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省西安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1月期末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陕西省西安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1月期末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在城市韧性水系统的功能区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是古人对霜降时节景观的描述,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 诗中描述的景观最有可能出现在( )
A. 晴朗的午后 B. 晴朗的清晨 C. 多云的黄昏 D. 多云的夜晚
2. 该景观形成的原因是( )
A. a较强 B. b较强 C. c较弱 D. c较强
【答案】1. B 2. C
【解析】
【1题详解】
诗中描述的景观为霜,白天晴朗,太阳辐射强,蒸发强,空气中水汽较充足,夜晚降温快,水汽凝结成霜。晴朗的午后气温高,水汽不易凝结成霜,A错误;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降温快,水汽易凝结成霜,至次日清晨过后,随太阳辐射增强而消失,B正确;多云的黄昏和夜晚,大气逆辐射强,近地面不易快速降温,水汽不易凝结形成霜,C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降温快,水汽易凝结形成霜,c代表大气逆辐射,C正确、D错误。a代表太阳辐射,b代表地面辐射,太阳辐射强和地面辐射强与霜的形成没有直接关联,AB错误。故选C。
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下图为某大湖附近一城市气象站测得的某日湖陆风风速距平(距平是某一系列数值中的某一个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关于该地湖陆风,说法正确的是( )
A. 白天陆风,晚上吹湖风
B. 陆风转湖风的时刻在日出前
C. 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不同
D. 风力最大在午后2点左右
4. 图为一天中测得的风向情况,则该气象站位于湖泊的( )
A. 东北方向 B. 东南方向 C. 西北方向 D. 西南方向
5. 下列各项中,能减弱该气象站湖风的是( )
A. 城市地面硬化增加 B. 湖泊水量增加
C. 城市工业用地增加 D. 城市绿化面积增加
【答案】3. D 4. C 5. D
【解析】
【3题详解】
白天湖泊升温慢,形成冷高压,风从湖泊吹向陆地,此时吹湖风,同理可以判断晚上吹陆风,A错误。根据图中陆风风速距平为0的时刻可以判断日出和日落不是陆风和湖风转换的时刻,B错误。对于—个地区来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差别不大,形成湖陆风的根本在于湖泊和陆地的升温幅度不同,C错误。14时即午后2时湖陆风风速距平最大,湖陆风风速最高,D正确。故选D。
【4题详解】
从风向图中可以看出该观测站白天多东南风,晚上多西北风,结合白天吹湖风,晚上吹陆风可知,该气象站应位于湖泊的西北侧,C正确。故选C。
【5题详解】
城市地面硬化、城市工业用地增加均增加了城市的热量,使城市和湖泊之间的温差增大,加剧了城市的热岛效应,使得湖风加强,A、C错误。湖泊水量增加,白天湖泊升温慢,湖面附近气温低,气压高,增强了湖风,B错误。城市绿化面积增加,白天升温变慢,气温变低,缩小城市与湖泊的温差,使得湖风减弱,D正确。故选D。
近年来,受极端暴雨洪水等重大灾害袭击,许多城市加强雨洪管理和公共活动空间的规划建设,打造安全水系统,大大提高了城市应对灾害的韧性。下图示意荷兰某城市的韧性水系统,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 最适宜借鉴并建设该韧性水系统的城市是( )
A. 西宁 B. 长沙 C. 重庆 D. 银川
7. 在城市韧性水系统的功能区中( )
A. 绿色屋顶加快了雨水汇流下渗
B. 水广场增加了雨洪的蒸发量
C. 公园加快了城市的泄洪速度
D. 开放水域增加了洪水的蓄积量
【答案】6. B 7. D
【解析】
【6题详解】
由题意可知,韧性水系统适合降水多,易内涝的城市。西宁位于青藏高原,降水较少,A错误;长沙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大,春夏季多暴雨;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易发生内涝,故而最适合建设韧性水系统,B正确;重庆降水多,但重庆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城市坡度差异大,不易内涝,C错误;银川位于西北内陆,降水少,D错误;综上所述,故选B。
【7题详解】
绿色屋顶的作用是调节屋内温度,绿色屋顶有防水层,避免雨水渗入屋内,而且绿色屋顶的建设,使得原本直接落在地表,然后再下渗的雨水,现在要经过绿色屋顶过滤这一过程,反而减慢了雨水汇流下渗的速度,A错误;水广场能够调节城市温度,使城市温度适宜,相对降低了蒸发量,B错误;公园的作用是增加下渗,而不是泄洪,C错误;开放水域能够增加雨季蓄水量,缓解城市积水,D正确;故选D。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做了以下实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两块相同的木板(模拟土坡)、沙土、草皮、自来水、两个水壶、两个水槽。
步骤:①在坡度一致的两块木板上铺等量的沙土,其中一个再铺上草皮。
②用装有等量水的水壶分别在两土坡上以相同高度、速度持续浇水,水流最终分别流入下方的甲、乙两个水槽中。
③观察坡面的形态变化和水槽中堆积物的数量差异。
8. 从该实验中可知,沙土逐渐沉到水槽底部的现象是模拟( )
A. 流水侵蚀作用 B. 流水堆积作用
C. 风力侵蚀作用 D. 风力堆积作用
9. 若某区域正经历图中演示过程,则该区域可能发生的相应变化是( )
A. 降水变率减小 B. 土壤肥力提高
C. 河流含沙量增大 D. 风力堆积明显
【答案】8. B 9. C
【解析】
【8题详解】
实验可以得知,流水在木板上发生侵蚀作用,然后把泥沙等碎屑物搬运至水槽底部,受重力作用沉积在水槽底部。因此沙子逐渐沉到水槽底部的现象是模拟流水沉积作用,B正确;沙子沉积到水槽底部的过程未体现流水侵蚀作用,A错误;整个实验模拟的是流水作用,没有体现风力作用,CD错误。故选B。
【9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甲木板上只有沙子,图乙木板上有草皮。因此从乙到甲过程中植被遭到破坏,将影响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调控气候的能力减弱,降水变化率增大,A错误;水土流失加剧,保持水土能力下降,土壤养分流失,肥力下降,B错误;土壤侵蚀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C正确;植被破坏,风力侵蚀增加,D错误。故选C。
读我国华北地区某地等高线分布状况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图中a、b、c、d四处村落冬季采光较好、气温较高的是( )
A. a B. b C. c D. d
11. 下列河段最利于泥沙沉积的是( )
A. ①—②河段 B. ②—③河段
C. ③—④河段 D. ④—⑤河段
12. 图中陡崖( )
A. 最大相对高度可能为120m
B. 底部海拔可能为11m
C. 易形成落差较大的瀑布
D. 下方地势平坦,适合布局交通线
【答案】10.A 11. A 12. B
【解析】
【10题详解】
结合图中等高线和指向标判断出a位于山丘的阳坡(东南坡),冬季采光较好,获得太阳辐射多,气温较高,选项A符合题意。b位于西侧山坡上,光照较差,上午获得的太阳辐射少,气温较低,B不符合题意。c位于山顶,海拔较高,风力较大,气温较低,C不符合题意。d位于北侧山脊上,属阴坡,获得太阳辐射较少,且海拔较高,气温低,D不符合题意。
【11题详解】
利于泥沙沉积的河段一般地势平坦、流速缓慢。由图可知,①一②河段位于河口地区,等高线稀疏,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水流最缓慢,最利于泥沙沉积,A符合题意。②—③河段河道平直,流速相对河口河段较快,不是最利于泥沙沉积的河段,B不符合题意。③—④河段等高线密集,坡度大,水流速度大,不利于泥沙沉积,C不符合题意。河段等高线稀疏,④—⑤河段位于河流源头,水量少,泥沙含量小,也不是最利于泥沙沉积的河段,D不符合题意。
【12题详解】
图中显示,陡崖处有三条等高线重合,等高距为30米,底部海拔高度在0~30米之间,可能为11米,选项B正确;顶部海拔在90~120米之间,进而可推知陡崖的最大相对高度接近120米,但要小于120米,A错误。陡崖位于山脊附近,没有河流发育,因此不易形成瀑布,C错误。陡崖处多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下方不宜建设交通线,D错误。
下图是我国某河谷北坡植物多样性指数随海拔的分布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该河谷海拔1200m以下,植物多样性的限制性因素主要是( )
A. 热量 B. 水分 C. 土壤 D. 坡度
14. 与野果林相比,山地草原( )
①年均温较低②光照较强③土壤有机质分解较快④群落生产力较高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13. B 14. A
【解析】
【13题详解】
该河谷海拔在1200m以下,海拔较低,热量充足,A不符合题意。地势较低处土壤厚度较大,C不符合题意。没有材料信息说明不同海拔存在坡度差异,D不符合题意。海拔1200m以下为河谷的基带,因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水分不足,未能形成森林,只能形成荒漠草原,B正确。故选B。
【14题详解】
与野果林相比,山地草原海拔较高,年均温较低,①正确。草原缺乏植被冠层阻挡光照,太阳光可以直接照射地表,光照更强,②正确。山地草原由于气温低,微生物活动弱,土壤有机质分解较慢,③错误。与森林相比,草原生物量较小,群落自然生产力较低,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干旱是我国普遍存在的气象灾害。图1是我国某省轮廓图,图2是楚雄常年逐月降水量与蒸发量对比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楚雄最严重的旱情多发生在( )
A. 夏秋季节 B. 春夏季节 C. 冬春季节 D. 秋冬季节
16. 旱情严重的季节,蒸发量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A. 纬度高,降水少,海拔高,地表植被少
B. 太阳辐射强,气温高,降水少,日照多,风力较强
C. 北方冷空气势力强,气温日较差大
D. 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易漏水,径流少,地表干燥
【答案】15. C 16. B
【解析】
【15题详解】
由图可知:楚雄雨季是在5-10间,而楚雄10-次年5月,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其中蒸发最大是以3-4月,楚雄最严重的旱情发生在冬春季,C正确,ABD错。故选C。
【16题详解】
位于云南省的楚雄蒸发量最大季节出现在3-4月。楚雄在云南,纬度较低,地处高原地形区,主要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形成雨季,故A错。春季太阳辐射强,气温上升快,这期间降水少,日照多,风力较强,蒸发量大,B正确。云贵高原阻挡冬季风,受北方冷空气的影响小,故C错,地表干燥不是蒸发量较大的原因,故D错。故选B。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阿塔卡玛沙漠位于南美洲西海岸中部,被太平洋和安第斯山脉夹峙,被称为世界“旱极”,当地气温较低,最高气温仅24℃。沙漠靠海岸附近时常会笼罩着一层浓厚的云雾,当地人称为“卡门却加雾”,这种浓雾永远徘徊在低空,既不能变成降雨落到地面,也很难跨过海拔1000米左右的海岸山脉,进入阿塔卡马沙漠腹地。智利的研究员从沙漠仙人掌的生存方式获得灵感,发明一种以网捕雾的方法,即在一张大网上布置许多极为细小的网眼,雾穿过网眼时可以凝结成水滴,再通过大网下面的水槽和输水管流到蓄水桶中。
材料二:阿塔卡玛沙漠位置示意图
(1)该地区虽临海却形成纵向狭长的“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请说明原因。
(2)分析沙漠滨海地区多“卡门却加雾”,但难以形成降水的原因。
(3)说明阿塔卡马沿海沙漠村庄采用“以网捕雾”对当地居民的主要意义。
【答案】(1)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盛行离岸东南信风,降水少;东部安第斯山脉逼近海岸,使沙漠南北狭长延伸;同时阻挡了来自亚马孙平原的暖温空气;沿岸寒流降温减湿。
(2)沿海太平洋水汽蒸发,受秘鲁寒流影响形成冷湿空气,多浓雾;沿岸冷湿空气遇到从安第斯山脉翻越下来的暖干气流,形成稳定的逆温,阻止了下层冷湿气流的上升;地处南回归线附近,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水汽难以上升;位于东南信风背风坡一侧,降水少。
(3)为村庄提供生活用水,缓解水源短缺问题;提供农业用水,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解析】(1)该小题主要分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及纵向狭长的原因,沿海沙漠的形成主要与大气环流有关,纵向狭长分布主要与山脉逼近海岸及寒流影响密切相关。阿塔卡马沙漠形成是由于智利沿海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或地处东南信风的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气候干旱,形成沙漠;纵向狭长分布主要是东部安第斯山脉逼近海岸且阻挡了来自亚马孙河流域的湿空气及沿海秘鲁寒流的减湿作用明显所致。
(2)该题需要解释“成雾却未致雨”的原因。雾的形成离不开冷暖干湿气流的相遇;雨的形成必须有上升气流。已经成雾,说明前一个条件具备,没有致雨,说明多下沉气流。地处沿海,大洋水汽充足,加上受秘鲁寒流影响形成冷湿空气,多浓雾;沿岸冷湿空气遇到从安第斯山脉翻越下沉的暖干气流(东南信风背风坡多下沉气流),下冷上暖易形成逆温,阻止了下层冷湿气流的上升;地处南回归线附近,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水汽难以上升。
(3)由材料可知“以网捕雾” 是将雾穿过网眼凝结成水滴,通过网下的水槽和输水管,最后把水汇集到蓄水桶中,在一个有世界“旱极”之称的地区,蓄水的主要目的肯定是缓解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是当地工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水资源问题得以缓解,经济才可能得以发展。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渤海是由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和中央海盆组成、面积只有7.8万k㎡,平均深度仅18米。渤海是北半球冬季结冰纬度最低的海区,每年11月末到次年3月初,都有不同程度的结冰现象,其中辽东湾的冰情最重,冰期最长,大量斑海豹迁徙至此繁殖。海冰变化经历了生成、维持和融化三个阶段。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下图示意2018年度渤海各海区海冰覆盖率。
(1)分析冬季渤海海水容易结冰的原因。
(2)指出渤海海冰在生成阶段的空间扩展趋势。
(3)分析辽东湾东岸海冰覆盖率远高于同纬度西岸的原因。
(4)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你是否赞同大规模开发,并说明理由。
【答案】(1)渤海面积小,深度小,海水降温快;是一个半封闭的内陆浅海,与外海海水交换作用缓慢;多河流注入降低海水的盐度,冰点温度相对较高;西北季风带来持续强冷空气(寒潮),水温迅速降低,进而结冰。
(2)自北向南逐步扩展;自渤海沿岸逐步向中部深海区扩展。
(3)辽东湾冬季盛行西北风,推动海水自西向东漂流,驱动西岸海冰作离岸漂移,东岸海冰向岸积聚,从而造成海冰覆盖率东岸高于西岸。
(4)赞同,开发海冰有利于缓解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海冰规模大,开发海冰技术工艺要求低;海冰属于可再生资源,可以循环利用。不赞同,开发海冰成本高,导致水价高;易造成渤海生态环境破坏,影响斑海豹繁殖。
【解析】(1)渤海面积只有7.8万km2,平均深度仅18米,面积小,深度小,海水降温快;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包围,是一个半封闭的内陆浅海,与黄海的海水交换作用缓慢;陆地有黄河、海河、辽河等多河流注入,降低海水的盐度,冰点温度相对较高;靠近冬季风源地,西北季风带来持续强冷空气,水温迅速降低从而结冰,渤海是北半球冬季结冰纬度最低的海区,每年11月末到次年3月初,都有不同程度的结冰现象。
(2)受热量影响,北部先结冰,自北向南逐步扩展;受陆地径流汇入影响,自渤海沿岸逐步向中部深海区扩展。
(3)辽东湾的冰情最重,冰期最长,辽东湾冬季受西北季风吹佛影响,海水自西向东漂流,驱动西岸海冰不断向东漂移,另外,东岸的海冰在西北风的影响下,也向岸积聚,从而造成海冰覆盖率东岸高于西岸的现象。
(4)赞同,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开发海冰有利于缓解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现象;辽东湾的海冰规模大,开发海冰技术工艺要求低,科技含量少,可广泛应用;每年都有不断生成的海冰,属于可再生资源,可以不断地循环利用。不赞同,开发海冰成本高,投入资金量大,会抬高水价,影响百姓生活;大规模开发海冰,容易影响渤海湾的生态环境破坏,影响斑海豹繁殖,从而影响生物多样性。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雅鲁藏布江流域东西横跨1500km,从上游到下游气候、地貌差异较大,宽谷、峡谷交错。流域内风成地貌广泛分布,风成沉积是在气候与下垫面共同影响下发育形成的。近些年来,由于气候向暖干化演变,加之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雅鲁藏布江流域的风成地貌成为风沙活动的沙源,河谷地区沙漠化趋势明显加快。下图为雅鲁藏布江流域示意图。
(1)简述雅鲁藏布江流域现代风成沉积地貌面积广泛的原因。
(2)雅鲁藏布江流域的风成沉积物西多东少,试解释这一现象。
(3)从农业生产角度,提出抑制雅鲁藏布江河谷沙漠化扩张的措施。
【答案】(1)河流枯水期冲积物裸露,提供丰富的物质来源;高原地区风力大,且高空西风与雅鲁藏布江河谷走向一致,狭管效应明显,加大风速;宽谷地势平坦开阔,有足够的堆积空间。
(2)自西向东气候逐渐向湿润区过渡,地表植被覆盖率逐渐变大;东部降水较多,风成沉积物更容易受流水侵蚀而不易留存;西部高海拔区干旱多风,风力作用较强,有利于风成沉积物的形成。
(3)营造多层次农田防护林网;推广滴灌方法,种植耐旱作物,发展节水农业;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退耕退牧还草;以草定畜,控制放牧规模,建设人工草场、围栏草场。
【解析】(1)雅鲁藏布江位于季风气候区,水位季节变化大,河流枯水期水位较低,河床冲积物裸露,提供丰富的物质来源;青藏高原地区风力大,盛行高空西风,与雅鲁藏布江河谷走向一致,狭管效应明显,加大风速,有利于风力搬运;流域内宽谷、峡谷交错,宽谷地势平坦开阔,有足够的堆积空间,利于风成沉积地貌的形成。
(2)雅鲁藏布江流域的风成沉积物西多东少主要与东西降水差异有关;由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降水主要来自西南季风,西南季风沿着河谷深入,水汽越来越少,故自西向东气候逐渐向湿润区过渡,地表植被覆盖率逐渐变大;东部受西南季风影响大,降水较多,流水侵蚀作用强,风成沉积物更容易受流水侵蚀而不易留存;西部高海拔区降水少,干旱多风,风力作用较强,有利于风成沉积物的形成。
(3)针对雅鲁藏布江河谷沙漠化扩张问题,可以采用防治结合措施,如营造多层次农田防护林网,减少风沙对农田的掩埋;改进灌溉技术,推广滴灌方法,培育优良品种,种植耐旱作物,发展节水农业;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退耕退牧还草,增加植被覆盖,减少起沙;合理放牧,控制载畜量,以草定畜,调整放牧规模,建设人工草场、围栏草场,实现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20.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受南亚西南季风影响的藏东南地区地质灾害频发,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泥石流阻塞河流,形成堰塞湖的灾害事件,其中,位于波密县境内的古乡沟,是发育在念青唐古拉山脉冰川边缘地区的一条大型冰川泥石流沟,自1953年以来,这里泥石流频繁暴发,古乡沟是帕隆藏布江的一条支流,泥石流规模大,暴发频率高,曾两次阻断帕隆藏布江,形成堰塞湖。下图是古乡堰塞湖位置。
(1)推测古乡沟冰川泥石流多发的季节,并简述其形成的主要自然条件。
(2)描述古乡沟堰塞湖形成过程。
(3)为减轻堰塞湖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可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答案】(1)夏秋(夏)季节。夏秋季节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雨季,降水集中;地形陡峭,汇水速度快;地表物质疏松,堆积物丰富。
(2)夏秋季节气温高,冰川融化,降水较多,洪水携带大量泥沙碎石沿河谷奔腾形成泥石流。泥石流冲出山口,流速减慢,在沟口形成堆积扇,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3)加强监测预报。及时疏通河道(在堰塞湖堤坝上开挖泄洪槽)。及时疏散和撤离居民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受南亚西南季风影响的藏东南地区地质灾害频发”,西南季风为夏季风,可推测出泥石流多发季节为夏季。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产生条件是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夏秋季节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集中;该地区为山区,地势起伏大,位于板块交界处,多地震,地表多疏松堆积物。
【小问2详解】
结合材料“泥石流规模大,暴发频率高,曾两次阻断帕隆藏布江,形成堰塞湖”可分析出,堰塞湖是泥石流阻断河流形成,先描述泥石流形成过程,再描述堰塞湖形成过程。结合图中古乡沟流域前的沟口堆积扇和古乡堰塞罕坝可推测出,该地为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气温高冰雪融化量大,洪水携带大量泥沙碎石形成泥石流,泥石冲出山口后在流速减慢,在沟口形成堆积扇,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小问3详解】
堰塞湖一旦形成威胁,必须加强监测预报,及时疏散和撤离居民,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时以人工挖掘、爆破、拦截等方式来引流或疏通河道,使其汇入主流流域或分散到水库,以免造成洪灾。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部分学校联考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修建水库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陕西省西安市学校高一(上)12月联考(月考)试卷地理(含答案),共7页。
这是一份陕西省西安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