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2020高考化学真题/答案/解析_2020高考化学模拟卷
2020年山东新高考化学全真模拟卷(十)含解析
展开
2020年山东新高考全真模拟卷(十)
化 学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Al-27 S-32 Cl-35.5 Ti-48 Fe-56 Cu-64
第Ⅰ卷(选择题 共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对下列现象或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
选项
现象或事实
解释
A
福尔马林可作食品的保鲜剂
福尔马林是甲醛的水溶液,可使蛋白质变性
B
“地沟油”禁止食用,但可以用来制肥皂
地沟油的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可以用于制肥皂(皂化反应)
C
石英能用于生产光导纤维
石英的主要成分是SiO2,SiO2有导电性
D
在食物中可适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可以增加食物的营养成分
【答案】B
【解析】甲醛有毒,不可用作食品的保鲜剂,A项错误;SiO2没有导电性,C项错误;食品添加剂不是营养成分,D项错误。
2.下列化学用语使用正确的是
A.基态铜原子的电子排布式:1s22s22p63s23p63d94s2
B.Na2S的电子式:
C.的系统命名为3-甲基-1-丁炔
D.重氢负离子(H-)的结构示意图:
【答案】C
【解析】A.根据构造原理,基态铜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应为1s22s22p63s23p63d104s1,故A错误;B.Na2S是离子化合物,由阴阳离子构成,而不是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书写不正确,故B错误;C.符合系统命名原则,的命名为:3-甲基-1-丁炔,故C正确;D.重氢负离子(H-)的质子数是1,即核电荷数为1,故D错误;故选:A。
3.实验是化学研究的基础。关于下列各实验装置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装置①常用于分离互不相溶的液态混合物
B.装置②可用于吸收氨气,且能防止倒吸
C.用装置③不可以完成“喷泉”实验
D.用装置④稀释浓硫酸和铜反应冷却后的混合液
【答案】D
【解析】A.该装置为蒸馏装置,互溶的液体根据其沸点不同采用蒸馏的方法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采用分液的方法分离,故A错误;B.氨气极易溶于水,有缓冲装置的能防止倒吸,该装置中苯没有缓冲作用,所以不能防止倒吸,故B错误;C.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可以形成压强差,从而形成喷泉实验,故C错误;D.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热,且浓硫酸的密度大于水,稀释时需要将浓硫酸缓缓加入水中,图示操作合理,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综上所述,本题应选D。
4.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60gCH3COOH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充分反应后断裂C-O键数为NA
B. 0.2molHD与0.1mol 18O2所含中子数均为0.2NA
C. 1L0.5mo/L(NH4)2SO4溶液中氮原子数为NA
D. 2.24L (标准状况) CHCl3 所含共价键数为0.4NA
【答案】C
【解析】CH3COOH与乙醇反应可逆,60gCH3COOH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充分反应后断裂C-O键数小于NA,故A错误;0.2molHD含中子数为0.2NA,0.1mol 18O2含中子数为2NA,故B错误;根据元素守恒,1L 0.5mo/L(NH4)2SO4溶液中氮原子数为NA,故C正确;标准状况下CHCl3 是液体,故D错误。
5.Cl2能与过量的NH3反应得到一种固体M和单质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中含离子键、共价键、配位键··
B.NH3的电子式为
C.H中σ键与π键个数比为1:1
D.NH3和Cl2都属于极性分子
【答案】A
【解析】Cl2能与过量的NH3反应生成氮气和氯化铵,方程式为:3Cl2+8NH3═N2+NH4Cl,则固体M为NH4Cl,单质H为N2,
A.M为NH4Cl,含离子键、共价键、配位键,故A正确;
B.NH3分子中含有3个氮氢共价键,则NH3的电子式为,故B错误;
C.H为N2,N2中N原子之间形成三对共用电子对,则σ键与π键个数比为1:2,故C错误;
D.Cl2分子正负电荷重心重合,为非极性分子,故D错误;
6.屠呦呦率领团队先后经历了用水、乙醇、乙醚提取青蒿素的过程,最终确认只有采用低温、乙醚冷浸等方法才能成功提取青蒿素。研究发现青蒿素中的某个基团对热不稳定,该基团还能与NaI作用生成I2 。碳原子连有4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时,该碳称为手性碳,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推测青蒿素在乙醚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B.青蒿素可以与NaOH、Na2CO3 、NaHCO3反应
C.青蒿素分子中含有手性碳
D.青蒿素中对热不稳定且具有氧化性的基团是“-O-O-”
【答案】B
【解析】A.青蒿素中含有酯基,如图含,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根据萃取过程,最终采用乙醚萃取,可知青蒿素易溶于乙醚, 正确;B.青蒿素可以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由于青蒿素中含有酯基,在碱性环境下发生水解。但是Na2CO3和NaHCO3不与酯基等官能团反应,错误;C.手性碳指碳原子所连接的4个基团不一样,青蒿素分子中含有手性碳,如,中心的碳原子链接了4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是手性碳原子,正确;D.含有的“-O-O-”不稳定,类似于双氧水中的过氧键,受热容易分解,正确。
7.如表所示有关物质检验的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
B
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将生成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褪色
该溶液一定含有SO
C
将某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褪色
该气体一定是SO2
D
将SO2通入Na2CO3溶液中生成的气体,先通入足量的酸性KMnO4溶液,再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有浑浊
说明酸性:
H2SO3>H2CO3
【答案】D
【解析】A.白色沉淀可能是氯化银,溶液中可能含有银离子,应该先加盐酸排除银离子的干扰,故A错误;B.溶液中可能含有HSO,故B错误;C.具有漂白作用的不仅仅是二氧化硫,通入氯气也可以使品红褪色,故C错误;D.先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目的是除去二氧化硫气体,再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产物是二氧化碳,进而证明亚硫酸的酸性强于碳酸,故D正确。故选D。
8.一种新型漂白剂(结构如图)可用于漂白羊毛、草等,其中W、Y、Z为不同周期不同主族的短周期元素,W、Y、Z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等于X的核外电子数,W、X对应的简单离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元素电负性顺序为:X>W>Y
B.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为强酸
C.工业上通过电解熔融的WX来制得W
D.该漂白剂中X、Y均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
【答案】B
【解析】根据分析可知,W为Mg,X为O,Y为N,Z为H元素,
A.非金属性越强电负性越强,则元素电负性顺序为:X>Y>W,故A错误;
B.N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为硝酸,硝酸为强酸,故B正确;
C.MgO熔点较高,工业上通过电解熔融氯化镁获得镁,故C错误;
D.该漂白剂中O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而N最外层电子数为5+4=9,不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故D错误。
9.某课题组采用活性炭回收海带化工提碘废水中残留的低浓度碘(主要以I-形式存在,杂质不参与反应),实验过程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氧化步骤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6I-+2NO2-+8H+=3I2+N2↑+4H2O
B. 操作X的目的是富集碘单质
C. 经洗脱后的溶液中,含有大量的I-和IO3-
D. 可通过蒸馏的方法提纯粗碘
【答案】D
【解析】A.氧化步骤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6I-+2NO2-+8H+=3I2+N2↑+4H2O,可生成碘单质,故A正确;B.操作X的目的是富集碘单质,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故B正确;C.经洗脱后的溶液中,含有大量的I-和IO3-,为碘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故C正确;D.操作Y为加热,可升华法提纯粗碘,故D错误。
10.某学习小组设计实验制备供氢剂氢化钙(CaH2),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已知:氢化钙遇水剧烈反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同条件下,粗锌(含少量铜)比纯锌反应速率慢
B.酸R为浓盐酸,装置b中盛装浓硫酸
C.实验时先点燃酒精灯,后打开活塞K
D.装置d的作用是防止水蒸气进入硬质玻璃管
【答案】D
【解析】相同条件下,粗锌(含少量铜)比纯锌反应速率快,因为铜锌和电解质溶液形成原电池,反应速率加快,故A错误;酸R为稀硫酸,装置b中盛装浓硫酸,故B错误;实验时先打开活塞K,后点燃酒精灯,用氢气赶走装置中的空气后,才能加热,故C错误;氢化钙遇水剧烈反应,装置d的作用是防止水蒸气进入硬质玻璃管,故D正确。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题4分,共20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1.实验研究发现,硝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硝酸的浓度越稀,对应还原产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越低。现有一定量铝粉和铁粉的混合物与一定量很稀的硝酸充分反应,反应过程中无气体放出。在反应结束后的溶液中,逐滴加入5mol·L−1 NaOH溶液,所加NaOH溶液的体积与产生沉淀的物质的量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稀硝酸与铝粉、铁粉反应,其还原产物为硝酸铵
B.c点对应NaOH溶液的体积为48ml
C.b点与a点的差值为0.075mol
D.样品中铝粉和铁粉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3
【答案】BC
【解析】铝粉和铁粉的混合物与一定量很稀HNO3充分反应,被氧化为Al3+、Fe3+,通过题意,反应始终没有气体生成,可以得出不会有氮的氧化物生成,又有硝酸的浓度越稀,对应还原产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越低,可以推测N元素由+5变成了-3价,由图可得硝酸过量,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应先与硝酸反应,再生成沉淀,当沉淀完全后,由图知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沉淀量不变,可得与NH发生了反应,则随着NaOH的滴加,发生的反应依次有:①H++OH−=H2O,②Fe3++3OH−=Fe(OH)3↓,Al3++3OH−=Al(OH)3↓,③NH+OH−=NH3·H2O,④Al(OH)3+OH−=AlO+2H2O,B与A的差值为氢氧化铝的物质的量,由图可知,EF段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为:104mL-94m=10mL,故该阶段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为:0.01L×5mol/L=0.05mol,根据Al(OH)3+OH−=AlO+2H2O可知,Al(OH)3的物质的量为0.05mol,根据铝元素守恒,故混合金属中n(Al)=0.05mol。由图可知DE段消耗的氢氧化钠的体积为:94mL-88mL=6mL,故该阶段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为:0.006L×5mol/L=0.03mol,根据NH+OH−=NH3·H2O可知,计算溶液中n(NH)=0.03mL,根据电子转移守恒有:3n(Fe)+3n(Al)=8n(NH),即3n(Fe)+3×0.05mol=8×0.03mol,解得:n(Fe)=0.03mol。由反应过程可知,到加入氢氧化钠为88mL时,溶液中溶质为硝酸钠与硝酸铵,n(NH4NO3)=n(NH)=0.03mol,根据钠元素守恒,可知n(NaNO3)=n(NaOH)=0.088L×5mol/L=0.44mol,根据氮元素守恒计算原硝酸溶液中n(HNO3)=n(NaNO3)+2n(NH4NO3)=0.44mol+0.03mol×2=0.5mol,而c点溶液为NaNO3、NH4NO3、Fe(NO3)3、Al(NO3)3,根据氮元素守恒n′(NaNO3)+2n(NH4NO3)+3n[Fe(NO3)3]+3n[Al(NO3)3]=n(HNO3),故C点溶液中n′(NaNO3)=0.5mol-0.03mol×2-0.03mol×3-0.05mol×3=0.2mol,故C点加入NaOH的物质的量为0.2mol。A.根据分析可知,稀硝酸与铝粉、铁粉反应,其还原产物为硝酸铵,故A正确;B.根据分析可知,C点对应NaOH溶液的体积==0.04L=40mL,故B错误;C.根据氮元素守恒计算原硝酸溶液中:n(HNO3)=n(NaNO3)+2n(NH4NO3)=0.44mol+0.03mol×2=0.5mol,故C错误;D.根据分析可知,混合金属中n(Al)=0.05mol、n(Fe)=0.03mol,样品中铝粉和铁粉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3,故D正确;故选BC。
12.炭黑是雾霾中的重要颗粒物,研究发现它可以活化氧分子,生成活化氧,活化过程的能量变化模拟计算结果如图所示,活化氧可以快速氧化二氧化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氧分子的活化包括O-O键的断裂与C-O键的生成
B.每活化一个氧分子放出0.29eV的能量
C.水可使氧分子活化反应的活化能降低0.42eV
D.炭黑颗粒是大气中二氧化硫转化为三氧化硫的催化剂
【答案】C
【解析】A.由图可知,氧分子的活化是O-O键的断裂与C-O键的生成过程,故A正确;B.由图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因此每活化一个氧分子放出0.29eV的能量,故B正确;C.由图可知,水可使氧分子活化反应的活化能降低0.18eV,故C错误;D.活化氧可以快速氧化二氧化硫,而炭黑颗粒可以活化氧分子,因此炭黑颗粒可以看作大气中二氧化硫转化为三氧化硫的催化剂,故D正确。故选C。
13.垃圾假单胞菌株能够在分解有机物的同时分泌物质产生电能,其原理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流由左侧电极经过负载后流向右侧电极
B.放电过程中,正极附近pH 变大
C.若1mol O2参与电极反应,有4mol H+穿过质子交换膜进入右室
D.负极电极反应为:H2PCA+2e-=PCA+2H+
【答案】BC
【解析】A.右侧氧气得电子产生水,作为正极,故电流由右侧正极经过负载后流向左侧负极,选项A错误;B.放电过程中,正极氧气得电子与氢离子结合产生水,氢离子浓度减小,pH变大,选项B正确;C.若1mol O2参与电极反应,有4mol H+穿过质子交换膜进入右室,生成2mol水,选项C正确;D.原电池负极失电子,选项D错误。答案选BC。
14.以氯酸钠(NaClO3)等为原料制备亚氯酸钠(NaClO2)的工艺流程如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反应1中,每生成1mol ClO2有0.1mol SO2被氧化
B.从母液中可以提取Na2SO4
C.反应2中,H2O2做氧化剂
D.采用减压蒸发可能是为了防止NaClO2受热分解
【答案】AC
【解析】A.在反应1中,NaClO3和SO2在硫酸的作用下生成Na2SO4和ClO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lO+SO2=SO+2ClO2,根据方程式可知,每生成1mol ClO2有0.5mol SO2被氧化,故A错误;B.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反应1中除了生成ClO2,还有Na2SO4生成,则从母液中可以提取Na2SO4,故B正确;C.在反应2中,ClO2与H2O2在NaOH作用下反应生成NaClO2,氯元素的化合价从+4价降低到+3价,则ClO2是氧化剂,H2O2是还原剂,故C错误;D.减压蒸发在较低温度下能够进行,可以防止常压蒸发时温度过高,NaClO2受热分解,故D正确;答案选AC。
15.1 mL浓度均为0.10 mol·L-1的XOH和X2CO3溶液分别加水稀释(溶液体积为V),溶液pH随lgV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OH是弱碱
B.pH=10的溶液中c(X+):XOH大于X2CO3
C.已知H2CO3的电离平衡常数Ka1远远大于Ka2,则Ka2约为1.0×10-10.2
D.当lgV=2时,升高X2CO3溶液温度,溶液碱性增强且减小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示,0.1 mol·L-1 XOH溶液的pH=13,说明XOH完全电离,为强电解质,A项错误;XOH是强碱、X2CO3是强碱弱酸盐,要使两种溶液的pH相等,则c(XOH)C;A点CH3OH(g)的体积分数最大,故A点的平衡转化率α最大。②C点CH3OH(g)在平衡时的体积分数为50%,设发生转化的CO为x mol,根据三段式法进行计算:
CO(g)+2H2(g)CH3OH(g)
起始/mol 1 2 0
转化/mol x 2x x
平衡/mol 1-x 2-2x x
则有:×100%=50%,解得x=0.75,即平衡时CO(g)、H2(g)、CH3OH(g)的物质的量分别为0.25mol、0.5mol、0.75mol。向此平衡体系中再充入0.25mol CO、0.5mol H2和0.25mol的CH3OH,由于充入的CH3OH(g)的量相对于平衡时较少,所以该反应必定向正反应方向进行。③设起始时CO(g)、H2(g)的物质的量分别为1mol、x mol,根据图象可知,D点转化的CO的物质的量为0.6 mol,则转化的H2(g)的物质的量为1.2mol,故有:×100%=40%,解得x=3。(3)Fe3+恰好完全沉淀时,c(OH−)==mol·L−1=1×10−11 mol·L−1,pH=3;Cu2+刚好开始沉淀时,c(OH−)==mol·L−1=1×10−9 mol·L−1,pH=5,故欲使Fe3+完全沉淀而Cu2+不沉淀,需控制3≤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