期第ⅦA族。
(2)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由于F元素无正价,则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最强的化合物应是HClO4,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则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合物的碱性越强,在以上元素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为K元素,对应的KOH的碱性最强,其电子式为,故答案为:HClO4;。
(3)元素④为Na元素,⑥为S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Na2S,为离子化合物,用电子式表示元素Na与S的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为:,故答案为:;离子。
(4)上述元素组成的既有离子键又有非极性共价键的物质为Na2O2,故答案为:Na2O2。
(5)⑥为S元素、⑦为Cl元素、⑨为K元素,三种元素形成的离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大,半径越小,则有离子半径S2->Cl->K+,故答案为:S2->Cl->K+。
18.如图所示原电池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此电池的负极是:______,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
(2)该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装置中出现的现象________,将银电极小心取出洗涤并晾干,经称量发现比原来增重了5.4g。则导线中通过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________。
【答案】(1). 铜或Cu (2). Ag+ +e- =Ag (3). 铜电极变细,银电极变粗,溶液颜色变蓝 (4). 0.05mol
【解析】
【分析】(1)Cu比Ag活泼,做原电池的负极,原电池中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2)根据正负极上发生的反应以及电解质溶液的浓度变化判断反应现象,根据电极反应式计算通过电子的物质的量。
【详解】(1)Cu比Ag活泼,做原电池的负极,Ag为原电池的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为Ag++e-=Ag,故答案为:铜或Cu,Ag++e-=Ag。
(2)原电池工作时,负极铜失去电子被氧化生成铜离子,铜的质量逐渐减少,银极上生成银,质量逐渐增大,溶液中生成铜离子,溶液颜色变蓝,当银电极质量增加5.4g,则n(Ag)==0.05mol,根据电极反应Ag++e-=Ag,可知导线中通过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05mol。故答案为:铜电极变细,银电极变粗,溶液颜色变蓝;0.05mol。
19.有A、B、C、D、E五种短周期元素, 它们的原子序数由A到E依次增大,已知A和B原子有相同的电子层数, 且A的L层电子数是K层电子数的两倍, C在空气中燃烧时呈现黄色火焰, C的单质在高温下与B的单质充分反应, 可以得到与E单质颜色相同的淡黄色固态化合物。D为原子核内有12个中子的二价金属,当2 .4克D与盐酸反应时,在标准状况下放出气体2.24L。
试根据以上叙述回答:
(1)写出元素名称:A_____E____,写出D的原子符号____(标出质子数和质量数)
(2)画出C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_________。
(3)写出AB2与C2B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4)比较B和E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用化学式回答):________ 。
(5)判断C元素和D元素的金属性强弱,简要地说明你的一个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碳 (2). 硫 (3). Mg (4). (5). 2CO2+2Na2O2=2Na2CO3+O2 (6). H2O>H2S (7). 金属性Na>Mg,钠跟冷水能反应,镁和冷水不反应或其他合理答案
【解析】
【分析】A的L层电子数是K层电子数的两倍,故A为C元素;C在空气中燃烧时呈现黄色火焰,故C为Na元素;钠的化合物淡黄色固态化合物应为过氧化钠,B为O元素;E单质为S元素;2.4克D与盐酸反应时,在标准状况下放出气体2.24L,氢气的物质的量为0.1mol,D为二价金属则D的摩尔质量为24g/mol,D的质子数:24-12=12,故D为Mg元素,据此答题。
【详解】(1)由分析可知:A为碳元素;E为硫元素;D为Mg元素,D的质子数:24-12=12,故答案为:碳;硫;Mg。
(2)C为Na元素,N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故答案为:。
(3)AB2为CO2,C2B2为Na2O2,二者反应的方程式为:2CO2+2Na2O2=2Na2CO3+O2,故答案为:2CO2+2Na2O2=2Na2CO3+O2。
(4)根据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也就越强,因为非金属性:氧>硫,故H2O>H2S,故答案为:H2O>H2S。
(5)金属性Na>Mg,钠跟冷水能反应,镁和冷水不反应,故答案为:金属性Na>Mg,钠跟冷水能反应,镁和冷水不反应(或其他合理答案)。
20.向200mL 6mol·L-1盐酸中加入一定量的纯净CaCO3,产生气体的体积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气体体积均在标准 状况下测定)。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设OE段的反应速率为v1,EF段的反应速率为v2,FG段的反应速率为v3,则v1、v2、v3从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
(2)为了减缓上述反应的速率,欲向该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你认为可行的是______(填字母)。
A.蒸馏水 B.氯化钾固体 C.氯化钠溶液 D.浓盐酸
(3)加入CaCO3的质量为 ______。
(4)若反应过程中溶液体积的变化忽略不计,则EF段用盐酸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v(HCl)=___
【答案】(1) v2> v1>v3(2)AC (3)25g (4)01.5 mol·L-1·min-1
【解析】(1)反应速率越快,反映在曲线上,斜率就越大,所以根据图像可知反应速率从大到小的顺序为v2> v1>v3。
(2)要减小反应速率,可以通过降低盐酸的浓度、或降低反应的温度,所以答案选AC。B不影响,D是加快反应速率。
(3)最终生成CO2的体积是5.60L,物质的量是。根据碳原子守恒可知碳酸钙的物质的量也是0.25mol,质量是0.25mol×100g/mol=25g。
(4)EF段共收集到CO2是4.48L-1.12L=3.36L。物质的量是0.15mol,则消耗氯化氢是0.15mol×2=0.3mol,所以盐酸的反应速率是。
三、计算题
21.一定温度下在容积为5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5 molN2和8 mol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NH3,当反应进行到2 min时,测得容器内有4 molNH3。则:
(1)求2 min内,H2的平均反应速率。_____
(2)求2min时N2的转化率。______
(3)2 min时,求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与反应前气体压强的比值。(不用写计算过程)___
【答案】(1). 0.6mol·L-1·min-1 (2). 40% (3). 9:13
【详解】根据化学方程式
N2+3H22NH3
起始量(mol) 5 8 0
转化量(mol) 2 6 4
2min后(mol) 3 2 4
(1)H2的物质的量的变化是6mol,反应速率v(H2)=△c/△t== 0.6mol·L-1·min-1,故答案为:0.6mol·L-1·min-1。
(2)转化率=,故N2的转化率是×100%=40%,故答案为:40%。
(3)密闭容器压强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反应前气体的物质的量是5+8=13mol,反应后气体的物质的量是3+2+4=9mol,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与反应前气体压强的比值是9:13,故答案为:9:13。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Mg:24 S:32 Ca:40 Cu:64 Zn:65 Ag:108
第I卷(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属于同位素的一组是( )
A. 水和重水 B. Na2O和Na2O2
C. 氕、氘、氚 D. 40K、40Ca
【答案】C
【详解】同位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元素的原子,同位素的研究对象是原子不是单质、也不是化合物。A、B选项是化合物,C选项是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D选项是不同种元素,故选C。
2.下列关于能量转换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
A.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B.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太阳能转化化学能
C. 煤燃烧时,化学能主要转化为热能
D. 白炽灯工作时,电能全部转化为光能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电解装置将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时,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A正确;B、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在生物体内储存,B正确;C、煤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化学能主要转化为热能,C正确;D、白炽灯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D错误。答案选D。
3.在一定条件下,反应N2+3H2=2NH3,在2L密闭容器中进行,5min内氨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1mol,则反应速率为( )
A. v(NH3)=0.03mol/(L·min) B. v(NH3)=0.02mol/(L·min)
C. v(NH3)=0.17mol/(L·min) D. v(NH3)=0.01mol/(L·min)
【答案】D
【解析】5min 内用氨气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v(NH3)==0.01 mol/(L•min),故选D。
4.同种元素的不同微粒,它们的:( )
A. 核外电子数一定相等 B. 中子数一定相等
C. 质子数一定相等 D. 化学性质不一定相同
【答案】D
【详解】A.同种元素的不同微粒,核外电子数不一定相等,如钠原子和钠离子的核外电子数分别为11和10,故A错误;
B.同种元素的不同微粒,中子数可能不相等,如氢元素的三种核素氕、氘、氚中子数分别为0、1、2,故B错误;
C.元素相同则质子数一定相等,但是在氧气和臭氧分子中,质子数分别是16和24,不相等,故C错误;
D.同种元素的不同微粒化学性质不一定相同,如金属钠和钠离子,故D正确。
故选D。
5.下列递变规律不正确的是:( )
A. Na、Mg、Al还原性依次减弱 B. I2、Br2、Cl2氧化性依次增强
C. C、N、O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D. P、S、Cl最高正价依次升高
【答案】C
【详解】A. Na、Mg、Al金属性减弱,还原性依次减弱,故A正确;
B. I、Br、Cl非金属增强,其单质的氧化性依次增强,故B正确;
C. C、N、O同属于周期元素,核电荷数增大,原子半径依次减小,故C错误;
D. P、S、Cl最高正价依次为+5、+6、+7,依次升高,故D正确,
故选C。
6.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下面的推断,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HBrO4的酸性比HIO4的酸性强
B. 砹(At)为有色固体,AgAt难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
C. 在氧气中,铷(Rb)的燃烧产物比钠的燃烧产物更复杂
D. 锂(Li)与水反应比钠与水反应剧烈
【答案】D
【详解】A.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的酸性逐渐减弱,酸性:HBrO4>HIO4,故A正确;
B.同主族元素具有相似性,碘单质为有色固体,所以砹(At)为有色固体,溴化银和碘化银难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所以AgAt难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故B正确;
C.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的活泼性增强,金属铷比金属钾更活泼,在氧气中,铷(Rb)的燃烧产物比钠的燃烧产物更复杂,故C正确;
D.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和水反应越来越剧烈,锂(Li)与水反应不如钠与水反应剧烈,故D错误。
故选D。
7.下列电子式或结构式正确的是:( )
A. OH-的电子式 B. H2O的结构式H-O-H
C. CCl4的电子式 D. CO2的电子式
【答案】B
【详解】A.因氧原子最外层6个电子,氢原子最外层1个电子,且氢氧根离子为阴离子,则OH-的电子式为,故A错误;
B.1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氧共价键,结构式为H-O-H,故B正确;
C.四氯化碳中碳原子和氯原子均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电子式为:,故C错误;
D.二氧化碳是碳原子和氧原子之间通过共价双键形成的非极性分子,电子式为:,故D错误。
故选B。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镍镉电池、铅蓄电池和碱性锌锰干电池都是二次电池
B. 化学电池的反应基础是氧化还原反应
C. 氢氧燃料电池在负极通入的是氧气
D. 银锌电池(2Ag+Zn(OH)2Ag2O+Zn+H2O)放电时,负极上发生反应的是Ag
【答案】B
【详解】A.碱性锌锰干电池属于一次电池,镍镉电池、铅蓄电池属于二次电池,故A错误;
B.化学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反应中有电子的转移才能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则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故B正确;
C.燃料电池中,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而氧气具有氧化性,在电极上得电子被还原,为电池正极的反应,故C错误;
D.银锌电池(2Ag+Zn(OH)2Ag2O+Zn+H2O)放电时,反应向生成Ag和Zn(OH)2的方向进行,反应中Zn的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应为电池的负极,故D错误。
故选B。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由H原子形成1 molH-H键要吸收热量
B. 所有燃烧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C. 有的化学反应没有能量变化
D. 凡经加热而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答案】B
【详解】A.形成新键要释放能量,所以由H原子形成1molH-H键要释放热量,故A错误;
B.燃烧将化学能主要转化为热能,故所有的燃烧反应都是放热反应,故B正确;
C.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化学键断裂与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断裂旧化学键时需吸收能量,形成新化学键时需放出能量,所以化学反应中总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故C错误;
D.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与反应的条件无关,燃烧是放热反应,也需要加热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才能发生反应,故D错误。
故选B。
10.下列措施对增大反应速率有效的是:( )
A. Fe与稀硫酸反应制取H2时,改用浓硫酸
B. Na与水反应时增大水的用量
C. 在K2SO4与BaCl2两溶液反应时,增大压强
D. 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反应:C+O2CO2,增大压强
【答案】D
【详解】A.Fe与稀硫酸反应制取H2时,若改用浓硫酸,由于浓硫酸主要以酸分子的形式存在,二者会发生钝化。所以改用浓硫酸,不能使反应速率加快,故A错误;
B.Na与水反应时增大水的用量,水是纯液体,所以反应速率不变,故B错误;
C.K2SO4与BaCl2两溶液反应时,由于没有气体参加或产生,压强只对气体的反应速率有影响,对非气体的反应没有影响,增大压强速率不变,故C错误;
D.对于气体参加的反应来说,增大压强,参加反应气体的浓度增大,活化分子的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增大,故D正确。
故选D。
11.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的是:( )
A. SiH4 B. CO2 C. SF6 D. PCl5
【答案】B
【详解】A.硅原子满足了8电子稳定结构,但是氢原子满足2电子稳定结构,故A错误;
B.在二氧化碳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化合价|+最外层电子数=8,所以碳原子满足了8电子稳定结构,氧原子也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故B正确;
C.六氟化硫中,只有氟原子满足了8电子稳定结构,故C错误;
D.五氯化磷中,只有氯原子满足了8电子稳定结构,故D错误。
故选B。
12.某实验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做完实验后,在读书卡片上记下了如下6条记录,其中合理的是( )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④⑤⑥ D. ③④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来分析电极、电极反应式、电子流向、电流流向以及电解质中离子的移动方向等。
【详解】Cu、Zn、稀硫酸构成的原电池中,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是锌和硫酸的反应,金属锌失电子为负极,电极反应式:Zn→Zn2++2e-,金属铜为正极,电解质中的氢离子移向该电极,在该极得电子,电极反应式为:2H++2e-→H2↑,当有1mol电子流过导线时,则会产生氢气0.5mol,电子由锌电极经导线到达铜电极,和电流的方向相反,所以③④⑤正确。
故选D。
13.下列分子含有的电子数目与HF相同,且一个分子中只有两个极性共价键的是:( )
A. CO2 B. H2O C. N2O D. CH4
【答案】B
【解析】CO2中C原子的电子数为6,O原子的电子数为8, CO2分子中含有的电子数目为22;成键原子不相同,有2个极性共价键,A错误; H2O中H原子的电子数为2,O原子的电子数为8, H2O分子中含有的电子数目为10,含有的电子数目与HF相同;成键原子不相同,有2个极性共价键,B正确; N2O中N原子的电子数为7,O原子的电子数为8, N2O分子中含有的电子数目为22;成键原子不相同,有2个极性共价键,C错误; CH4中C原子的电子数为6,H原子的电子数为1, CH4分子中含有的电子数目为10;成键原子不相同,有4个极性共价键,D错误;正确选项B。
14.某主族元素R的最高正价与最低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4,由此可以判断:( )
A. 一定是第四周期元素
B. R的气态氢化物化学式为H2R
C. R的气态氢化物比同周期其他元素气态氢化物稳定
D. R一定是ⅣA族元素
【答案】B
【解析】分析: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最低负化合价∣=8,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元素R的最高正化合价与最低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4,所以可以知道到R是第ⅥA的元素,而氧元素没有最高正价,所以R为S、Se、Te,据此分析。
详解: A.R为S、Se、Te,不一定是第四周期元素,故A错误;
B.主族元素R的最高正化合价与最低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4,所以可以知道到R是第ⅥA的元素,而氧元素没有最高正价,所以R为S、Se、Te,负价为-2价,则R气态氢化物化学式为H2R,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C.同一周期,从左到右,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增强,所以R的气态氢化物不如同周期ⅤⅡA元素气态氢化物稳定,故C错误;
D.由分析可以知道,R是第ⅥA的元素,故D错误;
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15.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达到反应限度的标志是:( )
A. 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且都等于零
B. c(A2):c(B2):c(AB)= 1:1:2
C. A2、B2和AB的物质的量不再改变
D. 单位时间内消耗n molA2的同时生成2nmolAB
【答案】C
【详解】A.可逆反应是动态平衡,到达平衡时,速率不为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指同一物质的生成速率等于其消耗速率),只是外在的宏观表现不变.故A错误;
B.可逆反应到达平衡时,反应混合物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浓度之比并不一定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B错误;
C.反应混合物各组分的物质的量不再改变,说明可逆反应到达平衡,故C正确;
D.从反应开始到达平衡状态,消耗nmolA2的同时一定生成2nmolAB,不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故D错误。
故选C。
16.短周期元素X、Y、Z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已知X最外层电子数为2,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Z一定是活泼的金属元素
B. 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一种强酸
C. Y一定是非金属性很强的元素
D. 1molX的单质跟足量水反应时,发生转移的电子为2mol
【答案】C
【详解】由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X最外层电子数为2,应为He元素,Y为F元素,Z为S元素。
A.Z为S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故A错误;
B.Y为F元素,无正价,没有对应的含氧酸,故B错误;
C.Y为F元素,在周期表中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故C正确;
D.X为He元素,性质稳定,不与水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第Ⅱ卷(共52分)
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共43分)
17.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针对表中的①~⑩种元素,填写下列空白:
主族
周期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0族
2
①
②
③
3
④
⑤
⑥
⑦
⑧
4
⑨
⑩
(1)元素⑩名称为____在周期表中的位置_____。
(2)在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化合物的分子式是____,碱性最强的化合物的电子式是:_____。
(3)用电子式表示元素④与⑥的化合物的形成过程:_____,该化合物属于____(填“共价”或“离子”)化合物。
(4)写出一种由上述元素组成的既有离子键又有非极性共价键的物质的化学式_____。
(5)⑥、⑦、⑨三种元素形成的离子,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用离子符号表示)。
【答案】(1). 溴 (2). 第4周期第ⅦA族 (3). HClO4 (4). (5). (6). 离子 (7). Na2O2 (8). S2-> Cl->K+
【解析】
【分析】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判断元素的种类,利用元素周期律推断元素的性质、对应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以及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解答该题。
【详解】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判断:①为C,②为N,③为O,④为Na,⑤为Al,⑥为S,⑦为Cl,⑧为Ar,⑨为K,⑩为Br。
(1)元素⑩位于第四周期第ⅦA族,应溴元素,故答案为:溴;第四周期第ⅦA族。
(2)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由于F元素无正价,则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最强的化合物应是HClO4,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则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合物的碱性越强,在以上元素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为K元素,对应的KOH的碱性最强,其电子式为,故答案为:HClO4;。
(3)元素④为Na元素,⑥为S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Na2S,为离子化合物,用电子式表示元素Na与S的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为:,故答案为:;离子。
(4)上述元素组成的既有离子键又有非极性共价键的物质为Na2O2,故答案为:Na2O2。
(5)⑥为S元素、⑦为Cl元素、⑨为K元素,三种元素形成的离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大,半径越小,则有离子半径S2->Cl->K+,故答案为:S2->Cl->K+。
18.如图所示原电池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此电池的负极是:______,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
(2)该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装置中出现的现象________,将银电极小心取出洗涤并晾干,经称量发现比原来增重了5.4g。则导线中通过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________。
【答案】(1). 铜或Cu (2). Ag+ +e- =Ag (3). 铜电极变细,银电极变粗,溶液颜色变蓝 (4). 0.05mol
【解析】
【分析】(1)Cu比Ag活泼,做原电池的负极,原电池中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2)根据正负极上发生的反应以及电解质溶液的浓度变化判断反应现象,根据电极反应式计算通过电子的物质的量。
【详解】(1)Cu比Ag活泼,做原电池的负极,Ag为原电池的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为Ag++e-=Ag,故答案为:铜或Cu,Ag++e-=Ag。
(2)原电池工作时,负极铜失去电子被氧化生成铜离子,铜的质量逐渐减少,银极上生成银,质量逐渐增大,溶液中生成铜离子,溶液颜色变蓝,当银电极质量增加5.4g,则n(Ag)==0.05mol,根据电极反应Ag++e-=Ag,可知导线中通过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05mol。故答案为:铜电极变细,银电极变粗,溶液颜色变蓝;0.05mol。
19.有A、B、C、D、E五种短周期元素, 它们的原子序数由A到E依次增大,已知A和B原子有相同的电子层数, 且A的L层电子数是K层电子数的两倍, C在空气中燃烧时呈现黄色火焰, C的单质在高温下与B的单质充分反应, 可以得到与E单质颜色相同的淡黄色固态化合物。D为原子核内有12个中子的二价金属,当2 .4克D与盐酸反应时,在标准状况下放出气体2.24L。
试根据以上叙述回答:
(1)写出元素名称:A_____E____,写出D的原子符号____(标出质子数和质量数)
(2)画出C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_________。
(3)写出AB2与C2B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4)比较B和E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用化学式回答):________ 。
(5)判断C元素和D元素的金属性强弱,简要地说明你的一个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碳 (2). 硫 (3). Mg (4). (5). 2CO2+2Na2O2=2Na2CO3+O2 (6). H2O>H2S (7). 金属性Na>Mg,钠跟冷水能反应,镁和冷水不反应或其他合理答案
【解析】
【分析】A的L层电子数是K层电子数的两倍,故A为C元素;C在空气中燃烧时呈现黄色火焰,故C为Na元素;钠的化合物淡黄色固态化合物应为过氧化钠,B为O元素;E单质为S元素;2.4克D与盐酸反应时,在标准状况下放出气体2.24L,氢气的物质的量为0.1mol,D为二价金属则D的摩尔质量为24g/mol,D的质子数:24-12=12,故D为Mg元素,据此答题。
【详解】(1)由分析可知:A为碳元素;E为硫元素;D为Mg元素,D的质子数:24-12=12,故答案为:碳;硫;Mg。
(2)C为Na元素,N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故答案为:。
(3)AB2为CO2,C2B2为Na2O2,二者反应的方程式为:2CO2+2Na2O2=2Na2CO3+O2,故答案为:2CO2+2Na2O2=2Na2CO3+O2。
(4)根据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也就越强,因为非金属性:氧>硫,故H2O>H2S,故答案为:H2O>H2S。
(5)金属性Na>Mg,钠跟冷水能反应,镁和冷水不反应,故答案为:金属性Na>Mg,钠跟冷水能反应,镁和冷水不反应(或其他合理答案)。
20.向200mL 6mol·L-1盐酸中加入一定量的纯净CaCO3,产生气体的体积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气体体积均在标准 状况下测定)。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设OE段的反应速率为v1,EF段的反应速率为v2,FG段的反应速率为v3,则v1、v2、v3从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
(2)为了减缓上述反应的速率,欲向该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你认为可行的是______(填字母)。
A.蒸馏水 B.氯化钾固体 C.氯化钠溶液 D.浓盐酸
(3)加入CaCO3的质量为 ______。
(4)若反应过程中溶液体积的变化忽略不计,则EF段用盐酸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v(HCl)=___
【答案】(1) v2> v1>v3(2)AC (3)25g (4)01.5 mol·L-1·min-1
【解析】(1)反应速率越快,反映在曲线上,斜率就越大,所以根据图像可知反应速率从大到小的顺序为v2> v1>v3。
(2)要减小反应速率,可以通过降低盐酸的浓度、或降低反应的温度,所以答案选AC。B不影响,D是加快反应速率。
(3)最终生成CO2的体积是5.60L,物质的量是。根据碳原子守恒可知碳酸钙的物质的量也是0.25mol,质量是0.25mol×100g/mol=25g。
(4)EF段共收集到CO2是4.48L-1.12L=3.36L。物质的量是0.15mol,则消耗氯化氢是0.15mol×2=0.3mol,所以盐酸的反应速率是。
三、计算题
21.一定温度下在容积为5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5 molN2和8 mol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NH3,当反应进行到2 min时,测得容器内有4 molNH3。则:
(1)求2 min内,H2的平均反应速率。_____
(2)求2min时N2的转化率。______
(3)2 min时,求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与反应前气体压强的比值。(不用写计算过程)___
【答案】(1). 0.6mol·L-1·min-1 (2). 40% (3). 9:13
【详解】根据化学方程式
N2+3H22NH3
起始量(mol) 5 8 0
转化量(mol) 2 6 4
2min后(mol) 3 2 4
(1)H2的物质的量的变化是6mol,反应速率v(H2)=△c/△t== 0.6mol·L-1·min-1,故答案为:0.6mol·L-1·min-1。
(2)转化率=,故N2的转化率是×100%=40%,故答案为:40%。
(3)密闭容器压强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反应前气体的物质的量是5+8=13mol,反应后气体的物质的量是3+2+4=9mol,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与反应前气体压强的比值是9:13,故答案为:9:13。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