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期末复习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展开由尘埃物质和气体组成的云雾状天体,主要物质是氢,密度小,温度低;体积和质量都很大。
在椭圆轨道上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行星的质量比恒星小,本身不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
绕行星运行的天体,卫星的大小差别很大
由炽热气体组成、能够自身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
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
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
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和层次
(1)太阳系的中心天体:_____。(2)八大行星
(3)小行星带:位于_____轨道和_____轨道之间。 (4)彗星:太阳系中最著名的彗星是_________。
读太阳系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与其他七大行星相比较,地球的条件是非常优越的。首先,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加上自转周期(1天)、公转周期(1年)适当,使得全球能够获得适量的太阳光热。整个地球固体表面平均温度约为22℃,适于万物生长,而且能使水在大范围内保持液态,形成水圈,而水星和金星离太阳太近,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分别为地球的6.7倍和1.9倍,固体表面温度分别达350℃和480℃;木星、土星距太阳又太远,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分别为地球的4%和1%,表面温度分别为-150℃和-180℃;更远的两颗行星的表面温度则都在-200℃以下,环境条件十分严酷。地球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使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的周围,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并经过长期演化,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材料2:地球生机勃勃,是太阳系的“奇迹”,这“奇迹”的创造与宇宙环境和自身条件有关,地球在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太阳没有明显的变化,太阳系中的大、小行星非常遵守“交通规则”。从地球自身条件看,有许多“巧合”,才是生命的孕育成为可能。
①适宜生物生存的温度、大气、水
②太阳处于壮年期,状态稳定,具有稳定的太阳光照
③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具有安全的宇宙环境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稳定、安全、有序的宇宙环境
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自转、公转周期适当-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幅度不大地球有大气层,降低了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
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
地球质量、体积适中,能够吸住大气
CO、CO2、CH4、NH3等
地球有漫长的演化历史,产生了氮和氧。
O3吸收太阳此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命
厚厚的大气层,是地球的保护伞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体积收缩
温度较低,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概况 二、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三、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太阳是一个巨大且炙热的球体,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为6000k,太阳与地球相距约1.5亿km
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 能量,这称为太阳辐射。
紫外线(7﹪):0.15—0.4微米
可见光(50 ﹪):0.4----0.76微米(红橙黄绿青蓝紫)
红外线(43 ﹪):0.76---4微米
(一)太阳辐射的概念和形式
(二)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
太阳辐射的能量,来自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到达地球的是二十二亿分之一
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三)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3、直接为人类提供太阳能(光和热)
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4、间接为人类提供矿物燃料(作为工业主要能源的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并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四)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纬度:一般情况下,纬度高低与太阳辐射量成反比。
2、地势:在对流层内,太阳辐射与海拔、地势(高低)成正比。
3、天气状况:云层厚度与太阳辐射成反比。
4、日照时长:日照时长,与太阳辐射成正比。
太阳辐射与温度不一定成正相关:太阳辐射量大,不一定温度高;太阳辐射量小,不一定温度低。
案例分析1: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为什么太阳辐射量大:
①海拔高,空气稀薄,杂质少,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②晴天多;③日照时间长,获得太阳辐射多
案例分析2: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为什么太阳辐射量低:
①盆地地形,地势低;②水汽不容易扩散,阴雨天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③日照时间短,获得太阳辐射少
三、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大气层可以分为哪几层?
太阳的外部,即太阳大气,由里向外可分为三层: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二)太阳活动的类型
1、太阳黑子:发生在光球表面温度较低的地方的“黑点”
2、太阳耀斑:发生在色球层表面能量爆发形成的“亮斑”
亮度、密度(大) (小)
厚度、温度(小) (大)
(三)太阳活动的周期
太阳黑子和耀斑,周期差不多,都为约11年,同起同落。
188年,历经17个周期
(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干扰地球无线电短波通讯
2、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极”航天器(Plar)成功拍摄到记录地球南北极两端同时出现美丽极光景象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
一 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地球约有46亿年的历史,要了解这漫长的过程,主要的途径是什么?
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研究地层是主要的途径。
1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岩层在下,后沉积的岩层在上。
2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者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 ●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 ●生物总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进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岩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A、B两地是否具有同一时代的地层?将同时代的低层用虚线连接起来,猜想两地层产生差异的原因。
两地地层产生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地层形成后,A地地层相对下降或者B地地层相对上升;B地上层缺失,可能因为没有沉积或沉积层被侵蚀。
●科学家对全球各地的地层和古生物化石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地球的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
科学家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了系统的编年。
根据地层顺序 生物演化阶段 岩石年龄等
冥古宙时期(距今46亿年至40亿年)地球上只有一些有机质,没有生命迹象。
太古宙时期(距今40亿年——25亿年)出现蓝藻等原核生物蓝藻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
元古宙时期(距今25亿年——5.41亿年)蓝藻大爆发,大气成分开始发生改变,生物进一步发展,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一)前寒武纪 ●是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的这段时间。包括了冥古宙、元古宙、太古宙。占了地球历史的90%。 ●地球形成之初,大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气,缺少氧气。 ●在此期间,地球的大气层、海洋和陆地慢慢形成。地球从一个毫无生机的星球,变成了多种原始生命的摇篮。
层叠岩是蓝藻生长过程中黏附的一层一层的沉积物堆积形成的垫状或垛状的岩石结构。
早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是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 早期,海洋面积广大,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温暖的海水中出现了多种动物,如三叶虫、笔石、鹦鹉螺等。后期,海洋面积缩小,陆地上出现低等植物。
(二)古生代 ●(距今5.41亿年——2.52亿年),意为“远古生物的时代”,可分为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 ●古生代期间地壳运动剧烈,许多地方反复上升和下沉,海陆格局发生多次大的变迁,到后期各块大陆汇聚成一个整体,称为“联合古陆”。
晚古生代,分为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是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
中期:海洋面积缩小,一些鱼类进化成适应陆地生存的两栖类
晚期:气候变得干旱,水源稀少,一些两栖类进化成更适应干燥环境的爬行动物。
这一时期裸子植物开始出现。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出现茂密的森林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煤期
古生代末期出现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几乎95%的物种消失。古生代结束。
(三)中生代(距今2.52亿年——6600万年)意为“中间的生物时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由于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在三叠纪晚期开始解体,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开始漂移。这一时期爬行动物盛行。尤其是恐龙。在侏罗纪和白垩纪达到大繁盛。因此又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
这一时期小型哺乳动物开始出现
中华龙鸟,1996年在我国辽宁发现其化石,是第一个被发现带有羽毛的恐龙化石。研究表明,中华龙鸟与鸟类有比较近的亲缘关系,它的发现为鸟类的起源问题提供了参考
中生代 裸子植物极度兴盛,在陆地植物中占有主要地位,也是主要的成煤期。 中生代晚期,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绝大多数物种消失,包括我们所熟知的恐龙。成为中生代结束的标志。
中后期 一些爬行动物进化出羽毛,开始向鸟类发展
(三)中生代 ●(距今2.52亿年——6600万年)意为“中间的生物时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由于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在三叠纪晚期开始解体,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开始漂移。 ●这一时期爬行动物盛行。尤其是恐龙。 ●在侏罗纪和白垩纪达到大繁盛。 因此又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
(四)新生代 ●(距今6600万年至今)是“最近生物时代”。分为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各大陆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形成了现代海陆分布格局。 ●这一时期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 ●如今地球上的高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阿尔卑斯山脉、落基山脉,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现代的海陆分布格局与地势起伏
新生代被子植物繁盛草原面积扩大哺乳动物快速发展生物界逐渐形成现代面貌第四纪出现人类是生物史上的巨大飞跃
第四纪时期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气候寒冷期,冰川范围扩大,海平面下降,很多生物向低纬度迁移;气候温暖期,冰川范围缩小,海平面上升,海水浸没了沿海低洼地区。目前,地球处于一个温暖期。
第4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科拉钻井 美苏争霸时期,苏联启动的探索地心项目,1970年5月24日开始,终止于1994年,共钻探了120262米
地球的内部结构,无法直接观察,科学家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
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震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使地表物质上下震动破坏力小
震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使地表物质左右摇晃破坏性强
思考: 当发生地震时,陆地上的人们会有什么感觉? 在海洋上航行的人呢?
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波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
在大陆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古登堡界面”
以这两个界面为界,地球内部被划分为三个圈层 地壳 地幔 地核
软流层:位于上地幔顶部,温度很高,岩石部分熔融,能缓慢流动;科学家推断,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球板块的运动与之相关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组成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
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地表和近地表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主体是海洋,连续但不规则,水是最活跃的自然要素之一。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大气中不包含水汽和杂质的整个混合气体。
含量很少且不固定,随时间、空间及气象条件而变化。
含量不定,随时间、空间和天气条件而变化。
二氧化碳 0.038%(变动)
含量很少,却在天气扮演重要的角色。
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的天气现象。
大气中的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思考:1、与气温有关的大气成分有哪些?2、成云致雨必要的条件?
二氧化碳--地面辐射影响气温臭氧--太阳辐射的紫外线影响气温水汽--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
如今大气的主要成分是经过长期演化的结果,短时期内是不会发生大的变动的。然而,由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大气的成分和含量在悄悄地变动。
影响一:工业废气,化石燃料的燃烧,导致SO2、NO2等大量污染物进入大气,造成环境污染。
影响二:化石燃料的燃烧,导致CO2浓度升高,全球气候变暖。
【新闻现场】2019年6月份,国际著名NASA的观测报道,北极地区的格陵兰岛经历了一场非比寻常的融冰事件,在短短一天之内冰山融化约20亿吨,超过整个格陵兰冰总体积的40%,是继2012年之后再创的历史新高。NASA科学家表示,“北极的冰快要化光了”,预估时间就在十年后的2030年!
思考:1.北极冰川加速融化的背后,反映的是一个什么全球性的环境问题?2.引起该全球性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北极冰川融化对我们有影响吗?
北极就像地球的冰柜,给地球降温。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的永冻层也会融化,向大气层释放更多的二氧化碳,这样一来,全球的气候模式将会彻底失衡,导致更多的洪灾、海啸、旱灾、严寒和热浪。
读图2.4结合教材文字思考1.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变化趋势是怎么样的?2.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变化呢?3.会造成什么影响?4.主要应对措施有哪些?
趋势:呈上升趋势,增长速度加快原因:化石燃料燃烧(释放大量CO2);土地利用的变化(毁 林,减少森林吸收CO2的量同时释放出CO2)影响:全球变暖→海面上升,气候异常,生态恶化等措施:全球合作;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等
活动探究 了解大气含氧量减少对人体产生的影响
表2.1 我国部分高原训练基地的地理坐标
大气中氧气含量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科学研究发现,适当的缺氧环境利于激发运动员的运动潜力;但含氧量太低会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我国已建成甘肃榆中、青海多巴、云南海埂、河北兴隆、云南呈贡等国家级高原体育训练基地
思考:1.在非洲地形图上,找出埃塞尔比亚、肯尼亚这两个国家,归纳它们共同的地形特点。由此,你能推测这两个国家中长跑运动员成绩优异的原因吗?
地形特点:高原为主。成绩优异的原因:地形平坦,善于奔跑;海拔较高,大气稀薄,大气中含氧量较低,有利于激发运动员的运动潜能(刺激人体增加体内红细胞数量,以加强对氧气的充分利用)。
目前,世界公认的平原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的最佳高度为海拔1800-2400米。我国的高原训练基地的海拔在这个范围内吗? 3.推测运动员在更高海拔训练反而达不到理想成绩的原因。
表2.2 不同海拔与海平面的含氧量比
原因:海拔越高,大气越稀薄,含氧量越低,超过了人体耐受力,会危及身体健康,反而达不到理想的成绩。
分层依据垂直方向上温度、成分、密度等物理性质和大气运动状况。
厚度:随纬度、季节而变化
厚度:平流层顶→50~55km
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导致气温升高
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适宜飞行
厚度:对流层顶→2000~3000km
能反射无线电波,影响无线电通讯
●地球上的能量源泉是: 太阳辐射
●原理:物体温度越高,辐射能力就越强,波长就越短;物体温度越低,辐射能力就越弱,波长就越长。
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和红外区
问:上图中哪些环节能体现削弱作用?
大气削弱太阳辐射。温度较低
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二、大气的削弱作用-影响因素
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影响因素:
行进路程(地面夹角);大气密度(海拔、地形、天气)
问:太阳直射、斜射,哪种削弱强?
问:哪种天气削弱作用强?海拔呢?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太阳辐射很强,是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日照时数也是全国的高值中心。但同时也是我国最冷的地区,最热月平均最高气温只有10~15度左右,年平均气温只有7.1度。拉萨的年平均气温和最热月平均气温就比同纬度的重庆、上海低了10~15度。
1.青藏高原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
二、大气的削弱作用-青藏高原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
二氧化碳、水汽吸收红外线
吸收具有选择特性
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得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到地面。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反射和散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参与 的大气成分:云层、尘埃○特点:无选择性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参与的大气成分: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特点:具有选择性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臭氧(平流层)水汽、二氧化碳(对流层)
吸收强烈,有选择性,大部分可见光可穿透
无选择性,反射光呈白色
向四面八方散射 ,有选择性
CO2、H2O吸收红外线
问:地面的直接热源?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 地球大气的根本能量来源是什么?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②深秋农民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③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大气受热过程在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三、大气的保温作用(温室效应)
问:保温杯的原理是什么?问:左图中哪个环节能减缓能量流失?问:温度与辐射波长的关系?问:大气对辐射怎样选择?
练一练:对照上图,描述温室效应全过程①白天,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地面增温;②地面辐射放出的能量绝大部分被大气吸收;③大气辐射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还给地面。
问:大气的保温作用主要提高白天还是黑夜?
晴朗天气和阴雨天气下日较差(昼夜最高温与最低温的差值)有什么样的差异?为什么?
三、大气的保温作用-日较差
问:由此可知,日较差的大小受什么因素影响?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太阳辐射很强,是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日照时数也是全国的高值中心。但同时也是我国最冷的地区,最热月平均最高气温只有10~15度左右,年平均气温只有7.1度。拉萨的年平均气温和最热月平均气温就比同纬度的重庆、上海低了10~15度。
2.青藏高原的太阳辐射很强,但气温却很低,两者之间有矛盾吗?为什么?
三、大气的保温作用-青藏高原
海拔高,空气稀薄,云量少,晴天多,大气削弱作用弱。
解释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为什么比地球表面剧烈?
三、大气的保温作用-活动-月球、地球
问:玻璃温室保的是长波还是短波?问:玻璃温室透过的是长波还是短波?
①阳光可以顺利穿透玻璃,为室内增温;②室内辐射难以穿透玻璃,玻璃可以保温;此过程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思考:解释玻璃温室的保温原理?玻璃温室改变了大气受热过程的哪个环节?
例:保温作用应用-玻璃温室
问:虽然玻璃温室增强保温作用,对削弱作用有何影响?
天空呈现蔚蓝色夕阳红黎明前东方天际先泛起“鱼肚白”教室里白天不需要开灯却能看书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
秋冬季节有“十雾九晴”之说冬季晴朗夜晚的霜青藏高原上太阳辐射很强,但气温却很低
判断:区分削弱作用、保温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
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地面保温。
小结:削弱、保温作用的特征
削弱、保温作用的特性:1、削弱作用强、则保温作用( )。2、削( )、保( )。昼夜温差小。3、使阴天的气温日较差比晴天( )。
制冷空调往往采用壁挂式,暖气往往安装在靠近地面的位置。
定义: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
通过图片中气流的运动方向,我们可以得知:
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受冷则收缩下沉。
气压:单位面积空气柱产生的压力,单位为百帕hPa。
比较A处与B处的气压大小。
等压面平行于地面,气压自地面向高空降低。
当地面受热均匀时,空气没有相对上升和相对下沉的运动。归纳此时等压面的分布特点。
海拔越高,大气密度越小,气压越低。
热空气做上升运动,形成低压,冷空气做下沉运动,变成高压。
1.判断❶❷气压值的大小:
2.判断ABCD气压值的大小:
3.判断CD气温的高低:
4.画出图中两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模式:
第一步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
试着在图中方框内画出三个地点空气的运动方向。
分别说出三个地点近地面和高空处的空气密度和气压变化。
第二步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高度出现气压差
由于同一水平高度气压的变化,等压面发生变形。
第三步同一水平高度出现气压差大气的水平运动
第四步大气的水平运动大气热力环流
E处:近地面空气收缩下沉,导致高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D处: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在高空聚积,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F处:近地面空气收缩下沉,导致高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B处: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A处: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后,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C处: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异(气压梯度)
思考:气温、气压、气流三者之间的关系。
气温差异 气压差异 气流方向
近地面的同一水平面上,气温越高,气压越低,气流总是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
常见热力环流形式——城市风
完成以下内容:1.用“冷”和“热”标注市区和郊区之间的温度差异。2.分析城市中心区与郊区温度差异的原因。3.绘制城市中心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4.思考城市热力环流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形成:城市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城市热岛环流。
影响: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之外。
常见热力环流形式——海陆风
白天,陆地比海洋增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
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白天来自海洋的风凉爽湿润,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降温的作用;夜晚来自陆地的风比较温暖干燥,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增温的作用。海陆风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得滨海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分析夏季大气热力环流对滨海地区气温的调节作用。
白天,山坡升温快,大气膨胀上升,山谷升温慢,大气冷却下沉,导致风由山谷吹向山坡,称为谷风。
常见热力环流形式——谷风与山风
夜晚,山坡降温快,大气冷却下沉,山谷降温慢,大气膨胀上升,导致风由山坡吹向山谷,称为山风。
气压梯度:同一水平面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思考:两幅图中A、B之间气压梯度是多少?
等压线密集,单位距离气压差异大,气压梯度大。
四、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指促使水平面上的气体由高压流向低压的力。决定了风力的大小。是风形成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
1.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
2.仅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应该是?
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相同。
3.水平气压梯度力与风速的关系?
赤道上不偏转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
读右图,归纳地球上物体水平运动的偏转规律。
地转偏向力:指导致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力。
(北半球高空风的形成示意图)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1.高空风的形成过程中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2.说出高空风的最终风向与等压线关系。
高空风的最终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3.试着绘制南半球高空风的风向示意图。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2.在三种力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关系?
1.近地面风的形成受到哪些力的影响?
摩擦力是指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做相对运动时,接触面之间所产生的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摩擦力的方向与风向相反。
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示意图
甲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甲为偏北风、乙为偏东风。
甲风速大,因为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大;乙反之。
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反映了气压梯度的大小,等压线越密,气压梯度越大。1.比较甲、乙两地的气压梯度大小,并说明理由。2.在图上画出甲、乙两地的风向。3.比较甲、乙两地风速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江河奔流不息,最终注入大海,为什么大海的水没有增多?几千年来很多先哲都试图回答这一问题。公园5世纪,《宋书.天文志》中有人对此问题做了解释:太阳加热海水,使海水蒸发;河流注入大海,补充蒸发的消耗,使海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塞纳河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法国水文学家佩罗通过3年的实地观测,塞纳河流域的年降水量是年径流量的6倍。在《泉水之源》中公布。证明降水是河水的主要来源。
雨 水 补 给
降水量大、补给量大,主要发生在雨季
季 节 性 积 雪 融 水 补 给
主要发生在春季,径流有明显的日变化
冰 川 融 水 补 给
气温越高,补给量越大,主要发生在夏季
全年补给,主要取决于水位高低,对径流具有调节作用
全年补给,主要取决于水位高低,河流最稳定的不及来源
①砂石覆盖层对水的下渗的影响。
②砂石覆盖层对蒸发的影响。
③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的环节及 其作用。
植树造林-蒸腾 下渗 地下径流
渗水砖-下渗 地下径流 地表径流
下渗地下径流 地表径流
破坏植被-蒸腾 下渗 地下径流
维持全球的水量的动态平衡
海水温度的来源海水温度的影响因素海水温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海水温度反映海水的冷热状况,它主要取决于海洋热量的收支情况。太阳辐射海水蒸发
2、海水温度的影响因素及规律
(1)垂直分布-深度
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变化。表层水温高。(深水得到的太阳辐射少)1000m内海水随深度的变化幅度大。(太阳辐射是表层海水的直接热源。)1000以下,深层海水温度变化幅度小(深层海水导热率低)
纬度:全球海洋表层的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南北)相同纬度(同一季节):表层海水温度大致相同。
(2)水平分布规律(同一纬度海域-东西-洋流)
暖流水温高,向高纬弯曲,寒流水温低,向低纬度弯曲
(3)时间-季节-同一海区
夏季太阳辐射收入多于冬季太阳辐射收入)
3、海水温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海水温度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 海洋表层是海洋生物聚集地。(深度越深,海洋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越少)
浅海大陆架:河流入海-营养物质-浮游生物繁殖-饵料丰富水深较浅-光照充足-浮游生物繁殖-饵料丰富
渔业资源丰富或贫乏的原因分析
东海大陆架广阔,光照充足,养分丰富有长江水注入,带来大量的营养物质,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饵料充足台湾暖流和沿岸寒流在此交汇,使水流胶东,营养盐类丰富,养分充足
A. 不同纬度的海洋表层生活着不同类型的海洋生物;低纬度——罗非鱼 石斑鱼;中高纬度——鳕鱼B.海水温度季节变化还会导致海洋生物发生季节性游动鳀鱼是我国最为典型的越冬洄游鱼类C.海水温度还影响人类渔业活动水温状况和海洋生物对水温的要求。
②海水温度影响海洋运输
纬度较高的海域,海水有结冰期,通航时间短,在冰封期需要破冰设施。
3、海水温度影响气候--气温
与同纬度陆地相比,海水温度的变化幅度小,海洋上空的气温比陆地上空的气温低。从全球尺度看:海水对大气气温起着调节作用从区域尺度看:沿海地区气温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均比陆地小
同纬度,为什么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而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大?
水的比热容较大,泥土、砂石等比热容较小。在同等受热情况下:海水升温慢,降温慢,温差小;泥土升温快,降温快,温差大。海水对大气气温有调节作用, 对沿海地区气温的季节和日变化也有调节作用,所以陆地温差小。
海滨浴场是当地居民和游客喜爱的去处。我国海岸线绵长,拥有众多的海滨浴场。图3.11位2016年6月-2017年6月葫芦岛、厦门、西沙3个海洋站的表层海水月平均温度。通常表层海水温度在20℃时适宜游泳。
1、分别描述3个 海域的海水温度季节变化特点。
葫芦岛:夏季海水温度较高,冬季海水温度寒冷,冬夏季节变化显著。厦门:夏季海水温度较高,冬季海水温度较低,有季节变化。西沙:冬夏季节海水温度均较高,季节变化不明显
2. 3个海洋站附近的海滨浴场分别有哪些月份适宜人们游泳、。
葫芦岛:6-9月厦门:4-11月西沙:全年皆宜
3比较3个海域事宜人们游泳的时间长短差异,并说明原因。
葫芦岛适宜游泳的时间最短,西沙适宜游泳的时间最长。原因:纬度越低,海水温度越高,则适宜游泳的时间也越长。
1、按纬度位置由高到低的顺序,对甲乙丙三个观测站排序,并说明理由。
突破点:海洋表层水温。纬度越高,表层水温越低纬度越低,表层水温越高受纬度影响:水温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太平洋170°W附近三个观测站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变化
第2课时 海水的盐度、密度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盐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1、说出盐度概念和海水的主要盐类物质;2、结合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盐度分布图,分析盐度一般分布规律;3、结合具体海区说出影响该海区盐度的影响因素;4、举例说出人类利用海水盐度的至少三个实例;
海水的主要成分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海水盐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主要成分:氯化钠和氯化镁盐度:通常表示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 通常用千分比(‰)表示 指1000克海水所含盐类物质的多少, 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35‰。
(1)外海和大洋盐度的影响因素
盐度分布规律:以副热带海域最高,有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逐渐降低。
副热带海域,炎热少于,蒸发量>降水量—盐度最高
赤道海域,纬度最高,蒸发强烈,但蒸发量<降水量—盐度不是最高
极地海域,海水温度渐低,盐度也渐低
(2)近岸地区盐度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入海径流-河流有河流注入的海域盐度一般较低密西西比河入海口盐度亚马孙河入海口盐度
(3)相对封闭的海域或内陆湖盐度影响
神奇湖泊——巴尔喀什湖东咸西淡之迷
巴尔喀什湖气候干旱,形状狭长,中间有一半岛向北延伸,是东西两侧流通较少。西侧有伊犁河注入,伊犁河谷呈喇叭状,受西风影响形成 大量的降水,大量的河水注入对西侧的湖水起到稀释作用,使西侧湖水盐度降低。东侧却无较大河流注入,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湖水盐度较高。
表层海水年平均盐度为38%,东部海区更高达39.58%
地中海和黑海盐度为什么会有较大差异性呢?
答: 黑海—降水量较大,并汇集了欧洲多瑙河占60%的径流量,这些淡水量总和>海面蒸发量,盐度低 地中海降水量与黑海地区相当,也有尼罗河等大河流注入,但汇入河流数量少,淡水总量小,蒸发量也比黑海地区大,所以盐度高于黑海。
[活动]:红海位于非洲东北部与阿拉伯半岛之间,盐度超过40‰,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域。波罗的海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与欧洲大陆之间,盐度不到10‰ ,是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域。
1.归纳红海与波罗的海地区的气候特征。
✔ 红海-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昼夜温差大,风沙多。
✔ 波罗的海-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
2. 结合河流分布和流域气候特征,推测河流对两海域盐度的影响。
✔ 红海地区气候干旱,入海河流少,海水盐度高。✔ 波罗的海地区气候湿润,入海河流众多,海水盐度低。
3. 分析红海、波罗的海与外海连通状况对盐度的影响。
✔ 皆有狭窄的海峡与外海连通-海水交换量少-更新速度慢.✔红海盐度高,不能与大洋海水交换,使得盐度更高✔波罗的海盐度低,不能与大洋海水交换,使得盐度更低。
4. 分别总结红海盐度高、波罗的海盐度低的原因。
✔ 红海盐度高的原因:①位于副热带海区,常年盛行下沉气流,降水量小,蒸发量大;②几乎没有淡水汇入;③海区较封闭,难以与大洋海水的交换。✔ 波罗的海盐度低的原因:①纬度较高,气温较低;②降水量>蒸发量; ③海区闭塞,但有大量淡水汇入。
3、海水盐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中国有哪些大型晒盐场?答:最为著名的三大盐场分别为:河北长芦盐场;台湾布袋盐场;海南莺歌海盐场。建设盐场条件是什么?海滩地形平坦开阔;背风坡,多晴天,日照充足,蒸发量大;风力大;
Ⅱ.盐度稳定利于海水养殖
Ⅲ、海水作为水资源的利益
海水淡化 海水直接利用海水淡化水的终端用户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工业用水,另一类是生活用水。海水直接利用 海水冲厕; 直接用海水作为工业冷却水;
新加坡—修大坝—御咸蓄淡
新加坡是个岛国,水资源极度短缺。修水坝,将海湾变水库。淡化海水。目前已稳定提供饮用水。
密度概念:密度影响因素:密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影响因素及分布规律:
影响因素:温度,盐度和深度(压力); 其中海水密度与温度的关系最为密切; 海水温度越高,密度越低;
温度规律: 由赤道向高纬递减;盐度规律: 由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递减;密度规律: 由赤道向高纬递增;
水平方向: 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 同纬度海水密度大致相同;一般海水温度越高,密度越大。影响因素:温度影响最大;
不同纬度海水随深度变化有差异中低纬度海区: 1000米以上,海水密度基本均匀; 1000米以下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大而迅速增加; 增加之后,再往下则海水密度随深度变化较小;在高纬度海区: 海水密度随深度变化较小,
3、海水密度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有利:随深度增大而海水密度增大的海水层,因浮力较大,利于潜艇航行。
不利:当海水层中出现随深度增大,密度减小的情况,称为“海水断崖”,海水浮力突然变小,航行中的潜艇会向下掉落,造成艇毁人亡。案例:1963年4月,美国一艘“长尾鲨”号核潜艇在一次深潜试验中失联。最终“长尾鲨”号的残骸在2600米深的海底被发现,此时艇上129名官兵全部罹难,其所携带的22枚核弹也不知所踪。此次事故最后被认定为潜艇遭遇了海水断崖。
1.认识海浪、潮汐和洋流等海水基本运动形式2.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浪、潮汐和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结合实例说明人类利用海水运动规律开发海洋的主要途径。
海浪指就是海里的波浪。
海浪通常指海洋中由风引起的海面波动现象,广义的海浪包括风浪、涌浪、拍岸浪、海啸和风暴潮等
表层海水在风的直接作用下产生的海浪叫风浪。风速越大,浪越高,能量越大
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等引起的海上巨浪
在强风的作用下所形成的巨浪
海洋中直接由风产生的波浪叫风浪,即“无风不起浪”。
由天体引力、海底地震、火山爆发、塌陷滑坡、大气压力变化和海水密度分布不均等外力和内力作用下,形成的海啸、风暴潮和海洋内波等也属于海浪,但它们均与风无关,即“无风三尺浪”。
2、海浪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影响人们在海滨和海上的活动
冲浪等活动需要选择浪较高的时候进行,可以增加挑战性
出海捕捞、勘探、航行等海上活动处于安全考虑,需要选择浪小的时候。
在海上活动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选择适宜活动的海浪条件。
印度洋海啸,也称为南亚海啸,发生在2004年12月26日,这次地震发生的范围主要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的消亡边界。 地处安达曼海。截止到2005年1月20日为止的统计数据显示,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啸已经造成22.6万人死亡,这可能是世界近200多年来死伤最惨重的海啸灾难,并且死亡人数仍旧不断攀升。
②海啸和风暴潮能量巨大,往往给沿岸地区带来灾难性后果。
第三章 第一节海 水 的 运 动
③海浪是营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
为了保护海岸线而修建的海堤—青岛的海堤
人们可以通过修建防波堤、种植海岸防护林等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来减缓海浪对海岸的侵蚀
潮汐是指海水在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
(1)日变化:一天中,通常可以看到两次海水涨落。(2)月变化: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前后,潮汐现象最为明显,潮水涨得最高,落得最低。
日、地、月大致在同一直线上,引潮力大,高潮更高,低潮更低,便是朔望大潮
日、地、月呈直角关系,引潮力削弱,便在上、下弦月的时候,出现小潮
诺曼底登陆——6月6日原因
6月6日是农历十五,潮汐现象最明显,潮水涨得最高,落得最低。海军在夜晚潮水水位最低时先登陆,展开爆破,破坏海岸障碍物;陆军在潮水水位最高时隐蔽登陆;空军利用明亮的月光识别地面目标。
人类在海边的活动往往和海水运动密切相关。例如:掌握 潮汐运动的相关信息,有利于人们开展相应活动。为下图表格中的人类活动选择合适的开展时间(填字母)。
A.涨潮时 B.落潮后 C.农历初一或十五
【合作探究】(1)钱塘江大潮出现在什么时间?(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钱塘江大潮的成因。(3)杭州湾沿岸地区采取怎样的措施防止钱塘江大潮对沿岸的破坏?
提示(1)农历八月十八前后。
①此时地月之间距离最小,日地月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引潮力最大,为大潮,潮汐现象最为明显;(天时)
②杭州湾外宽内窄,为喇叭状河口,潮涌涌入狭窄河道,水体涌积,水位暴涨;(地利)
③此季节东南风盛行,江水东流与大潮西进相遇,风助潮涌,潮借风威;(风助)
④此时正值中秋佳节,中秋有观潮的习俗。(人和)
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
洋流的特点:常年稳定一定方向大规模
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
分组练习:寒流和暖流的判断
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1、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对气温
(1)表现:暖流增温,寒流降温
1、爱尔兰都柏林和纽芬兰圣约翰斯的纬度差不多,1月都柏林气温为8℃时,圣约翰斯气温多在0℃以下。为什么?
洋流影响沿岸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洋流交汇海域浮游生物的卫星影像
因寒暖流交汇,大量浮游生物在此聚集;影像中的彩色条带是不同种群的浮游生物造成的
2、洋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Effects f cean currents n marine life
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②两种洋流汇合还可以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使得鱼群集中,易于形成大型渔场
【案例】纽芬兰渔场的形成与衰落
纽芬兰岛位于北美大陆的东海岸。纽芬兰岛附近海域因寒暖流交汇形成世界著名渔场。早在16世纪,这里鳕鱼群非常密集,人们甚至用“可以踩着鳕鱼背在海面上行走”来形容。纽芬兰渔场也被誉为“大西洋的巨大金矿”。 经过几个世纪的开发,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过度捕捞之后,纽芬兰渔场的鱼群数量急剧下降。1992年,加拿大政府严令禁止捕捞鳕鱼,以保护海洋生态。
古代,哥伦布从欧洲去美洲时,走了图中A、B两条不同的路线。有趣的是走距离较短的A路线用了37天,而走距离较长的B路线却只用了22天。请解释原因。
洋流影响航海事业:顺流航行速度快 zxx,k
3、洋流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海轮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
②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
洋流从极地地区挟带冰山向较低纬度漂移,给海上航运造成威胁。
4、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Influence f cean current n marine pllutin
有利影响:洋流还可以把近海的污染物质携带到其他海域,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不利影响:其他海域也可能因此受到污染,使污染范围扩大
第4-6章期末复习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这是一份第4-6章期末复习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素养目标,第六章第一节气象灾害,台风灾害03,寒潮灾害04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教案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教案配套课件ppt,共4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读图思考,地球的演化历程,寒武纪海洋景观,&活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水循环课前预习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水循环课前预习课件ppt,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水体更新,大气水8天,江河水16天,湖泊水17年,海洋水2500年,高山冰川1600年,极地冰川9700年,土壤水1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