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
展开
济南一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化学试题(理科)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 1 C 12 O 16 Cu 64 Zn 65 Ag 108 Fe 56 第I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1到15每题2分,16到25每题3分,共60分)
1. 下列有关能量转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煤燃烧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
B. 太阳能热水器是太阳能转化为热能
C. 可充电电池在充电时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而放电时是化学能转化电能
D. 酸碱中和反应放出的能量可设计为原电池转化为电能
【答案】D
【解析】A、煤燃烧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选项A正确;B、太阳能热水器将太阳光能转化为热能,将水从低温度加热到高温度,以满足人们在生活、生产中的热水使用,选项B正确;C、可充电电池在充电时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而放电时是化学能转化电能,选项C正确;D、酸碱中和反应是非氧化还原反应,理论上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设计为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选项D不正确。答案选D。
2. 下列事实不用原电池原理解释的是( )
A. 轮船水线以下的船壳上装一定数量的锌块
B. 铁被钝化处理后不易腐蚀
C. 纯锌与稀硫酸反应时,滴入少量CuSO4溶液后反应速率加快
D. 烧过菜的铁锅加入清水放置,出现红棕色的锈斑
【答案】B
【解析】A、轮船水线下的船壳装上锌块后,可保护船壳在海水中不被腐蚀,因为Zn比Fe活泼,Zn与Fe构成原电池,在海水中锌被腐蚀,从而保护船壳,发生原电池反应可用电化学知识解释,选项A不选;B、铁被钝化后,在金属表面上会形成一层致密的金属氧化膜,保护内部金属不被腐蚀,不能用原电池原理解释,选项B选;C、纯Zn和稀H2SO4反应速率慢,滴入CuSO4后,发生Zn+Cu2+=Zn2++Cu的反应,生成的Cu和Zn组成原电池,加快Zn与H2SO4的反应速率;发生原电池反应而可用电化学知识解释,选项C不选;D、烧过菜的铁锅加入清水放置,出现红棕色的锈斑属于钢铁的电化学腐蚀,选项D不选。答案选B。
3. 下列措施或事实不能用勒沙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A. 工业上生产硫酸的过程中,使用过量的空气以提高SO2的利用率
B. H2、I2、HI平衡混合气加压后颜色变深
C. 实验室中常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氯气
D. 开启啤酒瓶后,瓶中马上泛起大量泡沫
【答案】B
【解析】A、工业生成硫酸存在平衡:2SO2+O2⇌2SO3,增大氧气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移动,可以提高二氧化硫的转化率,选项A能用勒沙特列原理解释;B、H2+I2⇌2HI,加压后,体积变小,颜色加深,平衡不移动,选项B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C、氯化钠在溶液中完全电离,所以饱和食盐水中含有大量的氯离子,氯气溶于水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Cl2+H2O⇌ClO-+2H++Cl-,由于饱和食盐水中含有大量的氯离子,相当于氯气溶于水的反应中增加了大量的生成物氯离子,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氯气溶解量减小,选项C可以勒夏特列原理解释;D、汽水瓶中存在平衡H2CO3⇌H2O+CO2,打开汽水瓶时,压强降低,平衡向生成二氧化碳方向移动,选项D可以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答案选B。
4. 反应A(g)+B(g)===C(g) ΔH,分两步进行:
①A(g)+B(g)===X(g) ΔH1
②X(g)===C(g) ΔH2
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上图所示,E1表示A+B===X的活化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ΔH1=ΔH-ΔH2>0 B. X是反应A(g)+B(g)==C(g)的催化剂
C. E2是反应②的反应热 D. ΔH=E1-E2
【答案】A
【解析】A、①+②得出A(g)+B(g)→C(g) △H=△H1+△H2,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此反应是放热反应,△H1=△H-△H2,依据信息,反应物能量低于X的能量,此反应属于吸热反应,△H1=△H-△H2>0,选项A正确;B、从图中看出,X应为反应的中间产物,不是催化剂,选项B错误;C、E2应为反应②的逆反应的活化能,不是其反应热,选项C错误;D、△H是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能量的差值,未给出反应①的逆反应的活化能和反应②的活化能,无法计算ΔH,选项D错误。答案选A。
5. 对已达化学平衡的下列反应:2X(g)+Y(g) 2Z(g)减小压强时,对反应产生的影响是( )
A. 逆反应速率增大,正反应速率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 逆反应速率减小,正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 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 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减小压强时,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都减小,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平衡向气体系数和增大的方向移动,所以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移动。
6. 下列图示中关于铜电极的连接错误的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锌比铜活泼,锌作负极,铜作正极,连接正确,故错误;B、精炼铜,粗铜作阳极,纯铜作阴极,连接正确,故错误;C、电镀时,镀件作阴极,镀层金属作阳极,连接错误,故正确;D、电解氯化铜,铜作阴极,石墨作阳极,连接正确,故错误。
考点: 考查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电解原理的应用等知识。
7. 在一定温度下的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CO2(g)+3H2(g)CH3OH(g)+H2O(g) △H<0,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
A. 反应中H2O与CH3OH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1:1,且保持不变
B. 混合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C. 单位时间内每消耗1.2mol H2,同时生成0.4mol H2O
D. CO2的体积分数在混合气体中保持不变
【答案】D
【解析】A、反应中H2O与CH3OH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1:1,且保持不变,不能说明各自的量不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选项A错误;B、容器的体积不变,气体质量是守恒的,则混合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现在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说明已经达平衡状态,选项B错误;C、单位时间内每消耗1.2mol H2,向正方向,同时生成0.4mol H2O,也向正方向,不能反映正逆反应之间的关系,选项C错误;D、未平衡CO2的体积分数是个变化的量,现在混合气体CO2的体积分数保持不变,说明已经平衡了,选项D正确。答案选D。
8. 在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CO和1molH2O(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时生成了2/3mol CO2(反应为CO+H2O(g)CO2+H2),当其他条件不变,充入的水蒸气改变为2mol时,平衡时生成CO2的物质的量可能是( )
A. 0.5mol B. 0.95mol
C. 1mol D. 2/3mol
【答案】B
【解析】起始充入1molCO和1molH2O,当充入的水蒸气为2mol时,平衡向右移动,CO2的物质的量增加,但CO2不能等于1mol(若等于1mol则不存在平衡,因为CO将反应完,物质的量为零),所以CO2的物质的量的范围为molBr->Cl->OH->含氧酸根离子;阴极上阳离子的放电顺序为Ag+>Cu2+>H+(酸)>Fe2+>Zn2+>H+(水)>Al3+>Mg2+>Na+>Ca2+>K+,在水溶液中Al3+、Mg2+、Na+、Ca2+、K+不放电。
13. 一定条件下,反应2NO2(g)N2O4(g) ΔH<0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在测定NO2的相对分子质量时,下列条件中,测定结果误差最小的是( )
A. 温度130℃、压强3.03×105Pa B. 温度25℃、压强1.01×105Pa
C. 温度130℃、压强5.05×104Pa D. 温度0℃、压强5.05×104Pa
【答案】C
【解析】为使NO2的相对分子质量测定值更准确,应尽可能使其中的N2O4含量降低,即使平衡逆向移动,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应选择高温低压条件。答案选C。
14. 一定量的混合气体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mA(g)+nB(g)⇌pC(g)达到平衡后,温度不变,将气体体积缩小到原来的1/3,达到平衡时,C的浓度为原来的2.5倍,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m+n>p B. C的体积分数增加
C.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 A的转化率降低
【答案】D
【解析】平衡后将气体体积缩小到原来的,压强增大,如果平衡不移动,则达到平衡时C的浓度为原来的3倍,但此时C的浓度为原来的2.5倍,说明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逆向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分析。A、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增大压强平衡向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则有:m+n<p,选项A错误;B、由上述分析可知,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C的体积分数减小,选项B错误;C、由上述分析可知,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选项C错误;D、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反应物的转化率降低,所以A的转化降低,选项D正确。答案选D。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题目难度不大,本题注意用假定法判断,如果平衡不移动,则达到平衡时C的浓度为原来的3倍,根据实际C的浓度,判断平衡移动。
15. 一定温度下,向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仅仅通入了两种气体发生化学反应,反应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变化如图所示,对该反应的推断合理的是( )
A. 反应进行到6s时,各物质的反应速率相等
B. 反应进行到1s时,v (A)=v(C)
C. 反应进行到6s时,B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 mol/(L·s)
D.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B+4 C6A+2D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当反应进行到6s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根据6s时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可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B+4 C6A+2D。A选项错误,到达6s时,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与化学计量数之比相等。B选项错误,在1s时,A与C的物质的量相等。C选项错误,6s时B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6mol/6s·2L = 0.05mol/(L·s)。D选项正确
考点:化学平衡图像、化学反应速率计算。
16. 如图装置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Cu+2H+=Cu2++H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b不可能是同种材料的电极
B. 该装置可能是原电池,电解质溶液为稀盐酸
C. 该装置可能是a、b未形成闭合回路,电解质溶液是稀硝酸
D. 该装置可能是电解池,电解质溶液为稀盐酸
【答案】D
【解析】A项,该装置可以是电解池,a、b可以都是Cu,故A错误;B项,Cu与稀盐酸不能自发反应,该装置不可能是原电池,故B错误;C项,若a、b未形成闭合回路,电解质溶液是稀硝酸,因为稀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与Cu反应不可能产生H2,故C错误;D项,Cu与稀盐酸不能自发反应,该装置可能是电解池,阳极为Cu,电解质溶液为稀盐酸,故D正确。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电化学知识,注意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反应才能设计成原电池;电解池中,活性电极作阳极时,活性电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活性电极在阴极上不影响电极反应。
17. 利用合成气(主要成分为CO、CO2和H2)通过下列反应合成甲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反应①:CO2(g)+H2(g)CO(g)+H2O(g) △H1=41kJ·mol–1
反应②:CO(g)+2H2(g)CH3OH(g) △H2=–99kJ·mol–1
反应③:CO2(g)+3H2(g)CH3OH(g) + H2O(l) △H3
A. 反应①为放热反应 B. 增大反应①的压强,H2转化率提高
C. △H3=-58kJ·mol–1 D. 反应②使用催化剂,△H2不变
【答案】D
【解析】A、反应①焓变为正值,反应是吸热反应,选项A错误;B、增大反应①的压强,平衡不移动,氢气的转化率不变,选项B错误;C、根据盖斯定律,由①+②得反应CO2(g)+3H2(g)CH3OH(g) + H2O(g) △H=△H1+△H2=-58kJ·mol–1,所以③CO2(g)+3H2(g)CH3OH(g) + H2O(l) △H3-58kJ·mol–1,选项C错误;D、焓变只与系数有关,使用催化剂△H不变,选项D正确。答案选D。
18. 某温度下,在一个2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4 molA和2molB进行如下反应:
3A(g)+2B(g)4C(s)+D(g),反应2 min后达到平衡,测得生成1.6 mol 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前2min,D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2mol/(L·min)
B. 此时,B的平衡转化率是40%
C. 增加B,平衡向右移动,B的平衡转化率增大
D. 增大该体系的压强,平衡不移动
【答案】B
【解析】A、前2min,D消耗的物质的量为×1.6mol=0.4mol,其平均反应速率为=0.1mol/(L·min),选项A错误;B、在反应开始时B的物质的量是2mol,由于达到平衡时产生C1.6mol ,会反应消耗B0.8mol,则B的平衡转化率是×100%=40%,选项B正确; C、增加B,平衡正向移动,由于增大的物质的量时物质浓度增大的影响大于平衡移动使其浓度减小的趋势,因此B的平衡转化率减小,选项C错误;D、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若增大该体系的压强,化学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正反应方向移动,选项D错误。答案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分析和计算应用,平衡常数的计算判断,掌握平衡移动原理是解题关键。
19. 将固体NH4Br置于密闭容器中,在某温度下,发生下列可逆反应:
NH4Br(s) NH3(g)+HBr(g) 2HBr(g)Br2(g)+H2(g)
2min后,测得c(H2)=0.5mol/L,c(HBr)=4mol/L,若上述反应速率用(NH3)表示,下列反应速率正确的是( )
A. 0.5mol/(L·min) B. 2.5 mol/(L·min)
C. 2 mol/(L·min) D. 5 mol/(L·min)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反应可知,溴化铵分解生成的氨气浓度与溴化氢浓度相等,溴化铵分解生成的溴化氢的浓度为:c(HBr)+2c(H2)=4mol/L+2×0.5mol/L=5mol/L,所以2min后溴化铵分解生成的氨气的浓度为:c(NH3)=c总(HBr)=5mol/L,氨气的平均反应速率为:="2.5" mol/(L•min),故选B。
考点:考查了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的相关知识。
20. 某化学科研小组研究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得到如下变化规律(图中p表示压强,t表示温度,n表示物质的量):
根据以上规律判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反应Ⅰ△H> 0,P2>P1 B. 反应Ⅱ△H>0,T1>T2
C. 反应Ⅲ△H>0,T2>T1;或△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