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广西省南宁三中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三)理科综合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广西南宁三中2019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 理科综合生物试题
1.下列关于细胞代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硝化细菌可利用光能将CO2和H2O合成糖类
B. 活细胞能产生酶,酶在细胞内才起催化作用
C. 叶绿体和线粒体中的[H]被消耗的过程都会形成ATP
D. 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需要细胞中ATP水解供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阶段产生的[H ]和ATP用于暗反应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有氧呼吸过程中第一、二阶段产生[H ],第三阶段消耗[H ],三个阶段均有ATP生成。
【详解】硝化细菌利用氨氧化为亚硝酸或硝酸时释放的能量将CO2和H2O合成糖类,A项错误;酶可以在细胞外发挥作用,B项错误;叶绿体中的[H]在暗反应的还原阶段被消耗,同时需要ATP水解释放的能量,C项错误;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需要细胞中ATP水解供能,D项正确。
2.下列关于细胞结构的实验,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膜的完整性可用台盼蓝染色法进行检测
B. 分离破碎细胞的细胞器时,采用的是机械过滤法
C. 研究细胞核的功能时,通常采用去核、核移植等方法
D. 若观察处于细胞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可用醋酸洋红液染色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细胞质是代谢的主要场所,通过核质重组等实验可研究细胞核的作用;其中的染色体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可被碱性染料染为深色。
【详解】细胞膜可以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不允许台盼蓝分子进入,细胞膜的完整性可用台盼蓝染色法进行检测,A项正确;分离破碎细胞的细胞器时,采用差速离心法,B项错误;采用去核、核移植等方法,可以研究细胞核的功能,C项正确;醋酸洋红为碱性染料,可使处于细胞分裂中期的染色体着色,D项正确。
3.下列有关二倍体哺乳动物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有丝分裂出现纺锤体,减数第二次分裂不出现纺锤体
B. 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DNA分子数目相同
C.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能发生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D. 有丝分裂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人体细胞均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答案】B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是特殊的有丝分裂,分裂过程中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的变化,同时具备一些有丝分裂不具备的特点。
【详解】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均出现纺锤体,A项错误;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完成核DNA分子的复制,核DNA分子数量加倍,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DNA分子数目相同,B项正确;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发生基因重组,C项错误;人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含有4个染色体组,D项错误。
4.青藏高速公路建成后将藏羚羊的栖息地分割成两块,并由此形成两个完全独立的种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高速公路开通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将导致两个种群发生定向的变异
B. 自然选择对这两个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没有差别
C. 其中一个种群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对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
D. 多年后,若两个种群的个体仍能交配并产生后代,说明不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进化的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种群是繁殖的基本单位,同一种群的个体之间可以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不同物种的个体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其实质是不同物种的个体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详解】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A项错误;藏羚羊的两个种群生活环境不同,自然选择对这两个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不同,B项错误;两个种群完全独立,其中一个种群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对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C项正确;两个种群的个体仍能交配并产生后代,但不能确定其后代是否可育,不能确定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1)题干关键词:两个种群完全独立。
(2)生殖隔离的具体表现:两个种群不能杂交,或者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5.结核杆菌是一种引起结核病的胞内寄生菌,人体通过接种卡介苗可预防结核病。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结核杆菌入侵机体后,会被吞噬细胞处理,暴露出特有抗原
B. 作为胞内寄生菌,结核杆菌利用靶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自身蛋白质
C. 接种卡介苗的目的是促进浆细胞增殖、分化并产生特异性抗体
D. 接种过卡介苗的个体仅通过细胞免疫,即可抵御结核杆菌的入侵
【答案】A
【解析】
【分析】
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方式,抗原侵入机体后,可通过体液免疫阻止抗原的扩散和侵染,通过细胞免疫释放靶细胞内的抗原。
【详解】结核杆菌入侵机体后,首先会被吞噬细胞处理,暴露出特有抗原,然后呈递给T细胞,A项正确;结核杆菌可以独立生活,利用自身的核糖体合成自身蛋白质,B项错误;卡介苗属于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产生对结核杆菌的免疫能力,C项错误;结核杆菌入侵机体后,通过体液免疫阻止结核杆菌侵入细胞,D项错误。
【点睛】胞内寄生菌≠不能独立生活:细菌具有细胞结构,具有独立的物质和能量供应系统,可以独立生活。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
6.我国的大熊猫主要包括野生大熊猫和圈养大熊猫,有67个栖息地保护区。若将圈养的大熊猫放归至栖息地保护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将圈养大熊猫放归栖息地是通过增加迁入率来提高其种群密度的
B. 圈养的大熊猫放归栖息地后,栖息地大熊猫的基因多样性可能增大
C. 放归圈养的大熊猫会使栖息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
D. 栖息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会因大熊猫的放归而受到影响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不同,野生大熊猫和圈养大熊猫属于同一物种。
【详解】将圈养的大熊猫放归栖息地,对野生大熊猫种群而言,增加了其迁入率,A项正确;野生大熊猫和圈养大熊猫的基因库不同,圈养的大熊猫放归栖息地后,栖息地大熊猫的基因多样性可能增大,B项正确;放归圈养的大熊猫不会使栖息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C项错误;大熊猫的放归增加了栖息地食物链的复杂程度,会对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和数量造成影响,进而影响栖息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D项正确。
7.请回答下列关于DNA问题:
(1)DNA的基本骨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NA能够作为遗传物质的原因是可以在细胞增殖过程中结构比较稳定、能够储存遗传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
(2)研究人员在分析不同生物体细胞中的DNA分子时发现,不同生物之间的碱基比率(A+T)/(G+C)有一定差别,由此说明DNA分子的结构具有__________特点;从DNA的结构分析,该比率较高的生物,其DNA的稳定性一般较________(填“高”或“低”)。
(3)研究还发现:在猪的体细胞中,(A+T)/(G+C)的碱基比率为1.43,但在猪的精子中该比率不是1.43,可能的原因是(不考虑细胞质DN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 ,排列在外侧 (2). 可以(指导蛋白质合成、表达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可以精确复制 (3). 多样性 (4). 低 (5). 精子是减数分裂的产物,核DNA与体细胞的存在较大区别(等于体细胞的一半),所以核比率不是1.43
【解析】
【分析】
生命活动的主要体现者是蛋白质。生物的遗传物质应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可变性等特点,并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在保持生物性状相对稳定的同时,也可以产生可遗传的变异,使后代发生进化。
【详解】(1)DNA分子中,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DNA能够以两条单链作为模板,按照半保留复制方式准确的复制自己,向后代传递遗传信息,同时可以通过转录、翻译,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所以可作为遗传物质。
(2)不同生物之间的碱基比率(A+T)/(G+C)有一定差别,说明DNA分子的结构具有多样性特点;A与T之间具有两个氢键,G与C之间具有三个氢键,该比率较高的生物,其DNA的稳定性一般较低。
(3) 精子是减数分裂的产物,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精子核DNA是体细胞的一半,同时同源染色体中的DNA碱基顺序不完全相同,所以在猪的体细胞中,(A+T)/(G+C)的碱基比率为1.43,但在猪的精子中该比率不是1.43。
【点睛】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及其原因:
(1)多样性:具n个碱基对的DNA具有4n种碱基对排列顺序。
(2)特异性:每种DNA分子都有其特定的碱基对排列顺序。
(3)稳定性:两条主链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的顺序不变,碱基对构成方式不变等。
8.科学家在研究交感神经对心脏收缩的控制作用时,做了以下实验。将两个蛙心分离出来,蛙心1带有神经,蛙心2神经被剥离;两个蛙心都装上插管(如图所示),并充以少量任氏液;电刺激蛙心1交感神经,观察到蛙心1跳动加速,随即将蛙心1内的任氏液吸出并转移到蛙心2内,观察到蛙心2跳动也加速起来。
(1)实验中所用任氏液的理化性质应接近蛙的__________。
(2)据上述实验分析,蛙心1的交感神经受到电刺激后产生的电信号______(填“能”或“不能”)直接传递给蛙心2。
(3)据上述实验分析,推测蛙心2跳动加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蛙心2的神经剥离,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内环境 (2). 不能 (3). 受到电刺激的蛙心1(或蛙心1的神经或蛙心1的某些结构)产生了使蛙心跳的物质,剥离神经的蛙心2接受了这种化学物质,所以心跳加速 (4). 排除电信号对蛙心2的影响(排除神经对蛙心2的影响)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题图可知,蛙心1和蛙心2之间没有神经直接相连,而是通过蛙心1内的任氏液发生联系。
【详解】(1)实验中所用任氏液可以维持蛙心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应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接近蛙的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
(2) 蛙心2神经被剥离,因此蛙心1的交感神经受到电刺激后产生的电信号不能直接传递给蛙心2。
(3) 将蛙心1内的任氏液吸出并转移到蛙心2内,蛙心2跳动也加速起来,说明受到电刺激后,蛙心1产生了某种物质,该物质可以使蛙心2心跳加速。
(4)将蛙心2的神经剥离,可以排除电信号对蛙心2的影响,以确定是某种物质直接使蛙心2心跳加速。
【点睛】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是体内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前提。
9.亚洲飞蝗雌雄成虫在性成熟期可以利用前翅中闰脉上着生的发声齿与后足股节内侧隆线摩擦发声,这种鸣声能吸引异性起到求偶等作用,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上述材料列举的例子,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中的________信息,主要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蝗灾发生地的植被条件对蝗虫种群数量变化及蝗灾的发生分布具有重要影响,植被条件为飞蝗提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地蝗虫成灾水稻严重减产,研究发现稻田养鸭既可以防治虫害又能除杂草,有效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请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及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其原因: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
(4)若该地稻田有一条食物链:水稻(W1)→蝗虫(W2)→鸭(W3),括号内为该生物每年的同化量,正常情况下测算,发现W2小于1/10W1,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物理 (2). 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 食物条件 (4). 栖息空间 (5). 鸭捕食杂草减弱了杂草与水稻的竞争,同时通过捕食蝗虫减少了蝗虫对水稻的捕食量,使水稻产量增加 (6). 鸭粪还田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优良的有机肥,使水稻生长健壮,减少了化肥的使用 (7). 水稻还有一部分的能量流入了与蝗虫同一营养级的其他种生物体内
【解析】
【分析】
解答第(3)小题时,应注意题干要求: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及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题干所述稻田各种生物中,水稻、杂草与害虫存在捕食关系,水稻和杂草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详解】(1) 亚洲飞蝗的雌雄成虫在性成熟期可以利用前翅中闰脉上着生的发声齿与后足股节内侧隆线摩擦发声,声音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中的物理信息;这种鸣声能吸引异性起到求偶等作用,说明信息传递影响种群的繁衍。
(2) 蝗虫以绿色植物为食,植被可以为飞蝗提供了食物,同时还为飞蝗提供了栖息空间,使蝗虫便于躲避敌害。
(3)稻田养鸭,从种间关系来看,鸭捕食杂草减弱了杂草与水稻的竞争,同时通过捕食蝗虫减少了蝗虫对水稻的捕食量,使水稻产量增加;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消费者可以加快物质循环过程,鸭粪还田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优良的有机肥,使水稻生长健壮,同时减少了化肥的使用。
(4)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为这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稻田中蝗虫为初级消费者,与蝗虫处于同一营养级的还有其他种生物,所以在水稻(W1)→蝗虫(W2)→鸭(W3)这一食物链中, W2小于1/10W1。
【点睛】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而不是两个种群之间同化量的比值,因为同一营养级中可以存在多个种群(物种)。
10.果蝇的眼色紫色、红色和白色是由A(a)、B(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其中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眼睛色素的合成受等位基因A、a的控制,a基因纯合的个体眼睛呈白色(不含色素),有A基因的个体眼睛能合成红色色素,当另一个相对独立的基因B存在时,可以使红色色素转变为紫色,而出现紫眼果蝇。现用纯合红眼雌果蝇和纯合白眼雄果蝇进行杂交,F1中雌果蝇全为紫眼,雄果蝇全为红眼。用F1的雌、雄果蝇相互交配,F2中紫眼:红眼:白眼=3:3:2。
(1)生物学家常用果蝇作为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的特点主要有__________(写出两点)。
(2)为确定F2中的某只紫眼雄果蝇是否为纯合子,可选择________雌果蝇(“亲本”或“F1”)与之杂交,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该果蝇不是纯合子。
(3)某同学想利用亲本及F1材料中的果蝇,尝试选择不同眼色的果蝇进行杂交,使杂交后代中只有雄果蝇中才有白眼果蝇,雌果蝇中没有白眼果蝇。你认为该同学的想法________(填“可行”或“不可行”)。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易饲养、繁殖快(或后代数量多、染色体少易观察、相对性状多且明显) (2). F1 (3). 后代出现白眼果蝇 (4). 不可行 (5). 白眼果蝇的基因型为aa_ _ ,而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其遗传与性别无关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当不含有A基因时,眼色为白色,当含有A而不含有B时,眼色为红色,当同时含有A和B时,眼色为紫色。
【详解】(1)果蝇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容易培养,短期内可以得到大量个体,其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少,易于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所以常用果蝇作为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
(2)纯合红眼雌果蝇和纯合白眼雄果蝇杂交,F1中雌果蝇全为紫眼,雄果蝇全为红眼,据此可推测双亲基因型为AAXbXb、AAXBY,父本为aaXBY, F1的雌、雄果蝇基因型分别为AaXBXb、AaXbY。确定F2中的某只紫眼雄果蝇A XBY是否为纯合子,可选择具有aa或Aa的雌果蝇与之杂交,亲本中不存在白眼雌果蝇,因此可选择F1雌果蝇与之杂交,若后代出现白眼果蝇,说明该果蝇基因型为Aa,属于杂合子。
(3)根据(2)中分析,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白眼果蝇的基因型为aa_ _ ,A、a的遗传与性别无关,因此不可能利用亲本及F1材料中的果蝇杂交,使杂交后代中只有雄果蝇中才有白眼果蝇,雌果蝇中没有白眼果蝇。
【点睛】确定某个体的基因型,一般选择测交方案,让未知个体和隐性类型杂交,也可以让未知个体和杂合子杂交,根据后代表现型及比例确定被测个体的基因型。由于杂合子不能从表现型上分辨出来,因此一般选择测交方案。
11.广西盛产龙眼,龙眼不仅可以鲜食,还可以酿制龙眼酒,据《民间百病良方》记载龙眼酒养气活血,宁心安神,有保护血管,防止血管硬化等功效。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为龙眼酒酿制的两套简易装置:如果用装置甲来酿制龙眼酒,瓶中的液体往往不能超过瓶子容积的____________。在发酵过程中,需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避免上述操作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可将甲装置改造成乙装置,则乙装置试管中的液体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要多次利用酵母菌进行发酵,可多采用__________固定酵母,与固定化酶相比,固定化细胞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如果反应物是大分子物质,则固定化细胞的应用会因______________而受到限制。
【答案】 (1). 2/3 (2). 每隔一段时间(12h左右)将瓶盖拧松一次,放出CO2,然后再将瓶盖拧紧 (3). 维持酒精发酵过程中发酵瓶的气压相对稳定(吸收酒精发酵过程中产生的CO2) (4). 包埋法 (5). 成本低 (6). 操作简单(可以固定一系列的酶、对酶活性影响更小、更容易回收等) (7). 大分子物质难以自由通过细胞膜
【解析】
【分析】
果酒制作利用的微生物是酵母菌,酵母菌为兼性厌氧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的条件下可把果汁中的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包括包埋法、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等。
【详解】(1)用装置甲来酿制龙眼酒,瓶中的液体往往不能超过瓶子容积的2/3,前期可以为酵母菌有氧呼吸提供氧气,使酵母菌快速繁殖,同时可以防止发酵瓶内压力增大导致爆裂。在发酵过程中,需要每隔一段时间(12h左右)将瓶盖拧松一次,放出CO2,然后再将瓶盖拧紧。将甲装置改造成乙装置,乙装置试管中可注入氢氧化钠,以吸收酒精发酵过程中产生的CO2,维持酒精发酵过程中发酵瓶的气压相对稳定。
(2)多次利用酵母菌进行发酵,由于酵母细胞较大,可采用包埋法固定酵母,与固定化酶相比,固定化细胞的优点是成本低,操作简单,可固定一系列的酶,对酶活性影响更小,更容易回收等。但固定后的细胞与反应物不容易接近,如果反应物是大分子物质,大分子物质难以自由通过细胞膜,固定化细胞的应用因此会受到限制。
【点睛】根据酵母菌代谢特点,发酵前期可提供氧气,促进酵母菌的繁殖,后期应隔绝氧气,避免氧气抑制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所以发酵过程中只是拧松瓶盖,而不是打开瓶盖。
12.某二倍体药用植物甲含有有效成分A,科研小组设计了相关实验,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选用茎尖分生组织进行组织培养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利用愈伤组织诱导形成的胚状体经人工薄膜包装后就可得到____________。
(2)现另有染色体数目与甲相同的二倍体药用植物乙,乙含有效成分B。科研小组拟培育同时含有A和B的新型药用植物,可利用________________技术获得杂种植株。该方法首先要利用___________酶和______酶除去细胞壁,得到具有活力的______________,再用____________(填化学诱导剂)诱导二者融合后,进一步培养形成愈伤组织,然后经过__________形成完整的杂种植株。
(3)假设甲和乙有性杂交的后代是不育的,而上述杂种植株是可育的,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获得脱毒苗 (2). 人工种子 (3). 植物体细胞杂交 (4). 纤维素(酶) (5). 果胶(酶) (6). 原生质体 (7). 聚乙二醇 (8). 再分化(分化) (9). 减数分裂过程中,前者染色体联会异常(或无同源染色体,不能联会),而后者染色体联会正常
【解析】
【分析】
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可突破植物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获得种间杂种植株,该技术包括去壁、促融和植物组织培养三个步骤。
【详解】(1)茎尖分生组织的病毒很少,或没有感染病毒,选用茎尖分生组织进行组织培养可以获得脱毒苗。愈伤组织诱导形成的胚状体和营养物质经人工薄膜包装后可得到人工种子。
(2) 二倍体药用植物甲含有有效成分A,二倍体药用植物乙含有效成分B,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可突破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获得杂种植株。细胞壁是非生命结构,进行植物体细胞杂交时,首先要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除去细胞壁,得到具有活力的原生质体,再用聚乙二醇诱导二者融合为杂种细胞,杂种细胞经进一步培养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经过再分化形成完整的杂种植株。
(3)从细胞水平看,甲和乙有性杂交的后代中无同源染色体,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所以不能产生可育配子;而植物体细胞杂交获得的杂种植株细胞中具有同源染色体,可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产生可育配子。
【点睛】脱毒苗≠抗毒苗:脱毒苗是经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抗毒苗可以抗病毒感染,是经基因工程和植物培养技术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