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龙岭中英文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试化学题(解析版)
展开广东省龙岭中英文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S 32 Cl 35.5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如表中所列出的物质,属于贴错包装标签的是( )
【答案】B
【解析】
【详解】A、硝酸具有腐蚀性,没贴错包装标签,故不选A;
B、CCl4不具有可燃性,贴错包装标签,故选B;
C、 P₄是白磷化学式,白磷有剧毒,属于剧毒品,没贴错包装标签,故不选C;
D、 KClO3 常温下稳定,在400℃ 以上则分解并放出氧气,与还原剂、有机物、易燃物等混合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没贴错包装标签,故不选D。
2.在实验室中,对下列实验事故或药品的处理正确的是( )
A. 汽油失火时,立即用水灭火
B. 加热液体的试管口不能正对着自己或别人
C. 少量浓硫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氢氧化钠溶液擦洗
D. 实验室中含硫酸废液可以直接倒入水槽,用水冲入下水道
【答案】B
【解析】
【详解】A.汽油着火,不能用水灭,因为汽油的密度比水的小,会浮在水面,水起不到灭火的作用,选项A错误;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试管不能朝着自己或他人,以免试管中的液体喷出伤人,选项B正确;C.皮肤上不小心沾上浓硫酸,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NaHCO3 溶液,选项C错误;D.硫酸是强酸,具有腐蚀性,造成水体的污染,应到入指定的容器内,选项D错误。答案选B。
3.下列实验操作中,不合理的是( )
A. 洗涤沉淀时(如图①),向漏斗中加适量水,搅拌并滤干
B. 用CCl4提取碘水中的碘,选③
C. 蒸馏时蒸馏烧瓶中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容积的2/3,液体也不能蒸干
D. 粗盐提纯,选①和②
【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洗涤沉淀时用玻璃棒引流,注入蒸馏水,直至没过沉淀,然后等待液体从漏斗底部流走,重复步骤两到三次,用玻璃棒搅拌可能会搅坏滤纸,所以,不能用玻璃棒搅拌,故A错误;用CCl4从碘水中提取碘需要经过萃取和分液操作,使用的是分液漏斗,故B正确;蒸馏时防止暴沸和意外事故,蒸馏烧瓶中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容积的,液体也不能蒸干,故C正确;粗盐提纯,应先用过滤方法除去不溶性杂质,后蒸发结晶,故D正确。
4.在萃取—分液实验中,振荡分液漏斗的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在萃取-分液实验中,振荡分液漏斗的操作:盖上分液漏斗口部的玻璃塞,右手用虎口握住口部,左手反握活塞部位,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控制活塞,将漏斗倒转用力上下振荡。
【详解】A.右手没有控制分液漏斗的瓶活塞,选项A错误;B.没有将分液漏斗倒转过来振荡,选项B错误;C.操作正确,选项C正确;D.没有将漏斗倒转,也没有控制活塞,选项D错误;答案选C。
5. 下列实验操作中:①过滤;②蒸发;③溶解;④取液体试剂;⑤取固体试剂。一定要用到玻璃棒的是( )
A. ①②③ B. ④⑤
C. ①④ D. ①③⑤
【答案】A
【解析】过滤需要玻璃棒引流,蒸发需要玻璃棒搅拌,溶解也需要玻璃棒搅拌,④⑤不需要玻璃棒,所以答案选A。
6.下列各组物质可按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顺序进行分离的是( )
A. 氧化铜与氧化铁 B. 硝酸钾与硝酸钠
C. 四氯化碳与汽油 D. 硫酸钠与氯化银
【答案】D
【解析】
【详解】A. 氧化铜与氧化铁都难溶于水,不能按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顺序进行分离,故不选A;
B. 硝酸钾与硝酸钠都易溶于水,不能按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顺序进行分离,故不选B;
C. 四氯化碳与汽油互溶,用分馏法分离,不能按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顺序进行分离,故不选C;
D. 硫酸钠易溶于水、氯化银难溶于水,可按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顺序进行分离,故选D。
7.关于用CCl4萃取碘水的 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碘在CCl4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B. 萃取后水层颜色变浅
C. 萃取后CCl4溶液层为紫色
D. 萃取后水层颜色变红且在下层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碘在CCl4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可用四氯化碳萃取,A正确; B、碘进入四氯化碳层,水层颜色变浅,B正确; C、碘的CCl4溶液呈紫色,C正确; D、萃取后水层颜色变红且在上层,D错误。答案选D。
8.下列叙述错误的个数是( )
①摩尔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②1 mol任何物质都含有约6.02×1023个分子
③6.02×1023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
④1mol水分子中含有2mol氢分子和1 mol氧原子
⑤H2O的摩尔质量为18g
A. 2 B. 3 C. 4 D. 5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而摩尔是物质的量单位,故①错误;
②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不含有分子,如金刚石是由碳原子组成,应说成是1mol任何微粒的集合体含有约6.02×1023个粒子,故②错误;
③6.02×1023是数值,阿伏加德罗常数是6.02×1023mol-1,故③错误;
④H2O中不含有氢分子,应是1mol H2O中含有2mol氢原子和1mol氧原子,故④错误;
⑤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1,H2O的摩尔质量为18 g·mol-1,故⑤错误;
综上所述,选D。
9.下列对于“摩尔”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 摩尔是国际科学界建议采用的一种物理量
B. 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简称摩,符号为mol
C. 摩尔可以把物质的宏观数量与微观粒子的数量联系起来
D. 国际上规定,0.012kg碳原子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目为1摩
【答案】B
【解析】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符号是mol,A、C不正确,B正确。D不正确,应该是0.012kg,所以答案选B。
10.下列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NA)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32gO2所含的原子数目为NA
B. 0.5molH2O含有的原子数目为1.5NA
C. 1molH2O含有的水分子数目为NA
D. 0.5NA个氯气分子的物质的量是0.5mol
【答案】A
【解析】
【详解】A. 32gO2所含的原子数目为=2NA,故A错误;
B. 0.5molH2O含有的原子数目为0.5mol ×3×NA=1.5NA,故B正确;
C. 1molH2O含有的水分子数目为1mol×NA =NA,故C正确;
D. 0.5NA个氯气分子的物质的量是0.5mol,故D正确;选A。
11.如果1g水中含有N个氢原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是( )
A. N/1mol-1 B. 9Nmol-1 C. 2N mol-1 D. N mol-1
【答案】B
【解析】
【详解】1g水中含有N(H)=1g/18g·mol-1 ×2×NA,NA=9Nmol-1。故选B。
12.下列有关物质的量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物质的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B. 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
C. 0.012Kg12C中含有的碳原子的物质的量是1摩尔
D. 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质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A、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用于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故A正确;
B、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故B正确;
C、1摩尔粒子的集体与0.012Kg12C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相同,0.012Kg12C中含有的碳原子物质的量就是1摩尔,故C正确;
D、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故D错误。选D。
13.过滤后的食盐水仍含有可溶性的CaCl2、MgCl2、Na2SO4 等杂质,通过如下几个实验步骤,可制得纯净的食盐水:①加入稍过量的Na2CO3溶液;②加入稍过量的NaOH溶液;③加入稍过量的BaCl2 溶液;④滴入稀盐酸至无气泡产生;⑤过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 ③②①⑤④ B. ①②③⑤④ C. ②③①④⑤ D. ③⑤②①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粗盐的提纯中,为了保证杂质离子完全出去,每一次所加试剂都过量,加入NaOH溶液的目的是除去Mg2+,加BaCl2溶液的目的是除去SO42-,加Na2CO3溶液的目的是除去Ca2+和过量的Ba2+,由此可知,Na2CO3溶液的加入一定在BaCl2溶液之后,为了不使产生的沉淀溶解,一定要在过滤后再加盐酸,据此确定加试剂的顺序。
【详解】粗盐的提纯中,为了保证杂质离子完全出去,每一次所加试剂都过量,加入NaOH溶液的目的是除去Mg2+,加BaCl2溶液的目的是除去SO42-,加Na2CO3溶液的目的是除去Ca2+和过量的Ba2+,由此可知,Na2CO3溶液的加入一定在BaCl2溶液之后,即①一定在③之后,为了不使产生的沉淀溶解,一定要在过滤后再加盐酸,即④在⑤之后,故操作顺序可以是②③①⑤④或③②①⑤④或③①②⑤④,故合理选项是A。
14.同温同压下,等质量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相比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质子数之比为1∶1 B. 氧原子数比为8∶11
C. 物质的量之比为8∶11 D. 原子个数比1∶1
【答案】A
【解析】
【分析】等质量的氧气和二氧化碳,设质量均为mg,则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分别是。
【详解】A. 质子数之比为1∶1,故A正确;
B. 氧原子数比11∶8,故B错误;
C. 物质的量之比为=11∶8,故C错误;
D. 原子个数比22∶24,故D错误。
15.通过加入适量的化学药品,采用恰当的分离提纯方法,除去某溶液里溶解的杂质,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括号内的物质为杂质)( )
A | KCl溶液(CaCl2) | 加K2CO3溶液,过滤,再加适量盐酸 |
B | NaNO3溶液(AgNO3) | 加适量NaCl溶液,过滤 |
C | NaCl溶液(I2) | 加酒精,分液 |
D | KBr溶液(Br2) | 加CCl4,分液 |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 KCl溶液中含有杂质CaCl2,向其中加入少过量的K2CO3溶液,发生反应:CaCl2+K2CO3=CaCO3↓+2KCl,过滤,把CaCO3过滤除去,再加适量盐酸,与溶液中杂质K2CO3发生反应:2HCl+ K2CO3=2KCl+H2O+CO2↑,就得到纯净的KCl溶液,正确;B. NaNO3溶液中含有杂质AgNO3,向其中加入适量NaCl溶液,发生反应:NaCl+ AgNO3=AgCl↓+NaNO3,过滤除去AgCl沉淀,就得到纯净的NaNO3溶液,正确;C. NaCl溶液混有杂质I2,若加入酒精,由于酒精与水混溶,不分层,因此不能通过分液的方法分离得到,错误;D. KBr溶液中含有杂质Br2,可以利用溴单质容易溶于有机物CCl4,而CCl4与水互不相溶,然后分液就除去了其中含有的杂质溴单质,正确。
16.常温下有①0.112L水;②3.01×1023个氯化氢分子;③13.6 g H2S气体;④0.2 mol氨气,下列对这四种物质的关系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 )
A. 分子数:①③②④ B. 密度:④①③②
C. 质量①④③ D. 氢原子数:②④③①
【答案】D
【解析】
【详解】A、①0.112L水,质量是112g,n(H2O)=6.22mol;②3.01×1023个氯化氢分子的物质的量是=0.5mol ;③13.6 g H2S气体,n(H2S)=0.4mol;④0.2 mol氨气;分子数由小到大排列是④③②①,故A错误;
B、水的密度是1g/mL,根据ρ=可知,气体密度与其摩尔质量成正比,HCl的摩尔质量是36.5g/mol、硫化氢摩尔质量是34g/mol、氨气摩尔质量是17g/mol,气体密度都小于1g/mL,所以密度从小到大顺序是④③②①,故B错误;
C、水的质量是112g,m(HCl)=0.5mol×36.5g/mol=18.25g、m(H2S)=0.4mol×34g/mol=13.6g、m(NH3)=0.2mol×17g/mol=3.4g,所以质量从小到大顺序是④③②①,故C错误;
D、水中N(H)=×NA×2=12.4NA,HCl中N(H)=0.5mol×NA×1=0.5NA;硫化氢中N(H)=0.4mol×NA×2=0.8NA,氨气中N(H)=0.2×NA×3=0.6NA,所以H原子个数由小到大顺序是②④③①,故D正确。
第Ⅰ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52分)
17.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是化学的重点,根据下列实验目的,分别选择相应的实验装置。
(1)除去氯化钠晶体中的碳酸钠_____。
(2)除去碳酸钙中的氯化钠____。
(3)分离乙酸(沸点118℃)和乙酸乙酯(沸点77.1℃)的混合液(两者互溶):___。
(4)从溴水中提取溴_____。
(5)除去氧化钙中的碳酸钙_____。
(6)分离固体食盐和碘的方法____。
【答案】(1). ② (2). ① (3). ⑤ (4). ④ (5). ③ (6). ⑥
【解析】
【分析】装置①是过滤,装置②是蒸发,装置③是灼烧,装置④是分液,装置⑤是蒸馏,装置⑥是升华。
【详解】(1)碳酸钠能与过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再进行蒸发,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答案选②;
(2)氯化钠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答案选①;
(3)乙酸(沸点118℃)和乙酸乙酯(沸点77.1℃)的沸点不同,故可以用蒸馏的方法来分离,答案选⑤;
(4)利用溴易溶于有机溶剂的性质,选择苯或CCl4等萃取海水中的溴,通过分液得到溴的有机溶剂的溶液,然后再蒸馏,得到纯溴。答案选④;
(5)碳酸钙在高温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答案选③;
(6)碘易升华,可用加热的方法分离固体NaCl和碘单质,升华后的碘在盛有水的烧瓶底部凝华,答案选⑥。
18.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回答下列问题:
(1)0.3molNH3分子中所含原子数与____个H2O分子中所含原子数相等。
(2)含0.4molAl3+的Al2(SO4)3中所含的SO42-的物质的量是_____
(3)—定条件下,16gA和20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0.04molC和31.76gD,则C的摩尔质量为____
(4)____molCO2中含有氧原子数跟1.806×1024个H2O分子含有的氧原子数相同。
(5)0.4molSiH4分子中所含原子数与____gHCl分子中所含原子数相等。
(6)等物质的量O2和臭氧(O3),其质量之比为____。若O2和O3质量相等,则其原子数之比为____。
(7)1.5molH2SO4的质量是____,其中含有____molH,含有____g氧元素。
(8)9.03×1023个氨分子含___mol氨分子,_____mol质子,___个电子。
【答案】(1). 0.4NA或2.408×1023 (2). 0.6mol (3). 106g·mol-1 (4). 1.5 (5). 35.5 (6). 2:3 (7). 1:1 (8). 147 (9). 3 (10). 96 (11). 1.5 (12). 15 (13). 9.03×1024
【解析】
【详解】(1)0.3molNH3分子中所含原子数0.3×4×NA =1.2NA,1个H2O分子中含有3个原子,故对应H2O分子数为1.2NA÷3 =0.4NA;
(2)Al2(SO4)3中存在关系式:2Al3+~~~~~~~~~3SO42-,列比例式可求n(SO42-) = 0.4mol×3/2=0.6mol;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C的质量为16g+20g-31.76g =4.24g,则C的摩尔质量为4.24g÷0.04mol =106g·mol-1。
(4)1.806×1024个H2O分子的物质的量是,含有的氧原子的物质的量是3mol,1个 CO2中含有2个氧原子,CO2的物质的量是3mol÷2=1.5mol;
(5)0.4molSiH4分子中所含原子数为0.4×5×NA =2NA,1个HCl分子中含有2个原子,故对应HCl分子数为2NA÷2 =NA,HCl分子的物质的量是1mol,质量是1mol×35.5g/mol=35.5g;
(6)等物质的量O2和臭氧(O3),其质量之比为:=2:3。若O2和O3质量相等,则其原子数之比为1:1;
(7)1.5molH2SO4的质量是1.5mol×98g/mol=147g,其中含有1.5mol×2=3molH,含有氧元素的质量是1.5mol×4×16g/mol=96g。
(8)9.03×1023个氨分子的物质的量是,1个氨分子含有10个质子,含质子1.5mol×10=15mol,1个氨分子含有10个电子,含电子数1.5mol×10×6.02×1023=9.03×1024。
19.海洋植物如海带、海藻中含有大量的碘元素,碘元素以碘离子的形式存在。实验室里从海藻中提取碘的流程如图:
(1)实验室灼烧海藻,需要下列仪器中的_____(填字母)。
a.试管 b.烧杯 c.坩埚 d.泥三角 e.铁三脚架 f.酒精灯
(2)提取碘的过程中,可选择的有机试剂是____(填字母)。
A.甲苯、酒精 B.四氯化碳、苯 C.汽油、乙酸
(3)小组用CCl4萃取碘水中的碘,在如图的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呈___色;他们打开分液漏斗下端的活塞,却未见液体流下,原因可能是_____。
【答案】(1). cdef (2). B (3). 紫红 (4). 分液漏斗上口活塞小孔未与空气相通
【解析】
【分析】(1)根据灼烧固体的装置回答;
(2) 萃取剂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两种溶剂互不相溶;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大于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溶质与萃取剂不反应。
(3)碘易溶于CCl4,CCl4密度比水大;分液时,要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玻璃塞和分液漏斗下端的活塞。
【详解】(1)根据装置,灼烧海带需要的仪器有:酒精灯、三脚架、泥三角及坩埚,故选cdef;
(2)A.酒精和水互溶,所以酒精不能作萃取剂,故A错误;B.四氯化碳、苯符合萃取剂条件,所以能作萃取剂,故B正确;C.乙酸和水互溶,所乙酸不能作萃取剂,故C错误;答案选B;
(3)四氯化碳的密度大于水且和水不互溶,四氯化碳能萃取碘,有机层在下方、水在上方,下层液体呈紫红色;如果分液漏斗上口玻璃塞未打开或分液漏斗上口活塞小孔未与空气相通,则液体不会流出。
20.甲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方案,以分离KCl和BaCl2的固体混合物,试回答下列问题:
供选择试剂有:盐酸、硫酸钾溶液、碳酸钾溶液、碳酸钠溶液
(1)操作①的名称是_____,操作②的名称是_____。
(2)试剂a是_____,试剂b是_____,固体B化学式_____。
(3)加入试剂a所发生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加入试剂b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
(4)乙同学认为该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理由是:_____ ;应如何改进____。
【答案】(1). 溶解 (2). 过滤 (3). 碳酸钾溶液 (4). 盐酸 (5). BaCl2 (6). BaCl2+K2CO3=BaCO3↓+2KCl (7). BaCO3+2HCl=BaCl2+H2O+CO2↑ (8). 固体C中含有K2CO3 (9). 方法是向滤液里滴盐酸至不再有气泡产生,然后蒸发
【解析】
【分析】(1)操作①是把固体溶于水配成溶液,操作②是固液分离;
(2)氯化钡与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钾;
(3)碳酸钡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二氧化碳、水;
(4)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碳酸钾,所以操作②后的溶液中含有碳酸钾,应该加盐酸除去。
【详解】(1)操作①是把固体溶于水配成溶液,操作名称是溶解,操作②是固液分离,操作名称是过滤。
(2)为了不引入杂质,试剂a应该用碳酸钾溶液,氯化钡与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钾;过滤出的碳酸钡用盐酸溶解,试剂b是盐酸,碳酸钡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固体B是BaCl2。
(3)加入试剂碳酸钾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BaCl2 +K2CO3=BaCO3↓+2KCl。加入试剂盐酸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BaCO3+2HCl=BaCl2 +H2O+CO2↑。
(4)所加入试剂a是过量的碳酸钾,固体C中含有K2CO3,要将滤液里的碳酸钾除去;方法是向操作②后的滤液里滴盐酸至不再有气泡产生,然后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