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淮北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淮北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1. 默写。
(1)语文课上,老师在讲古诗前,先讲了一段开场白。
当你看到自然美景时,你是否会有“__________ ”(陶渊明《饮酒》)“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感:当因战火不断,与家人难通音信时,你是否会有“_______,______” (杜甫《春望》)久盼家音之感;当祖国需要你时,你是否也会发出和李贺一般“_____ ,_________”(《雁门太守行》)的誓言?我想,答案是:会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的世界,去感受古人的情感吧!
(2)绵绵华夏情。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____________”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李清照的《渔家傲》“____________ ”,则能听到作者因空有才华、遭遇不幸而发出的痛苦倾诉。
【答案】 ①. 此中有真意 ②. 欲辨已忘言 ③. 烽火连三月 ④. 家书抵万金 ⑤. 报君黄金台上意 ⑥. 提携玉龙为君死 ⑦. 仍怜故乡水 ⑧. 万里送行舟 ⑨. 我报路长嗟日暮 ⑩. 学诗谩有惊人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的“辨、烽、抵、意”等字词容易写错。
2. 学校要举办《昆虫记》——自然昆虫图片展活动,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为了观察塔蓝图拉毒蛛的一举一动,我把玻璃guàn放在卧室桌子上。它很快便习惯了囚徒生活,最终也习惯了到我手上吃现成的小飞虫。用上颚的毒牙杀死猎物后,它像大多数蜘蛛一样并不满足,还会吮吸死虫的头,它用触须把飞虫肉片塞进嘴里嚼碎,把渣子吐出来,还把住处打扫干净。几乎每次进餐后,它都要整理一下仪容,pì如用前腿上的跗节把触须和上颚里里外外清洗干净。做完这一切之后,它又重归安静。傍晚和深夜是它外出散步的好时候,我经常听到它不耐烦地抓挠纸袋的声音。蜘蛛所表现的这种习性证实了我的一个观点:无论是晚上还是白天,大多数蜘蛛都能看得见东西。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玻璃guàn( ) 囚徒( ) 吮吸( ) pì如 ( )
(2)以上文段的作者为法布尔,他是 ____ 国的昆虫学家,他用三十年时间深入昆虫世界,怀着无限的热情观察研究,写出了十卷本科普巨著《昆虫记》。本书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无愧于“________ ”之美誉。
(3)图片展活动中,除“塔蓝图拉毒蛛”外,还展示了其他的动物。请根据下面的介绍,写出A、B、C分别是哪种昆虫。
A.生性孤僻,善鸣好斗,翅膀是发生器。它通常选择排水条件优良、有充足阳光的地方作为住处,还要自己动手建造且不停地修整扩建,直至去世为止。
B.它既不会找食物,也不会干活,甚至连放在面前的食物也不会自己吃。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只好用不道德的方法去抢另一类昆虫的幼虫放在家里喂养,等幼虫长大了以后,就被当作奴隶,把它当国王一样伺候。
C.它以吮吸动物的肉为生,最喜欢吮吸的是蜗牛的肉,它把蜗牛的肉吮吸得干干净净,只剩下一个空壳。
A.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__ C. __________
(4)为了将这部名著介绍给更多同学,晓华同学为图片展撰写了一则解说词,他认为选段材料适合作为“耐心细致的观察记录”模块的案例。请你结合材料,帮助晓华同学分析理由。
【答案】(1) ①. 罐 ②. qiú ③. shǔn ④. 譬
(2) ①. 法 ②. 昆虫史诗
(3) ①. 蟋蟀 ②. 红蚂蚁 ③. 萤火虫
(4)材料详细地介绍了塔蓝图拉毒蛛进食、打扫、整理仪容、散步等习性,体现出作者的观察记录耐心细致。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①玻璃罐,bō li guàn,是以玻璃为原材料制成的罐子。它一般具有透明的外观,能清晰看到内部所盛物品。
②囚徒,qiú tú ,指囚犯。
③吮吸,shǔn xī,意思是合拢嘴唇吸取液体或半流体。
④譬如,pì rú,比如。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博物学家、数学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主要作品有《昆虫记》《自然科学编年史》等。
《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作者法布尔用生动的笔触,详细且真实地记录了众多昆虫的生活习性、繁衍、斗争等,为读者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昆虫世界,就像一部关于昆虫的宏大史诗。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
A.结合“生性孤僻,善鸣好斗,翅膀是发生器……直至去世为止”可知,此处描述的是蟋蟀。蟋蟀生性孤僻、善鸣好斗,靠翅膀摩擦发声,喜欢选择排水良好、阳光充足处建造洞穴并不断修整。
B.结合“它既不会找食物,也不会干活,甚至连放在面前的食物也不会自己吃……把它当国王一样伺候”可知,此处描述是红蚂蚁。红蚂蚁不会觅食、干活,常抢夺黑蚂蚁幼虫,将其养大后作为奴隶伺候自己。
C.结合“它以吮吸动物的肉为生……只剩下一个空壳”可知,此处描述是萤火虫。萤火虫主要以蜗牛等为食,会通过特殊的方式将蜗牛的肉吮吸干净。
【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
结合“为了观察塔蓝图拉毒蛛的一举一动,我把玻璃罐放在卧室桌子上”可知,作者为观察它,把玻璃罐放在卧室桌子上,这表明作者为了能近距离观察,创造了特定的观察环境,体现出对观察的重视和投入耐心。
结合“用上颚的毒牙杀死猎物后,它像大多数蜘蛛一样并不满足,还会吮吸死虫的头,它用触须把飞虫肉片塞进嘴里嚼碎,把渣子吐出来,还把住处打扫干净”可知,记录了塔蓝图拉毒蛛在适应囚徒生活后的一系列行为细节,像它杀死猎物、进食的具体方式,包括用上颚毒牙杀死猎物后,不仅吮吸死虫的头,还用触须把飞虫肉片塞进嘴里嚼碎、吐出渣子并打扫住处等,这些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没有长时间耐心的观察是难以做到的。
结合“几乎每次进餐后,它都要整理一下仪容,譬如用前腿上的跗节把触须和上颚里里外外清洗干净”可知,还提及它进餐后整理仪容的具体行为,如用前腿上的跗节把触须和上颚里里外外清洗干净,这进一步展现了观察的细致程度。
结合“傍晚和深夜是它外出散步的好时候,我经常听到它不耐烦地抓挠纸袋的声音。蜘蛛所表现的这种习性证实了我的一个观点:无论是晚上还是白天,大多数蜘蛛都能看得见东西”可知,通过观察到蜘蛛傍晚和深夜外出散步时不耐烦抓挠纸袋的声音,从而得出关于蜘蛛视力的观点。
综上,整个观察过程从环境设置到行为记录再到得出结论,都体现出作者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观察,所以适合作为“耐心细致的观察记录”模块的案例。
3. 安徽省某中学八年级将举行主题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1)活动开始前,小婉同学想写一副对联宣传此次活动的精神,但语言还没有组织好, 请你运用对联的相关知识,帮她把下列词语组合成下联,完整地书写在横线上。
中华民族历史 风骨荣光 领略 不朽
上联:传播安徽传统文化独特艺术魅力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次活动,拟开展“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校团委已联系好戏曲专家李专家12月20日下午3点给全校学生做“弘扬传统文化”讲座,安排宣传委员王明同学提前一天打电话确认请根据情境将对话内容补充完整。
王明: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专家:王明同学,你好!
王明:李专家,打扰了!今天给您打电话,是想和您确认一下,② __________________
李专家:没问题,我会准时参加的。
王明:谢谢您!我们期待您的精彩讲座。
(3)下面是王明同学演讲稿的部分内容,请你帮助修改。
安徽,文化瑰宝之地。这里有古老的徽派建筑,白墙黑瓦,如诗如画。【甲】 黄梅戏唱腔优美,传承着动人故事。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演绎着千年文化。黄山集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于一身,彰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乙】安徽美食独具特色。臭鳜鱼,淮南牛肉汤等令人回味无穷。安徽传统文化,既具历史底蕴,又充满生活气息。走进安徽领略传统文化之美,感受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开启一场难忘的文化之旅。
①【甲】处画线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②【乙】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提出修改意见。
(4)活动结束后,王明同学就“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这一话题对李专家进行采访,请你帮王明同学拟写一个采访问题。
【答案】(1)领略中华民族历史不朽风骨荣光
(2) ①. 李专家,您好!我是某中学宣传委员王明同学。 ②. 明天下午3点的讲座,您能按约定时间来吗?
(3)①把“传承”与“演绎”调换位置。②把第二个“逗号”改为“顿号”。
(4)示例一:李专家,在您看来,当代青少年可以通过哪些具体方式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呢?
示例二:李专家,您认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呢?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对联。
对联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词性一致;结构相同;仄起平落;内容相关。解题时,要根据题干要求,依据对联的特点分析作答。
分析上联结构:“传播安徽传统文化独特艺术魅力”,“传播”是动词,为上联的第一个词,下联也应以动词开头,在给出的词语中“领略”是动词,可作为下联开头;“安徽传统文化”是偏正结构的名词短语,描述了文化的地域和类型,下联对应的“中华民族历史”同样是偏正结构的名词短语,从民族和时间角度描述历史,与上联相对应;“独特艺术魅力”是偏正结构,强调文化的特色和内涵;“不朽风骨荣光”也是偏正结构,突出历史所承载的精神和荣耀,二者在结构和语义上相呼应。
所以按照这样的分析和组合,下联为“领略中华民族历史不朽风骨荣光”。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情景对话。
结合“李专家:王明同学,你好”可知,此处是对话开始时王明说的话,因为是给专家打电话,首先要礼貌地表明自己的身份,让对方知道是谁打来的电话,所以此处应围绕表明身份展开。
示例:李专家,您好!我是某中学校团委的宣传委员王明。
结合“李专家,打扰了!今天给您打电话,是想和您确认一下”“没问题,我会准时参加的”可知,王明打电话的目的是确认讲座相关事宜,根据前文提到的讲座时间(12月20日下午3点)、人物(李专家给全校学生)、讲座主题(“弘扬传统文化”讲座 )等信息,这里应该是向李专家再次明确讲座的时间、地点以及讲座主题等关键信息,询问专家是否能按计划进行。
示例:您是否能在12月20日下午3点准时来我们学校,为全校学生开展“弘扬传统文化”的讲座?
【小问3详解】
①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结合甲“传承着动人故事”“演绎着千年文化”可知,搭配不当,“传承”一词通常用于描述文化、技艺、传统等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过程,它强调的是一种纵向的传递和保留。在这里,“黄梅戏”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唱腔优美”是表现形式,“动人故事”则是这种艺术形式所表达的内容,用“演绎”更合适,“演绎”一词通常用于表演、阐述等动态行为,而“文房四宝”作为文化符号,更适合用“传承”来表示它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故应把“传承”与“演绎”调换位置。
②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结合乙“臭鳜鱼,淮南牛肉汤等令人回味无穷”可知,逗号使用不当,“臭鳜鱼”和“淮南牛肉汤”是并列的美食名称,应将逗号改为顿号。
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采访问题。
本次采访围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展开,问题需紧密贴合这个核心主题,确保与活动主旨相呼应,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弘扬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采访对象是戏曲专家李专家,其在戏曲领域有专业知识和深入见解。所以问题可以结合戏曲专家的身份,从戏曲这一传统文化形式入手,或者让专家基于自身专业视角对弘扬传统文化提出看法和建议。例如可以涉及到弘扬过程中的具体困难、解决方法、不同文化形式之间的联系和发展等方面。
示例:
李专家,您作为戏曲领域的专家,您认为在当下多元文化冲击的环境下,像戏曲这样的中华传统文化该如何更好地走进年轻人的生活,从而实现更广泛的弘扬呢?
二、阅读(55分)
【一】(23分)
老街有间书报亭
吴谷
①老家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我出生的那条老街,我在那里出生,也在那里上学,从小学一直读到高中。老街上最让我难忘的则是那间书报亭。
②书报亭是用木架子搭起的一间小亭子,亭子不大,布满了全国各地的报纸和各色各样的书刊,特别显眼的是小学生的儿童读物。它位于我们这个小县城的文化中心区,附近聚集着不少中学和小学,因而书报亭的顾客除了络绎不绝来买报纸的中老年人,便是在周边上学的中小学生了。
③那时,我刚刚上小学一年级,有一天放学回家迷了路,只记得每天上学都要经过这个书报亭。于是,我在书报亭前苦着脸,眼泪就要落了下来。老板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我们叫他蛮叔,他急忙从亭内跑到我身边。我好像见到了自己久别的亲人,放声大哭,告诉他我找不着回家的路了。他问清了我家的地址,便朝店里正在看书的几个中学生说:“孩子们好好看书,我很快就回。”
④上学迷路,人生第一次。一个陌生人送我回家,也是人生第一次。于是,老街的书报亭印刻在我幼小的心灵里。
⑤有一天,母亲回乡下老家,拿了五毛钱给我,让我自己去小吃店吃午饭。我自小就调皮,那天禁不住用气枪打气球的诱惑,把钱给花完了。肚子空空的我茫然四顾,不知不觉地走进了老街的那间书报亭。得知事情的原委,蛮叔哈哈大笑,而后十分严肃地说:“这可不行,怎么能用填肚子的钱去打气枪呢?”
⑥没多大会儿,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碗热腾腾的面条。
⑦蛮叔说:“吃吧,孩子。天冷,吃热乎点儿。”
⑧望着这碗面条,我才发现报亭里有十几个孩子都在吃着散发热气的午餐。
⑨原来,蛮叔除了卖书报,还在书报亭边上搭了个小厨房,专为带午饭上学的学生热饭,已经有好些年了,但他从不收取一分钱。难怪老街上的居民都说,这书报亭其实是一间学生服务站哩。
⑩从小学到高中,这间书报亭陪伴着我成长。对于那些家在农村的寄宿生,书报亭更是给予了家的温暖——热饭、搜集学习资料、提供公用电话……
⑪学生们需要哪方面的书报,告诉蛮叔,他便会千方百计地采购回来,交到学生手里。记得高三时我们班上有个来自农村的同学想买一本数学参考书,但因为定价高,他担心书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不值当,便迟迟舍不得买下。蛮叔见状,二话没说就将书交到那位学生手里,说:“你先借去看几天,若认为好再买。”考虑到许多孩子家境困难,蛮叔专门到旧书市场将一些有价值的旧书买了回来,供学生们借阅或廉价出售。而我,也正是在书报亭火热的学习氛围中喜欢上了文学。
⑫几十年过去了,我始终忘不了故乡的那条老街,更忘不了老街的书报亭和那位热心善良的蛮叔。去年,我借出差的机会回了趟老家。一踏上故土,首先要探访的,当然是记忆中的书报亭。
⑬如今的老街不再“老”,成了这个城市的一道风景。老街的书报亭还在,但也变了模样,宽敞而明亮。走进去,没有见到蛮叔,接待我的是他的儿子小蛮弟。他告诉我,蛮叔去世前把这个书报亭交给了他,并叮嘱他,既要传播文化知识,也要传播爱。
⑭我细细打量这个书屋:公用电话是为了方便学生和家人联系而配备的;书屋一角准备了几把雨伞,以待学生的不时之需;小小的炉灶依旧是用来给学生加热食物的,让人想起旧日时光;书报架上有个留言本,需要什么资料可记在上面……
⑮我与小蛮弟正聊着,走进来一个上门取件的快递员。小蛮弟将书架上的一个小包交给他,一再叮嘱及时发出。小蛮弟告诉我,这是一个从小在附近长大的孤儿,如今在外地上学,后天就是孩子18周岁生日,这是送给他的一本书。
⑯望着崭新的书报亭,望着进进出出的又一代学子,我想起了蛮叔。温暖依然在这里漫溢。
《光明日报》(2024年08月23日15版)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老街有间书报亭》为标题有贯穿全文,概括文章内容的作用。
B. 书报亭位于小县城的文化中心区,顾客主要是中老年人和中小学生。
C. 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我”内心的亲切感和归属感。
D. 如今的书报亭依然保留着一些为学生服务的设施,温暖依然漫溢。
5. 请按要求赏析文中的句子。
几十年过去了,我始终忘不了故乡的那条老街,更忘不了老街的书报亭和那位热心善良的蛮叔。(从加点词语运用角度)
6. 简要概括“我”与蛮叔交往的几件事。
7. 文章结尾“温暖依然在这里漫溢”,这里的“温暖”具体指什么?
8. 假如你是文中的学生,你想对蛮叔说些什么?
【答案】4. C 5. 这句话直抒胸臆,表达了“我”对故乡老街、书报亭以及蛮叔的深深怀念之情。“始终”“更”强调了这种怀念的强烈程度。
6. ①“我”放学回家迷路,蛮叔送“我”回家;②蛮叔给“我”做热面条;③“我”在蛮叔的书报亭的学习氛围中喜欢上了文学;④去年,“我”回老家时探访蛮叔的书报亭。
7. 这里的“温暖”指蛮叔和小蛮弟对学生的关爱,如为学生热饭、提供公用电话、准备雨伞、送书给孤儿等,也指书报亭一直以来为学生服务的精神。
8. 示例:蛮叔,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们的关心和帮助。您的书报亭不仅是我们获取知识的地方,更是我们感受到温暖的家。您的善良和爱心会一直激励着我们,我们会将这份爱传递下去。
【解析】
【导语】文章通过叙述我儿时与书报亭的几段经历,展现了书报亭老板蛮叔热心助人、传播知识和爱的形象。文笔温情细腻,情感真挚,给读者带来深刻的共鸣。书报亭不仅只是售卖书报的地方,更成为了学生们的避风港和温暖的记忆。结尾将温暖的传递延续到下一代,使文章具有持续的感染力和现实意义。整体阅读令人感动,仿佛让我们回到了那段纯真美好的时光。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艺术特色赏析。
C.第③段画线句中“我好像见到了自己久别的亲人,放声大哭”,这里“好像”表示的是“我”的一种主观感受,是“我”感觉蛮叔像久别的亲人,并不是把蛮叔比作亲人的比喻修辞,此句没有使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所以该项说运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是不正确的。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始终”表示从开始到最后的整个过程,一直持续不变。在句中,“我始终忘不了故乡的那条老街”,突出了对老街的记忆在“我”心中从未间断,时间的流逝也无法磨灭这份记忆,强调了记忆的持续性和深刻性,体现出老街在“我”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更”起到了递进的作用,进一步突出了情感的层次。前文说忘不了老街,而“更忘不了老街的书报亭和那位热心善良的蛮叔”,表明书报亭和蛮叔在“我”心中的分量比老街还要重,强调了“我”对书报亭和蛮叔的怀念之情更为浓烈,将情感推向了更深的层面。
这两个词的运用,使得作者对故乡相关事物的怀念之情表达得更加真挚、强烈,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老街、书报亭和蛮叔在作者生命中的重要意义,强化了文章的情感主旨。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事件。
根据第③段中的“有一天放学回家迷了路……他急忙从亭内跑到我身边……他问清了我家的地址,便朝店里正在看书的几个中学生说:‘孩子们好好看书,我很快就回’”可知,“我”放学回家迷路,蛮叔送“我”回家;
根据第⑤⑥段中的“我自小就调皮,那天禁不住用气枪打气球的诱惑,把钱给花完了……没多大会儿,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碗热腾腾的面条”可知,蛮叔给“我”做热面条;
根据第⑪段中的“而我,也正是在书报亭火热的学习氛围中喜欢上了文学”可知,“我”在蛮叔的书报亭的学习氛围中喜欢上了文学;
根据第⑫段中的“去年,我借出差的机会回了趟老家。一踏上故土,首先要探访的,当然是记忆中的书报亭”可知,去年,“我”回老家时探访蛮叔的书报亭。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主旨。
根据第③—⑨段中的“有一天放学回家迷了路……他急忙从亭内跑到我身边……他问清了我家的地址,便送我回家”“我自小就调皮……没多大会儿,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碗热腾腾的面条”“蛮叔除了卖书报,还在书报亭边上搭了个小厨房,专为带午饭上学的学生热饭,已经有好些年了,但他从不收取一分钱”可知,蛮叔对学生给予生活上的帮助与关爱。
根据第⑩—⑪段中的“对于那些家在农村的寄宿生,书报亭更是给予了家的温暖——热饭、搜集学习资料、提供公用电话”“学生们需要哪方面的书报,告诉蛮叔,他便会千方百计地采购回来,交到学生手里”“考虑到许多孩子家境困难,蛮叔专门到旧书市场将一些有价值的旧书买了回来,供学生们借阅或廉价出售”可知,蛮叔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与支持,给予学习和生活上的关怀。
根据第⑬—⑮段中的“蛮叔去世前把这个书报亭交给了他,并叮嘱他,既要传播文化知识,也要传播爱”“公用电话是为了方便学生和家人联系而配备的;书屋一角准备了几把雨伞,以待学生的不时之需;小小的炉灶依旧是用来给学生加热食物的”“一个从小在附近长大的孤儿,如今在外地上学,后天就是孩子18周岁生日,这是送给他的一本书”可知,小蛮弟继承了蛮叔的做法,继续关爱学生,传承书报亭为学生服务的精神。所以这里的“温暖”指蛮叔和小蛮弟对学生的关爱,如为学生热饭、提供公用电话、准备雨伞、送书给孤儿等,也指书报亭一直以来为学生服务的精神。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蛮叔在文中是一个热心善良、关怀学生的人。他不仅帮助迷路的“我”回家,为没钱吃饭的“我”提供热面条,还长期为学生热饭、搜集学习资料、提供公用电话等,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对这样的蛮叔表达感谢,可从自身经历出发,回忆蛮叔对自己具体的帮助,阐述这些帮助给自己带来的积极影响,比如在生活上给予的温暖、学习上的支持等,让感谢更真诚、具体。
示例:蛮叔,我真的特别特别感谢您!还记得我刚上小学那会,有一次放学迷了路,站在书报亭前吓得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是您,像亲人一样来到我身边,问清我家地址后就送我回家。要是没有您,我真不知道那天要在外面多害怕多久。还有那次,我贪玩把午饭钱花光了,您不仅没有责备我,还笑着给我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那碗面的温度,一直暖到了我心里。这么多年来,您的书报亭就像我们的第二个家,帮我们热饭、帮我们找学习资料,您总是想尽办法满足我们的需求。在您这里,我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也因为您营造的学习氛围,让我爱上了阅读和学习。您的好,我都记在心里,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谢谢您,蛮叔!
【二】(16分)
材料一:
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培育和利用竹子的国家,素有“竹子王国”之称。中国人的生活里,充满了竹子的身影。笋是一种美味的食材,是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箸、筐、篮、箱、笼等竹器,是中国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器具;笛、箫、笙、竿等,是用竹子制成的乐器,因此音乐在古代也被称为“丝竹之声”。
②“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中国人的居住环境里,有了竹子才算雅致。依依绿竹、竹坞寻幽,正是中国园林的经典景色。
③对中国人来说,竹子更是一种品格和精神。竹与梅、兰、菊并称“四君子”,与梅、松并称“岁寒三友”,象征挺拔坚韧、虚而有节的君子。
(选自《中国人到底有多爱竹子?》)
材料二:
①竹子是地球上最有生命力的植物之一。一株高20米的树生长可能需要60年,而一根20米高的竹子只需约60天。竹子虽然看起来很像树,但禾本科的它们更应该被称作是身材高大的“大草”。
②竹节间分生组织的细胞不仅分裂快,而且伸长的速度也快,每一个竹节都像一个生长基地,这些工地一起施工,就能在短时间内把竹子这座大厦建立起来。这也意味着竹子在短时间内会消耗很多能量,对植物来说是巨大的挑战。但竹子的竹节间不仅云集了大量的植物激素,还聚集着大量的糖以及分解糖的催化剂——酶。这些能量像是骆驼的驼峰、汽车的油箱,为竹子的“狂飙生长期”提供了充足的后援。
(选自《为什么世界竹子看中国?》,有删改)
材料三:
2022年11月,第二届世界竹藤大会召开,此次大会主题为“竹藤——基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会议期间,中国政府与国际竹藤组织在全球发展倡议框架下,共同发起“以竹代塑”倡议,未来要进一步发挥中国竹资源方面优势,与国际社会一道编织低碳未来。
(选自《2022年中国竹产业十件大事》,有删改)
材料四:
小到一次性的饮料吸管,大到数公里长的排水管道,以竹子为原料的各色产品已进入人们的视野。在技术加持下,被视为更加环保的竹制品,在包装、建筑、运输、化工等众多领域,正寻求取代塑料制品的统治地位。竹子在众多替代塑料的材料中脱颖而出,竹资源禀赋和生长特质的优势正加快转化为产业和市场优势。竹子在水汽温度高达700℃的条件下依旧耐老化、不易脆断,伴随科技进步“以竹代塑”在工程塑料等领域有极大应用前景。此外,“双碳”背景下,竹子的吸碳固碳功能也受到关注。数据表明,竹林固碳能力远超普通林木。据中国竹产业协会公布的数字,我国每年有1.1亿吨竹资源被闲置。如果把这些闲置的竹子充分利用起来,每年可减少碳排放4.48亿吨。
(选自《“以竹代塑”引领绿色消费新风》,有删改)
9. 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中国素有“竹子王国”之称,原因之一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培育和利用竹子的国家。
B. 竹子是一种树,属于禾本科。
C. 竹与梅、兰、菊并称“四君子”。
D. “以竹代塑”在工程塑料等领域有极大应用前景。
10. 材料二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一株高20米的树生长可能需要60年,而一根20米高的竹子只需约60天。
11. 请根据材料内容填写表格。
12. 结合材料内容,请谈谈“以竹代塑”有哪些好处?
【答案】9. B 10. 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将高20米的树生长时间和高20米的竹子生长时间通过具体数字进行比较,突出了竹子生长速度快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11. ①. 做食材、生活器具、乐器 ②. 中国人的居住环境里,有了竹子才算雅致 ③. 对中国人来说,竹子是一种品格和精神
12. ①竹制品更加环保,在包装、建筑、运输、化工等众多领域可取代塑料制品,减少塑料污染;②竹子生长速度快,资源丰富,且在“双碳”背景下,竹子的吸碳固碳功能强,能减少碳排放;③竹制品在水汽温度高达 700℃的条件下依旧耐老化、不易脆断,在工程塑料等领域有极大应用前景。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四个材料,从多个角度展示了竹子在中国的文化、经济和生态重要性。第一材料追溯了竹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历史地位,以及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第二材料则从科学角度解释了竹子的快速生长特性,使其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第三和第四材料探讨了竹子在现代产业中的新应用,特别是“以竹代塑”的环保潜力。文章层次分明,信息丰富,体现了竹子在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之间的连结,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载体。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
B.“竹子是一种树”错误,结合材料二①段“竹子虽然看起来很像树,但禾本科的它们更应该被称作是身材高大的‘大草’”可知,原文论述禾本科的竹子更应该被称作是身材高大的“大草”,说明竹子并不是树。选项“竹子是一种树”曲解文意,与原文不符。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结合材料二①段“一株高20米的树生长可能需要60年,而一根20米高的竹子只需约60天”可知,运用了作比较,将“一株高20米的树生长需要的60年”和“一根20米高的竹子生长只需约60天”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竹子生长速度远远快于树这一特点,让读者能鲜明地感受到两者在生长速度方面的巨大差异。
同时也运用了列数字,“20米”“60年”“60天”这些具体准确的数据,清晰直观地展现了树和竹子生长到相同高度在时间上的具体数值,使说明更具准确性和科学性,让读者对竹子生长速度之快有更清晰、确切的认识。
通过这两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有力地说明了竹子是地球上最有生命力的植物之一这一特性。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①结合材料一①段“笋是一种美味的食材,是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箸、筐、篮、箱、笼等竹器,是中国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器具;笛、箫、笙、竿等,是用竹子制成的乐器”可概括为:做食材、生活器具、乐器;
②结合材料一②段“中国人的居住环境里,有了竹子才算雅致。依依绿竹、竹坞寻幽,正是中国园林的经典景色”可概括为:中国人的居住环境里,有了竹子才算雅致;
③结合材料一③段“对中国人来说,竹子更是一种品格和精神”可概括为:对中国人来说,竹子是一种品格和精神。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结合材料四“在技术加持下,被视为更加环保的竹制品,在包装、建筑、运输、化工等众多领域,正寻求取代塑料制品的统治地位”可知,竹制品更加环保,在包装、建筑、运输、化工等众多领域可取代塑料制品,减少塑料污染;
结合材料二②段“竹节间分生组织的细胞不仅分裂快,而且伸长的速度也快”,材料四“竹子在众多替代塑料的材料中脱颖而出,竹资源禀赋和生长特质的优势正加快转化为产业和市场优势”“此外,‘双碳’背景下,竹子的吸碳固碳功能也受到关注。数据表明,竹林固碳能力远超普通林木”可知,竹子生长速度快,资源丰富,且在“双碳”背景下,竹子的吸碳固碳功能强,能减少碳排放;
结合材料四“竹子在水汽温度高达700℃的条件下依旧耐老化、不易脆断,伴随科技进步‘以竹代塑’在工程塑料等领域有极大应用前景”可知,竹制品在水汽温度高达700℃的条件下依旧耐老化、不易脆断,在工程塑料等领域有极大应用前景。
【三】(16分)
【甲】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②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 臣之创业难矣!"魏徵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 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草昧;此指开创国家。③及此言:说到这个道理。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13.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行拂乱其所为 拂: ________ (2)衡于虑 衡 :________
(3)既已往矣 既 :________ (4)方当与诸公慎之 慎: _______
14. 请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
15.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
16. 【甲】【乙】两文都阐述了治国思想,请结合选文分析孟子和唐太宗治国思想的相似之处。
【答案】13. ①. 违背 ②. 同“横”,梗塞、不顺 ③. 已经 ④. 谨慎、慎重
14. 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
15. (1)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容易灭亡。
(2)常常担心在富贵的时候滋生骄奢,在疏忽的时候引发祸乱。
16. 孟子和唐太宗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国君只有居安思危,常念“守成之难”,才能使国家基业稳定。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选自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资治通鉴·唐纪》,分别探讨了优秀人才的培养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通过实例论证了艰难困苦对人成长的重要性,指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唐太宗则通过与臣子的对话,讨论了创业与守成的难易,强调防止骄奢之风的重要性。两文共同体现出治国必须重视艰难困苦的锤炼和警惕安逸带来的风险,这些思想在古代和现代均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
(2)句意: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不顺。
(3)句意:已经过去。既:已经。
(4)句意:正应当和大家谨慎对待。慎:谨慎、慎重。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国家开始创立时,我们与各地豪强竞相起兵较量使他们称臣,创业难啊!
“草昧之初”表达一个时间背景,语意完整,中间不断开,故在“初”后断句;
“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而”表顺承,先“与群雄并起角力”,之后“臣之”,语意完整,中间不断开,故在“之”后断句;
故画线句子断句为: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1)入:在国内;拂:辅佐;出:在国外;恒:常常。
(2)恐:担心;生:滋生;于:在;忽:疏忽。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
结合甲文“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可知,孟子通过列举舜、傅说等事例,说明人才要在艰苦环境中造就,进而指出一个国家如果“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往往容易灭亡,强调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即国家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不能安于现状。
结合乙文“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 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可知。唐太宗与房玄龄、魏徵讨论创业与守成的问题,房玄龄认为创业难,魏徵认为守成难,唐太宗则表示创业之难已成过去,而守成之难正需与大臣们谨慎对待,因为他深知“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要时刻警惕,不能因安逸而疏忽,体现了对国家长治久安需有忧患意识的重视。
所以,二者都认识到国家不能安于现状,要时刻保持警惕,以防祸患,都体现了居安思危的治国思想。国君只有居安思危,常念“守成之难”,才能使国家基业稳定。
【点睛】参考译文:
【甲】
舜从田间被举荐出来,傅说在筑城的奴隶中被提拔出来,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商人中被提拔上来,管仲从监狱中被提拔上来,孙叔敖从海边隐居的地方被提拔上来,百里奚在市场上被提拔上来。所以说,上天要让某个人担当重任,一定会使他的心志忍受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肌肤饥饿,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借此使他们心里常常保持警惕,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坚强,增加他们所欠缺的本领。
人经常会犯错误,多犯几次错误才能谨慎。一个人只有内心被困扰,思虑堵塞,才能奋发、有作为。脸上表现出抑郁的神色,发出忧叹的声音,然后才明白过来。在国中没有懂法度并执法的大臣和足为辅弼国君的贤士,在国外又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这样的国家常常灭亡。这样以后就能知道忧思祸患使人成长、使人振作和勤奋,因而得生;安逸享乐使人怠惰,导致人死亡和国家、事业的衰败。
【乙】
唐太宗问身边的大臣:“创业与保持成就哪个难?”房玄龄回答说:“国家开始创立时,我们与各地豪强竞相起兵较量使他们称臣,创业难啊!”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没有不在艰难的时候取得天下,而在安逸的时候失掉天下的,保持成就难啊!”太宗说:“玄龄协助我一起取得了天下,历经百战,九死一生,所以体会到创业的艰难,魏征协助我一起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在富贵的时候滋生骄奢,疏忽的时候发生祸乱,所以懂得保持成就的艰难。但是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保持成就的艰难,正应当和大家谨慎对待。”玄龄等人行礼道:“陛下说这一番话,是国家百姓的福气呀!”
三、写作 (55 分)
17.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品读本学期的课文,藤野先生似乎还在灯下认真地修改讲义,父亲还在为远行的孩子打点着行装,母亲还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在成长的旅途中,有太多撩拨心弦的故事。
请以《成长路上的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提示和要求】
(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
(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3)不少于600字。
【答案】例文:
成长路上的明灯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有许多人给予我帮助和支持,而我的语文老师,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路。
那是刚上初中的时候,我对新环境感到陌生又害怕,学习上也有些力不从心。尤其是语文,我的作文总是干巴巴的,每次看到作文题目,就像看到了一只凶猛的“拦路虎”,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有一次,学校举行作文比赛,老师居然推选我去参加。我既惊喜又害怕,惊喜的是老师这么信任我,害怕的是自己根本写不好,会给班级丢脸。我硬着头皮写了一篇作文交了上去。
当作文发下来的时候,我看到老师在我的作文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批注。那些批注就像一个个小箭头,为我指出了作文中的问题。老师还把我叫到办公室,耐心地给我讲解。她用温柔的声音说:“你的语言很流畅,就是内容不够丰富,描写不够生动。你可以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把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写细致,这样作文就会更精彩。”老师一边说,一边在纸上给我举例示范。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重新修改了作文。老师看了修改后的作文,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说:“你看,只要认真修改,作文就会有很大的进步。”
比赛那天,我心里还是有些紧张,但老师的话一直在我耳边回响。我静下心来,按照老师教我的方法,认真构思,仔细写作。当我把作文交上去的时候,心里充满了信心。
过了几天,比赛结果公布了,我获得了二等奖。当我走上领奖台的时候,看到老师在台下为我鼓掌,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从那以后,我对语文越来越感兴趣,作文水平也越来越高。老师就像一盏明灯,在我迷茫的时候给我指引方向,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给我鼓励和支持。在老师的照耀下,我在成长的道路上勇敢地前行,不怕风雨,不怕挫折。我相信,在老师这盏明灯的陪伴下,我一定能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1.审题立意。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成长路上的”限定了写作范围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发生的事情。“成长路上”明确了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和主题方向,即围绕个人成长经历来写。题目要求写记叙文,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展现主题。可以从亲情、友情、师生情等情感角度立意。比如填入“温暖”,通过讲述成长过程中家人、朋友或老师给予自己关爱的具体事例,体现这些情感带给自己成长的力量,让自己感受到温暖,从而点明成长路上因为有这些温暖的情感相伴而更加美好;从挫折与成长的角度立意,如填入“挫折”。写自己在成长中遇到的各种挫折,如学习上的困难、比赛的失利等,以及自己如何在挫折中奋起,最终明白挫折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它能磨炼自己的意志,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从梦想与追求的角度立意,例如填入“梦想”。描述自己在成长路上对梦想的追逐过程,包括遇到的阻碍和为实现梦想付出的努力,突出梦想对自己成长的激励作用,表达在成长过程中不断为梦想奋斗的决心。
2.构思选材。可以写关于亲情的温暖,选取如生病时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半夜发烧,父母急忙送自己去医院,在医院里忙前忙后,一夜未眠。通过描写父母焦急的神情、忙碌的身影,体现父母对自己深深的爱,这种爱成为自己成长路上的温暖力量。也可以写家庭聚会时的场景,比如过年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看春晚,长辈们讲述过去的故事,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家庭的和睦与亲情的浓厚,明白了家庭是自己成长的避风港。 还可以写师生情方面,当自己在学习上遇到难题,老师耐心地辅导自己。老师不仅讲解知识,还鼓励自己不要放弃,通过具体描写老师讲解题目的细节,如老师专注的眼神、温和的语气等,展现老师对自己的关怀,这种关怀推动自己在成长路上不断进步等。在写法上,可以使用以小见大的写法、细节描写的方法等突出主题;在表达方式上,可以以叙述为主,合理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使文章的主旨得以升华。
竹子的特性、用途及表现
竹与人的关系
①___________
中国人的生活里充满了竹子的身影
居要有竹,竹是中国园林的经典景色
②____________
与梅、兰、菊并称“四君子”,与梅、松并称 “岁寒三友”
③_____________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淮北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综合性学习,阅读理解与欣赏,默写题,写作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淮北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级语文试卷,共2页。
这是一份安徽省淮北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三)语文试题,共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