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565195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565195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565195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化学】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1.人们会利用纳米级(1-100nm,1nm=10-9m)微粒物质制造出更加优秀的材料和器件,使化学在材料、能源、环境和生命科学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纳米级微粒物质溶解于液体溶剂中形成一种分散系,对该分散系及分散质颗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该分散系能发生丁达尔效应 B. 该分散系为溶液
C. 该分散系属于悬浊液 D. 该分散系放置一段时间可能很快出现分层现象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分散系粒子直径在1nm到100nm之间的属于胶体,胶体能发生丁达尔效应,胶体较稳定能保持较长时间不会出现沉淀。答案选A。
2.小明体检的血液化验单中,葡萄糖为5.9 mmol/L。表示该体检指标的物理量是( )
A. 溶解度(s) B. 物质的量浓度(c) C. 质量分数(w) D. 摩尔质量(M)
【答案】B
【详解】血液化验单中,葡萄糖为5.9mmol·L-1,表示1L溶液含有5.9×10-3mol葡萄糖,表示物质的量浓度,故选B。
3.以下实验装置一般不用于分离物质的是( )
【答案】D
【解析】A、装置是蒸馏,可用于物质的分离与提纯,A错误;B、装置是渗析,可用于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例如胶体的提纯等,B错误;C、装置是过滤,可用于物质的分离与提纯,C错误;D、装置属于向容量瓶中转移液体,不能用于物质的分离与提纯,D正确,答案选D。
4.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 称量食盐时,称量物放在称量纸上置于托盘天平左盘,砝码放在称量纸上置于托盘天平右盘
B. 蒸馏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支管口
C. 蒸发结晶时应将溶液蒸干后才可以移去酒精灯
D. 分液时,分液漏斗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答案】C
【详解】A.称量固体,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则称量食盐时,称量物放在称量纸上,置于托盘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托盘天平的右盘中,A正确;
B.蒸馏测定馏分的温度,所以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烧瓶支管口,B正确;
C.蒸发结晶时不应将溶液蒸干后才可以移去酒精灯,当出现大量晶体时撤去酒精灯,利用余热蒸干,C错误;
D.分液时,先将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再将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D正确。
答案选C。
5.如下图,在盛有碘水的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苯(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四氯化碳和酒精,振荡后静置,出现下列现象,正确的结论是( )
A. ①加入的是CCl4 ②加苯 ③加酒精 B. ①加入的是酒精 ② 加CCl4 ③加苯
C. ①加入的是苯 ②加CCl4③加酒精 D. ①加入的是苯 ② 加酒精 ③加CCl4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苯与四氯化碳不溶于水,所以在盛有碘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苯和四氯化碳,会出现分层现象,因为苯的密度小于水,应在上层,四氯化碳的密度大于水,应在下层,故①加入的是苯,②加入的是四氯化碳,酒精能与水互溶,所以③加入的是酒精,故C项正确。
6.下列关于物质的分类中,正确的是( )
选项
酸性氧化物
酸
盐
混合物
电解质
A
SiO2
HClO
烧碱
KAl(SO4)2·12H2O
C2H5OH
B
Na2O2
HNO3
NaHSO4
漂白粉
Mg
C
SO3
H2SiO3
纯碱
水泥
NaCl
D
CO
Al(OH)3
BaCO3
自来水
NH3
【答案】C
【详解】A. 烧碱为氢氧化钠,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属于碱,KAl(SO4)2⋅12H2O为纯净物,C2H5OH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均不导电,为非电解质,故A错误;
B. Na2O2为过氧化物,不是酸性氧化物,Mg是金属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B错误;
C. SO3属于酸性氧化物,H2SiO3属于酸,纯碱是碳酸钠,属于盐,水泥是硅酸三钙、硅酸二钙、铝酸三钙等为主要成分构成的混合物,氯化钠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能导电,属于电解质,故C正确;
D. CO和碱不反应,属于不成盐氧化物,氢氧化铝属于两性氢氧化物,氨气为非电解质,故D错误,答案选C。
7.配制100 mL 1 mol/L NaCl溶液,下列操作中错误的是( )
A. 在托盘天平上放两片大小一样的纸,然后将氯化钠放在纸片上称量
B. 把称得的氯化钠放入盛有适量蒸馏水的烧杯中,溶解、冷却,再把溶液移入容量瓶中
C. 沿玻璃棒往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直至溶液凹液面恰好与刻度线相切
D. 用蒸馏水洗涤烧杯、玻璃棒2~3次,洗涤液也移入容量瓶中
【答案】C
【详解】A.称量氯化钠时,要放在托盘纸上称量,称量氢氧化钠等腐蚀性或潮解物质要放在器皿中称量,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B.溶解氯化钠在烧杯中进行,冷却后转移到容量瓶,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C. 定容时,使用胶头滴管,不能用玻璃棒,故C错误;
D.烧杯、玻璃棒要洗涤,洗涤液也要注入容量瓶,保证溶质全部转移,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所以答案选C。
8.在实验室中,不慎被玻璃划破了手指,可用FeCl3溶液应急止血,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 FeCl3具有杀菌消毒作用 B. FeCl3能使血液发生化学变化
C. 产生Fe(OH)3沉淀堵住伤口 D. FeCl3能使血液胶体凝聚
【答案】D
【详解】血液属于胶体,加入电解质溶液(FeCl3溶液)可使胶粒聚沉,血液凝聚达到止血效果,故D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氯化钠水溶液在电流的作用下电离出Na+和Cl−
B. 硫酸钡难溶于水,因此硫酸钡属于非电解质
C. 二氧化碳溶于水能部分电离,故二氧化碳属于电解质
D. 硫酸钠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可表示为Na2SO4===2Na++ SO42−
【答案】D
【详解】A.氯化钠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电离出钠离子和氯离子,电离不需要外加电源,故A错误;
B.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是强电解质,硫酸钡难溶于水,但只要溶解就完全电离,所以硫酸钡是强电解质,故B错误;
C.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电离出阴阳离子而使二氧化碳水溶液导电,电离出离子的物质是碳酸而不是二氧化碳,碳酸是电解质,二氧化碳是非电解质,故C错误;
D.硫酸钠是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生成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电离方程式为Na2SO4═2Na++SO42-,故D正确;
故选D。
10.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NaCl、MgCl2、AlCl33种溶液,当它们的体积比为3:2:1时,3种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 1:1:1 B. 1:2:3 C. 3:4:3 D. 3:2:1
【答案】C
【详解】假设硝酸银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mol·L-1,与NaCl、MgCl2、AlCl3溶液反应均发生Ag++Cl-=AgCl↓,令NaCl、MgCl2、AlCl3溶液的浓度均为xmol·L-1,体积分别为3L、2L、1L,由Ag++Cl-=AgCl↓可知:3L×x=cV1,2L×x×2=cV2,1L×x×3=cV3,故V1:V2:V3=3:4:3,
故选C。
11.在下列各溶液中,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强碱性溶液中:K+、Mg2+、Cl−、SO42−
B. 室温下,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溶液中:Na+、Fe3+、NO3−、SO42−
C. 含有0.1 mol/L Ca2+的溶液中:Na+、K+、CO32−、Cl−
D. 在无色透明的溶液中:K+、Cu2+、NO3−、SO42−
【答案】B
【详解】A、强碱性溶液中镁离子会沉淀,故A错误;
B、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溶液呈酸性,Na+、Fe3+、NO3−、SO42−不反应,故B正确;
C、碳酸钙难溶,故C错误;
D、铜离子呈蓝色,故D错误;
故选B。
12.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不能用离子方程式:H++OH−===H2O表示的是( )
A. 2NaOH+H2SO4===Na2SO4+2H2O B. Ba(OH)2 +2HCl===BaCl2+2H2O
C. KOH+HCl===KCl+H2O D. Cu(OH)2 +2HNO3=== Cu(NO3)2 +2H2O
【答案】D
【解析】A.氢氧化钠和硫酸都是可溶性强电解质,所以可以用该离子方程式表示,故A不选;B.氢氧化钡为强碱,盐酸为强酸,氯化钡为可溶性盐,则二者反应的离子反应为:H++OH-=H2O,故B不选;C.氢氧化钾和HCl都是可溶性强电解质,所以可以用该离子方程式表示,故C不选;D.氢氧化铜属于难溶物,写化学式,其离子方程式为Cu(OH)2+2H+=Cu2++2H2O,故D选;故选D。
13.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1 mol OH−中含有电子数为10NA
B. 常温常压下,17 g氨气中所含原子数为NA
C. 标准状况下,11.2 L水中含有的分子数是0.5NA
D. 1 mol/L BaCl2溶液中含有的氯离子数为2NA
【答案】A
【详解】A、OH−中含有电子数为10,1 mol OH−中含有电子数为10NA,故A正确;
B、氨气的物质的量=17g/17g·mol-1=1mol,氨气为4原子分子,原子数为4NA
,故B错误;
C、标况下水为液态,故不能根据气体摩尔体积来计算其物质的量和分子个数,故C错误;
D、溶液体积不明确,故溶液中的氯离子的个数无法计算,故D错误。
故选A。
14.下列反应的现象描述与离子方程式都正确的是( )
A. 金属镁与稀盐酸反应:有气泡逸出,Mg+2H++2Cl−===MgCl2+H2↑
B. 氯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有白色沉淀生成,Ba2++SO42−===BaSO4↓
C. 碳酸镁与盐酸反应:有气泡逸出,CO32−+2H+===CO2↑+H2O
D. 碳酸氢钙溶液跟盐酸反应:Ca(HCO3)2+2H+===Ca2++2H2O+2CO2↑
【答案】B
【详解】A、氯化氢、氯化镁是可溶性强电解质,离子方程式为Mg+2H+═Mg2++H2↑,故A错误;
B、氯化钡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离子方程为Ba2++SO42-═BaSO4↓,故B正确;
C、碳酸镁微溶,以固体形式参加反应时,不能拆开,离子方程为MgCO3+2H+=CO2↑+H2O+Mg2+,故C错误;
D、Ca(HCO3)2是强电解质,离子方程为HCO3-+H+===H2O+CO2↑。故D错误。
故选A。
15.同温、同压下等质量的SO2气体和CO2气体,下列有关比较的叙述中,说法正确的是( )
①分子数比为11:16 ②密度比为11:16 ③体积比为16:11 ④原子个数为11:16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详解】①同温、同压下等质量的SO2气体和CO2气体,其物质的量之比为44:64=11:16,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其分子个数之比,所以分子数之比是11:16,故正确;
②两种气体的密度之比等于其摩尔质量之比=64g·mol-1:44g·mol-1=16:11,故错误;
③相同条件下,气体摩尔体积相同,则体积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为11:16,故错误;
④每个分子中含有原子个数相同,所以其原子个数之比等于其分子个数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11:16,故正确;
故选B。
16.有BaCl2和NaCl的混合溶液a L,将它均分成两份。一份滴加稀硫酸,使Ba2+离子完全沉淀;另一份滴加AgNO3溶液,使Cl-离子完全沉淀。反应中消耗x mol H2SO4、y mol AgNO3。据此得知原混合溶液中的Na+的物质的量浓度(单位:mol·L-1)为( )
A. (y-2x)/a B. (y-x)/a C. (2y-4x)/a D. (2y-2x)/a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第一份溶液中发生的反应为BaCl2+H2SO4=BaSO4↓+2HCl,根据BaCl2~H2SO4知,n(H2SO4)=n(BaCl2)=xmol;第二份溶液中发生的反应为BaCl2+2AgNO3=2AgCl↓+Ba(NO3)2、NaCl+AgNO3=AgCl↓+NaNO3,根据BaCl2~2AgNO3知,和BaCl2反应的n(AgNO3)=2n(BaCl2)=2xmol,则剩余AgNO3和NaCl反应生成AgCl,根据NaCl~AgNO3知,和NaCl反应的硝酸银物质的量n(AgNO3)=n(NaCl)=ymol-2xmol,则两种溶液中NaCl的物质的量为2ymol-4xmol,根据Na原子守恒知,n(Na+)=n(NaCl)=2ymol-4xmol,则原来混合溶液中c(Na+)==mol/L,故选C。
17.可用于分离或提纯物质的方法有:过滤、蒸发结晶、蒸馏、萃取、分液、洗气。根据需求填下列装置的序号并填上操作名称:
(1)分离Na2CO3溶液和CCl4,选_____,操作名称为________。
(2)用CCl4提取碘水中的碘,选______,操作名称为________。
(3)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O2中混有的杂质Cl2,选_______,操作名称为________。
(4)除去澄清石灰水中悬浮的CaCO3颗粒选______,操作名称为__________。
(5)制取蒸馏水,选________,操作名称为________。
【答案】(1). ③ (2). 分液 (3). ③ (4). 萃取(分液) (5). ⑤ (6). 洗气 (7). ① (8). 过滤 (9). ④ (10). 蒸馏
【详解】(1)Na2CO3溶液和CCl4互不相溶,可用分液的方法分离;选③,操作名称为分液;
(2)用CCl4提取碘水中的碘,水与四氯化碳互不相溶,分层,碘在四氯化碳中溶解度大,可用萃取的方法分离;选③,操作名称为萃取(分液);
(3)氯气可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气,达到除杂的目的,;选 ⑤,操作名称为洗气;
(4)根据CaCO3的溶解性,是不溶于水的物质,要和石灰水分离,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选①,操作名称为过滤;
(4)水的沸点不高,可选用蒸馏的方法制取;选④,操作名称为蒸馏。
18.NaHSO4是一种酸式盐。
(1)NaHSO4溶于水时的电离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5 mol·L−1的NaHSO4溶液中c(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NaHSO4溶液与NaHCO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8 mol·L−1NaHSO4与0.4 mol·L−1Ba(OH)2溶液等体积混合,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若在反应的溶液中继续滴加Ba(OH)2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
【答案】(1). NaHSO4=Na++H++SO42- (2). 0.5mol/L (3). H++HCO3-=H2O+CO2↑ (4). 2H++SO42-+Ba2++2OH-=BaSO4↓+2H2O (5). SO42-+Ba2+=BaSO4↓
【详解】(1)NaHSO4溶于水时电离生成钠离子、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电离方程式为NaHSO4=Na++H++SO42- ,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NaHSO4=Na++H++SO42-;
(2)0.5mol•L﹣1的NaHSO4溶液完全电离出氢离子,所以氢离子浓度为0.5 mol•L﹣1,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0.5mol•L﹣1;
(3)NaHSO4溶液与NaHCO3两溶液混合,二者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气体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HCO3﹣═H2O+CO2↑,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H++HCO3﹣═H2O+CO2↑;
(4)0.8mol•L﹣1NaHSO4与0.4mol•L﹣1Ba(OH)2溶液等体积混合,即NaHSO4与Ba(OH)2按照物质的量2:1反应,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恰好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H++SO42﹣+Ba2++2OH﹣═BaSO4↓+2H2O;
反应后溶液中存在剩余的硫酸根离子,继续滴加Ba(OH)2溶液,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O42﹣+Ba2+═BaSO4↓,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2H++SO42﹣+Ba2++2OH﹣═BaSO4↓+2H2O ;SO42﹣+Ba2+═BaSO4↓。
19.实验室里需要纯净的NaCl溶液,但现在只有混有Na2SO4、NH4HCO3的NaCl。某学生设计了如图所示方案提取纯净的NaCl溶液。
(已知:NH4HCO3NH3↑+CO2↑+H2O)
如果此方案正确,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①可选择的主要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操作②不用硝酸钡溶液,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进行操作②后,如何判断SO42− 已除尽,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操作③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5)操作④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坩埚(或蒸发皿或试管) (2). 酒精灯 (3). 溶液中引入新的杂质离子NO3- (4). 取少量上层清液加入BaCl2溶液,若无白色沉淀说明SO42-已除尽 (5). 除去过量的Ba2+ (6). 除去溶解在溶液中的CO2和HCl
【详解】(1)用酒精灯加热固体,应在坩埚中进行。
(2)加入硝酸钡溶液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和硝酸钠,除去了硫酸根离子,但引入了硝酸根新的杂质离子;
(3)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如果硫酸根离子没有完全除去,能够与钡离子反应生成沉淀,所以检验硫酸根离子已除尽,可静止片刻在上层清液处,滴加一滴氯化钡溶液,不出现浑浊就说明硫酸根离子已经除尽;故答案为:取少量上层澄清溶液,再滴加BaCl2溶液,如无沉淀出现则说明SO42-已除尽,反之则有;
(4)加入碳酸钠,可用于除去过量的Ba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BaCl2=BaCO3↓+2 NaCl;
(5)操作④加热煮沸溶液的目的是除去滤液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和多余的氯化氢。
20.实验室用NaOH固体配制250 mL 1.25 mol/L的NaOH溶液,填空并请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下列表格:
应称取NaOH的质量/g
应选用容量瓶的规格/mL
除容量瓶外还需要的其它玻璃仪器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容量瓶上需标有以下五项中的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温度 ②浓度 ③容量 ④压强 ⑤刻度线
(3)配制时,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每个字母只能用一次)。
A.用30 mL水洗涤烧杯2~3次,洗涤液均注入容量瓶,振荡
B.用天平准确称取所需的NaOH的质量,加入少量水(约30mL),用玻璃棒慢慢搅动,使其充分溶解
C.将已冷却的NaOH溶液沿玻璃棒注入250 mL的容量瓶中
D.将容量瓶盖紧,颠倒摇匀
E.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面最低处恰好与刻度相切
F.继续往容量瓶内小心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1~2cm处
(4)下列配制的溶液浓度偏低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称量NaOH时,砝码错放在左盘(已移动游码)
B.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不慎有液滴洒在容量瓶外面
C.加蒸馏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线
D.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E.配制前,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
【答案】(1). 12.5 (2). 250 (3). 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4). ①③⑤ (5). BCAFED (6). ABC
【详解】(1)溶质的质量m=nM=cvM=1.25mol·L-1×0.25L×40g·mol-1=12.5g,配制250mL溶液,则选用容量瓶的规格为250mL,配制时步骤有称量、溶解、移液、洗涤、定容、摇匀等操作,一般用托盘天平称量,用药匙取用药品,在烧杯中溶解,冷却后转移到250mL容量瓶中,并用玻璃棒引流,当加水至液面距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所以还需要的仪器为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2)因容量瓶上标有:规格、温度和刻度线,故选①③⑤;
(3)配制时步骤有称量、溶解、移液、洗涤、定容、摇匀等操作,故顺序为:B、C、A、F、E、D;
(4)A、称量NaOH时,砝码错放在左盘,溶质的质量减少,浓度偏小,故A正确;
B、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不慎有液滴洒在容量瓶外面,溶质的质量减少,浓度偏小,故B正确;
C、加蒸馏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线,溶液体积偏大,浓度偏小,故C正确;
D、定容时俯视刻度线,溶液体积偏小,浓度偏大,故D错误;
E、配制前,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无影响,浓度不变,故E错误;
故答案为:A、B、C.
21.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是中学化学的重要部分,请回答下列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问题。
(1)在标准状况下,67.2 L CO2是__________mol,质量为_______g,含有__________个CO2分子,其中含有__________mol氧原子。
(2)在标准状况下,1.7 g氨气所占的体积约为_________L,它与同条件下_____mol H2S含有相同的氢原子数。
(3)某气态氧化物化学式为RO2,在标准状况下,1.28 g该氧化物的体积是448 mL,则氧化物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_。
(4)实验室常用浓硫酸的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0 g·mL−1,其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
(5)标准状况下,将V L A气体(摩尔质量为M g/mol)完全溶于0.1 L水(密度1 g/cm3)中,所得溶液的密度为d g/mL,则此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mol/L。
A. B. C. D.
【答案】(1). 3.0 (2). 132 (3). 3NA (4). 6 (5). 2.24 (6). 0.15 (7). 64g/mol (8). 32 (9). 18.4mol/L (10). B
【详解】(1)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67.2L/22.4L·mol-1=3mol;
其质量为3mol×44g·mol-1=132g;
二氧化碳分子数目为3mol×6.02×1023mol-1=1.806×1024;
氧原子物质的量为3mol×2=6mol;
(2)1.7g 氨气物质的量为1.7g/17g·mol-1=0.1mol,氨气体积为0.1mol×22.4L·mol-1=2.24L,
与含有相同H原子数目的硫化氢的物质的量为0.1mol×3/2=0.15mol;
(3)氧化物的物质的量为0.448L/22.4L·mol-1=0.02mol,氧化物的摩尔质量为1.28g/0.02mol=64g·mol-1,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4-32=32.
(4)密度为1.84g·cm-3、质量分数为 98% 的浓硫酸,其物质的量浓度=1000×1.8×98%/98mol·L-1=18 mol·L-1;
(5)标准状况下,气体的物质的量为VL/22.4L·mol-1=V/22.4mol,该气体的质量为:V/22.4mol×M g·mol-1=VM/22.4g,0.1L水的质量为:100mL×1g·mL-1=100g,则溶液的质量为:VM/22.4g+100g,所以该溶液的体积为:L,
则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n/V=mol·L-1,
故选B。
1.人们会利用纳米级(1-100nm,1nm=10-9m)微粒物质制造出更加优秀的材料和器件,使化学在材料、能源、环境和生命科学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纳米级微粒物质溶解于液体溶剂中形成一种分散系,对该分散系及分散质颗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该分散系能发生丁达尔效应 B. 该分散系为溶液
C. 该分散系属于悬浊液 D. 该分散系放置一段时间可能很快出现分层现象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分散系粒子直径在1nm到100nm之间的属于胶体,胶体能发生丁达尔效应,胶体较稳定能保持较长时间不会出现沉淀。答案选A。
2.小明体检的血液化验单中,葡萄糖为5.9 mmol/L。表示该体检指标的物理量是( )
A. 溶解度(s) B. 物质的量浓度(c) C. 质量分数(w) D. 摩尔质量(M)
【答案】B
【详解】血液化验单中,葡萄糖为5.9mmol·L-1,表示1L溶液含有5.9×10-3mol葡萄糖,表示物质的量浓度,故选B。
3.以下实验装置一般不用于分离物质的是( )
【答案】D
【解析】A、装置是蒸馏,可用于物质的分离与提纯,A错误;B、装置是渗析,可用于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例如胶体的提纯等,B错误;C、装置是过滤,可用于物质的分离与提纯,C错误;D、装置属于向容量瓶中转移液体,不能用于物质的分离与提纯,D正确,答案选D。
4.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 称量食盐时,称量物放在称量纸上置于托盘天平左盘,砝码放在称量纸上置于托盘天平右盘
B. 蒸馏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支管口
C. 蒸发结晶时应将溶液蒸干后才可以移去酒精灯
D. 分液时,分液漏斗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答案】C
【详解】A.称量固体,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则称量食盐时,称量物放在称量纸上,置于托盘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托盘天平的右盘中,A正确;
B.蒸馏测定馏分的温度,所以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烧瓶支管口,B正确;
C.蒸发结晶时不应将溶液蒸干后才可以移去酒精灯,当出现大量晶体时撤去酒精灯,利用余热蒸干,C错误;
D.分液时,先将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再将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D正确。
答案选C。
5.如下图,在盛有碘水的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苯(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四氯化碳和酒精,振荡后静置,出现下列现象,正确的结论是( )
A. ①加入的是CCl4 ②加苯 ③加酒精 B. ①加入的是酒精 ② 加CCl4 ③加苯
C. ①加入的是苯 ②加CCl4③加酒精 D. ①加入的是苯 ② 加酒精 ③加CCl4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苯与四氯化碳不溶于水,所以在盛有碘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苯和四氯化碳,会出现分层现象,因为苯的密度小于水,应在上层,四氯化碳的密度大于水,应在下层,故①加入的是苯,②加入的是四氯化碳,酒精能与水互溶,所以③加入的是酒精,故C项正确。
6.下列关于物质的分类中,正确的是( )
选项
酸性氧化物
酸
盐
混合物
电解质
A
SiO2
HClO
烧碱
KAl(SO4)2·12H2O
C2H5OH
B
Na2O2
HNO3
NaHSO4
漂白粉
Mg
C
SO3
H2SiO3
纯碱
水泥
NaCl
D
CO
Al(OH)3
BaCO3
自来水
NH3
【答案】C
【详解】A. 烧碱为氢氧化钠,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属于碱,KAl(SO4)2⋅12H2O为纯净物,C2H5OH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均不导电,为非电解质,故A错误;
B. Na2O2为过氧化物,不是酸性氧化物,Mg是金属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B错误;
C. SO3属于酸性氧化物,H2SiO3属于酸,纯碱是碳酸钠,属于盐,水泥是硅酸三钙、硅酸二钙、铝酸三钙等为主要成分构成的混合物,氯化钠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能导电,属于电解质,故C正确;
D. CO和碱不反应,属于不成盐氧化物,氢氧化铝属于两性氢氧化物,氨气为非电解质,故D错误,答案选C。
7.配制100 mL 1 mol/L NaCl溶液,下列操作中错误的是( )
A. 在托盘天平上放两片大小一样的纸,然后将氯化钠放在纸片上称量
B. 把称得的氯化钠放入盛有适量蒸馏水的烧杯中,溶解、冷却,再把溶液移入容量瓶中
C. 沿玻璃棒往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直至溶液凹液面恰好与刻度线相切
D. 用蒸馏水洗涤烧杯、玻璃棒2~3次,洗涤液也移入容量瓶中
【答案】C
【详解】A.称量氯化钠时,要放在托盘纸上称量,称量氢氧化钠等腐蚀性或潮解物质要放在器皿中称量,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B.溶解氯化钠在烧杯中进行,冷却后转移到容量瓶,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C. 定容时,使用胶头滴管,不能用玻璃棒,故C错误;
D.烧杯、玻璃棒要洗涤,洗涤液也要注入容量瓶,保证溶质全部转移,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所以答案选C。
8.在实验室中,不慎被玻璃划破了手指,可用FeCl3溶液应急止血,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 FeCl3具有杀菌消毒作用 B. FeCl3能使血液发生化学变化
C. 产生Fe(OH)3沉淀堵住伤口 D. FeCl3能使血液胶体凝聚
【答案】D
【详解】血液属于胶体,加入电解质溶液(FeCl3溶液)可使胶粒聚沉,血液凝聚达到止血效果,故D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氯化钠水溶液在电流的作用下电离出Na+和Cl−
B. 硫酸钡难溶于水,因此硫酸钡属于非电解质
C. 二氧化碳溶于水能部分电离,故二氧化碳属于电解质
D. 硫酸钠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可表示为Na2SO4===2Na++ SO42−
【答案】D
【详解】A.氯化钠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电离出钠离子和氯离子,电离不需要外加电源,故A错误;
B.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是强电解质,硫酸钡难溶于水,但只要溶解就完全电离,所以硫酸钡是强电解质,故B错误;
C.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电离出阴阳离子而使二氧化碳水溶液导电,电离出离子的物质是碳酸而不是二氧化碳,碳酸是电解质,二氧化碳是非电解质,故C错误;
D.硫酸钠是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生成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电离方程式为Na2SO4═2Na++SO42-,故D正确;
故选D。
10.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NaCl、MgCl2、AlCl33种溶液,当它们的体积比为3:2:1时,3种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 1:1:1 B. 1:2:3 C. 3:4:3 D. 3:2:1
【答案】C
【详解】假设硝酸银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mol·L-1,与NaCl、MgCl2、AlCl3溶液反应均发生Ag++Cl-=AgCl↓,令NaCl、MgCl2、AlCl3溶液的浓度均为xmol·L-1,体积分别为3L、2L、1L,由Ag++Cl-=AgCl↓可知:3L×x=cV1,2L×x×2=cV2,1L×x×3=cV3,故V1:V2:V3=3:4:3,
故选C。
11.在下列各溶液中,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强碱性溶液中:K+、Mg2+、Cl−、SO42−
B. 室温下,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溶液中:Na+、Fe3+、NO3−、SO42−
C. 含有0.1 mol/L Ca2+的溶液中:Na+、K+、CO32−、Cl−
D. 在无色透明的溶液中:K+、Cu2+、NO3−、SO42−
【答案】B
【详解】A、强碱性溶液中镁离子会沉淀,故A错误;
B、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溶液呈酸性,Na+、Fe3+、NO3−、SO42−不反应,故B正确;
C、碳酸钙难溶,故C错误;
D、铜离子呈蓝色,故D错误;
故选B。
12.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不能用离子方程式:H++OH−===H2O表示的是( )
A. 2NaOH+H2SO4===Na2SO4+2H2O B. Ba(OH)2 +2HCl===BaCl2+2H2O
C. KOH+HCl===KCl+H2O D. Cu(OH)2 +2HNO3=== Cu(NO3)2 +2H2O
【答案】D
【解析】A.氢氧化钠和硫酸都是可溶性强电解质,所以可以用该离子方程式表示,故A不选;B.氢氧化钡为强碱,盐酸为强酸,氯化钡为可溶性盐,则二者反应的离子反应为:H++OH-=H2O,故B不选;C.氢氧化钾和HCl都是可溶性强电解质,所以可以用该离子方程式表示,故C不选;D.氢氧化铜属于难溶物,写化学式,其离子方程式为Cu(OH)2+2H+=Cu2++2H2O,故D选;故选D。
13.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1 mol OH−中含有电子数为10NA
B. 常温常压下,17 g氨气中所含原子数为NA
C. 标准状况下,11.2 L水中含有的分子数是0.5NA
D. 1 mol/L BaCl2溶液中含有的氯离子数为2NA
【答案】A
【详解】A、OH−中含有电子数为10,1 mol OH−中含有电子数为10NA,故A正确;
B、氨气的物质的量=17g/17g·mol-1=1mol,氨气为4原子分子,原子数为4NA
,故B错误;
C、标况下水为液态,故不能根据气体摩尔体积来计算其物质的量和分子个数,故C错误;
D、溶液体积不明确,故溶液中的氯离子的个数无法计算,故D错误。
故选A。
14.下列反应的现象描述与离子方程式都正确的是( )
A. 金属镁与稀盐酸反应:有气泡逸出,Mg+2H++2Cl−===MgCl2+H2↑
B. 氯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有白色沉淀生成,Ba2++SO42−===BaSO4↓
C. 碳酸镁与盐酸反应:有气泡逸出,CO32−+2H+===CO2↑+H2O
D. 碳酸氢钙溶液跟盐酸反应:Ca(HCO3)2+2H+===Ca2++2H2O+2CO2↑
【答案】B
【详解】A、氯化氢、氯化镁是可溶性强电解质,离子方程式为Mg+2H+═Mg2++H2↑,故A错误;
B、氯化钡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离子方程为Ba2++SO42-═BaSO4↓,故B正确;
C、碳酸镁微溶,以固体形式参加反应时,不能拆开,离子方程为MgCO3+2H+=CO2↑+H2O+Mg2+,故C错误;
D、Ca(HCO3)2是强电解质,离子方程为HCO3-+H+===H2O+CO2↑。故D错误。
故选A。
15.同温、同压下等质量的SO2气体和CO2气体,下列有关比较的叙述中,说法正确的是( )
①分子数比为11:16 ②密度比为11:16 ③体积比为16:11 ④原子个数为11:16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详解】①同温、同压下等质量的SO2气体和CO2气体,其物质的量之比为44:64=11:16,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其分子个数之比,所以分子数之比是11:16,故正确;
②两种气体的密度之比等于其摩尔质量之比=64g·mol-1:44g·mol-1=16:11,故错误;
③相同条件下,气体摩尔体积相同,则体积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为11:16,故错误;
④每个分子中含有原子个数相同,所以其原子个数之比等于其分子个数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11:16,故正确;
故选B。
16.有BaCl2和NaCl的混合溶液a L,将它均分成两份。一份滴加稀硫酸,使Ba2+离子完全沉淀;另一份滴加AgNO3溶液,使Cl-离子完全沉淀。反应中消耗x mol H2SO4、y mol AgNO3。据此得知原混合溶液中的Na+的物质的量浓度(单位:mol·L-1)为( )
A. (y-2x)/a B. (y-x)/a C. (2y-4x)/a D. (2y-2x)/a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第一份溶液中发生的反应为BaCl2+H2SO4=BaSO4↓+2HCl,根据BaCl2~H2SO4知,n(H2SO4)=n(BaCl2)=xmol;第二份溶液中发生的反应为BaCl2+2AgNO3=2AgCl↓+Ba(NO3)2、NaCl+AgNO3=AgCl↓+NaNO3,根据BaCl2~2AgNO3知,和BaCl2反应的n(AgNO3)=2n(BaCl2)=2xmol,则剩余AgNO3和NaCl反应生成AgCl,根据NaCl~AgNO3知,和NaCl反应的硝酸银物质的量n(AgNO3)=n(NaCl)=ymol-2xmol,则两种溶液中NaCl的物质的量为2ymol-4xmol,根据Na原子守恒知,n(Na+)=n(NaCl)=2ymol-4xmol,则原来混合溶液中c(Na+)==mol/L,故选C。
17.可用于分离或提纯物质的方法有:过滤、蒸发结晶、蒸馏、萃取、分液、洗气。根据需求填下列装置的序号并填上操作名称:
(1)分离Na2CO3溶液和CCl4,选_____,操作名称为________。
(2)用CCl4提取碘水中的碘,选______,操作名称为________。
(3)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O2中混有的杂质Cl2,选_______,操作名称为________。
(4)除去澄清石灰水中悬浮的CaCO3颗粒选______,操作名称为__________。
(5)制取蒸馏水,选________,操作名称为________。
【答案】(1). ③ (2). 分液 (3). ③ (4). 萃取(分液) (5). ⑤ (6). 洗气 (7). ① (8). 过滤 (9). ④ (10). 蒸馏
【详解】(1)Na2CO3溶液和CCl4互不相溶,可用分液的方法分离;选③,操作名称为分液;
(2)用CCl4提取碘水中的碘,水与四氯化碳互不相溶,分层,碘在四氯化碳中溶解度大,可用萃取的方法分离;选③,操作名称为萃取(分液);
(3)氯气可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气,达到除杂的目的,;选 ⑤,操作名称为洗气;
(4)根据CaCO3的溶解性,是不溶于水的物质,要和石灰水分离,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选①,操作名称为过滤;
(4)水的沸点不高,可选用蒸馏的方法制取;选④,操作名称为蒸馏。
18.NaHSO4是一种酸式盐。
(1)NaHSO4溶于水时的电离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5 mol·L−1的NaHSO4溶液中c(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NaHSO4溶液与NaHCO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8 mol·L−1NaHSO4与0.4 mol·L−1Ba(OH)2溶液等体积混合,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若在反应的溶液中继续滴加Ba(OH)2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
【答案】(1). NaHSO4=Na++H++SO42- (2). 0.5mol/L (3). H++HCO3-=H2O+CO2↑ (4). 2H++SO42-+Ba2++2OH-=BaSO4↓+2H2O (5). SO42-+Ba2+=BaSO4↓
【详解】(1)NaHSO4溶于水时电离生成钠离子、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电离方程式为NaHSO4=Na++H++SO42- ,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NaHSO4=Na++H++SO42-;
(2)0.5mol•L﹣1的NaHSO4溶液完全电离出氢离子,所以氢离子浓度为0.5 mol•L﹣1,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0.5mol•L﹣1;
(3)NaHSO4溶液与NaHCO3两溶液混合,二者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气体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HCO3﹣═H2O+CO2↑,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H++HCO3﹣═H2O+CO2↑;
(4)0.8mol•L﹣1NaHSO4与0.4mol•L﹣1Ba(OH)2溶液等体积混合,即NaHSO4与Ba(OH)2按照物质的量2:1反应,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恰好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H++SO42﹣+Ba2++2OH﹣═BaSO4↓+2H2O;
反应后溶液中存在剩余的硫酸根离子,继续滴加Ba(OH)2溶液,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O42﹣+Ba2+═BaSO4↓,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2H++SO42﹣+Ba2++2OH﹣═BaSO4↓+2H2O ;SO42﹣+Ba2+═BaSO4↓。
19.实验室里需要纯净的NaCl溶液,但现在只有混有Na2SO4、NH4HCO3的NaCl。某学生设计了如图所示方案提取纯净的NaCl溶液。
(已知:NH4HCO3NH3↑+CO2↑+H2O)
如果此方案正确,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①可选择的主要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操作②不用硝酸钡溶液,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进行操作②后,如何判断SO42− 已除尽,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操作③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5)操作④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坩埚(或蒸发皿或试管) (2). 酒精灯 (3). 溶液中引入新的杂质离子NO3- (4). 取少量上层清液加入BaCl2溶液,若无白色沉淀说明SO42-已除尽 (5). 除去过量的Ba2+ (6). 除去溶解在溶液中的CO2和HCl
【详解】(1)用酒精灯加热固体,应在坩埚中进行。
(2)加入硝酸钡溶液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和硝酸钠,除去了硫酸根离子,但引入了硝酸根新的杂质离子;
(3)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如果硫酸根离子没有完全除去,能够与钡离子反应生成沉淀,所以检验硫酸根离子已除尽,可静止片刻在上层清液处,滴加一滴氯化钡溶液,不出现浑浊就说明硫酸根离子已经除尽;故答案为:取少量上层澄清溶液,再滴加BaCl2溶液,如无沉淀出现则说明SO42-已除尽,反之则有;
(4)加入碳酸钠,可用于除去过量的Ba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BaCl2=BaCO3↓+2 NaCl;
(5)操作④加热煮沸溶液的目的是除去滤液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和多余的氯化氢。
20.实验室用NaOH固体配制250 mL 1.25 mol/L的NaOH溶液,填空并请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下列表格:
应称取NaOH的质量/g
应选用容量瓶的规格/mL
除容量瓶外还需要的其它玻璃仪器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容量瓶上需标有以下五项中的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温度 ②浓度 ③容量 ④压强 ⑤刻度线
(3)配制时,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每个字母只能用一次)。
A.用30 mL水洗涤烧杯2~3次,洗涤液均注入容量瓶,振荡
B.用天平准确称取所需的NaOH的质量,加入少量水(约30mL),用玻璃棒慢慢搅动,使其充分溶解
C.将已冷却的NaOH溶液沿玻璃棒注入250 mL的容量瓶中
D.将容量瓶盖紧,颠倒摇匀
E.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面最低处恰好与刻度相切
F.继续往容量瓶内小心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1~2cm处
(4)下列配制的溶液浓度偏低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称量NaOH时,砝码错放在左盘(已移动游码)
B.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不慎有液滴洒在容量瓶外面
C.加蒸馏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线
D.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E.配制前,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
【答案】(1). 12.5 (2). 250 (3). 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4). ①③⑤ (5). BCAFED (6). ABC
【详解】(1)溶质的质量m=nM=cvM=1.25mol·L-1×0.25L×40g·mol-1=12.5g,配制250mL溶液,则选用容量瓶的规格为250mL,配制时步骤有称量、溶解、移液、洗涤、定容、摇匀等操作,一般用托盘天平称量,用药匙取用药品,在烧杯中溶解,冷却后转移到250mL容量瓶中,并用玻璃棒引流,当加水至液面距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所以还需要的仪器为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2)因容量瓶上标有:规格、温度和刻度线,故选①③⑤;
(3)配制时步骤有称量、溶解、移液、洗涤、定容、摇匀等操作,故顺序为:B、C、A、F、E、D;
(4)A、称量NaOH时,砝码错放在左盘,溶质的质量减少,浓度偏小,故A正确;
B、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不慎有液滴洒在容量瓶外面,溶质的质量减少,浓度偏小,故B正确;
C、加蒸馏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线,溶液体积偏大,浓度偏小,故C正确;
D、定容时俯视刻度线,溶液体积偏小,浓度偏大,故D错误;
E、配制前,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无影响,浓度不变,故E错误;
故答案为:A、B、C.
21.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是中学化学的重要部分,请回答下列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问题。
(1)在标准状况下,67.2 L CO2是__________mol,质量为_______g,含有__________个CO2分子,其中含有__________mol氧原子。
(2)在标准状况下,1.7 g氨气所占的体积约为_________L,它与同条件下_____mol H2S含有相同的氢原子数。
(3)某气态氧化物化学式为RO2,在标准状况下,1.28 g该氧化物的体积是448 mL,则氧化物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_。
(4)实验室常用浓硫酸的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0 g·mL−1,其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
(5)标准状况下,将V L A气体(摩尔质量为M g/mol)完全溶于0.1 L水(密度1 g/cm3)中,所得溶液的密度为d g/mL,则此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mol/L。
A. B. C. D.
【答案】(1). 3.0 (2). 132 (3). 3NA (4). 6 (5). 2.24 (6). 0.15 (7). 64g/mol (8). 32 (9). 18.4mol/L (10). B
【详解】(1)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67.2L/22.4L·mol-1=3mol;
其质量为3mol×44g·mol-1=132g;
二氧化碳分子数目为3mol×6.02×1023mol-1=1.806×1024;
氧原子物质的量为3mol×2=6mol;
(2)1.7g 氨气物质的量为1.7g/17g·mol-1=0.1mol,氨气体积为0.1mol×22.4L·mol-1=2.24L,
与含有相同H原子数目的硫化氢的物质的量为0.1mol×3/2=0.15mol;
(3)氧化物的物质的量为0.448L/22.4L·mol-1=0.02mol,氧化物的摩尔质量为1.28g/0.02mol=64g·mol-1,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4-32=32.
(4)密度为1.84g·cm-3、质量分数为 98% 的浓硫酸,其物质的量浓度=1000×1.8×98%/98mol·L-1=18 mol·L-1;
(5)标准状况下,气体的物质的量为VL/22.4L·mol-1=V/22.4mol,该气体的质量为:V/22.4mol×M g·mol-1=VM/22.4g,0.1L水的质量为:100mL×1g·mL-1=100g,则溶液的质量为:VM/22.4g+100g,所以该溶液的体积为:L,
则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n/V=mol·L-1,
故选B。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