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560571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560571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560571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8 古诗三首综合与测试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能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三课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课时目标】
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在中国文坛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伟大诗人(课件出示:杜甫画像),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杜甫)
2.简介作者: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笔下都有真实的反映,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影响很大。
3.你知道关于杜甫的哪些古诗?
学生背诵学过的古诗,如:《绝句》《江畔独步寻花》《春夜喜雨》。
4.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5.解诗题:
(1)杜甫听说了唐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2)那“河南河北”指的是什么?(其实“河”在古代专指黄河,河南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南和黄河以北地区)
(3)谁来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杜甫听到了唐朝军队收复了黄河以南和黄河以北地区的消息)
6.简介背景: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在梓州(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写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最兴奋的时候写下的诗。
安史之乱爆发于河北省,叛军一路南下,攻陷了洛阳。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成废墟,出现了千里人烟断绝的惨景。无数受苦受难的百姓背井离乡,逃离了家园。杜甫随着逃难的人群离开了他的故乡,一路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四川。 “安史之乱”是唐朝的不幸,但对于唐诗的创作却是一个大幸。因为这七年多是杜甫一生最痛苦的一段经历,也是他写进诗歌的重要内容。这一期间的诗,虽也有关于个人穷困潦倒的感慨,更多的是描述百姓的苦难。用心读,相信你会有所收获的。
设计意图:
开头介绍作者,并及时介绍背景资料,给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做了铺垫。
二、读准古诗,理解诗意。
1.多种形式朗读古诗。
要求:前两遍声音略低,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三遍放声朗读,读出诗的韵律来。(生自由读,然后指名读,师示范读,齐读)
2.你们能凭借文中注释理解诗意吗?哪些词语在理解上还有困难呢?难点预设:地名,以及古今异义的词。
(1)如“剑外”:指作者所在的蜀地。
“蓟北”:泛指唐朝蓟州北部地区,当时是叛军盘踞的地方。
“巴峡”:白水段的江峡,因其曲曲折折,形如巴字,故称巴峡,又称巴江。
“襄阳”:在湖北省。从襄阳到洛阳,要改走陆路,所以用“向”字。
(2)古今异义的词。
涕泪:眼泪。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青春:指春天。
3.小组交流诗意,教师点拨诗意。
剑外忽然间传扬着收复蓟北的消息,
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的忧愁,
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还要畅饮美酒,
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
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故乡洛阳。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读自悟古诗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感悟诗情。
1.理解了诗意,诗中有个词最能反映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的心情?你知道吗?(喜欲狂)
2.“喜”到什么程度?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的时候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
3.从这首诗的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杜甫“喜欲狂”的心情?用波浪线画出来。(学生交流)
4.学生汇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预设:这是喜悦的泪,一切苦难终于像噩梦一样过去了,他终于可以重返故乡了,他喜极而泣。
师:真是悲喜交加。(板书:悲喜交加)
(2)他“漫卷诗书”,胡乱地将书籍一卷,再也无心伏案读书了。
师述:杜甫曾经写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这么爱读书的人现在竟无心读书了,这是多么反常的举动呀。从他这种反常的表现,我感受到了诗人的“喜欲狂”。(板书:欣喜若狂)
(3)从“放歌、纵酒”中,也可以看出杜甫的“喜欲狂”。
师:杜甫当时已经52岁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既要尽情歌唱,还要开怀畅饮,真是“喜欲狂”呀!(板书:放歌纵酒)
(4)杜甫还想象了具体的还乡路线:“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仿佛觉得,他已经很快地乘船从巴峡出发,穿越巫峡,马上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老师补充资料:
师:你们知道杜甫当时在哪儿?
现实与狂想之间的距离是多大呀,现实是路途遥远而在狂想中那么快就到家了,真是“喜欲狂”啊。从这里可以看出洛阳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他真是归心似箭啊!(板书:归心似箭)
(5)我还从“青春作伴好还乡”中感受到了诗人的“喜欲狂”。旅途有宜人的景色伴随,那么快那么顺畅就可以返回故乡,想到这里,杜甫又怎能不“喜欲狂”呢?
5.同学们找到的这些诗句,都充分地体现了诗人的“喜欲狂”,这时不仅仅是杜甫特别的开心,还有谁也一扫愁容,喜气洋洋呢?
预设:他的夫人和孩子也处在极度的兴奋之中。
6.在这个春天,杜甫即将结束漂泊的生活,返回日夜思念的故乡。让我们试着把这种“喜欲狂”的感受通过我们的朗读表达出来,读出诗歌的韵味。
设计意图:
抓住“喜欲狂”三个字,抓住课文中的句子、词语,体会作者思念家乡、极度兴奋的心情。
四、拓展延伸。
1.杜甫只是因为自己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重返故乡而喜吗?师补充资料: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从这些诗词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喜欲狂”是为谁而喜为谁而狂?
预设1:他为战争结束了,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而喜。
预设2:他为老百姓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的生活而喜。
3.他为战乱平息,祖国重归统一而喜;他为老百姓不再流离失所,终于可以安居乐业而喜。这“喜欲狂”里,包含着他浓浓的爱国之情。(板书:爱国)
4.总结:杜甫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他始终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这位伟大的诗人,一生写下了一千五百多首诗,被人尊称为“诗圣”。最后让我们全体起立背诵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学生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设计意图:
通过拓展,使学生深入体会杜甫的爱国情怀,并引导学生背诵。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喜若狂悲喜交加欣喜若狂放歌纵酒归心似箭爱国
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9 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集体备课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9 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集体备课教案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揭题,知背景,初读,读通顺,再读,明诗意,细读,悟诗情,诵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简介诗人,导入新课,初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这是一份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词语,了解背景,想意境,悟诗情,品读鉴赏,总结与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dd06cfaa1fe0fadf633abb41c796ed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