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上海市2020年中考物理备考复习资料汇编专题16初中物理15个实验与练习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上海市2020年中考物理备考复习资料汇编专题16初中物理15个实验与练习01
    上海市2020年中考物理备考复习资料汇编专题16初中物理15个实验与练习02
    上海市2020年中考物理备考复习资料汇编专题16初中物理15个实验与练习03
    还剩5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上海市2020年中考物理备考复习资料汇编专题16初中物理15个实验与练习

    展开
    
    专题16 初中物理15个实验
    初中物理按照实验类型可分为以下五部分:
    第一部分 直接测量性实验
     实验一 用天平测质量
     实验二 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实验三 用电流表测电流,用电压表测电压
    第二部分 仪器的使用
     实验四 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第三部分 间接测量性实验
     实验五 测定物质的密度
     实验六 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
     实验七 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
    第四部分 验证性实验
     实验八 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实验九 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
    第五部分 探究性实验
     实验十 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实验十一 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实验十二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实验十三 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跟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十四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实验十五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第一部分 直接测量性实验
    实验一 用天平测质量
    实验目的:会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正确调节使用电子天平。
    实验器材:电子天平、烧杯、水等。
    实验步骤:1.将电子天平放水平桌面,通电后,按键进行______。
    2.将空烧杯放于天平上,读出空烧杯的质量为20克。
    3.取下烧杯,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再测出此时的质量,如图3所示。
    4.计算出烧杯内水的质量为 克。
    图3

    【答案】清零,23。
    【解析】
    该实验的目的是 “测量水的质量”,当把空烧杯放入天平上,电子天平由于未去皮,所以烧杯内水的质量为43克—20克=23克。
    练习题
    1.(2019普陀期中)图2中的电子天平可以测量物体的 ,此时示数为 千克。
    图2


    【答案】质量,0.0178。
    【解析】
    电子天平是测物体的质量的仪器,其示数以克为单位;因为1千克=1000克,所以17.8克=0.0178千克。
    2.(2019金山期中)如图15甲的电子天平可以用来测量物体的(1) ,以下实验中需要电子天平的是(2) (选填字母);
    (a)测定铜块的密度;(b)验证阿基米德原理;(c)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图15

    【答案】质量,(a)(c)。
    【解析】
    电子天平可以用来测量物体的质量,测定铜块的密度与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都需要天平测质量。

    3.(2019长宁区二模)电子天平是用来测量物体质量的仪器。下面摘录了电子天平使用说明书中的部分段落,请仔细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a.去皮

    b.校准:当首次使用新购进的天平、存放时间较长、
    位置移动或环境变化时,都必须对天平进行较准。


    Ø 将容器放在天平上;
    Ø 显示质量;














    Ø 先按去皮键,天平显示0.00g;

    Ø 显示器出现CAL-200闪烁;

    Ø 在秤盘上放“200g”校准砝码,等待几秒后显示“200.00g”,校准结束。
    Ø 点击去皮键,示数清零;

    Ø 倒入液体,直接显示液体质量;

    Ø 容器和液体全部撤去,显示负值。
    ①小明在实验室调配盐水,他按照以下顺序操作:(a)清零;(b)将烧杯放置在天平托盘上,示数为32克;(c)按去皮键;(d)放入盐,天平示数为12克;(e)按去皮键;(f)倒入清水,天平示数为120克。则所配置的盐水总质量为_______克。
    ②如果某一石块在地球上测得的质量为150克,将其和电子天平一起运往月球,在月球上电子天平再次校准后,使用该电子天平测得石块的质量比在地球上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答案】①132;(2)不变。
    【解析】
    ①将烧杯放置在天平托盘上,示数为32克时,按去皮键;所以放入盐以前已经去皮,电子天平示数12克为盐的质量;
    ②倒入清水前已去皮,天平示数为120克是清水的质量,所以盐水总质量为12克+120克=132克。
    ②石块在地球上测得的质量为150克,将其和电子天平一起运往月球,在月球上石块的质量不变,使用该电子天平测得石块的质量比在地球上也不变。
    实验二 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实验目的】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实验器材】细线、弹簧测力计、钩码、木块等。
    (a) 图4 (b)


    【实验步骤】
    (1) 完成弹簧测力计的调零(沿力的方向调零)。
    (2) 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和最小分度值。
    (3)测量时拉力方向应沿弹簧伸长的方向。
    【实验记录】
    练习1.如图4(a)所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_________牛,最小分度值为_________牛,指针所指的示数_____牛。图4(b)所示的弹簧测力计使用前应该沿________调零,所用拉力的方向应沿 方向,此时它的示数是 牛。
    【答案】0—5;0.2;2.4;水平方向;水平;3.4。
    实验三 用电流表测电流 用电压表测电压
    一、用电流表测电流
    【实验目的】用电流表测电流。
    【实验器材】电源、电键、小灯泡2个、电流表、若干导线等。
    【实验步骤】
    1.测量串联电路中A、B、C三处的电流(图5)。
    (1)将电源、电键、小灯泡、电流表串联起来,连接过程中电键处于断开状态。
    (2)注意电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在未知电流大小时,电流表选择0~3A量程。
    (3)分别测量串联电路中a、b、c三处电流的大小并记入表中。
    (4)改变电源电压或换用其他小灯泡,再做几次。
    图5

    实验序号
    A处对流(A)
    B处对流(A)
    C处对流(A)
    1



    2



    3







    【实验结论】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相等。
    2.测量并联电路中a、b、c三处的电流(图6)。
    实验序号
    a处对流(A)
    b处对流(A)
    c处对流(A)
    1



    2



    3







    (1)测量a处电流大小并记入表中。
    (2)测量b处电流大小并记入表中。      
    (3)测量C处电流大小并记入表中。
    (4)改变电源电压或换用其他小灯泡,再做几次。
    【实验结论】并联电路中总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
    二、用电压表测电压
    【实验目的】用电压表测电压。
    【实验器材】电源、电键、电阻2个、电压表、若干导线等。
    A
    B
    C
    D
    图8
    S
    L1
    L2
    E
    F
    图7

    【实验步骤】
    1.测量串联电路中AB、BC和AC处的电压(图7)。
    (1)将电源、电键、电阻连接在电路中,连接过程中电键处于断开状态。
    (2)将电压表与电阻并联连接,在连接过程中,电压表的正接线柱靠近电源的正极,负接线柱靠近电源的负极,在未知电压大小时,电压表选择0~15V量程。
    (3)闭合电键,观察电压表的示数,确认是否需要改变电压表的量程,然后记下电压表的示数。
    (4)分别测量串联电路中AB、BC、AC两点之间的电压大小(图7)并记入表中。
    (5)改变电源电压或其他小灯泡,再做几次。


    实验序号
    AB两端电压UAB
    BC两端电压UBC
    AC 两端电压UAC
    1



    2



    3







    【实验结论】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
    2.测量并联电路中AC、BD和EF处的电压(图8)。
    (1)将电源、电键、小灯泡连接在电路中,连接过程中电键处于断开状态。
    (2)将电压表与小灯泡并联连接,在连接过程中,电压表的正接线柱靠近电源的正极,负接线柱靠近电源的负极,在未知电压大小时,电压表选择0~15V量程。
    (3)闭合电键,观察电压表的示数,确认是否需要改变电压表的量程,然后记下电压表的示数。
    (4)分别测量串联电路中AC、BD和EF两点之间的电压大小(图8)并记入表中。
    (5)改变电源电压或其他小灯泡,再做几次。
    实验序号
    AC 两端电压Uac
    BD 两端电压Ubd
    EF 两端电压Uef
    1



    2



    3







    【实验结论】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三、练习题
    1.图9所示为小明同学做“用电压表测电压”实验的电路,其中一部分尚未连接好,请用笔线代替导线在图中连接,使电阻R1和R2串联,电压表测R2两端的电压。若要继续研究串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他还应继续测量 以及 两端的电压,然后归纳得出结论。

    图10
    S
    R1
    R2
    图9
    3 15
    V
    S
    R2
    R1

    【答案】电源;R1。
    2.小沈和小李一起做“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特点”的实验。
    ① 实验电路如图10所示,此时电流表测量的是 电流,为得出并联电路电流特点,他们还需要测 电流。
    ② 小沈指出:若要得出普遍的规律,应当进行多次实验。操作方法是: 。
    ③ 小李认为:若再添加一个电键和一根导线,就可以不更换电流表位置,而通过电键的断开与闭合直接测得干路和各条支路的电流,从而得出并联电路电流特点。请在虚线框中画出该电路图 。
    【答案】①干路;R1 和R2;②更换支路中的电阻R1 和R2;③略。
    3.某同学用实验“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提出问题:在如图11所示的串联电路中,电路中AB、BC、AC两点之间的电压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图11

    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探究:
    ①按图11所示的电路图连接电路。
    ②把电压表分别接入到电路中的AB、BC、AC两点之间,闭合电键S,测出它们的电压,填入下表。
    ③为了防止偶然因素的影响,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之一,重复上面实验步骤。
    方法一:改变电源电压;
    方法二:更换电阻R1、R2,或其中一个电阻(阻值不同) 。
    实验序号
    AB两端电压UAB
    BC 两端电压UBC
    AC两端电压UAC
    1
    1.0
    1.0
    2.0
    2
    1.4
    1.5
    2.9
    3
    2.0
    2.1
    4.0





    请完成空格处的内容:
    ①在连接电路时,电键必须     。
    ②上面设计的表格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
    ③表格补充完整后,通过对表格中数据的分析,后面两次实验是采用     重复进行的(选填“方法一”或“方法二”)。
    ④分析表格中数据,可以得出结论:串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是: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    。
    【答案】 ①断开; ②“缺少单位”或“缺少列Uab+Ubc”;③方法一, ④各串联电阻两端的电压之和。
    4.某班级同学做“探究并联电路的规律”实验,所用器材包括电源(6伏)、电键、若干已知阻值的电阻、电压表、电流表和若干导线,他们首先按图12所示的电路图正确连接电路。通过探究得到并联电路各电阻两端的电压都等于电源电压。在继续探究过程中,多次改变R1 和R2的阻值,并将电流表分别接到A、B、C处,测出通过电阻R1的电流I1、通过电阻R2的电流I2,以及并联电路中的干路电流I。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实验
    序号
    R1(Ω)
    R2(Ω)
    I1(A)
    I2(A)
    I(A)
    1
    20
    60
    0.3
    0.1
    0.4
    2
    20
    30
    0.3
    0.2
    0.5
    3
    20
    20
    0.3
    0.3
    0.6
    4
    30
    15
    0.2
    0.4
    0.6
    5
    60
    12
    0.1
    0.5
    0.6


    R1
    R2
    S
    A
    B
    C
    图12

    ① 分析比较表中I1、I2和I的数量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② 分析比较表中实验序号1、2、3的第二、三和六列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并联电路中,当一条支路中电阻一定时,干路电流 。
    ③ 分析比较表中实验序号4和5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知:序号5中的两个并联电阻 (选填“能”或“不能”)替代序号4中的两个并联电阻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理由是: 。
    ④ 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中I1、I2与R1、R2的关系,可得到的结论是: 。
    【答案】① 并联电路中,总电流等于各条支路电流之和。
    ② 随另一条支路中电阻增大而减小。
    ③ 能。电压相同,序号5中干路电流与序号4中干路电流相同。
    ④ 并联电路中,各条支路中电流根据支路电阻的大小按反比例分配。
    5. (2020杨浦一模) 在“探究并联电路特点”的实验中,班级同学根据如图18所示电路进行实验,三组同学通过实验获得的数据分别填入下表中。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初步结论是: (8) 。某同学看了数据后认为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的数据是错的,只有第三小组的数据是对的。你是否同意该同学的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 (9) 。
    实验组号
    电源电压U
    (伏)
    L1 两端电压U1
    (伏)
    L2 两端电压U2
    (伏)
    第一组
    6
    5.5
    5.5
    第二组
    2.8
    2.4
    2.4
    第三组
    4.5
    4.5
    4.5

    S
    V
    V
    V
    L2
    L1





    图18


    【答案】(8)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9)不同意,与电源并联的电压表测量的是电源电压,而另外两个电压表并联在灯两端,电流通过电线及开关,由于电线及开关有电阻,会分掉一部分电压,所以灯两端的电压要低一点。(本题考查科学态度)。
    第二部分 仪器的使用
    实验四 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实验目的】练习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强度。
    【实验器材】滑动变阻器、小灯泡、电流表、开关、电池组、导线若干。
    【实验原理】通过改变连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P
    S
    图16
    L
    A

    1、滑动变阻器铭牌上所标电阻值与电流值的意义:如“20Ω、2A”,
    “20Ω”表示   。“2A”表示   。
    【答案】滑动变阻器的最大电阻值为20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2A。
    2、滑动变阻器的正确连接方法:
    ①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滑动变阻器接线柱选择原则: “一上一下”。
    3、使用注意事项
    ①电路中电流不能超过滑动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否则会烧坏变阻器。
    ②在闭合开关前,应将滑片置于阻值最大端(保护电路)。
    4、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
    ①保护电路,防止电路中电流过大损坏电路元件;
    ②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进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
    练习题
    1.在“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实验中,如图13所示,要使滑片向右移动时,通过它的电流变大,需把另一导线连在 (选填“A”、“B”或“C”)接线柱,这是通过改变连入电路中电阻线的 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答案】B;长度。

    2.某同学在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的实验。在连接电路时,电键应处于 状态(选填“闭合”或“断开”)。在实验中该同学有一根导线忘记连接,请你在图14中用笔画线作为导线补上使之成为一个正确电路。当滑片向左移动时,连入电路的电阻值将 ,电流表的示数将 。(均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答案】断开;变小;变大。
    3.在“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电流”实验中,实验室提供的实验器材如图15中所示。请你设计电路,要求:闭合电键后,小灯发光,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自中点向左移动时,电流表的示数不断变小。在方框中画出你设计的电路图 。 在连接电路时,电键应处于 状态(选填“断开”或“闭合”),电流表应 (选填“串联”或“并联”)在被测电路中。
    A
    图15
    电池 电键

    小灯 滑动变阻器 电流表 导线


    【答案】断开;串联。
    4.在“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实验中,小张同学依照图16电路图正确连接器材,且将滑片移到变阻器一端,闭合电键S后,两电表都有示数;但移动滑片时,两电表示数都不变化。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种可能是:滑动变阻器金属棒两端的接线柱同时连入电路;第二种可能是:滑动变阻器电阻线圈两接线柱同时连入电路。

    图17
    S
    L
    - 3 15
    V
    - 0.6 3
    A
    P
    S
    图16
    L
    A

    5.在“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中,所用电源的电压为4.5伏。小灯泡L标有“3.8V”字样,滑动变阻器标有“1Α 20Ω”字样。
    ①小王设计的电路如图17所示,其中还有一根导线尚未连接,请用笔线代替导线在图17中正确连接。
    ②小张同学按图17正确连接电路,闭合电键时,观察到灯泡L闪亮一下后立即熄灭,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不是最大值。
    第三部分 间接测量性实验
      实验五 测定物质的密度
    一、测定固体的密度:
    【实验目的】测固体密度。
    【实验器材】天平、量筒、水、烧杯、细线、金属块等。
    实验序 号
    质量
    ( g)
    体积
    (cm3)
    密度
    (克/厘米3)
    密度平均值
    (克/厘米3)
    1




    2



    3



    【实验原理】ρ=m/V
    【实验步骤】
    ①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②用天平测出金属块的质量m。
    图1

    ③在量筒内放入能浸没金属块的水,记下体积为V1。

    ④用细线系好金属块,放入量筒内,用量筒测出金属块与水的体积V2。
    ⑤把金属块擦干净,重复步骤2、3,再做两次实验,把数据填入表中。
    ⑥计算金属块的密度:ρ=m/V =m/V2—V1
    ⑦计算金属块密度的平均值。
    二、测定液体的密度
    【实验目的】测液体密度。
    【实验器材】天平、量筒、液体、烧杯等。
    【实验原理】ρ=m/V
    【实验步骤】
    ①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杯内液体的质量m1;把烧杯内的一部分液体倒入量筒内;
    ②测出烧杯和剩余液体的质量m2;
    ③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
    ④重复步骤2、3,再做两次实验,把数据填入表中。
    ⑤计算液体的密度:ρ=m/V = (m1-m2)/V
    ⑥计算液体密度的平均值。
    三、练习题
    1. “测定物质的密度”的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它属于_______测量(选填“直接”或“间接”)。物体的质量可以用_________来测量。形状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可以用刻度尺测量,并通过计算得出 ,形状不规则的小物体或液体的体积可以用_______或_____等测量,并通过计算得出。
    【答案】ρ = m / V,“间接”,电子天平,量筒或量杯。
    【解析】“测定物质的密度”的实验原理是ρ = m / V,它属于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可以用电子天平来测量。形状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可以用刻度尺测量,并通过计算得出,形状不规则的小物体或液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或量杯等测量,并通过计算得出。
    2. 如图所示的仪器名称叫做_________,它的量程为_________,最小分度值为_________,所测量固体的体积为_________。

    【答案】量筒,0—50毫升,2毫升,20毫升。
    【解析】这是量筒,它的量程为0—50毫升,最小分度值为2毫升,所测量固体的体积为20毫升。
    3.在“测量石块密度”的实验中,小刘设计的实验报告(部分)如下,请填写空格处的内容。
    实验目的:测量石块的密度。
    实验器材:天平、量筒、细绳、水。
    实验原理: 。
    实验步骤:
    ①把电子天平放在 ;
    ②把电子天平点击去皮键,示数_____后,测出石块的质量为
    50.6克;
    ③在如图(a)所示的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水,用细线系住石块慢慢放入水中后,其水位上升如图(b)所示,则石块的体积为 厘米3;
    ④石块的密度为 千克/米3。
    ……






    (a) (b)









    【答案】ρ = m / V,水平面上,清零,20,2.53×103千克/米3。
    【解析】实验原理为ρ = m / V,使用电子天平时,应该放在水平面上;
    把电子天平点击去皮键,示数清零后,才可以测出石块的质量。石块的体积为80毫升-60毫升=20毫升=20厘米3;石块的密度为ρ = m / V=50.6克/20厘米3=2.53克/厘米3=2.53×103千克/米3。
    4. 为测量一块不规则矿石的密度,小王同学设计的实验报告(部分)如下,请完成空格处的内容。
    实验名称 ××××××
    :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矿石的密度。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天平(含砝码)、量筒、水、细线、小矿石。
    实验步骤:1.用天平测出小矿石的质量55克。
    2.在量筒中倒入 的水,记下水的体积80毫升。
    3.用细线系好小矿石,将其浸没在量筒的水中,记下水面的刻度
    98毫升,小矿石的体积为 。
    4.小矿石的密度为 。


    【答案】实验目的,ρ = m / V,适量,V1- V0.
    【解析】该实验报告第一项需写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为ρ = m / V,在量筒中倒入“适量”水,理解为当把矿石浸入时,既能浸没同时水不能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小矿石的体积为V=98毫升-80毫升=18毫升=18
    厘米3,密度为ρ = m / V=55克/18厘米3=3.1克/厘米3。
    5. 为了测量盐水的密度,小明和小王两位同学各自设计了实验的方案:

    小王设计的方案
    ①用托盘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
    ②将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V;
    ③用托盘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2;
    ④根据公式ρ=(m1-m2)/V求出盐水的密度。
    小明设计的方案
    ①用托盘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
    ②将烧杯中的盐水部分倒入量筒中,测出倒入盐水的体积V;
    ③用托盘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2;
    ④根据公式ρ=(m1-m2)/V求出盐水的密度。







    ①请判断:小明的方案_________,小王的方案_________。(均选填“正确”或“错误”)
    ② 请写出两位同学方案最主要的差异及对实验结果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正确;正确。
    ②两位同学方案最主要的差异在盐水体积的测量上,小明的方案测出的结果更精确。
    【解析】
    ①小明的方案中,盐水的质量为m=m1-m2,盐水的体积为V,所以盐水的密度为ρ=(m1-m2)/V;
    ②小王的方案中,将玻璃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测量体积的时候,玻璃杯壁上一定沾有部分盐水,从而导致所测体积偏小.由公式ρ = m / V可知,在质量m一定时,体积V偏小,密度ρ将偏大;两位同学方案最主要的差异在盐水体积的测量上,小明的方案测出的结果更精确。
    6.某同学测量一块不规则瓷片的密度,请填写空格处的内容。
    图24
    图25

    ① 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测出瓷片的质量为32克。
    ② 他发现瓷片放不进量筒,改用如图24所示的方法测瓷片的体积:
    a.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把瓷片浸没,在水面到达的位置上作标记,然后取出瓷片。
    b.先往量筒中装入40ml的水,然后将量筒的水缓慢倒入烧杯中,让水面到达标记处,量筒里剩余水的体积如图25所示,则瓷片的体积为     厘米3。
    ③ 瓷片的密度ρ为     克/厘米3。
    【答案】 14;2.29;                   
    7.小李和小崔同学选用托盘天平(带砝码)、量筒和烧杯等实验器材测量食用油的密度,他们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表。

    小李的方案
    小崔的方案
    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
    2.向烧杯中倒入一些食用油,测出烧杯和油的总质量m2,则这些食用油的质量m=(9) ;
    3.再将烧杯中的食用油倒入量筒中,测出食用油的体积V;
    4.计算出食用油的密度ρ。
    1.将天平置于水平实验桌上,立即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2.用天平测出装有适量食用油的烧杯的总质量m1;
    3.将烧杯中的一部分食用油倒入量筒中,记录量筒内食用油的体积V;
    4.测出烧杯及剩余食用油的总质量m2;
    5.计算出食用油的密度ρ= (10) 。

    ① 完成上述两个方案中空白处的填空。
    ② 交流方案时,发现小崔的方案中有一处错误,请你帮助指出并更正: 。
    ③ 更正错误后,比较两个方案,你认为 方案测得的密度ρ会偏大,理由是 。
    【答案】① m2-m1;(m1-m2)/V。
    ② 第1步骤中,调节平衡螺母前游码应该移到左端零刻度处。
    ③小李。烧杯中的食用油倒入量筒时,会有一部分油倒不干净,测出的食用油体积偏小,使得测得的密度偏大。
    实验六 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伏安法测电阻)
    一、实验目的: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
    二、实验器材:待测电阻Rx,电压表,电流表,电池组,电键,滑动变阻器和导线若干。
    三、实验原理:R= U/I。
    四、电路图(实验电路图与实物图如下):
    图1
    图2
    A B
    - 3 15
    V
    - 0.6 3
    A
    S
    RX

    五、实验步骤:
    ①根据电路图正确连接电路,连接电路时要 断开 电键;
    ②闭合电键之前,为了保护电路,需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P,使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值 最大。
    ③闭合电键,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改变待测电阻Rx两端的电压及通过待测电阻Rx的电流,记下对应的电压值和电流值若干组。
    ④根据R=U/I,计算出几组电阻的大小,最后求出电阻的平均值。
    6.数据表格设计:(请把第一行的最后两列填完整)
    物理量
    实验序号
    电压Ux
    (伏)
    电流Ix
    (安)
    电阻(欧)
    电阻平均值(欧)
    1
    ———
    ———
    ———

    ———
    2
    ———
    ———
    ———
    3
    ———
    ———
    ———






    六、实验要点
    (1)该实验进行三次测量的目的是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2)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①闭合电键时滑片移到阻值最大端,是为了保护电路;
    ②实验过程中,移动变阻器的滑片是为了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及通过的电流;
    (3)闭合电键时,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处于阻值最大位置。
    七、练习题
    1. 在“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的实验中,小明同学按图27连接电路进行实验。电源电压保持不变,所用滑动变阻器上标有“20W 2A”字样。
    ① 在闭合电键S前,他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置于图中 端。(选填“A”或“B”)
    A
    V
    S
    P
    RX
    A
    B
    图27
    物理量
    序号
    电压
    (伏)
    电流
    (安)
    电阻(欧)
    电阻的
    平均值(欧)
    1
    1.7
    0.14


    2
    2.5


    3

    0.36



    ② 他实验步骤正确,闭合电键后,观察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并记录在序号1中。接着,他移动滑片到中点位置(即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为10欧),将电压表的示数2.5伏记录在序号2中。当他将滑片移动到A端时,将电流表的示数0.36安记录在序号3中。
    请在上表中将该同学尚未记录的数据填写完整,并计算出电阻值。 (计算电阻时,精确到0.1欧)。
    物理量
    序号
    电压
    (伏)
    电流
    (安)
    电阻(欧)
    电阻的
    平均值(欧)
    1
    1.7
    0.14
    12.1
    12.3
    2
    2.5
    0.2
    12.5
    3
    4.5
    0.36
    12.5
    【答案】① B;②





    2. 在做“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的实验中,连接电路时电键必须处于 (9) 状态(选填“断开”或“闭合”)。现有待测电阻Rx、滑动变阻器、电压表、电流表、电键、若干导线和多节干电池,小李按照图28(a)所示的电路正确连接电路,在闭合电键前,他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到 (10) (选填“A”或“B”)端,闭合电键后测得Rx两端的电压是4伏,电流表示数如图28(c)所示是 (11) 安,计算此时电阻Rx的阻值是 (12) 欧。实验时要测量多组数据,以便将计算结果取平均值来减小误差,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13) 。
    图17
    (a) (b) (c)






    A.按照图28(a)所示的电路,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的位置;
    B.按照图28(b)所示的电路,多更换几个相同的待测电阻Rx;
    C.按照图28(b)所示的电路,改变串联干电池的节数;
    【答案】(9)断开 (10)B;(11) 0.2A;(12)20欧;(13)A、C
    3.(2019浦东新区一模)在“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的实验中,元件均完好,电源电压为1.5伏的整数倍。他们正确串联实验器材,将滑片置于变阻器的一端,并将电压表并联在电路中。闭合电键后,观察到电压表如图9(a)所示;然后移动滑片,当滑片恰好在中点时,电压表示数增大了0.4伏,电流表的示数如图9(b)所示;当滑片移到另一端时,电压表示数变为3.0伏,电流表示数变为0.36安。
    根据以上信息,请证明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5欧: 。待测电阻的阻值为 欧。(计算电阻时,精确到0.1欧)



    图9
    (a)
    (b)
    V
    3
    15
    A
    0.6
    3

    【答案】滑片在中点时,U滑= U- Ux=3伏-2.3伏=0.7伏,R滑=U滑/I=0.7伏/0.28安=2.5欧;8.4欧。
    【解析】①变阻器的滑片从一端移到另一端时,电流表与电压表示数均在增大,因此电压表并联在待测电阻两端;且当滑片移到另一端时(R=0),电压表示数变为3.0伏,因此电压表选用0~3伏量程;刚闭合电键时电压表示数为1.9伏,滑片在中点时电压表示数为1.9伏+0.4伏=2.3伏;电源电压等于滑片在另一端时电压表的示数为3伏,即U=3伏。
    ②滑片到另一端时电流表示数为0.36安,因此电流表选用0~0.6安量程,在中点时电流表示数为0.28安;③滑片在中点时,U滑= U- Ux=3伏-2.3伏=0.7伏,
    R滑=U滑/I=0.7伏/0.28安=2.5欧,所以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5欧;
    ④计算三个待测电阻的阻值:刚闭合电键时,电路中电流I1=UR/R大=(3伏-1.9伏)/5欧=0.22安
    Rx1=U1/I1=1.9伏/0.22安=8.6欧;
    Rx2=U2/I2=2.3伏/0.28安=8.2欧;
    Rx3=U3/I3=3伏/0.36安=8.3欧;
    电阻的平均值为x =(Rx1+ Rx2+ Rx3)/3=8.4欧
    图17
    图18
    (a) 图15 (b)

    图16
    4.(2018金山一模)甲、乙两位同学做“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实验。两位同学所用器材完全相同,电源电压为6伏,待测电阻的阻值约为10欧,滑动变阻器标有“20Ω 1.5A”。
    (1)甲同学按照10(a)所示电路图正确连接电路,在闭合电键前,他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到
    (选填“A”或“B”)端。
    (2)甲同学闭合电键,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到某一位置时,两电表示数如图18(b)所示,由此可知:电压表示数为 伏,电流表示数为 安。




    V
    A
    A
    Rx
    P
    R2
    S
    V

    (a) 图10 (b)

    0
    1
    2
    0
    5
    10
    15
    3
    A
    0
    1
    2
    3
    0
    0.2
    0.4
    0.6
    A B


    (3)甲同学继续移动滑片获取多组数据,其目的是 。
    (4)乙同学将测得的三组数据记录在下表中,甲同学发现乙同学的实验数据存在问题,请你判断甲同学说的是否正确 (选填“是”或“否”),并简述你的理由: 。

    物理量
    实验序号
    电压
    (伏)
    电流
    (安)
    电阻
    (欧)
    电阻平均值
    (欧)
    1
    1
    0.1
    /


    2
    3.5
    0.34
    /
    3
    4
    0.42
    /





    【答案】(1)B。(2)2.2, 0.24。(3)多次改变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及通过的电流,以便取平均值减小误差。(4)是。
    【解析】(1)由图知,滑动变阻器的下面接了左边的A接线柱,所以在闭合开关前,应将滑片移至最右端即B端,使其阻值最大;
    (2)甲同学闭合电键,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到某一位置时,电源电压为6伏,待测电阻的阻值约为10欧,滑动变阻器标有“20Ω 1.5A”。
    电路中最大电流约为:I=U/R=6伏/10欧=0.6A,则电流表量程应为0~0.6A,所以电流表示数为0.24A;
    待测电阻两端电压:Ux=IR电阻=0.24A×10Ω=2.4V,电压表量程应为0~3V,所以电压表示数为2.2V;
    (3)甲同学继续移动滑片获取多组数据,其目的是多次改变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及通过的电流,以便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4)由题意,电源电压为6伏,待测电阻的阻值约为10欧,
    由实验序号1可知,三次实验最小电流为0.1安时,Ux=1V,变阻器两端的电压UR=6伏-1伏=5伏,
    变阻器的最大阻值R大=U/I=5伏/0.1安=50Ω,
    题意中滑动变阻器标有“20Ω 1.5A”,最大值小于50Ω,故序号1数据不可能存在;
    或根据题目数据可计算当变阻器R2为最大值20欧时,Rx1两端电压最小为2伏,所以序号1数据不可能存在,应重新实验。
    5.(2018宝山一模)根据“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的实验,完成下列要求。
    ⑴ 实验原理_________。
    ⑵ 请依照图13电路图,用笔画线替代导线将图13所示的实物连接完整,________。(用2B铅笔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连线)
    ⑶ 闭合电键前,需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到_____端(选填“A”或“B”)。





    图13
    B
    A
    S
    V

    3
    15
    A

    0.6
    3
    Rx
    P
    电源
    +
    -
    图14

    ⑷ 小顾同学在本实验中,将最后一根导线连接完毕后闭合电键,发现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都超出它们所能测的最大值,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 解决上述问题后,小顾重新进行实验,前两次测得的电阻分别是51.9欧和51.8欧,第三次测量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如图14所示,则该待测电阻的阻值为_____欧。
    【答案】①R=U/I;②下图;③(需与实际连接情况相对应);④电源电压过高;⑤ 51.2欧。





    图13
    B
    A
    S
    V

    3
    15
    A

    0.6
    3
    Rx
    P
    电源
    +
    -

    【解析】①“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的实验原理R=U/I;
    ②闭合电键前,需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到阻值最大的一端(需与实际连接情况相对应);
    ③小顾同学在本实验中,将最后一根导线连接完毕后闭合电键,发现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都超出它们所能测的最大值,其原因可能是:电源电压过高;
    ④小顾重新进行实验,第三次测量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如图14所示,则待测电阻的阻值为Rx=Ux/I=10伏/0.2安=50欧;
    电阻的平均值为x =(Rx1+ Rx2+ Rx3)/3=51.2欧。
    实验七 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
    一、实验目的:测量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电功率。
    二、实验器材:电源、滑动变阻器、电键、电流表、电压表、小灯泡和导线。
    三、实验原理:P=UI。
    四、电路图(见下图):
    五、实验步骤:
    ①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连接实物时,必须注意:电键应断开,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处于阻值最大位置。
    ②检查电路无误后,闭合电键S,要进行三次实验: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稍高于额定电压、等于额定电压、和稍低于额定电压,分别记录电压、电流值,注意观察三种情况下的发光情况。
    ③将每次测得的电压和电流填在实验表格内,并求出其电功率的大小,填入表中(把第一行填写完整)。





    物理量
    序号
    电压(伏)
    电流(安)
    电功率(瓦)
    灯的发光
    情 况
    1




    2




    3






    ③分别计算出小灯泡在三种情况下的电功率,并观察小灯的发光情况。
    六、分析讨论:
    ①当<时, < ;小灯发光偏暗;
    ②当>时, > ;小灯发光偏亮;
    ③当= 时, = ,小灯发光正常发光 。
    练习题
    1. 在“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中,某同学填写的实验报告(部分)如下,请填写空格处的内容。
    实验名称:××××××
    实验目的:测定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     。
    实验原理:     。
    实验器材:电源、电键、小灯泡、电压表、电流表、     、导线若干。
    实验步骤:1. 观察小灯泡,记下小灯泡的     。
    2. 画出实验电路图。按照电路图,用笔线代替导线连接实物图。
    3. 按电路图和有关要求连接实验电路。
    …………
    实验结果:分别计算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答案】电功率;P=UI;滑动变阻器;额定电压或额定电流。
    2. 小红做 “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实验室提供了若干节干电池,滑动变阻器有A、B两个待选(A标有“10Ω 1Α” 字样、B标有“20Ω 2Α”字样),待测小灯标有“0.3A” 字样。实验器材齐全且完好。她选用了三节干电池和变阻器A,正确连接电路进行实验。
    ①测定小灯的额定功率需要观察并记录的两个物理量是 和 。实验中,可根据观察到 的现象,判定该小灯正常发光。
    ②小红发现闭合电键后,移动变阻器的滑片,小灯发光始终较亮。为测出该小灯的额定功率,她设想对实验器材进行调整,可能的调整方案有:
    方案一: ;方案二: 。
    【答案】①额定电压、额定电流;②减少干电池节数;把滑动变阻器换为B。
    3.小李和小王两位同学各自进行“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实验中使用的小灯标有“2.5V”字样,额定功率在0.6瓦~1瓦之间,电源由若干节新干电池组成,其余实验器材均相同。
    ①小王连接电路,闭合电键,移动变阻器的滑片,小灯始终无法正常发光。小王在查找电路故障时发现,电流表示数变化范围为0.06安~0.2安、电压表示数变化范围为0~1.2伏。他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有(1) ;(2) 。
    ②小李正确连接电路,闭合电键,移动变阻器的滑片,电压表的示数 (选填“变大”或“变小”);当变阻器的滑片恰好在中点上,小灯正常发光,小灯的额定功率为 瓦,电源电压为 伏。
    【答案】①(1)电源电压太小;(2)电压表并联在滑动变阻器两端;②变大;0.875;6.
    4. 在“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中,请完成空格处的内容。
    图30

    ①      :测定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电功率。
    ②实验原理:     。
    ③在图30所示的电路中,为了测出额定电压为2.5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闭合电键S,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眼睛应注意观察    的示数;当电压表的示数为2.5伏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3安,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瓦。
    【答案】①实验目的;②P=UI;③电压表;0.75。
    5.(2019金山一模)小明同学做“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器材齐全、完好,电源电压为1.5伏的整数倍,小灯标有“2.2 V”字样,滑动变阻器标有“5Ω 1A”字样。小明正确连接电路且操作规范,请在图17(a)方框中画出该同学的电路图 。当滑片在变阻器某一端点的电表示数如图17(b)所示,则根据相关信息求出电源电压为 伏。当小灯正常发光时变阻器的滑片恰好位于中点处,小明判断小灯正常发光的理由是 。请根据相关信息,计算出小灯的额定功率。








    图17(a) 图17(b)

    【答案】电路图见下;3;当电压表示数为2.2伏时,小灯正常发光;0.704瓦。



    A

    P

    S
    V


    【解析】当滑片在变阻器某一端点,小灯两端的电压为1.6伏,电流为0.28安,应该在阻值最大的一端;变阻器两端的电压UR=IR=0.28A×5Ω=1.4V,电源电压U=UR+UL=1.4伏+1.6伏= 3伏。
    当电压表示数为2.2伏时,小灯正常发光;电流I额= I滑=UR/R=(3伏-2.2伏)/2.5欧=0.32安
    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P额=U额I额=2.2伏×0.32安=0.704瓦。
    6.(2019崇明二模)下列为“测量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验,小灯泡上标有“2.5V”的字样.
    图14


    A
    V
    P

    3
    15
    3
    0.6
    A
    C
    D
    A
    B

    ① 请用笔线代替导线按照图14甲电路图(即向左移动变阻器滑片P,变阻器电阻变小)将图14乙中实物图连接完整.
    ② 正确连接电路后,闭合电键,电压表示数为1V,小灯泡实际亮度 (选填“偏亮”、“正常发光”或“偏暗”).
    ③ 然后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小灯泡正常发光,此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W.
    ④ 替换图14乙所示装置中的一个电路元件,还能完成初中物理中至少两个电学实验,你认为替换的器材是 .
    【答案】①略(变阻器A接线柱与电流表“—”接线柱);②偏暗;③0.6;④小灯泡。
    【解析】①变阻器A接线柱与电流表“—”接线柱;
    ②正确连接电路后,闭合电键,电压表示数为1V,小灯泡两端电压为1伏,小于额定电压,实际亮度偏暗;
    ③小灯泡正常发光,此时电流表的示数I=0.24A,
    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P=UI=2.5V×0.24A=0.6W;
    ④用定值电阻把小灯泡替换掉,可做“伏安法测电阻”,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等实验。
    7.(2016黄浦一模)小红做“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实验室提供了若干节干电池,滑动变阻器有A、B两个待选(A标有“10Ω 1Α”字样、B标有“20Ω 2Α”字样),待测小灯标有“0.3A” 字样。实验器材齐全且完好。她选用了三节干电池和变阻器A,正确连接电路进行实验。
    ①测定小灯的额定功率需要观察并记录的两个物理量是 和 。实验中,可根据观察到 的现象,判定该小灯正常发光。
    ②小红发现闭合电键后,移动变阻器的滑片,小灯发光始终较亮。为测出该小灯的额定功率,她设想对实验器材进行调整,可能的调整方案有:
    方案一: ;方案二: 。
    【答案】①额定电流;额定电压; 电流表示数为0.3安;②减少干电池的节数; 换B变阻器。
    【解析】
    ①测定小灯泡的额定电功率实验中,由P=UI可知,在实验中要观察并记录的两个物理量是小灯泡的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由题知测灯泡上标有0.3A字样,这是它的额定电流,所以当电流表示数为0.3A时,灯泡正常发光;
    ②由题知,移动变阻器的滑片,小灯发光始终较亮,当变阻器的阻值最大时,说明通过灯泡的电流大于额定电流,为了降低灯泡电流从而使灯泡正常发光,可以降低电源电压,即可以减小干电池节数;
    为了减小电流,还可以增大电路中电阻,所以还可以将滑动变阻器A换成滑动变阻器B进行实验。

    第四部分 验证性实验
    实验八 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实验目的】定量探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金属块、量筒、水、细线。
    【实验步骤】
    (1)把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1(如图29)。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水面示数V1。
    (3)把金属块浸没在水中,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2和此时水面的示数V2。
    (4)根据测力计的两次示数差计算出物体所受的浮力F浮=F1-F2。
    (5)计算出物体排开水的体积V2-V1,再通过ρ水g(V2-V1)计算出物体排开水的重力。
    (6)比较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大小之间的关系。即比较F1-F2与
    ρ水g(V2-V1)是否相等。
    【验证的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图30

    V1
    F1
    F2
    V2
    图29

    练习题
    1.如图30所示的实验过程,可验证 原理。其中“步骤B”的目的是:测出 。若图中弹簧测力计的四个示数值F1、F2、F3、F4满足关系式 时,则可以验证该原理。
    【答案】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2-F1=F4-F3 。
    2.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为:当物体全部或部分浸在液体中时,它会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所排开这部分液体所受的重力大小,即F浮=G排。
    为了验证此原理,我们需要比较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和 (5) 的数量关系。实验室已提供的器材有:金属块、细线、水、小桶。
    为了测量浮力,还需选用的实验器材是 (6) (从“实验超市”中选填序号),用它测量浮力的方法是:先测出 (7) ,再测出物体浸在液体中时它的示数,就可以得出浮力的大小。
    为了达成实验目的,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 (8) (从“实验超市”中选填序号)。
    “实验超市”:A.密度计、B.量筒、C.弹簧测力计、D.天平、E.U形管压强计、F.溢杯、G.烧杯、H.小塑料袋
    【答案】(5)排开液体的重力(G排); (6)C; (7)物体的重力;
    (8)有B或F之一,但不能有A、D、E之一。
    3.为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小王同学设计的实验报告(部分)如下,请完成空格处的内容。
    实验名称: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实验目的:用实验来______研究,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它排开的
    液体所受______之间的关系(图30)。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量筒、细线、金属块。
    实验步骤:1.测量并记下金属块所受重力G;
    2.在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水面的示数V1;
    3.将金属块完全_____在量筒的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的示数V2
    和________________;
    ……


    V1
    F1
    F2
    V2
    图30



    V1
    F1
    F2
    V2
    图30

    【答案】⑸ 定量;⑹ 重力;⑺ 浸没; ⑻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图12
    实验目的:定量研究物体受到的 (5) 与
    它排开水所受的重力之间的关系。
    …………
    实验数据:
    (1)物体受到的浮力是 (6) 牛。
    (2)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是 (7) 毫升。
    (3)物体排开的水所受重力是 (8) 牛。

    4.(2020长宁一模)某同学做“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请根据图12中的情境填写实验报告(部分)空格中的内容。

    【答案】浮力;2.1;200;1.96。
    5.小华做“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中,用图 32(a)所示的溢杯和小桶收集石块排 开的水,他的实验过程分别如图 32(b)、(c)、(d)、(e)所示。
    图32

    (1)图(c)所示,是小华在使用 测量石块的 。
    (2)若图中四个测量值 F1、F2、F3、F4 满足关系式 ,该原理将得到验证。
    (3)以下关于实验过程中的操作,会影响验证结果的是 。
    A.图(a)中溢杯内未盛满水。
    B.图(b)中小桶内有少量水。
    C.图(d)中石块未浸没水中。
    【答案】①弹簧测力计;重力。②F2- F3= F4- F1; ③A。
    6.(2020青浦一模)在 “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中。
    ① 使用图11所示的溢水杯和小烧杯接收被测物块排开的水。在浸入被测物块前,在溢水杯中加入适量的水,使水面。
    图11

    图12
    A
    B
    C
    D
    F1
    F2

    F3

    F4


    ② 图12为实验步骤的示意图,其中“步骤A”和“步骤B”的目的是:测出;步骤C”和“步骤D”的目的是:测出。
    ③ 若图中弹簧测力计的四个示数值F1、F2、F3、F4满足关系式时,则可以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答案】(7)与溢口相平;(8)浮力;(9)排开液体的重力;(10)F1-F2=F4-F3、
    7.在“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中,各实验小组同学选用恰当的器材,分别用图24所示的实验方法测量了一些数据,并通过计算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
    序号
    液体的密度(g/cm3)
    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cm3)
    浮力(N)
    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重力(N)
    1
    1
    20
    0.2
    0.196
    2
    1
    40
    0.4
    0.392
    3
    1
    60
    0.6
    0.588
    4
    1.5
    20
    0.3[来K]
    0.294
    5
    1.5
    40
    0.6
    0.588
    6
    1.5
    60
    0.9
    0.882

    (1)分析实验序号1、2、3或4、5、6中前三列的实验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2)分析实验序号 中的相关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3)甲小组同学分析了表中最后两列数据及相关条件认为这些实验数据能证明阿基米德原理,即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 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重力。
    (4)乙小组同学发现最后两列数据不相等,于是他们把表格中浮力一列的数据分别改成“0.196;0.392;0.588;0.294;0.588;0.882”,然后也得出了验证了阿基米德原理的结论。你认为乙小组的做法 (选填“正确”或“错误”),理由: 。
    【答案】(1)物体浸没在同种液体中,受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成正比。
    (2)1与4或2与5或3与6;
    (3)等于;
    (4)错误;尊重实验数据,发现错误,重新实验获取数据。
    实验九 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目的】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器材】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和火柴等。
    【实验步骤】
    (1)记录凸透镜的焦距。
    (2)在光具座上从左往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并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跟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图33

    (3)固定凸透镜的位置,使烛焰位于凸透镜的2f以外(u>2f),移动光屏找像,在移动的过程中,眼睛要注意观察光屏上的成像情况,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清晰的像为止。此时像的情况是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测量并记录此时的物距和像距,再把像距、物距与凸透镜的f、2f相比较(f<v<2f)。
    (4)使烛焰位于凸透镜f、2f之间(f<u<2f),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v>2f)。
    (5)使烛焰位于凸透镜f以内(u<f)移动光屏,发现光屏上得不到像,撤去光屏,眼睛在光屏侧可以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应用
    u>2f
    倒立、缩小的实像
    f 照相机
    u=2f
    倒立、等大的实像
    v=2f
    成放大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
    f 倒立、放大的实像
    v>2f
    幻灯机、投影仪
    u=f
    实像和虚像分界点
    u 正立、放大的虚像

    放大镜
    【验证的结论】
    ① 见下表:






    ②凸透镜成实像时:
    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 u>v 成缩小的像。
    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越大; u<v 成放大的像。
    ③当凸透镜成实像时:Ⅰ u + v≥4f u + v = 4f 成倒立等大实像。
    Ⅱ 1/u+1/v =1/f f = uv /(u + v)。
    练习题
    1. 如图3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其中A为 。实验前应先观察并记下凸透镜的 。实验时,固定好凸透镜的位置并调整物距,使它大于透镜的二倍焦距后,要移动 找像。当发现所成的像比较小时,为了获得较大的像,在不改变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的操作是:

    图34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cm
    A

    【答案】光具座;焦距;光屏;把蜡烛靠近凸透镜,同时光屏远离凸透镜,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
    2. “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蜡烛的焰心、凸透镜的中心和光屏的中心调到大致在同一 。现有两个焦距分别为5厘米、20厘米的凸透镜,选择其中的一个放置于光具座的A点,如图35所示。将蜡烛置于B点,此时成正立的像,观察者应在凸透镜的 侧(选填“左”或“右”)进行观察。若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变,更换另一凸透镜置于A点,可成倒立 (选填“缩小”或“放大”)的实像,再将蜡烛从B点移至C点所成的像会 (选填“变小”、“不变”或“变大”)。
    图35

    【答案】同一高度;右,缩小;变小。
    3.(2020嘉定一模)某小组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凸透镜焦距为10厘米,实验装置如图15所示,实验前必须调整 (5) 这个器材的高度。调整后将蜡烛向右移动15厘米,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 (6) (选填“左”或“右”)移动。移动后小明观察到光屏上呈现出的烛焰像与 (7)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的成像特点一样。
    图15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cm

    【答案】(5)凸透镜; (6)右; (7)投影仪。
    4.(2019 杨浦二模)在焦距为5厘米、10厘米或15厘米的凸透镜中选择一个置于光具座的B点处,如图19所示。在光具座上将蜡烛、光屏分别置于透镜两侧,调整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的中心在 (9) 高度,为了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 (10) 。将蜡烛置于A点,在CD间移动光屏时,可看到一个清晰的像,则实验所用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11) 厘米。保持蜡烛与光屏的位置不变,为了得到另一种性质的像,可将凸透镜向 (12) 移动(选填“左”或“右”)。





    图19
    B
    A
    C
    D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答案】(9)同一;(10)中央;(11)10(或15);(12)左。
    5.(2019虹口二模)在图12中,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实验时应先调整光屏的,以保证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若保持图中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移至光具座的“35厘米”刻度处,则应在厘米刻度范围内移动光屏寻找像(选填“60~70”或“大于70”);若将蜡烛移至光具座的“42厘米”刻度处,则在一侧透过凸透镜可以看到像(选填“蜡烛”或“光屏”)。
    图12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cm


    【答案】(5)高度;(6)中央;(7)大于70;(8)光屏。
    6.(2019青浦二模)小华同学利用焦距f为15厘米的凸透镜、一个高度为3厘米的发光体、光屏和光具座等做“验证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实验。实验中,所测得的物距u、像距v以及所成像的像高h分别记录在表中。
    实验
    序号
    物距u
    (厘米)
    像距v
    (厘米)
    像高h
    (厘米)
    1
    60.00
    20.00
    1.00
    2
    45.00
    22.50
    1.50
    3
    33.75
    27.00
    2.40
    4
    27.50
    33.00
    3.60
    5
    25.00
    37.50
    4.50
    6
    22.50
    45.00
    6.00
    ①根据实验序号1~6数据,分析比较像距v、像高h随物距u的变化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u变小,

    ②根据实验序号1~6数据,分析比较像距v、物距u的大小及发光体高度和像高h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a)同一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时, 。
    (b)同一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 。
    ③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6数据中像距v与物距u的比值及像高h与物高的比值,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实像时, 。
    ④根据表中信息,可以提出了一个猜想:“当物距u等于某一值时,可能会成等大的实像”。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可以在本实验中将物体置于离凸透镜 厘米的范围中进行实验。
    【答案】①像距v变大,像高h变大。②(a)物距u大于像距v; (b)物距u小于像距v 。
    ② 像距v与物距u的比值等于像高h与物高的比值。④ 33.75~27.50。
    7.(2019普陀二模)某小组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用焦距f为8厘米的凸透镜和物高h物为5厘米的光源等器材进行实验,为了研究凸透镜成实像时,像的大小与物距u、像距v之间的关系,他们计算了物距与像距的比值k,并将相关数据记录在表1中。
    表1: f =8厘米,h物=5厘米
    序号
    物距u(厘米)
    像距v(厘米)
    像高h像(厘米)
    物距与像距的比值k
    1
    28.0
    11.2
    2.0
    2.5
    2
    24.0
    12.0
    2.5
    2.0
    3
    18.0
    14.4
    4.0
    1.25
    4
    13.0
    20.8
    8.0
    0.625
    5
    12.0
    24.0
    10.0
    0.50
    6
    10.0
    40.0
    20.0
    0.25
    ① 根据实验序号的数据及相关条件,比较关系,可直接判断:
    同一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
    ② 根据实验序号1~6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分析比较像距v、像高h像随物距u的变化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
    ③ 综合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6中物距与像距的比值k和像高h像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
    【答案】(9) 1或2或3
    (10)像高h像与物高h物的大小
    (11)物距u变小,像距v 变大,像高h像变大。
    (12)同一物体,物距与像距的比值k越小,像高h像越大
    (其它答案合理、表述完整均可得分)
    第五部分 探究性实验
    实验十 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实验目的】探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形成密度的概念。
    【实验器材】量筒、天平、水、体积不等的若干铝块和铁块。
    【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出不同铝块和铁块的质量,用量筒测出不同铝块和铁块的体积。
    (2)要记录的物理量有质量和体积。
    物理量
    物体
    质量(g)
    体积(cm3)
    质量跟体积的
    比值( g/ cm3)
    铁块1



    铁块2



    铁块3



    铝块1



    铝块2



    铝块3



    (3)设计表格:






    【实验结论】
    ①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②不同物质,体积相等,质量不等。
    ③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相同。
    ④不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不同。
    练习题
    1.在“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中,若某次测量时,天平上的砝码和游码的示数如图36(a)所示,则物块的质量为____克;若将该物块放入盛有20厘米3水的量筒中后,水面位置如图36(b)所示,则该物块的体积为_____厘米3;实验中,对于某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测量,应该测量____数据(选填“一组”或“多组”),为了得到可靠的结论,应该选择_____物质的物块进行实验(选填“一种”或“多种”)。
    (a) 图36 (b)
    ml
    50

    10

    20

    30

    40

    20 g

    g

    0 1 2 3 4 5


    【答案】21.4;10;多组;多种。
    2.某小组同学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一些现象:
    A:一杯水和半杯水的质量不同;
    B:同样的眼镜架,铜合金和钛合金的质量不同;
    C:一块橡皮比半块橡皮的质量大;
    D:铁盆比塑料盆的质量大。
    于是,他们提出了一些猜想:
    根据现象 ,可以提出猜想一:物体的质量可能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猜想二:物体的质量可能跟物体的体积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二,可以在下列材料中选择一组作为研究的材料 (选填序号)。
    (a)10厘米3的铜块; (b)10厘米3的铝块; (c)10厘米3的铁块;
    (d)20厘米3的铝块; (e)30厘米3的铝块。
    另一小组同学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分别选用甲、乙、丙三种不同的液体进行实验,并把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甲液体

    乙液体

    丙液体
    实验
    序号
    体积
    (厘米3)
    质量
    (克)

    实验
    序号
    体积
    (厘米3)
    质量
    (克)

    实验
    序号
    体积
    (厘米3)
    质量
    (克)
    1
    10
    18

    4
    10
    10

    7
    10
    8
    2
    20
    36

    5
    20
    20

    8
    20
    16
    3
    30
    54

    6
    30
    30

    9
    30
    24

    ①分析上表中实验序号1、2、3(或4、5、6,或7、8、9)的体积及质量变化的倍数关系,可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种物质, 。
    ②分析上表中实验序号 可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是不相同的。
    ③对于第①问结论中的“同种物质”的依据,小王认为是三种不同液体都要符合①的规律;而小李认为只需一种液体符合①的规律即可。请你判断, 是正确的。(选填“小王”或“小李”)。
    ④为了使①的结论更科学,他们还应该用 。
    【答案】BD ;(b)(d)(e) ;①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
    ②1、4、7(或2、5、8或3、6、9) ; ③小王;
    ④更多种物质,每种物质在更多不同体积下测量。
    3.生活中常有“铁比木头重”的说法,某实验小组同学围绕此说法展开讨论,并找来不同规格的木块和铁块,利用天平进行实验,如图18(a)(b)(c)(d)所示。
    ①由图 可以证明这一说法是不合理的。
    ②通过实验发现,物质质量与体积、种类都有关,其中图 可以说明物体质量与种类有关。
    ③在“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之前,小组同学首先进行了假设: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随后选用软陶和铝块进行实验,用量筒和电子天平分别测出它们在不同体积时的质量,并将实验测得的数据分别记录在表一和表二中
    (a) (b) (c) (d)
    体积不同的
    铁块和木块


    图18


    体积相同的
    铁块和木块


    体积不同的
    铁块和木块


    体积不同的
    铁块和木块


    表一 软陶

    表二 铝块
    实验
    序号
    质量m
    (克)
    体积V
    (厘米3)

    实验
    序号
    质量m
    (克)
    体积V
    (厘米3)
    1
    7.5
    5

    4
    13.5
    5
    2
    15
    10

    5
    27.0
    10
    3
    22.5
    15

    6
    40.5
    15
    (1)分析实验序号1、2与3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当质量(m1、m2、m3)与体积(V1、V2、V3) 满足关系 ,则可以验证假设。
    (2) 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初步结论是: 。
    ④ 通过研究最终可以发现: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 越大,物质质量越大。
    【答案】
    ①(d);②(a);
    ③(1);
    (2)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铝块的比值大于软陶的比值
    ④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实验十一 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实验目的】探究当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两个力必须满足的条件。
    【实验器材】两个弹簧测力计、一张硬纸板、细绳、剪刀等。
    【实验步骤】
    一、探究当物体处于静止时,两个力之间的关系;
    图38

    (1)如图38(a)所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情况下,它们还必须在同一直线上,这二力才能平衡。
    (2)如图(b)所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在同一直线、方向相反的情况下,它们还必须大小相等,这二力才能平衡。
    (3)如图(c)所示,两个力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的情况下,它们还必须在作用在同一物体上,这二力才能平衡。
    二、探究当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两个力之间的关系(实验一般不能操作)。
    【实验结论】二力平衡的条件:
    ①大小相等(等大);
    ②方向相反(反向);
    ② 在同一直线上(共线);
    ③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同体)。
    练习题
    1.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某同学用两个弹簧测力计A、B拉一个轻质木板C,如图39所示,这是为了探究当物体________只受两个力作用处于静止状态时(选填“A”、“ B”或“C”),这两个力的大小、方向和________的关系(选填“作用点”或“作用线”)。当物体最终静止时,这两个力大小________,方向相反,作用在________上。
    图39
    A
    C
    B

    【答案】C;作用线;相等;同一条直线。
    2.如图40(a)、(b)所示,某小组同学以硬纸板为研究对象,利用弹簧测力计、细线等器材进行实验,该小组同学是在做“探究 ”实验。按图40(a)所示进行实验操作时,应在硬纸板处于 状态下读取测力计的示数;按图40(b)所示进行实验操作时,放开硬纸板前,应使两测力计的示数 ,两细线对硬纸板拉力的方向 。
    图40
    (a)
    (b)

    【答案】二力平衡条件;静止;相等;相反。
    3.(2019虹口二模)如图11(a)、(b)所示,小王做“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实验中测量力的工具是,它的最小分度值为牛。当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在图状态下才会保持静止(选填“(a)”或“(b)”),这说明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必须作用在上。





    图11
    (a) (b)

    【答案】(1)弹簧测力计; (2)0.2; (3)b; (4)同一直线。

    实验十二 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实验目的】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实验器材】带刻度的均匀杠杆、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钩码和细线等。
    【实验步骤】
    (1)把杠杆的中点支在铁架台上,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方便直接在杠杆上读出力臂。(研究时必须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后,才能记录实验数据)
    (2)将钩码分别挂在杠杆的两侧,改变钩码的位置或个数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
    (3)所需记录的数据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4)把钩码挂在杠杆上,在支点的同侧用测力计竖直向上拉杠杆,重复实验记录数据,需多次改变杠杆所受作用力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多次实验,得出普遍物理规律)
    【实验结论】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当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注意:当杠杆平衡时,若动力和阻力在支点的异侧,则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若动力和阻力在支点的同侧,则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反。
    练习题
    1.在“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实验中,当杠杆处于如图41所示的位置时,可调节杠杆左端的螺母,使它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直到杠杆在 位置平衡。
    【答案】右;水平。
    B
    O
    A
    (a) 图42 (b)
    图41


    2. 在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杠杆所处的状态如图42(a)所示,此时应移动_________(选填“平衡螺母”或“钩码”),使杠杆在_________位置平衡,以方便测出力臂。为了便于直接从杠杆上读出 的数值,图42(b)中拉力的方向为 (选填“OA”或“OB”)。
    【答案】钩码;水平;OA。
    3.在“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实验中,请完成空格处的内容。
                实验名称 ⅹⅹⅹⅹⅹⅹ
    :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实验器材:带有刻度的杠杆、铁架台、 、钩码、线。
    实验步骤:1.把杠杆的中点支在铁架台上,调节 ,使杠杆在水平
    位置平衡。
    2.用线系着钩码,分别挂在杠杆的两侧,改变 ,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平衡。
    ……







                                 


    【答案】实验目的;弹簧测力计;平衡螺母;钩码的个数或位置。
    4.某小组同学用弹簧测力计和钩码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当他们按照实验要求使杠杆平衡时,在杠杆上某处挂了一个重1牛的钩码,弹簧测力计的指针位置如图所示,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牛,钩码挂在 处(选填“A”、“B”、“C”或 “D”)。






    【答案】3;A。
    5.(2019嘉定二模)在“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实验中,若将杠杆的中点支在支架上后,杠杆静止不动时的位置如图13所示,则应调节_______,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挂上钩码后,杠杆静止不动时的位置如图14所示,则应调节_____,使杠杆再次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从而能直接从杠杆上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的数值。




    【答案】(3)平衡螺母;(4)钩码位置。











    实验十三 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跟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目的】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器材】U形管压强计、大量筒、水、盐水等。
    【实验步骤】
    (1) 保持金属盒在水中的深度不变,改变金属盒的方向,观察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相同(图44A、B、C)。这现象说明:同种液体,深度相同,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2) 将金属盒放入水中,增大在水中的深度,观察U形管液面高度差变大,这说明同种液体,深度越深,液体内部压强越大(图44D、E)。
    (3)保持金属盒的深度不变,把水换成盐水,观察U形管液面高度差变化,可以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密度(液体种类)的关系(图44E、F)。
    注意:①在调节金属盒的朝向和深度时,眼睛要注意观察U形管压强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的变化情况。
    ②在研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时,要保持金属盒在不同液体中的深度相同。
    图44

    【实验结论】
    ①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在同一深度液体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②同种液体,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③液体内部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深度相同时,密度越大,液体内部的压强越大。
    练习题
    1. 用如图45(a)所示的装置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该装置叫做 , 实验时通过
    来反映被测压强大小的。将甲、乙两种液体分别倒入相同的容器中,其实验现象如图45中的(b)、(c)和(d)所示。则(b)、(c)所探究的因素是 ;比较(c)和(d)可判断液体密度的大小,即ρ甲 ρ乙。
    【答案】U形管压强计;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同种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深度的关系;大于。

    图45

    2.图46(a)、(b)、(c)为“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中的一个情景(ρ盐水>ρ水>ρ煤油),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若要利用图(c)、(d)来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方向的关系,则应使两容器内的液体种类 ,橡皮膜置于液体中的深度 ,橡皮膜所对的方向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
    (a) (b) (c) (d)



    h
    h

    煤油
    图46

    【答案】U形管压强计;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同种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深度的关系;大于。
    3.图46(a)、(b)、(c)为“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中的一个情景(ρ盐水>ρ水>ρ煤油),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若要利用图(c)、(d)来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方向的关系,则应使两容器内的液体种类 ,橡皮膜置于液体中的深度 ,橡皮膜所对的方向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
    【答案】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内部的压强越大;相同;相同;不同。
    4.如图47所示,是“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图47(a)所示实验器材的名称是 。若实验中要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应将金属盒分别浸入到图47(b)中的 两位置进行比较。当金属盒分别处于A、B两位置时,左右两管内液面高度差LA<LB,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图47
    (a) (b)
    h
    A
    B
    C
    h
    h
    水 酒精
    D
    h

    【答案】U形管压强计;A、D;同一液体,深度越大,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5.为了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小组同学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1: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深度有关;
    猜想2: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各个方向上的压强可能不同;
    猜想3: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1和猜想2,他们用液体压强计研究水内部的压强,得到数据如下表:
    液体种类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深度(cm)
    5
    5
    5
    10
    10
    10
    15
    15
    15
    橡皮膜方向









    压强计液面高度差(cm)
    4.3
    4.3
    4.3
    8.5
    8.5
    8.5
    13
    13
    13







    请你分析实验数据并回答:
    ①为了验证猜想1,应选序号为 的实验数据。实验的结论是: 。
    ②猜想2的结论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③为了验证猜想3是否正确,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你还应该进行的实验步骤是 (写完整实验过程)。
    【答案】
    ①1、4、7或2、5、8、或3、6、9;同种液体深度越深,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②错误的;
    ③再选取一杯盐水,然后把橡皮膜浸在与水中相同的深度处,观察并记录U形管中液柱的高度差进行比较。
    6.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在“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将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一端扎上橡皮薄膜,竖直插入水或盐水的不同深度处,观察到橡皮薄膜分别向上凸起,实验现象如图48(a)、(b)、(c)所示。
    (1)根据实验现象实验小组的同学提出猜想:
    ① 根据图48(b)和(c),小组同学一致认为:液体内部压强可能与 有关。
    ② 根据图48(a)和(b),小组同学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小红认为液体内部某点压强可能与离开液面的距离h有关;小李则认为液体内部某点压强可能与离开容器底部的距离d有关。


    盐水
    (a) (b) (c)
    图48 图49
    h
    d

    (2)为进一步验证猜想,小组同学接着将一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分别竖直插入甲、乙两种不同液体中,并设法改变h和d,通过在玻璃管中加入适量的水,使橡皮薄膜在液体的不同位置处都能保持平整,如图49所示。然后通过测量玻璃管中所加水的质量,再设法求得橡皮薄膜所受的液体压强p,并将实验有关数据分别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表二 液体乙 密度为1.2×103千克/米3
    实验
    序号
    h
    (厘米)
    d
    (厘米)
    p
    (帕)
    6
    5
    15
    0.6×103
    7
    10
    10
    1.2×103
    8
    15
    5
    1.8×103
    9
    20
    5
    2.4×103
    10
    30
    5
    3.6×103

    表一 液体甲 密度为0.8×103千克/米3
    实验序号
    h
    (厘米)
    d
    (厘米)
    p
    (帕)
    1
    5
    15
    0.4×103
    2
    10
    10
    0.8×103
    3
    15
    5
    1.2×103
    4
    20
    5
    1.6×103
    5
    30
    5
    2.4×103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6(或2与7,或3与8,或4与9,或5与10)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离开液面的距离h相同,离开容器底部的距离d相同, 。
    ②小红分析实验序号3与4与5(或8与9与10)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得到的初步结论是:同种液体内部,当离开容器底部的距离d相同,液体内部压强p与离开液面的距离h成正比;小李分析实验序号1与2与3(或6与7与8)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得到的初步结论是:同种液体内部压强p与离开容器底部的距离d成反比。
    小红和小李的结论,你认为是错误的是 ,理由是 。
    ③进一步分析实验序号3与7(或5与9)的数据及相关条件,还可得到的结论是: 。
    【答案】(1)① 液体种类。(2)① 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② 小李。小李所选的数据没有控制h相同。(回答合理即可)
    ③ 当液体密度与离开液面的距离的乘积相同,液体内部压强相同。
    实验十四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实验目的】探究导体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实验器材】若干节干电池、电键、电压表、电流表、两个不同导体、若干导线等。
    【实验步骤】
    (1)如图所示连接电路,将导体甲连入M、N两点,电键处于断开状态。
    (2)闭合电键,记下相应的电流表示数和电压表示数。
    (3)改变电池的节数,再记下两组不同电压下对应的电流值。
    (4)用乙导体换甲导体,重复上述实验。
    S
    M
    N
    A
    V

    (5)本实验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得出普遍的物理规律。
    【实验结论】
    ①同一导体,通过的电流与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②同一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电流的比值是一定值。
    ③不同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电流的比值不同。
    ※滑动变阻器在实验“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中的作用:控制导体R两端电压不变。
    练习题
    1.小徐同学利用导体甲和导体乙各一个、电流表一只、电压表一只、滑动变阻器一个、电键一个、电源和若干导线,探究通过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
    图50
    S
    P
    R甲
    V

    3
    15
    A

    0.6
    3
    实验次数
    导体
    _______
    ________
    1



    2


    3


    4



    5


    6







    ⑴小徐同学连接的电路如图50所示,图中尚有一根导线未连接,请用笔线代替导线在图50中正确连接,____________。(用2B铅笔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连线)
    ⑵ 在实验中,该同学用两个不同导体进行多次测量,并记录有关数据,请你帮该同学完成表中两个栏目的设计(填写栏目)。
    【答案】(1)略;(2)导体两端的电压U/V;导体中的电流I/A。
    2.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实验中:
    (1)小张将实物连接成如图51(a)所示电路,其中有一处错误,请你在连接错误的导线上画“×”并改正。
    图51(b)
    图51(a)


    A
    0.6 3
    V
    3 15
    A
    B
    C
    D
    P
    R

    (2)将电路连接正确后,闭合电键,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P,使定值电阻R两端电压为2V,电流表示数如图51(b)所示,则R的阻值为 Ω。
    (3)换上10Ω的电阻后,闭合电键,电压表示数将 (选填“变大”或“变小”),此时移动滑片P,使电阻两端电压为     V。
    【答案】(1)略;(2)5;(3)变大; 2。
    3.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在做“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时,用到的实验器材有:多节干电池、电键、若干导线,电流传感器、电压传感器,以及有关DIS实验附件,并选用A、B和C三个导体作为研究对象。小组同学正确连接电路,表一、表二和表三为他们的实验记录表。
    表一 导体A 表二 导体B 表三 导体C
    实验
    序号
    电压
    (伏)
    电流
    (安)
    1
    2.0
    0.10
    2
    2.4
    0.12
    3
    4.8
    0.24

    实验
    序号
    电压
    (伏)
    电流
    (安)
    7
    1.2
    0.12
    8
    2.4
    0.24
    9
    4.0
    0.40

    实验
    序号
    电压
    (伏)
    电流
    (安)
    4
    1.0
    0.20
    5
    2.2
    0.44
    6
    3.0
    0.60






    ① 实验过程中,小组同学可以用 的方法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
    ②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4、5、6或7、8、9数据中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倍数关系,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③ 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他们得到了不同的结论。
    (a)结论一:同一导体,通过的电流与它两端电压的比值是定值;不同导体,通过的电流与它两端电压的比值不同。
    (b)结论二:同一导体,两端电压与通过它的电流的比值是定值;不同导体,两端电压与通过它的电流的比值不同。
    你认为正确的结论是 。
    ④ 小组同学分析比较实验序号2和8的数据,发现:相同电压时, 。为进一步验证,
    表四 导体 C
    实验序号
    电压
    (伏)
    电流
    (安)
    1
    1.0

    2
    2.2

    3
    3.0

    实验
    序号
    电压
    (伏)
    电流
    (安)
    7
    (19)

    8
    (20)

    9
    (21)


    表四 导体 (18)

    在不添加实验器材的前提下他们继续实验,并设计了表四用以记录相关数据,请你完成表四中空缺的栏目。
    【答案】
    ① 改变串联电池节数。② 同一导体,通过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
    ③ 结论一,结论二。 ④ 通过不同导体的电流不同。
    导体
    实验序号
    电压/V
    电流/A

    1
    2.0
    0.10
    2
    4.0
    0.20
    3
    6.0
    0.30
    4
    8.0
    0.40

    5
    2.0
    0.20
    6
    4.0
    0.40
    7
    6.0
    0.60
    8
    8.0
    0.16
    4.某小组同学用如图52所示电路研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它两端电压的关系,并将实验数据填写在表一中。 表一





    S
    导体
    V
    A
    图52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4(或5、6、7)的数据,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5(或2与6或3与7)的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③实验序号8的数据不符合上述实验结论,接下来他应该 (选填字母);
    A.把表中电流数据改为0.80
    B.尊重事实,不作处理
    C.推翻前面结论,寻找新的规律
    D.查找错误原因,重新进行实验
    ④他们在分析②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研究,探寻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长度的关系。请你根据实验要求在表二中填写相应的栏目 ,并从表三所提供的实验器材中选择符合要求的导体,把所选的导体编号填写在表二中 。
    表二
    实验序号
    导体编号


    1

    /
    /
    2

    /
    /
    3

    /
    /
    4

    /
    /

    表三
    导体编号
    导体材料
    长度(米)
    横截面积
    (毫米2)
    1
    镍铬合金
    1.5
    0.1
    2
    镍铬合金
    1
    0.1
    3
    镍铬合金
    1
    0.2
    4
    镍铬合金
    0.5
    0.1
    5
    锰铜
    2
    0.1
    6
    碳钢
    1.5
    0.1
    7
    碳钢
    1
    0.2
    8
    铁丝
    3
    0.1










    【答案】
    ①同一导体,通过它的电流与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②在电压相等的情况下,通过不同导体的电流不等;
    ③ D;
    实验序号
    导体编号
    电压/V
    电流/A
    1
    1
    /
    /
    2
    2
    /
    /
    3
    4
    /
    /
    4

    /
    /






    5.小明同学做“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时,实验室提供的器材如图53所示,他先画出实验电路图,然后选取相应的实验器材,再正确连接电路进行实验。
    0.6 3
    A
    3 15
    V

    电池 电键 电压表 电流表 导体甲 导体乙 导体丙 导线

    图53

    ①在研究通过导体甲的电流I与它两端电压U的关系时,他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中。表格中还有几处的数据如图54(a)(b)的电表所示,请将表格填写完整。
    表一 导体甲
    实验序号
    电压(伏)
    电流(安)
    1
    (10)
    (11)
    2
    2.8
    0.28
    3
    4.0
    0.40




    0
    1
    2
    3
    A
    0
    0.2
    0.4
    0.6
    A
    (a) (b)
    图54
    0
    5
    10
    15
    A
    0
    1
    2
    3
    V
    -
    3
    -
    0.6

    ②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小明同学从第2次实验到第3次实验,必做的实验操作为:
    、 。
    ③实验中多次改变导体甲两端的电压,其目的是: 。
    ④分析比较表一中的实验数据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
    ⑤接下来,他换用其它导体继续实验,其目的是: 。
    【答案】①1.4;0.14 。
    ②断开电键,加接一节电池;将电压表换接到0~15V量程,闭合电键,继续实验。
    ③寻找通过同一导体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关系。
    ④通过同一导体的电流与其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⑤为了获得普遍结论。
    实验十五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实验目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器材】玻璃板、白纸、两支等大的蜡烛、火柴以及刻度尺。
    【实验步骤】
    (1)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直放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图55)。
    (2)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在玻璃板后放一支等大、未点燃的蜡烛B。
    (3)移动玻璃后的蜡烛B,直到从玻璃板前各个位置看去,玻璃板后的蜡烛B看上去好像点燃一样,这个现象表明了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在纸上记下这个位置,这样做的目的是确定虚像的位置。
    (4)测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发现:距离相等。
    (5)观察蜡烛A和蜡烛B的连线,发现:连线垂直于玻璃板。
    (6)若要判定所成的像的虚实,应该在像的位置放一块光屏,通过玻璃板观察上面是否成像来进行判断。
    ※①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为了便于确定虚像的位置。
    ②用两支等大的蜡烛:为了便于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
    ③实验中,眼睛观察到有2个像,它们分别是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蜡烛A的虚像,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蜡烛B的虚像。
    ④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多次实验得出普遍规律。
    【实验结论】
    ①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②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③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④像和物体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练习题
    1.如图55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图。竖直放置的器材M是 (填写名称);手指放在蜡烛 的烛芯顶部不会被烧痛(选填“A”或“B”)。实验时在玻璃板前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A,拿一支大小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蜡烛B与________________重合,重合说
    明:_______________。除了图中画出的器材外,还缺少的主要实验器材是 。
    图55
    M
    B
    A

    【答案】玻璃板;B;与A的像重合;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刻度尺。
    2. 如图56所示,某小组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用 作为平面镜 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他们选用两支高度相同的蜡烛进行实验,目的是为了确定像与物的 关系。实验过程中,小宋同学发现两支蜡烛的高度差逐渐变大,所以他认为像与物的大小是不相等的。你认为他的观点是 的(选填“正确”或“错误”)。为确定像的虚实,需在______的蜡烛位置放一个光屏(选填“点燃”或“未点燃”),并在图中的______位置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A”或“B”)。
    B
    图56


    【答案】玻璃板; 竖直;大小;错误;未点燃;B。


    4848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上海市2020年中考物理备考复习资料汇编专题16初中物理15个实验与练习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