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2024)信息科技三年级全一册 教案
人教版(2024)三年级全一册第5单元 在线分享交流第17课 参与网络社交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三年级全一册第5单元 在线分享交流第17课 参与网络社交教学设计,共6页。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2024版)第十七课内容。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社交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信息接收与社交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参与网络社交》这一课旨在引导小学三年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社交的概念,理解其积极与消极影响,学会在网络空间中健康、安全地参与社交活动。本课内容将围绕网络社交的基本概念、特点、影响及安全规范展开,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网络社交已有初步的认知,他们可能通过家庭、学校或朋友接触到各种网络社交平台。然而,由于年龄尚小,他们在辨别信息真伪、保护个人隐私、防范网络风险等方面还存在较大不足。此外,学生对网络社交的利弊认识不够全面,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本课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社交观念,培养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目标及核心素养指向
信息意识:学生能够识别并理解网络社交的概念,认识到网络社交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
计算思维:通过参与网络社交活动的模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学会在网络环境中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鼓励学生探索网络社交的新功能和应用场景,激发其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培养数字化学习的能力。
信息社会责任:教育学生尊重他人,遵守网络社交礼仪,保护个人隐私,不传播虚假信息,树立负责任的网络社交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理解网络社交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掌握网络社交的基本礼仪和自我保护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社交的利弊,学会在网络环境中做出负责任的选择;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防范网络风险。
重难点设计原因:重点的设置基于学生对网络社交基本知识的需求和对健康社交行为的追求;难点的设计则考虑到小学生在网络社交中面临的复杂环境和潜在风险,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更多的引导和关注。
教学策略
情境教学法: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网络社交情境,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学习和体验。
案例教学法:通过真实或虚构的网络社交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理解网络社交的利弊和注意事项。
合作学习:组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引导探究:设置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网络社交的奥秘,培养其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课前准备
课件、极域电子教室
教学过程
故事导入
教师活动:网络社交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网络化。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可以在社交平台中进行互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你用过哪些网络社交平台?网络社交给你带来了哪些影响?
学生活动:听故事,积极思考并举手回答。
设计意图:
通过直观展示和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活动1:认识网络社交
教师活动:
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多地用到网络社交平台。结合以下案例说说人们利用社交平台做什么。
(1)小慧和姐姐是大熊猫萌兰的粉丝。她们在社交平台上关注了“北京动物园”栏目,及时了解大熊猫萌兰的一举一动,并和他人互动讨论。
(2)小智妈妈最近在学习烹饪。她关注社交平台上的美食博主,通过平台上的图文、视频等教程,学会了好几道拿手菜。
(3)小夏爷爷是一名中医,他常常录制视频,上传到社交平台。有1万多人关注他。很多网友给小夏爷爷留言,请教中医药知识。
(4)2023 年 8 月,京津冀地区遭遇持续强降雨,很多被困群众急需救援。不同媒体在社交平台积极响应,开设了求助专栏,求助信息经核实后被迅速转发。救援队员通过社交平台,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开展救助。
学生活动:
说一说,议一议。
(1)你使用过哪些社交平台?你主要用社交平台做什么事情?
(2)你是否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过信息?主要分享什么内容?
重点知识
网络社交的特点:内容丰富、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互动性强
网络社交的作用:浏览信息、学习知识、自我展示、营销推广
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分组研究,帮助学生建立对网络社交的基本认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活动2:探讨网络社交影响
教师活动:
浏览案例,了解网络社交平台带来的影响。
感动中国的13位“银发知播”——他们平均年龄77岁,有中国科学院院士,还有大学教授和中小学教师。他们借助短视频与直播,将毕生所学传授他人,用日复一日的耐心播下知识的种子。
(2)县长直播助农。很多县长通过网络平台,直播售卖当地优质农产品,推动家乡发展。
(3)一些小学生喜欢在社交平台观看小视频,结果睡觉时间越来越晚,导致白天上课犯困。中央网信办会同相关部门对青少年沉迷短视频问题进行专项治理。
(4)某社交平台的一位网红主播,受到众多老年粉丝的喜爱,诱导粉丝花费大量退休金打赏送礼物。后被举报,发现他存在违法行为,账号被封禁。
学生活动:
和同学交流你对网络社交平台的看法,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好网络社交平台。
重点知识
积极对待网络社交的影响
(1)遵守法律法规和网络社交平台的规定,遵守道德规范。
(2)知道网络社交平台的利与弊,宣传正能量。
(3)从我做起,净化网络空间,共建美好网络家园。
教师活动:
1.目前有很多的网络社交平台,可以用来浏览信息,学习知识,自我展示,营销推广等。
2.使用网络社交平台时,要遵守法律法规和网络社交平台的规定,遵守道德规范。知道网络社交平台的利与弊,宣传网络正能量。从我做起,净化网络空间,共建美好网络家园。
学生活动:
1.和同学交流一下,网络社交平台给日常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2.在进行网络社交时,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尝试制订一份网络社交公约。
设计意图:
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入理解网络社交的利弊,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网络社交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网络社交中保持健康、安全的态度和行为。
学生活动:
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制定个人网络社交行为规范承诺书,相互监督执行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升华,巩固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激发其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动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
教学反思
本次《参与网络社交》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帮助小学三年级学生全面而深入地理解网络社交,并学会在其中健康、安全地参与。以下是教学反思部分:
1. 教学效果评估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观察和学生反馈,大部分学生能够清晰地阐述网络社交的概念、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他们不仅能够识别常见的网络社交平台,还能准确描述其功能和用户群体,显示出较好的知识掌握水平。
情感态度:学生在参与讨论和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对网络社交的积极态度和兴趣。他们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见解,对网络社交的利弊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形成了更加理性的网络社交观念。
能力发展:通过合作学习、问题探究等活动,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以及信息社会责任等方面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他们学会了如何在网络环境中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如何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同时享受网络社交的乐趣。
2. 教学策略反思
情境教学法的有效性: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网络社交情境,学生能够在模拟环境中亲身体验网络社交的复杂性和挑战性,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法的启示:通过呈现真实或虚构的网络社交案例,学生能够在分析讨论中深入理解网络社交的利弊和注意事项。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还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教训。
合作学习的价值:小组合作学习在本次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之间通过相互交流和协作,共同完成了任务,解决了问题。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和信任,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交技能。
3. 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时间管理:虽然教学流程设计得较为合理,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发现部分环节的时间分配不够精确。未来在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时间管理,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展开和深入讨论。
差异化教学:由于学生之间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兴趣爱好存在差异,如何在教学中兼顾不同学生的需求是一个持续需要关注的问题。未来可以考虑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如分层教学、个别指导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后续跟进:网络社交是一个持续且复杂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和巩固。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后持续关注学生的网络社交行为,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可以通过建立班级网络社交规范、定期举行网络素养教育讲座等方式来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的监督和管理。
综上所述,《参与网络社交》这一教学设计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和网络社交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我们有望在未来的教学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三年级全一册第19课 认识数字身份教案,共6页。
这是一份小学信息技术人教版(2024)三年级全一册第18课 在线行为规范教案,共6页。
这是一份信息技术三年级全一册第16课 畅享在线交流教案,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