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陕西省华阴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解析版)
展开陕西省华阴市2018-2019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全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须准确填写自己的姓名、学校、准考证号,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学校、准考证号;
3.第Ⅰ卷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第Ⅱ卷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涂写要工整、清晰;
4.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计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围绕着40亿光年外的类太阳恒星巨蟹座55A运行的“超级地球巨蟹座55e”,它的直径是地球的2倍,质量是地球的10倍,没有自转运动,公转周期18小时。昼半球的最高温度将近2426.8摄氏度,昼夜半球的温差高达1300摄氏度。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 该“超级地球”可能位于( )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银河系 D. 河外星系
2. 该“超级地球”温度高的原因最可能是( )
A. 质量庞大 B. 距恒星近
C. 公转周期短 D. 没有大气层
【答案】1. D 2. B
【解析】
【1题详解】
该“超级地球”围绕类太阳恒星巨蟹座55A运行,说明不在太阳系内,因此A、B错误;银河系的直径大约为10万光年,而“超级地球”位于地球40亿光年外,说明不在银河系中。因此该“超级地球”最可能位于河外星系。
【2题详解】
该“超级地球”以恒星为中心运行,可能是行星,自身不能发光发热,其热量主要来源于恒星,其热量多少主要取决于距恒星的远近,因此其温度高的原因最可能是距恒星近。
房地产开发是城市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下图为住宅区楼间距与太阳高度之间的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 为了使我国北方住宅区一楼正午也终年有阳光照射,最好的观察日期是( )
A. 夏至日 B. 春分日 C. 冬至日 D. 秋分日
4. 我国南方住宅区的楼间距,理论上比北方的要小,原因是( )
A. 南方地势平坦 B. 南方气候更温暖潮湿
C. 南方的白昼时间比北方长 D. 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北方大
【答案】3. C 4. D
【解析】
【3题详解】
我国北方住宅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住宅楼的影子较短,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住宅楼的影子最长,为了使住宅区的一楼正午始终有阳光照射,最好的观察日期是冬至日,故C项正确,A、B、D项排除。
【4题详解】
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影子越长,楼间距越大;我国南方地区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角比较大,影子较短,所以住宅区的楼间距比北方要小,故D项正确;楼间距大小与地势起伏无关,故A项错误;楼间距大小与气候无关,与昼夜长短无关,故B、C项错误。
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太阳辐射的能量是巨大的,尽管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到达地球,但是对于地球和人类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
5. 下列有关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活动
B. 太阳辐射与地球上某些自然灾害如地震、水旱灾害的发生有关
C. 太阳辐射能是维持地表温度的主要热源
D. 太阳辐射的电磁波影响地球的磁场,从而使地球上产生“磁暴”现象
6. 下列能反映太阳辐射对地球影响的是( )
①石油、煤炭等矿物能源的形成
②大气运动
③生物演化
④地热资源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5. C 6. C
【解析】
【5题详解】
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大气的核聚变反映,故A项错误;太阳辐射与地球上某些自然灾害如水旱灾害的发生有关,与地震发生无关,故B项错误;太阳辐射能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故C项正确;太阳活动的电磁波对地球磁场影响明显,从而使地球上产生“磁暴”现象,故D项错误。
【6题详解】
太阳辐射对地球影响的现象是 石油、煤炭等矿物能源的形成,是转化的太阳辐射能,故①正确;大气运动、生物演化的根本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故②、③正确;地热资源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不是太阳辐射的影响,④错误。结合选项,C项正确。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7. 上面①、②两幅图表示的天气系统分别是( )
A. 气旋、反气旋 B. 冷锋、暖锋
C. 暖锋、冷锋 D. 反气旋、气旋
8. 下列关于图示天气系统与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过境时,可能带来沙尘暴、寒潮等恶劣天气
B. ②过境时,降水位置在锋后,多带来连续性降水
C. ①过境后,天气晴朗,气温升高,气压升高
D. ②过境后,阴雨连绵,气温上升,气压升高
【答案】7. B 8. A
【解析】
【7题详解】
冷锋天气降水主要分布在锋后,暖锋多为锋前降水。根据图示天气系统形态及雨区的位置可知,图示①、②两图分别表示冷锋、暖锋,故B项正确。
【8题详解】
据上题可知,①②两图分别表示冷锋、暖锋。①过境时,可能带来沙尘暴、寒潮等恶劣天气,①过境后,天气晴朗,气温下降,气压升高。②过境时,降水的位置主要在锋前,多带来连续性降水,②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故A项正确。
【点睛】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气旋和反气旋
(1) 冷锋与天气: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的锋面(特殊的叫寒潮)。天气变化:过境时常出现阴天、刮风、下雨、降温等(出现较大的风,带来雨、雪天气等);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转晴。
(2) 暖锋与天气: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的锋面,天气变化:过境时,多产生连续性的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3) 气旋:中心气流上升,易形成阴雨天气。水平气流在北半球逆时针辐合,水平气流在南半球顺时针。
(4)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天气晴朗。水平气流在北半球顺时针辐散;水平气流在南半球逆时针辐散。
美国科罗拉多州国家自然保护区内,有一块巨大的红色砂岩,它上面的身躯庞大。下面的底座狭窄,科学家们称它为“平衡石”。下图为“平衡石”景观图和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9. 图示“平衡石”岩石类型属于右面关系图中的( )
A. a B. b C. c D. d
10. “平衡石”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是( )
A. 岩浆活动--冷却凝结--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B. 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风化侵蚀--地壳抬升
C. 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D. 沉积作用--变质作用--风化侵蚀--地壳抬升
【答案】9. A 10. C
【解析】
【9题详解】
读图,a为沉积岩、b为岩浆岩、c为变质岩、d为岩浆。美国科罗拉多州国家自然保护区内,有一块巨大的红色砂岩,它上面的身躯庞大。下面的底座狭窄,科学家们称它为“平衡石”。图示“平衡石”岩石类型属于右面关系图中的a,故选A。
【10题详解】
美国科罗拉多州国家自然保护区内,有一块巨大的红色砂岩,它上面的身躯庞大。下面的底座狭窄,科学家们称它为“平衡石”。“平衡石”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是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抬升--风化侵蚀,故选C。
读世界洋流分布局部图,完成下列各题。
11. 关于南半球中低纬度洋流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B. 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C. 大陆东岸为寒流 D. 大洋西岸为寒流
12. 关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 洋流①对欧洲西部气候降温减湿作用明显
B. 洋流②对南美洲西岸气候增温增湿作用明显
C. P处因寒暖流交汇形成世界著名渔场
D. 美国东岸海域污染物不会影响欧洲西岸海域
【答案】11. B 12. C
【解析】
试题分析:
【11题详解】
根据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可知:在中低纬度,南半球洋流分布呈逆时针、北半球呈顺时针运动,而且大洋的东岸都为寒流、大洋的西岸都为暖流;选项中大陆东岸即为大洋西岸,是暖流;故选项A正确。
【12题详解】
根据世界洋流分布可知,图中洋流①为北大西洋暖流,对欧洲西部气候增温增湿作用明显,故排除选项A;洋流②为秘鲁寒流,对南美洲西岸气候降温减湿明显,故排除选项B;美国东岸海域污染物会随着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到欧洲西岸海域,故排除选项D;图中P处因北大西洋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形成世界著名渔场,故选项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下表为世界某大洲A、B两城市的气温(℃)和降水(mm)资料。据表完成下面小题。
13. 下列关于A城气候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夏季高温少雨,冬季低温多雨 B. 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湿润
C. 全年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D. 夏季凉爽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14. 造成A、B两城市气候特征明显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 地形地势 B. 洋流
C. 大气环流 D. 纬度位置
【答案】13. D 14. C
【解析】
【13题详解】
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判断,A城市位于北半球,夏季气温不高,降水少,冬季气温较高,降水较多,说明该地的气候特征是夏季凉爽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故D项正确。
【14题详解】
考查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据表格信息可知,A城市位于大陆的西岸,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影响,属于地中海气候;B城市位于大陆的东岸,是季风性湿润气候,受季风影响,所以气候差异主要是大气环流影响,故C项正确。
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上升,水流明显放缓,水面漂浮物增加,有泥沙淤积现象,当地环保部门还发现了富营养化的初步迹象,库区沿岸受高水位浸泡,滑坡的频率增多。
15. 下列关于三峡水库对库区自然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多样性增加 B. 空气湿度增加
C. 土壤肥力增加 D. 地质灾害减少
16. 上述材料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
A. 生产性 B. 平衡性
C. 差异性 D. 整体性
【答案】15. B 16. D
【解析】
【15题详解】
三峡水库建成后影响鱼类的洄游产卵、淹没野生动物栖息地和植物等,使得生物多样性减少,故A项错误;三峡水库蓄水后,导致库区蒸发增大,气候更加湿润,故B项正确;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碱化增强,土壤肥力下降,故C项错误;大型工程可能诱发地震,滑坡频率增多,地质灾害增多,故D项错误。
【16题详解】
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水文、生物、土壤和气候等要素,据题意可知,水库蓄水影响了河流径流,导致泥沙淤积,水质下降,滑坡频率增多,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故D项正确。
下图为“某区域自然景观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 下列关于图中自然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荒漠带全年高温干燥、降水少 B. 草原上常见斑马、长颈鹿
C. 森林主要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D. 该区域景观展示的是亚洲
18. 图中荒漠带内有绿洲的分布,主要影响因素和分异原因是( )
A. 热量 纬度地带性差异 B. 水分 经度地带性差异
C. 热量 垂直地带性差异 D. 水分 非地带性差异
【答案】17. C 18. D
【解析】
【17题详解】据图可知,该地位于北温带地区,荒漠带位于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故A项错误;该地草原是温带草原,不会经常看见斑马、长颈鹿,故B项错误;森林带位于温带海洋气候区,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故C项正确;亚洲没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图中森林带所处的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气候,故D项错误。
【18题详解】绿洲指沙漠中具有水草的绿地,绿洲地下河的水来自周围附近的高山冰雪融水,故影响绿洲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水分;绿洲出现在温带荒漠带之中,对应的自然带本应该是温带荒漠带,故沙漠中的绿洲属于非地带性地域分异,故D项正确。
读某地月平均气温和月平均降水量数据表,完成下面小题。
19. 表中数据反映了该地水资源具有的特点是( )
A. 空间分布不均 B. 季节分配不均
C. 蒸发微弱 D. 气候干旱
20. 为改善该地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应当( )
A. 禁止耗水产业的发展
B. 改进耕作和灌溉方式
C. 建造大型人工湖以改善小气候
D. 大量开采地下水以弥补地表水的不足
【答案】19. B 20. B
【解析】
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判断和水资源问题。
【19题详解】
根据表格数据,该地区1月气温低于0°C,终年降水少,故判断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故D项符合。
【20题详解】
该地区由于终年少雨,故水资源总量少,故改善水资源短缺的状况,改进耕作、灌溉方式最符合。
中央气象台2018年1月11日18时发布寒潮黄色预警:受寒潮影响,12日早晨,山东大部分、河南东部、安徽北部等地最低气温降至-10℃-12℃,局部地区低于-12℃;江淮至江南东北部地区-6℃-8℃,0℃线仍位于江南南部。
21. 关于寒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寒潮对农作物造成危害最严重的季节是冬季
②植树造林是防御寒潮的有效方法
③寒潮是指强烈的冷高压活动带来的强冷空气侵袭时形成的灾害天气
④寒潮入侵时,上述地区大棚蔬菜、交通运输可能遭遇严重影响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22. 一般年份,下列地区受寒潮影响最小的是( )
A. 雅鲁藏布江谷地 B. 准噶尔盆地
C. 华北平原 D. 长江中下游平原
【答案】21. C 22. A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灾害性天气寒潮。寒潮对农作物造成危害最严重的季节是春季,①错误;植树造林无法防御寒潮带来的强降温威胁,②错误;寒潮是指冷高压活动带来的强冷空气侵袭时形成的灾害天气,故③正确;寒潮入侵时,带来降温天气,可能会导致降雪和路面结冰现象,对上述地区大棚蔬菜、交通运输可能遭遇严重影响,故④正确。结合选项,C项正确。
【22题详解】
由于青藏高原地势高,不容易受西伯利亚寒潮影响,青藏高原本身的低温影响不到雅鲁藏布江谷地,故A项正确;准噶尔盆地位于北疆地区,距离风源地较近,故B项错误;华北平原,地势地平,且距离风源地较近,故C项错误;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地平,冷空气南下也可以影响到,故D项错误。
浙江宁波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3. 在四明山区,交通运输线主要以公路为主,其主要原因是( )
A. 公路运输速度快 B. 公路建造难度较小
C. 公路运输量大 D. 公路运输价格低
24. 在四明山区,公路常建造成“之”字形,主要原因是( )
A. 为了降低线路坡度 B. 增加线路长度,发展旅游
C. 为了通过更多的山村 D. 为了增加山区线路密度
25. 唐朝时宁波的行政中心从四明山麓的小溪(今鄞州鄞江镇)搬迁到了现在的三江口,主要考虑的因素有( )
①河道运输 ②废水排放 ③水产加工 ④地形地势 ⑤水源丰富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③④⑤ D. ①④⑤
【答案】23. B 24. A 25. D
【解析】
【2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交通线路建设的主要因素。在四明山区,地势起伏较大,交通建设的难度较大,而公路对自然条件的要求不高,因此在山区、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建造公路的难度最小,故在山区可以优先发展公路交通。故答案选B项。
【24题详解】
在四明山区,地势起伏较大,公路常常建造成“之”字形,主要原因是为了降低线路坡度,保证线路运行的安全。故答案选A项。
【2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行政中心分布的主要因素。唐朝时宁波的行政中心从四明山麓的小溪(今鄞州鄞江镇)搬迁到了现在的三江口,主要考虑的因素是河道运输、地形地势、水源,因此①④⑤正确,故答案选D项。
点睛: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
自然方面:
1.地形:a.平坦:对选择限制少;b.起伏大:若需开山、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若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c.河流湍急:不利航运
2.地质: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渗漏;b.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
3.气候:a.公路、铁路:防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b.水运、航空:防大雾、大风
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社会经济方面:
1.人口: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使更多人受益。(适用于:地方公路)
2.里程和运营时间:尽量修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以节省运营时间;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适用于:国道)
3.其他:尽量远离重要文物古迹、注意生态环境保护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计50分)
26.下面两图分别为“以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和“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其中左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左图弧线BD表示的是_______(晨线或昏线)。
(2)左图中B点的经纬度位置是_____,A点此时的地方时是____时,北京时间是_____时,C处此时的太阳高度是_____度。
(3)左图中A、B、C三地中,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_____,右图中的甲、乙、丙、丁四个位置中位于远日点附近的是____。
(4)左图这一天,A、B、C三地中昼长最长的是____地。陕西各地昼____(长、短)于夜,这一天之后白昼将越来越_____(长、短)。
(5)左图这一天对应于右图中的_____(甲、乙、丙、丁)位置。这一天之后的8天内,地球公转速度将_____(加快、减慢)。
【答案】(1) 晨线 (2) (66°34′S,135°E) 9 23 0 (3)A>C>B 乙 (4)B 短 长 (5)丁 加快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以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和“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为背景,考查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考查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考查公转的特征,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1)根据经度大小的关系可知,D点的经度是135°W,A点的经度是90°;根据规律,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东经度递增,西经度递减,可知A点的经度是90°W,说明该半球为南半球;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弧线BD是有黑夜进入白昼,说明BD是晨线。
(2)根据经度大小的关系可知,D点的经度是135°W,A点的经度是90°;根据规律,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东经度递增,西经度递减,可知A点的经度是90°W,可以计算出B点的经度是135°E;该半球为南半球,此时南极圈以内出现了极昼现象,说明B点的纬度是66°34′S。图中D点位于晨线上,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点;D点的经度是135°W,可以计算出A点此时的地方时是9点,北京时间是为23点;C点此时在晨线上,太阳高度为0。
(3)考查自转速度的判读。纬度越低,纬线圈越大,自转线速度就越大;图中A位于赤道上,线速度最大,B点纬度最高,线速度最小,故A、B、C三地中,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A>C>B;远日点的时间是每年的7月初,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附近,故甲、乙、丙、丁四个位置中位于远日点附近的是乙地。
(4)考查昼夜长短的判读。该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南半球各地的昼长夜短,而且纬度越高,白昼时间越长,故A、B、C三地中昼长最长的是B点;北半球的昼夜情况是夜长昼短,故陕西各地昼短于夜,这一天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白昼将越来越长。
(5)据上题可知,左图为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对应右图中的丁地;这一天之后的8天内,地球公转位于近日点附近,地球的公转速度会加快。
【点睛】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总结
(1)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0。
(2)纬度相同的两点,自转的速度相同(海拔相同的情况下)。
(3)海拔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大。
(4)60°纬线上的线速度是赤道上线速度的一半。
(5)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运行的角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角速度相同,均为每小时15°,卫星运行的线速度大于地面上的对应点的线速度。
27.下图是某气象局绘制的某日10时近地面的气压与气流状况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M、O、P三个气压中心,其中高压中心是_____
(2)图示地区位于_____半球,说明判断的依据____。
(3)图中②、③、④三处,风力最大的是____处,理由是____;若只考虑热力环流原理,气温最低的是_____处,理由是____
(4)下列等压面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甲一乙沿线气压分布状况的是____(选填正确项的字母代号)
A. B.
C. D.
【答案】 (1)P (2) 北 水平气流向右偏转(或地转偏向力向右偏转或气旋为逆时针方向)。 (3)③ ③处等压线最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 ③ 气温低,形成高压 (4)D
【解析】
【分析】
本题以近地面的气压与气流状况图为背景,考查气压大小的判读,考查风向和风力的判读,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1)考查气压大小的关系。据图可知,气流流动方向是自高压流向低压,可知M、O为低压,P为高压。
(2)考查风的形成。据图可知,根据气流的运动方向及其偏转方向可知,地转偏向力向右偏转或气旋为逆时针方向,说明该地位于北半球。
(3)考查风力大小的判读。根据等压线疏密程度,判读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关系,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风力较大;图中②、③、④三处中,③的等压线最密集,说明风力较大。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分析,近地面气温高,气流上升运动,形成低压;近地面气温低,气流下沉运动,形成高压,故气温最低的地方,气压最高。
(4)考查气压大小的判读。先判断出近地面气压大小的变化特征,注意关注甲地、乙地和转折处的气压大小。据图中等压线的大小可知,甲地和乙地的气压较高,O和M的气压较低,所以等压线的变化方向应该是甲和乙向高空凸出,O和M向近地面凸出,排除A、B项;高空和地面的气压状况相反,即近地面为高压,高空为低压,则高空中甲和乙向近地面凸出,O和M向高空凸出,D项正确,C项错误。
【点睛】等压线的判读方法
1、等压线的排列和数值。
低压中心——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盆地(中心为上升气流)
高压中心——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顶(中心为下沉气流)
高压脊——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脊(脊线)
低压槽——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谷(槽线)
2、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决定风力大小)。
等压线的密集——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等压线的稀疏——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3、在等压线图上判定风向(任意点)和天气形势。
判定风向规律:先明确高低气压;其次确定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最后根据南、北半球画出偏向风。天气:是指大气短时间内的物质状态,包括气温高低、湿度大小、风向、气压等指标。
A、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寒冷干燥
B、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温暖湿润
C、低气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高气压过境时,多晴朗天气
28.下面甲、乙、丙三幅图为珠穆朗玛峰、阿尔卑斯山脉、天山山脉的博格达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1)三幅图中代表天山博格达峰、阿尔卑斯山脉和珠穆朗玛峰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乙山AB两坡中,南坡是_____坡,北坡是______坡。
(3)甲山南坡比北坡雪线_______(高或低),原因是_____。
(4)甲、乙、丙三地的阳坡中,植被景观最丰富的是_____地,原因是______。
(5)甲、乙、丙三地中自然带最简单的是_____地;造成三地自然带垂直变化的原因是______。
【答案】(1)乙 甲 丙 (2) A B (3)高 南坡为阳坡、温度高,且为背风坡、降水少。 (4)丙 丙地南坡为阳坡,纬度低,相对高度大,水热丰富。 (5)乙 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随高度增加而变化,导致自然景观在垂直方向上发生变化。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垂直自然带分布为背景,考查山地自然带垂直变化规律,考查阳坡和阴坡的判读,考查雪线的分布规律,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1)根据海拔高度可以判读出丙为珠穆朗玛峰,海拔最高,高度为8844.43米;根据甲的自然带的变化特征及基带的自然带可知,甲地为阿尔卑斯山脉;根据乙地的自然带垂直变化特征可知,乙地为天山博格达峰。
(2)考查山地自然带垂直变化规律及坡向。据上题可知,乙山为天山博格达峰,北坡为阴坡,南坡为阳坡;根据同一个自然带阳坡分布高度较高,阴坡分布高度较低,可知该山南坡阳坡为A,北坡为B。
(3)考查雪线的分布特征及原因。甲山为甲地为阿尔卑斯山脉,南坡为为阳坡,北坡为阴坡,阴坡为迎风坡降水多,雪线较低;南坡为阳坡、温度高,且为背风坡、降水少,雪线较高。
(4)考查自然带的垂直变化规律。对比三图可知,丙图的阳坡为南坡,纬度低,相对高度大,水热丰富,故自然带变化幅度较大,植被景观最丰富。
(5)三地中,乙地为天山博格达峰,纬度最高,自然带的垂直变化最简单;从山麓到山顶气温逐渐的下降,降水量垂直方向发生变化,导致水热状况随高度增加而变化,气候特征在垂直方向上有规律的变化,导致自然景观在垂直方向上发生变化。
29.读图,回答问题。
下图为近现代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图中灰色线条代表的是仅考虑自然变化得到的气温变化模拟值,黑色线条代表的是实际气温观测值。
(1)据图分别描述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模拟值和观测值的特点,并简析观测值特点形成的人为原因。
(2)全球气候变暖可能给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答案】(1)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模拟值不断升降波动;观测值波动上升。
原因:人类活动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植被遭到破坏。
(2)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海岸侵蚀增强;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加重;港口、航道的功能受到影响。(任答出其中3点即可)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世界区域图为背景,考查比例尺的应用,考查方位的判断,考查气候类型的成因,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1)考查气温变化的特点及原因。据材料可知,图中灰色线条代表的是仅考虑自然变化得到的气温变化模拟值,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模拟值不断升降波动;黑色线条代表的是实际气温观测值,观测值波动上升。观测值波动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人类活动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过度的砍伐植被,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2)考查全球变暖的影响。全球变暖会导致冰川融化,河流水量增加,注入海洋的水量变多,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会被淹没;海水增加导致海浪侵蚀作用增强,沿岸地区侵蚀增强;海水入侵,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渍化加重;海平面上升,破坏港口设备影响港口、航道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