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部分学校联考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部分学校联考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修建水库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月偏食是月食的一种,是月亮绕地球公转过程中,部分被地球本影遮住的一种特殊天文现象.2021年11月19日日落时分,我国多地能够观测到百年一遇的月偏食现象。下图为日、地、月位置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2021年11月19日月偏食出现时,月球最可能位于图中( )
A. A处 B. B处 C. C处 D. D处
2. 关于月球上无生命迹象的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体积与质量太小 B. 缺少太阳光照 C. 宇宙环境不安全 D. 流水侵蚀强烈
【答案】1. C 2. A
【解析】
【1题详解】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月食发生的条件是日地月三者一线,月球部分进入地球的本影区,地球挡住了射向太阳的光,出现月偏食。因此最可能位于图中C处,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月球体积与质量太小,吸引往的大气质量太少,无法满足生命生存需要,A正确;并不缺少太阳光照,B错误;月球也位于太阳系中,同地球一样所处的宇宙环境是安全的,C错误;月球表面没有水,没有流水侵蚀强烈作用,D错误。故选A。
江苏淮安(33°N、海拔12.6米)和南京(31°N、海拔27.9米)的太阳辐射量存在差异,下图示意两地多年平均月太阳辐射总量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下列关于太阳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地球表面分布均匀
B. 间接为地表提供光和热
C. 能量源自太阳内部的核裂变反应
D. 是地球上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4. 与淮安相比,南京( )
A. 多年平均月太阳辐射总量有两个峰值
B. 纬度更低,年太阳辐射总量更大
C. 多年平均月太阳辐射总量的变化更大
D. 海拔更高,年太阳辐射总量更大
【答案】3. D 4. A
【解析】
【3题详解】
由于太阳高度角的不同,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极不均衡,A错误。太阳辐射直接为地表提供光热资源,不是间接,B错误。太阳辐射来自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C错误。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是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D正确。故选D。
【4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到南京多年太阳辐射总量在5月和7月出现两个峰值,A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到,南京太阳辐射总量比淮安低,BD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南京太阳辐射总量的最大值比淮安小,其最小值较为接近,故南京太阳辐射总量的变化较小,C错误。故选A。
百岁兰,沙漠地区的裸子植物,远古时代留下来的植物“活化石”,其特征是茎较短,一生只长两片叶,叶片长、宽、厚。叶上多气孔,且夜间张开,根极长,人工栽培十分困难。国际植物学把它列为世界八大珍稀植物之一。完成下列小题。
5. 百岁兰最早出现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 )
A. 元古宙末期 B. 古生代末期 C. 中生代末期 D. 新生代末期
6. 下列关于百岁兰特征及形成原因,判断正确的是( )
A. 地下水埋藏深,根系发达 B. 太阳辐射强,叶片厚
C. 动物活动多,只长两片叶 D. 常年风力大,茎很短
【答案】5. B 6. A
【解析】
【5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百岁兰为裸子植物,裸子植物出现的地质年代是古生代末期,盛行于中生代,B正确,ACD错误。故选B。
【6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百岁兰生活在沙漠地区,根极长,表明百岁兰的生存地区地下水埋藏很深,因此百岁兰根系发达,便于获取地下水,A正确;沙漠地区降水少,水是植物生存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叶片厚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更多地储存水分,而不是因太阳辐射强,避免灼伤,B错误;沙漠地区动物活动比较少,而且一生只长两片叶子是为了适应沙漠干热环境,减少蒸发,C错误;茎短主要是减少水分蒸发,与风力大关系不是很大,D错误。故选A。
读城市中心与郊区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分布图(下左图)及城郊间高空等压面示意图(下右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城郊之间正确的环流方向是( )
A. G→H→F→E→G B. G→E→H→F→G
C. G→E→F→H→G D. E→F→H→G→E
8. 关于城市与郊区大气状况的叙述,属实的是( )
A. 乙、丙间气流流动方向如箭头所示 B. 甲处位于郊区高空,气流下沉
C. 各点间的热力环流,昼夜方向相反 D. EF代表城市气压垂直变化规律
【答案】7. A 8. B
【解析】
【7题详解】
据图可知,F、H距地面高度较高,E、G距地面高度较低,可知F、H在高空,E、G在近地面。高空的H比F气压高,可知高空水平方向上气流由H流向F。近地面E比G气压高,可知近地面水平方向上气候由E流向G。E、F在同一条线上,G、H在同一条线上,可知,E、F是同一地点的不同高度,G、H在另一地点的不同高度。近地面的E为高压,可知垂直方向上空气由F下沉至E。近地面的G为低压,可知,垂直方向上空气由G上升至H。综上可知,城郊之间环流方向是G→H→F→E→G,A正确,BCD错误。故选A。
【8题详解】
乙、丙位于同一等压面的下方,且与等压面距离相差不大,因此乙、丙两地气压相差不大,不会形成如箭头所示的气流,A错误。根据等压面的特点“同一等压面在高压处上凸,低压处下凹”可知,甲处气压低于丙处。根据所学可知,郊区近地面气温较低,空气下沉,导致高空形成低压,因此气压较低的甲处应该位于郊区高空,B正确。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总是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因此各点间的热力环流,不会随昼夜发生变化,C错误。城市人为废热排放多,气温高,气流垂直上升,并导致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垂直方向上空气由G上升至H,近地面G为低压,高空H为高压,因此可知,GH代表城市气压垂直变化规律,D错误。故选B。
下图示为某河流修建水库前后径流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修建水库后( )
①河流径流量增加 ②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减小
③降水量季节变化增加 ④旱涝灾害的发生几率减小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0. 可调节河流径流量变化以降低洪涝灾害发生的措施还有( )
①植树造林 ②加固堤坝 ③疏浚河道 ④退耕还湖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9. D 10. B
【解析】
【9题详解】
读图中曲线可知,建水库后,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减小,②正确。洪峰期水位下降,枯水期水位提高,旱涝灾害减少,④正确。河流径流量、降水量的变化与水库修建无关,①③错误。综上所述,②④正确,D正确,故选D。
【10题详解】
植树造林可以涵养水源,增加下渗,调节地表径流量,降低洪水灾害,①正确。人工降雨,可以增加径流,但是不能降低洪涝灾害,②错误。疏浚河道可以增加洪水渲泄能力,降低洪涝灾害,不能调节径流的季节变化,③错误。退耕还湖,可以提高湖泊的调节能力,降低洪涝灾害,减小径流量的季节变化,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④正确,B正确,故选B。
下图示意甲国局部区域的地形。该国海岸线长达1500km,近海鱼类丰富,且沿岸覆盖着高大的沙丘,属于纳米布沙漠的滨海地带。在斯瓦科普蒙德和鲸湾港一带,滚滚沙流飞泻入海,出现了“倒沙入海”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甲国近海渔业资源丰富的最主要自然原因是( )
A. 寒流 B. 海岸线绵长 C. 飞沙入海 D. 上升流
12. 甲国海岸线上出现“沙漠临海”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①受沿岸寒流影响,没有水汽来源;②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③海浪堆积作用;④基岩风化侵蚀物积累而成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11. D 12. C
【解析】
【11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甲国西侧位于副热带大陆海域,受离岸风的影响,形成上升流。冷海水上泛将海洋深处的磷酸盐、硅酸盐带到海洋表层,给浮游生物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从而使鱼类聚集、繁殖,形成渔场,D正确,是寒流,但不是主因,A错误;与海岸线绵长、飞沙入海无关,B、C错误。故选D。
【12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受沿岸寒流影响,降水较少,①错误;甲国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②正确;海浪堆积作用较弱,③错误;基岩风化侵蚀,碎屑物质积累,提供了沙源,④正确;②④正确,即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白龙堆雅丹地貌位于罗布泊东北部,是在以灰白色沙泥岩夹石膏层为主的河湖相沉积物基础上发育,高10—20m,长200—500m,弯曲延伸,远望就如蜷伏在大漠上的白色巨龙。下图示意白龙堆雅丹地貌及周边地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白龙堆雅丹地貌的延伸方向为( )
A. 西北—东南方向 B. 东北—西南方向 C. 南北方向 D. 东西方向
14. 关于白龙堆雅丹地貌形成过程的推测,正确的是( )
A. 地壳抬升—湖水干涸—地面龟裂—地壳下沉—风力、流水侵蚀—岩层沉积
B. 地壳抬升—岩层沉积—地壳下沉—湖水干涸—地面龟裂—风力、流水侵蚀
C. 地壳下沉—岩层沉积—地壳抬升—风力、流水侵蚀—湖水干涸—地面龟裂
D. 地壳下沉—岩层沉积—地壳抬升—湖水干涸—地面龟裂—风力、流水侵蚀
【答案】13. B 14. D
【解析】
【13题详解】
根据所学,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地貌,其延伸方向与盛行风方向一致,读右上角风频图可知,当地盛行风为东北风,因此白龙堆雅丹地貌的延伸方向为东北—西南方向,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4题详解】
根据材料,该雅丹地貌是在河湖相沉积物基础上发育的,因此其形成过程:首先应该地壳下沉,地势降低,湖泊发育,沉积形成灰白色沙泥岩夹石膏层岩层;之后地壳抬升,湖水外泄、最后干涸、出露于地表;受地表外力(风力、流水)侵蚀形成雅丹地貌。D正确,ABC错误。故选D。
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某地理兴趣小组从甲村出发,沿图中虚线线路进行地貌考察,最后到达乙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此次考察线路的最大高差可能为( )
A. 90 B. 190 C. 290 D. 390
16. 该地理兴趣小组重点考察的微观地貌包括( )
①陡崖②河谷③山脊④鞍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15. C 16. C
【解析】
【15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图的等高距为50米,50<甲≦100,考察路线经过一个山顶,300≦山顶<350,高差:200≦相对高度<300,290米在相对高度的范围,C选项正确;A、B、D不在该范围内,故选择C。
【16题详解】
读图可知,考察初始和结束的一段均沿河流前进,故考察了河谷地貌,②河谷正确;图示区域西南部等高线重叠,为陡崖,①陡崖正确;考察路线上没有明显的山脊地貌,所以考察的微观地貌不包括山脊,③山脊错误;图中甲和乙之间有 一鞍部,位于考察路线上,④鞍部;综述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在暑期赴甘肃进行考察,如图示意祁连山北麓绿洲及周边地区。同学们发现坡地上“摆”着一个个圆滚滚的大西瓜。当地人为了适应气候条件,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10~15厘米的砂石,创造了“砂田”这一耕作方式。砂田作物产量较高,品质较好。
(1)依据大气受热原理,分析张掖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
(2)说明采用“砂田”耕作方式种植西瓜的好处。
干旱地区土壤的湿度一般由表层向深层逐渐增加,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在浅层土壤出现“逆湿”现象。学生在图甲所示采样点的某处无人干扰土地进行采样,测量土壤湿度随深度变化数据,并绘制连续两日不同深度土壤湿度变化图(下图)。
(3)据图乙说出“逆湿”发生的主要时段及深度,并分析成因。
【答案】(1)深居内陆,降水少,晴天多;海拔较高,空气较稀薄;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地面辐射强,气温较高;夜晚,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大气逆辐射弱(或保温作用弱),气温较低。因此张掖气温日较差大。
(2)增大气温日较差,利于糖分积累;利于地表水下渗,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利于保持土壤水分;覆盖在土壤表面,减少土壤受到的侵蚀,利于保持水土。
(3)1—6时(或凌晨);10cm深度土壤出现逆湿现象。
成因:邻近绿洲,水汽较多,此时气温低,地表水汽凝结量较大。土壤水分蒸发少,表层土壤湿度大,出现逆湿现象。
【解析】
【小问1详解】
分析张掖气温日较差大,即是白天气温高,夜晚气温低的原因。张掖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少,晴天多,云层薄。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多,地温高,地面辐射强,大气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得白天气温高。夜间,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热量散失快,气温较低,所以气温的日较差大。
【小问2详解】
当地人们为了适应气候条件,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10-15厘米的砂石。首先,“砂田”耕作方式下砂石的比热容小,增温快,降温快,进一步增大了昼夜温差,有利于西瓜糖分的积累;其次,当地气候干旱,“砂田”中的砂石有利于地表水的下渗,水分下渗至土壤后,砂石覆盖表层削弱了土壤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有效降低了土壤水分的蒸发,保持土壤水分;最后,当地多大风,风蚀作用较强,采用“砂田”耕作方式覆盖能有效减少风力对表土的侵蚀,保证土壤肥力。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干旱地区土壤的湿度一般由表层向深层逐渐增加,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在浅层土壤出现“逆湿”现象。可知逆湿是指土壤湿度随深度增加而减小的现象。读图可知,大致在1~6时(或凌晨)前后,10cm深度土壤出现逆湿现象。主要原因在于:读图甲可知,采样点位于绿洲附近,水汽相对较多,在1~6时(或凌晨)前后,气温低,水汽凝结在地表,加之此时土壤蒸发少,从而出现表层土壤湿度大的现象,即出现逆湿现象。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图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某河谷剖面简图”,该谷地沿线无断层。
材料二 乙图为“美国西北部奎茨河及等高线分布图(单位:m)”,该河谷植被茂密,被称为温带“雨林”,是美国大陆“最潮湿”的地方。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图甲中该形态河谷的形成过程。
(2)河谷地区有大量河底沉积物,请你指出河底沉积物在空间上和颗粒上的特点。
【答案】(1)冰川侵蚀作用,形成有“U”型谷;后来冰川消退,谷地中的河流的下蚀作用明显,形成“V”型河谷。
(2)从上游到下游,沉积物的磨圆度越来越好,颗粒越来越细;沉积物有层理结构,分选性好。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挪威纬度高,气温低,冰川广布,由于冰川侵蚀作用,形成“U”型谷;后来,冰川后退,谷地中地势较洼,利于河流发育,谷地中河流的下切侵蚀,形成“V”型河谷。
【小问2详解】
自河流上游到下游,由于流水的冲刷及流水携带物质不断打磨,其磨圆度越来越好,越来越细;自河流上游到下游,随着流水速度的减缓,搬运能力逐渐减弱,沉积作用逐渐加强,沉积物有层理结构,分选性好。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泰加林是由耐寒的针叶树组成的植被类型,广泛分布在北半球的北部,其北界标志着森林生长的极限。在泰加林内部河道附近有很多树高不足两米、形态也不挺拔的森林,被称为“老头儿林”。塔里亚河发源于大兴安岭,平均水深80厘米、平均河宽20米,河道弯曲,形成繁复的河曲。图甲为我国泰加林分布范围图,图乙示意塔里亚河河曲。
(1)分析我国泰加林生长的气候条件。
(2)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老头儿林”的形成原因。
(3)指出塔里亚河繁复河曲的形成原因。
【答案】(1)夏季温凉短促,冬季严寒漫长;年均温度较低;降水相对充沛(气候相对湿润)
(2)气候寒冷;土壤贫瘠;冻土层使植被主根难以深入地下;冻土层上方的积水浸泡,植被根系呼吸作用受阻。
(3)河谷地区地势平坦开阔;气候寒冷,永久冻土层广布,河流难以向下侵蚀;河流以侧蚀为主,凸岸泥沙堆积。
【解析】(1)我国泰加林生长的气候条件,应从气温和降水的角度分析。根据材料信息,泰加林是由耐寒的针叶树组成的植被类型,广泛分布在北半球的北部,其北界标志着森林生长的极限。可知,泰加林分布区纬度高,据此可得出其生长的气候条件为,年均温度较低,夏季温凉短促,冬季严寒漫长。泰加林作为森林的一种,其生长对水分的要求也比较高,因此泰加林生长地的气候是相对湿润的。
(2)根据材料信息,在泰加林内部河道附近有很多树高不足两米、形态也不挺拔的森林,被称为“老头儿林”。说明“老头儿林”长得较矮小,形态不挺拔,扎根不深,“老头儿林”的形成原因,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结合所生长的环境,主要分析气候、土壤、水文等要素对植被的影响。泰加林分布区气候寒冷,树木生长缓慢;气候寒冷导致冻土广布,影响树木根系深入。同时受到冻土层上方的积水浸泡,植被根系呼吸作用受阻,所以长得矮小不挺拔。
(3)塔里亚河繁复河曲主要是河流侧蚀的结果,而河流侧蚀主要是分布在河流中下游水流平缓的地区。读图可知,塔里亚河流经地区地势平坦开阔,河流流速缓慢,利于侧蚀,凹岸侵蚀,凸岸泥沙堆积加剧了河曲的形成:同时该地区冻土层广布,河流难以下蚀。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陕西省西安市学校高一(上)12月联考(月考)试卷地理(含答案),共7页。
这是一份陕西省西安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陕西省西安市学校高二(上)12月联考(月考)试卷地理(含答案),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