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高中物理同步选择性必修第一册课件PPT+讲义+专练(新教材)
- 第三章 第一节 课时2 低气压(气旋)与高气压(反气旋)--人教版高考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课件+讲义+专练 课件 0 次下载
- 第三章 第二节 课时1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人教版高考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课件+讲义+专练 课件 0 次下载
- 第三章 第三节 课时1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人教版高考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课件+讲义+专练 课件 0 次下载
- 第三章 第三节 课时2 影响气候的因素 气候类型的特殊分布区--人教版高考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课件+讲义+专练 课件 0 次下载
- 第三章 第三节 课时3 气候特征描述 气候类型判断--人教版高考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课件+讲义+专练 课件 0 次下载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优秀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优秀ppt课件,文件包含第三章第二节课时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课件pptx、第三章第二节课时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专练docx、第三章第二节课时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教师版docx、第三章第二节课时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学生版docx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1.运用图示,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综合思维)2.结合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的分布规律,分析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地协调观)
目标一 海陆分布与冬夏季气压中心
目标二 季风与季风气候
目标三 我国东部季风区锋面雨带的推移
海陆分布与冬夏季气压中心
1.海陆热力差异的表现(1)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低,出现 。(2)夏季,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高,出现 。
海洋和陆地在热力性质方面存在差异——陆地的比热容比海洋小得多,即每升高或降低1 ℃,陆地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要比海洋少。故陆地升温快、降温快,而海洋升温慢、降温慢。
2.北半球的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1)海陆分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差异显著。(2)影响:使纬向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①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低,出现冷高压。北半球 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M 最显著)。
②夏季: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高,出现热低压。北半球 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N 最显著)。
巧记北半球大气活动中心的分布(1)口诀法:“陆高切低,陆低切高”。冬季,陆地高压切断副极地低压带;夏季,陆地低压切断副热带高压带。(2)图示法
3.南半球的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1)海陆分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2)影响:气压带基本上呈 分布。
读“世界部分区域海平面气压(单位:百帕)分布图”,完成1~2题。1.图中所示的季节为北半球的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DUIDIANLUOSHI
读“世界部分区域海平面气压(单位:百帕)分布图”,完成1~2题。2.亚洲低压出现在图中的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如图为“气压中心分布示意图”,①③为大陆上气压中心,②④为海洋上气压中心。读图,完成3~4题。3.若图中①为高气压中心,则A.①为夏威夷高压 B.②为阿留申低压C.③为亚速尔高压 D.④为亚洲高压
如图为“气压中心分布示意图”,①③为大陆上气压中心,②④为海洋上气压中心。读图,完成3~4题。4.据图分析这种气压中心分布的形成原因是①7月,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使副热带高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 ②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③1月,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使副极地低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 ④季风气候形成这种气压分布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季风(1)概念: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 有规律地变换,形成季风。(2)典型分布区:主要分布在 地区。
2.季风环流与季风气候
(1)不是只有南亚的夏季风是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的季风现象并不是只出现在南亚地区。在赤道南、北两侧地区都会有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形成的季风现象。如非洲索马里半岛、几内亚湾沿岸等。(2)澳大利亚西北部季风的成因①1月季风环流的成因澳大利亚西北部的西北季风是北半球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向左偏转而形成的。②7月季风环流的成因澳大利亚西北部受东南信风影响。
为什么东亚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季风区?
答案 因为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亚欧大陆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陆地,东亚在海陆交界地带,海陆热力差异最明显,因此成为重要的季风区。
2020年9月15日,“宝历风物——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唐代“黑石号”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沉没,1998年德国的一家打捞公司在沉船里打捞出水了陶瓷器等文物高达6万余件,本次展出再现了大唐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
HEXINTANJIU
1.[区域认知]描述东亚季风的风向及成因。
答案 北半球冬季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左偏转形成西北风。
答案 风向: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成因:海陆热力差异。
2.[综合思维]分析澳大利亚北部夏季西北风的成因。
3.[地理实践力]结合右图,请推断“黑石号”从我国沿海港口出发的季节,并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 季节:冬季。理由:冬季我国东部沿海盛行西北风,东南亚盛行东北风,一路顺风航行。
(2023·河北秦皇岛期末)如图示意世界某区域1月和7月海平面气压和风向,①~⑥处的箭头表示风向。据此完成1~2题。1.关于图中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正确的是A.①④—海陆热力差异B.②⑤—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C.④⑤—海陆热力差异D.③⑥—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2023·河北秦皇岛期末)如图示意世界某区域1月和7月海平面气压和风向,①~⑥处的箭头表示风向。据此完成1~2题。2.图示甲、乙、丙、丁气压中心,切断副热带高压带较明显的是A.甲 B.乙C.丙 D.丁
如图为“世界季风明显地区地理分布图”,图中箭头显示了一些地区地面季风风向。完成3~5题。3.1月,图中A地盛行A.东南季风 B.西南季风C.东北季风 D.西北季风
如图为“世界季风明显地区地理分布图”,图中箭头显示了一些地区地面季风风向。完成3~5题。4.下列关于B地季风的说法,正确的是A.夏季风性质暖热、干燥B.冬季风的形成主要与气压带、风带的 季节移动有关C.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易产生洪涝灾害D.冬季风势力弱于夏季风
如图为“世界季风明显地区地理分布图”,图中箭头显示了一些地区地面季风风向。完成3~5题。5.当C地盛行西北季风时A.A地高温多雨B.处于1月左右C.C地形成高压中心D.B地寒冷干燥
我国东部季风区锋面雨带的推移
我国东部季风区各地降水的差异主要与来自太平洋上的夏季风的进退密切相关。1.正常年份,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正常年份,锋面雨带北进慢、南退快,并产生南方雨季长、降水多,北方雨季短、降水少的现象。
2.非正常年份,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夏季风强的年份:锋面雨带北进速度快,北方较早进入雨带,易出现北涝南旱现象。夏季风弱的年份:锋面雨带北进速度慢,易出现北旱南涝现象。3.锋面雨带规律性移动对我国气候的影响(1)我国东部季风区总体上形成夏秋多雨、雨热同期的气候特征。(2)越向北雨季时间越短、降水越集中、年降水量越少。(3)加上太阳辐射量的南北差异,使地表自然环境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
读“我国东部雨带示意图”,回答1~2题。1.根据雨带在Ⅰ~Ⅲ地区的时间,可以推断,在一般年份,雨带推移至上海地区的时间大致是A.4~6月 B.6~7月C.6~8月 D.5~8月
读“我国东部雨带示意图”,回答1~2题。2.若7月以后,雨带仍未推移进入Ⅰ地区,我国东部地区将可能产生的灾害状况是A.南旱北涝 B.南北皆旱C.南涝北旱 D.南北皆涝
西太平洋副高是副热带高压带保留在太平洋的一部分,其位置变化和势力强弱对我国的夏季风有重要影响。如图示意我国不同区域受夏季风影响时段(5天为一候)。据此完成3~4题。3.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甲、乙两地的A.海拔差异 B.纬度差异C.海陆差异 D.风向差异
西太平洋副高是副热带高压带保留在太平洋的一部分,其位置变化和势力强弱对我国的夏季风有重要影响。如图示意我国不同区域受夏季风影响时段(5天为一候)。据此完成3~4题。4.以下四个年份中,西太平洋副高北移最早的是A.1999年 B.2001年C.2004年 D.2006年
如图为“亚洲季风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关于该图所示地区所处的季节和陆地上的气压中心名称,描述正确的是A.北半球冬季 亚洲高压 B.北半球冬季 亚洲低压C.北半球夏季 亚洲低压 D.北半球夏季 亚洲高压
如图为“亚洲季风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2.关于A、B两处风向的成因,描述正确的是A.A处季风的主要成因为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B.A处季风的主要成因为海陆热力差异C.B处季风的主要成因为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D.B处季风的主要成因为陆地上形成冷高压
(2023·内蒙古呼和浩特期中)读“北半球某月份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完成3~4题。3.关于A气压中心,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位置在30°N附近B.A的前身为副热带高压带C.只在北半球夏半年出现D.A处是亚洲高压
(2023·内蒙古呼和浩特期中)读“北半球某月份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完成3~4题。4.东亚、南亚受季风影响显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东亚地区受A气压中心影响时,吹东北风B.南亚地区受A气压中心影响时,吹西北风C.受A气压中心影响时,西安的气候特征为寒冷干燥D.受A气压中心影响时,南亚的气候特征为高温多雨
如图为“世界某区域X月多年平均近地面气压分布图(单位:hPa)”。读图完成5~7题。5.根据等压线分布,判断X月最有可能为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如图为“世界某区域X月多年平均近地面气压分布图(单位:hPa)”。读图完成5~7题。6.X月甲地的盛行风向是A.东南风 B.东北风C.西南风 D.西北风
7.如图中能反映X月时,乙地从近地面向高空方向上气温和气压分布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
下面四幅图示意我国锋面雨带位置变化(阴影部分表示雨带)。读图回答8~9题。8.根据锋面雨带推移过程,四幅图的先后顺序可能为A.③①④② B.②③①④C.④②③① D.③①②④
下面四幅图示意我国锋面雨带位置变化(阴影部分表示雨带)。读图回答8~9题。9.当长江中下游地区“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时,雨带位于____图所示位置A.① B.② C.③ D.④
通常每年7月中下旬至8月上中旬是我国华北地区降水最集中的时期,称为华北雨季。2021年华北雨季开始早、结束晚,多地出现强降水。2021年7~8月,河南郑州市出现暴雨甚至特大暴雨,日降水量高达250 mm以上,出现了严重的城市内涝。如图为“2021年8月22日8时至23日8时我国降水分布示意图(单位:mm)”。据此完成10~12题。10.正常年份,华北地区7、8月降水多的影响因素是A.海陆位置 B.大气环流C.地形地势 D.植被类型
通常每年7月中下旬至8月上中旬是我国华北地区降水最集中的时期,称为华北雨季。2021年华北雨季开始早、结束晚,多地出现强降水。2021年7~8月,河南郑州市出现暴雨甚至特大暴雨,日降水量高达250 mm以上,出现了严重的城市内涝。如图为“2021年8月22日8时至23日8时我国降水分布示意图(单位:mm)”。据此完成10~12题。11.该年华北多地出现强降水且持续时间长的原因是A.夏季风势力较弱 B.冬季风势力较强C.亚洲高压势力强 D.副热带高压较强
通常每年7月中下旬至8月上中旬是我国华北地区降水最集中的时期,称为华北雨季。2021年华北雨季开始早、结束晚,多地出现强降水。2021年7~8月,河南郑州市出现暴雨甚至特大暴雨,日降水量高达250 mm以上,出现了严重的城市内涝。如图为“2021年8月22日8时至23日8时我国降水分布示意图(单位:mm)”。据此完成10~12题。12.郑州市出现严重内涝的主要自然原因是A.多台风降水 B.连续性降水C.短时强降水 D.排涝设施不完善
(2023·四川成都月考)存在于高原周围地区,冬夏季方向相反的大气环流,称为高原季风。如图中箭头表示青藏高原形成的高原季风方向。读图,完成13~15题。13.高原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B.高原表面与海洋表面的热力差异C.高原表面植被的季节变化D.高原表面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
(2023·四川成都月考)存在于高原周围地区,冬夏季方向相反的大气环流,称为高原季风。如图中箭头表示青藏高原形成的高原季风方向。读图,完成13~15题。14.右图中表示夏季风的是A.a、b B.b、c C.c、d D.a、d
(2023·四川成都月考)存在于高原周围地区,冬夏季方向相反的大气环流,称为高原季风。如图中箭头表示青藏高原形成的高原季风方向。读图,完成13~15题。15.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而形成的高原季风A.削弱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B.削弱了东亚季风,加强了南亚季风C.加强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D.加强了东亚季风,削弱了南亚季风
16.(2023·河北保定期中)读“全球某月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1)指出图中表示的季节并说明理由。(4分)
答案 季节: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理由:北半球陆地出现高压中心,南半球陆地出现低压中心。
16.(2023·河北保定期中)读“全球某月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2)某月干燥的东北风与潮湿的西南风相汇于甲地,试从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的角度分析其形成过程。(4分)
答案 北半球夏季,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赤道低压带北移至甲地附近,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后向右偏转为西南季风,从而与东北信风在此汇合。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完美版课件ppt,文件包含第三章第二节课时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课件pptx、第三章第二节课时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专练docx、第三章第二节课时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师版docx、第三章第二节课时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学生版docx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洋流一等奖课件ppt,文件包含第四章第二节洋流课件pptx、第四章第二节洋流专练docx、第四章第二节洋流教师版docx、第四章第二节洋流学生版docx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5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精品ppt课件,文件包含第三章第三节课时1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课件pptx、第三章第三节课时1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专练docx、第三章第三节课时1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师版docx、第三章第三节课时1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学生版docx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53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