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八年级语文下册 同步阅读与鉴赏通关训练(原卷版+答案与解释版)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 统编版
专题04 第五单元主题阅读(山水游记)-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阅读与鉴赏通关训练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4 第五单元主题阅读(山水游记)-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阅读与鉴赏通关训练,文件包含专题04第五单元主题阅读山水游记-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阅读与鉴赏通关训练原卷版docx、专题04第五单元主题阅读山水游记-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阅读与鉴赏通关训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3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阅读与鉴赏通关训练专题04 第五单元主题阅读(山水游记)基础闯关训练(12分)完成下面小题。秋上六峰山①石多,崖陡,草木深,此为六峰山之初印象。②六峰山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城之西,离首府南宁市约140公里,曾有一部网络热播剧《隐秘的角落》在此山上取景。这是一座石山,并不高,海拔343米,地面高度为182米,因四周地势平坦,故有拔地摩空之势。所谓六峰山,由龙头、凤尾、鹤立、龟背、宝障、冲霄六个峰组成,诸峰高矮不一,形态各异,峰如其名。③山脚下,一棵百年大榕树迎风招展,毗邻而立的大门上,“六峰山”3个大字苍劲有力。入门往左走,没多久便看见一方池塘,碧水微澜,许多金鱼在水中游弋。跨过拱桥,沿着阶梯拾级而上,一座山门出现在眼前。六峰山东、西、北三面悬崖峭壁,唯有南麓“山门”一石径可通山上,颇有些“华山自古一条道”的意味。④眼前的石阶,一级接一级,呈“Z”字形向山上延伸。这边,一块块石头层层叠叠,或大或小,或立或卧,横看侧看各不同。那边,古木参天,遮天蔽日。大大小小的树木,有榕树、荔枝树、龙眼树等,更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树。⑤“君不见拂云百丈青松柯,纵使秋风无奈何。”此刻,你不得不佩服山上这些树的顽强生命力。六峰山的树,大多长在路边,长在悬崖上,但凡有泥土的地方,就有树的影子。一条条遒劲的树根,或深深扎入石山中,或裸露在石头上,与石头紧紧相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路边,不时能看见一两棵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树,手臂般粗,树皮皴裂,有绿色苔藓依附其上,一派生机盎然。⑥山麓深处,是一座北帝庙。庙建在岩石之下,并不大,古刹生辉,晨钟暮鼓,梵音缥缈。据史料记载,这座北帝庙,始建于明朝正德五年,至今有500多年历史。⑦已是初秋,蝉音远,鸟声近。鸟声阵阵,从头顶的树枝上、林子深处传来,相互唱和,婉转动听。置身在这片幽静的林子里,张开鼻腔,深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带着一股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肺。六峰山常年被绿茵笼罩,草木葳蕤,云蒸霞蔚,林内负氧离子浓度极高。林下,游人三三两两,或小憩石上,或仰头观望,或漫步林间。有两个老人在石桌上对弈,楚河汉界,你来我往。⑧六峰山被誉为“半巫山”,有诗云:“相连直上巫山半,却胜巫山十二重。”没有登过巫山的人,自是无法亲身领略巫山的险和峻,但从这诗词里,同样能嗅出六峰山几分陡峭的味道。但见山路弯弯,曲径通幽,有的从石头缝里钻过,有的沿着悬崖边而上,一脚踏空便是万丈深渊,直接挑战人的勇气和胆魄。⑨历尽艰辛,终于登上山顶。这是一个宽敞的平台,能同时容得下几十个人,旁边建有一个琉璃瓦凉亭,以供游人歇息。站在那块高高的石头上,极目远眺,灵山县城尽收眼底。(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9月6日,有删改)1.(4分)游记散文通常采用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的手法来写景,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采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景。2.(4分)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⑤段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路边,不时能看见一两棵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树,手臂般粗,树皮皴裂,有绿色苔藓依附其上,一派生机盎然。3.(4分)文中第⑧段画波浪线处引用诗句“相连直上巫山半,却胜巫山十二重”有什么作用?【答案】1.示例:本文主要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作者从山脚下写起,入六峰山大门,拾级而上,走到山麓深处,沿山路终登山顶,依据游览的路线变化来写景。此外也在局部段落采用了定点观察的手法,如登上山顶后,看到旁边建有一个琉璃瓦凉亭,然后由近及远,极目远眺,观察灵山县城的优美景色。 2.示例:运用拟人与比喻的修辞手法,赋予六峰山的树以人的感情特征,把六峰山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树比作手臂,形象地描写出了六峰山的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也将作者的赞美之情融入其中。 3.示例:引用诗句,将六峰山与巫山相比,形象地表现了六峰山陡峭和险峻的特点,也增强了文章语言的文学性和感染力。【解析】这篇游记散文通过移步换景的方法,描绘了六峰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色,从山脚到山顶,给人一种层层递进的体验。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将六峰山的环境独特之处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展现其风景如画、历史悠久的一面。文章中修辞手法丰富,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六峰山的奇险地势与顽强的生命力,结合引用诗句,提升了文字的韵味和审美情趣,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1.考查写作手法分析。结合第③段“山脚下,一棵百年大榕树迎风招展,毗邻而立的大门上,‘六峰山’3个大字苍劲有力。入门往左走,没多久便看见一方池塘,碧水微澜,许多金鱼在水中游弋。跨过拱桥,沿着阶梯拾级而上,一座山门出现在眼前”可知,作者按照在山脚下看到大榕树、进入大门、看到池塘、跨过拱桥到山门这样的行走路线,依次描写沿途景色,随着脚步的移动,所见之景不断变化 。由此可知,这里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能清晰地展现游览进程和不同位置的景色。 结合第④段“眼前的石阶,一级接一级,呈‘Z’字形向山上延伸。这边,一块块石头层层叠叠,或大或小,或立或卧,横看侧看各不同。那边,古木参天,遮天蔽日。大大小小的树木,有榕树、荔枝树、龙眼树等,更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树”可知,作者在沿着石阶向上走的过程中,边走边描绘眼前看到的石阶、石头、树木等景象,随着行走路线的推进,展现不同方位的景物。由此可知,这也是移步换景手法的体现,能让读者跟随作者的脚步感受登山途中的景色变化。 结合第⑦段“置身在这片幽静的林子里,张开鼻腔,深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带着一股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肺。六峰山常年被绿茵笼罩,草木葳蕤,云蒸霞蔚,林内负氧离子浓度极高。林下,游人三三两两,或小憩石上,或仰头观望,或漫步林间。有两个老人在石桌上对弈,楚河汉界,你来我往”可知,作者此时置身于林子中,在这个固定位置,对周围的空气、草木、游人、下棋老人等景象进行观察描写。由此可知,这里运用了定点观察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所处位置的环境,使画面更具立体感。 结合第⑨段“终于登上山顶。这是一个宽敞的平台,能同时容得下几十个人,旁边建有一个琉璃瓦凉亭,以供游人歇息。站在那块高高的石头上,极目远眺,灵山县城尽收眼底”可知,作者登上山顶后,站在固定地点,先描写身旁的平台、凉亭,再由近及远眺望灵山县城。由此可知,这是定点观察手法,在固定位置按照一定顺序描绘景物,让读者对山顶所见有清晰认知,同时也展现了移步换景到达山顶后的观察视角转换。2.考查句子赏析。结合第⑤段“路边,不时能看见一两棵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树”可知,“蹦出来”一词将树当作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在现实中,“蹦”通常是人的动作,这里用来形容树从石头缝中生长出来,赋予树以人的动作和活力,生动地表现出树生长时的生机勃勃、充满力量 。由此可知,拟人手法的运用让树的形象更加鲜活,使读者更能感受到树顽强的生命力。 结合“手臂般粗”可知,此句把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树的粗细比作手臂,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人们熟悉的手臂为喻体,形象直观地让读者了解到树的粗细程度,让读者对这种生长在石头缝里的树有更具体的感知 。由此可知,比喻手法的运用使树的形态特点更清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也突出了树在艰难环境中生长的状态,进一步体现其顽强生命力。 这两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六峰山的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还将作者对树的赞美之情融入其中,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使读者更能体会到作者对六峰山树木的喜爱与敬佩。3.考查句段作用。结合第⑧段“六峰山被誉为‘半巫山’,有诗云:‘相连直上巫山半,却胜巫山十二重’”可知,作者在此处引用了诗句,将六峰山与巫山进行对比,说六峰山相连直上能达到巫山的一半,但却胜过巫山十二重。通过这样的对比和诗句的引用,能够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六峰山的陡峭和险峻程度。由此可知,引用诗句不仅形象地表现出了六峰山自身的特点,而且使文章语言更具文学性,增添了文化底蕴,能够更好地感染读者,引发读者对六峰山的向往和想象。(12分)完成下面小题。倾听黄河李雪峰①远远我们就听见了那低沉的吼鸣,像远方隐隐的奔雷,像一万张牛皮大鼓被纷纷沓沓地一起擂响。天空里的一钩弯月和洒在夜幕上青铜钉般散落的星星,都十二分迷蒙。许是夜风把惊涛骇浪的飞沫远远地吹洒过来了,温馨了风缕,温馨了夜色,霏霏地浅浅地润湿了我们的眉发和呼吸。②我们疾步迎着那涛声奔去。那喧嚣,也急切切朝我们的耳鼓汹涌而来。③终于,我们站在了那动人心魄的涛声里。④这就是黄河!就是比我们人类的历史还要源远流长,比我们的生命还要年轻,比我们的青春还要饱满和激荡,永远充满骚动,充满灵性的滔滔不息的黄河!⑤我们站在岸边被惊涛飞浪拍溅得轰轰作响的岩石上,苍茫的夜幕里,看不见流水,看不见浪涛,我们只能静静地伫立着,从涛声和河风里倾听这条大河,结识这条从唐诗宋词的飞韵里,一泻古今的灿烂大河。⑥仿佛一支奔突的马队刚刚离去,而另一支马队的一万只铁蹄又奔突而来。轰——哗——,轰——哗——,一浪推卷着另一浪的余音,没有间歇地急骤地擂在我们屏气凝神的胸膛上。一声浪涛里挟卷着漫天的飞雨碎末,凉凉地溅了我们一头一脸。在轰鸣的刹那,岸在战栗,脚下的大地也猛地一抖,仿佛要沉陷,然后那轰鸣又从大地深腹沉闷地反弹了过来。浪涛的轰鸣和大地恢宏的回声,震耳欲聋地把我们夹击在中间,震击得我们摇摇晃晃。⑦足足有半个钟头。黄河让我们领略了它半个多钟头的恣肆和狂放、恢宏和雄浑,就渐渐收敛了,渐渐风平浪静,渐渐恬静了下来。我从此才真的知道黄河是富有灵性的,就像一个胸怀坦荡的人,他让你认识的不仅是他的阳面,而且还有他不灿烂的另一面。⑧有几盏星星一样的灯,从黧黑的远方飘飘摇摇地漂下来。那灯在静静流淌的水声里,一点一点明明灭灭地近了。渐渐就听见那悠闲缓慢的摇橹击水声。像一双母亲的手,轻拍着静静睡去的黄河,充满慈祥,充满爱抚。有几只水鸟,冗长地啁啾着,羽翅的扇动声和在舒缓的水流里,像是几声悠远的古筝声韵,幽幽地流远了。⑨船近了。但看不清是乌篷,还是舢板,只是欸乃欸乃地漂着。有缠绵的渔歌月光似的飞落过来,那歌声轻柔、淡泊,含着温馨的水汽,和着水流的起伏,轻风一样地婉转着。⑩我们一直站到月落西山。谁也不说话,只是默默地谛听着。⑪同行里有朋友叹息说,没有看到黄河的浑黄和苍茫。我想,聆听黄河的声韵难道不比见到黄河更深刻吗?就像倾听音乐,虽然看不到它所表达的那一种意境,但通过音符所意想的境界,比那种起初的风景更高远更优美。⑫黄河啊,我从我的耳朵里看到了你,我从一支雄浑而清丽的音乐里看到了你。(有删改)4.(4分)选文第①段画线句描写的对象是月亮和星星,并没有涉及黄河的形象和声音。这个句子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5.(4分)请从不同角度赏析文中语句。(1)轰——哗——,轰——哗——,一浪推卷着另一浪的余音,没有间歇地急骤地擂在我们屏气凝神的胸膛上。(2)像一双母亲的手,轻拍着静静睡去的黄河,充满慈祥,充满爱抚。6.(4分)作者在文末表达了自己的感触:聆听黄河的声韵比见到黄河更深刻。请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作者产生这种感触的原因。【答案】4.不能删去。因为这里用静谧的夜景来衬托黄河的惊涛骇浪的宏伟声势。 5.(1)从听觉角度,运用拟声词逼真地写出了浪涛声音之大,表现了黄河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摇橹击水声比作母亲的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声的轻柔,表现了黄河的幽远慈祥。 6.倾听黄河时可以通过种种声音进行联想想象,听觉冲击力会让我们联想到更深远的意境、更优美的画面,因此比仅仅看到画面更加具有震撼力。(表达合理即可)【解析】李雪峰的《倾听黄河》通过细腻的语言描绘了黄河的壮美与灵动。文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拟声词,如“轰——哗——”重现黄河涛声的震撼,表现其恢弘和力量,同时又通过“母亲的手”般恬静的夜景描绘,展现黄河温柔的一面。这种对比不仅使黄河形象更加立体生动,也传递了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文章抒发的情感深沉,将倾听与视觉结合,喻指自然之美的更深刻理解。4.考查句段作用。结合第①段“天空里的一钩弯月和洒在夜幕上青铜钉般散落的星星,都十二分迷蒙”可知,描绘出一幅静谧、朦胧的夜空画面,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结合“远远我们就听见了那低沉的吼鸣,像远方隐隐的奔雷,像一万张牛皮大鼓被纷纷沓沓地一起擂响”可知,在这样宁静的背景下,黄河低沉的吼鸣显得更加震撼,如同打破宁静的磅礴力量。由此可知,这里用静谧的夜景来衬托黄河惊涛骇浪的宏伟声势,突出黄河声音的震撼力,所以这个句子不能删去。5.考查句子赏析。(1)结合第⑥段“轰——哗——,轰——哗——,一浪推卷着另一浪的余音,没有间歇地急骤地擂在我们屏气凝神的胸膛上”可知,“轰——哗——,轰——哗——”这些拟声词直接模拟了黄河浪涛的声音,读者仿佛能真切地听到黄河浪涛滚滚而来的声响。是从听觉角度进行描写,通过拟声词逼真地呈现出浪涛声音的特点。结合前文对黄河的描述,以及“没有间歇地急骤地擂在我们屏气凝神的胸膛上”可知,这种不间断且强烈的声音冲击,如同重重擂鼓,给人以强烈的震撼。由此可知,这样的描写表现了黄河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特点。因此,这句话从听觉角度,运用拟声词逼真地写出了浪涛声音之大,表现了黄河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2)结合第⑧段“像一双母亲的手,轻拍着静静睡去的黄河,充满慈祥,充满爱抚”可知,此句将“摇橹击水声”比作“母亲的手”,把摇橹击水的动作赋予了母亲般温柔的形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轻拍着静静睡去的黄河,充满慈祥,充满爱抚”,“轻拍”“慈祥”“爱抚”等词可知,描绘出一种轻柔、温和的氛围,让读者能感受到黄河此时呈现出的宁静、柔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声的轻柔,表现了黄河的幽远慈祥。所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摇橹击水声比作母亲的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声的轻柔,表现了黄河的幽远慈祥。6.考查内容理解。结合第⑥段“轰——哗——,轰——哗——,一浪推卷着另一浪的余音,没有间歇地急骤地擂在我们屏气凝神的胸膛上。一声浪涛里挟卷着漫天的飞雨碎末,凉凉地溅了我们一头一脸。在轰鸣的刹那,岸在战栗,脚下的大地也猛地一抖,仿佛要沉陷,然后那轰鸣又从大地深腹沉闷地反弹了过来。浪涛的轰鸣和大地恢宏的回声,震耳欲聋地把我们夹击在中间,震击得我们摇摇晃晃”可知,作者倾听黄河时,那浪涛的轰鸣声如万鼓齐擂,不仅震撼耳膜,还带来强烈的身体感受,让人仿佛能想象到黄河波涛汹涌、巨浪滔天的壮阔画面,这种听觉冲击带来的想象空间极为广阔。结合第⑧段“有几盏星星一样的灯,从黧黑的远方飘飘摇摇地漂下来。那灯在静静流淌的水声里,一点一点明明灭灭地近了。渐渐就听见那悠闲缓慢的摇橹击水声。像一双母亲的手,轻拍着静静睡去的黄河,充满慈祥,充满爱抚。有几只水鸟,冗长地啁啾着,羽翅的扇动声和在舒缓的水流里,像是几声悠远的古筝声韵,幽幽地流远了”可知,轻柔的摇橹声、水鸟啁啾声等又营造出宁静、悠远的氛围,使作者脑海中浮现出温馨、静谧的黄河夜景。由此可知,倾听黄河时,通过种种声音能引发丰富的联想想象,听觉带来的冲击力让作者联想到的意境更深远、画面更优美,相比单纯看到黄河的画面,这种通过声音引发的感受更具震撼力,所以作者认为聆听黄河的声韵比见到黄河更深刻。(15分)阅读《两进虎跳峡》一文,完成下面小题。两进虎跳峡张鸿源①虎跳峡在滇西北,它是玉龙、哈巴两大雪山南北夹峙金沙江形成的。江心突兀一块巨石,传说曾有老虎从岸边跳上巨石,再纵身跳到对岸,“虎跳峡”之名由此而来。虎跳峡分为上峡、中峡、下峡三段。②我第一次进虎跳峡,是从中甸的虎跳峡镇步入上峡的。刚到金沙江畔,便看见对面的玉龙雪山高耸云天,皑皑白雪堆积在重重叠叠的峰脊上。时值盛夏夜雨初收的早晨,云雾游移在群峰间,愈显出玉龙雪山的高深莫测。③接着,我走上一条仅容一人行走的崎岖山路。这条过于简陋的驿道,横系在临江的悬崖上,走在上面既艰且险。到了这里你才能体会到什么叫真正的山路:陡、细、长、险、滑……我觉得自己真像一只岩羊在峻峭的崖壁上颤栗着探行。④再往前,两岸高山越挤越拢,排列成一道道狭窄的天门。本来在宽阔江面上流淌的江水,一下子挤进这窄窄的狭谷,江水勃然大怒,发出轰鸣声。这声音震耳欲聋,在山谷间回荡传响,仿佛洪荒远古开天辟地的遗音。这里不是汪洋大海,但我却感觉到汪洋大海狂暴时的声势和威力:岩在崩,地在动,山在摇。我只觉头晕目眩,脚下站立不稳。据说,漂来的粗圆木和滚落的大石块,在这里都会被粉碎得无影无踪。我只能退到高处,遥遥承受这惊心动魄、热血沸腾的刺激……⑤怀着上峡带给我的震撼走向中峡。迎面来了一队马帮,我闪身到路旁让道,听着马儿们艰难的足音,看着马帮慢腾腾地消逝在远处断崖后面……马帮就是这样从过去走到现在的。路途艰险,马帮却奋力前行,走成了峡谷中一道独特的风景。中峡的谷底礁石遍布,如满天星斗。这些从山上飞滚而来的落石,堆积江中,犬牙交错。江水在其间往复跳跃,浪花推着浪花,旋涡套着旋涡,一路5公里18个险滩相连至下峡。⑥我对下峡的感受,第二次比第一次强烈。三年后的正月初,我从丽江的大具乡乘车直奔下峡。抵达停车场,我不禁惊叹:“好个哈巴雪山!”仔细俯仰一番:没有零散的峰头断崖,整体性的山岳和巨型斜面板块造就出大气磅礴的雄姿。而后沿着栈道直至江边的观峡台,在台上远眺江两边玉龙、哈巴凌空对峙,峰连嶂合。此景正如清代孙髯翁所写:“一线中分天作堑,两山夹斗石为门。”前往渡口的路上,日头已经偏西,山巅阳光耀眼,峡谷里却笼罩着浓浓的阴影,几分雄浑,几分肃穆,几分苍凉。⑦从渡口乘船前往对岸。上岸后发现没有路,我只得寻着人踩过的痕迹,攀藤抓草往上爬,还得时时小心,脚下不能打滑,否则就会坠下深渊。我大汗淋淋地攀登了近1个小时,才算踏上新开辟的公路。⑧山高峡深,天黑得早,我只好投宿在下峡核桃园的一家小旅店。核桃园是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山村,这里的夜特别深沉,空寂得不像在人世间。浓墨似的山头上方,星星在一块不大的天幕上眨着眼,默默感受夜的静谧。人在此际,内心一片宁静,仿佛世间一切的纷杂都与我无关。我很快就带着白天的游兴进入了梦乡……⑨第二天拂晓我就出发了,穿越中峡来到了上峡。上峡已经开发为旅游景点,修筑了栈道,可直下江边挨近虎跳石。峡中筑了公路,可以通车,游览更方便了,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欣赏到一身豪气、雄奇威猛的虎跳峡。但留在我内心深处的,还是那个不经雕琢的虎跳峡。我伫立江崖,仿佛又见一队马帮从远处断崖后慢腾腾地走来……⑩两次进入虎跳峡,我如同经受了洪炉的冶炼,无论体魄还是心魄,都比过去强健许多。若要问我云南山川最富阳刚之美的地方在哪里,我定毫不迟疑地回答:在虎跳峡!(选自《滇域探秘》,原文有删改)7.(3分)请梳理作者在虎跳峡游踪与所见的主要景物,并根据提示将表格补充完整。8.(4分)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表达作用。本来在宽阔江面上流淌的江水,一下子挤进这窄窄的狭谷,江水勃然大怒,发出轰鸣声。9.(4分)游记常见的写法有“移步换景”和“定点换景”,第⑥段使用了哪种写法?请简要分析。10.(4分)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答案】7.(1)山路险阻(山路崎岖、驿道艰险)(2)中峡 (3)村夜沉寂(星夜沉寂) 8.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挤”“勃然大怒”两词,把江水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水因江面变窄,而流速变急,水声震响的特点,表达出作者内心强烈的震撼。 9.使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先写在停车场俯仰哈巴雪山的磅礴雄姿,再移步到观峡台远眺玉龙、哈巴两山对峙的景象,最后写在前往渡口的路上看到山巅阳光耀眼,峡谷阴影笼罩的景象。 10.结构上,最后一段总结全文,照应前文两次进入虎跳峡的经历。内容上,“如同经受了洪炉的冶炼,无论体魄还是心魄,都比过去强健许多”点明虎跳峡对作者的深刻影响,“云南山川最富阳刚之美在虎跳峡”升华主题,突出虎跳峡的壮美。【解析】文章通过描写作者两次进入虎跳峡的经历,呈现出虎跳峡的自然壮美与险峻。开篇描述虎跳峡的地理位置和传说,引出震撼的自然景观。文章以作者的行进作为线索,依次展现上峡、中峡和下峡的不同景色,通过细致的描写和对比,表现了自然的力量与美感。结尾总结作者的个人体验和感悟,表达对虎跳峡的敬畏和热爱,以及自然对人心灵的锤炼之力。文章语言生动,引人入胜。7.考查内容理解概括。(1)结合第③段“接着,我走上一条仅容一人行走的崎岖山路。这条过于简陋的驿道,横系在临江的悬崖上,走在上面既艰且险。到了这里你才能体会到什么叫真正的山路:陡、细、长、险、滑……”可知,作者描述了上峡中山路的崎岖、简陋和艰险。由此可知,上峡所见的景物有山路险阻(山路崎岖、驿道艰险)。(2)结合第⑤段“怀着上峡带给我的震撼走向中峡……中峡的谷底礁石遍布,如满天星斗……一路5公里18个险滩相连至下峡”可知,作者从上峡走向中峡,并对中峡的景物进行了描写。由此可知,表格中所缺的是中峡。 (3)结合第⑧段“核桃园是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山村,这里的夜特别深沉,空寂得不像在人世间。浓墨似的山头上方,星星在一块不大的天幕上眨着眼,默默感受夜的静谧”可知,作者在下峡的核桃园感受到了夜晚的深沉、空寂和静谧。由此可知,下峡所见的景物有村夜沉寂(星夜沉寂)。8.考查词句理解赏析。结合第④段“本来在宽阔江面上流淌的江水,一下子挤进这窄窄的狭谷,江水勃然大怒,发出轰鸣声”可知,文中将江水赋予了人的动作“挤”和人的情绪“勃然大怒”。江水本身没有情感和动作,这里把江水当作人来描写,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挤”这个词,能看出江水因江面突然变窄而流速变急的状态,“勃然大怒”形象地体现出江水发出巨大轰鸣声的情景。这种拟人化的描写,让读者更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江水的湍急和作者面对此景时内心受到的强烈震撼,由此可知,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水因江面变窄而流速变急、水声震响的特点,表达出作者内心强烈的震撼。9.考查写作手法。结合第⑥段“抵达停车场,我不禁惊叹:‘好个哈巴雪山!’仔细俯仰一番……而后沿着栈道直至江边的观峡台,在台上远眺江两边玉龙、哈巴凌空对峙……前往渡口的路上,日头已经偏西,山巅阳光耀眼,峡谷里却笼罩着浓浓的阴影”可知,作者首先描述了在停车场看到哈巴雪山的感受,接着移步到观峡台远眺玉龙、哈巴两山对峙的景象,最后在前往渡口的路上又看到了山巅阳光耀眼和峡谷阴影笼罩的不同景象。由此可知,作者是按照地点的移动来描写不同的景色,使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10.考查句段作用。结合第①段到第⑨段,作者详细描述了两次进入虎跳峡的经历,包括上峡、中峡、下峡的景色以及自身的感受。第⑨段作者回顾了上峡开发后的情况,最后一段“两次进入虎跳峡,我如同经受了洪炉的冶炼”,结合前文对虎跳峡的描写,可知这是对两次进入虎跳峡经历的总结,从结构上照应了前文。 在内容上,“无论体魄还是心魄,都比过去强健许多”,是作者在经历虎跳峡后,从自身的感受出发,体现出虎跳峡对作者身心的影响。而“云南山川最富阳刚之美在虎跳峡”,作者在前面描写虎跳峡的基础上,将虎跳峡的美提升到了一个高度,进一步升华了主题,突出了虎跳峡阳刚之美的特点。(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黄河的重量徐勋国①出黄陵,去壶口,想看看黄河。②这一程有160多公里,车行两小时多一点。穿行在黄土高原上,远近一个个山坡、一眼眼窑洞闪过。山对山,沟绕山,人隔着山头互相看得见,但要走到一起,得走上大半天。陕北情歌唱得好:“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难。一个在那山上哟一个在那沟,咱们拉不上那话话呀招一招手。”这几句歌词,当是真实情境的写照。③车驶入蜿蜒的晋陕大峡谷。晋陕大峡谷由北向南,长三十多公里,深二三十米,两壁陡峭,犹如斧劈。深褐的崖壁满是层层叠叠书页一般的横纹,这是一部厚重的天书——大地的历史、岩石的年轮。侧望深壑,五六十米宽,河水清清,缓缓而泻;斜阳穿过山垭,洒落河东,点点金光。④这是黄河?⑤这是黄河!⑥远远看见,两边大山之间,雪白的水柱挟带雨雾直冲云天。那是壶口!⑦早已从影视里看过无数遍壶口瀑布:奔腾咆哮,浊浪滔天。泥黄、汹涌,已深深嵌在心里。⑧我们下车,沿岸溯河而上。脚下是一片片浅滩、沙洲,碎石如斗,沟沟坎坎积了一泓泓浑水。右边是深渊,水声隆隆。迎着冲天水柱和阵阵雨雾,我们跳着蹦着,越过巨石,绕过水洼。再往上走,沙洲尽头,壮阔的黄河扑面入怀。⑨这是壶口,黄河的中游。这里,黄河二百多米宽的河面,像一幅绢帛立轴,从巍峨的大山上铺展下来。浅处,碧波把青山映在画里,让人产生一种走进画境的冲动。我脱了鞋,探一探,水冰凉。于是,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河沿涉水,感受一条河流的灵魂:“黄河,我来了!”回想我这几十年的人生,曾有过九次坐车越过黄河,都只是张望一下浑浊的河水,匆匆而过,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亲近过它。掬起一捧河水,任由它从指缝里漏下,化作一条断断续续的细线,重新落进黄河,去汇成奔腾的激流。⑩回身,但见连着崖壁,一方巨石突兀,直抵河心。壮阔的河面因它而突然收缩,巨石底下几乎掏空,汹涌的激流还在摔打、磨蚀、撕咬,激起阵阵几丈高的雪白水柱。随游人登上石台照相,俯瞰脚下汹涌的怒涛,隐隐感到大地在震颤。突然,背后一声訇然巨响,石台下掀起一阵巨浪,巨浪越过头顶,又兜头砸下,把台上的游客浇个透湿。人们先是一阵尖叫,随即转为一阵嬉笑,好一番透怀的畅快!这个小小的意外发生在瞬间,但对于我,却像是一种早已安排的仪式:让黄河的水没了顶,浸润了身子,是一种洗礼。从此,我与黄河,便难分彼此。⑪把这里称作壶口,是因为它的地形呈大肚小口。两百多米宽的河面到了这里,骤然收缩,河水将山岩切割成一条长二十多公里,宽五六十米、落差二三十米的深壑,这就是晋陕大峡谷。壶口中心,激流冲击巨石,撞上崖壁,炸起几丈高的水柱;水柱落下,汇入激流,如万马脱缰,冲出壑口,怒射出去五六米才落进深渊,形成一道惊心动魄的瀑布。四周白沫喷涌,水雾弥天,激荡轰鸣不已。俯瞰深渊,黄河就像一条桀骜不驯的巨龙,奔流南下,一去不返。⑫黄河长约5464公里,跨过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省(自治区)流入渤海。壶口是黄河最具代表性的一段。平静温柔的黄河,到了壶口,就突然改变自己,奔腾咆哮,激荡轰鸣,那是在隐忍中的爆发,展现一种开天辟地、冲决一切险阻的伟力。在中国人的心里,黄河很重很重,因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它是民族性格的隐喻。⑬导游说,四千多年来,壶口瀑布奇观已经北移了将近三公里,而且还在北移。眼下是一片浓绿的春天,河水是清的,到了深秋,它会泛黄,是泥黄,像影视里常见的。看来,我所看见的,只是黄河的一瞬,也只了解了黄河的一点点脾性。11.(3分)本文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请你阅读文章第③~⑩段,梳理作者的游踪。12.(4分)文章第④⑤段,两句“这是黄河”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13.(4分)请结合语境,品味第⑪段画横线句子的语言,并写一段赏析性文字。14.(4分)文章以“黄河的重量”为题,有何妙处?15.(4分)文章第⑫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1.示例:①沿岸溯河而上 ②河水、巨石、汹涌的激流③登上石台 12.①两句“这是黄河”分别用问号和叹号作结,表达作者初见黄河时的疑惑和赞叹;②每句话只有四个字,却独立成段,突出强调了黄河带给作者的震撼。 13.示例:这句话运用“冲击”“撞上”“炸起”一连串动词,写出激流冲击巨石的动态过程,突出其雄壮的力量、磅礴的气势;同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激流比作“万马脱缰”,形容水柱落下后再冲出的形态,表现出激流不可阻挡的气势与力量,表达了作者内心的震撼。 14.①标题简洁凝练,富有气势,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整篇文章围绕黄河展开,标题点明文章写作对象;③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重量”表明黄河的地位;④黄河是中华民族性格的象征,以此为题表现出对黄河和中华民族的赞美。 15.①黄河滋养中华大地,哺育中华儿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②黄河代表着中华民族隐忍坚韧、开拓进取、不畏险阻的伟大性格;③这句话高度评价黄河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表达了对黄河的崇敬和赞美。【解析】11.考查文章信息筛选。第①空:已知题干信息“浅滩、沙洲浑水、深渊”可定位到文章第⑧段“我们下车,沿岸溯河而上。脚下是一片片浅滩、沙洲,碎石如斗,沟沟坎坎积了一泓泓浑水。右边是深渊,水声隆隆”,由此可提炼地点为:沿岸溯河而上;第②空:已知题干信息“在河沿涉水”可定位到文章第⑨段“于是,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河沿涉水,感受一条河流的灵魂”,再结合第⑨段“掬起一捧河水,任由它从指缝里漏下,化作一条断断续续的细线,重新落进黄河,去汇成奔腾的激流”第⑩段“一方巨石突兀,直抵河心。壮阔的河面因它而突然收缩,巨石底下几乎掏空,汹涌的激流还在摔打、磨蚀、撕咬,激起阵阵几丈高的雪白水柱”可知,此处所见的景物有:河水、巨石、汹涌的激流;第③空:已知题干信息“怒涛、巨浪嬉戏的游人”可定位到文章第⑩段“随游人登上石台照相……背后一声訇然巨响,石台下掀起一阵巨浪,巨浪越过头顶,又兜头砸下,把台上的游客浇个透湿。人们先是一阵尖叫,随即转为一阵嬉笑,好一番透怀的畅快”,由此可提炼地点为:登上石台。12.考查段落作用。根据第③段可知,作者初见黄河,看到“五六十米宽,河水清清,缓缓而泻;斜阳穿过山垭,洒落河东,点点金光”,与印象中黄河的景象不同,“这是黄河?”表达出作者内心的疑惑。根据第⑥段可知,当“远远看见,两边大山之间,雪白的水柱挟带雨雾直冲云天”,感受到黄河水流奔腾的气势,“这是黄河!”传达出作者内心的震撼。这两个段落独句成段,且每段只有四个字,凝练概括,起强调作用,突出作者了面对壮美黄河时的震撼。13.考查句子赏析。这句话运用“冲击”“撞上”“炸起”一系列程度较为激烈的动词,生动地描绘出了快速流动的黄河水与巨石相撞的整个过程,仿佛能够冲破一切阻碍,势不可挡,写出了瀑布奔腾的磅礴气势,体现出水流的湍急和黄河气势的雄伟。“如万马脱缰”“黄河就像一条桀骜不驯的巨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水流比作脱缰的马群、桀骜不驯的巨龙,生动形象,表现出了水柱落下时候速度之快、气势之强,表现了激流不可阻挡的气势。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震撼和赞叹之情。14.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黄河的重量”简洁凝练,富有气势,可以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文章通过描述作者参观壶口瀑布的所见所感,展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和深厚内涵,而“黄河的重量”这一标题正是对全文内容的集中概括,可知此标题直接点明了写作内容。根据第⑫段“在中国人的心里,黄河很重很重”“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可知,“很重很重”的黄河是指在中国人心里的分量,她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此标题写明了黄河在中国人心里很重,具有重要地位。根据第⑫段“它是民族性格的隐喻”,可知“黄河的重量”象征着黄河所承载的深厚的历史文化、民族精神以及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品格。这种象征意义使得标题更具深度和内涵,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黄河和中华民族的赞美之情。15.考查句子含义理解。首先,这句话是作者对黄河的高度评价,强调了黄河在中国人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其次,“因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华夏文明在这里发源。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它的精神鼓舞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进。最后,“它是民族性格的隐喻”,黄河千回百转,东流入海,没有河道,就冲刷出河道。巨石拦路,就直撞而过。黄河的坚韧顽强,不畏艰难就代表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可以说中华民族民族性格的形成,离不开黄河的影响与滋养。据此分析作答即可。(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德天瀑布记赵丽宏①无风,无雨,无雾。蓝天下群山叠翠,几片白云凝固在若有若无的峰峦间,路边的兰草和头顶的桉树叶纹丝不动。不远处的归春河,是中越边境的界河,河道曲折,蜿蜒而下,河水澄澈如水晶,温润如碧玉,缓缓流淌,淌出一片静谧。②然而静寂中却有奇响传来。屏息谛听,这声音来自极遥远的地方,浑厚深沉。随着声响不断变大,心中的疑惑也如云雾旋绕。被树荫隔断的远山中,分明正奔腾着万马千军,天地间回荡着马蹄声和金戈的撞击声,交织着号角的呜咽和人马的嘶喊……③绿荫中白光一闪,眼帘豁然大开。河道尽头,群山壁立,瀑布自天而降,气势万千地横陈在绿色的崖壁上。那震撼天地的巨响,是瀑布的喧哗。这就是德天瀑布,是我追寻的目标。宽阔的流水洋洋洒洒,层层叠叠,从绿树丛生的山顶跌落,在腰间受阻,又分成几叠飞泻而下。从远处看,瀑布形成的过程优美徐缓,流水以柔曼的姿态舒展在天地间,仿佛是一列宽银幕,正放映着一幕浪漫的交响曲。然而听它们的轰鸣,便可想见,那流水是怎样的一种规模和气势。④沿着归春河畔的小路,迎着越来越响的轰鸣声,一步一步走近大瀑布。呈现在眼前的瀑布犹如天缸倾翻,大水滔滔滚滚,轰然而下,像要淹没整个世界。流水奔泻的情状惊心动魄,使我想起唐人的诗句:“涛似连山喷雪来”“乱流争迅湍,喷薄如雷风”。然而山下早已为瀑布准备了落脚之地,流水泻入深潭,翻卷起一簇簇雪浪,飞溅起一缕缕水雾,气势汹汹,最终却还是循规蹈矩,在阔大的水潭里盘旋片刻,又匆匆涌入河道,缓缓向下游淌去。这样的景象,已经持续了多少年?一亿年?一万年?还是千百年?当地的友人告知,这瀑布,古已有之,归春河流淌了多少年,这瀑布就奔泻了多少年。不知多少代居民在水声中老去,瀑布却长流不竭,永远像活泼的孩童,像雄姿英发的男子汉,保持着勃勃生机。⑤坐上竹筏,长篙在河滩上轻轻一点,筏子便稳稳地滑到河中心。透过清澈的水波,能看到水底的岩石,水浅处筏底不时触到石滩,深处则墨绿一片,深不可测。在阔大的瀑布面前,我们的筏子是漂浮于水面的一只小甲虫,游动得小心翼翼,惟恐被急流颠覆。瀑布前有一组岩石从水底崛起,色彩斑驳,形状怪诞,如一头巨大的异兽浮出水面,对着瀑布昂起脑袋,似乎在追寻那空中的水流。飞泻的瀑布劈头盖脸打来,溅起漫天飞雪,而那异兽犟头倔脑,毫不退缩。异兽,永远也无法登临山巅,而瀑布,大概也无法将它赶走。⑥“看,彩虹!”筏子上有人惊呼。无须指点,坐在筏子上的人都看见了出现在阳光和水雾中的奇观。一座七彩虹桥,在朦胧的水雾中凌空而起,一端在水花飞溅的瀑布底部,一端升入飘忽迷蒙的空间,任凭波流翻涌,水声如雷,那光彩斑斓的虹桥却在空中浑然不动,像是在等候游人上桥登空,步入仙境。⑦瀑布下的水流汹涌激荡,筏子再也无法向前,只能原路折返,回到岸上。从瀑布北侧的小路拾级上山,来到瀑布背后的山顶。轰鸣的水声仍在耳畔回旋,眼前的景象却已经迥然不同,但见一片明澈如镜的平湖,倒映着蓝天白云,衬托着起伏逶迤的远山,湖中小岛遍布,花木葳蕤,彩色的鸟雀从平静的水面上掠过,清可见底的水中,鱼群来往穿梭。谁能想到,惊天动地的大瀑布离这世外桃源般的静水,只有几十米。⑧ 16.(3分)文章以作者游德天瀑布的行踪为主线,描绘了游览时的所见所闻。通读全文,完成表格。17.(4分)结合语境,赏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然而山下早已为瀑布准备了落脚之地,流水泻入深潭,翻卷起一簇簇雪浪,飞溅起一缕缕水雾,气势汹汹,最终却还是循规蹈矩,在阔大的水潭里盘旋片刻,又匆匆涌入河道,缓缓向下游淌去。18.(4分)作者一边记述所见景象,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结合语境,说说你对第④段画横线句子的理解。不知多少代居民在水声中老去,瀑布却长流不竭,永远像活泼的孩童,像雄姿英发的男子汉,保持着勃勃生机。19.(4分)请从以下两则材料中任选一个语段作为文章的结尾,并从结构、内容的角度说说你的选择理由。【材料一】这瀑布,以一潭静深蕴万千磅礴,在这里飞泻了千年万年,轰鸣了无数个春秋,只为向世人启迪:天籁,是世间最永恒的激情。【材料二】我坐竹筏在归春河上观瀑时,河对岸也有越南人三五成群前来,两国游人隔河挥手致意,互相能看到对方脸上友好的笑意。将两国游人吸引至此的,是跨越国界的大瀑布。此刻,站在国界上,无拘无束地观赏大自然的奇妙馈赠,倾听这震撼天地的动人天籁,我情不自禁地在心里默默感叹:和平,是多么珍贵多么好。在和平的岁月里,自然之美,才成了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答案】16. 近观 泛筏河心 色泽斑驳,形状怪诞 17.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写出了瀑布倾泻而下,汇入深潭的过程,突出了瀑布奔腾汹涌、气势磅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德天瀑布的惊叹和赞美之情。 18.通过人与自然的对比,写出了人的生命的短暂,突出了自然古老又年轻,永远充满活力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索和对自然的敬畏和赞叹。 19.示例一:我选材料一。结构上,此段承接上文,自然收束全文。内容上,对瀑布声音的描写贯穿全文,“天籁,是世间最永恒的激情”高度概括了文章内容,突出了德天瀑布于深静中蕴藏磅礴力量,古老而富有生机的景物特点和作者对德天瀑布的喜爱、赞美之情。示例二:我选材料二。结构上,首尾呼应,照应开头“不远处的归春河,是中越边境的界河”,突出德天瀑布“跨国瀑布”的特点。内容上,升华主旨,由欣赏自然美景触发对人生、社会的思考与感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和平生活的珍视,深化文章主题。【解析】16.考查内容梳理与概括。第(1)空:结合第④段“呈现在眼前的瀑布犹如天缸倾翻,大水滔滔滚滚,轰然而下,像要淹没整个世界……”可知这是观看眼前的瀑布,故采用“近观”;第(2)空:结合第⑤段“坐上竹筏,长篙在河滩上轻轻一点,筏子便稳稳地滑到河中心”可知第二个立足点是“泛筏河心”;结合(3)空:结合第⑤段“透过清澈的水波,能看到水底的岩石,水浅处筏底不时触到石滩,深处则墨绿一片,深不可测”“瀑布前有一组岩石从水底崛起,色彩斑驳,形状怪诞,如一头巨大的异兽浮出水面,对着瀑布昂起脑袋,似乎在追寻那空中的水流”可知岩石的特点可直接提炼,色彩斑驳,形状怪诞。17.考查对文章重要语句的赏析。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分析,画线句运用“泻入”“翻卷”“飞溅”“盘旋”“涌入”“游淌”等一系列动词,描绘的画面是充满动感且细腻的。“泻入”写的是瀑布流入深潭时的气势,既准确地表现出了瀑布顺势而下的姿态,又写出了瀑布水量大的特点;“翻卷”则描绘了水流冲击产生浪花的画面,“飞溅”则写出了水流力量大而冲击出四溅的水花的画面,这三个动词,写出了瀑布流到深潭的过程和整个画面的力量、气势。充分写出了瀑布的活力、生机。“涌入”写出了河流进入河道时的画面,是拥挤的、是水量大的,“淌去”则写出了河流最后平缓流去的姿态,写瀑布由那种气势磅礴到平缓的姿态变化,整个过程完整而生动,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喜爱和赞美之情。18.考查词句的理解。结合“不知多少代居民在水声中老去”可知一代代居民都在水声中老去了,突出了人的生命的短暂;结合“瀑布却长流不竭”可知瀑布却一直源源不断,突出大自然生命力的顽强,结合“永远像活泼的孩童,像雄姿英发的男子汉,保持着勃勃生机”可知它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将人与自然进行对比,突出人的渺小与自然的伟大,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19.考查文章结尾的理解,要求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如果用材料一结尾:结合“这瀑布,以一潭静深蕴万千磅礴,在这里飞泻了千年万年,轰鸣了无数个春秋,只为向世人启迪:天籁,是世间最永恒的激情”可知这里是对这瀑布的总结,并且由物及人,向世人阐述道理,“天籁,是世间最永恒的激情”,告诉人们大自然永远是激情四射,充满活力的。故在结构上收束全文,并且点题“德天瀑布”;内容上升华文章主旨,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此外,这个结尾言简意赅,引人深思。如果用材料二结尾:结合第①段“不远处的归春河,是中越边境的界河,河道曲折,蜿蜒而下,河水澄澈如水晶,温润如碧玉,缓缓流淌,淌出一片静谧”可知这是中越边境,而结尾“我坐竹筏在归春河上观瀑时,河对岸也有越南人三五成群前来,两国游人隔河挥手致意,互相能看到对方脸上友好的笑意”也写到对岸越南人也来此地坐竹筏观瀑布,结构上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再结合“此刻,站在国界上,无拘无束地观赏大自然的奇妙馈赠,倾听这震撼天地的动人天籁,我情不自禁地在心里默默感叹:和平,是多么珍贵多么好。在和平的岁月里,自然之美,才成了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可知只有和平年代才有这么美好的时光,这也是两国人民,甚至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向往的生活,升华文章主旨,表达作者对和平生活的珍惜,由眼前的瀑布思考人生社会生活,具有启迪作用。素养提升训练(15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雁荡山吴晓明①传说雁荡山是当年大雁用脚踩醒的第一座大山。秋天大雁迁徙时,会排成“人”字或“一”字,由北向南飞去。没想到大雁一歇脚,仅仅是歇一脚,亿年一踩,便情满温州大地、情满雁荡山。正因大雁的到来,雁荡山才变得美丽多情、神奇莫测。旅行家徐霞客对雁荡山情有独钟,曾多次游历此山,并写下了《游雁宕山日记》。②徐霞客在古代从江阴步行数百公里来到雁荡山,而生长在苏中平原的我,近来出差才有机会来到雁荡山。③约上文友驱车直奔温州的东北方向。“海上名山”“寰中绝胜”“天下奇秀”“东南第一山”……一路上,我的脑海里反复跳跃着这些词汇。雁荡山的那些传说与故事,难道真的是大雁用脚一步一步踩出来的吗?④我们刚下车来到门口,文友喊道:“有人接我们来了!”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见一位和尚缓缓从云烟迷蒙的群山中走来,光光的头颅微微昂起,略带微笑,双手合十,长袖仿佛在随风飘动……这就是“接客僧”,是雁荡山大门口的一座奇异的小山,默默地迎接着每一个远方的客人,谁也不知道他在这里伫立了多少年。也许在走出大山的时候,我就能领悟他那神秘微笑的内涵。⑤沿着山路行走,行至著名的“大龙湫”瀑布时,我们听到时断时续、时轻时重的水声,好像有人在轻轻地叹息,又如拨弄着一架古筝……登上山坳口,我眼前顿时一亮:迎面是又高又宽的峭壁,一条雪白的瀑布从峭壁顶上垂挂下来,像下凡的仙子,在峭壁前优美地飞舞着、跳动着。云雾般的水烟拍打着峭壁,有时还会在半空中打个战,晃晃悠悠地偏离方向,当水烟来到你的身边,整个人整个灵魂都湿了醉了,掉进这幅美丽的画里。⑥我们来到号称“雁荡三绝”之首的灵峰脚下,据说在有月亮的夜晚,这里所有的山峰都会鲜活起来,变成世间罕见的生灵……⑦最具传奇色彩的是夫妻峰,相传很久以前,远方归来的学子,来不及放下肩上沉甸甸的行囊与爱人相拥,魁梧的男人低头看着女子,女子仰起头,诉说着离别的思念……站在夫妻峰前,仿佛能听见他们梦一般的絮语。⑧在雁荡山,我还看到了双笋峰、犀牛望月、相思女……每走过一座山峰,都有一个传奇的带有梦幻色彩的故事。如今一些旅游景点被过多的商业包装变得大同小异,而人们真正希望的是寻求大自然的原始古朴。⑨为寻找大雁的归宿,我们向山顶攀登。夕阳驮着静谧,当我们抵达山顶时,却没有找到雁湖,眼前是一片凹陷龟裂的土地,只有荒草、几丛惨白的芦苇在寒风中凄然地摇曳着。一路走来,我们什么也没有发现,哪怕几根轻柔的羽毛,哪怕一窝小小的鸟蛋……面对这片干涸的雁湖,大雁再也没有青青的芦苇可以筑窝,再也没有依依的湖波可以流连,它们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旅程,飞向陌生的远方。⑩雁湖还会重新荡起清波吗?此时,四合的暮霭已封锁了群山,环顾四周的山影,我惊奇地发现:每一座山峰,仿佛都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雁。⑪期待着大雁的再次回归。20.(3分)阅读全文,梳理出作者的游踪,把下面空白处补充完整。“接客僧”山→ →灵峰山脚下→ → →雁湖21.(4分)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迎面是又高又宽的峭壁,一条雪白的瀑布从峭壁顶上垂挂下来,像下凡的仙子,在峭壁前优美地飞舞着、跳动着。22.(4分)有详有略是本文的一个特色,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23.(4分)联想是景物描写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请从第⑦段中找出运用联想的句子写下来并说明其作用。【答案】20. 大龙湫 夫妻峰 双笋峰、犀牛望月、相思女 21.运用比拟修辞,把瀑布比拟成下凡的仙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瀑布的灵动之美。 22.文章详写“接客僧”山、大龙湫、夫妻峰、雁湖,生动表现了雁荡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传说;略写双笋峰、犀牛望月、相思女,让读者对雁荡山的了解更全面。详略得当,使文章重点突出,繁简得当。 23.“相传很久以前,远方归来的学子,来不及放下肩上沉甸甸的行囊与爱人相拥,魁梧的男人低头看着女子,女子仰起头,诉说着离别的思念.……”由夫妻峰联想到有关的传说,增加了文章的文化意蕴。【解析】20.考查梳理作者的游踪。结合第④段“略带微笑,双手合十,长袖仿佛在随风飘动……这就是‘接客僧’,是雁荡山大门口的一座奇异的小山”提炼出:“接客僧”山;结合第⑤段“沿着山路行走,行至著名的'大龙湫’瀑布时,我们听到时断时续、时轻时重的水声”提炼出:大龙湫;结合第⑥段“我们来到号称'雁荡三绝’之首的灵峰脚下”提炼出:灵峰山脚下;结合第⑦段“最具传奇色彩的是夫妻峰”提炼出:夫妻峰;结合第⑧段“在雁荡山,我还看到了双笋峰、犀牛望月、相思女……每走过一座山峰”提炼出:双笋峰、犀牛望月、相思女;结合第⑨段“为寻找大雁的归宿,我们向山顶攀登。夕阳驮着静谧,当我们抵达山顶时,却没有找到雁湖,眼前是一片凹陷龟裂的土地,只有荒草、几丛惨白的芦苇在寒风中凄然地摇曳着”提炼出:雁湖。据以上分析按顺序填空。21.考查赏析语句。“一条雪白的瀑布从峭壁顶上垂挂下来,像下凡的仙子”运用比拟修辞,把瀑布比拟成“下凡的仙子”,结合“峭壁前优美地飞舞着、跳动着”可知此句运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瀑布的飞舞灵动之美。表达对瀑布的喜爱之情。22.考查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第④段“望见一位和尚缓缓从云烟迷蒙的群山中走来,光光的头颅微微昂起,略带微笑,双手合十,长袖仿佛在随风飘动……这就是‘接客僧’,是雁荡山大门口的一座奇异的小山,默默地迎接着每一个远方的客人,谁也不知道他在这里伫立了多少年。”详细介绍了“接客僧”山的状貌;第⑤段“沿着山路行走,行至著名的‘大龙湫’瀑布时,我们听到时断时续、时轻时重的水声,好像有人在轻轻地叹息,又如拨弄着一架古筝……整个人整个灵魂都湿了醉了,掉进这幅美丽的画里”详细描绘了“大龙湫”瀑布;第⑦段“最具传奇色彩的是夫妻峰,相传很久以前,远方归来的学子,来不及放下肩上沉甸甸的行囊与爱人相拥,魁梧的男人低头看着女子,女子仰起头,诉说着离别的思念……站在夫妻峰前,仿佛能听见他们梦一般的絮语”详写了夫妻峰的传说;第⑨段“为寻找大雁的归宿,我们向山顶攀登。夕阳驮着静谧,当我们抵达山顶时,却没有找到雁湖,眼前是一片凹陷龟裂的土地,只有荒草、几丛惨白的芦苇在寒风中凄然地摇曳着。一路走来,我们什么也没有发现,哪怕几根轻柔的羽毛,哪怕一窝小小的鸟蛋”具体写雁湖。这几段详写“接客僧”山、大龙湫、夫妻峰、雁湖,交代了作者的游踪,生动表现了雁荡山的自然美景和人文传说;结合第⑧段“在雁荡山,我还看到了双笋峰、犀牛望月、相思女………”可知对双笋峰、犀牛望月、相思女没有进行细致的描写,只是一带而过,从而让读者对雁荡山的景观了解更全面。文章内容详略得当,使文章点面结合,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使读者感到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详细完整,丰富文章内容,略的言有尽而意无穷,两者结合,恰到好处,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23.考查联想手法及作用。联想指回忆时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是现实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第⑦段“相传很久以前,远方归来的学子,来不及放下肩上沉甸甸的行囊与爱人相拥,魁梧的男人低头看着女子,女子仰起头,诉说着离别的思念……”作者由夫妻峰联想到与夫妻峰相关的传说,增加了文章的文化意蕴,也增强了趣味性,吸引读者,同时使文章的内容更充实构思更精巧,语言更生动形象。(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各题雪山深处的桃花源雅兰①下午我们开车向着雪山深处进发,过了如纳村继续往前开十多公里,就来到了被称为“桃花岛”的倾多镇,真正的盛宴从这里正式开场了,这里才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②拐过弯儿进入倾多镇,道路两旁,尽是百年野生桃树,一大片花团锦簇云蒸霞蔚的桃花出现在我们眼前,漫山遍野的野桃树,花朵繁茂,千姿百态,周围的景色似乎都镀上一层淡粉色,在熠熠生辉的雪山之下,风景美得惊心动魄,如梦似幻。停下车静静地拍照,风一吹过,片片桃花随风飘落,唯美、浪漫、令人陶醉。此刻四周安静得出奇,仿佛天地凝结,沉淀了一世的繁华。③站在镇口环顾四望,这里三面都是雪山,高处有水源,四周树林环绕,山涧流水清澈甘冽。这里土地肥沃,田埂、山谷随处可见高6-14米,冠幅8至12米的野生桃树,这些桃树的树龄至少都在三五百年以上。人站在树下顿时就变得渺小起来。它们的枝干古拙遒劲形态各异,由于雨水充沛、空气湿润,桃树枝桠上长满了苔藓松萝等寄生植物。虽然生得一副历尽沧桑的体态,却是怡然自得,枝叉舒展,繁花似锦,生机勃勃,大有仙风道骨之神韵。想它们怎样在这数百年的时间和空间里,沐冰雪饮流岚,自开自落,静静绽放,不禁令人逸兴思飞、心旷神怡!④倾多镇在一块大台地上,这里种满了绿油油的青稞,村舍、桃树就散缀在其间,四周雪山环绕,不经意间你会有一种误入桃花源的感觉,越往上走,桃花会越来越多,一直蔓延到山顶的倾多寺。从高处眺望,天空湛蓝,白云朵朵;远处雪山白雪皑皑,气势雄浑;山脉起伏,雄伟壮阔。山谷里绿草如茵,郁郁葱葱;野桃树绵延数十里,随着山脉和山坡起伏不断,四处点缀。粉色的桃花染遍山野,清凌凌的波堆藏布江蜿蜒而去,藏民祖祖辈辈住在这世外桃源里,过着世人向往的简单而纯净的生活。此刻四周静寂无声,时光仿佛停止了,天地好像定格了,我们恍若走入了人间仙境,迷醉其中。⑤当你漫步在桃花掩映的美景中,呼吸着空气中泥土的清香和桃花的芬芳,真的有一种误入桃花源的感觉。此情此景忽然就想起了陶渊明曾在《桃花源记》中写道:“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不正是描写的眼前场景吗?其实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源自他的想象中的世界,表达的是内心的期望,想象是抽象的,虚无缥缈的;而幸运的我,在现实中遇到了想象中真实的“桃花源”。比陶渊明描写的桃花源更加迷人!这里有雪山冰川,有流水潺潺,这里田埂桃花盛开,田里青稞碧绿,鸡犬相闻,牛羊成群,展现在眼前就的是一幅气势恢宏、恬静美丽的桃源仙境!⑥人但凡有思想,都会有向往。我曾经梦想退休后有自己的一处宽敞的庭院,可以栽树、养花、种菜,闲暇了树荫下读书、写字、品茗、发呆……引壶觞以自酌,倚南窗以寄傲,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无会议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过简单快乐、与世无争,逍遥有趣,无忧无虑的生活,但世间事往往不如意十之八九,不是任何事情都能随你所愿。但我可以改变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一点儿,让自己的生活向着自己喜欢的样子靠近一点儿,再靠近一点儿。退休后我学习摄影,背起行囊,走向心仪的现实世界的桃花源和精神世界桃花源。现实中世外桃源式的美景,催生了心中的乐园,并使之更加澄明、靓丽,丰富多彩。⑦我想每个人的世界应该是有两个桃花源,一个藏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一个在路途所见到的风景中。人生不过三万天左右,把生活过得有趣一些、丰富多彩一些应该是件很开心的事。条件允许的时候就走出去,把心中的世外桃源变成眼中的风景,行走其中,感受当下;不能出去的时候,整理一下图片,写写文字,读读闲书,让自己的生活得到调剂放松,让灵魂得到舒展成长。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走在路上。24.(4分)根据文章内容,梳理作者一路游览的踪迹和沿途见闻。25.(4分)在桃花源里,野桃树美得惊心动魄,美得浪漫唯美,美得怡然自得,请梳理文中关于野桃树的美词,归类整理并概括说说,野桃树的美美在哪些方面?26.(4分)文章第2、3、4自然段描叙了作者所见美景,第6、7自然段抒发了作者的游览感悟,第5自然段是否多余,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27.(4分)作者写生活的感触和向往,遣词造句,很有味道,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1)我曾经梦想退休后有自己的一处宽敞的庭院,可以栽树、养花、种菜,闲暇了树荫下读书、写字、品茗、发呆……(从修辞的角度)(2)无会议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赏析句子)28.(4分)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走在路上。”这句话的理解。【答案】24. 尽是野生桃树,花团锦簇云蒸霞蔚。 镇口环望 山顶远眺 泥土清香,桃花芬芳,误入桃源之感。 25.(1)野桃树的美美在色彩缤纷,大片大片的桃花花团锦簇、云蒸霞蔚,美不胜收;(2)美在千姿百态、自然舒展的姿态和漫山遍野、生机勃勃的生命力;(3)美在片片桃花随风飘落的浪漫意境;(4)美在枝干古拙遒劲、历尽沧桑的历史感和仙风道骨的独特神韵;(5)美在沐冰雪饮流岚、自开自落、静静绽放的高雅品格。 26.不能删去。第5段写了作者漫步桃花源,陶醉其中,由此联想到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描写,并进而将陶渊明笔下桃花源和自己所见美景做对比的内容。结构上承上文写景,续写漫步桃源的感受,同时为下文的情感的抒发、两个桃花源以及旅游意义的思考感悟做了情感蓄势和铺垫。 27.(1)参考答案:本句用了排比的手法,罗列了作者梦想退休后栽树、养花、种菜,在树下读书、写字、品茗、发呆的理想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简单快乐、与世无争,逍遥闲适,无忧无虑的生活的向往。(2)参考答案:引用和化用古文句子,使得句式整齐对仗,典雅精炼,体现了作者对没有会议、公务烦扰的向往,表达了作者对简单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的向往。 28.身体走在路上,指的是外出旅行,行走其中,感受当下;灵魂走在路上,指的是通过摄影、读书、写作等活动不断丰富精神体验,让心灵舒展放松,让心智丰富成长。作者退休后学习摄影,背起行囊去旅行,游历了雪山深处的桃花源,领略了绝美的风景,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闻;作者还通过摄影和文字记录见闻,深化了体验,让精神的桃花源更澄明、靓丽,丰富多彩。【解析】24.考查梳理和概括文章内容。第②段“拐过弯儿进入倾多镇,道路两旁,尽是百年野生桃树,一大片花团锦簇云蒸霞蔚的桃花出现在我们眼前”写作者在道路两旁看到的全是野生桃树,花团锦簇云蒸霞蔚。第③段“站在镇口环顾四望,这里三面都是雪山,高处有水源,四周树林环绕,山涧流水清澈甘冽”写作者在镇口环望,看到三面都是雪山,高处有水源,四周树林环绕,山涧流水清澈甘冽,土地肥沃。随处可见巨型野生桃树。第④段“从高处眺望,天空湛蓝,白云朵朵;远处雪山白雪皑皑,气势雄浑;山脉起伏,雄伟壮阔。山谷里绿草如茵,郁郁葱葱;野桃树绵延数十里,随着山脉和山坡起伏不断,四处点缀。粉色的桃花染遍山野,清凌凌的波堆藏布江蜿蜒而去”写作者在山顶远眺,看到天空湛蓝,白云朵朵;远处雪山白雪皑皑,气势雄浑;山脉起伏,雄伟壮阔。山谷里绿草如茵,郁郁葱葱;野桃树绵延数十里,粉色的桃花染遍山野,大江蜿蜒而去。第⑤段“当你漫步在桃花掩映的美景中,呼吸着空气中泥土的清香和桃花的芬芳,真的有一种误入桃花源的感觉”写作者在漫步其中,嗅到泥土清香,看到桃花芬芳,有了误入桃源之感。25.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第②段“拐过弯儿进入倾多镇,道路两旁,尽是百年野生桃树,一大片花团锦簇云蒸霞蔚的桃花出现在我们眼前”写野桃树的美美在色彩缤纷,大片大片的桃花花团锦簇、云蒸霞蔚,美不胜收;第③段“它们的枝干古拙遒劲形态各异,由于雨水充沛、空气湿润,桃树枝桠上长满了苔藓松萝等寄生植物。虽然生得一副历尽沧桑的体态,却是怡然自得,枝叉舒展,繁花似锦,生机勃勃,大有仙风道骨之神韵”写野桃树美在千姿百态、自然舒展的姿态和漫山遍野、生机勃勃的生命力;第②段“风一吹过,片片桃花随风飘落,唯美、浪漫、令人陶醉”写野桃树美在片片桃花随风飘落的浪漫意境;第③段“它们的枝干古拙遒劲形态各异,由于雨水充沛、空气湿润,桃树枝桠上长满了苔藓松萝等寄生植物。虽然生得一副历尽沧桑的体态,却是怡然自得,枝叉舒展,繁花似锦,生机勃勃,大有仙风道骨之神韵”写野桃树美在枝干古拙遒劲、历尽沧桑的历史感和仙风道骨的独特神韵;第③段“想它们怎样在这数百年的时间和空间里,沐冰雪饮流岚,自开自落,静静绽放,不禁令人逸兴思飞、心旷神怡!”写野桃树美在沐冰雪饮流岚、自开自落、静静绽放的高雅品格。26.考查段落的作用。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第⑤段,内容上,“当你漫步在桃花掩映的美景中,呼吸着空气中泥土的清香和桃花的芬芳,真的有一种误入桃花源的感觉。此情此景忽然就想起了陶渊明曾在《桃花源记》中写道……”写了作者漫步桃花源,陶醉其中,由此联想到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描写,“比陶渊明描写的桃花源更加迷人!这里有雪山冰川,有流水潺潺,这里田埂桃花盛开,田里青稞碧绿,鸡犬相闻,牛羊成群,展现在眼前就的是一幅气势恢宏、恬静美丽的桃源仙境!”进而将陶渊明笔下桃花源和自己所见美景做对比,突出自己所见景色之美。结构上,结合上文“越往上走,桃花会越来越多,一直蔓延到山顶的倾多寺。从高处眺望,天空湛蓝,白云朵朵;远处雪山白雪皑皑,气势雄浑;山脉起伏,雄伟壮阔。山谷里绿草如茵,郁郁葱葱……”可知,续写漫步桃源的感受,结合第⑥段“人但凡有思想,都会有向往。我曾经梦想退休后有自己的一处宽敞的庭院,可以栽树、养花、种菜,闲暇了树荫下读书、写字、品茗、发呆……”,第⑦段“我想每个人的世界应该是有两个桃花源,一个藏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一个在路途所见到的风景中”“人生不过三万天左右,把生活过得有趣一些、丰富多彩一些应该是件很开心的事。条件允许的时候就走出去,把心中的世外桃源变成眼中的风景,行走其中,感受当下”可知,引出自己情感的抒发、两个桃花源以及旅游意义的思考感悟做了情感蓄势和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不能删去。27.考查赏析句子。(1)“可以栽树、养花、种菜,闲暇了树荫下读书、写字、品茗、发呆”用了排比的手法,“栽树、养花、种菜”“读书、写字、品茗、发呆”罗列了作者梦想退休后的理想生活,结合“过简单快乐、与世无争,逍遥有趣,无忧无虑的生活”可知,表达了作者对简单快乐、与世无争,逍遥闲适,无忧无虑的生活的向往。(2)“无会议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引用和化用《陋室铭》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对偶句的形式使得句式整齐对仗,典雅精炼,“无会议”“无案牍”体现了作者对没有会议、公务烦扰的向往,结合“过简单快乐、与世无争,逍遥有趣,无忧无虑的生活”可知,表达了作者对简单快乐、与世无争,逍遥闲适,无忧无虑的生活的向往。28.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要结合上下文分析。结合“一个在路途所见到的风景中。人生不过三万天左右,把生活过得有趣一些、丰富多彩一些应该是件很开心的事。条件允许的时候就走出去,把心中的世外桃源变成眼中的风景,行走其中,感受当下”可知,身体走在路上,指的是外出旅行,行走其中,感受当下;结合“不能出去的时候,整理一下图片,写写文字,读读闲书,让自己的生活得到调剂放松,让灵魂得到舒展成长”可知,灵魂走在路上,指的是通过摄影、读书、写作等活动不断丰富精神体验,让心灵舒展放松,让心智丰富成长。结合第⑥段“退休后我学习摄影,背起行囊,走向心仪的现实世界的桃花源和精神世界桃花源。现实中世外桃源式的美景,催生了心中的乐园,并使之更加澄明、靓丽,丰富多彩”可知,作者退休后学习摄影、游历桃花源、领略绝美风景、开阔眼界、增长见闻、记录见闻的生活正是体现了“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走在路上”的内涵。(1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秦岭之心王少勇①作为一个北方人,南方尽管一去再去,但它对我来说依然是个遥远的概念。那一次,车驶至终南山隧道的北口,车上有人说,穿过这个隧道就到南方了。当灯光从两侧车窗掠过,我一直在想象科幻故事中的时空隧道,心里觉得神奇。②秦岭是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的山脉,也是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分水岭。云总是躲一半在山的背面,水一半给长江,一半给黄河,按理说,身处这样重要的地理位置,肩负这样公平公正的“分水工作”,秦岭应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然而她在我心里始终是一个少女。说不出为什么,或许是某一次不经意的联想留在潜意识里的印象,从此根深蒂固。③我到过秦岭的南麓和北麓,到过秦岭的腹地,见过秦岭的春夏秋冬。有一次,站在秦岭的一座山顶,我突然想,如果这里有一株蒲公英,它的种子可以随着风,飘去南方和北方。无论去向哪边,大地都足够柔软,让它们扎根生长。④在秦岭腹地的一个乡村,一片绿油油的有机稻田令我难忘。据说,朱鹮会在早晨飞来觅食,它们喜欢吃水质干净的溪流或稻田里的小鱼虾、小泥鳅。吃饱后,它们展开洁白的翅膀飞去,如梦似幻。秦岭野生朱鹮的数量已从发现时的7只繁殖壮大到现在的5000多只。稻田旁边是村居改建而成的民宿酒店,墙上刷着广告语:与朱鹮做邻居。山里很安静,能让人的心也静下来。入夜,当山坡上的野花静静睡去,稻田里、小溪边的萤火虫便开始闪亮。我相信,凡是见过的人,都难以忘却。⑤在旬河岸边,一片金灿灿的向日葵花田更令我难忘。小水电站的整治,令旬河生态环境得到修复,当地政府打造沿河风光带,建设了观光栈道,规模化种植观赏花卉和经济作物。不少从城市慕名而来的游客在河边嬉戏,在花田里拍照。满山坡的向日葵,仿佛阳光似的变成了甜滋滋的蜜在大地上流淌,仿佛这蜜流淌不尽。⑥令我难忘的还有一处山林。我们沿着山路往上走,到森林深处去。阳光透过各种姿态的树冠照下来,照着各种颜色、叫不出名字的花。那时正值盛夏,西安市区持续40℃高温。而在这片海拔2000米以上的林中,不时有阵阵凉意袭来。林中有足够的寂静,吸收阳光七色的喧嚣。在这里,我认识了红桦和铁杉,它们高大笔直,令人心生敬意。⑦秦岭四宝,除了朱鹮,还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和各种叫不上名的鸟儿。我想,林中的鸟儿在说着话,昆虫在说着话,树木也在说着话。树木的叶子在空中交谈,根系在泥土里交谈。小草和小花也在说话。看见我们走过,听着我们聊天,这些生灵肯定也在猜想我们说话的内容。⑧在秦岭,从人们的脸上我能看到感恩。大自然赐给我们的多么丰富,就像一场不散的筵席,只需要恭敬有礼地坐下享用。在秦岭,我常会有岁月沧桑之感,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日月是反复收获的果子,生命产生、逝去又产生,好像又没有任何生命逝去过。在秦岭的大山中,大部分事情都显得渺小,比如我的生命,我的爱和理想,但这些渺小的和庞大的,一样具有意义。⑨我想,最好的秦岭就是这样,自然而然的秦岭,因此也是一直年轻的秦岭。山中有足够的枯荣,让天空蓝得纯粹。这蓝天,与秦岭之心对应。29.(3分)跟随作者的脚步,把他的所见所感填写出来。30.(4分)阅读全文,完成下列问题。(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秦岭应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然而她在我心里始终是一个少女。(2)你是如何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的?在秦岭的大山中,大部分事情都显得渺小,比如我的生命,我的爱和理想,但这些渺小的和庞大的,一样具有意义。31.(4分)选文第⑦段作者想象林中的生灵们在说话,请你发挥想象,从小草的视角,描绘一下秦岭中的风光。示例:树木的视角作为一棵古老的秦岭之树,我见证了无数的岁月变迁。我的叶子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与风儿对话。我的根系深埋在泥土之中,与大地母亲紧密相连。每当有人类走过,我都能感受到他们的呼吸和步伐,仿佛能猜透他们心中的所思所想。32.(4分)阅读第⑧段,我们应该怎样恭敬有礼地享用大自然的赐予?【答案】29. 绿油油的有机稻田、民宿酒店、野花、萤火虫 甜蜜 各种颜色的野花、高大笔直的树木 30.(1)将秦岭比作“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写出了秦岭深邃、庄重、智慧的气质。作者又出人意料地把它比作一个少女,写出了秦岭的青春、活力、美丽和纯洁。作者通过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秦岭的敬畏、喜爱和亲切感。(2)“渺小”即微小,指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会消逝:“庞大”,即巨大,指生命长河的生生不息。相对秦岭,个人的生命、爱、理想都是渺小的,在秦岭中,个体生命消逝,但又会长出其他新的生命,生命体系周而复始,生生不息,里面的生命体系是庞大的。 31.示例:我是一棵普通的小草,生长在秦岭的脚下。虽然我的身躯微小,但我能感受到周围的一切。每当我看到大熊猫、金丝猴在附近嬉戏,我都为它们感到高兴。那些鸟儿在枝头歌唱,昆虫在草丛中忙碌,它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诉说着生活的故事。 32.我们应该持有一颗感恩的心,尊重自然,亲近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解析】29.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第①空:结合文章第④段“在秦岭腹地的一个乡村,一片绿油油的有机稻田令我难忘……稻田旁边是村居改建而成的民宿酒店……山里很安静,能让人的心也静下来。入夜,当山坡上的野花静静睡去,稻田里、小溪边的萤火虫便开始闪亮”可知,“我”见到了绿油油的有机稻田,住在民宿酒店,夜晚看到静静睡去的野花,看到小溪边的萤火虫,感到内心很安静,据此概括为:绿油油的有机稻田、民宿酒店、野花、萤火虫;第②空:根据第⑤段“在旬河岸边,一片金灿灿的向日葵花田更令我难忘……满山坡的向日葵,仿佛阳光似的变成了甜滋滋的蜜在大地上流淌,仿佛这蜜流淌不尽”可概括为:甜蜜;第③空:根据文章第⑥段“令我难忘的还有一处山林。我们沿着山路往上走,到森林深处去。阳光透过各种姿态的树冠照下来,照着各种颜色、叫不出名字的花……不时有阵阵凉意袭来。林中有足够的寂静……它们高大笔直,令人心生敬意”可知,“我”见到了各种颜色,叫不上名字的花,高大的树木,感到凉意、寂静和敬意,据此概括为:各种颜色的野花、高大笔直的树木。30.考查词句的理解和赏析。(1)题干要求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第②段“秦岭应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然而她在我心里始终是一个少女”中,作者一开始想着将“秦岭”比作“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结合第②段“秦岭是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的山脉,也是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分水岭”和“肩负这样公平公正的‘分水工作’”可知,作者一开始写出秦岭的庄重公平,显出它好像一位老者一样富有智慧,而后半句则笔锋一转,写“秦岭”像一位“少女”,根据第⑧段“最好的秦岭就是这样,自然而然的秦岭,因此也是一直年轻的秦岭。山中有足够的枯荣,让天空蓝得纯粹”可知,在作者心中,秦岭是年轻有活力的,景物美丽,让人见到就不由自主的爱上了,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比喻,可以让人体会到作者对秦岭既尊重又喜爱的情感。(2)考查词句的含义。第⑧段中“在秦岭的大山中,大部分事情都显得渺小,比如我的生命,我的爱和理想,但这些渺小的和庞大的,一样具有意义”中的“渺小”意思是非常微小的,无关紧要的,“我”的生命微小,是指“我”的生命会消逝,生命是有限的,“庞大”的意思是指(形体、组织或数量等)很大,根据文章第⑧段“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日月是反复收获的果子,生命产生、逝去又产生”可知,指自然界的生命是生生不息,不断循环的。“渺小”和“庞大”形成对比,“我”的生命、爱和理想跟庞大的秦岭相比是渺小的,但是虽然个体的生命会消逝,但是又会生长出新的生命,循环往复,生命的整个历程是庞大的,生命的体系是丰富的。据此理解和概括回答即可。31.考查语言表达。题干要求发挥想象力,以小草的视角,描绘秦岭的风光,可以结合文章第⑦段内容,仿照所给的示例,写出小草的所见所感,如周围景物的美丽,体会到生命的昂扬向上,情感要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示例:我是生长在秦岭的一株小草,虽然我的体形渺小,可是我能感受到体内生命的蓬勃向上,我睁开看,看到草木间金丝猴和大熊猫在嬉戏玩闹,听到树上的鸟儿唱着宛转悠扬的歌,身边时不时吹来一阵凉爽的风,我感到惬意极了,每天都在幸福地活着,构成了秦岭的美景。32.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根据第⑧段“在秦岭,从人们的脸上我能看到感恩”可知,面对大自然的赐予,我们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再根据“只需要恭敬有礼地坐下享用”和“在秦岭的大山中,大部分事情都显得渺小,比如我的生命,我的爱和理想,但这些渺小的和庞大的,一样具有意义”可知,将自己的态度放低,尊重秦岭,爱护秦岭,和秦岭和谐相处。据此概括回答即可。所至乘车进入晋陕大峡谷①再往上走沙洲尽头在河沿涉水③所见陡峭的崖壁雪白的水柱浅滩、沙洲浑水、深渊壮阔的黄河宽阔的河面②怒涛、巨浪嬉戏的游人立足点观察角度景物特点河畔小路远眺瀑布:洋洋洒洒,层层叠叠(1) 瀑布:滔滔滚滚,轰然而下(2) 平视岩石:(3) 仰望虹桥:凌空而起,光彩斑斓瀑背山顶俯瞰平湖:明澈如镜,恍若桃源游踪沿途所见所遇(1)道路两旁① (2)② 三面都是雪山,高处有水源,四周树林环绕,山涧流水清澈甘冽,土地肥沃。随处可见巨型野生桃树。(3)③ 天空湛蓝,白云朵朵;远处雪山白雪皑皑,气势雄浑;山脉起伏,雄伟壮阔。山谷里绿草如茵,郁郁葱葱;野桃树绵延数十里,粉色的桃花染遍山野,大江蜿蜒而去。(4)漫步其中④ 。所至所见所感秦岭腹地的一个乡村① 安静旬河岸边金灿灿的向日葵花田② 森林深处③ 凉,静,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