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第二次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江淮十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第二次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六,一周后是农历二十二,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9年3月21日春分,恰逢我国农历2月某日。该日,天津一位摄影爱好者拍摄到“旷野明月”景观。天津滨海地区还发育了潮汐树(海水在涨落过程中堆积与冲刷形成的地貌)。完成下面小题。
1. 一周后( )
A. 下半夜可见月面朝西B. 正值大潮海水水位高
C. 日、月位于地球同侧D. 月亮较太阳早升先落
2. 从农历2月初七到该日,潮汐树的变化( )
A. 向着海洋萎缩B. 向着海洋生长
C. 向着陆地生长D. 向着陆地萎缩
3. 该日白天天津能观测到的杆影末端连线轨迹( )
A. ①B. ②
C. ③D. ④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该日为农历十五、六,一周后是农历二十二、三,月相是下弦月,月亮较太阳早升先落,D正确;下半夜月面朝东,A错误;日地月三者不共线,C错误;出现下弦月时,不会出现大潮,B错误。故选D。
【2题详解】
上弦月向满月过渡,天体引潮力增大,海水水位升高,潮汐树向陆地生长,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题详解】
二分日,非极昼区杆影末端连线,呈东西走向直线,②正确;冬至日,北半球非极昼区杆影末端连线为开口朝北的双曲线,①错误;夏至日,北半球非极昼区杆影末端连线为开口向南的双曲线,③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下面4幅图是我国科学家们在北极地区(73.37°N,165°W)进行科学考察时,在某月5日观测到的(0时、6时、12时、18时)大气温度变化曲线。经科学家分析发现,由于受暖气流影响,极地大气近地面附近气温随时间发生了一次由增强到减弱的逆温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4. 以上4幅图中观测时间可能是0时的是( )
A. ①B. ②
C. ③D. ④
5. 科考最佳时期,北半球最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 )
A. 华北平原桃花盛开B. 南京梧桐大道落英缤纷
C. 江淮地区荷叶飘香D. 长江边滩裸露面积较大
【答案】4. B 5. C
【解析】
【4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夏季北极附近为极昼期,均温约为6度,适宜科学考察,图②近地面气温为4度左右,且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的速率更快,逆温强度最大,为日出前后,该日该地发生极昼现象,0时日出,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北半球夏季,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最适宜北极科考;华北平原桃花盛开出现在春季,A错误;南京梧桐大道落英缤纷发生在秋季,B错误;江淮地区荷叶飘香发生在夏季,C正确;长江边滩裸露面积较大,说明水位低,出现在冬季,D错误。故选C。
下击暴流是指雷暴云中局部的、小范围的强下沉气流引发的在地面及其附近产生的强辐散风。其发生与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联系紧密,通常表现为一束强烈的气流从天空冲向地面,而后气流向周围辐散,越接近地面风速越大,最大地面风力可达15级左右,且往往伴随有低空风切变(风速和风向变化)。2024年3月31日凌晨,南昌市经历了罕见的强对流天气——下击暴流,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多人伤亡。完成下面小题。
6. 南昌低空风切变的影响因素是( )
A. 建筑物B. 河流
C. 气压差D. 地形
7. 下击暴流在近地面形成直线大风可能是( )
①下沉速度快突发性强②局地尺度③地转偏向力影响较小④温差大
A. ①②④B. ②③④
C. ①③④D. ①②③
【答案】6. A 7. D
【解析】
【6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气流向四周辐散,接近地面往往伴随有低空风切变,风速和风向发生变化,南昌市建筑物密集,受建筑物阻挡,风向和风速会发生变化,A正确;南昌市河网密度小,河流对风速和风向变化小,B错误;此次南昌低空风切变主要是受下击暴流的影响,气压差不是主要因素,C错误;南昌地形较平坦,地形造成的低空切变较小,D错误;故选A。
【7题详解】
材料可知,下击暴流在近地面形成直线大风,可能与突发性下沉气流势力强速度快、局地气流辐散范围大、地转偏向力影响小等因素有关,①②③正确;温差大是近地面风形成的原因,但不是下击暴流形成直线大风的原因,④错误;故选D。
延安雨岔谷,为红色砂岩地质,历经千百年风沙切割和流水冲刷而成,由120条峡谷组成。水、阳光、青苔相互交织、光影变幻、色彩斑斓,美不胜收。被誉为“世界活丹霞,中国梦之谷”。最佳欣赏时间是在夏季正午前后。完成下面小题。
8. 该地貌形成过程( )
A. 地壳下沉——外力侵蚀—地壳抬升——断层发育
B. 地壳下沉——外力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C. 外力沉积——地壳下沉—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D. 外力沉积——断层发育—地壳下沉—外力侵蚀
9. 游客参观过程中,最需防范的是( )
A. 暴雨洪涝B. 地震灾害
C. 大风灾害D. 高温酷暑
【答案】8. B 9. A
【解析】
【8题详解】
古地质历史时期,地壳下沉,外力沉积形成厚厚的红色砂岩;后来地壳抬升,将沉积岩抬升出露地表;出露地表接受外力作用风化、侵蚀;经流水切割和风沙侵蚀,形成峡谷。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9题详解】
峡谷谷深、壁陡,呈“V”形,该地夏季多暴雨,易造成洪涝灾害,A正确。依据题干,地震灾害无法判断,B错误。峡谷深且长,谷壁陡,大风灾害可能性不大,C错误;谷底日照时间短,温度较低,无高温酷暑,D错误。故选A。
研究表明,土壤湿度存在水分“呼吸”现象,即白天土壤蒸发损失水分、夜间大气冷凝土壤获得水分。下图为榆中观测站,某年7月16日晴天不同深度土壤湿度的变化曲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下列说法与图片信息相符的是( )
A. 从20cm深度向上土壤湿度在一日内呈周期性变化
B. 10cm和20cm深度土壤湿度的变化具有一致性
C. 随着土壤深度增加湿度变小含水量减少
D. 随着土壤深度增加湿度变大含水量增加
11. 该日5cm深处土壤湿度约在17:00时达到最大,主要影响因素( )
A. 冷凝作用B. 蒸发作用
C. 引水灌溉D. 温差较大
【答案】10. A 11. D
【解析】
【10题详解】
由图可知,深度为5、10、20cm的土壤湿度在一日内呈周期性变化,但10cm和20cm深度土壤湿度的最低值和最高值并不在同一时期,变化的幅度也有明显差异,两者的变化不具有一致性,A正确,B错误;图中显示,深度为5cm处土壤含水量低于10cm处,则10cm以上土壤湿度大致随深度增加而增加,而20cm的土壤含水量低于10cm,并向下土壤含水量变小,CD错误。故选A。
【11题详解】
该地位于榆中且是7月份的晴天,昼夜温差较大,从白昼过渡到黑夜气温快速下降,5cm深度土壤蒸发减弱,水分损失骤减,同时冷凝加强,吸收更多水分,5cm深度处土壤水分收入大于支出,故土壤湿度增加,17时后,随着空气中的水分减少,土壤因冷凝获得的水分减小,该深度处土壤因下渗和蒸发的支出大于收入,土壤含水量开始下降,因此17时该深度处土壤湿度达到最大,D符合题意;冷凝作用和蒸发作用对该深度处的土壤含水量起到一定作用,但不是17时该深度处土壤湿度达到最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排除AB;材料中未体现出引水灌溉等人为因素影响,排除C。故选D。
塔黄分布在喜马拉雅山麓和云南西北部,海拔在4000-4800米的高山流石滩(位于林线和雪线间)上,粗壮挺直,经过5-7年营养累积开花结实,之后便死去,一生只开一次花。塔黄苞片可保障植物在严酷的高山环境中开花结实。完成下面小题。
12. 推测塔黄苞片的主要功能( )
A. 保持热量B. 抗风御寒
C. 光合作用D. 减少蒸腾
13. 塔黄颜色艳丽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 减少水分蒸腾B. 更好光合作用
C. 吸引昆虫传粉D. 为了美观
14. 云南西北部高山流石滩分布高度存在东西差异,主要影响因素( )
A. 坡向差异B. 大气环流
C. 海陆分布D. 纬度位置
【答案】12. A 13. C 14. B
【解析】
【12题详解】
塔黄苞片相互重叠,将所有的花部器官包裹起来,像温室大棚一样保持器官热量,确保其在严酷的环境下开花结实,A项正确;塔黄粗壮挺直的主要功能是抗风,苞片抗风作用不突出,B错;苞片没有叶绿体,无法进行光合作用,C项错误;苞片面积大,蒸腾作用不会减少,D项错误。故选A。
【13题详解】
传粉昆虫主要通过视觉定位开花植物,塔黄苞片大且颜色艳丽,更容易被发现。从而实现昆虫传粉繁殖的目的,C正确;颜色艳丽不会减少水分蒸发,塔黄颜色艳丽但是苞片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美观不是植物颜色艳丽的原因,这是从人类欣赏的角度出发的,D错误。故选C。
【14题详解】
大气环流影响大气降水,影响雪线的高低,高山流石滩主要分布在林线和雪线之间,所以影响流石滩高低的实质是雪线高度差异,东坡是夏季风迎风坡,因此东坡的流石滩高度低,所以影响流石滩分布高度东西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大气环流,B正确;坡向的南北有光照差异,温度可能会有差异,而东西方向上的光照差异不大,A错误;云南西北部高山东西方向都距海较远,海陆分布差异较小,C错误;东西方向纬度差异不大,D错误。故选B。
每年有大约400座冰山完成从格陵兰岛始发的漫长行程,最终漂入纽芬兰岛附近的温暖水域。读北大西洋中高纬度洋面年平均水温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纽芬兰岛冰山的最佳欣赏月份是( )
A. 5月B. 8月
C. 2月D. 12月
16. 从海—气相互作用角度看,图中乙海域气温较同纬度偏高的原因是( )
A. 大气降水,将水分输入到海洋B. 暖流过境,海水从大气吸收更多热量
C. 暖流过境,增加海水潜热释放D. 纬度较高,海水冷凝作用,释放热量
【答案】15. A 16. C
【解析】
【15题详解】
纽芬兰岛附近的冰山来自极地地区,受东格陵兰寒流和拉布拉多寒流的影响,极地的冰山被带至该海域。5月,气温升高,格陵兰岛的冰川融化,部分冰体分离,易被带到纽芬兰岛附近海域,A正确;8月,海水水温高,冰山南下过程中易融化(注意题干问的是“纽芬兰岛附近”),排除B项;12月、2月,格陵兰岛气温降低,冰川面积扩大,可被洋流带走的冰山不多,南下冰山数量最少,排除CD项。故选A。
【16题详解】
乙海域,因北大西洋暖流过境增温,海水蒸发释放潜热,加热大气,气温较同纬度海域偏高,C正确,B错误;大气降水通过将水分输送到海洋表面,增加了海水的湿度,但这并不会直接导致海水温度升高。相反,降水过程中的蒸发和凝结会消耗大量的热量,从而可能使海水温度降低,A错误;题干要求的是同纬度海域相比较,因此D错误;故选C。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2024年暑假,某中学地理社团,对巢湖地区进行地貌、地质构造野外实习。第一站,龟山公园,同学们在此处,发现了大量的三叶虫化石和菊石;第二站,平顶?,该地有保存完好的向斜构造和断层构造;同学们拍照如下。
(1)“将今论古”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我们依据巢湖地区发现的大量三叶虫化石和菊石,可推知,巢湖地层形成于哪个地质年代?依据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从古地质历史时期到现在,巢湖地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某同学在平顶山山脚下,发现一处典型的断层构造如图乙,并且做了手绘图如丙所示。联系所学知识、结合材料,指出该同学判断其为断层构造的理由。
【答案】(1)古生代;海洋环境演变为陆地环境,地层抬升(垂直运动、隆起、上升均正确);有褶皱(向斜)发育,地层水平运动。
(2)岩层断裂,并发生位移;沿断层线两侧岩体破碎;地表有明显的破碎带;有节理发育。
【解析】
【小问1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叶虫和菊石属于海洋无脊椎动物,生活在古生代;巢湖地区发现的大量三叶虫化石和菊石,说明早期巢湖为海洋环境,由海洋环境演变为陆地环境,由于地层抬升(垂直运动、隆起、上升均正确),海水外泄,形成断层;该地有保存完好的向斜构造,说明受地壳水平挤压形成。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该处的岩层断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沿断层线两侧的岩体受地壳运动影响较为破碎;地表岩石破碎,有明显的破碎带;图中岩层具有节理发育,故为断层构造。
18.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第33届奥运会于2024年7月26日到8月11日在法国巴黎举办。该国南部地中海沿岸科斯克洞穴,洞内多石钟乳,目前其唯一入口位于海平面以下36米。洞壁有各种各样的史前壁画,内容有海豹和各种鱼类等,大部分是海洋生物。下图为洞穴示意图(175米是洞口到洞穴的距离,其余数字为海拔)和赤道式日晷图。
材料二:研究结果显示:科斯克洞穴内,动物壁画为2万年前末次盛冰期的古人类活动遗迹。
(1)指出开幕式当天,清华园内日晷晷针影子落在上盘还是下盘?画出晷针影移动轨迹。
(2)从气候和海平面关系的角度,说明距今2万年以来洞穴入口位置的变化。
(3)科斯克洞穴内,动物壁画为2万年前末次盛冰期的古人类活动遗迹,指出推断理由。
【答案】(1)上盘;自西南按顺时针转至东南呈优弧线(如图)
(2)2万年以来,该地气候经历冷暖交替变化;寒冷期海平面低于洞口海拔,洞口出露;温暖期,海平面升高,洞口被淹没,位于海平面以下。
(3)2万年前气候寒冷,海平面低至洞口以下;洞内有古人活动遗迹和海洋生物壁画。
【解析】
【小问1详解】
赤道式日晷的晷盘与赤道平面保持一致,晷针与地轴方向一致。根据材料中赤道式日晷示意图可以判断,日晷上盘面向正北,下盘面向正南。当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时,晷针的影子落在上盘,指示时刻;当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时,晷针的影子落在下盘,指示时刻;二分日,太阳光线与晷盘平行。结合材料和题干,奥运会开幕式当天(7月26日)处于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在北京清华园内的日晷晷针影子落在上盘。当天日出东北,晷针影子指向西南;日落西北,晷针影子指向东南。由于当日昼长大于夜长,因此晷针的移动轨迹是一个优弧。在图中应画出自西南向东南按顺时针方向呈现的优弧。
【小问2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洞穴的唯一洞口目前位于海平面以下36米,而洞穴内壁有各种各样的史前壁画,说明该洞穴的洞口曾经位于海平面以上,以此推测海平面的变化。根据气候变化与海平面的关系可以推断,距今2万年以来,气候出现冷暖交替,当气候转暖时,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将洞口淹没,洞口处于海平面以下;当气候转冷时,冰川增多,海平面下降,洞口露出海平面以上。
【小问3详解】
结合题干,2万年前处于末次盛冰期,此时气候寒冷,冰川增加,海平面下降,导致洞穴的洞口位于海平面以上。此时洞穴内有古人类活动,产生遗迹和动物壁画。
19.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中国风尘沉积的发育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扩张的特点,其中,中国黄土高原的风尘沉积序列因连续性好、年代框架可靠以及环境信息丰富而成为古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载体,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揭示了亚洲季风和内陆干旱化过程的演变历史。黄土高原以外的其他地区也有第四纪风成黄土的分布,例如江苏省的南京、镇江和扬州一带(宁镇扬地区)分布的下蜀黄土(如图)。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其开始形成于0.9百万年全球变冷时期。
材料二:下蜀黄土(下蜀黄土为第四纪风成堆积的边缘相)垂向上深色层与浅色层互层,与黄土高原典型的黄土—古土壤序列极为相似。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黄土层颜色较深,有机质含量少黄土层颜色较浅。下图为青山土壤剖面及其对应的磁化率。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黄土高原地区黄土形成的基本条件。
(2)据材料判断下蜀黄土形成期,我国黄土高原地区黄土堆积特点。
(3)结合材料二,推测黄土壤磁化率与成土期气候特征的关系。
【答案】(1)存在较大规模的风尘源区;具有足够强劲的搬运风力;高大地形阻挡风速减慢,黄土沉积。
(2)黄土堆积面积扩大;黄土沉积速率加快;沉积物的粒径明显偏粗大
(3)下蜀黄土垂向上深色层与浅色层互层,与黄土高原典型的黄土—古土壤序列极为相似;浅色层对应磁化率低,降水少,该时期气候偏干;深色层对应磁化率高,降水多,该时期气候偏湿。
【解析】
【小问1详解】
存在较大规模的风尘源区,即黄土堆积物的来源;结合所学知识,黄土属于风力沉积地貌,具有足够强劲的搬运风力;高大地形阻挡风速减慢,有稳定的沉积环境,导致黄土沉积。
【小问2详解】
由材料可知,下蜀黄土(下蜀黄土为第四纪风成堆积的边缘相)垂向上深色层与浅色层互层,与黄土高原典型的黄土—古土壤序列极为相似。下蜀黄土形成时期,以风尘沉积为主,黄土堆积面积扩大;整体较为干旱,风力较大,黄土沉积速率加快;风力的搬运能力较强,沉积物的粒径明显偏粗大。
【小问3详解】
由材料可知,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黄土层颜色较深,有机质含量少黄土层颜色较浅。下蜀黄土垂向上深色层与浅色层互层,与黄土高原典型的黄土—古土壤序列极为相似;浅色层对应磁化率低,降水少,该时期气候偏干,植被覆盖率低,有机质含量少;深色层对应磁化率高,降水多,该时期气候偏湿,植被覆盖率高,有机质含量多。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5届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上学期11月第二次联考地理试题,文件包含安徽省江淮十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第二次联考地理试题pdf、地理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11月)地理试题PDF版含解析,文件包含江淮十校-地理试题pdf、江淮十校-地理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11月)地理试题PDF版含解析,文件包含江淮十校-地理试题pdf、江淮十校-地理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