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04 物态变化(练习)-2025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讲义及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4 物态变化(练习)-2025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讲义及练习,文件包含专题04物态变化练习原卷版docx、专题04物态变化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3页, 欢迎下载使用。
TOC \ "1-3" \h \u \l "_Tc5856" PAGEREF _Tc5856 \h 2
\l "_Tc31147" 命题点一 温度 PAGEREF _Tc31147 \h 2
\l "_Tc7881" 命题点二 熔化和凝固 PAGEREF _Tc7881 \h 2
\l "_Tc4770" 命题点三 汽化和液化 PAGEREF _Tc4770 \h 4
\l "_Tc27247" 命题点四 升华和凝华 PAGEREF _Tc27247 \h 10
\l "_Tc29229" 命题点五 探索厨房中的物态变化问题 PAGEREF _Tc29229 \h 16
\l "_Tc29168" PAGEREF _Tc29168 \h 18
\l "_Tc8288" PAGEREF _Tc8288 \h 21
命题点一 温度
1.(2024·甘肃兰州·模拟预测)如图所示,图甲中温度计的示数是 ℃,图乙中体温计的示数是 ℃。
【答案】 -42 36.5
【详解】[1]甲图中,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1℃,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20”在“30”的上方,所以显示的温度低于0℃,示数为-42℃。
[1]乙图中,体温计上1℃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0.1℃,即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此时体温计的读数为36.5℃。
2.(2024·湖南郴州·一模)有一支刻度均匀但不准确的温度计。用它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其示数为-2℃;用它测标准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其示数为96℃。如果用它测得某液体的温度是19℃,那么该液体的实际温度为 ℃,如果某液体的实际温度为10℃,那么该液体用此不准确的温度计测量时示数为 ℃。(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 21.4 7.8
【详解】[1]由题意知,不准确的温度计上的有效刻度数
n=96-(-2)=98份
对应着准确的温度计上的100份,即不准确温度计的1份刻度代表准确的温度
用不准确的温度计测得某液体的温度是19℃,则其真实温度
[2]某液体的实际温度10℃,那么该液体用此不准确的温度计测量时示数
3.(2024·四川成都·三模)用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计的感温泡浸入液体后立即读数
B.读数时为求准确,应把温度计从液体中拿出来仔细观察
C.温度计的感温泡全部浸在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D.读数时,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测量数据准确
【答案】C
【详解】A.使用温度计时,将感温泡浸入热水中,等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否则,测量结果可能偏小或偏小,故A错误;
B.读数时,温度计继续留在被测热水中,避免因温度计离开热水导致温度变化,故B错误;
C.使用温度计时,感温泡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并全部浸入液体中,和液体充分接触,故C正确;
D.读数时,视线应该与温度计内液柱上表面相平,图中俯视读数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大,故D错误。
故选C。
4.(2024·江苏扬州·二模)科学家发明了一种世界上最小的温度计“碳纳米管温度计”。研究人员在长约10-6米,直径10-7米的碳纳米管中充入液态的金属镓,当温度升高时,管中的金属镓会膨胀,通过电子显微镜就可读出温度值,其测量范围为,且精确度高,可用于检查电子线路是否异常、测定毛细血管的温度等许多方面。根据以上信息,你认为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碳纳米管的体积在之间随温度变化较大,可测量温度
B.金属镓的体积在之间随温度变化较大,可测量温度
C.金属镓的体积在之间随温度变化不均匀
D.金属镓的熔点很高为490℃
【答案】B
【详解】A.要用“碳纳米管温度计”在测温范围内准确测量温度,需要碳纳米管的热胀冷缩要很小(体积变化很小),故A错误;
B.要用“碳纳米管温度计”在测温范围内准确测量温度,金属镓的体积在之间随温度变化较大,能明显观察到其体积变化,故B正确;
C.金属镓在纳米碳管制成的温度计内受热膨胀,所以金属镓在变化明显、均匀,故C错误;
D.在测量范围内要保证金属镓处于液态,测量范围为,则说明金属镓的熔点低于18℃,沸点高于490℃,故D错误。
故选B。
5.(2024·广东广州·二模)在如图温度计所示的恒温环境下进行实验,将此温度计(量程足够)放入装有60°C的物体M(凝固点为 48°C)的烧杯后开始计时,当温度计示数低于 45°C,启动加热装置使 M变回液态。下列哪幅示意图可能反映了温度计内液体的体积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
A. B. C. D.
【答案】A
【详解】温度计内液体的温度应先升高到60℃,然后再下降到48℃,经过一段时间再下降到45℃,启动加热后,温度又继续升高到48℃,根据温度计里的液体的热胀冷缩可知,温度计内的液体的体积应先增大,后下降,有一段体积保持不变,然后再下降,启动加热后,体积又增大,温度为48℃时,液体体积保持不变。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命题点二 熔化和凝固
6.(2024·湖南岳阳·模拟预测)汽车发动机通常使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需要添加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以防止冰冻。有资料显示,防冻液与水按不同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和沸点也不同。表格中显示了不同防冻液含量(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的混合液。考虑到混合液的比热容减小会影响散热效果,混合液中的防冻液含量不应过高。
(1)混合液的凝固点应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 (选填“高”或“低”)10∼15℃;
(2)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 ;
(3)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 。
A 30% B 40% C 60% D 90%
【答案】(1)低
(2)先降低后升高
(3)B
【详解】(1)混合液不能凝固,因此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
(2)由表中数据可见: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60%过程中,混合液的凝固点是降低的;但是从60%逐渐增大到90%的过程中,混合液的凝固点是逐渐升高的。
(3)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由于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则混合液的凝固点约为﹣30~﹣25℃,由表中数据可知选择40%和90%的防冻液,而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所以选择40%的防冻液较为合适,故选B。
7.(2024·山东济南·二模)我国古代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中,对钱的铸造有“一罐约载铜、铅十斤,铜先入化,然后投铅,洪沪扇合,倾入模内”的记载。其中“铜先入化”描述的物态变化是 ,“倾入模内”后铜铅合金液体将发生凝固,此过程中若液体的温度不断改变,说明合金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答案】 熔化 非晶体
【详解】[1] 铜先入化,是说铜先于铅由固态变为液态,铜先熔化了。
[2]铜是晶体,晶体凝固时的特点是放出热量温度不变,因此此过程中铜水的温度不变。
8.(2024·甘肃武威·三模)小明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等实验器材,探究盐水凝固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温度与时间关系图像,盐水在第15min处于 ,在凝固过程中,物质的温度 ,需要 。
【答案】 固液共存 不变 放热
【详解】[1]由图可知,第15min盐水处于凝固过程,物质状态为固液共存。
[2][3]根据晶体的凝固特点可知,持续放热,温度不变,因此在凝固过程中,物质的温度不变。
9.(2024·湖北黄冈·一模)冻雨是一种温度低于0℃的过冷水,其外观同一般雨滴,当它落到温度较低的物体上时,立刻冻结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层,称为雨凇,雨凇的形成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为使道路上的冰雪快速熔化,工人们会往雪地上撒盐,因为盐能 (选填“升高”或“降低”)冰的熔点。
【答案】 凝固 降低
【详解】[1]由题意可知,雨淞是由冻雨凝固形成的。
[2]工人们会往雪地上撒盐,因为盐能降低冰的熔点,使冰的熔点降到气温以下,冰可以从空气中吸热尽快熔化。
10.(2024·湖南怀化·一模)如图所示为一支3D打印笔,其原理是将固体材料加热成液态从笔尖流出,再经过塑形冷却后得到立体固态作品。该过程涉及的物态变化是( )
A.仅熔化B.仅凝固
C.先熔化后凝固D.先凝固后熔化
【答案】C
【详解】3D打印笔使用时将固体材料由固态熔化变成液态从笔尖流出,再经过塑形冷却,即发生凝固现象,得到立体固态作品。因此,该过程涉及的物态变化是先熔化后凝固,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2024·湖南岳阳·二模)如图是某物质的“熔化和凝固”图象,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A.该物质的熔点是而凝固点低于
B.在BC段,该物质的温度不变没有吸热
C.在时,该物质处于固态
D.EF段物质吸收了热量
【答案】C
【详解】A.该物质在E点达到凝固点,因此凝固点等于,熔点和凝固点对应的温度相同,故A错误;
B.由图像可知,该物质是晶体,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不变,在BC段该物质正在熔化,温度不变,但要持续吸热,故B错误;
C.时,该物质还没有达到熔点,因此处于固态,故C正确;
D.EF段是该物质的凝固过程,晶体凝固时,放热温度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12.(2024·广东广州·二模)如图甲物质M通过不同的过程,出现三种不同物态。其中M物质在①过程温度随时间变化如图乙的cd段所示,在②过程如图乙的ab段所示,③过程需要吸热。则甲、乙、丙物态依次为( )
A.固、液、气B.气、液、固
C.液、气、固D.液、固、气
【答案】C
【详解】M物质在①过程温度随时间变化如图乙的cd段,图乙cd段之前已经有了ab段,因此cd段应该是沸腾过程中的液气共存状态,所以①过程是液体吸收热变成气态的汽化过程;在②过程如图乙的ab段所示②过程是固态M物质吸收热变成液态的固液共存的熔化过程。
因此,甲物态是液态,乙物态是气态,丙物态是固态,③是固态变为气态的升华过程,需要吸热,符合图甲中的条件。
故选C。
13.(2024·山东青岛·二模)2024年春节前夕,青岛连降大雪,为保障人民群众出行安全,环卫工人常通过在路面撒盐的方式来融冰,从而保障路面不打滑。小明猜想,这是因为水中加入盐后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将一些盐放入水中,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小明就观察盐水的物态和记录盐水温度,并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图像如甲所示:
(1)在图甲中的第5min时,物质的状态是 态,凝固过程用了 min;
(2)从图甲中可知此盐水凝固点为 ℃,由此证明了在雪上撒盐可以 (选填“提高”或“降低”)雪的熔点;
(3)如果将一个装有纯净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乙所示(假设不与外界发生热交换),烧杯中含盐的冰未完全熔化前,试管中纯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 (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答案】(1) 液 10
(2) -2 降低
(3)变多
【详解】(1)[1][2]由图甲可知,第5min时,物质的状态是液态,物质在10~20分钟凝固,凝固过程用了10min。
(2)[1][2]从图甲可知,温度保持不变时的温度是-2℃,故该盐水的凝固点是-2℃,水的凝固点是0℃,与水相比,盐水的凝固点变低,即在雪上撒盐可以降低雪的熔点。
(3)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而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所以冰水混合物会向盐冰水混合物放热,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达到凝固结冰的条件,故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变多。
14.(2024·江苏扬州·二模)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小明所在小组突发奇想在烧杯和试管中都放入适量的碎冰,并各放了一支温度计,组成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完成下面的探究实验。
(1)点燃酒精灯给烧杯加热,一段时间后温度计A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 ;
(2)实验过程中A、B两个温度计的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通过分析图像可知
(选填“实”或“虚”)线是试管内碎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3)第7min时烧杯内的碎冰处于 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4)分析图像可知试管内的碎冰的熔化过程共经历了 min。
【答案】(1)-2℃
(2)虚
(3)固液共存
(4)4
【详解】(1)由图可知,温度在0℃以下,分度值为1℃,故示数为-2℃。
(2)实验过程中A、B两个温度计的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烧杯中的冰先熔化,通过分析图象可知,虚线是试管内碎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3)由图乙可知虚线是试管内碎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实线就是烧杯内的温度计变化图线,第4min烧杯中的碎冰开始熔化,第10min冰完全熔化,晶体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第7min时烧杯内的碎冰处于熔化状态,固液共存态,此时温度为0℃,没有温度差无法继续吸热,试管内的碎冰不能熔化。
(4)图乙中实线为烧杯的温度变化,当烧杯温度大于0℃时,试管内的碎冰才能吸热融化,次过程从第10min至第14min,共经历了4min。
命题点三 汽化和液化
15.(2024·安徽六安·模拟预测)如图所示是非洲沙漠地区的居民发明的一种简易“沙漠冰箱”,它由内罐和外罐组成,两罐之间填满潮湿的沙子。使用时将食物放在内罐,罐口盖上湿布,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并经常向内罐和外罐之间的沙子上洒些水,原理是利用水的 (选填物态变化名称)吸收内罐中的热,这样对内罐中的食物可以起到一定的保鲜作用。
【答案】汽化
【详解】温度高是引起食物腐败的原因,降低温度可以有效防止食物腐败,起到保鲜作用。“沙漠冰箱”中有潮湿的沙子,将“沙漠冰箱”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加快了水分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可以加快水分蒸发(汽化),蒸发(汽化)吸热有致冷作用,起到一定的保鲜作用;经常向两罐之间的沙子上洒些水,可以保持湿度,利用水的蒸发(汽化)吸热致冷,可以对放入其中的食物起到更好的低温保鲜的作用。
16.(2024·安徽阜阳·二模)(改编)《天工开物》中记载了古人烧制硫磺的过程如图所示,将矿石堆放在炉内,炉顶倒扣鱼袋状边缘内卷的钵盂:矿石在火的煅烧下,释放出的黄色蒸气遇到钵盂 (填物态变化)成黄色液体,经由凹槽流进小池 (填物态变化)成硫磺。
【答案】 液化 凝固
【解析】[1][2]矿石在火的煅烧下,释放出的黄色蒸气上升过程中遇到顶部的钵盂,遇冷液化形成黄色液体,黄色液体经过凹槽流进小池,最终凝固成硫磺。
17.(2024·河南周口·一模)老师带着的液态氮去上课,将液氮倒入容器中,液态氮迅速 吸收大量热量,使周围“白雾缭绕”,“白雾”的形成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答案】 汽化 液化
【详解】[1][2]液态氮迅速汽化的过程中会从周围吸取大量的热量;“白雾”的形成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液化。
18.(2024·江苏连云港·三模)制取合金常用的方法是将两种或多种金属(或非金属)一起加热到某一定温度,使其全部熔化,再冷却成为合金。根据表中的数据判断(其它条件均满足),下列合金不宜采用上述方法制取的是( )
A.铁铜合金B.铁铝合金C.钠铝合金D.镁铁合金
【答案】D
【详解】制取合金常用的方法是将两种或多种金属(或非金属)加热到某一定温度,使其全部熔化,再冷却成为合金,说明两者可以同时处于熔化状态下;
A.当熔点较高的铁开始熔化时,铜也处于液体状态,所以可以加工合金,故A不符合题意;
B.当熔点较高的铁开始熔化时,铝也处于液体状态,所以可以加工合金,故B不符合题意;
C.当熔点较高的铝开始熔化时,钠也处于液体状态,所以可以加工合金,故C不符合题意;
D.当熔点较高的铁开始熔化时,镁已经处于气体状态,不宜采用上述方法制取,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9.(2024·陕西西安·二模)早在公元前21世纪左右,我国劳动人民就掌握了青铜器铸造技术。如图所示,铸造青铜器时,工匠将铜料加热化为铜液注入模具,铜液在模具中冷却成型,青铜器铸造初步完成。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铜是晶体,有熔点但没有凝固点
B.铸造青铜器时,工匠身上的汗水不断汽化,放出热量
C.铜料化为铜液,属于液化现象
D.铜液冷却成型过程中需要放热
【答案】D
【详解】A.铜是晶体,有熔点也有凝固点,故A错误;
B.铸造青铜器时,工匠身上的汗水不断汽化,需要吸收热量,故B错误;
C.铜料化为铜液,由固态转化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C错误;
D.铜液冷却成型过程中由液态转化为固态,属于凝固现象,凝固向外放热,故D正确。
故选D。
20.(2024·福建福州·二模)诗词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诗词还包含着神奇的物理原理。如唐朝诗人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关于诗中露的形成和消失,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前者是液化吸热,后者是汽化吸热B.前者是液化放热,后者是汽化吸热
C.前者是汽化放热,后者是液化放热D.前者是液化吸热,后者是汽化放热
【答案】B
【详解】露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液化放出热量;露消失,水变成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汽化吸收热量。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1.(2024·四川眉山·一模)在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
(1)加热一段时间后,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温度为 ℃,继续加热,烧杯内的水中形成大量的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2)上述实验现象说明了水 (填“已经”或“还没”)沸腾。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看,气泡在水面破裂时,将内能转化为 能;
(3)这样加热几分钟后,得到如图丙所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分析图象可知:
①水在沸腾前,不断吸热,温度升高;在沸腾时,不断吸热,温度 ;
②周围环境大气压 (填“高于”“等于”或“低于”)标准大气压。
(4)实验结束后,小明取下烧杯上的盖子,发现盖子上有水珠,请从物态变化的角度简要写出水珠的形成过程: 。
【答案】(1)60
(2) 已经 机械
(3) 保持不变 低于
(4)见解析
【详解】(1)在图乙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柱的液面在60℃的刻度线上,因此温度计的示数为60℃。
(2)[1]继续加热后,烧杯内的水中形成大量的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这是水沸腾时的现象,说明水已经沸腾。
[2]气泡在水面破裂时,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看,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3)[1]水在沸腾前,不断吸热,但温度持续升高;而在沸腾时,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却保持不变。这是沸腾现象的一个重要特点。
[2]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而图丙中显示的水的沸点为98℃,低于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周围环境的大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4)烧杯内水汽化为水蒸气,然后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珠。
22.(2024·陕西渭南·一模)小昕看到妈妈为她炖汤时,先用大火加热,汤沸腾后调为小火,她想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的变化”,了解其中原因。
(1)小昕观察到如图1 (选填“丙”或“丁”)图所示的现象时,说明此时水尚未沸腾。
(2)小昕同学点燃酒精灯,待水温升至90℃时,每隔1min在表格内记录温度计示数。
(3)从数据可知,水的沸点为 ℃,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小洋发现他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比小昕长,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个合理原因即可)
(4)妈妈在汤沸腾后调为小火,汤 (选填“会”或“不会”)继续沸腾。
(5)小昕在家为妈妈煮饺子。当水烧开准备下饺子时,妈妈提醒她锅里的水量少了,于是小昕又往锅里迅速加了一碗冷水(质量比锅里少),用同样大的火将水再次烧开,图3中能正确反映小昕烧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是 。(填写选项字母)
(6)如图4,细心的小昕发现家里烧开水的水壶是铝材料做的,查阅资料发现铝的导热性能好,在同等体积下更轻一些,但铝的熔点只有660℃,而燃气火焰的温度可高达1000℃,那水壶为什么还能用铝做呢?小昕分析后发现:水沸腾时需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铝壶的温度 (选填“低于”或“高于”)铝的熔点。
【答案】 丁 99 不变 小洋的水的质量大于小昕的水的质量 会 A 吸收 低于
【详解】(1)[1]沸腾时,水温达到沸点,有大量气泡产生,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气泡越来越大,所以图丙是沸腾时的现象;图丁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不断变小,因此是沸腾前即水尚未沸腾的现象。所以观察到丁图所示的现象时,说明此时水尚未沸腾。
(3)[2][3]由表格数据可知,温度达到99℃后不再上升,说明水的沸点为99℃;水在沸腾的过程中,要继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4]小洋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比小昕长,原因可能是小洋的水的质量大于小昕的水的质量。
(4)[5]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与酒精灯的火焰的大小无关,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调为大火也不能提高水温和使食物煮熟得快,浪费了燃料,因此等汤烧开后调为小火慢慢炖,保持沸腾状态即可。
(5)[6]水沸腾之后,温度保持不变,加了一碗冷水,锅内水的温度立即降低,之后水吸热温度逐渐上升,达到沸点后又重新沸腾,温度不变,在此过程中,气压没有变化,所以水的沸点与原来相同,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7][8]当锅内的水沸腾时,需要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根据热传递的条件是水和铝壶存在温度差,水沸腾以后温度不再上升,继续从铝壶吸收热量,所以铝壶的温度不再上升,故铝壶的温度低于铝的熔点。
命题点四 升华和凝华
23.(2024·河南郑州·二模)东汉王充所著《论衡》中有“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其中“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成的小水滴,“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成的小冰晶(前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雪的形成过程伴随着 (选填“吸热”或“放热”)。
【答案】 液化 凝华 放热
【详解】[1]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露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2][3]霜和雪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凝华放热。
24.(2024·安徽合肥·二模)如图表示某晶体的物态变化过程,请你分析箭头 A 表示的物态变化是 。
【答案】凝华
【详解】箭头 A 表示的物态变化是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华。
25.(2024·江苏无锡·一模)小聪春节时和父母自驾到东北游玩,途中发现车窗玻璃出现水雾,可以擦车窗玻璃的 (选填“内侧”或“外侧”)除雾;到了东北后,小聪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极寒气温下洒出一杯96℃以上的热水,看到出现了“泼水成冰”的景观(如图所示),“成冰”这一过程发生的是 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
【答案】 内侧 凝华
【详解】[1]春节时,车内的温度较高,车外的温度较低,则车内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液化成小水珠附在车窗内侧,形成水雾。
[2]泼水成冰,是泼出去的热水立刻凝成冰凌,这是因为热水周围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当水蒸气遇到温差较大的环境时,会迅速地放热降温凝华为小冰晶。
26.(2024·陕西西安·模拟预测)“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伟大成就之一。古人通过观测天体运行,总结出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的规律,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下列现象属于凝华的是( )
A.立春时节冰雪消融B.霜降时节霜挂枝头
C.寒露时节露珠晶莹D.冬至时节千里冰封
【答案】B
【详解】A.冰雪消融,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霜是小冰晶,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故B符合题意;
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故C不符合题意;
D.冰的形成是水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27.(2024·陕西咸阳·二模)如图所示是天气预报的信息图片,关于图片中信息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雪的形成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
B.雨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C.冰雹属于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D.晴天衣服容易晾干,是因为气温升高,加快了水的升华
【答案】C
【详解】A.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形成过程中需要放出热量,故A错误;
B.雨是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B错误;
C.冰雹本质是冰,是由水凝固形成的,它属于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故C正确;
D.晴天衣服容易晾干,是因为气温升高,加快了水的蒸发,故D错误。
故选C。
28.(2024·山西吕梁·三模)汾酒是我国的历史名酒,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用到了蒸馏技术酿酒。如图所示是古法蒸馏酒的装置图。锅中水沸腾后加热蒸桶中的酒醅,达到酒精的沸点生成酒蒸气,再经过冷凝管后变成酒液流进盛酒的容器中。其中发生的物态变化包括( )
A.熔化 凝固B.升华 凝华
C.汽化 液化D.汽化 凝华
【答案】C
【详解】蒸桶中的酒醅,达到酒精的沸点生成酒蒸气,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过程;再经过冷凝管后变成酒液流进盛酒的容器中,由气态酒精变为液态酒精,是液化过程,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9.(2024·江苏无锡·一模)2024年年初无锡惠山顶多了个“大白球”,如图所示该设备为全固态X波段天气雷达,监测强对流天气,有效防范暴雨、冰雹等灾害天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暴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B.冰雹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C.暴雨的形成过程需要吸热D.冰雹的形成过程需要放热
【答案】D
【详解】AC.雨是由气态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是液化现象,液化需要放出热量,故AC错误;
BD.冰雹是由气态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是凝华现象,凝华需要放出热量,故B错误,D正确。
故选D。
30.(2024·江苏徐州·一模)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深秋草叶上铺了一层霜,霜是水蒸气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B.高烧病人用冰袋冷敷降温,是利用冰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C.冬季同学们口中呼出的“白气”,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D.当气温低于0℃时雪人变小了,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答案】A
【详解】A.物体由气态转化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华,霜是水蒸气凝华现象需要放热,故A正确;
B.高烧病人用冰袋冷敷降温,是利用冰熔化现象需要吸热,故B错误;
C.冬季同学们口中呼出的“白气”,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液化需要放热,故C错误;
D.当气温低于0℃时雪人变小了,雪由固态转化为气态的过程称为升华现象,升华需要吸热,故D错误。
故选A。
命题点五 探索厨房中的物态变化问题
31.(24-25八年级上·山东日照·期中)厨房不仅是加工食材的场所,也是日常生活中充满物态变化的“实验室”。在烹饪过程中涉及各种物态变化,那么有关厨房中的物态变化,描述错误的是( )
A.蒸馒头时,会发现有大量的“白气”在锅的上方冉冉升起,这是一种液化现象
B.拿刚出锅的热馒头时,手上要沾点凉水,是因为手上的凉水接触到热馒头时,会迅速汽化吸热,防止手被烫伤
C.将包好的水饺放入冰箱一段时间后会变得硬邦邦的,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凝华
D.变软的水饺放入沸腾的水中,不会发黄、变焦,而放在食用油中炸,就会变焦,这是因为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高
【答案】C
【详解】A.“白气”是锅内产生的热的水蒸气上升过程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这是一种液化现象,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手上的凉水接触到热馒头时,水吸热会迅速汽化吸热,带走大部分热量,防止手被烫伤,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包好的水饺含有水,放入冰箱一段时间后会变得硬邦邦的,是水凝固成了冰,属于凝固现象,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液体沸腾后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水的沸点为100℃,油的沸点一般为280℃左右,因为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高,所以水饺放在食用油中炸,容易变焦,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2.(24-25八年级上·北京·期中)(多选)下列关于厨房中的物态变化问题叙述正确的是( )
A.把同样的元宵放在水中煮和放在油中炸,经过一段时间取出,发现在油中炸的元宵发黄变焦,而在水中煮的元宵没有发黄变焦,这说明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高
B.在煮饺子的过程中,水沸腾后,采用“扬汤止沸”的方法,使得水的温度暂时低于水的沸点而停止沸腾。“扬汤止沸”是加快了水的蒸发,从而降低水的温度
C.在炖牛肉的过程中,水沸腾后,应将“大火”改为“小火”,这样做既能保持水继续沸腾,又能节约能源
D.用蒸笼蒸食物时,把不容易蒸熟的食物放在最下面,蒸食物主要是利用水蒸气液化放出热量给食物,从而使其变熟
【答案】ABC
【详解】A.把同样的元宵放在水中煮和放在油中炸,经过一段时间取出,发现在油中炸的元宵发黄变焦,而在水中煮的元宵没有发黄变焦,说明元宵在油中炸时温度更高,说明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高,故A正确;
B.“扬汤止沸”增大了水的蒸发面积,水蒸发的更快,蒸发吸热,水的温度降低的更快,使得水的温度暂时低于水的沸点而停止沸腾,故B正确;
C.在炖牛肉的过程中,水沸腾后,水的温度不变,将“大火”改为“小火”,水仍能持续吸热,水仍能沸腾,故将“大火”改为“小火”,既能保持水继续沸腾,又能节约能源,故C正确;
D.用蒸笼蒸食物时,水蒸气上升到上层时,遇冷液化,放出热量给食物,从而使其变熟,故应把不容易蒸熟的食物放在最上面,故D错误。
故选ABC。
33.(24-25八年级上·江西上饶·期中)(多选)探索厨房中的物态变化实践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要煮熟饺子需要一定的时间,虽然加大火力可以加快水的沸腾,但是水沸腾后仍然大火加热,并不会使饺子更快煮熟
B.水沸腾以后打开锅盖,会出现大量的白雾,这是水蒸气接触周围的冷空气或低温物体,液化而成的小水滴
C.水蒸气造成的烫伤要比热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变成同温度的热水,需要放出大量的热
D.从冰箱里拿出的冷冻饺子很硬,是饺子发生了凝固现象
【答案】ABC
【详解】A.要煮熟饺子需要一定的时间,虽然加大火力可以使加快水的沸腾,但是水沸腾后持续吸热,温度不变,若仍然大火加热,并不会使饺子更快煮熟,故A正确;
B.水沸腾以后打开锅盖,会出现大量的白雾,这是水蒸气接触周围的冷空气或低温物体,液化而成的小水滴,液化放热,故B正确;
C.水蒸气造成的烫伤要比热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成同温度的热水放热,比热水多了一个放热过程,故C正确;
D.从冰箱里拿出的冷冻饺子很硬,是饺子中的水发生了凝固现象,故D错误。
故选ABC。
34.(24-25八年级上·吉林长春·期中)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教学片段 项目实施
活动1:
学生观察并描述厨房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发现饺子有煮和煎的不同烹饪方式,且煎饺子会使饺子变黄、变焦。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两种烹饪方式中饺子中的水分含量。
学生认识到变黄、变焦是饺子中的水分散失导致面食变干,温度过高导致面食变黄、变焦。
活动2:
煮饺子时,观察水的汽化和液化现象。要煮熟饺子,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虽然加大火力可以加快水的沸腾,但是水沸腾后仍然大火加热并不会使饺子更快煮熟。这是因为水在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继续使用大火只会加速水的汽化,浪费水和燃料。因此,在水沸腾后,应将大火改为小火。
建议:
1.学生运用水和油的沸点的物态变化知识,结合烹饪过程中安全操作的需求,提出煎饺子的过程中应谨防油锅中滴入水而引起烫伤的情况发生。
2.由于水蒸气变成同温度的热水时要放出大量的热,所以锅中冒出的水蒸气造成的烫伤要比热水烫伤更严重。因此,在水煮沸时,若要揭开锅盖须注意避开水蒸气,以免烫伤。
(1)水的沸点 油的沸点,所以煎饺子会使饺子变黄、变焦,并且煎饺子的过程中应谨防油锅中滴入水, 先沸腾,把油溅起而引起烫伤的情况发生;
(2)水在沸腾后温度 ,继续使用大火会加速水的汽化,浪费水和燃料,因此煮饺子时水沸腾后,应该用 火;
(3)水蒸气造成的烫伤要比热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 。
【答案】(1) 低于 水
(2) 不变 小
(3)水蒸气液化放热
【解析】【小题1】[1]将饺子放在水中煮不会变黄变焦,而放在油中煎就会变黄变焦,这是因为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高(水的沸点低于油的沸点),高温把饺子烤焦、烤糊。
[2]水的沸点低于油的沸点,所以锅中滴入水,水先沸腾,水沸腾会把油溅起。
【小题2】[1][2]水在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沸腾时不变的温度为沸点;水沸腾后只要能吸热就能持续沸腾,继续使用大火会加速水的汽化,浪费水和燃料,因此煮饺子时水沸腾后,应该用小火。
【小题3】水蒸气造成的烫伤要比热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同温度的热水放热,比热水多了一个放热过程。
1.(2024·山东日照·中考真题)小明用装满水的玻璃瓶、橡皮塞和细玻璃管制作了一个简易温度计,如图所示。将此装置放入热水中,由于液体 ,细玻璃管内液面会上升;将装置取出,细玻璃管内液面将 。
【答案】 热胀冷缩 下降
【详解】[1][2]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将此装置放入热水中,此装置内的水会受热膨胀,体积变大,所以细玻璃管内液面会上升;将装置取出,由于环境温度降低,此装置内的水会遇冷收缩,体积变小,所以细玻璃管内液面将下降。
2.(2024·四川广元·中考真题)夏天的早晨,青草尖端露水珠晶莹透明,太阳出来后,露水珠慢慢消失。青草尖端露水珠的形成属于 过程(填物态变化名称),露水珠慢慢消失的过程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答案】 液化 吸热
【详解】[1]夏天的早晨,由于青草等物体表面的温度较低,而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相对较高,当这些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青草表面时,会放出热量并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青草尖端,形成我们看到的露水珠。因此,露水珠的形成属于液化过程。
[2]露水珠慢慢消失的过程露水珠汽化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
3.(2024·甘肃白银·中考真题)夏天,打开电冰箱门时,常会看到冰箱门附近有一股“白气”,打开热水瓶时也会看见这种现象。“白气”都是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小水滴,前者是 的水蒸气形成的(选填“冰箱内”或“冰箱外”)。
【答案】 液化 冰箱外
【详解】[1]“白气”是小水滴,是由气态的水蒸气变成液态的小水滴形成的,所以是液化现象。
[2]“白气”是冰箱门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箱中的冷空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形成的,所以“白气”是冰箱外的水蒸气形成的。
4.(2024·江苏苏州·中考真题)据记载,唐朝时省油灯已在四川地区出现。瓷质灯体如碗状,腹部有中空夹层,可通过注水孔向夹层装水,碗内有油和灯芯,如图所示。燃灯前,向注水孔缓慢注入冷水,让 及时排出。燃灯时, 吸收燃烧产生的热量后不断蒸发,使灯碗和灯油 较低,灯油蒸发速度 ,以达到省油的目的。
【答案】 空气 水 温度 减小
【详解】[1]燃灯前,为了让空气及时排出,向注水孔缓慢注入冷水。
[2][3][4]由于蒸发的影响因素有温度的高度、表面积大小、表面空气流动速度,温度越低,蒸发越慢。燃灯时,水吸收燃烧产生的热量后不断蒸发,蒸发吸热,使灯碗和灯油温度较低,灯油蒸发速度减慢,以达到省油的目的。
5.(2024·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下面四幅图中,操作正确的是( )
A.B.
C.D.
【答案】C
【详解】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2024·江苏宿迁·中考真题)2024年春节期间,我国部分地区下起了“冻雨”,“冻雨”是下落的雨滴结成的冰形成的,这一过程中的物态变化是( )
A.凝华B.凝固C.液化D.熔化
【答案】B
【详解】“冻雨”是下落的液态雨滴结成的固态冰,是凝固现象,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7.(2024·陕西·中考真题)中国古代青铜器铸造技术十分发达,其中制作模具时常用到“失蜡法”,具体做法是,用固态蜂蜡雕刻成铸件模型,再将耐火泥料敷在其表面,加热后蜂蜡变成液体流失,模具便做好了。该过程中蜂蜡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液化B.升华C.熔化D.凝固
【答案】C
【详解】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根据题意知,用固态蜂蜡雕刻成铸件模型,再将耐火泥料敷在其表面,加热后蜂蜡变成液体流失,该过程中蜂蜡发生的物态变化是熔化。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8.(2024·山东日照·中考真题)利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冰的熔化规律,根据实验数据画出冰熔化过程的“温度—时间”图像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试管中装上适量碎冰进行实验,因为碎冰比大块冰的比热容小,熔化的更快
B.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丙所示,说明冰的熔点为-3℃
C.由图乙可知,在的时间内碎冰停止吸热
D.时间内的温度变化比时刻后的温度变化快,原因是水的比热容比冰的大
【答案】D
【详解】A.将装有适量碎冰的试管置于烧杯内的温水中,这样做不仅可以使碎冰受热均匀,而且便于记录各时刻的温度并观察冰的状态,故A错误;
B.图丙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液面在0刻度以下第3格,所以读数为-3℃,说明某时刻冰的温度是-3℃,而不是冰的熔点为-3℃,故B错误;
C.图乙中的时间内,冰在熔化过程中,冰在吸收热量,温度保持0℃不变,故C错误;
D.取0至t1时段与t2时刻后一段相等时间观察,则吸热相等,物质由固态冰变为液态水的过程中质量保持不变,水的比热容比冰大,由 知道,升高的温度不同,水升温比冰要慢,故D正确。
故选D。
9.(2024·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真题)关于3D打印,其过程是:将固态材料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材料,喷头按照3D图纸设计轨迹运动,将液态材料喷出,材料迅速冷却后形成立体实物。以上描述的打印过程中,涉及到的物态变化和吸放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先熔化放热,后凝固吸热
B.先升华放热,后液化吸热
C.先熔化吸热,后凝固放热
D.先液化吸热,后凝华放热
【答案】C
【详解】将固态材料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材料,属于熔化过程,熔化需要吸收热量;将液态材料喷出,材料迅速冷却后形成立体实物,属于凝固过程,凝固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故选C。
10.(2024·山东潍坊·中考真题)为保证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路基的稳定性,铁路两侧安装了许多封闭的中空热棒。如图所示,热棒下端插在冻土中,内部填充低沸点的液态氨,利用氨的物态变化给冻土降温,把冻土中的热量“搬运到”热棒上端,通过散热片向空中放热,从而使冻土保持稳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氨在热棒下端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汽化B.氨在热棒上端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凝固
C.应使用隔热性能好的材料制作热棒D.为降低成本,可以使用液态水替代液态氨
【答案】A
【详解】AB.装在热棒下端的液态氨在冻土温度升高时会汽化,从冻土内部吸热,使冻土温度降低,冻土就不会熔化;棒内上端的氨气遇冷液化成液态氨,液化过程中要放热,故A正确,B错误;
C.为了使棒内下端的液态氨更好的从冻土中吸热,棒内上端的氨气液化时更好的向外放热,应使用导热性能好的材料制作热棒,故C错误;
D.液态水的凝固点比液态氨高,将液态水装入热棒内插在冻土中时,液态水会凝固,凝固会放热,故D错误。
故选A。
11.(2024·山东德州·中考真题)“谚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B.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平川——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C.大雾不过晌,过晌听雨响——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D.立春雪水化一丈,打得麦子无处放——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需要放热
【答案】B
【详解】A.霜是由水蒸气变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故A错误;
B.露是由水蒸气变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B正确;
C.雾是由水蒸气变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C错误;
D.冰雪消融是冰雪变成水,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故D错误。
故选B。
12.(2024·山东威海·中考真题)2023年12月15日,威海地区受强冷空气影响,出现了云中撒雪的“雪幕”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下列自然现象涉及到的物态变化与雪的形成相同的是( )
A.细雨绵绵B.冰凌高挂C.雾气朦胧D.霜林尽染
【答案】D
【详解】雪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A.雨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冰凌高挂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属于凝固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雾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霜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3.(2024·山东青岛·中考真题)崂山被誉为“海上名山第一”,山上物态四季不同。下列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 )
A.春天“十八潭”中冰雪消融B.夏天“巨峰”上雾起山峦
C.秋天“华盖古松”上凝气结霜D.冬天“崂顶”上滴水成冰
【答案】A
【详解】A.冰雪消融,是固态冰雪变为液态水,属于熔化现象,吸收热量,故A符合题意;
B.雾起山峦,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液化需要放出热量,故B不符合题意;
C.凝气结霜,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凝华需要放出热量,故C不符合题意;
D.滴水成冰,是液态水变为固态冰,是凝固现象,放热热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4.(2024·宁夏·中考真题)下列厨房中的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的是( )
A.湿抹布变干B.放入饮料中的冰块消失
C.新鲜肉放入冰箱冷冻室变硬D.从冰箱冷藏室中拿出的西红柿表面变湿
【答案】D
【详解】A.湿抹布变干,由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加在饮料中的冰块化为水,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新鲜肉放入冰箱冷冻室变硬,是肉中的液态水变成固体的冰,是凝固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从冰箱冷藏室中拿出的西红柿,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西红柿,变成小水珠附在西红柿表面,是液化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5.(2024·安徽·中考真题)我国古代科技著作《天工开物》里记载了铸造“万钧钟”和“鼎”的方法,先后用泥土制作“模骨”,“干燥之后以牛油、黄蜡附其上数寸”,在油蜡上刻上各种图案(如图),然后在油蜡的外面用泥土制成外壳。干燥之后,“外施火力炙化其中油蜡”,油蜡流出形成空腔,在空腔中倒入铜液,待铜液冷却后,“钟鼎成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炙化其中油蜡”是升华过程B.“炙化其中油蜡”是液化过程
C.铜液冷却成钟鼎是凝固过程D.铜液冷却成钟鼎是凝华过程
【答案】C
【详解】AB.“炙化其中油蜡”是固态的油蜡变成液态的蜡水,因此是熔化的过程,故AB错误;
CD.铜液冷却成钟鼎是液态的铜液变成固态的铜,因此是凝固的过程,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16.(2024·四川乐山·中考真题)爱阅读的乐乐同学了解到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形容沸腾的水“势如奔涛”,他利用图示装置再次对水沸腾前后的实验现象进行了观察记录。以下现象记录正确的是( )
①沸腾前,水持续吸热,温度升高;
②沸腾时,水中不断有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
③沸腾时,烧杯上方有大量“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
④沸腾后,不移走酒精灯,水的温度保持不变。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C
【详解】①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需要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因此,在沸腾前,水会持续吸热,并且由于还没有达到沸点,所以温度会持续升高。故①正确;
②沸腾时,水的内部和表面都在剧烈地汽化,产生大量的气泡。这些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由于周围的水不断汽化成水蒸气进入气泡,所以气泡会不断变大。当气泡上升到水面时,气泡会破裂,释放出大量的水蒸气。故②正确;
③沸腾时,烧杯上方出现的“白气”并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后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因为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我们看不到,而“白气”是我们能看到的,所以它是液态的小水滴。故③错误;
④沸腾是液体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这个温度就是液体的沸点。在沸腾过程中,虽然水在持续吸热,但温度会保持在沸点不变。因此,即使不移走酒精灯,水的温度也会保持不变。故④正确。
综上所述,正确的有①②④,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7.(2024·山东泰安·中考真题)小文同学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用温度计分别测量a、b两种物质的温度,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
(1)由实验可知, (选填“a”或“b”)物质是晶体。
(2)在第时,物质的状态是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3)某时刻测量物质的温度计示数如图丙所示,则示数为 。
(4)在加热过程中,物质的内能 (选填“增加”“减少”或“保持不变”)。
【答案】(1)a
(2)固液共存状态
(3)43
(4)增加
【详解】(1)由图乙可知,两种物质在熔化时吸热,但物质有段时间温度不变,说明该物质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是晶体。
(2)a物质在4~8min时间内处于熔化过程,在第6分钟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熔化过程共持续了4分钟。
(3)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故读数为43℃。
(4)在加热过程中,a物质持续吸热,故内能增加。
18.(2024·江苏淮安·中考真题)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图甲中温度计的使用存在的错误是 ,除温度计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2)图乙中的图 表示水沸腾前的情况;
(3)图丙是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画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水沸腾时温度的特点是 ;
(4)在加热过程中,为了缩短加热时间,将烧杯中的水倒掉一部分后继续加热,直至水沸腾。以下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能正确的是 。
A.B.
C.D.
【答案】(1) 温度计触碰到了烧杯壁 秒表
(2)a
(3)保持不变
(4)D
【详解】(1)[1]图甲中温度计的使用存在的错误是温度计触碰到了烧杯壁,测温不准。
[2]除温度计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记录时间的秒表。
(2)沸腾前,上方水温低,气泡上升时,内部的气体和少量水蒸气遇冷液化,因而体积变小,气泡变小;沸腾时,水大量汽化,水蒸气不断进入气泡,且上升过程中水压变小,所以气泡变大。所以图乙中的图a表示水沸腾前的情况。
(3)分析图像可知:水沸腾时,持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4)将烧杯中的水倒掉一部分后继续加热,则因为水量减少,升温速度加快,最终温度升高到沸点不变,故选D。
19.(2024·江苏南通·中考真题)学校文艺演出时,为渲染气氛,老师将一些干冰放入水中,舞台上瞬间弥漫了大量“白雾”,同学们对此很好奇。
(1)“白雾”是什么?大家讨论后认为“白雾”是小水滴和二氧化碳,不是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依据是 。
(2)“白雾”中的小水滴是怎么形成的?同学们提出了两种猜想。
猜想1: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猜想2:杯中的水先汽化后液化形成的。
①为验证猜想1,小明取3小块相同的干冰片,一片轻放在水面上,另外两片分别放在漂浮的塑料片和硬纸片上,现象如图甲,说明猜想1是 的。
②为验证猜想2,小华先用温度计测出放入干冰前杯中水的温度,如图乙所示,为 ℃,用电子秤测出杯子和水的总质量;再测出 杯子和水的总质量及水的温度,发现。小华据此判断小水滴来自杯中的水,但不赞同猜想2,因为干冰升华时,不可能导致大量的水汽化。小华的判断得到大家的认可,理由是 。
(3)小水滴是怎样形成的?小芳查阅资料了解到干冰在水中升华释放气体时,会产生剧烈振荡,把干冰附近的水击碎成微小水滴,形成“雾化”的效果。
①为验证这一观点,小芳在三个相同的杯内分别放入温度、体积相同的水或食用油,取三份等量的干冰,两份直接放入水和油中,另一份用纱布包裹起来放入水中,现象如图丙。比较 两图,证明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②列举一个日常生活中支持这一观点的现象或设备: 。
【答案】(1)小水滴看得见,而水蒸气、二氧化碳气体看不见
(2) 错误 26 干冰升华结束后 干冰升华需要吸热,使水温下降,不可能导致大量水吸热汽化
(3) A、C 现象:瀑布前有大量水雾;设备:雾炮车、超声波雾化器、喷雾器等
【详解】(1)“白雾”主要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不是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其依据是小水滴看得见,而水蒸气、二氧化碳气体是透明的,人眼看不见。
(2)[1]漂浮的塑料片和硬纸片可减慢杯中水的蒸发,减少水蒸气的产生,则放入干冰后产生的白雾少,而三者上方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几乎是相同的,因此,白雾不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即猜想1错误。
[2]由图乙知道,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读数为26℃。
[3]为判断水蒸气是否来于杯内的水,应比较干冰升华前后杯内水的质量是否变化,所以需要测出干冰升华结束后杯子和水的总质量m2及水的温度t2。
[4]因干冰升华需要吸热,使水温下降,所以不可能导致大量水吸热汽化。
(3)①[1] A、C实验中,干冰都放在水中,干冰直接放入水中时,会产生大量白雾;而用纱布裹着的干冰产生的白雾很少,因此,比较A、C两图可证明是干冰把附近的水击碎成微小水滴,形成“雾化”的效果。
②[2]日常生活中支持这一观点的现象:瀑布前有大量水雾;对应的设备有:雾炮车、超声波雾化器、喷雾器等。
1.(2024·江苏宿迁·一模)下大雪时小雨看到护路工人往路面上撒盐,在相同的气温下,撒了盐后的冰雪会很快熔化。他对此进行了探究,先用电冰箱制取了一些冰块,然后平均分成两份放入两只相同的易拉罐中,在其中一只易拉罐中加入适量的食盐,并用筷子搅拌一段时间(如图甲)。
(1)当两罐内有 出现时,用温度计分别测出罐内混合物的温度(如图乙),加入了食盐的罐中混合物的温度为 ,一只罐外壁出现了白霜,而另一只外壁出现的是小水珠,出现白霜的是 (选填“加食盐”或“未加食盐”)的那只易拉罐;
(2)对比两罐温度后,小雨认为相同的气温下撒了盐后的冰会熔化的原因是 ;小雨还发现,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计的示数 ,由此可知,冰属于晶体。
【答案】 液态水 -7℃ 加食盐 熔点降低 保持不变
【详解】(1)[1][2][3]由题意知,为了探究冰雪熔化的快慢,因此从冰箱里取出一些冰块,分别放入甲乙两个相同的易拉罐中,并在乙罐中相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一段时间,当两罐内有液态水出现,成为冰水混合物时测量温度。由图2中乙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温度计的示数分别是0℃和-7℃,水的熔点是0℃,因此加食盐的水熔点为较低的-7℃;甲未加食盐的混合物的温度为0℃,0℃时水能以液态存在,罐外壁出现的液态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而加食盐的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此温度下水只能以气态或固态存在,罐外壁出现的固态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因此出现白霜的是加食盐的那个罐。
(2)[4][5]对比两罐温度后可知,冰盐混合物的熔点低于冰的熔点,所以相同的气温下撒了盐后的冰会熔化。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持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因此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计的示数保持不变,说明冰属于晶体。
2.(24-25八年级上·陕西咸阳·阶段练习)固态的冰、液态的水和气态的水蒸气是水循环过程中水常见的三种状态,某同学据此画出了如图1所示水的三态变化图,甲、乙、丙分别代表水的三种状态,则甲是 ,乙是 (前两空选填“冰”“水”或“水蒸气”)。如图2所示,“热管”利用流体发生物态变化达到散热目的,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高端科技上,热管里的液体在A端吸热,然后流动到较冷的B端放热,B端通过散热风扇转动将热散出,则在B端的物态变化形式与图1中由 (后两空选填“甲”“乙”或“丙”)到 的物态变化形式相同。
【答案】 水 冰 丙 甲
【详解】[1][2]由图知:丙到甲放热,甲到乙放热,所以丙为气态甲为液态,乙为固态;甲是水,乙是冰,丙是水蒸气。
[3][4]热管里的液体在A端吸热变成气态流向B端,在B端放出热量变成液态,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过程,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过程。由此可知则在B端与甲图3个物态变化中由丙到甲的物态变化形式相同。
3.(2024·江苏宿迁·二模)利用图甲所示的三颈烧瓶做水的沸腾实验。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并绘制出如图乙所示的水温与时间关系图象。
(1)由实验数据可知,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是 ;
(2)当烧瓶中的水沸腾时,将注射器内少量冷水全部注入烧瓶中,如图丙所示。发现烧瓶内的水立刻停止了沸腾,则此时烧瓶内水的沸点 (选填“变高”、“变低”或“不变”);
(3)接下来将三颈烧瓶的右瓶口用塞子密封住,然后向外拉动注射器的活塞,如图丁所示,发现烧瓶中的水再次沸腾了,由此可得出水的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是 ;
(4)对着图丁中烧瓶外壁喷冷水,烧瓶内水再次沸腾了,则所喷撒的位置应该是 (选填“M”或“N”)。
【答案】 保持不变 不变 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M
【详解】(1)[1]由图乙可知,水从4min开始沸腾,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水温保持98℃不变,所以水的沸点是98℃。
(2)[2]三颈烧瓶中的水沸腾时,小明将注射器内少量冷水全部注入三颈烧瓶中,发现烧瓶内的水立刻停止了沸腾,由于此时烧瓶内的气压没有变化,所以此时烧瓶内水的沸点不变。
(3)[3]将三颈烧瓶的瓶口全部用塞子密封住,然后向外拉动注射器的活塞,烧瓶内气体压强减小,因为水的沸点会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因此水会重新沸腾起来,由此可得出水的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是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4)[4]对着烧瓶外壁喷冷水后,瓶内温度降低,水蒸气液化,气体压强减小,因此水的沸点会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水会重新沸腾起来,因此喷洒的位置是M。
防冻液含量/%
30
40
50
60
70
80
90
混合液的凝固点/℃
﹣17
﹣28
﹣37
﹣49
﹣48
﹣46
﹣28
混合液的沸点/℃
103
104
107
111
117
124
141
金属
钠
镁
铝
铜
铁
熔点/℃
97.5
649
660
1083
1535
沸点/℃
1883
1090
2467
2657
2750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t
90
92
94
96
98
99
99
99
99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04 物态变化(讲义)-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讲练测(广东专用),文件包含专题04物态变化讲义原卷版docx、专题04物态变化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专题04 物态变化(练习)(解析版),共3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数据估测正确的是,5℃;,1℃,故此项错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4 物态变化(练习)(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4物态变化练习原卷版docx、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4物态变化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3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