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21 古诗鉴赏(诗歌语言)讲义-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北京专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21 古诗鉴赏(诗歌语言)讲义-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北京专用),文件包含专题21古诗鉴赏诗歌语言讲义-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北京专用原卷版docx、专题21古诗鉴赏诗歌语言讲义-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北京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l "_Tc190703108" 01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PAGEREF _Tc190703108 \h 1
\l "_Tc190703109" 02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PAGEREF _Tc190703109 \h 2
\l "_Tc190703110" 03核心精讲·题型突破 PAGEREF _Tc190703110 \h 2
\l "_Tc190703111" 真题研析………………………………………………………………………………………… PAGEREF _Tc190703111 \h 2
\l "_Tc190703130" 核心精讲………………………………………………………………………………………… PAGEREF _Tc190703130 \h 4
\l "_Tc190703131" 命题预测………………………………………………………………………………………… PAGEREF _Tc190703131 \h 6
考情分析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优美的意境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这就要求古代诗歌语言精练、含蓄、富于形象感和感染力。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要求考生了解诗歌语言的这些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想象、联想等,进一步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它包括炼字(词)、炼句、赏析语言风格三部分。
★原题重现
(2024·朝阳一模)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南楚怀古[1]
刘长卿
南国久芜没,我来空郁陶。君看章华宫[2],处处生蓬蒿。
但见陵与谷,岂知贤与豪。精魂托古木,宝剑捐江皋。
倚棹下晴景,回舟随晚涛。碧云暮寥落,湖上青天高。
往事那堪问,此心徒自劳。独余湘水上,千载闻《离骚》。
注释:【1】本诗作于诗人遭诬被贬赴任途中。【2】章华宫:楚灵王修建的离宫,以宏伟富丽著称,楚灵王日宴夜息于此,管弦之声昼夜不绝。后毁于兵乱。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但见”两句写山谷无情,埋没贤豪之士,感叹英雄总不被重用。
B.“倚棹”四句写诗人泛舟于湖上,听涛观云,在自然中寄托感怀。
C.“往事”两句是诗人的自我开解,表达了不以己悲的旷达和洒脱。
D.“独余”两句写只有在南楚旧地,千年之后还会有人记得《离骚》。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第一、二句,从景和情两个方面总揽了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B.“空”“岂知”“徒”等语以直抒胸臆的笔法,抒发了诗人的深挚感情。
C.诗中“精魂”“宝剑”的意象,寄托了人物的精神和抱负,意蕴丰富。
D.此诗气象雄阔,笔力清遒,风格近似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
(3)诗中“处处生蓬蒿”句,有的版本作“处处生黄蒿”。请结合全诗,分别简要赏析“蓬蒿”与“黄蒿”的表达效果。
【答案】
(1)B (2)D
(3)①“蓬”是平凡微贱的野草,且“蓬”字能引起干枯、凌乱的联想感受,“蓬蒿”描写出处处杂芜丛生的场景,与当年章华宫的宏伟富丽形成鲜明对比,表达出深沉的兴亡之叹。
②“黄”有枯黄之意,能引起衰败、萧瑟的联想感受,且“黄”字与后句中“碧”“青”等组成色调清冷的画面,营造出寂寥凄清的氛围,与当年章华宫的热烈繁华形成鲜明对比,寄托了强烈的盛衰之慨。
【解析】
(1)A.“但见陵与谷,岂知贤与豪”的意思是:如今只见荒陵与山谷,哪能知道曾经有贤人豪杰。这两句诗并不是感叹英雄总不被重用,而是指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经的辉煌人物已经被世人遗忘。
C.“往事那堪问,此心徒自劳”的意思是:往事不堪回首,徒劳自扰。这并不是表达不以己悲的旷达和洒脱,而是诗人在遭受冤屈被贬后的无奈和感伤。
D.“独余湘水上,千载闻《离骚》”的意思是:只有湘水之上,千载之后还会有人记得《离骚》。这是诗人对屈原的怀念,表达的是诗人对屈原高洁品质的敬佩,而不是指在南楚旧地,千年之后还会有人记得《离骚》。故选B。
(2)D.说此诗“气象雄阔,笔力清遒”,但实际上,本诗抒发的是诗人遭贬后的孤独、郁闷之情,情感并不雄阔,笔力也并不清遒。故选D。
(3)在本诗中,“蓬蒿”和“黄蒿”都能表达出宫殿的荒废,但“蓬蒿”更具普遍性,而“黄蒿”则具有较强的形象性。“蓬蒿”与“黄蒿”的意象,在诗中都是用来形容章华宫的荒凉。但“蓬蒿”与“黄蒿”在诗中的情感寓意是不同的。“蓬蒿”是指杂草,一般是用来形容荒凉、无人问津的地方,表现出诗人对楚国昔日辉煌的惋惜之情。而“黄蒿”则特指一种草,“黄”具有较强的形象性,让人更直观地感受到荒凉的氛围,与后句中“碧”“青”等组成色调清冷的画面,这里用来形容章华宫的荒凉,具有强烈的盛衰之感,表现出诗人对时光流逝、英雄不再的感慨。
★解题技巧与思维建模
分析语言特色题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炼字题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炼字题型答题模式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描绘了…的景象/或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第三步:作用 或分析使用技巧、艺术效果; /或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炼字题易错点:望文生义,炼字角度单一
1.关注字(词)的特殊用法。比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被动用法等,这些特殊用法体现了字(词)的用法特点。比如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使动用法表现江南春景的生机勃勃等。
2.关注字(词)体现的景象特征。考生应该展开联想,把字(词)放入诗歌描述的景象中。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之“闹”字。
3.关注字(词)营造的意境。比如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咽”、“冷”二字营造一种幽静清冷的意境。
4.关注字(词)使用的表现手法。比如杜甫《绝句二首(其二)》“山青花欲燃”中的“燃”,把花与“火”相比,化静为动,表现了花的明丽、鲜艳等。
5.关注字(词)体现的作者情怀。比如王之涣《凉州词》“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孤”,以景物的孤寂来表现诗人内心的孤苦等。
(二)炼句题易错点:以译代析,炼句架空分析
鉴赏方法:
1.理解句子内容大意,不能简单地翻译句子
解答“炼句”题,要根据句子描写的对象,分析句子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透过现象去探究本质。
2.全面把握句子手法,不应只考虑一种情况
句子的表达技巧可以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句子与全诗(词)结构的关系等多个角度,全面分析句子的精妙之处。除“表达技巧”这一角度之外,还需要从用词特点(叠词等)、句式特点、语法特点(词类活用等)等角度去赏析。
3.准确判定情感
“炼句”体现的情感一定是诗歌表达的情感之一,但“炼句”表达的情感不一定就是诗歌表达的全部情感,所以表述句子表达的情感时,要分析句子的情感而不是分析诗歌表达的全部情感。
4.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考生要结合具体的句子内容,抓住关键词,分析句子的深层内涵。
(三)语言特色题易错点:分析粗疏,语言风格胡乱拼凑
1.牢记相关知识
(1)派别: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豪放派、婉约派等;(2)诗歌的语言特点:平实、瑰丽、清新、豪迈、明快、含蓄、淡雅和沉郁等;(3)作者的语言特点:白居易的平实通俗、温庭筠的瑰丽香艳、陶渊明的朴素平易、李白的豪迈飘逸、李商隐的绮丽精工、王维的清新淡雅、杜甫的沉郁顿挫等;(4)不同类型的诗歌有不同的风格:宫廷诗的缠绵婉转、田园诗的恬淡宁静、山水诗的清新优美、边塞诗的悲凉慷慨、讽喻诗的沉郁激愤、咏史诗的雄浑壮阔等。
2.防止语言风格分析出错注意“3细节”
(1)从特殊字词入手,防止分析粗疏
通过字词的属性、色彩、韵律等方面分析语言风格。
①诗歌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是构建诗歌语言风格的主要支撑。
②诗歌中的词语描写的事物所具有的色彩等,体现出的语言风格。比如色彩的浓艳体现出诗歌瑰丽的语言风格,而色彩的素净体现出诗歌淡雅的语言风格等。
③诗歌中的词语展现出的韵律和节奏体现出的语言风格。比如韵律和谐、节奏感强的诗歌,其语言风格往往是明快的;韵律单一、节奏短促的诗歌,其语言风格往往是沉郁的。
(2)从表达技巧入手,防止胡乱拼凑
如常见的修辞手法中,比喻、夸张、比拟、借代、反复、对偶等能够表现出描写对象的形象性、生动性,不同的修辞手法会体现出诗歌不同的语言风格。
(3)从典型意象入手,辨析语言风格
不同的意象会体现诗歌不同的语言风格。比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从题目涉及的意象来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是明丽清新的。
附:意境相关术语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滕王阁春日晚眺
曹 松
凌春帝子阁,偶眺日移西。
浪势平花坞,帆阴上柳堤。
凝岚藏宿翼,叠鼓碎归蹄。
只此长吟咏,因高思不迷。
滕王阁春日晚眺
潘兴嗣
重叠西屏对面开,巍城穹阁信雄哉。
眼中孤鹜云边没,望里长江槛外来。
蛱蝶图成春未晚,柘枝【1】筵动客多才。
休论今古兴亡事,时倒金樽醉一回。
注释:【1】柘枝:舞蹈名。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诗“凌春”两句点明季节、时间、地点、事件,呼应诗题。
B.曹诗“只此”一句写诗人陶醉于眼前美景,反复吟诵咏叹。
C.潘诗“蛱蝶”两句写宾客欢聚一堂,在滕王阁上举行雅集。
D.潘诗“时倒”一句写诗人感伤滕王阁繁盛不再,借酒消愁。
(2)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曹诗用比喻、对比、夸张等手法描写阁前近景,刻画细致入微。
B.潘诗用远近结合的描写手法,多角度展现了滕王阁的建筑美。
C.两首诗都以议论抒情结尾,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点明了主旨。
D.两首诗都是律诗,对仗工整,句句押韵,有谨严和谐的韵律美。
(3)两首诗同样描写了“春日晚眺”之景,风格却不同,曹诗深幽,潘诗清隽。请分别结合曹诗中的“凝岚藏宿翼,叠鼓碎归蹄”和潘诗中的“眼中孤鹜云边没,望里长江槛外来”,简要赏析其风格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
(1)D (2)C
(3)①曹诗中“凝岚藏宿翼,叠鼓碎归蹄”一联,描写春日傍晚,远山锁雾,归巢的鸟儿藏 身雾中不见踪迹,阵阵暮鼓声中夹杂着密集的马蹄声,想来是归人正急切地趁天黑 前趱行。这两句写景虚实相间、视听结合,营造了辽远、静谧、孤寂的意境,体现出
深沉幽远的风格。
②潘诗中“眼中孤鹜云边没,望里长江槛外来”一联,描写诗人登楼纵目,唯见孤鹜渐 飞渐远,消失在云边,楼外长江水滔滔滚滚奔涌而来,如至眼前。这两句写景疏密有致、描绘如画,营造了清淡、闲雅、韵味无穷的意境,体现出清优隽永的风格。
【解析】
(1)D.“潘诗‘时倒’一句写诗人感伤滕王阁繁盛不再,借酒消愁”错误,从诗中来看,“休论今古兴亡事,时倒金樽醉一回”,诗人让读者不要过多地议论历史的兴衰变化,而是要把握现在,倒满金樽,痛饮一回,表达的是及时行乐的思想。故选D。
(2)A.“曹诗用比喻、对比、夸张等手法”错误,从诗中来看,诗人并未使用这些手法。
B.“多角度展现了滕王阁的建筑美”错误,角度只有“视觉”。
C.正确。
D.“句句押韵”错误,律诗一般偶数句押韵,而非“句句押韵”。故选C。
(3)曹松的诗句“凝岚藏宿翼,叠鼓碎归蹄”通过细腻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深幽的意境。诗中的“凝岚”指的是凝聚不散的山岚,而“藏宿翼”则暗示着山中栖息的鸟儿,它们在雾气中若隐若现,仿佛被山岚所隐藏。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神秘和静谧,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宁静和深远。接着,“叠鼓碎归蹄”以动衬静的手法,描述了远处传来的阵阵鼓声,与马蹄声交织在一起,打破了傍晚的宁静。这种动静结合的手法,使得诗中的景色更加生动,同时也加深了诗意的层次,体现出一种深幽的风格。
潘兴嗣的诗句“眼中孤鹜云边没,望里长江槛外来”则展现了一种清隽的意境。诗中的“孤鹜”指的是孤独的鸟儿,它们在云边消失,暗示着诗人眺望的远方是如此的开阔和辽远。而“长江槛外来”则描绘了长江水仿佛从滕王阁的栏杆外涌入眼底,这样的描写既展现了长江的壮阔,也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景色的震撼和赞叹。这两句诗通过远近结合的手法,将远景和近景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宏大的山水画面,给人以清新而隽永的艺术享受,体现了清隽的风格。
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横吹曲辞•关山月
[唐]翁绶
裴回汉月满边州,照尽天涯到陇头[1]。
影转银河寰海静,光分玉塞[2]古今愁。
笳吹远戍孤烽灭,雁下平沙万里秋。
况是故园摇落[3]夜,那堪少妇独登楼。
注释:【1】陇头:陇山,借指边塞。【2】玉塞:玉门关。【3】摇落:草木凋落。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汉月”以汉写唐,营造出辽远的时空感,寄托了深沉凝重的情感。
B.“影转”一句,通过影的变化写出了月的移动,与首句的“裴回”呼应。
C.“笳吹”二句,从听觉角度和视觉角度突出了形势的紧张与战争的惨烈。
D.本诗与《春江花月夜》均以月来统摄全篇,月作为意象丰富了诗歌意蕴。
(2)本诗最后两句使用了对写手法,即不从自己角度着笔,而从对方角度入手,进行悬想揣测,从而曲折地表情达意。下列没有使用对写手法的一项是
A.想佳人、妆楼颤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柳永《八声甘州》)
B.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C.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D.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第七句中的“况是”二字颇具意味,请联系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
(1)C (2)B
(3)①“况是”的意思是“更加上”,进一步强调愁苦之深、之多,一词而意味隽永。
②前三联以月渲染凄凉的气氛,从天上到人间,从古到今渲染无尽的“边愁”。
③由边关将士想到家乡妻子(少妇),想象家人牵挂自己,韵味十足,愁苦倍增。
【解析】
(1)C.“突出了形势的紧张与战争的惨烈”错误,“笳吹”一联描写边塞荒凉,暗示将士久戍,心境悲苦,呼应上联的“今愁”。故选C。
(2)A.由“想佳人、妆楼颤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可知,由于自己的思归心切,因而想象故乡的妻子也一定是同样地盼望自己回家。自己在外边漂泊了这样久,她必然也想望得很久了,使用了对写法。
B.何时归去,两个人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没有使用对写法。
C.由“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可知,自己思乡却从对方来写,想象家人夜晚想念自己这个出门在外的人,使用了对写法。
D.由“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可知,不写自己重阳节想家,想象家里的兄弟登高时因少了一个人而想念自己,使用了对写法。故选B。
(3)“况是”的意思是“更加上”,进一步强调愁苦之深、之多,一词而意味隽永,由“边愁”进一步写“闺愁”。前三联,关山月,关山月,即关塞之月,边塞与家乡远隔千山之月,渲染愁苦;银河:天上。寰海:人间。玉塞:玉门关的别称,代指关塞。“影转”一联大意:诗思顺着月光,由天上到人间,由古代到当时,渲染“边愁”;“笳吹”一联:描写边塞荒凉,暗示将士久戍,心境悲苦,呼应上联的“边愁”,强调无尽的“边愁”。尾联,摇落:草木摇落,指深秋,此联由边塞想到“故园”,由边关将士想到家乡妻子(少妇),也就是,由“边愁”牵出“闺愁”,增添了意蕴。
译文:
徘徊的汉月照亮了边州,月光照尽天涯照到边塞。月影流转天上及人间,月光分割玉门关引起古今愁绪。笳声阵阵,远戍边关的烽火未熄灭,雁下旷野都是寂寥的秋天。再加上故园草木凋落,怎能忍受少妇独自登楼远眺。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宿晋昌亭闻惊禽【1】
李商隐
羁绪鳏鳏【2】夜景侵,高窗不掩见惊禽。
飞来曲渚烟方合,过尽南塘【3】树更深。
胡马嘶和榆塞笛,楚猿吟杂橘村砧。
失群挂木知何限【4】,远隔天涯共此心。
注释:【1】大中五年(851年),李商隐丧妻,且在长安谋职不遂,不得已远赴四川幕府就职,行前作此诗。【2】鳏鳏:因忧愁而张目不眠的样子。【3】曲渚、南塘:均为晋昌亭附近地名。【4】失群挂木:失群指胡马,挂木指楚猿。何限:多少,几何。
(1)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羁绪”二句叙写诗人因为被惊禽所扰而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烦闷心情。
B.“飞来”二句承接“见惊禽”三字,写出惊禽飞来飞去、栖处难寻的状态。
C.“榆塞笛”想象北方边塞征夫吹笛的苍凉场景,含蓄地表达了深沉的悲哀。
D.“橘村砧”描写捣衣之声,与“捣衣砧上拂还来”在情感方面有相似之处。
(2)以下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以“惊禽”比兴,将自己的心态、情感寄托于物象之中,意味隽永。
B.“烟方合”“树更深”将抽象的时间流逝具象化,凸显了惊鸟徘徊之久。
C.“胡马”句中“和”意为“应和”,这个字将人的情味融进了胡马形象。
D.本诗四联皆用对仗,全诗起承转合章法井然,尾联收束全诗,点明主旨。
(3)从全诗看,“胡马嘶和榆塞笛,楚猿吟杂橘村砧”两句有何作用?
【答案】
(1)A (2)D
(3)①这两句诗想象征夫吹笛、胡马轻嘶、思妇捣衣、猿猴悲啼,以极为密集的意象丰富了诗歌的意境,表达了离群失偶、漂泊思乡的多重悲哀;
②所写场景由近到远、由实见到虚想,拓展了诗歌的意境空间;
③所写对象由个体到群体、由物到人,将诗人个体的情感体验拓展为一种普遍的生命困境,是从惊禽之悲到天涯共此心的诗旨的桥梁。
【解析】
(1)A.“叙写诗人因为被惊禽所扰而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烦闷心情”错。首联谓羁旅不寐,偶闻惊禽,知是失群之羽,由此兴起。“羁绪”一词,贯穿整首诗。“鳏鳏”双义,既指自己身单影孤、又暗指自己丧妻。故选A。
(2)D.“四联皆用对仗”可知,诗歌首联不是对仗手法。故选D。
(3)颈联转笔,一共用了四个意象。每一句都用了两个意象(“胡马嘶”和着“榆塞笛”,“楚猿吟”夹杂着“橘村砧”),而每一句中的两个意象,都能自然对接,想象征夫吹笛、胡马轻嘶、思妇捣衣、猿猴悲啼,以极为密集的意象丰富了诗歌的意境,表达了离群失偶、漂泊思乡的多重悲哀;将这种伤情推及开来。而且,这两句诗所写场景由近到远、由实见到虚想,拓展了诗歌的意境空间;所写对象由个体到群体、由物到人,将诗人个体的情感体验拓展为一种普遍的生命困境,是从惊禽之悲到天涯共此心的诗旨的桥梁。故诗歌颈联谓天下之不堪闻者,不独惊禽。胡马失群之鸣、塞上征夫之笛、楚猿之吟啸、村中思妇捣衣之砧声,皆是不忍闻之声也。天下不忍闻之声,何其多也!
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田园乐【1】
王维
其三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其六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其七
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
南园露葵朝折,东谷黄粱夜舂。
注释:【1】《田园乐》共七首,这组诗是王维隐居辋川时作。
(1)以下对三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三”前两句,描写诗人“采菱”“策杖”的日常活动。
B.“其六”前两句,描写辋川“桃红”“柳绿”的春日美景。
C.“其七”前两句,描写诗人流连于山泉林木间的情状。
D.“其七”后两句,描写诗人从早到晚不停劳作的辛苦。
(2)以下对三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三”后两句,以典故中的人物来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志趣。
B.“其六”前两句,注重炼字,“红”“绿”“含”“带”等词语生动形象。
C.“其六”后两句,“家童未扫”与“山客犹眠”,运用了反衬的手法。
D.三首诗都是六言绝句,对仗工整,多方面展现田园之乐。
(3)苏轼评论王维的诗与画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请你谈谈对这一特点的理解,并结合《田园乐》的具体诗句分析。
【答案】
(1)D (2)C
(3)“诗中有画”,指诗人善于以画法入诗,描写景物细致入微,绘形绘色,能使读者感受到诗中的画面美。如《田园乐(其六)》,色彩鲜明、描写细致,构成一幅工笔重彩的图画。选取“桃红”“柳绿”春天常见的景物,突出春天特点;运用“红”“绿”两个颜色词,色彩鲜明,展现了一幅柳暗花明的图画;细致描绘“含宿雨”“带朝烟”,展现如画美景。
【解析】
(1)D.“描写诗人从早到晚不停劳作的辛苦”说法错误,从诗中来看,“南园露葵朝折,东谷黄粱夜舂”是说在南园采摘朝露湿润的蔬菜,在东谷夜来小米捣舂,这是诗人向往田园生活,突出一种闲适之情。
故选D。
(2)C.“运用了反衬的手法”说法错误,从诗中来看,“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这两句是说落花洒满庭院小童尚未清扫,黄莺啼鸣山客依旧沉睡,这是以动衬静,表现山客心中的宁静。
故选C。
(3)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也是杰出的画家,苏轼说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对王维诗画艺术的精准概括,王维的诗中有画,是指他的诗歌创作中,善于将绘画艺术引入诗歌,通过色彩、线条、构图等要素,将山水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诗歌具有画的效果;而画中有诗,则是指他的绘画作品中,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使得画作充满诗意,给人以更多的想象空间。结合《田园乐》的具体诗句来看,“其三”中“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通过“杏树”“桃花”等意象,勾画出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其六”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通过“红”“绿”“宿雨”“朝烟”等景物,描绘出桃花含雨、柳丝笼烟的美丽图景;“其七”中“南园露葵朝折,东谷黄粱夜舂”,通过“南园”“东谷”“露葵”“黄粱”等景物,展现了一幅诗人向往的田园生活图。
译文:
其三
采菱泛舟体验渡头疾风正吹,拄着拐杖到树林西面看夕阳西斜。
我就是那杏树坛边的渔父,也就是住在桃花源里的人家。
其六
桃花瓣上还含着昨夜的雨珠,雨后的柳树碧绿一片,笼罩在早晨的烟雾中。
被雨打落得花瓣洒满庭园,家童还未打扫,黄莺啼鸣,山客还在酣睡。
其七
喝酒时正好遇到山泉,醉后喜欢抱琴倚靠在大松树旁。
早上到南园去摘折露葵,晚上来到东谷舂捣黄粱。类型
术语
豪放型
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高旷壮阔、雄浑苍茫、辽阔深远
清幽型
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静幽远、宁静恬淡、安谧美好、清净悠闲、淡雅闲适、奇伟诡谲、含蓄深幽、空灵高远
伤感型
空蒙迷茫、冷落萧疏、孤寂冷清、迷离恍惚、冷森幽僻、凄清冷落、萧疏凄寂、肃杀凄凉
欢快型
淳朴自然、生机勃勃、明净绚丽、清新明快、恬淡闲适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考点17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语言艺术(讲义),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点解读,知识储备,典题导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4题,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第5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6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7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四 第3讲 鉴赏诗歌的语言(练),文件包含第3讲鉴赏诗歌的语言练-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第3讲鉴赏诗歌的语言练-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7古诗词鉴赏第5讲鉴赏古代诗歌语言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