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解析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576267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生物】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解析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576267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生物】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解析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576267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解析版)
展开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
第一次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个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属于群落层次
B. 生命系统最基本结构层次为具有活性的大分子
C. 并非所有生物都具有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
D.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具有生命的生物是病毒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查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相关知识点。
【详解】A、一个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为同种生物不同个体的集合,其菌落属于种群层次,而不属于群落层次,错误;
B、生命系统最基本结构层次为细胞,而不是具有活性的大分子,错误;
C、并非所有生物都具有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如植物没有系统层次,正确;
D、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具有生命的生物是单细胞生物,而不是病毒,错误。
故选C。
【点睛】①并非所有生物都具有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如单细胞生物只有细胞、个体层次,植物无系统层次,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
②从生物圈到细胞,生命系统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③病毒不能独立进行新陈代谢,但能繁殖产生后代,故属于生物。
2.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病毒不能发生遗传、变异和进化等行为
B. 病毒能进行增殖,所以被认为是一种生命形式
C. 用含32P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可获得32P标记的子代病毒
D. 病毒结构简单,成分只含有蛋白质和DNA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病毒的结构及其化学组成、细胞与生命活动的关系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病毒的性状主要是由其含有的遗传物质核酸决定的,同时也受环境的影响,能发生遗传、变异和进化等行为,A错误;病毒借助宿主细胞,能进行增殖、遗传和变异,具有生命最基本的特征,所以病毒被认为是一种生命形式,B正确;病毒为寄生生物,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因此用含32P的培养基直接培养,不能获得32P标记的子代病毒,C错误;病毒结构简单,成分只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但该核酸不一定是DNA,D错误。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误认为病毒在普通的培养基上也能生活,究其原因是不知道病毒是营寄生生活的非细胞生物,一旦离开活细胞,就不再具有生命活动,所以在培养病毒时必须利用活细胞作为培养基,而不能利用配制的普通培养基。
3.下列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操作与可能的实验结果不符的是:
A. 转动反光镜——视野变得更加明亮
B. 转动转换器——改变物镜放大倍数
C. 转动细准焦螺旋——升降显微镜镜臂
D. 向右上方移动装片——右上方的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显微镜的操作和使用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转动反光镜,若使凹面镜对准通光孔,则会增加进光量,使视野变得更加明亮,A正确;转动转换器,可以使放大倍数不同的物镜对准通光孔,改变物镜的放大倍数,B正确;升降显微镜的镜臂,需转动粗准焦螺旋,C错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实物的倒像,即物像在视野的左下方,实物在视野的右上方,所以向右上方移动装片可将右上方的物象移至视野中央,D正确。
4.利用显微镜观察同一装片的两个视野中的甲,由(1)变(2)的正确操作顺序:
①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②调节光圈,反光镜 ③将目标移到视野的中央 ④调节细准焦螺旋,直到视野适宜,物象清晰为止
A. ③④①② B. ③①②④
C. ②④①③ D. ③④②①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分析图示可知:(1)是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的物象,(2)是在高倍镜下观察到的物象,要把视野中的细胞甲由(1)转为(2),即使用高倍显微镜的操作步骤是: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要观察的细胞甲,然后将其移至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物镜;因高倍镜下的视野较暗,要调节光圈,增加进光量,同时,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综上所述,操作过程的正确顺序③①②④,B正确,A、C、D均错误。
【点睛】显微镜的使用,此类问题常以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为依托进行考查。熟记并理解使用高倍显微镜的步骤和要点并形成相应的知识网络是正确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
5.下列关于原核细胞叙述,正确的是:
A. 原核细胞没有细胞器 B. 原核细胞没有生物膜
C. 原核细胞没有染色质 D. 原核细胞的体积比较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原核细胞的结构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原核细胞只含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A错误;原核细胞有细胞膜,细胞膜属于生物膜,B错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因此也就没有染色质,C正确;原核细胞的体积比较小,D错误。
6.细胞学说指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这一观点的科学价值主要体现在:
A. 说明所有生物均由细胞组成 B. 说明动植物细胞的结构相同
C. 说明对生物的认识进入分子水平 D. 说明生物体的结构具有统一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学说、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病毒没有细胞结构,A错误;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存在差异,如植物细胞有细胞壁,而动物细胞则没有细胞壁,B错误;细胞学说指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这说明人们对生物的认识已经进入细胞水平,同时也说明生物体的结构具有统一性,C错误,D正确。
7.蓝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下列关于它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有叶绿体和光合作用有关的酶 B. 有线粒体和呼吸作用有关的酶
C. 有核糖体和蛋白质合成有关的酶 D. 有拟核和无丝分裂有关的酶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原核细胞的结构、核糖体的功能、细胞的增殖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蓝藻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和线粒体,但有藻蓝素和叶绿素,有和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因此能进行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A、B错误;蓝藻细胞中有核糖体和蛋白质合成有关的酶,C正确;蓝藻细胞中有拟核,但不能进行无丝分裂,D错误。
8.下列关于组成生物体的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不同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种类和含量大致相同
B. 最简单的生命也需要C、H、O、N、P等元素
C. 无机自然界中的元素在生物体内都能找到
D. 碳元素是最基本的元素,因此在细胞中含量最高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中的元素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不同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种类大致相同,但含量相差较大,A错误;病毒是最简单的生命,主要由核酸与蛋白质组成,也需要C、H、O、N、P等元素,B正确;生物体内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能找到,C错误;碳元素是最基本的元素,氧元素在细胞中含量最高(占细胞鲜重的百分比),D错误。
9.关于细胞中的化合物——水和无机盐的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 水在细胞中有两种存在形式,代谢旺盛的细胞内自由水含量较多
B. 许多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C. 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非常重要
D. 一般而言,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中的水和无机盐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有两种:自由水和结合水,代谢旺盛的细胞内自由水含量较多,A正确;许多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B正确;有的无机盐离子在维持细胞酸碱平衡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C正确;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D错误。
10.某校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生物组织中还原糖检测的实验(如下图),下列正确的是:
A. 由于斐林试剂不稳定,在使用时要先加NaOH溶液,后加入CuSO4溶液
B. 在制备生物组织样液时,加入石英砂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还原糖的溶解
C. 用于该实验检测的斐林试剂可用于检测蛋白质,添加试剂的顺序相同
D. 实验过程中水浴加热的温度大约为50~65℃,最后观察的现象是砖红色沉淀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实验流程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和蛋白质的实验原理及流程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斐林试剂的甲液是0.1g/mL的NaOH溶液,乙液是质量浓度为0.05g/mL CuSO4溶液,在使用斐林试剂时,甲液和乙液应等量混合均匀后再注入,A错误;在制备生物组织样液时,加入石英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研磨充分,而不是促进还原糖的溶解,B错误;检测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的A液是0.1g/mL的NaOH溶液,B液是质量浓度为0.01g/mL CuSO4溶液,使用双缩脲试剂时应先向组织样液中加入A液1mL并且摇匀后,再加入B液4滴,可见,斐林试剂不能直接用于检测蛋白质,添加试剂的顺序也不相同,C错误;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在水浴加热(50~65℃)的条件下会生成砖红色沉淀,即实验过程中水浴加热的温度大约为50~65℃,最后观察的现象是砖红色沉淀,D正确。
11.如图为苹果成熟期有机物质含量的变化图,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 在该酶的作用下,苹果细胞液的渗透压逐渐变小
B. 用斐林试剂检测,10月的苹果样液砖红色最深
C. 图中的五种有机物质中最可能含有S元素的是酶
D. 图中五种有机物质中属于单糖的是果糖、葡萄糖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曲线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细胞中的糖类、酶的化学本质及其专一性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分析图示可知,随着酶含量的不断增加,淀粉的含量不断减少,据此可推知:图中的酶最可能是淀粉酶,在淀粉酶的催化下,大分子的淀粉发生水解,致使苹果细胞液浓度逐渐变大,细胞液的渗透压也逐渐变大,A错误;在6~11月期间,葡萄糖的含量变化不大,而果糖的含量逐渐增加至10月的最大值,葡萄糖和果糖都是还原糖,可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所以用斐林试剂检测,10月的苹果样液砖红色最深,B正确;糖类由C、H、O元素组成,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有的蛋白质含有S元素,可见,图中的五种有机物质中最可能含有S元素的是酶,C正确;图中的果糖、蔗糖、葡萄糖、淀粉均为糖类,其中属于单糖的是果糖、葡萄糖,D正确。
12.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中的蛋白质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不能合成的氨基酸属于非必需氨基酸
B. 多肽链形成的场所是在核糖体和高尔基体中
C. 酶和性激素的功能不同体现了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
D. 由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的连接方式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蛋白质的化学组成及结构与功能、细胞器的功能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人体不能合成的氨基酸属于必需氨基酸,A错误;多肽链形成的场所是在核糖体中,B错误;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或RNA,性激素的化学本质为固醇,因此二者的功能不同,没有体现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C错误;由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的连接方式相同,都是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D正确。
13.制作果酒、果醋两个实验的共同点是:
A. 菌种为异养原核生物 B. 发酵液最终呈现酸性
C. 保证无氧环境下发酵 D. 将原料灭菌后再发酵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果酒和果醋的制作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制作果酒的菌种为酵母菌,酵母菌为异养真核生物,制作果醋的菌种为醋酸菌,醋酸菌属于异养原核生物,A错误;在果酒发酵过程中,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CO2溶于水形成碳酸,在果醋发酵过程中,醋酸菌在氧气、糖源都充足时将果汁中的糖分分解成醋酸,在氧气充足、缺少糖源时先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可见,制作果酒、果醋时,发酵液最终都呈现酸性,B正确;果酒发酵是利用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原理,需保证无氧环境下发酵,醋酸菌是一种好氧菌,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旺盛的生命活动,因此果醋发酵需保证有氧环境,C错误;在果酒、果醋制作时对原料只进行了清洗,没有进行灭菌,因为在呈酸性的发酵液中,绝大多数微生物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抑制,D错误。
14.腐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一种经过微生物发酵的大豆食品。下面是腐乳制作的实验流程示意图:
⇒⇒⇒。
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图中的毛霉的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
B. 操作过程中加入盐和卤汤的顺序可以颠倒
C. 在腌制过程中如果密封不严可能会感染杂菌
D. 在高温环境中腐乳制作的时间可大大缩短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腐乳的制作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图中的毛霉的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A错误;操作过程中加入盐和卤汤的顺序不能颠倒,B错误;在腌制过程中如果密封不严可能会感染杂菌而导致腐败变质,C正确;毛霉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18℃,高温会导致毛霉死亡,因此制作腐乳应将温度控制在15℃~18℃,D错误。
15.下图表示小方同学在实验室培养大肠杆菌过程中的部分操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①②③步骤需要在酒精灯火焰旁操作
B. 培养基中必须含碳源、氮源、无机盐和水
C. ③步骤接种环多方向划线是为了便于细菌计数
D. 接种结束后,将④倒置放入培养箱中培养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在实验室培养大肠杆菌过程中的部分操作示意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微生物纯化培养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①②③步骤依次表示倒平板、用接种环沾取菌液、进行平板划线,为了防止被杂菌污染,操作时都需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A正确;不同的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存在差异,但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都是各种微生物所需的基本营养,所以培养基中必须含碳源、氮源、无机盐和水,B正确;③步骤接种环多方向划线是为了分离菌种,C错误;④是培养,划线接种结束后,将平板倒置后放入培养箱培养,防止冷凝水污染培养基,D正确。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微生物的营养,掌握平板划线法的过程及其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并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平时的复习中一定要注意图文结合,进而达到巩固熟记并理解基础知识的目的。
16.以下有关生物技术实践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显微镜直接计数也是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
B. 稀释涂布平板法不能用来测定土壤溶液中某活菌数目
C. 培养能合成脲酶的细菌时可在培养基中添加尿素作为唯一氮源
D. 挑选菌种时可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寻找纤维素分解菌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微生物的纯化培养与分离计数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在统计菌落数目时,常用来统计样品中活菌数目的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除此之外,显微镜直接计数也是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A正确,B错误;培养能合成脲酶的细菌时,可在培养基中添加尿素作为唯一氮源,在该培养基中只有能合成脲酶的细菌才能生长,C正确;挑选并寻找纤维素分解菌的菌种时,应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进行,D正确。
17.下列有关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低温和高温对酶活性的影响相同,而过酸、过碱对酶活性的影响不同
B. 探究果胶酶的最适温度时,需将底物和酶分别在同等温度下处理后再混合
C. 探究果胶酶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的实验中应严格控制酶作用的时间
D. 若在配制好的果胶酶溶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可发生紫色反应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酶的化学本质、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低温时不破坏酶的空间结构,高温时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因此低温和高温对酶活性的影响不同,而过酸、过碱时酶的空间结构均被破坏,所以过酸、过碱对酶活性的影响相同,A错误;探究果胶酶的最适温度时,自变量是温度的不同,由于酶具有高效性,需将底物和酶分别在同等温度下处理后再混合,以免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B正确;酶是生物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本身的性质、数量不变,发挥作用后还留在产物中,因此探究果胶酶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的实验中,应严格控制酶作用的时间,C正确;果胶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作用产生紫色反应,D正确。
18.下列关于酵母细胞固定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用温水使海藻酸钠迅速溶解,待其冷却到室温后用于包埋细胞
B. 将海藻酸钠凝胶珠用自来水冲洗,可洗去多余的CaCl2和杂菌
C. 注射器出口应尽量贴近CaCl2溶液的液面,以保证凝胶珠成为球状
D. 包埋酵母细胞的凝胶珠为淡黄色半透明状,并具有一定的弹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酵母细胞的固定化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在配制海藻酸钠溶液时,应采用小火或间断加热的方式溶化海藻酸钠,当海藻酸钠完全溶化时,用蒸馏水定容,待其冷却到室温后加入活化的酵母细胞,A错误;将海藻酸钠凝胶珠用蒸馏水冲洗2~3次,可洗去多余的CaCl2和杂菌,B错误;注射器出口应与CaCl2溶液的液面保持适当的距离,以保证凝胶珠成为球状,若注射器出口贴近CaCl2溶液的液面,则会导致没有形成大小均匀的凝胶珠,C错误;包埋酵母细胞的凝胶珠为淡黄色半透明状,并具有一定的弹性,D正确。
19.下图是提取橘皮精油的实验流程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①石灰水浸泡→②漂洗→③压榨→④过滤→⑤静置→⑥再次过滤→橘皮油
A. 石灰水浸泡能破坏细胞、水解果胶,能提高出油率
B. 压榨之前不需要漂洗,捞起橘皮后沥干水分即可进行压榨
C. 过程④的目的是除去压榨液中的固体物和残渣
D. 过程⑥的目的是用滤纸除去少量水分和果蜡等杂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提取橘皮精油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用石灰水浸泡的目的是:破坏细胞结构,分解果胶,防止压榨时果皮滑脱,提高出油率,A正确;压榨之前,需要用清水漂洗,捞起橘皮后沥干水分,再进行压榨,B错误;过程④过滤的目的是除去压榨液中的固体物和残渣,C正确;静置会使果蜡等杂质沉淀,过程⑥再次过滤的目的是用滤纸除去少量水分和果蜡等杂质,D正确。
20.胡萝卜素可用于治疗因缺乏维生素A而引起的各种疾病。下图是提取胡萝卜素的实验流程示意图,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乙过程表示浓缩,通过蒸馏除去滤液中易挥发的有机溶剂
B. 图中甲过程表示萃取,此过程用到的有机溶剂具有较低的沸点
C. 图中干燥处理时的温度越高、时间越长越利于胡萝卜素提取
D. 只能从植物中提取天然β-胡萝卜素,可用纸层析法进行鉴定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胡萝卜素的提取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提取胡罗卜素的流程是:胡萝卜→粉碎→干燥→萃取→过滤→浓缩→胡萝卜素。可见,图中乙过程表示浓缩,通过蒸馏除去滤液中易挥发的有机溶剂,A正确;图中甲过程表示萃取,萃取胡萝卜素的有机溶剂应有较高的沸点,能够充分溶解胡萝卜素,且不与水混溶,B错误;胡萝卜粉碎后进行干燥,需要控制温度和时间,因为温度太高、干燥时间太长会导致胡萝卜素分解,C错误;工业生产上,提取天然β-胡萝卜素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从植物中提取,二是从大面积养殖的岩藻中获得,三是利用微生物的发酵生产,若要对提取的胡萝卜素样品进行鉴定,可用纸层析法,D错误。
二、填空题
21.外界环境条件不适有可能会使蛋白质变性。现利用提供的材料用具,请设计实验,探究乙醇能否使蛋白质变性。
材料用具: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蒸馏水、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溶液、无水乙醇、烧杯、试管、量筒、滴管、温度计、酒精灯。
(1)实验步骤:
①取两支试管,编号A、B,向A、B两试管中各加入1mL新鲜的淀粉酶溶液,然后向A试管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B试管加5滴无水乙醇,放入适宜的温水中维持5min后向A、B两试管再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两支试管摇匀;
②配制斐林试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从温水中取出A、B试管,各加入1mL斐林试剂摇匀,适宜温度水浴加热约2min,观察试管中出现的颜色变化。
(2)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
①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乙醇能使淀粉酶(蛋白质)变性;
②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乙醇不能使淀粉酶(蛋白质)变性。
【答案】 (1). 5滴蒸馏水 (2). 适量可溶性淀粉溶液 (3). 取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溶液等量混合 (4). A试管中出现砖红色沉淀,B试管不出现 (5). A试管中出现砖红色沉淀,B试管也出现砖红色沉淀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探究乙醇能否使蛋白质变性”的实验为依托,考查学生对酶的专一性、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实验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对实验的设计能力、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处理的能力。
【详解】(1) 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乙醇能否使蛋白质变性,结合所给的实验材料可推知该实验的原理是:①淀粉酶能催化淀粉水解为还原糖,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②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若乙醇能使蛋白质变性,则唾液淀粉酶失活,淀粉不能被水解为还原糖,用斐林试剂检测不会出现砖红色沉淀,反之则会出现砖红色沉淀。可见,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新鲜的淀粉酶溶液是否用乙醇处理,因变量是用斐林试剂检测有无淀粉被分解的产物——还原糖,通过观察有无砖红色沉淀的生成来反映淀粉酶(蛋白质)是否变性。依据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原则等可推知补充完善后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向编号为A、B的两试管中各加入1mL新鲜的淀粉酶溶液后,向A试管加5滴蒸馏水(作为对照),向B试管加5滴无水乙醇,放入适宜的温水中维持5min后向A、B两试管再加适量可溶性淀粉溶液,将两支试管摇匀;
②配制斐林试剂: 取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溶液等量混合,配制成斐林试剂;
③从温水中取出A、B试管,各加入1mL斐林试剂摇匀,适宜温水浴加热约2min,观察试管中出现的颜色变化。
(2) 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因该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其结论是未知的,预测时,应从可能的情况入手加以讨论。该实验可能的情况有2种:①若乙醇能使淀粉酶(蛋白质)变性,则A试管中出现砖红色沉淀,B试管不出现砖红色沉淀;②若乙醇不能使淀粉酶(蛋白质)变性,则A试管中出现砖红色沉淀,B试管也出现砖红色沉淀。
【点睛】依据题意和实验设计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等,准确把握实验目的(探究乙醇能否使蛋白质变性),再结合题中呈现的实验材料和用具、不完善的实验步骤找出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进而围绕酶的专一性、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实验等相关知识对有关问题情境进行解答。
22.食用泡菜是四川人的饮食习惯,几乎家家都备有泡菜坛子自制泡菜。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制作泡菜时,所用盐水需煮沸,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冷却后的盐水中加入少量陈泡菜水是为了_______________。
(2)泡菜腌制过程中若泡菜坛有沙眼,常导致腌制的蔬菜臭而不酸,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
(3)泡菜美味但却不宜多吃,因为在腌制泡菜的过程中,蔬菜中的硝酸盐会被微生物还原成亚硝酸盐。测定其含量的原理是:在盐酸酸化条件下,该物质和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_________________。
(4)某同学欲用新鲜的泡菜液分离纯化乳酸菌,应首先用无菌水对泡菜液进行梯度稀释,进行梯度稀释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杀灭杂菌和去掉盐水中的溶氧 (2). 提供乳酸菌菌种 (3). 有氧条件下乳酸菌不发酵,而其它杂菌繁殖后导致蔬菜腐败发臭 (4). 玫瑰红染料 (5). 泡菜液中乳酸菌的浓度较高,直接培养很难分离到单个菌落
【解析】
【分析】
据题文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泡菜的制作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1) 制作泡菜的原理是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将糖分解为乳酸。为了避免杂菌污染而导致泡菜腐败变质和盐水中的溶氧抑制乳酸菌的无氧呼吸,制作泡菜时,所配制的盐水要煮沸冷却后才可使用,即盐水需煮沸的目的是:杀灭杂菌和去掉盐水中的溶氧。陈泡菜中含有现成的乳酸菌,因此在冷却后的盐水中加入少量陈泡菜水是为了提供乳酸菌菌种。
(2) 乳酸菌是厌氧菌。泡菜腌制过程中,若泡菜坛有沙眼,则会导致氧气含量增加。在有氧条件下,乳酸菌不发酵而导致无乳酸产生,而其它杂菌繁殖后会导致蔬菜腐败发臭。
(3) 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是: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4) 泡菜液中乳酸菌的浓度较高,直接培养很难分离到单个菌落,因此从新鲜的泡菜液中分离纯化乳酸菌,需用无菌水对泡菜液进行梯度稀释。
【点睛】识记并理解泡菜的制作原理、流程、注意事项及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并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从题意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对相关的问题情境进行作答。
23.利用微生物降解可以将废弃烟草的茎秆制成有机肥。某实验小组尝试用实验室微生物筛选方法,筛选出耐高温的纤维素分解菌,请回答下列问题:
(1) 纤维素分解菌是一类能产生纤维素酶的微生物,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C1酶、Cx酶和__________,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______________。
(2)若要分离出耐高温的能分解纤维素的真菌,同时抑制细菌的繁殖,可采取的措施是:培养基中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__________________法对分离出的微生物进行筛选,从培养基的用途上分类,刚果红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_培养基。
【答案】 (1). 葡萄糖苷酶 (2). 纤维二糖 (3). 加入一定量的抗生素(青霉素) (4). 在高温环境下培养 (5). 刚果红染色 (6). 鉴别
【解析】
【分析】
由题意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1) 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2) 在加有青霉素等抗生素的培养基中,细菌的生长被抑制,但真菌的生长不受影响。可见,若要分离出耐高温的能分解纤维素的真菌,同时抑制细菌的繁殖,可采取的措施是:培养基中应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而且需加入一定量的抗生素(青霉素),在高温环境下培养。
(3) 刚果红可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纤维素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颜色反应。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水解后,刚果红—纤维素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可见,对分离出的微生物进行筛选,可以利用刚果红染色法,根据菌落周围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从培养基的用途上分类,刚果红培养基属于鉴别培养基。
【点睛】识记并理解分解纤维素微生物的分离的实验原理、鉴别培养基的内涵是解题的关键。
鉴别培养基是指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特点,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品,用以鉴别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24.加酶洗衣粉是指含有酶制剂的洗衣粉,可以水解掉衣物中的蛋白质等有机污渍。请回答下列问题:
(1)洗衣粉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明显的酶制剂是碱性蛋白酶和碱性脂肪酶,除了温度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会影响这些酶的活性。
(2)由上图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衣料不适宜用添加蛋白酶的加酶洗衣粉洗涤的有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
①棉织品 ②毛织品 ③腈纶织品 ④蚕丝织品
(4)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写出两项提高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酸碱度和表面活性剂 (2). 温度和碱性蛋白酶含量对去污力的影响 (3). ②④ (4). 毛织品和蚕丝织品中蛋白质含量较高,使用蛋白酶会损坏衣料
(5). 用适宜的温水洗涤、适当增加洗衣粉的用量等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坐标曲线为情境,考查学生对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1)温度、酸碱度和表面活性剂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2)分析曲线图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和碱性蛋白酶含量,因变量是去污力,因此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温度和碱性蛋白酶含量对去污力的影响。
(3)②所示的毛织品和④所示的蚕丝织品中的蛋白质含量均较高,使用蛋白酶会导致蛋白质被催化水解,进而损坏衣料,因此不适宜用添加蛋白酶的加酶洗衣粉洗涤。
(4) 曲线图显示:在碱性蛋白酶含量相同的情况下,50℃时的碱性蛋白酶的去污力大于40℃; 在50℃、碱性蛋白酶含量达到0.6%时,碱性蛋白酶的去污力达到最大值,之后的去污力不再随碱性蛋白酶含量的增加而改变。据此可知:用适宜的温水洗涤、适当增加洗衣粉的用量等都能提高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明确横、纵坐标的含义以及曲线的变化趋势,对比分析导致2条曲线出现变化的原因,再依据实验设计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等找出相应的自变量、因变量,进而结合所学的“加酶洗衣粉的含义、酶的专一性、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等相关知识,对各问题情境进行综合分析解答。
25.请根据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流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实验流程按先后顺序补充完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凝胶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离蛋白质。
(3)洗涤红细胞的目的是去除______________,洗涤干净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为防止血液凝固,在采血容器中通常要预先加入____________(抗凝剂)。
(4)下图是凝胶色谱法分离血红蛋白时样品加入过程的示意图,正确的加样顺序是________。
(5)在装填色谱柱时不能有气泡存在,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降低分离效果。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色谱柱制作成功。
【答案】 (1). 血红蛋白的释放 (2). 凝胶色谱柱的装填 (3). 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 (4). 杂蛋白(或血浆蛋白) (5). 离心后的上清液不再呈现黄色 (6). 柠檬酸钠 (7). ④①②③ (8). 气泡会搅乱洗脱液中蛋白质的洗脱次序 (9). 红色区带均匀一致地移动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1) 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流程为:红细胞的洗涤→血红蛋白的释放→分离血红蛋白溶液→透析→凝胶色谱柱的制作→凝胶色谱柱的装填→样品的加入和洗脱。可见,A表示血红蛋白的释放,B表示凝胶色谱柱的装填。
(2) 凝胶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分离蛋白质。
(3) 洗涤红细胞的目的是去除杂蛋白,以利于后续步骤的分离纯化。洗涤干净的标志是离心后的上清液不再呈现黄色。为防止血液凝固,在采血容器中要预先加入抗凝血剂柠檬酸钠,其比例是每100 mL血液加入3.0 g柠檬酸钠。
(4) 加样顺序是调整缓冲液面、滴加透析样品、样品渗入凝胶床、再调整缓冲液面,即④①②③。
(5) 由于气泡会搅乱洗脱液中蛋白质的洗脱次序,降低分离效果,所以在装填凝胶色谱柱时,不得有气泡产生。在蛋白质分离过程中,如果红色区带均匀一致地移动,说明色谱柱制作成功。
【点睛】理清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原理、样品处理和凝胶色谱操作的流程及其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以图示中的“箭头指向和文字信息”为切入点,从中把握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进而对相关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
26.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茉莉油的提取实验,图甲是实验流程,图乙是茉莉油提取的实验装置。请回答:
(1)该同学提取茉莉油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进水口是图中的_______(填图中的编号)。提取胡萝卜素的装置中也在加热瓶口安装冷凝回流装置,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甲中B过程表示____________,要完成图甲C过程需要向提取液中加入____________。
【答案】 (1). 水蒸气蒸馏法 (2). ③ (3). 防止加热时有机溶剂(萃取剂)挥发 (4). 分离油层 (5). 无水Na2SO4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植物芳香油的提取、胡萝卜素的提取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1) 茉莉精油的化学性质稳定,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与水共沸时会随水蒸气蒸馏出来,便于提取。据此分析图甲可知该同学提取茉莉油的方法是水蒸气蒸馏法。
(2) 图乙中的③为进水口。在提取胡萝卜素的萃取装置中,在加热瓶口安装冷凝回流装置,其目的是:防止加热时有机溶剂(萃取剂)挥发。
(3) 分析图甲的实验流程可知:B过程表示分离油层,C过程表示除水。由于通过B过程获得的提取液中含有一定的水分,因此C过程需要向提取液中加入无水Na2SO4,以除去其中的水分。
【点睛】熟记并理解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原理、注意事项等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从题图中提取信息并结合题意作答。
第一次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个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属于群落层次
B. 生命系统最基本结构层次为具有活性的大分子
C. 并非所有生物都具有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
D.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具有生命的生物是病毒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查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相关知识点。
【详解】A、一个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为同种生物不同个体的集合,其菌落属于种群层次,而不属于群落层次,错误;
B、生命系统最基本结构层次为细胞,而不是具有活性的大分子,错误;
C、并非所有生物都具有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如植物没有系统层次,正确;
D、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具有生命的生物是单细胞生物,而不是病毒,错误。
故选C。
【点睛】①并非所有生物都具有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如单细胞生物只有细胞、个体层次,植物无系统层次,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
②从生物圈到细胞,生命系统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③病毒不能独立进行新陈代谢,但能繁殖产生后代,故属于生物。
2.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病毒不能发生遗传、变异和进化等行为
B. 病毒能进行增殖,所以被认为是一种生命形式
C. 用含32P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可获得32P标记的子代病毒
D. 病毒结构简单,成分只含有蛋白质和DNA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病毒的结构及其化学组成、细胞与生命活动的关系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病毒的性状主要是由其含有的遗传物质核酸决定的,同时也受环境的影响,能发生遗传、变异和进化等行为,A错误;病毒借助宿主细胞,能进行增殖、遗传和变异,具有生命最基本的特征,所以病毒被认为是一种生命形式,B正确;病毒为寄生生物,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因此用含32P的培养基直接培养,不能获得32P标记的子代病毒,C错误;病毒结构简单,成分只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但该核酸不一定是DNA,D错误。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误认为病毒在普通的培养基上也能生活,究其原因是不知道病毒是营寄生生活的非细胞生物,一旦离开活细胞,就不再具有生命活动,所以在培养病毒时必须利用活细胞作为培养基,而不能利用配制的普通培养基。
3.下列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操作与可能的实验结果不符的是:
A. 转动反光镜——视野变得更加明亮
B. 转动转换器——改变物镜放大倍数
C. 转动细准焦螺旋——升降显微镜镜臂
D. 向右上方移动装片——右上方的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显微镜的操作和使用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转动反光镜,若使凹面镜对准通光孔,则会增加进光量,使视野变得更加明亮,A正确;转动转换器,可以使放大倍数不同的物镜对准通光孔,改变物镜的放大倍数,B正确;升降显微镜的镜臂,需转动粗准焦螺旋,C错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实物的倒像,即物像在视野的左下方,实物在视野的右上方,所以向右上方移动装片可将右上方的物象移至视野中央,D正确。
4.利用显微镜观察同一装片的两个视野中的甲,由(1)变(2)的正确操作顺序:
①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②调节光圈,反光镜 ③将目标移到视野的中央 ④调节细准焦螺旋,直到视野适宜,物象清晰为止
A. ③④①② B. ③①②④
C. ②④①③ D. ③④②①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分析图示可知:(1)是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的物象,(2)是在高倍镜下观察到的物象,要把视野中的细胞甲由(1)转为(2),即使用高倍显微镜的操作步骤是: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要观察的细胞甲,然后将其移至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物镜;因高倍镜下的视野较暗,要调节光圈,增加进光量,同时,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综上所述,操作过程的正确顺序③①②④,B正确,A、C、D均错误。
【点睛】显微镜的使用,此类问题常以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为依托进行考查。熟记并理解使用高倍显微镜的步骤和要点并形成相应的知识网络是正确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
5.下列关于原核细胞叙述,正确的是:
A. 原核细胞没有细胞器 B. 原核细胞没有生物膜
C. 原核细胞没有染色质 D. 原核细胞的体积比较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原核细胞的结构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原核细胞只含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A错误;原核细胞有细胞膜,细胞膜属于生物膜,B错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因此也就没有染色质,C正确;原核细胞的体积比较小,D错误。
6.细胞学说指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这一观点的科学价值主要体现在:
A. 说明所有生物均由细胞组成 B. 说明动植物细胞的结构相同
C. 说明对生物的认识进入分子水平 D. 说明生物体的结构具有统一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学说、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病毒没有细胞结构,A错误;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存在差异,如植物细胞有细胞壁,而动物细胞则没有细胞壁,B错误;细胞学说指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这说明人们对生物的认识已经进入细胞水平,同时也说明生物体的结构具有统一性,C错误,D正确。
7.蓝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下列关于它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有叶绿体和光合作用有关的酶 B. 有线粒体和呼吸作用有关的酶
C. 有核糖体和蛋白质合成有关的酶 D. 有拟核和无丝分裂有关的酶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原核细胞的结构、核糖体的功能、细胞的增殖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蓝藻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和线粒体,但有藻蓝素和叶绿素,有和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因此能进行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A、B错误;蓝藻细胞中有核糖体和蛋白质合成有关的酶,C正确;蓝藻细胞中有拟核,但不能进行无丝分裂,D错误。
8.下列关于组成生物体的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不同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种类和含量大致相同
B. 最简单的生命也需要C、H、O、N、P等元素
C. 无机自然界中的元素在生物体内都能找到
D. 碳元素是最基本的元素,因此在细胞中含量最高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中的元素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不同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种类大致相同,但含量相差较大,A错误;病毒是最简单的生命,主要由核酸与蛋白质组成,也需要C、H、O、N、P等元素,B正确;生物体内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能找到,C错误;碳元素是最基本的元素,氧元素在细胞中含量最高(占细胞鲜重的百分比),D错误。
9.关于细胞中的化合物——水和无机盐的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 水在细胞中有两种存在形式,代谢旺盛的细胞内自由水含量较多
B. 许多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C. 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非常重要
D. 一般而言,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中的水和无机盐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有两种:自由水和结合水,代谢旺盛的细胞内自由水含量较多,A正确;许多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B正确;有的无机盐离子在维持细胞酸碱平衡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C正确;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D错误。
10.某校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生物组织中还原糖检测的实验(如下图),下列正确的是:
A. 由于斐林试剂不稳定,在使用时要先加NaOH溶液,后加入CuSO4溶液
B. 在制备生物组织样液时,加入石英砂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还原糖的溶解
C. 用于该实验检测的斐林试剂可用于检测蛋白质,添加试剂的顺序相同
D. 实验过程中水浴加热的温度大约为50~65℃,最后观察的现象是砖红色沉淀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实验流程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和蛋白质的实验原理及流程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斐林试剂的甲液是0.1g/mL的NaOH溶液,乙液是质量浓度为0.05g/mL CuSO4溶液,在使用斐林试剂时,甲液和乙液应等量混合均匀后再注入,A错误;在制备生物组织样液时,加入石英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研磨充分,而不是促进还原糖的溶解,B错误;检测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的A液是0.1g/mL的NaOH溶液,B液是质量浓度为0.01g/mL CuSO4溶液,使用双缩脲试剂时应先向组织样液中加入A液1mL并且摇匀后,再加入B液4滴,可见,斐林试剂不能直接用于检测蛋白质,添加试剂的顺序也不相同,C错误;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在水浴加热(50~65℃)的条件下会生成砖红色沉淀,即实验过程中水浴加热的温度大约为50~65℃,最后观察的现象是砖红色沉淀,D正确。
11.如图为苹果成熟期有机物质含量的变化图,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 在该酶的作用下,苹果细胞液的渗透压逐渐变小
B. 用斐林试剂检测,10月的苹果样液砖红色最深
C. 图中的五种有机物质中最可能含有S元素的是酶
D. 图中五种有机物质中属于单糖的是果糖、葡萄糖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曲线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细胞中的糖类、酶的化学本质及其专一性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分析图示可知,随着酶含量的不断增加,淀粉的含量不断减少,据此可推知:图中的酶最可能是淀粉酶,在淀粉酶的催化下,大分子的淀粉发生水解,致使苹果细胞液浓度逐渐变大,细胞液的渗透压也逐渐变大,A错误;在6~11月期间,葡萄糖的含量变化不大,而果糖的含量逐渐增加至10月的最大值,葡萄糖和果糖都是还原糖,可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所以用斐林试剂检测,10月的苹果样液砖红色最深,B正确;糖类由C、H、O元素组成,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有的蛋白质含有S元素,可见,图中的五种有机物质中最可能含有S元素的是酶,C正确;图中的果糖、蔗糖、葡萄糖、淀粉均为糖类,其中属于单糖的是果糖、葡萄糖,D正确。
12.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中的蛋白质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不能合成的氨基酸属于非必需氨基酸
B. 多肽链形成的场所是在核糖体和高尔基体中
C. 酶和性激素的功能不同体现了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
D. 由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的连接方式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蛋白质的化学组成及结构与功能、细胞器的功能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人体不能合成的氨基酸属于必需氨基酸,A错误;多肽链形成的场所是在核糖体中,B错误;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或RNA,性激素的化学本质为固醇,因此二者的功能不同,没有体现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C错误;由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的连接方式相同,都是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D正确。
13.制作果酒、果醋两个实验的共同点是:
A. 菌种为异养原核生物 B. 发酵液最终呈现酸性
C. 保证无氧环境下发酵 D. 将原料灭菌后再发酵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果酒和果醋的制作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制作果酒的菌种为酵母菌,酵母菌为异养真核生物,制作果醋的菌种为醋酸菌,醋酸菌属于异养原核生物,A错误;在果酒发酵过程中,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CO2溶于水形成碳酸,在果醋发酵过程中,醋酸菌在氧气、糖源都充足时将果汁中的糖分分解成醋酸,在氧气充足、缺少糖源时先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可见,制作果酒、果醋时,发酵液最终都呈现酸性,B正确;果酒发酵是利用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原理,需保证无氧环境下发酵,醋酸菌是一种好氧菌,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旺盛的生命活动,因此果醋发酵需保证有氧环境,C错误;在果酒、果醋制作时对原料只进行了清洗,没有进行灭菌,因为在呈酸性的发酵液中,绝大多数微生物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抑制,D错误。
14.腐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一种经过微生物发酵的大豆食品。下面是腐乳制作的实验流程示意图:
⇒⇒⇒。
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图中的毛霉的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
B. 操作过程中加入盐和卤汤的顺序可以颠倒
C. 在腌制过程中如果密封不严可能会感染杂菌
D. 在高温环境中腐乳制作的时间可大大缩短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腐乳的制作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图中的毛霉的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A错误;操作过程中加入盐和卤汤的顺序不能颠倒,B错误;在腌制过程中如果密封不严可能会感染杂菌而导致腐败变质,C正确;毛霉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18℃,高温会导致毛霉死亡,因此制作腐乳应将温度控制在15℃~18℃,D错误。
15.下图表示小方同学在实验室培养大肠杆菌过程中的部分操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①②③步骤需要在酒精灯火焰旁操作
B. 培养基中必须含碳源、氮源、无机盐和水
C. ③步骤接种环多方向划线是为了便于细菌计数
D. 接种结束后,将④倒置放入培养箱中培养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在实验室培养大肠杆菌过程中的部分操作示意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微生物纯化培养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①②③步骤依次表示倒平板、用接种环沾取菌液、进行平板划线,为了防止被杂菌污染,操作时都需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A正确;不同的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存在差异,但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都是各种微生物所需的基本营养,所以培养基中必须含碳源、氮源、无机盐和水,B正确;③步骤接种环多方向划线是为了分离菌种,C错误;④是培养,划线接种结束后,将平板倒置后放入培养箱培养,防止冷凝水污染培养基,D正确。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微生物的营养,掌握平板划线法的过程及其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并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平时的复习中一定要注意图文结合,进而达到巩固熟记并理解基础知识的目的。
16.以下有关生物技术实践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显微镜直接计数也是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
B. 稀释涂布平板法不能用来测定土壤溶液中某活菌数目
C. 培养能合成脲酶的细菌时可在培养基中添加尿素作为唯一氮源
D. 挑选菌种时可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寻找纤维素分解菌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微生物的纯化培养与分离计数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在统计菌落数目时,常用来统计样品中活菌数目的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除此之外,显微镜直接计数也是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A正确,B错误;培养能合成脲酶的细菌时,可在培养基中添加尿素作为唯一氮源,在该培养基中只有能合成脲酶的细菌才能生长,C正确;挑选并寻找纤维素分解菌的菌种时,应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进行,D正确。
17.下列有关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低温和高温对酶活性的影响相同,而过酸、过碱对酶活性的影响不同
B. 探究果胶酶的最适温度时,需将底物和酶分别在同等温度下处理后再混合
C. 探究果胶酶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的实验中应严格控制酶作用的时间
D. 若在配制好的果胶酶溶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可发生紫色反应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酶的化学本质、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低温时不破坏酶的空间结构,高温时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因此低温和高温对酶活性的影响不同,而过酸、过碱时酶的空间结构均被破坏,所以过酸、过碱对酶活性的影响相同,A错误;探究果胶酶的最适温度时,自变量是温度的不同,由于酶具有高效性,需将底物和酶分别在同等温度下处理后再混合,以免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B正确;酶是生物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本身的性质、数量不变,发挥作用后还留在产物中,因此探究果胶酶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的实验中,应严格控制酶作用的时间,C正确;果胶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作用产生紫色反应,D正确。
18.下列关于酵母细胞固定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用温水使海藻酸钠迅速溶解,待其冷却到室温后用于包埋细胞
B. 将海藻酸钠凝胶珠用自来水冲洗,可洗去多余的CaCl2和杂菌
C. 注射器出口应尽量贴近CaCl2溶液的液面,以保证凝胶珠成为球状
D. 包埋酵母细胞的凝胶珠为淡黄色半透明状,并具有一定的弹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酵母细胞的固定化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在配制海藻酸钠溶液时,应采用小火或间断加热的方式溶化海藻酸钠,当海藻酸钠完全溶化时,用蒸馏水定容,待其冷却到室温后加入活化的酵母细胞,A错误;将海藻酸钠凝胶珠用蒸馏水冲洗2~3次,可洗去多余的CaCl2和杂菌,B错误;注射器出口应与CaCl2溶液的液面保持适当的距离,以保证凝胶珠成为球状,若注射器出口贴近CaCl2溶液的液面,则会导致没有形成大小均匀的凝胶珠,C错误;包埋酵母细胞的凝胶珠为淡黄色半透明状,并具有一定的弹性,D正确。
19.下图是提取橘皮精油的实验流程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①石灰水浸泡→②漂洗→③压榨→④过滤→⑤静置→⑥再次过滤→橘皮油
A. 石灰水浸泡能破坏细胞、水解果胶,能提高出油率
B. 压榨之前不需要漂洗,捞起橘皮后沥干水分即可进行压榨
C. 过程④的目的是除去压榨液中的固体物和残渣
D. 过程⑥的目的是用滤纸除去少量水分和果蜡等杂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提取橘皮精油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用石灰水浸泡的目的是:破坏细胞结构,分解果胶,防止压榨时果皮滑脱,提高出油率,A正确;压榨之前,需要用清水漂洗,捞起橘皮后沥干水分,再进行压榨,B错误;过程④过滤的目的是除去压榨液中的固体物和残渣,C正确;静置会使果蜡等杂质沉淀,过程⑥再次过滤的目的是用滤纸除去少量水分和果蜡等杂质,D正确。
20.胡萝卜素可用于治疗因缺乏维生素A而引起的各种疾病。下图是提取胡萝卜素的实验流程示意图,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乙过程表示浓缩,通过蒸馏除去滤液中易挥发的有机溶剂
B. 图中甲过程表示萃取,此过程用到的有机溶剂具有较低的沸点
C. 图中干燥处理时的温度越高、时间越长越利于胡萝卜素提取
D. 只能从植物中提取天然β-胡萝卜素,可用纸层析法进行鉴定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胡萝卜素的提取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提取胡罗卜素的流程是:胡萝卜→粉碎→干燥→萃取→过滤→浓缩→胡萝卜素。可见,图中乙过程表示浓缩,通过蒸馏除去滤液中易挥发的有机溶剂,A正确;图中甲过程表示萃取,萃取胡萝卜素的有机溶剂应有较高的沸点,能够充分溶解胡萝卜素,且不与水混溶,B错误;胡萝卜粉碎后进行干燥,需要控制温度和时间,因为温度太高、干燥时间太长会导致胡萝卜素分解,C错误;工业生产上,提取天然β-胡萝卜素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从植物中提取,二是从大面积养殖的岩藻中获得,三是利用微生物的发酵生产,若要对提取的胡萝卜素样品进行鉴定,可用纸层析法,D错误。
二、填空题
21.外界环境条件不适有可能会使蛋白质变性。现利用提供的材料用具,请设计实验,探究乙醇能否使蛋白质变性。
材料用具: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蒸馏水、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溶液、无水乙醇、烧杯、试管、量筒、滴管、温度计、酒精灯。
(1)实验步骤:
①取两支试管,编号A、B,向A、B两试管中各加入1mL新鲜的淀粉酶溶液,然后向A试管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B试管加5滴无水乙醇,放入适宜的温水中维持5min后向A、B两试管再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两支试管摇匀;
②配制斐林试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从温水中取出A、B试管,各加入1mL斐林试剂摇匀,适宜温度水浴加热约2min,观察试管中出现的颜色变化。
(2)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
①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乙醇能使淀粉酶(蛋白质)变性;
②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乙醇不能使淀粉酶(蛋白质)变性。
【答案】 (1). 5滴蒸馏水 (2). 适量可溶性淀粉溶液 (3). 取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溶液等量混合 (4). A试管中出现砖红色沉淀,B试管不出现 (5). A试管中出现砖红色沉淀,B试管也出现砖红色沉淀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探究乙醇能否使蛋白质变性”的实验为依托,考查学生对酶的专一性、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实验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对实验的设计能力、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处理的能力。
【详解】(1) 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乙醇能否使蛋白质变性,结合所给的实验材料可推知该实验的原理是:①淀粉酶能催化淀粉水解为还原糖,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②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若乙醇能使蛋白质变性,则唾液淀粉酶失活,淀粉不能被水解为还原糖,用斐林试剂检测不会出现砖红色沉淀,反之则会出现砖红色沉淀。可见,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新鲜的淀粉酶溶液是否用乙醇处理,因变量是用斐林试剂检测有无淀粉被分解的产物——还原糖,通过观察有无砖红色沉淀的生成来反映淀粉酶(蛋白质)是否变性。依据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原则等可推知补充完善后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向编号为A、B的两试管中各加入1mL新鲜的淀粉酶溶液后,向A试管加5滴蒸馏水(作为对照),向B试管加5滴无水乙醇,放入适宜的温水中维持5min后向A、B两试管再加适量可溶性淀粉溶液,将两支试管摇匀;
②配制斐林试剂: 取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溶液等量混合,配制成斐林试剂;
③从温水中取出A、B试管,各加入1mL斐林试剂摇匀,适宜温水浴加热约2min,观察试管中出现的颜色变化。
(2) 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因该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其结论是未知的,预测时,应从可能的情况入手加以讨论。该实验可能的情况有2种:①若乙醇能使淀粉酶(蛋白质)变性,则A试管中出现砖红色沉淀,B试管不出现砖红色沉淀;②若乙醇不能使淀粉酶(蛋白质)变性,则A试管中出现砖红色沉淀,B试管也出现砖红色沉淀。
【点睛】依据题意和实验设计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等,准确把握实验目的(探究乙醇能否使蛋白质变性),再结合题中呈现的实验材料和用具、不完善的实验步骤找出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进而围绕酶的专一性、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实验等相关知识对有关问题情境进行解答。
22.食用泡菜是四川人的饮食习惯,几乎家家都备有泡菜坛子自制泡菜。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制作泡菜时,所用盐水需煮沸,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冷却后的盐水中加入少量陈泡菜水是为了_______________。
(2)泡菜腌制过程中若泡菜坛有沙眼,常导致腌制的蔬菜臭而不酸,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
(3)泡菜美味但却不宜多吃,因为在腌制泡菜的过程中,蔬菜中的硝酸盐会被微生物还原成亚硝酸盐。测定其含量的原理是:在盐酸酸化条件下,该物质和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_________________。
(4)某同学欲用新鲜的泡菜液分离纯化乳酸菌,应首先用无菌水对泡菜液进行梯度稀释,进行梯度稀释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杀灭杂菌和去掉盐水中的溶氧 (2). 提供乳酸菌菌种 (3). 有氧条件下乳酸菌不发酵,而其它杂菌繁殖后导致蔬菜腐败发臭 (4). 玫瑰红染料 (5). 泡菜液中乳酸菌的浓度较高,直接培养很难分离到单个菌落
【解析】
【分析】
据题文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泡菜的制作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1) 制作泡菜的原理是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将糖分解为乳酸。为了避免杂菌污染而导致泡菜腐败变质和盐水中的溶氧抑制乳酸菌的无氧呼吸,制作泡菜时,所配制的盐水要煮沸冷却后才可使用,即盐水需煮沸的目的是:杀灭杂菌和去掉盐水中的溶氧。陈泡菜中含有现成的乳酸菌,因此在冷却后的盐水中加入少量陈泡菜水是为了提供乳酸菌菌种。
(2) 乳酸菌是厌氧菌。泡菜腌制过程中,若泡菜坛有沙眼,则会导致氧气含量增加。在有氧条件下,乳酸菌不发酵而导致无乳酸产生,而其它杂菌繁殖后会导致蔬菜腐败发臭。
(3) 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是: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4) 泡菜液中乳酸菌的浓度较高,直接培养很难分离到单个菌落,因此从新鲜的泡菜液中分离纯化乳酸菌,需用无菌水对泡菜液进行梯度稀释。
【点睛】识记并理解泡菜的制作原理、流程、注意事项及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并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从题意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对相关的问题情境进行作答。
23.利用微生物降解可以将废弃烟草的茎秆制成有机肥。某实验小组尝试用实验室微生物筛选方法,筛选出耐高温的纤维素分解菌,请回答下列问题:
(1) 纤维素分解菌是一类能产生纤维素酶的微生物,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C1酶、Cx酶和__________,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______________。
(2)若要分离出耐高温的能分解纤维素的真菌,同时抑制细菌的繁殖,可采取的措施是:培养基中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__________________法对分离出的微生物进行筛选,从培养基的用途上分类,刚果红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_培养基。
【答案】 (1). 葡萄糖苷酶 (2). 纤维二糖 (3). 加入一定量的抗生素(青霉素) (4). 在高温环境下培养 (5). 刚果红染色 (6). 鉴别
【解析】
【分析】
由题意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1) 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2) 在加有青霉素等抗生素的培养基中,细菌的生长被抑制,但真菌的生长不受影响。可见,若要分离出耐高温的能分解纤维素的真菌,同时抑制细菌的繁殖,可采取的措施是:培养基中应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而且需加入一定量的抗生素(青霉素),在高温环境下培养。
(3) 刚果红可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纤维素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颜色反应。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水解后,刚果红—纤维素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可见,对分离出的微生物进行筛选,可以利用刚果红染色法,根据菌落周围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从培养基的用途上分类,刚果红培养基属于鉴别培养基。
【点睛】识记并理解分解纤维素微生物的分离的实验原理、鉴别培养基的内涵是解题的关键。
鉴别培养基是指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特点,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品,用以鉴别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24.加酶洗衣粉是指含有酶制剂的洗衣粉,可以水解掉衣物中的蛋白质等有机污渍。请回答下列问题:
(1)洗衣粉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明显的酶制剂是碱性蛋白酶和碱性脂肪酶,除了温度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会影响这些酶的活性。
(2)由上图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衣料不适宜用添加蛋白酶的加酶洗衣粉洗涤的有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
①棉织品 ②毛织品 ③腈纶织品 ④蚕丝织品
(4)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写出两项提高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酸碱度和表面活性剂 (2). 温度和碱性蛋白酶含量对去污力的影响 (3). ②④ (4). 毛织品和蚕丝织品中蛋白质含量较高,使用蛋白酶会损坏衣料
(5). 用适宜的温水洗涤、适当增加洗衣粉的用量等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坐标曲线为情境,考查学生对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1)温度、酸碱度和表面活性剂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2)分析曲线图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和碱性蛋白酶含量,因变量是去污力,因此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温度和碱性蛋白酶含量对去污力的影响。
(3)②所示的毛织品和④所示的蚕丝织品中的蛋白质含量均较高,使用蛋白酶会导致蛋白质被催化水解,进而损坏衣料,因此不适宜用添加蛋白酶的加酶洗衣粉洗涤。
(4) 曲线图显示:在碱性蛋白酶含量相同的情况下,50℃时的碱性蛋白酶的去污力大于40℃; 在50℃、碱性蛋白酶含量达到0.6%时,碱性蛋白酶的去污力达到最大值,之后的去污力不再随碱性蛋白酶含量的增加而改变。据此可知:用适宜的温水洗涤、适当增加洗衣粉的用量等都能提高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明确横、纵坐标的含义以及曲线的变化趋势,对比分析导致2条曲线出现变化的原因,再依据实验设计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等找出相应的自变量、因变量,进而结合所学的“加酶洗衣粉的含义、酶的专一性、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等相关知识,对各问题情境进行综合分析解答。
25.请根据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流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实验流程按先后顺序补充完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凝胶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离蛋白质。
(3)洗涤红细胞的目的是去除______________,洗涤干净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为防止血液凝固,在采血容器中通常要预先加入____________(抗凝剂)。
(4)下图是凝胶色谱法分离血红蛋白时样品加入过程的示意图,正确的加样顺序是________。
(5)在装填色谱柱时不能有气泡存在,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降低分离效果。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色谱柱制作成功。
【答案】 (1). 血红蛋白的释放 (2). 凝胶色谱柱的装填 (3). 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 (4). 杂蛋白(或血浆蛋白) (5). 离心后的上清液不再呈现黄色 (6). 柠檬酸钠 (7). ④①②③ (8). 气泡会搅乱洗脱液中蛋白质的洗脱次序 (9). 红色区带均匀一致地移动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1) 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流程为:红细胞的洗涤→血红蛋白的释放→分离血红蛋白溶液→透析→凝胶色谱柱的制作→凝胶色谱柱的装填→样品的加入和洗脱。可见,A表示血红蛋白的释放,B表示凝胶色谱柱的装填。
(2) 凝胶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分离蛋白质。
(3) 洗涤红细胞的目的是去除杂蛋白,以利于后续步骤的分离纯化。洗涤干净的标志是离心后的上清液不再呈现黄色。为防止血液凝固,在采血容器中要预先加入抗凝血剂柠檬酸钠,其比例是每100 mL血液加入3.0 g柠檬酸钠。
(4) 加样顺序是调整缓冲液面、滴加透析样品、样品渗入凝胶床、再调整缓冲液面,即④①②③。
(5) 由于气泡会搅乱洗脱液中蛋白质的洗脱次序,降低分离效果,所以在装填凝胶色谱柱时,不得有气泡产生。在蛋白质分离过程中,如果红色区带均匀一致地移动,说明色谱柱制作成功。
【点睛】理清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原理、样品处理和凝胶色谱操作的流程及其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以图示中的“箭头指向和文字信息”为切入点,从中把握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进而对相关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
26.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茉莉油的提取实验,图甲是实验流程,图乙是茉莉油提取的实验装置。请回答:
(1)该同学提取茉莉油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进水口是图中的_______(填图中的编号)。提取胡萝卜素的装置中也在加热瓶口安装冷凝回流装置,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甲中B过程表示____________,要完成图甲C过程需要向提取液中加入____________。
【答案】 (1). 水蒸气蒸馏法 (2). ③ (3). 防止加热时有机溶剂(萃取剂)挥发 (4). 分离油层 (5). 无水Na2SO4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植物芳香油的提取、胡萝卜素的提取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1) 茉莉精油的化学性质稳定,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与水共沸时会随水蒸气蒸馏出来,便于提取。据此分析图甲可知该同学提取茉莉油的方法是水蒸气蒸馏法。
(2) 图乙中的③为进水口。在提取胡萝卜素的萃取装置中,在加热瓶口安装冷凝回流装置,其目的是:防止加热时有机溶剂(萃取剂)挥发。
(3) 分析图甲的实验流程可知:B过程表示分离油层,C过程表示除水。由于通过B过程获得的提取液中含有一定的水分,因此C过程需要向提取液中加入无水Na2SO4,以除去其中的水分。
【点睛】熟记并理解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原理、注意事项等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从题图中提取信息并结合题意作答。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