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烟台市经开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烟台市经开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简答题,实验题,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4分。
1.2024年六五环境日以“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主题。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B. 工厂废水直接排放C. 推广使用清洁能源D. 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2.实验“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四幅画面中操作规范的是( )
A. 称量B. 溶解
C. 过滤D. 蒸发
3.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没有对应关系的是( )
A. 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可用做发酵粉B. 钨熔点高,可用于制灯丝
C. 氢氧化铝属于碱,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D. 浓硫酸有腐蚀性,可用于干燥气体
4.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饱和溶液升高温度一定变成不饱和溶液B. 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C. 混浊的液体一定不是溶液D. 浓硫酸有腐蚀性,可用于干燥气体
5.关于蛋雕制作说法正确的是( )
A. 石蜡熔化属于化学变化B. 盐酸有腐蚀性,要做好防护
C. 石蜡能与盐酸发生化学反应D. 盐酸滴到蛋壳上有氢气生成
6.下列做法不能减缓或防止钢铁锈蚀的是( )
A. 经常用食盐水清洗铁制品B. 保持铁制品表面清洁干燥
C. 在铁制品表面涂油漆D. 在钢铁的表面镀一层不易锈蚀的金属
7.下列物质露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总质量减少的是( )
A. 浓盐酸B. 浓硫酸C. 氢氧化钠固体D. 氧化铜粉末
8.为测定某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兴趣小组同学取一定量的样品配制成溶液,加入锥形瓶中,再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并利用传感器测定CO2的含量,如图所示,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 氢氧化钠固体已变质B. 0−50s时段有中和反应发生
C. 100s时溶液的pH>7D. 200s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一种
9.用NaOH溶液与稀硫酸进行中和反应实验,开始时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测得溶液的pH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图像表明是向NaOH溶液中加入稀硫酸
B. ac段溶液颜色逐渐变浅,d点溶液为无色
C. d点溶液钠元素质量分数大于b点溶液钠元素质量分数
D. ac段溶液升温明显高于cd段,说明该反应放出热量
10.《本草纲目》记载:“火药乃焰硝、硫黄、杉木炭所合……”焰硝经处理可得到含少量NaCl的KNO3溶液,将其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最终得到较纯净的KNO3固体。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KNO3的溶解度大于NaCl的溶解度
B. “蒸发浓缩”是为了获得较高温度下NaCl的饱和溶液
C. 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大幅减小,所以“冷却结晶”时析出KNO3晶体
D. “过滤”所得滤液中的溶质只含有NaCl
11.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分析推理正确的是( )
A. 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 由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则盐中一定有金属元素
C. 酸的溶液中有大量氢离子,有大量氢离子的溶液一定显酸性
D. 活泼金属与盐酸反应有气泡产生,则与盐酸反应有气泡产生的物质一定是活泼金属
12.同学们课后走进实验室,回收处理金属Mg、Cu与氧气反应的废弃物。取MgO和CuO粉末的混合物5g,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100g含硫元素质量分数为3.2%的不饱和溶液:经多步处理后,得13g晶体(不含结晶水)。则5g原混合物中Mg、Cu两种元素质量之和为( )
A. 3gB. 3.2gC. 3.4gD. 6.8g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分。
13.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A. AB. BC. CD. D
14.取少量久置于空气中的碱石灰(NaOH和CaO的混合物)样品M,加足量水溶解,出现白色沉淀。取上层清液N,加足量稀盐酸,出现气泡。由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 M中一定有Na2CO3B. M中可能有CaCO3
C. N中一定有Ca(OH)2D. N中一定有NaOH
15.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向pH=2的硫酸溶液中加水
B. 20℃时,向一定量水中加入硝酸钾
C. 足量的镁粉和铝粉分别与等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
D. 向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第II卷(非选择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2分。
16.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八年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常用磷酸铁锂电池作为动力。
(1)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突出的优点是 ______ 。
(2)磷酸铁锂电池外壳常用的材料大体分为三种:塑料、钢壳和铝壳,其中属于合成材料的是 ______ ,电池工作过程中将化学能转化为 ______ 能。
(3)报废的磷酸铁锂电池经过预处理、酸浸、除杂等环节回收得到的物质,可重新作为制作该电池的原料。已知拆解电池所得材料中含金属锌、铜、铝等,采用硫酸“酸浸”的目的是除去锌、铝,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任写其中一个),该反应属于 ______ (填基本反应类型)反应。
17.小海用如下图所示的思维导图总结了稀盐酸的五条化学性质。分析下图并回答问题:
(1)该同学向稀盐酸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发现紫色石蕊试液由紫色变成 ______ 色;
(2)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试写出盐酸除铁锈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3)为验证性质③,该同学可选择的物质是 ______ (填字母序号);
A.BaCO3
B.AgNO3
C.Na2SO4
D.Mg(OH)2
(4)小海把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发现无明显现象,再向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观察到无色溶液变成红色,则此时混合溶液的溶质是 ______ (填化学式,不考虑酚酞)。
四、实验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2分。
18.我省一些地区的苏打盐碱地因盐分重、碱化度高,一些作物难以优势生长。化学活动小组对苏打盐碱地的土壤样本进行了项目式探究。
【活动目标】探究苏打盐碱地土壤的酸碱性及开发利用。
【活动设计与实施】
(1)任务一:测定苏打盐碱地土壤酸碱性
①选取一定量的土壤样本与蒸馏水,按1:5的质量比在烧杯中混合,充分搅拌后静置,过滤后得到土壤浸出液。
②取少量土壤浸出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为 ______ 色。
③用pH试纸测定该溶液pH的操作是在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 ______ 。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形成结论】苏打盐碱地土壤呈碱性,pH≈9。
(2)任务二:探究苏打盐碱地土壤的成分
【形成假设】同学们猜想苏打盐碱地土壤的成分中可能含有Na2CO3和NaHCO3。
查阅资料:NaHCO3与CaCl2稀溶液不反应;Na2CO3与CaCl2稀溶液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设计并实施实验】
【交流评价】:①请写出步骤1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②如果步骤1滴加的CaCl2稀溶液没有达到足量,对步骤1、步骤2的结论是否有影响 ______ 。
(3)任务三:探索苏打盐碱地土壤的治理和综合利用
治理:结合所学知识将下列苏打盐碱地土壤改良方法与改良原理连线。
综合利用:施用一些铵态氮肥既能提高产量,还能适当降低碱性。请写出一种铵态氮肥化学式 ______ 。
19.某校兴趣小组从化学视角对我国造纸工艺开展了系列研学活动。
(1)活动一:了解我国古代造纸技术
【查阅资料】我国古代手工造纸以麻、木材、竹等为原料,经过如下图多道工序而制成。
其中,①黑液呈碱性;②草木灰主要成分为碳酸钾,其溶液呈碱性。
【分析交流】古代造纸过程中,竹麻浸水后,进行步骤1,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______ 。生成的氢氧化钾对竹麻腐蚀性更强。
同学们对黑液成分产生兴趣,将少量黑液带回实验室进行探究。
(2)活动二:探究黑液成分
【提出问题】黑液中除了有机物还有哪些成分呢?
【提出猜想】猜想一:KOH;猜想二:KOH和K2CO3;猜想三: ______ 。
【实验方案】该兴趣小组分别设计如下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废液处理】造纸会产生碱性废水,加酸调节至接近中性方可排放,生成的盐可用来制备 ______ 肥,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抗倒伏能力。
20.小明和同学们在学习了工业炼铁的原理后,想通过自制一氧化碳模拟工业炼铁的化学原理。
【查阅资料】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不与二氧化碳反应,能吸收氯化氢气体;
【设计并进行实验】同学们设计并进行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
【实验分析】请结合实验完成下列问题:
(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2)装置C的作用是 ______ ;装置F的作用是 ______ ;
(3)装置E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4)反应完毕,装置H中玻璃管内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5)装置J中点燃的酒精灯的作用是 ______ 。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21.应用广泛的金属
(1)国宝中的金属。国宝“鎏金铁芯铜龙”是以铁铸造内芯,铁上包铜,外层鎏金(鎏金是一种金属加工工艺,经过鎏金处理后,金属表面会覆盖一层金)。整个龙身飞扬舒展,反映了唐代高超的铸造工艺。
①国宝历经千年,出土后表面仍金光灿灿,原因是 ______ 。
②《淮南万毕术》中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外化而内不化”,“曾青”即硫酸铜溶液,该炼铜反应的原理是 _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外化而内不化”的原因是 ______ 。
(2)生活中的金属。铝制易拉罐主要由铝合金制成,除铝外,还含有锌、铜、硅等。
①请用物理方法证明:罐体的金属材料是铝合金而不是纯铝(提供材料:已打磨的罐体金属片和纯铝金属片,其他仪器、试剂自选)。你的方案及预期现象是 ______ 。
②合金与纯金属相比较,性质存在差异。对比分析图1,从微观角度解释原因 ______ (答两条)。
③根据实际需求,罐盖硬度应大于罐体硬度。结合图2分析,生产易拉罐时,罐盖中铜元素的含量应 ______ (填“大于”“小于”“等于”)罐体中铜元素的含量。
④为比较铝、铜、锌的金属活动性,进行如图实验,则a、b、c可以选用的物质是 ______ 。
(3)航天中的金属。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令世界瞩目,火箭是航天飞行器的运载工具。运载火箭外壳材料也为铝合金。铝合金做外壳材料,具备的优良性能是 ______ (答一条)。
22.同学们通过调查实践,深刻理解海洋资源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意义。
(1)膜分离技术能使海水淡化。分离膜能使水分子通过,而海水中各种离子不能通过。图1中,给右侧海水加压的目的是 ______ 。淡化过程中,右侧海水中氯化钠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化是 ______ (填“变大”“变小”“不变”)。
(2)请结合图2及海水中各物质的含量分析:海水晒盐利用的结晶方法是 ______ 。晒盐时不能将水全部蒸干,目的是保证大量的NaCl析出,而MgCl2、MgSO4等物质基本不析出,它们基本不析出的原因 ______ 。
(3)粗盐精制后可配得饱和食盐水,氯碱工业就是通过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得到氢氧化钠、氯气和氢气。进而生产盐酸、漂白粉、塑料、肥皂和农药等化工产品。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氯碱工业的反应原理: ______ 。
(4)海水晒盐后的苦卤是重要的化学资源,将苦卤中的氯化镁转化为氢氧化镁沉淀后,又将氢氧化镁转化为氯化镁溶液,最后电解熔融氯化镁制取金属镁。将氢氧化镁转化为氯化镁需加入的物质是 ______ (填物质名称)。
六、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23.生铁一般用于铸造或炼钢。某炼铁厂实验室欲检验某批次的生铁是否合格(含碳量在2%~4.3%之间为合格)。某校兴趣小组的同学参与这次的检验,设计实验如下:称取生铁样品40g,把400g稀盐酸分4次加入样品中,测得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
(1)上表中m的数值是 ______ 。
(2)判断这批生铁是否合格(写出计算的过程)。
(3)计算该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的过程)。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能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做法符合主题,故选项错误。
B、工厂废水直接排放,会造成水体污染,做法不符合主题,故选项正确。
C、推广使用清洁能源,能减少空气污染,做法符合主题,故选项错误。
D、回收利用废旧金属,能节约金属资源、减少污染,做法符合主题,故选项错误。
故选:B。
根据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要减少污染、保护环境,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措施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答案】B
【解析】解:A、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砝码与试剂的位置放反了,故选项实验操作错误。
B、溶解操作应在烧杯中进行,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故选项实验操作正确。
C、过滤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没有紧靠在烧杯内壁上,故选项实验操作错误。
D、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故选项实验操作错误。
故选:B。
A、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溶解操作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过滤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蒸发操作的方法、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粗盐提纯的原理、实验步骤(溶解、过滤、蒸发)、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答案】D
【解析】解:A、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可用做发酵粉,故A对应关系正确;
B、钨熔点高,可用于制灯丝,故B对应关系正确;
C、氢氧化铝属于碱,能与胃液中的盐酸发生中和反应,因此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故C对应关系正确;
D、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因此浓硫酸可用作干燥剂干燥某些气体,与其具有腐蚀性无关,故D对应关系错误。
故选:D。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与用途,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了解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4.【答案】C
【解析】解:A、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升高温度,不会把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故说法错误;
B、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例如蒸馏水。故说法错误。
C、混浊的液体不均一、稳定,一定不是溶液。故说法正确;
D、浓硫酸有吸水性,可用于干燥气体。故D说法错误。
故选:C。
A、根据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分析;
B、根据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分析。
C、根据混浊的液体不均一、稳定分析;
D、根据浓硫酸有吸水性,可用于干燥气体分析。
明确溶液的概念以及物质的性质是解答本题关键。
5.【答案】B
【解析】解:A、石蜡熔化,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B、盐酸有腐蚀性,使用时要做好防护,故选项说法正确。
C、石蜡不与盐酸发生化学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D、蛋壳的主要成分是CaCO3,盐酸滴到蛋壳上,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A、根据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盐酸有腐蚀性,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石蜡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蛋壳的主要成分是CaCO3,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盐的化学性质、盐酸有腐蚀性、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别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答案】A
【解析】解:A、铁在与氧气和水蒸气共存时会发生锈蚀,食盐能加快铁的锈蚀速率,符合题意;
B、保持铁制品表面清洁干燥能减缓铁的锈蚀,不合题意;
C、在铁制品表面涂油漆隔绝了铁与氧气和水蒸气的接触,可以防止钢铁锈蚀,不合题意;
D、在钢铁的表面镀一层不易锈蚀的金属隔绝了铁与氧气和水蒸气的接触,可以防止钢铁锈蚀,不合题意。
故选:A。
铁在与氧气和水蒸气共存时会发生锈蚀,在铁制品表面涂覆保护层或改变金属的组成和结构是有效减缓或防止钢铁锈蚀的有效方法。
解答这类题目时,要熟记和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措施等相关知识。
7.【答案】A
【解析】解: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露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总质量减少,故选项正确。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露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总质量增加,故选项错误。
C、氢氧化钠固体具有吸水性,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露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总质量增加,故选项错误。
D、氧化铜粉末化学性质稳定,不具有挥发性,不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露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总质量不变,故选项错误。
故选:A。
根据物质露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总质量减少,该物质应具有挥发性或分解会产生气体等,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明确试剂在空气中的质量变化(具有挥发性、具有吸水性、能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等类型)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8.【答案】D
【解析】解:A、由图示可知,随着反应的进行,二氧化碳的质量逐渐增加,说明氢氧化钠固体已变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B、0−50s时段,发生的是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有中和反应发生,故选项说法正确。
C、100s后还继续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说明100s时碳酸钠有剩余,溶液显碱性,溶液的pH>7,故选项说法正确。
D、200s时,稀盐酸过量,溶液中的溶质有氯化钠、氯化氢两种,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根据变质后的氢氧化钠中含有碳酸钠,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明确变质后的氢氧化钠中含有碳酸钠、反应的先后顺序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答案】C
【解析】解:A、图像表明溶液pH由大于7逐渐减小至小于7,是向NaOH溶液中加入稀硫酸,该选项正确。
B、随着反应进行,氢氧化钠逐渐减少,ac段溶液颜色逐渐变浅至无色,d点溶液中含有过量的盐酸,盐酸不能使酚酞变色,为无色,该选项正确。
C、过程中溶液中的钠元素质量不变,d点溶液溶液质量大于b点溶液质量,因此d点溶液钠元素质量分数小于b点溶液钠元素质量分数,该选项不正确。
D、ac段溶液升温明显高于cd段,说明该反应放出热量,该选项正确。
故选:C。
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色,能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0.【答案】C
【解析】解:A、在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指明温度,温度不能确定,溶解度也不能确定,故A错误;
B、“蒸发浓缩”是为了获得较高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故B错误;
C、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大幅减小,所以“冷却结晶”时析出KNO3晶体,故C正确;
D、“过滤”所得滤液中的溶质含有氯化钠和硝酸钾,故D错误。
故选:C。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答案】C
【解析】解:A、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故选项推理错误。
B、由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但盐中不一定有金属元素,如硝酸铵,故选项推理错误。
C、酸的溶液中有大量氢离子,有大量氢离子的溶液一定显酸性,故选项推理正确。
D、活泼金属与盐酸反应有气泡产生,但与盐酸反应有气泡产生的物质不一定是活泼金属,也可能是碳酸盐等,故选项推理错误。
故选:C。
A、根据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盐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酸性溶液中有氢离子,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酸能与活泼金属、碳酸盐等反应生成气体,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此类题时要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推理,不能盲目推理,并要注意知识点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做到具体问题能具体分析。
12.【答案】C
【解析】解:取MgO和CuO粉末的混合物5g,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100g含硫元素质量分数为3.2%的不饱和溶液,其中硫元素质量为:100g×3.2%=3.2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硫元素全部来自于硫酸,则反应的硫酸质量为:3.2g÷(3298×100%)=9.8g,9.8g硫酸中氢元素质量为:9.8g×298×100%=0.2g,0.2g氢元素和氧化物中的氧元素结合生成水,则生成水的质量为:0.2g÷(218×100%)=1.8g,与氢元素结合的氧元素质量为:1.8g−0.2g=1.6g,即MgO和CuO粉末的混合物5g中氧元素质量为1.6g,则5g原混合物中Mg、Cu两种元素质量之和为:5g−1.6g=3.4g。
故选:C。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来分析。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13.【答案】BC
【解析】解:A、K2CO3能与适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钾、水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硫酸钾,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取样,分别灼烧,闻气味,产生烧焦羽毛气味的是羊毛线,产生特殊气味的是尼龙线,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
C、分别取样,加水溶解,观察现象,难溶于水的是CaCO3,溶于水温度升高的是NaOH,溶于水温度降低的是NH4NO3,溶于水形成蓝色溶液的是CuSO4,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
D、称8gNaCl放入烧杯,加50mL(合50g)水,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8g8g+50g×100%≈13.8%,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BC。
A、除杂至少要满足“不增不减”的原则,“不增”是指不增加新杂质,“不减”是指不减少目标物质的质量。
B、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
C、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
D、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的难点,明确实验原理、熟练掌握所涉及物质的性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4.【答案】AB
【解析】解:氢氧化钠和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取样品M,加足量水溶解,在水溶液中一定会发生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出现白色沉淀,由于无法确定碳酸钙沉淀的来源,则M中可能有CaCO3。
取上层清液N,加足量稀盐酸,出现气泡,是因为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说明上层清液N中一定含有碳酸钠,由于碳酸钠和氢氧化钙不能共存,则N中一定没有Ca(OH)2,无法确定是否含有NaOH,则样品M中一定含有碳酸钠,可能含有氢氧化钠。
故选:AB。
根据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碳酸钙难溶于水,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氢氧化钠、氧化钙的化学性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5.【答案】BD
【解析】解:A、向pH=2的硫酸溶液中加水,溶液的酸性减弱,溶液的pH逐渐增大,溶液始终显酸性,pH不可能大于或等于7,故选项图像错误。
B、20℃时,向一定量水中加入硝酸钾,硝酸钾能继续溶解,当达到饱和状态后不再继续溶解,溶质质量分数从0开始逐渐增大,后不变,故选项图像正确。
C、金属与酸反应时氢气来源于酸中的氢元素,因为酸的量相同,金属过量,故最终生成的氢气应该相等;产生氢气的质量为化合价×金属质量相对原子质量,生成等质量的氢气,消耗的金属的质量为镁>铝,故选项图像错误。
D、向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开始时不会生成沉淀,硫酸消耗完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故沉淀的质量先是零,滴加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后,再不断上升,最后形成一条水平直线,故选项图像正确。
故选:BD。
A、根据向pH=2的硫酸溶液中加水,溶液的酸性减弱,溶液始终显酸性,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20℃时,向一定量水中加入硝酸钾,硝酸钾能继续溶解,当达到饱和状态后不再继续溶解,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金属与酸反应时氢气来源于酸中的氢元素,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向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先与硫酸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有一定难度,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像。
16.【答案】环保(合理即可) 塑料 电 Fe+H2SO4=FeSO4+H2↑或2Al+3H2SO4=Al2(SO4)3+3H2↑ 置换
【解析】解:(1)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突出的优点是能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防止污染空气、环保等;故答案为:环保(合理即可);
(2)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塑料、钢壳和铝壳中属于合成材料的是塑料,电池工作过程中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答案为:塑料;电;
(3)采用硫酸“酸浸”的目的是除去铁、铝,发生反应为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H2SO4=FeSO4+H2↑,铝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3H2SO4=Al2(SO4)3+3H2↑;该反应符合“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答案为:Fe+H2SO4=FeSO4+H2↑或2Al+3H2SO4=Al2(SO4)3+3H2↑;置换。
(1)根据新能源汽车的优点来分析;
(2)根据材料的分类以及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来分析;
(3)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以及化学反应的特点来分析。
本题难度适中,通过新能源汽车和磷酸铁锂电池的相关知识,综合考查了环保理念、材料分类以及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反应类型的判断等多个知识点。
17.【答案】红 Fe2O3+6HCl=2FeCl3+3H2O AB NaCl、NaOH
【解析】解:(1)稀盐酸显酸性,该同学向稀盐酸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发现紫色石蕊试液由紫色变成红色。
(2)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
(3)性质③是盐酸和部分盐反应,四个选项中,稀盐酸和硫酸钠不反应,氢氧化镁属于碱,不符合要求;BaCO3、AgNO3均能与稀盐酸发生反应,均属于盐,符合要求。
(4)把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发现无明显现象,再向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观察到无色溶液变成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氢氧化钠有剩余,则此时混合溶液的溶质是NaCl、NaOH。
故答案为:
(1)红;
(2)Fe2O3+6HCl=2FeCl3+3H2O;
(3)AB;
(4)NaCl、NaOH。
(1)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
(2)根据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性质③是盐酸和部分盐反应,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酸的化学性质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8.【答案】红 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溶液,滴在pH试纸上 有白色沉淀产生 足量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Na2CO3+CaCl2=CaCO3↓+2NaCl 有 NH4Cl(合理即可)
【解析】解:(1)②苏打盐碱地土壤呈碱性,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故答案为:红;
③用pH试纸测定该溶液pH的操作是在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溶液,滴在pH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故答案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溶液,滴在pH试纸上;
(2)【设计并实施实验】根据实验的结论土壤浸出液中含有Na2CO3,Na2CO3与CaCl2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CaCO3和氯化钠,故现象为有白色沉淀产生;根据实验的结论土壤浸出液中含NaHCO3,故步骤2:向步骤1的滤液中滴加足量稀盐酸,现象为有气泡产生;故答案为:有白色沉淀产生;足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交流评价】:①步骤1中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Cl2=CaCO3↓+2NaCl;故答案为:Na2CO3+CaCl2=CaCO3↓+2NaCl;
②盐酸与可能存在的两种物质均能发生反应,判断是否存在碳酸氢根应排除碳酸根的因素,需要加入足量的CaCl2溶液,排除碳酸根的影响后,再滴加盐酸后,观察现象,可得出实验结论,故如果步骤1滴加的CaCl2稀溶液没有达到足量,对步骤1、步骤2的结论有影响;故答案为:有;
(3)治理:苏打盐碱地土壤改良方法中淡水浇灌排盐碱,是增加溶剂的体积,降低盐分的浓度。苏打盐碱地土壤改良方法中混用南方酸性土,是利用酸碱中和,降低碱性,原理是与碱性物质反应;故答案为:
;
综合利用:施用一些铵态氮肥既能提高产量,还能适当降低碱性,如氯化铵等;故答案为:NH4Cl(合理即可)。
(1)②根据苏打盐碱地土壤呈碱性进行分析;
③根据pH的测量可以使用pH试纸,进行分析;
(2)【设计并实施实验】根据实验的结论分析;
【交流评价】:①根据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分析;
②根据盐酸与可能存在的两种物质均能发生反应,判断是否存在碳酸氢根应排除碳酸根的因素进行分析;
(3)治理:根据苏打盐碱地土壤改良方法中淡水浇灌排盐碱,是增加溶剂的体积,降低盐分的浓度。苏打盐碱地土壤改良方法中混用南方酸性土,是利用酸碱中和,降低碱性进行分析;
综合利用:根据常见的氮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盐的化学性质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19.【答案】CaO+H2O=Ca(OH)2 Ca(OH)2+K2CO3=CaCO3↓+2KOH KOH和Ca(OH)2 碳酸钠溶液 无明显现象 氯化钙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钾
【解析】解:(1)【分析交流】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步骤1发生的反应是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反应的方程式分别为CaO+H2O=Ca(OH)2、Ca(OH)2+K2CO3=CaCO3↓+2KOH;
(2)【提出猜想】氢氧化钙和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猜想一:KOH,猜想二:KOH和K2CO3,则猜想三:KOH和Ca(OH)2;
【实验方案】方案一: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实验结论是猜想三不成立,即溶液中没有氢氧化钙,则取适量黑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碳酸钠溶液,观察到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方案二:实验结论是猜想二成立,即含有氢氧化钾和碳酸钾,即为验证碳酸钾的存在,碳酸钾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钾,则另取适量黑液于容器中,逐滴加入氯化钙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
【废液处理】造纸会产生碱性废水,加酸调节至接近中性方可排放,生成的盐含有钾元素,可用来制备钾肥,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抗倒伏能力。
故答案为:(1)【分析交流】CaO+H2O=Ca(OH)2;Ca(OH)2+K2CO3=CaCO3↓+2KOH;
(2)【提出猜想】KOH和Ca(OH)2;
【实验方案】方案一:碳酸钠溶液(合理即可);无明显现象;
方案二:氯化钙溶液(合理即可);有白色沉淀产生;
【废液处理】钾。
(1)【分析交流】根据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来分析解答;
(2)【提出猜想】根据氢氧化钙和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再结合猜想一、猜想二来分析解答;
【实验方案】方案一:根据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再结合结论来分析解答;
方案二:根据碳酸钾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钾来分析解答;
【废液处理】根据生成的盐含有钾元素来分析解答。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此类题难度较大,要细心进行分析解答。
20.【答案】CaCO3+2HCl=CaCl2+H2O+CO2↑ 干燥二氧化碳气体 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是否被完全吸收 CO2+2NaOH=Na2CO3+H2O 固体由红棕色变成黑色 3CO+Fe2O32Fe+3CO2 处理尾气,防止一氧化碳污染空气
【解析】解:(1)题目中提到是用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盐酸会发生复分解反应,相互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二氧化碳、水,其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2)装置C中盛放的是浓硫酸,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并且它不会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所以在这个实验流程中,装置C的作用就是干燥二氧化碳气体,去除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水蒸气;碳与二氧化碳高温下反应得到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气体中混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以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装置E中的澄清的石灰水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是否被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吸收;
(3)装置E中,二氧化碳会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
(4)在装置H中,发生的是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的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为:3CO+Fe2O32Fe+3CO2;氧化铁是红棕色固体,而生成的铁是黑色固体,所以反应完毕后,装置H中玻璃管内观察到的现象是固体由红色变成黑色;
(5)因为一氧化碳有毒,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而装置J中点燃的酒精灯可以将未反应完的一氧化碳点燃,转化为二氧化碳,从而处理尾气,防止一氧化碳污染空气。
故答案为:
(1)CaCO3+2HCl=CaCl2+H2O+CO2↑;
(2)干燥二氧化碳气体;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是否被完全吸收;
(3)CO2+2NaOH=Na2CO3+H2O;
(4)固体由红棕色变成黑色;3CO+Fe2O32Fe+3CO2;
(5)处理尾气,防止一氧化碳污染空气。
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得到二氧化碳气体,经过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去氯化氢气体,经过浓硫酸,除去水蒸气;二氧化碳与碳高温下反应的一氧化碳,经过氢氧化钠溶液,除去一氧化碳中混有的二氧化碳,氢氧化钙溶液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是否完全除尽;浓硫酸干燥一氧化碳气体,一氧化碳与氧化铁高温下反应得到铁和二氧化碳,澄清的石灰水用来检验反应是否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一氧化碳有毒,尾气点燃处理,据以上分析解答。
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21.【答案】金的化学性质稳定 Fe+CuSO4=FeSO4+Cu 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使表面覆盖一层铜,内部铁未与硫酸铜溶液充分接触 用已打磨的罐体金属片和纯铝金属片相互刻画,罐体金属片上的划痕比纯铝金属片上的浅 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构成物质的原子种类不同 大于 铝丝、硫酸锌溶液、铜丝或硫酸铝溶液、锌丝、硫酸铜溶液等(合理即可) 硬度大(或耐高温、强度高等)
【解析】解:(1)①国宝历经千年,出土后表面仍金光灿灿,原因是金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②“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是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外化而内不化”的原因是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铁能与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使铁表面覆盖一层铜,而内部的铁未与硫酸铜溶液充分接触,所以内部不发生反应;
(2)①方案:用已打磨的罐体金属片和纯铝金属片相互刻画。预期现象:罐体金属片上的划痕比纯铝金属片上的浅,说明罐体的金属材料硬度比纯铝大,是铝合金而不是纯铝。
②合金与纯金属性质存在差异,从微观角度解释:一是原子排列方式不同、不规则,使合金的结构更紧密;二是构成物质的原子种类不同;
③由图2可知,铜含量越高,铝合金硬度越大。因为罐盖硬度应大于罐体硬度,所以生产易拉罐时,罐盖中铜元素的含量应大于罐体中铜元素的含量;
④为比较铝、铜、锌的金属活动性,可采用“两金夹一盐”或“两盐夹一金”的方法。若采用“两金夹一盐”,a、b、c可以选用的物质是铝丝、硫酸锌溶液、铜丝;若采用“两盐夹一金”,a、b、c可以选用的物质是硫酸铝溶液、锌丝、硫酸铜溶液(合理即可);
(3)火箭在发射过程中会经历高温、高压等恶劣环境,铝合金做外壳材料,具有的优良性能是硬度大(或耐高温、强度高等)。
故答案为:
(1)①金的化学性质稳定;
②Fe+CuSO4=FeSO4+Cu;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使表面覆盖一层铜,内部铁未与硫酸铜溶液充分接触;
(2)①用已打磨的罐体金属片和纯铝金属片相互刻画,罐体金属片上的划痕比纯铝金属片上的浅;
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构成物质的原子种类不同;
③大于;
④铝丝、硫酸锌溶液、铜丝或硫酸铝溶液、锌丝、硫酸铜溶液等(合理即可);
(3)硬度大(或耐高温、强度高等)。
(1)①根据金的化学性质稳定性分析国宝历经千年仍金光灿灿的原因;
②依据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原理,结合“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描述,确定化学方程式;从铁和铜的金属活动性差异以及硫酸铜溶液与铁的反应特点,解释“外化而内不化”的原因;
(2)①利用合金与纯金属物理性质(如硬度)的差异,设计通过相互刻画来区分铝合金和纯铝的实验方案;
②从合金和纯金属原子排列方式不同的微观角度,分析合金与纯金属性质存在差异的原因;结合图2中铝合金硬度与铜含量的关系,判断罐盖和罐体中铜元素含量的高低;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验证方法,选择合适的物质比较铝、铜、锌的金属活动性;
(3)结合火箭外壳材料的使用环境和性能要求,分析铝合金作为外壳材料应具备的优良性能。
本题围绕金属在国宝、生活、航天等领域的应用展开,综合考查金属的性质、合金的特点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在解答此类问题时,需要结合金属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分析问题,同时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验证方法进行合理选择和判断,从而深入理解金属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原理。
22.【答案】使海水中的水分子透过半透膜进入左侧 变大 蒸发结晶 氯化镁、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在蒸发过程中溶解度增大 2NaCl+2H2O2NaOH+Cl2↑+H2↑ 盐酸
【解析】解:(1)给右侧海水加压的目的是使海水中的水分子透过半透膜进入左侧,实现海水淡化。淡化过程中,右侧海水中氯化钠的溶质质量不变,因为分离膜不能让海水中的离子通过,溶质氯化钠没有减少;由于水不断透过半透膜被分离出去,溶剂质量减小,根据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质质量+溶剂质量×100%,可知氯化钠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2)从图2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海水晒盐是通过蒸发溶剂的方法,使氯化钠结晶析出,所以利用的结晶方法是蒸发结晶。晒盐时不能将水全部蒸干,是因为氯化镁、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在蒸发过程中,随着水分的减少,温度升高,它们的溶解度增大,所以基本不析出;
(3)氯碱工业是电解饱和食盐水得到氢氧化钠、氯气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2NaCl+2H2O2NaOH+Cl2↑+H2↑;
(4)氢氧化镁转化为氯化镁,是氢氧化镁与盐酸发生反应,所以需加入的物质是盐酸。
故答案为:
(1)使海水中的水分子透过半透膜进入左侧;变大;
(2)蒸发结晶;氯化镁、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在蒸发过程中溶解度增大;
(3)2NaCl+2H2O2NaOH+Cl2↑+H2↑;
(4)盐酸。
(1)依据膜分离技术原理,分析给海水加压的目的;考虑淡化过程中溶质和溶剂的变化情况,判断氯化钠溶质质量及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
(2)根据图2中氯化钠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特点,结合海水晒盐的实际操作,确定结晶方法;依据氯化镁、硫酸镁的溶解度曲线和晒盐时的温度变化,分析它们基本不析出的原因;
(3)根据氯碱工业的反应信息,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书写化学方程式;
(4)根据氢氧化镁转化为氯化镁的反应原理,确定所需加入的物质。
本题围绕海洋资源的利用展开,涵盖海水淡化、海水晒盐、氯碱工业以及苦卤的综合利用等知识。在分析相关问题时,要结合物质的性质、溶解度曲线以及化学反应原理等进行思考。这有助于理解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化学原理,以及各环节操作的目的和依据。
23.【答案】6.4
【解析】解:(1)分析表格数据可知,第1次100g稀盐酸消耗铁的质量为40g−28.8g=11.2g,第2次100g稀盐酸消耗铁的质量为28.8g−17.6g=11.2g,则第3次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7.6g−11.2g=6.4g,故上表中m的数值是6.4;
(2)这批生铁中含碳量为1.5g40g×100%=3.75%,含碳量在2%~4.3%之间,故这批生铁合格;
(3)100g稀盐酸消耗铁的质量为40g−28.8g=11.2g,
设100g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Fe+2HCl=FeCl2+H2↑
56 73
11.2g x
5673=11.2gx
x=14.6g
则该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4.6g100g×100%=14.6%;
答:该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4.6%。
(1)根据100g稀盐酸消耗铁的质量为11.2g,再结合题中数据来分析解答;
(2)根据题中数据进行计算,再结合含碳量在2%~4.3%之间为合格来分析解答;
(3)根据100g稀盐酸消耗铁的质量为11.2g,由铁的质量和方程式求出HCl的质量,进而求出该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即可。
本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了根据化学方程式来计算有关的量,从而使学生来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代入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数据必须是纯净物的质量才行。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除去KCl溶液中的K2CO3
加入适量的稀硫酸
B
鉴别羊毛线和尼龙线
取样,分别灼烧,闻气味
C
鉴别CaCO3、NaOH、NH4NO3、CuSO4
分别取样,加水溶解,观察现象
D
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6%的NaCl溶液
称8gNaCl放入烧杯,加50mL水,搅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1:向土壤浸出液中滴加足量CaCl2稀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
______
土壤浸出液中含有Na2CO3
步骤2:向步骤1的滤液中滴加 ______
______
土壤浸出液中含NaHCO3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取适量黑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 ______ ,观察现象。
试管中 ______
猜想三不成立;猜想二成立
方案二
另取适量黑液于容器中,逐滴加入 ______ 。
______
实验序号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100
100
100
100
剩余固体的质量/g
28.8
17.6
m
1.5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威海市经开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中 化学试卷(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简答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广东省湛江市经开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经开区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