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高中生物实战高考一轮复习含答案
高中生物实战高考一轮复习第2讲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糖类和脂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实战高考一轮复习第2讲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糖类和脂试题含答案,共35页。
1.基于水和无机盐的种类和作用、糖类和脂质的种类和功能的认识,形成生命的物质观。(生命观念)
2.通过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等实验,明确实验原理,学会实验材料的选择,分析实验过程的操作和实验结果。(科学探究)
3.关注糖类、脂质等物质的过量摄入对健康的影响,宣传有关营养保健的知识。(社会责任)
考点一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无机物
1.组成细胞的元素
(1)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在元素种类和含量上的关系
(2)元素种类和存在形式
2.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3.细胞中的无机物
(1)细胞中的水
(2)细胞中的无机盐
4.有关细胞中无机盐的归纳与整合
(1)常考无机盐的功能
(2)验证某种矿质元素的生理功能
①实验设计
a.对照组:植物+完全培养液―→正常生长。
b.实验组
②实验成功关键
a.实验中应保证实验材料的统一性,即材料的种类、生长状况应一致等。
b.实验组加入X的目的是使实验组前后对照,以增强说服力。
矿质元素吸收和水分吸收的关系
题型1 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辨析
1.科学家在加利福尼亚州东部的莫诺湖里发现了一种被称作GFAJ-1的独特细菌,这种细菌能利用剧毒化合物——砒霜中的砷来代替磷元素构筑生命分子,进行一些关键的生化反应。根据上述材料进行预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GFAJ-1细菌体内含量较多的六种元素可能是碳、氢、氧、氮、砷、硫
B.砷对多数生物有毒可能是因为砷能够替代磷参与生化反应,造成新陈代谢紊乱
C.砷元素同存在丁GFAJ-1细菌细胞膜以及糖类、DNA和RNA中
D.该发现使人类对生命的认识发生了重大改变,拓宽了人类在地球极端环境中探索生命的思路
2.下表是组成玉米细胞和人体细胞的部分元素及含量(干重,质量分数),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不仅表中的元素,生物体内的所有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能找到
B.Mg在玉米和人体细胞中含量均较少,所以它并不重要
C.人体细胞中N的含量高于玉米,这可能与人体细胞中糖类含量较高有关
D.表中列举的元素中Ca和K是微量元素
题型2 水和无机盐功能的分析
3.下列有关生物体内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水分子的跨膜运输方向是高浓度溶液→低浓度溶液
B.越冬植物体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下降
C.细胞中自由水含量降低是细胞衰老的特征之一
D.水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4.无机盐是构成生物体内重要化合物的组成成分,同时又参与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当人体缺Fe2+时,会出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B.当血液中Ca2+浓度过低时,会出现肌肉抽搐现象
C.神经元内K+浓度高于膜外,而Na+浓度相反
D.和等离子参与维持血浆的酸碱度
题型3 无机盐生理功能的验证方法
5.设计实验探究X是否属于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无机盐,某同学的构思大致如下:本实验中采用甲组、乙组之间的空白对照;以及乙组中实验前(无X)与实验后(有X)之间的自身对照。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组是对照组、乙组是实验组
B.实验需在黑暗密闭条件下进行
C.“植物的生理状态相同”属于此实验的无关变量
D.此实验如果是无土栽培,则实验前营养液要灭菌
6.某地常出现苹果小叶病,甲同学认为是缺锌导致的,乙同学认为是缺镁引起。甲同学开展了以下实验:材料用具:若干长势相同的苹果幼苗,蒸馏水,全素培养液,相应的缺锌培养液,相应的缺镁培养液,培养缸等。实验步骤:
(1)将苹果幼苗随机均分为A、B、C三组,放入培养缸中,A组添加适量全素培养液,B组添加等量的缺锌培养液,C组添加 。
(2)将三组苹果幼苗放在 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幼苗的生长发育状况。
(3)结果预测与分析:A缸内苹果幼苗正常。若B缸内苹果幼苗表现出小叶病,而C缸不表现出小叶病,则说明 ;若 ,则说明小叶病由缺镁引起;若 ,则说明小叶病与缺镁和缺锌都有关;
(4)乙同学将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作为观测指标,其余步骤与甲同学相同。实验发现C组相同面积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小于A组和B组,此结果 (填“能”或“不能”)证明该同学观点,理由是 。
考点二 糖类、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1.细胞中的糖类
2.细胞中的脂质
3.细胞中糖类与脂质的关系
1.糖类和脂肪均由C、H、O三种元素组成,氧化分解产生CO2、H2O,同时释放能量。但脂肪中C、H的相对含量远远高于糖类,所以同质量的脂肪和糖类氧化分解,脂肪耗氧量多、放能多、产水多、释放CO2多。
2.种子形成和萌发过程中糖类和脂质的变化
种子形成时,光合作用产物的输入导致其干重增加。种子萌发时,吸收水分导致其鲜重增加,非油料作物的种子由于只进行细胞呼吸导致干重减少,油料作物种子萌发初期干重有所增加(是因为脂肪转化为糖类的过程中增加了氧元素),然后再减少。
题型1 辨析糖类、脂质的种类与功能
7.下列关于细胞中糖和脂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糖类和脂肪的组成元素完全相同
B.脂质和核酸都存在于所有的细胞中
C.胆固醇可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D.生物体内的糖类绝大多数以葡萄糖的形式存在
8.用葡萄糖培养液培养脂肪细胞时,即使没有向培养液中添加脂肪,新形成的脂肪细胞中也会出现油滴。下列关于细胞中糖和脂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脂肪分子中氢的含量少于糖类,而氧的含量更多
B.葡萄糖在培养液中转化成脂肪后进入脂肪细胞
C.组成脂肪的脂肪酸中的相邻碳原子之间不一定都以单键相连
D.人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低于正常时,肌肉中的糖原便分解产生葡萄糖及时补充
题型2 种子成熟和萌发过程中化合物的变化分析
9.科研人员将某油料作物种子置于条件适宜的环境中培养,定期检测种子萌发过程中脂肪的相对含量和干重,结果如图所示。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导致AB段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O
B.油菜种子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脂质
C.油菜种子萌发时消耗的能量均来自脂肪的氧化分解
D.油菜种子萌发过程中脂肪不能转化成糖类
10.某油料作物种子中脂肪含量为种子干重的70%。为探究该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干重及脂肪的含量变化,某研究小组将种子置于温度、水分(蒸馏水)、通气等条件适宜的黑暗环境中培养,定期检查萌发种子(含幼苗)的脂肪含量和干重,结果表明:脂肪含量逐渐减少,到第11d时减少了90%,干重变化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观察胚乳中的脂肪,常用 染液对种子胚乳切片染色,然后再显微镜下观察,可见
色的脂肪微粒。
(2)实验过程中,导致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 (填“C”、“N”或“O”)。
(3)实验第11d如果使萌发种子的干重(含幼苗)增加,必须提供的条件是 和 。
考点三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1.检测原理
(1)还原糖的检测
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2)脂肪的检测:脂肪+苏丹Ⅲ染液→橘黄色。
(3)蛋白质的检测: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2.实验步骤
(1)还原糖的检测
(2)脂肪的检测
(3)蛋白质的检测
选材与制备:蛋清稀释液或豆浆滤液
↓
颜色反应:
↓
结论:组织样液中含有蛋白质
1.把握三类有机物检测在操作步骤上的“三个唯一”
2.区分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一同三不同”
(1)检测还原糖时使用的斐林试剂要现配现用的原因:斐林试剂很不稳定,容易产生蓝色的Cu(OH)2沉淀,所以应将甲液和乙液分别保存,使用时现配现用。
(2)在还原糖检测实验中,若待测组织样液中不含还原糖,加入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的现象不是无色,而是蓝色,即Cu(OH)2的颜色。
(3)检测蛋白质时,加入过量的双缩脲试剂B液后,如果没有产生明显的紫色反应,可能的原因是加入的双缩脲试剂B液过量,CuSO4在碱性溶液中生成大量的Cu(OH)2蓝色絮状沉淀,会遮蔽实验中所产生的紫色,影响观察效果。
(4)斐林试剂甲液和双缩脲试剂A液完全相同,将斐林试剂乙液用蒸馏水稀释5倍后便成为双缩脲试剂B液,可用于蛋白质的检测。
3.实验成功的3个关键点
题型1 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检测原理与基本操作
11.下列关于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操作步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用于鉴定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
B.检测花生种子中的脂肪时,子叶切片经苏丹Ⅲ染色后,需用清水反复冲洗
C.检测蛋白质时,用加热后的豆浆作为实验材料仍可产生紫色反应
D.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需水浴加热2 min才能观察到紫色
12.现提供新配制的斐林试剂甲液(0.1 g/mL NaOH溶液)、乙液(0.05 g/mL CuSO4溶液)、蒸馏水,若充分利用上述试剂及必需的实验用具,能鉴别出下列哪些物质( )
①葡萄糖 ②蔗糖 ③蛋白质 ④纤维素 ⑤麦芽糖 ⑥淀粉
A.①⑤B.①③⑤C.①⑤⑥D.①②④⑤
13.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结晶胰岛素和酵母丙氨酸转移RNA,关于蛋白质和核酸这两种生物大分子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素组成相同
B.单体组成相同
C.在细胞内合成的部位相同
D.单体间有严格的排列顺序
14.乳糖不耐症是一种存在于部分人群(主要是成人)中的生理现象。母乳和牛乳中的糖类主要是乳糖,如果人体中乳糖酶的分泌量减少或活性不高就不能完全消化和分解乳汁中的乳糖,部分乳糖被肠道菌群分解成乳酸、二氧化碳等。乳酸刺激肠壁,增加肠蠕动而出现腹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婴儿体内乳糖酶含量比成人体内高
B.肠道菌群通常利用乳糖作为有氧呼吸的底物
C.乳糖由两分子半乳糖组成,不能被小肠直接吸收
D.消化道里其他酶不能分解乳糖,不能体现酶的专一性
15.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搭载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名航天员飞往太空。在中国空间站的三个月里,天宫二号货运飞船曾为天和核心舱送去一份“鱼香肉丝外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鱼香肉丝中含有的糖类均可直接被航天员体内的肌肉细胞吸收合成肌糖原
B.鱼香肉丝中的肉类和蔬菜类食物可为航天员提供蛋白质、糖类等营养物质
C.航天员从鱼香肉丝中摄入的糖类、脂肪、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均可作为细胞的能源物质
D.因“鱼香肉丝外卖”已经煮熟,所以不能用双缩脲试剂检测其中是否含有蛋白质
16.同位素标记法可用于研究物质的组成。以下各组物质中,均能用15N标记的是( )
A.核糖核酸和氨基酸B.脂肪和纤维素
C.乳糖和乳糖酶D.脱氧核糖核酸和淀粉
17.很多运动员喝一大口水后会立马吐出来,这种现象在足球场上更为常见。就像用漱口水漱口一样,把水喝到嘴里然后吐出来,并不下咽。这种喝水方式,有一个专业的名称是“碳水化合物漱口”。碳水化合物漱口所用溶液多为运动饮料或自行配制的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组成糖类的元素主要是C、H、O
B.糖类是细胞的能源物质,所有糖类均可供能
C.高糖饮食容易引起肥胖,糖类在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大量转化为脂肪
D.“碳水化合物漱口”可能是因为口腔中的受体接收刺激后,会激发与奖赏相关的大脑区域,提振人的情绪和精神
一、单选题
18.如图1是细胞中化合物含量的扇形图,2是有活性的细胞中元素含量的柱形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图1表示细胞鲜重,则A、B化合物依次是H2O、蛋白质
B.若图2表示组成人体细胞的元素含量(鲜重),则a、b、c依次是O、C、H
C.地壳与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都是a,a是最基本元素
D.若图1表示细胞完全脱水后化合物的含量,则A化合物具有多样性,其必含的元素为C、H、O、N
19.某校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生物组织中还原糖检测的实验(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实验材料选择方面,用苹果比用植物叶片的效果要好
B.在制备生物组织样液时,加入石英砂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还原糖的溶解
C.用于该实验检测的斐林试剂也可用于检测蛋白质,只是添加试剂的顺序不同
D.使用斐林试剂时,不需要水浴加热
20.目前,人类已经发现了100多种化学元素,它们参与了各种生物以及非生物成分的组成。以下关于生物体内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铁、磷等微量元素参与细胞复杂化合物的形成
B.组成细胞的各种元素都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C.人体细胞和玉米细胞干重前四位元素种类及含量相同
D.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含量与无机环境差异很大,与细胞内的有机化合物如糖类等有关
21.下列关于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中的水有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存在形式,并可相互转化
B.有氧呼吸生成的水中的氢大部分来自线粒体中葡萄糖的分解
C.种子萌发时细胞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要比种子休眠时高
D.由氨基酸形成多肽链时,生成物H2O中的氢来自氨基和羧基
22.“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某生物兴趣小组以玉米幼苗为实验材料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步骤一损失的水在细胞中以游离形式存在,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B.步骤二损失的水与细胞内其他物质相结合,在细胞内的含量稳定
C.步骤三损失的主要是无机盐,它们在细胞中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
D.干旱环境中生长的玉米,其细胞中结合水与自由水比值相对较高
23.水和无机盐是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下列正确的是( )
A.将农作物秸秆充分晒干后,其体内剩余的物质主要是无机盐
B.大量元素Fe参与构成血红素
C.北方冬小麦在冬天来临前,结合水的比例会逐渐下降
D.人体内Na+缺乏会引起神经、肌肉细胞的兴奋性降低,最终引起肌肉酸痛、无力等
24.锌调节GTP酶金属蛋白激活剂1(ZNG1)是第一个被发现的锌金属伴侣蛋白,可将锌输送到特定的蛋白质中,否则该特定蛋白就无法发挥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锌是组成细胞的微量元素,是构成ZNGI和血红蛋白的重要元素
B.ZNG1和需要锌的蛋白质的功能均与其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有关
C.该实例说明细胞中的无机盐和有机物需要相互配合才能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D.若ZNG1不能发挥作用,即使细胞中锌含量正常生物体也可能表现出缺锌的症状
25.下列关于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磷脂是所有细胞必不可少的脂质B.脂肪是所有细胞的主要储能物质
C.所有的单糖都是细胞的能源物质D.所有二糖都由两分子葡萄糖形成
26.下列关于细胞中糖类和脂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纤维素和脂肪彻底氧化分解的终产物都是二氧化碳和水
B.维生素D属于胆固醇,其可促进人体肠道对钾和钙的吸收
C.相同质量的糖类和脂质彻底氧化分解,脂肪释放的能量更多
D.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组成成分,还可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27.下列关于动植物体内糖类和脂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组成脂肪和淀粉的元素不相同
B.磷脂与胆固醇都是脂质,都是植物细胞细胞膜不可缺少的成分
C.植物中脂肪大多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在室温时呈液态
D.糖类可大量转换为脂肪,脂肪也能大量转换为糖类
28.为了向科学调控小麦种子萌发提供理论依据,有学者研究了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还原糖和总糖含量的变化。研究人员在小麦种子吸水4小时后,每隔4小时对种子中各种糖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糖类是细胞中主要的能源物质,小麦种子中含量丰富的二糖只有蔗糖
B.小麦种子萌发12小时后,还原糖的含量升高,发生这一变化与种子萌发12小时后蔗糖消耗迅速增加密切相关
C.种子萌发20小时后,蔗糖含量下降最可能得原因是蔗糖水解
D.可用斐林试剂鉴定小麦种子中的蔗糖,使用时需水浴加热
二、多选题
29.某研究小组将未萌发的小麦种子分别置于20℃和30℃恒温箱中培养4天,之后取等量的萌发种子分别制成提取液甲和提取液乙,进而继续进行有关实验,探究酶的特性,过程如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据表内容可推测,提取液甲和提取液乙中含有麦芽糖酶
B.试管3的颜色最可能是蓝色
C.该实验可说明适宜温度下萌发的小麦种子合成的酶较多
D.淀粉水解过程中,酶提供能量的同时降低该反应的活化能
三、综合题
30.种子中储藏着大量淀粉、脂质和蛋白质,不同植物的种子中,这些有机物的含量差异很大。通常根据有机物的含量将种子分为淀粉种子、油料种子和豆类种子。下图是油料种子成熟和萌发过程中营养物质的含量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与糖类相比,脂肪作为储能物质的优点是 。
(2)油料种子在成熟过程中,糖类和脂肪含量的变化情况是 。油料种子成熟与萌发过程中,糖类和脂肪是相互转化的,图中给出的依据是 。
(3)油料种子萌发初期,干重会先增加。结合图2和有机物的化学元素组成特点,推测其原因是 。
(4)谷类种子和油料种子分别以淀粉和脂肪为主要营养物质,种子萌发时这两种物质都氧化分解为CO2和H2O。现有谷类种子和油料种子各一组,请根据种子在适宜条件下萌发时氧气消耗量与二氧化碳释放量的关系,设计实验以确定种子的类型,简要写出:
实验思路: ;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
项目
水分吸收
矿质元素吸收
区别
水分吸收为渗透作用,不需要ATP
矿质元素吸收主要为主动运输,需要ATP
联系
(1)都发生在根毛区;(2)矿质元素需要溶于水中才能进行;
(3)矿质元素的吸收增加细胞液浓度,从而促进水的吸收;
(4)水分能及时将吸收的矿质元素运走,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矿质元素的吸收
元素
玉米细胞
人体细胞
C
43.57
55.99
H
6.24
7.46
O
44.43
14.62
N
1.46
9.33
K
0.92
1.09
Ca
0.23
4.67
P
0.20
3.11
Mg
0.18
0.16
S
0.17
0.78
种子类型变化
非油料作物种子(如小麦)
油料作物种子(如大豆)
种子形成时
可溶性糖(还原糖)→淀粉
糖类→脂肪
种子萌发时
淀粉→可溶性糖(还原糖)
脂肪→甘油、脂肪酸→糖类
唯一需要加热
还原糖检测,且必须水浴加热,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若不加热,则无砖红色沉淀出现
唯一需要显微镜
切片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
唯一使用酒精
脂肪的检测,实验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
选材
(1)上述实验中都不宜选取有颜色的材料,否则会干扰实验结果的颜色变化。(2)蛋白质检测中,若用大豆作材料,必须提前浸泡;若用蛋清作材料,必须稀释,防止其黏在试管上不易刷洗;且该实验应预留部分组织样液作对比
设置对照
物质检测实验一般不设立对照实验,若需设立对照实验,对照组应加入成分已知的物质,如验证唾液淀粉酶是蛋白质,对照组可加入稀释的鸡蛋清
实验试剂
脂肪检测的过程中滴加1~2滴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的目的是洗去浮色,原理是苏丹Ⅲ染液易溶于酒精
实验操作内容
试管1
试管2
试管3
底物控制
2mL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
自变量控制
提取液甲
提取液乙
蒸馏水
温度控制
45℃水浴中保温 5min
试剂控制
2mL斐林试剂
温度及时间控制
65℃水浴中加热2min
观察指标
3支试管中液体的颜色
结果
浅砖红色
砖红色
?
《第2讲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糖类和脂》参考答案:
1.C
【分析】细胞内的含量较多的元素有碳、氢、氧、氮、磷、硫等;糖类的元素组成是碳、氢、氧。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元素是碳、氢、氧、氮,有的含有硫。DNA、RNA、ATP和磷脂的元素组成是碳、氢、氧、氮、磷。
【详解】A、细胞内含量较多的元素有碳、氢、氧、氮、磷、硫等,在GFAJ-1细菌体内,砷元素可以代替磷元素,说明GFAJ-1细菌体内含量较多的六种元素可能是碳、氢、氧、氮、砷、硫,A正确;
B、由题意可知:砷可以代替磷元素构筑生命分子,进行一些关键的生化反应,说明对于多数生物而言,砷之所以有毒,可能是因为砷能够替代磷参与生化反应,造成新陈代谢紊乱,B正确;
C、砷元素可存在于GFAJ-1细菌的细胞膜、DNA和RNA中,糖类的元素组成是C、H、O,因此砷元素不可能在糖类中,C错误;
D、由题意可知:该发现使人类对生命的认识发生了重大改变,拓宽了人类在地球极端环境中探索生命的思路,D正确。
故选C。
2.A
【分析】1、细胞鲜重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氧,细胞干重中含量最高的元素的碳。
2、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等,其中C、H、O、N为基本元素,C为最基本元素,O是含量最多的元素。微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包括Fe、Mn、Zn、Cu、B、M等。
【详解】A、生物总是和外界环境进行着物质交换,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归根到底是从无机自然界中获取的,因此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能找到,A正确;
B、Mg是大量元素,是玉米和人体细胞中的必需元素,B错误;
C、人体细胞中N的含量高于玉米,这可能与人体细胞中蛋白质含量较高有关,C错误;
D、表中列举的元素中Ca和K都是大量元素;
故选A。
3.A
【分析】细胞内的水以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形式存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还参与许多化学反应,自由水能自由移动,对于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运输具有重要作用;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越高,细胞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差,反之亦然。
【详解】水分子的跨膜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方向是低浓度溶液→高浓度溶液,A错误;休眠或越冬的植物体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下降,细胞代谢变慢,但抗逆性增强,有利于抵抗不利的环境条件,B正确;衰老细胞代谢缓慢,水含量降低,故细胞内自由水含量的降低是细胞衰老的特征之一,C正确;水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D正确。
4.A
【分析】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生理作用有:(1)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2)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Ca2+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3)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和细胞的形态。
【详解】A、人体缺Fe2+时,可能会导致缺铁性贫血,但不一定会出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突变引起的,A错误;
B、无机盐可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Ca2+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B正确;
C、神经元内K+浓度高于膜外,而Na+浓度相反,两种离子与神经的兴奋性有关,C正确;
D、HCO3− 和 HPO42− 等离子参与构成内环境的缓冲对,能够维持血浆的酸碱度,D正确。
故选A。
5.B
【分析】矿质元素以离子形式被根尖吸收,这些元素的作用:(1)必需元素参与生命物质的构成,调节酶的活性和细胞的渗透势和水势;(2)植物对微量元素的需要量虽然很小,但微量元素有着重要的生理功能;(3)必需营养元素缺乏时出现的症状称为缺素症,是营养元素不足引起的代谢紊乱现象。任何必需元素的缺乏都影响植物的生理活动,并明显地影响生长。患缺素症的植物虚弱、矮小,叶片小而变形,而且往往缺绿。根据缺素症的症状和在植株上发生的部位,可以鉴定所缺营养元素的种类。
【详解】该实验中分两次对照,开始实验的对照组是甲组、此时乙组是实验组,之后的乙组是本身之前的实验进行前后自身对照,A正确;此实验的无关变量有选一些相同的植物、适宜的培养条件等,如需要适宜的温度、光照等,以保证幼苗在适宜的条件下能正常生长,B错误、C正确;若实验是无土栽培,则实验前营养液要灭菌,D正确。
【点睛】证明某矿质元素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元素的实验思路中,容易忽视的是得到缺乏组的植物生长发育不正常的症状后,还必须补充该矿质元素继续培养,看植株是否恢复正常生长发育。
6.(1)等量缺镁的营养液
(2)相同的适宜的条件下
(3) 苹果小叶病是由缺锌引起的 B缸内苹果幼苗表现正常,C缸内苹果幼苗表现出小叶病 B、C两缸内的幼苗都表现为小叶病
(4) 不能 镁是组成叶绿素的必需元素,C组添加的是缺镁的培养液,叶绿素含量少于A和B组,但不能证明小叶病是缺镁引起的
【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苹果小叶病是土壤中缺锌引起的还是土壤中缺镁引起的;由实验目的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液中是否含有锌元素和镁元素,因变量是苹果叶片的生长状况;由于该实验是探究实验,预期的结果有多种情况,可能与锌有关、可能与镁有关,可能与二者都有关,也可能与二者都无关。
【详解】(1)由实验目的分析出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液中否含有锌元素和是否含有镁元素,因此实验分为三组,A组是全营养液作为对照,B组是缺锌的营养液,C组是等量缺镁的营养液。
(2)实验设计应遵循无关变量一致原则,故应将三组苹果幼苗放在相同的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苹果幼苗的生长发育状况。
(3)A缸是完全营养液,因此A中的苹果幼苗长成生长,故预期结果为:如果苹果小叶病是由缺锌引起的,则B缸内苹果幼苗表现出小叶病,而C缸没有小叶病;如果苹果小叶病是由缺镁引起的,则C缸内苹果幼苗表现出小叶病,而B缸没有小叶病;如果苹果小叶病与缺锌和缺镁都有关,则B、C两缸内的幼苗都表现为小叶病;如果苹果小叶病与缺镁和缺锌均无关,则B、C两缸内幼苗都不表现为小叶病。
(4)叶绿素含量不是小叶病的观测指标(叶绿素含量与小叶病无明显相关性),镁是组成叶绿素的必需元素,C组添加的是缺镁的培养液,叶绿素含量少于A和B组,故C组相同面积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小于A组和B组,故不能说明小叶病是缺镁引起的。
7.D
【分析】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主要分为单糖(如葡萄糖、果糖等)、二糖(如蔗糖、麦芽糖、乳糖等)和多糖(糖原、纤维素、淀粉)。
【详解】A、糖类和脂肪的组成元素完全相同,均为C、H、O,A正确;
B、脂质和核酸都存在于所有的细胞中,所有细胞生物膜均含有磷脂,所有细胞均含有核酸,B正确;
C、胆固醇可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C正确;
D、生物体内的糖类绝大多数以多糖的形式存在,D错误。
故选D。
8.C
【分析】1.糖原、淀粉、纤维素是由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大分子化合物,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2.等质量的糖类和脂肪相比,脂肪中含有的H元素多,氧化分解消耗的氧气多,释放的能量多,因此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
【详解】A、与糖类相比,脂肪中含有的H较多,且氧含量少,因此在氧化分解时消耗的氧气较多,释放的能量多,A错误;
B、题中显示,培养液中没有添加脂肪,而新形成的脂肪细胞中却出现了油滴,据此可推测,葡萄糖进入脂肪细胞之后转化为脂肪,B错误;
C、组成脂肪的脂肪酸中的相邻碳原子之间可能会有碳碳双键的存在,即不一定都以单键相连,C正确;
D、人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低于正常时,肝脏细胞中的糖原便分解产生葡萄糖及时补充,D错误。
故选C。
【点睛】
9.A
【分析】油料种子含有较多的脂肪,种子萌发过程中(含幼苗)的脂肪会转变成糖类,脂肪含量减少,糖类与脂肪相比含有较多的O原子,所以有机物含量增加;种子萌发过程中代谢旺盛,糖类经过呼吸作用,氧化分解,释放能量,所以有机物的含量又减少;幼苗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当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时,有机物开始积累。
【详解】A、种子萌发过程中(含幼苗)的脂肪会转变成糖类,脂肪含量减少,糖类与脂肪相比含有较多的O原子,所以有机物含量增加,因此导致AB段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O,A正确;
B、油菜种子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B错误;
CD、种子萌发时,脂肪转变为可溶性糖,种子萌发时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细胞中可溶性糖的氧化分解,CD错误。
故选A。
10. 苏丹Ⅲ(Ⅳ) 橘黄色(红色) O 适宜的光照 所需的矿质元素
【详解】(1)苏丹Ⅲ能将脂肪染成橘黄色,苏丹Ⅳ能将脂肪染成红色。
(2)油料作物种子萌发的过程中,脂肪要转变成糖类;组成这两种物质的分子的最大差异是糖类比脂肪中含的氧元素多。
(3)实验第11d干重开始增加的原因是形成的幼苗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条件包括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矿质元素等,再结合题目所给的情景“温度、水分(蒸馏水)、通气等条件适宜的黑暗环境中”可推出必须提供的条件是光照强度和所需的矿质元素。
11.C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鉴定,呈橘黄色。
【详解】A、鉴定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物质的量浓度和使用方法与斐林试剂不同,故斐林试剂不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A错误;
B、检测花生种子中的脂肪时,子叶切片经苏丹Ⅲ染色后,需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实验材料上的浮色,B错误;
C、检测蛋白质时,用加热后的豆浆作为实验材料仍可产生紫色反应,因为加热后的豆浆中的蛋白质虽然变性,但是肽键未断裂,仍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C正确;
D、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无需加热,D错误。
故选C。
12.B
【分析】1、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还原糖,使用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需水浴加热。
2、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A液后再加入B液。
【详解】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成分区别是:斐林试剂甲液=双缩脲试剂A液,都是0.1g/mLNaOH溶液;斐林试剂乙液和双缩脲试剂B液成分都是CuSO4溶液,但浓度不同,分别是0.05g/mL、0.01g/mL。根据题意,双缩脲试剂B液可以通过蒸馏水和斐林试剂乙液稀释而成。所以利用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可以分别鉴定还原性糖和蛋白质,①是还原性糖,②是非还原性糖,③是蛋白质,④是非还原性糖,⑤是还原性糖,⑥是非还原性糖,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还原性糖和蛋白质的鉴定,需要考生掌握具体的实验步骤及实验试剂的选择,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13.D
【分析】1、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蛋白质的结构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多样。
2、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其基本构成单位是核苷酸,核酸根据所含五碳糖的不同分为DNA和RNA,核酸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不同生物的核酸中的遗传信息不同。
3、蛋白质是由核酸控制合成的,不同生物的核酸中的遗传信息不同,控制合成的蛋白质的结构也不同。
【详解】A、蛋白质的元素组成主要是C、H、O、N,核酸的组成是C、H、O、N、P,元素组成不完全相同,A错误;
B、蛋白质的单体是氨基酸,核酸的元素组成是核苷酸,B错误;
C、蛋白质的合成部位是细胞质的核糖体,核酸的合成部位主要是细胞核,C错误;
D、蛋白质和核酸的单体的排列顺序等不同构成蛋白质和核酸结构具有多样性,因此它们的单体都具有严格的排列顺序,D正确。
故选D。
14.A
【分析】糖类包括单糖、二糖和多糖。单糖有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和六碳糖(葡萄糖、半乳糖、果糖);二糖包括麦芽糖、蔗糖、乳糖,一分子乳糖是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半乳糖组成;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糖原、几丁质等。
【详解】A、婴儿以奶为食物,其体内有乳糖酶才能消化乳糖,推测其体内乳糖酶的含量较成人高,A 正确;
B、肠道菌群通常也不能直接吸收乳糖,且呼吸方式为无氧呼吸,B错误;
C、乳糖由一分子半乳糖和一分子葡萄糖组成,C错误;
D、消化道里其他酶不能分解乳糖,能体现酶的专一性,D错误。
故选A。
15.B
【分析】生物大分子的检测方法: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脂肪需要使用苏丹III染色,使用酒精洗去浮色以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详解】A、鱼香肉丝中含有的糖类要通过消化道的消化吸收才能到达航天员的肌肉细胞中合成肌糖原,A错误;
B、鱼香肉丝中的肉类和蔬菜类食物中均含有蛋白质、糖类等营养物质,可为航天员享用,B正确;
C、脂肪不属于生物大分子,航天员从鱼香肉丝中摄入的糖类、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均可作为细胞的能源物质,C错误;
D、可以用双缩脲试剂检测“鱼香肉丝外卖”中是否含有蛋白质,因为蛋白质变性后只是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其肽链中的肽键并没有断裂,D错误。
故选B。
16.A
【分析】几种化合物的元素组成:①蛋白质是由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等;②核酸(包括DNA和RNA)是由C、H、O、N、P元素构成;③脂质是由C、H、O构成,有些含有N、P;④糖类是由C、H、O构成。
【详解】A、核糖核酸的元素组成是C、H、O、N、P,氨基酸的元素组成为C、H、O、N,都含有N元素,均能用15N标记,A正确;
B、脂肪和纤维素都是由C、H、O构成,不含有氮元素,B错误;
C、乳糖属于糖类,由C、H、O构成,不含有氮元素,C错误;
D、淀粉属于糖类,由C、H、O构成,不含有氮元素,D错误。
故选A。
17.B
【分析】糖类一般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等。植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蔗糖和麦芽糖,动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乳糖。植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纤维素和淀粉,动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糖原。淀粉是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
【详解】A、一般而言,糖类的元素组成是C、H、O(几丁质还含有N元素),A正确;
B、并非所有的糖类都可供能,如核糖和脱氧核糖参与构成核酸,而纤维素参与构成植物细胞壁,不提供能量,B错误;
C、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糖类在供应充足下,可以大量转化为脂肪,故高糖饮食容易引起肥胖,C正确;
D、分析题意可知,碳水化合物漱口所用溶液多为运动饮料或自行配制的溶液,“碳水化合物漱口”可能是因为口腔中的受体接收刺激后,会激发与奖赏相关的大脑区域,提振人的情绪和精神,D正确。
故选B。
18.C
【分析】由图可知正常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其次依次是蛋白质、脂质、糖类、核酸,所以图1中A、B、C分别是水、蛋白质、脂质;有活性的细胞中化学元素含量由多到少依次为O>C>H>N>P>S,所以图2中a、b、c依次为O、C、H。
【详解】A.若图1表示细胞鲜重,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H2O,占到85-90%,其次是蛋白质占到7-10%,故A、B化合物依次是H2O、蛋白质,A正确;
B.由以上分析可,图2若表示组成人体细胞的元素含量(鲜重),最多的元素是O,其次是C、H、N,故a、b、c依次是O、C、H,B正确;
C.地壳与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都是a氧元素,但是最基本的元素是碳,C错误;
D.若图1表示细胞脱水后化合物的含量,根据细胞干重中蛋白质含量最多,可知A是蛋白质,具有多样性,其必含的元素为C、H、O、N,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19.A
【分析】1.斐林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硫酸铜溶液,要现配现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1 g/mL的硫酸铜溶液。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要先用双缩脲试剂A试剂与蛋白质混合后,再用B试剂,才可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的鉴定,实验材料要选择颜色浅,含糖量高的植物组织。
【详解】A、苹果糖量高、颜色浅,适于做还原糖鉴定的实验,植物叶片可能含有还原糖,但是颜色较深,对显色反应有遮盖,A正确;
B、在制备生物组织样液时,加入石英砂的主要目的是研磨充分,B错误;
C、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成分相同,但硫酸铜的浓度不一样,用于该实验检测的斐林试剂不可用于检测蛋白质,C错误;
D、使用斐林试剂时,需要水浴加热,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大分子的检测以及实验材料的选择,解题要点是掌握实验的原理、实验选择的材料、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操作等。
20.D
【分析】常见的大量元素有:C、H、O、N、P、S、K、Ca、Mg等。
【详解】A、磷元素是大量元素,A错误;
B、组成细胞的各种元素大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少数是离子形式,B错误;
C、人体细胞和玉米细胞干重前四位元素种类相同,都是O、C、N、H,但是含量不相同,C错误;
D、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含量与无机环境差异很大,但元素种类差异不大,与细胞内的有机化合物如糖类等有关,D正确;
故选D。
21.B
【分析】细胞中自由水含量较高时,细胞的代谢旺盛。有氧呼吸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第二阶段丙酮酸分解产生二氧化碳,第一、第二阶段均产生氢,第三阶段氢和氧结合生成水。
【详解】A、细胞中的水有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存在形式,并可相互转化,A正确;
B、有氧呼吸时,生成物H2O中的氢来自细胞质基质中葡萄糖的分解和线粒体中丙酮酸的分解,B错误;
C、种子萌发时细胞代谢强,细胞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要比种子休眠时高,C正确;
D、由氨基酸形成多肽链时,生成物H2O中的氢来自氨基和羧基,D正确。
故选B。
22.C
【分析】细胞内的水以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形式存在,其中自由水是主要的存在形式,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是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还参与化学反应,自由水自由移动对于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具有重要作用;自由水与结合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相互转化,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越高细胞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弱,反之亦然。
【详解】A、自由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容易失去,玉米幼苗在晾晒过程中损失的主要是自由水,A正确;
B、结合水是细胞内与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是细胞的重要成分,不容易损失,含量稳定,烘干过程中损失的主要是结合水,B正确;
C、构成细胞的有机物容易燃烧,步骤三损失的是构成细胞的有机物,步骤三剩余的灰分为无机盐,C错误;
D、结合水和自由水的比值与生物的抗逆性有关,在干旱环境中生活的玉米结合水与自由水比值较高,抗逆性强,D正确。
故选C。
23.D
【分析】1.细胞内的水的存在形式是自由水和结合水,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还参与许多化学反应,自由水对于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运输具有重要作用;自由水与结合水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相互转化,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高,细胞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低,反之亦然。
2.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生理作用有:(1)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必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2)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Ca2+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3)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和细胞的形态。
【详解】A、作物秸秆充分晒干后,失去的是水,剩余的物质除了含少量无机盐外,还含有大量有机物,A错误;
B、血红素分子中含有Fe,且Fe是微量元素,B错误;
C、一般情况下,细胞内自由水所占的比例越大,细胞代谢越旺盛,结合水所占的比例越大,细胞抵抗寒冷等不良环境的能力就越强,北方的冬天温度较低,冬小麦在冬天来临前自由水比例下降有利于过冬,C错误;
D、人体内Na+缺乏会引起神经、肌肉细胞的兴奋性降低,最终引起肌肉酸痛、无力等,因为动作电位的产生是钠离子内流形成的,D正确。
故选D。
24.A
【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有:C、H、O、N、P、S、K、Ca、Mg;微量元素有:Fe、Mn、Zn、Cu、B、M等。
【详解】A、锌在细胞中的含量很少但又必不可少,因此是组成细胞的微量元素,ZNG1可以运输锌,但锌并不是组成ZNGI的元素,血红蛋白中含Fe,A错误;
B、ZNG1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功能与其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及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有关,B正确;
C、该实例说明需要锌的蛋白质只有和锌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因此细胞中的无机盐和有机物需要相互配合才能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C正确;
D、若ZNC1不能发挥作用,即使细胞中锌含量正常,锌也不能被运输给需要锌的蛋白质,该蛋白质不能发挥功能,因此生物体可能表现出缺锌的症状,D正确。
故选A。
25.A
【分析】1、糖类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等。植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蔗糖和麦芽糖,动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乳糖。植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纤维素和淀粉,动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糖原。淀粉是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构成多糖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
2、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
【详解】A、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所有细胞都具备细胞膜,A正确;
B、脂肪是动植物细胞内的良好储能物质,但不同的植物细胞的主要储能物质不同,如:马铃薯的主要储能物质是淀粉,而花生的主要储能物质是脂肪,B错误;
C、核糖和脱氧核糖是单糖,是构成核酸的成分,不能作为细胞的能源物质,C错误;
D、乳糖是二糖,是由半乳糖和葡萄糖脱水缩合形成的,D错误。
故选A。
26.B
【分析】1、组成脂质的化学元素主要是C、H、O,有些脂质还含有P、N。脂质与糖类都有CHO三种元素,所不同的是脂质分子中氧的含量远远少于糖类,而氢的含量更多。常见的脂质有脂肪、磷脂和固醇等。
2、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3、维生素D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详解】A、纤维素和脂肪的化学元素是C、H、O,纤维素和脂肪彻底氧化分解的终产物都是二氧化碳和水,A正确;
B、维生素D和胆固醇都属于固醇类脂质,B错误;
C、同质量的脂肪和糖类相比,脂肪H含量多,O含量少,脂肪耗氧多,产生能量多,故相同质量的糖类和脂质彻底氧化分解,脂质释放的能量更多,C正确;
D、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在人体中还可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D正确。
故选B。
27.C
【分析】1、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二糖包括麦芽糖、蔗糖、乳糖,麦芽糖是由2分子葡萄糖形成的,蔗糖是由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果糖形成的,乳糖是由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半乳糖形成的;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和糖原,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
2、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和固醇,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与糖类相比,脂肪分子中的氢含量多,氧含量少,氧化分解时产生的能量多,因此是良好的储能物质,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固醇中的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也参与脂质在血液中的运输。
【详解】A、组成脂肪和淀粉的元素相同,都是C、H、O,A错误;
B、胆固醇和磷脂都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其中磷脂以双分子层的形式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植物细胞膜没有胆固醇,B错误;
C、植物细胞中的脂肪大多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在室温下呈液态,动物细胞中的脂肪大多含有饱和脂肪酸,在室温下呈固态,C正确;
D、细胞中糖可以大量转化为脂肪,而脂肪只有在糖类供能障碍的情况下,才可以转化为糖,且不能大量转化,D错误。
故选C。
28.C
【分析】由图示可知,小麦种子萌发12小时后,还原糖的含量升高,而淀粉的含量下降,故推测是淀粉被水解后产生了还原糖;斐林试剂与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
【详解】A、糖类是细胞中主要的能源物质,小麦种子中含量丰富的二糖包括蔗糖和麦芽糖,A错误;
B、由图示可知,小麦种子萌发12小时后,还原糖的含量升高,而淀粉的含量迅速下降,发生这一变化与种子萌发12小时后淀粉消耗迅速增加密切相关,B错误;
C、种子萌发20小时后,蔗糖的含量下降,最可能的原因是蔗糖被蔗糖酶水解,C正确;
D、蔗糖是非还原性糖,不可用斐林试剂鉴定,D错误。
故选C。
29.BC
【分析】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逐渐增强,在最适温度时酶的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时随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逐渐减弱,高温会使酶失活。
【详解】A、据表格内容可推测,提取液甲和乙与淀粉混合后,结果中出现了砖红色沉淀,说明甲和乙中含有淀粉酶将淀粉水解为还原糖,A错误;
B、试管3加入蒸馏水,没有淀粉酶将淀粉水解,所以实验结果颜色最可能是蓝色(斐林试剂的颜色),B正确;
C、乙组砖红色沉淀最深,说明其含有淀粉酶最低,而乙组是在30℃的提取液,因此该实验可说明适宜温度下萌发的小麦种子合成的酶较多,C正确;
D、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淀粉水解过程中,酶不提供能量,D错误。
故选BC。
30.(1)相同质量时,脂肪储存的能量多
(2) 糖类(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减少,脂肪含量增多 两者的含量变化相反
(3)糖类的氧元素含量高于脂肪,萌发初期大量脂肪转变为葡萄糖和蔗糖,导致种子干重增加
(4) 实验思路:分别检测这两组种子萌发时O2消耗量和CO2释放量的比值(或CO2释放量和O2消耗量的比值),并比较两组比值的大小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萌发时O2消耗量和CO2释放量的比值低(或CO2释放量和O2消耗量的比值高)的一组为谷类种子;萌发时O2消耗量和CO2释放量的比值高(或CO2释放量和O2消耗量的比值低)的一组为油料种子
【分析】1、分析曲线图1:该图是油料种子成熟过程中部分有机物的含量变化图,分析可知可溶性糖在40天中都存在,第30天后淀粉不存在,脂肪从第10天开始增加。可见种子成熟时,糖类(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减少.脂肪含量增多。
2、分析曲线图2:该图是油料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机物的变化,分析可知油料种子萌发10天内,脂肪含量下降,糖类含量增加。
【详解】(1)脂质分子中氧的含量远远低于糖类,而氢的含量更高,故相同质量时,脂肪储存的能量多,这是脂肪作为储能物质的优点。
(2)分析图1可知,油料种子在成熟过程中,糖类和脂肪含量的变化情况是:糖类(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减少,脂肪含量增多;两者的含量变化相反,故糖类和脂肪是相互转化的。
(3)油料种子萌发初期,大量脂肪转变为葡萄糖和蔗糖,糖类的氧元素含量高于脂肪,所以脂肪转变为糖时,需要增加氧元素,干重会增加。
(4)谷类种子含有较多的淀粉,油料种子含有较多的脂肪。脂肪对于同质量的淀粉来说,脂肪含有更多的H,而含O较少,所以以脂肪为有氧呼吸的主要原料时,O2消耗量和CO2释放量的比值要大于以淀粉为原料时的比值。
为了确定种子的类型,实验思路为:分别检测这两组种子萌发时O2消耗量和CO2释放量的比值(或CO2释放量和O2消耗量的比值),并比较两组比值的大小。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萌发时O2消耗量和CO2释放量的比值低(或CO2释放量和O2消耗量的比值高)的一组为谷类种子;萌发时O2消耗量和CO2释放量的比值高(或CO2释放量和O2消耗量的比值低)的一组为油料种子。
功能分类
化学本质分类
功 能
储藏脂类
脂 肪
储藏能量,缓冲压力,减少摩擦,保温作用
结构脂类
磷 脂
是细胞膜、细胞器膜和细胞核膜的重要成份
调节脂类
固醇
胆固醇
细胞膜的重要成份,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性激素
促进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激发和维持第二性征及雌性动物的性周期
维生素D
促进动物肠道对钙磷的吸收,调节钙磷的平衡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实战高考一轮复习第33讲群落试题含答案,共3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烟粉虱为害会造成番茄减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实战高考一轮复习第32讲种群试题含答案,共44页。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实战高考一轮复习第26讲体液调节试题含答案,共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