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2025学年安徽省淮北市五校联考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安徽省淮北市五校联考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1.古诗词默写。
(1)中国古典诗歌讲究含蓄,读来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杜牧《赤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对战争成败的独特见解,借此抒发内心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晏殊《浣溪沙》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花开花落、燕去燕来的自然景象,借此感伤时光易逝、繁华易尽的无奈;李清照《渔家傲》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倾诉空有才华而遭遇不幸的苦闷,借此流露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2)阅读古代诗文,常见“芳草”二字。从崔颢《黄鹤楼》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读出了黄鹤楼周围绿树环绕,草木萋萋的明丽景象;从欧阳修《采桑子》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读出了颍州西湖长堤春草萌发,笙歌隐现的旖旎风光。
【答案】(1)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2)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芳草长堤 隐隐笙歌处处随
2.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那根细线本来就细得几乎连肉眼都看不出来,但它 还是由几根更细的线缠合而成的,好像大将军剑柄上的liàn 条一般。更使人 的是,这种线还是空心的,空的地方藏着极为 的黏液,就和黏稠的胶液一样,我甚至可以看到它从线的一端滴出来。这种黏液能从线壁渗出来,使线的表面有黏性。我用一个小试验去测试它到底有多大黏性:我用一片小草去碰它,立刻就被黏住了。现在我们可以知道,园蛛捕捉猎物靠的并不是围追堵jié ,而是完全靠它黏性的网,它几乎能黏住所有的猎物。可是又有一个问题出来了:蜘蛛自己为什么不会被黏住呢?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缠( )合 liàn( )条 渗( )出来 围追堵jié( )
(2)依次填入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果然 奇异 浓厚 B.居然 奇异 淳厚
C.果然 惊异 淳厚 D.居然 惊异 浓厚
(3)以上文段出自法国昆虫学家___________(人名)的《___________》,这部著作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有“___________”之美誉。
(4)联系整部名著,分析蜘蛛自己不会被黏住的原因。
【答案】(1)chán 链 shèn 截
(2)D
(3)法布尔 昆虫记 昆虫的史诗
(4)因为蜘蛛在自己身上,涂了一层特别的“油”,这样它能在网上自由地走动而不被黏住。
【解析】(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缠合:chán hé,缠绕在一起。在文中形容细线是由几根更细的线缠绕组合而成的。
链条:liàn tiá,机械上传动用的链子。文中把园蛛的细线比作大将军剑柄上的链条,是一种形象的比喻,用于说明细线的形态特点。
渗出来:shèn chū lái,液体慢慢地透过或漏出。文中指园蛛线壁中的黏液慢慢透过线壁,流到线的表面,体现出黏液的状态。
围追堵截:wéi zhuī dǔ jié,把军队分成几路同时进行包围式的追击、隐藏,将敌人堵截成几块,加以消灭。这里是一种形象的说法,说明园蛛捕捉猎物不是靠追逐、包围等方式,而是靠它有黏性的网。
(2)本题考查词义的辨析。
第一空,“果然”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居然”表示出乎意料,强调事情的结果与预期相反。这里说细线细得几乎看不见,却“还是由几根更细的线缠合而成”,这种情况是让人感到意外的,所以用“居然”。
第二空,“奇异”奇特。“惊异”意思是惊奇诧异,侧重于人的情绪反应。“使人惊异”更能体现出人们看到线是空心且藏着黏液时的那种惊奇的情绪。
第三空,“淳厚”主要用于形容人或风俗的质朴敦厚。“浓厚”可以形容液体或气体的浓密、厚重。文中用来形容黏液的黏稠程度,“浓厚的黏液”符合语境。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创作的长篇生物学著作,该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生物学著作,记录了昆虫真实的生活,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时表现出的灵性,还记载着法布尔痴迷昆虫研究的动因、生平抱负、知识背景、生活状况等等内容,富含知识、趣味和哲理,被誉为“昆虫的史诗”。鲁迅称之为“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选文介绍的是园蛛捕捉猎物的网。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结合原著“可是又有一个问题出来了:蜘蛛自己为什么不会被粘住呢?为了证明我的怀疑,我从一只活的蜘蛛身上切下一条腿,在二硫化碳里浸了一个小时,再用一个也在二硫化碳里浸过的刷子把这条腿小心地洗一下。二硫化碳是能溶解脂肪的,所以如果腿上有油的话,这一洗就会完全洗掉了。现在我再把这条腿放到蛛网上,它被牢牢地粘住了!由此我们知道,蜘蛛在自己身上,涂上了一层特别的‘油’,这样它能在网上自由地走动而不被粘住。但它又不愿老停在粘性的螺旋圈上,因为这种‘油’是有限的,会越用越少。所以它大部分时间呆在自己的‘休息室’里”的内容可知,作者将蜘蛛的腿浸在二硫化碳里,从而得出:蜘蛛在自己身上,涂上了一层特别的“油”,这样它能在网上自由地走动而不被粘住。
3.育才中学开展以“身边的文化遗产——戏曲篇”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小安同学为本次活动书写了一副对联,已经写好上联,请根据对联知识,运用下面的词语组合下联。
上联:三五人可做千军万马
下联:
词语:能 六 七 九 州 行 步 四 海
(2)下面是小徽同学发言稿的部分内容,请你帮他修改。
[甲]戏曲是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等为一体的高度综合性艺术。它以独特的程式技巧展现人们共有的美好情感,历来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
戏曲工作者应不断走入大众生活,促进戏曲的传承与发展,[乙]进一步提升戏曲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影响力,为戏曲的发展开辟更加广阔。
①[甲]句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修改。
②[乙]句有语病,请你提出修改意见。
(3)下面是小安搜集的京剧“四大行当”剧照,请选择恰当的序号填空。
A.生 B.旦 C.净 D.丑
①( ) ②( ) ③( ) ④( )
(4)学校对全校师生进行“戏曲进校园”实施方式的受欢迎程度进行问卷调查,请根据下面的反馈数据,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答案】(1)六七步能行四海九州
(2)①删去省略号 ②在句末加上“的道路”
(3)①D ②A ③C ④B
(4)示例:①请戏曲剧团来学校演出,是最受师生欢迎的形式;②对于音乐课堂上进行戏曲教学的实施方式,师生态度截然不同。
【解析】(1)本题考查对联知识。
拟写对联时应注意:①字数相等;②词类相当;③结构相应;④平仄相对,仄起平收;⑤内容相关。
从字数与节奏对应上看,上联“三五人可做千军万马”是七字,节奏为“三五人/可做/千军/万马”。下联从“能 六 七 九 州 行 步 四 海”这些词语中,组成“六七步能行四海九州”同样是七字,节奏为“六七步/能行/四海/九州”,与上联节奏一致。
从词性与结构对应上看,“三五人”与“六七步”,数量词修饰名词,结构相同;“可做”与“能行”,都是能愿动词加动词,词性和结构对应;“千军万马”与“四海九州”,都是并列结构的名词短语,分别描述数量众多的军队和广阔的地域,对仗工整。
故下联为:六七步能行四海九州
(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及病句修改。
①“……”和“等”不能同时使用,可删去“……”。
②成分残缺,“开辟”缺少宾语,可在句末加上“的道路”。
(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中国国粹之一,是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京剧现在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种。
丑行:“丑”行又叫小花脸、三花脸,多扮演滑稽调笑式的人物,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图中①的形象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符合丑角的特点,所以图①应填D.“丑”;
生行:代表男性角色,包括老生、红生、小生、武生和娃娃生等。老生通常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红生以关羽为代表,小生多扮演年轻的书生或侠士,武生则以武打角色为主。图②为小生,年轻男性,扮相英俊。所以图②应填A.“生”;
净行:俗称花脸,多扮演性格鲜明的男性角色,通常有夸张的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行分为铜锤花脸、架子花脸和武花脸等。图中③的形象面部有明显的花脸妆容,所以③应填C.“净”;
旦行:象征女性角色,包括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老旦和彩旦等。青衣多扮演端庄贤淑的女性,花旦则活泼开朗,武旦和刀马旦以武打和绝技见长,老旦扮演老年妇女,彩旦则是扮演诙谐、滑稽的女性角色。图中④的形象明显是女性角色,所以④应填B.“旦”;
(4)本题考查提炼概括。
图表为“‘戏曲进校园’实施方式受欢迎程度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学生和老师,其中学生对音乐老师课堂上进行戏曲教学欢迎程度占33.2%,老师占90.5%,差异较大;学生对学校组织学生去剧院观看戏曲演出欢迎程度占80.5%,老师占72.3%,比例相当;学生对参加学校组织的戏曲社团欢迎程度占66.5%,老师占62.1%,比例相当;学生对请戏曲剧团来学校演出欢迎程度占96.7%,老师占95.8%,最受欢迎。据此可得:①请戏曲剧团来学校演出,是最受师生欢迎的形式;②对于音乐老师课堂上进行戏曲教学的实施方式,师生态度差异大。
二、阅读(55分)
(一)记叙类文本阅读(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伴鸟而居
詹文格
①惊蛰那天,一只鸟儿像一缕金色的阳光抵达我的窗台。鸟儿收拢翅膀后我终于看清,白头、黑嘴、灰爪、褐背,黄色的眼周,模样还是一如既往的俊俏,目光还是一如既往的明亮。对视的瞬间,我已经确认,这就是去年那对恩爱夫妻中的一只。
②一年前我还不知道它们的名称。这种分布在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的鸟类叫白头椋鸟。它们取食于农田,在隐蔽安静处筑巢产卵,孵化繁殖。不知道其学名的时候,我按外形称它们为“白头鸟”。
③每年年初,白头夫妻中的雌鸟总是率先来到我的窗前,似乎是向住户告知它的到来,再到屋顶上亮个相。随后,另一只白头鸟款款飞来。它们成双成对,比翼齐飞。
④屈指数来,我移居到如今的寓所已经四年有余,这四年里有幸见证了白头鸟的三轮繁殖。这对夫妻筑巢垒窝,辛勤哺育,带着雏鸟经风雨、见世面,培养捕食的技能,传授飞翔的本领,再鼓励它们远走高飞。
⑤我刚入住那会儿,这对白头夫妻很不让我待见。常常,我看书或写作需要安静时,它们就开始鼓噪,在房顶上一会儿跳跃舞蹈,一会儿拍翅而歌。有一段时间,头顶上像有一排操练的士兵,绕圈奔跑,追逐打闹,吵得我无法安生。尤其是孵出雏鸟后,那种噪声更是让人无法忍受。每天清晨天刚亮,这对白头夫妻就开始出门觅食,从田野里衔来虫子,频繁往来,轮番进出,一刻不停地投喂幼鸟。也许是幼鸟争食,衔来虫子时只听到屋顶上擂鼓似的咚咚作响。对于熬夜后需要补觉的我来说,早上正是睡眠的黄金时段,可是头顶上却住着如此嘈杂闹嚷的一家子,实在是无法忍受。
⑥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我从邻居家借来一架超长的木梯,而后手持竹竿,准备进行清剿行动。木梯靠着墙壁,伸向屋顶——有一种穿越感,我的样子一定像极了古代翻墙攻城的勇士。顺着梯子爬向屋顶的我,只要挥竿一扫,立马就能捣毁白头夫妻的窝巢,让楼宇恢复清静。
⑦然而当我看到那只绣球一样浑圆的鸟窝时,我瞬间愣住了。这是一个用茅草、树叶、芒花编织而成的鸟窝,精美得根本不像飞鸟所为,更像是哪位工艺大师的作品。除了漂亮的鸟窝,让我不忍下手的还有鸟窝内稚嫩的生命。那三只羽翼未丰的幼鸟,正张开小巧的嘴巴嗷嗷待哺。就在此时,觅食归来的白头夫妻发现了“敌情”。它们见有人想摧毁它们的家园,迅速丢下嘴中扭动的蚯蚓,像战机一样俯冲而来。我一愣,立即扔下竹竿,狼狈不堪地滑下木梯落荒而逃。
⑧它们的噪声又持续了二十多天,之后渐渐平息。这让我有些诧异,不禁惦记这窝鸟的去向。推开窗户,四处观望,我发现三只幼鸟正在对面的屋顶上练习飞行。它们刚刚长出的羽毛还比较稀疏,柔软的翅膀还缺乏力度,但我知道,假以时日,它们就能展翅翱翔,飞上蓝天,进入广阔无垠的世界。
⑨季节轮回中,送走了白头夫妻一家,窝巢终于空置下来,寓所也恢复了安静。然而我竟有些不舍,心里空落落的。我以为它们会喜新厌旧,就此远去,不会再来。谁知,次年白头夫妻掐好时日,准时回到它们温暖的家园。
⑩风和日丽的时候,我的窗台是它们的乐园,白头鸟总是透过窗玻璃,瞪着明亮的眼睛望着我。每天我都要午睡,到了两点十分该起床上班了,白头鸟就像报时鸟,一声接一声鸣叫,好像在催促我。周末在家,常常能看到白头鸟在窗外用尖喙敲击玻璃,那样子好像在向我打招呼。我在里面唤它一声,它在外头蹦跳一下,一来一往,相互回应。这几年我对它们有过不同的称呼,记得前年叫“小鸟”,去年叫“白头鸟”,今年叫“故人鸟”。
⑪作为老邻居,我总会热情地走近窗户,身体前倾。在人与鸟对视的那一刻,玻璃上立刻反射出我的影子。那个人弯腰驼背,满头白发,我顿时一惊,真是人不知自丑,当我在唤它们“白头鸟”的时候,或许它们也在叫我“白头翁”。
(摘自《光明日报》2024年12月6日,有删改)
4.下面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深情回忆了“我”与一对白头夫妻鸟友好相处的往事。
B.“我”不忍心对白头夫妻的窝巢下手,是因为漂亮的鸟窝和鸟窝内稚嫩的生命。
C.“我”在居住的寓所先后见证了白头夫妻的三轮繁殖,人鸟之间建立了深厚情谊。
D.文章标题“伴鸟而居”蕴含着人鸟相亲的信赖,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和谐共生之美。
5.请梳理选文内容,将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6.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1)它们见有人想摧毁它们的家园,迅速丢下嘴中扭动的蚯蚓,像战机一样俯冲而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我在里面唤它一声,它在外头蹦跳一下,一来一往,相互回应。(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7.“我”对鸟儿前年叫“小鸟”,去年叫“白头鸟”,今年叫“故人鸟”。请分别简析“我”这三种不同称呼的原因。
8.小皖建议把本文作为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第四单元的阅读篇目。根据单元导语和目录,结合本文内容,你觉得是否合适?请简述理由。
【答案】4.A
5.①鸟儿鼓噪,嘈杂闹嚷 ②不禁惦记 ③有些不舍 ④次年飞回 ⑤鸟儿亲近“我”,和“我”打招呼
6.(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鸟”比作“战机”,生动形象描绘出白头夫妻保护家园、保护孩子的情形,蕴含着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
(2)“唤它一声”与“蹦跳一下”是人与鸟之间的互动,描绘出人鸟相亲的和谐画面。
7.①前年因为初识鸟儿,对鸟儿的情况不了解,所以随意称为“小鸟”;②去年因为与鸟儿熟悉了,但不知道鸟儿的学名,所以就根据外形特点称为“白头鸟”;③今年因为经过长时间的相处,人与鸟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就像老朋友一样,所以称为“故人鸟”。
8.合适。这一单元所选文章是不同类型的散文,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从文章体裁看,《伴鸟而居》讲述了人鸟相亲的故事,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从主题看,《伴鸟而居》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哲理,这正是一种深刻的人生感悟。
【解析】
【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A.文章开头先写今年惊蛰那天看到白头鸟,然后回忆之前与白头鸟的相处经历,并不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而是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故选A。
【5题详解】本题考查梳理选文内容。
第一空,根据“刚入住那会儿”“无法忍受”的提示,可定位到第⑤段“我刚入住那会儿,这对白头夫妻很不让我待见。常常,我看书或写作需要安静时,它们就开始鼓噪,在房顶上一会儿跳跃舞蹈,一会儿拍翅而歌。有一段时间,头顶上像有一排操练的士兵,绕圈奔跑,追逐打闹,吵得我无法安生。尤其是孵出雏鸟后,那种噪声更是让人无法忍受。每天清晨天刚亮,这对白头夫妻就开始出门觅食,从田野里衔来虫子,频繁往来,轮番进出,一刻不停地投喂幼鸟。也许是幼鸟争食,衔来虫子时只听到屋顶上擂鼓似的咚咚作响。对于熬夜后需要补觉的我来说,早上正是睡眠的黄金时段,可是头顶上却住着如此嘈杂闹嚷的一家子,实在是无法忍受”可知,刚入住时,白头鸟常常在“我”看书或写作需要安静时,开始鼓噪,尤其是孵出雏鸟后,投喂雏鸟的嘈杂闹嚷,让“我”无法忍受;故可概括鸟的表现:鸟儿鼓噪,嘈杂闹嚷;
第二空,结合“持续了二十多天”“噪声渐渐平息、幼鸟练习飞行”的提示,可定位到第⑧段“它们的噪声又持续了二十多天,之后渐渐平息。这让我有些诧异,不禁惦记这窝鸟的去向。推开窗户,四处观望,我发现三只幼鸟正在对面的屋顶上练习飞行。它们刚刚长出的羽毛还比较稀疏,柔软的翅膀还缺乏力度,但我知道,假以时日,它们就能展翅翱翔,飞上蓝天,进入广阔无垠的世界”可知,幼鸟的羽翼还未丰满,他们就已经在开始练习飞行,“我”知道它们肯定能展翅翱翔,飞上蓝天,进入广阔无垠的世界。故可概括作者此时的态度:不禁开始惦记着白头鸟一家;
第三空,结合“季节轮回”“白头鸟夫妻一家离开,窝巢空置”的提示,可定位到第⑨段“季节轮回中,送走了白头夫妻一家,窝巢终于空置下来,寓所也恢复了安静。然而我竟有些不舍,心里空落落的。我以为它们会喜新厌旧,就此远去,不会再来。谁知,次年白头夫妻掐好时日,准时回到它们温暖的家园”可知,当到了季节,白头鸟一家飞走时,看着鸟去巢空,“我”竟有些不舍,心里空落落的。故可概括作者此时的态度:有些不舍,心里空落落的。
第四五空,结合“热情相待”的提示,可定位到第⑨—⑪段“谁知,次年白头夫妻掐好时日,准时回到它们温暖的家园”“白头鸟总是透过窗玻璃,瞪着明亮的眼睛望着我。每天我都要午睡,到了两点十分该起床上班了,白头鸟就像报时鸟,一声接一声鸣叫,好像在催促我。周末在家,常常能看到白头鸟在窗外用尖喙敲击玻璃,那样子好像在向我打招呼。我在里面唤它一声,它在外头蹦跳一下,一来一往,相互回应”可知,次年白头鸟准时回归,它们和“我”打招呼;“作为老邻居,我总会热情地走近窗户,身体前倾”作为老邻居,“我”和白头鸟热情互动。故可概括第四空:次年飞回;第五空:鸟儿亲近“我”,和“我”打招呼。
【6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它们见有人想摧毁它们的家园,迅速丢下嘴中扭动的蚯蚓,像战机一样俯冲而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白头鸟比作“战机”,“像战机一样俯冲而来”形象地写出了白头鸟在发现家园受到威胁时的迅猛、果敢的状态,体现了它们护巢,护子的急切心情和勇敢无畏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白头鸟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2)从词语运用的角度看,“我在里面唤它一声,它在外头蹦跳一下,一来一往,相互回应”这句话中,“唤它一声”和“蹦跳一下”写出了“我”和鸟之间简单而又精准地的互动,体现出人与鸟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仿佛彼此之间有一种默契,使这种互动充满了温情。
【7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前年叫“小鸟”是因为最初“我”对鸟儿的认识比较简单、笼统,只是从外形上把它们当作普通的小鸟,没有太多的情感联系和特殊的认知,所以简单地称呼为“小鸟”;
去年叫“白头鸟”,结合第②段“不知道其学名的时候,我按外形称它们为‘白头鸟’”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对鸟儿的进一步观察,“我”知道了它们的外形特征“白头”,但不知道它们的学名,就以其白头的特点来称呼它们,这表明“我”对鸟儿的观察更加细致,开始关注它们的外形特点;
今年叫“故人鸟”,结合第⑪段“作为老邻居,我总会热情地走近窗户,身体前倾”可知,经过多年的相处,鸟儿每年都会回到这里,和“我”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就像老朋友一样。“故人鸟”这个称呼体现了“我”对鸟儿的亲近感和熟悉感,把它们当作了有情感羁绊的故人。
【8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首先结合单元要求分析文章体裁。单元导语提到这个单元学习的散文类型多样,包括写人记事、托物言志、阐发哲理、写景抒情等多种类型。《伴鸟而居》从体裁上看,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文章详细叙述了“我”与白头鸟之间的故事,有人物(“我”)的参与,并且围绕着“我”和白头鸟之间的互动展开情节。例如,文中描述了“我”一开始被鸟的叫声打扰,想要捣毁鸟窝,到后来被鸟的护巢行为触动,最后与鸟和谐相处的过程,这一系列的事件构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符合单元中散文类型多样且包含写人记事散文的要求;
其次结合单元要求分析文章主题。单元要求展示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伴鸟而居》在主题方面很好地契合了单元要求。文章展示了自然景象中的一部分——白头鸟的生活习性和与“我”共处的场景,如白头鸟筑巢、育雏、与“我”互动等内容,这体现了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的展示。在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方面,文章表达了“我”从对白头鸟的厌烦到被它们感动,再到与它们建立深厚情谊后的不舍这种情感变化过程。而且通过人与鸟之间从冲突到和谐相处的故事,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哲理,这是一种深刻的人生感悟,符合单元对于主题深度和情感表达的要求,能够与单元中的其他篇目共同让学生体会到散文在主题表达上的丰富性。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6分)
材料一:
①11月,我国北方逐渐进入深秋及初冬时节。此时,不少乔灌木落叶植物的叶片也陆续变色,那些或红或橙或黄的树叶飘飘洒洒落到地面,交织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据保守估计,全球范围内有超过600种植物参与到这场秋季的变装盛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枫树、械树、楸树、乌柏树、银杏树和黄栌等。
②弯腰捡起一片落叶,放在掌心凑近细闻,一股清香扑鼻而来。人们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些树木为什么会选择在秋天落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编自《树木为何在秋天落叶变色?》《迷你科普知识》2024年11月2日)
材料二:
①树叶缘何变色,染上不同的颜色?这要从树种说起。通常情况下,公众观赏的是彩叶树种,它的叶片、茎秆等常年呈现出异色(非绿色)。如千红杨、金叶水杉、红叶李、红枫等,它们的叶片在落叶前拥有红色、黄色、紫色、蓝色等非单一的颜色。
②黄色叶树种主要由于叶绿体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发生变化而变色。在自然状态下,秋叶叶绿素极不稳定,但合成速度快,叶片呈现绿色。进入秋季后,昼短夜长,昼夜温差大,叶绿素合成变慢、分解加快,而耐低温的类胡萝卜素分解减缓,相对含量增加,因此叶片显现出黄色。通常银杏、毛白杨、胡杨、悬铃木等树木的叶片呈现出金灿灿的黄色或橙色。
③而红色叶树种多是花青素与叶绿素的含量发生变化而变色。影响红叶变红的主要气象因素包括最低温、最低温出现时间、气温日较差、日照时数、降水量等。其中,温度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适当的低温有利于促进树叶中色素的合成和积累。
(摘编自《秋风起“叶”色浓秋叶“上妆”观赏指南》《中国气象报》2023年11月2日)
材料三:
①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方气象条件差异明显,树叶变色现象有所不同。秋冬季北方降温较快、昼夜温差大,光照强度减弱,有利于叶绿素的分解和花青素的合成,导致树叶变黄、变红;南方降温较慢、昼夜温差较小,树叶变红的现象相对较少。不过,只要气象要素变化满足树叶变色条件,南方地区也会出现红叶景观,只是红叶的最佳观赏期比北方略晚。
②我国红叶观赏地非常广泛,北至东北大小兴安岭、南至海南五指山都可以观赏到红叶。9月底至10月上旬,新疆北部、内蒙古大部、东北地区中北部,能看到万山红遍;进入10月中下旬,华北地区以及南方高纬度地区的红叶逐渐出现;11月中下旬至12月初,江苏南京栖霞山、湖南长沙岳麓山等地都是观赏红叶的好去处。我国最南端的红叶观赏地是海南五指山,当北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时,这里依然可以观赏到漫山红叶。
(摘编自《树叶为何天冷才变红?》《人民日报》2024年11月14日)
材料四:
①叶片的变色过程和原理比较复杂,叶绿素使叶片显绿色,除了叶绿素,叶片中还有类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当秋意渐浓,叶绿素逐渐降解,原本处于弱势的类胡萝卜素就显现出来了,促使叶片变成黄色。随着时间的推移,类胡萝卜素又容易被一种叫单宁酸的物质氧化破坏,叶片就变成了棕色,也就是枯萎了,开始迎接即将到来的生命终点。
②另外,秋冬季节的低温也会促使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进而使花青素大量合成,花青素含量的增加就让叶片呈现出鲜艳的红色了。
③有时候在同一棵树上能够同时观察多种颜色的叶片,这就是色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彩叶树种不仅丰富了生态景观,也美化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多种叶色互相杂糅,交相辉映,给清冷的秋日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摘编自《树叶变色的“秘密”,你了解吗》《上观新闻》2023年12月2日)
9.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据保守估计,全球范围内有超过600种植物在深秋及初冬时节叶片陆续出现变色。
B.温度是影响红叶变红的最主要因素之一,适当高温有利于促进色素的合成和积累。
C.我国南北气象条件差异明显,红叶观赏地非常广泛,最南端红叶观赏地是五指山。
D.同一棵树上有时候能够同时观察到多种颜色的叶片,这就是色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0.根据语境,请在材料一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
11.材料三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2.请结合以上材料,概括树叶秋季天冷时变色的原因。
【答案】9.B
10.树叶为何要在秋天变色
11.作比较、作诠释,这里将我国南北方气象条件进行比较,直观地说明了南北方树叶变色现象有所不同的原因,增强了文章的说明效果。
12.示例:①树种不同的原因;②温度、日照、降水等气象条件的原因;③叶片中类胡萝卜素、叶黄素、花青素等作用的结果。
【解析】
【9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B.有误,根据材料二③段“影响红叶变红的主要气象因素包括最低温、最低温出现时间、气温日较差、日照时数、降水量等。其中,温度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适当的低温有利于促进树叶中色素的合成和积累”可知,“适当高温有利于促进色素的合成和积累”,与原文不符;
故选B。
【10题详解】本题考查情景补写。
结合材料一标题“《树木为何在秋天落叶变色?》”和第①段“11月,我国北方逐渐进入深秋及初冬时节。此时,不少乔灌木落叶植物的叶片也陆续变色”以及第②段“这些树木为什么会选择在秋天落叶?”可知,前文描述了秋季树叶变色这一现象,接着提出关于树木秋天落叶的疑问,按照行文逻辑,下一个问题大概率是围绕树叶在秋天变色展开。由此可知,横线处应补写“树叶为何要在秋天变色”。
【11题详解】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
结合材料三第①段“秋冬季北方降温较快、昼夜温差大,光照强度减弱,有利于叶绿素的分解和花青素的合成,导致树叶变黄、变红;南方降温较慢、昼夜温差较小,树叶变红的现象相对较少”可知,句中把北方“降温较快、昼夜温差大,光照强度减弱”与南方“降温较慢、昼夜温差较小”的气象条件进行对比,这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两者差异;同时,对北方因气象条件利于叶绿素分解和花青素合成导致树叶变黄、变红,以及南方因气象条件树叶变红现象相对较少进行解释,这是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解释了南北方树叶变色现象不同的原因。由此可知,该句运用了作比较、作诠释的说明方法,直观地说明了南北方树叶变色现象有所不同的原因,增强了文章的说明效果。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材料二第①段“树叶缘何变色,染上不同的颜色?这要从树种说起。通常情况下,公众观赏的是彩叶树种,它的叶片、茎秆等常年呈现出异色(非绿色)”可知,不同的树种本身就有导致叶片变色的因素,如彩叶树种的叶片、茎秆等常年呈现非绿色,这是树叶变色的一个原因。由此可知,树叶变色有树种不同的原因。
结合材料二第③段“影响红叶变红的主要气象因素包括最低温、最低温出现时间、气温日较差、日照时数、降水量等。其中,温度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和材料三第①段“秋冬季北方降温较快、昼夜温差大,光照强度减弱,有利于叶绿素的分解和花青素的合成,导致树叶变黄、变红;南方降温较慢、昼夜温差较小,树叶变红的现象相对较少”可知,气象条件如温度、日照、降水等对树叶变色有影响。在北方,秋冬季节的气象条件利于叶绿素分解和花青素合成,树叶容易变色,而南方气象条件不同,树叶变红现象相对较少。由此可知,温度、日照、降水等气象条件是树叶变色的原因之一。
结合材料二第②段“黄色叶树种主要由于叶绿体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发生变化而变色……进入秋季后,昼短夜长,昼夜温差大,叶绿素合成变慢、分解加快,而耐低温的类胡萝卜素分解减缓,相对含量增加,因此叶片显现出黄色”和材料四第②段“另外,秋冬季节的低温也会促使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进而使花青素大量合成,花青素含量的增加就让叶片呈现出鲜艳的红色了”以及材料四第①段“当秋意渐浓,叶绿素逐渐降解,原本处于弱势的类胡萝卜素就显现出来了,促使叶片变成黄色”可知,叶片中的类胡萝卜素、花青素等物质在秋冬季节会因为温度、昼夜长短等因素发生变化,从而使叶片变色。例如,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会让叶片显现黄色,花青素合成增加会让叶片呈现红色。由此可知,叶片中类胡萝卜素、叶黄素、花青素等物质的变化也是树叶变色的原因。
(三)文言文阅读(16分)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通计天下之人,苦多于乐。人之一生,亦当使苦多于乐。只看果实,未来甘者,先必苦涩酸辛,其淡者已绝少矣。盖五行之生理实如此,初水,次火,次木,次金,次土,甘只一味最在后。是以始于苦者常卒乎甘未有终始皆甘者。人当困厄之日.不可怨天尤人,当思动心忍性,生于忧患之意。若遇适意,不可志骄气满,当怀栗栗①危惧、将坠深渊之心。
(节选自张履祥《训子语》)
【注】①栗栗:恐惧的样子。
1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行拂乱其所为 拂:__________________
(2)困于心,衡于虑 衡:__________________
(3)盖五行之生理实如此 盖:__________________
(4)若遇适意 若:__________________
1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
是 以 始 于 苦 者 常 卒 乎 甘 未 有 终 始 皆 甘 者。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通计天下之人,苦多于乐。
16.两段文字谈论的共同话题是什么?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答案】13.(1)违背 (2)同“横”,梗塞、不顺 (3)大概 (4)如果
14.是以始于苦者/常卒乎甘/未有终始皆甘者。
15.(1)(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2)总的来看世上的人,(生活)痛苦的比(生活)快乐的多。
16.共同话题:忧患意识。
获得启示:①艰苦的环境可以磨砺人的意志,经历过艰难困苦的人才能成就大事;②要心存忧患意识,保持谦和的生活态度。
【解析】
【13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使他做事不顺,他的行为颠倒错乱;拂:违背;
(2)句意:内心忧困,思想阻塞;衡:同“横”,梗塞、不顺;
(3)句意:大概五行生成变化的道理确实如此;盖:大概;
(4)句意:如果遇到舒适合意(的生活);若:如果。
【1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因此一开始是苦的,常以甘甜结束,没有从头到尾都甘甜的。
“是以始于苦者”是一个整体,表示开始于苦涩的(事物或者经历等);“常卒乎甘”表示常常终结于甘甜,这是两个表意完整的部分,中间断开。“未有终始皆甘者”表示没有始终都是甘甜的,是一个完整的语义单元,不需要再断开。
故断为:是以始于苦者/常卒乎甘/未有终始皆甘者。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曾益:增加;曾,通“增”。
(2)通:全,整个。之:助词,的。于:比。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甲文中“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通过舜、傅说等多位名人在困境中被任用,以及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会灭亡的事例,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强调了忧患意识的重要性。
乙文提到“人之一生,亦当使苦多于乐”“人当困厄之日,不可怨天尤人,当思动心忍性,生于忧患之意。若遇适意,不可志骄气满,当怀栗栗危惧、将坠深渊之心”可知,人的一生,也应该使痛苦比快乐多;当处于困苦危难的时候,不可以怨恨天命、责怪别人,应当想着让内心受到震撼、意志变得坚强,在忧虑忧患中生存发展的念头。由此可以看出,该文也是在强调要有忧患意识。
故共同话题是:忧患意识。
在甲文中,舜、傅说等六人都是从艰苦的环境中被任用,“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艰苦的经历使他们“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从而成就大事。在乙文中提到“只看果实,末来甘者,先必苦涩酸辛”,暗示了人要经历艰苦才能有好的结果,艰苦的环境能磨砺人。故可得①艰苦的环境可以磨砺人的意志,经历过艰难困苦的人才能成就大事;
甲文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说明国家要有忧患意识,个人也是如此。乙文中“人当困厄之日,不可怨天尤人,当思动心忍性,生于忧患之意。若遇适意,不可志骄气满,当怀栗栗危惧、将坠深渊之心”,明确表达了人在困境和顺境时都要有忧患意识,顺境时不能志骄气满,要保持谦和。故可得②要心存忧患意识,保持谦和的生活态度。
【参考译文】
[甲]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乙]
整个来看世上的人,(生活)痛苦的比(生活)快乐的多。人的一生,也应该使痛苦比快乐多。只要看看果实,后来甘甜的,开始时一定苦涩酸辛,其中味道淡的已经极少了。大概五行生成变化的道理确实如此,一开始是水,其次是火,再接着是木,再接着是金,再次是土,只有甘甜的味道在最后。因此一开始是苦的,常以甘甜结束,没有从头到尾都甘甜的。人处在困苦危难的时候,不可以怨恨天命、责怪别人,应当想着让内心受到震撼、意志变得坚强,在忧虑忧患中生存发展的念头。如果遇到舒适合意(的生活),不可自鸣得意、骄傲自满,应当怀有恐惧、即将坠落深渊的心态。
三、写作(55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松松进洞里。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与思考?请结合你的经历和体验,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3)不少于600字。
【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审题立意。题目要求写一篇记叙文,这就限定了文章要以叙述事件为主,通过对具体事件的描述来表达主题。材料讲述了蚂蚁搬米的故事,一只蚂蚁搬不起米,两只蚂蚁抬得晃晃悠悠,三只蚂蚁却能轻轻松松把米搬进洞里 。这明显体现出一个关键信息,即团结协作能产生强大的力量,比个体独自行动更有效。这是作文需要围绕的核心主题,不能偏离。立意时要确定积极主题。文章的立意应基于材料所传达的团结力量大这一主旨。可以从正面角度,讲述在团队合作中获得成功、克服困难的经历,来突出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例如,立意可以是“团结让我们攻克了难题,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或者“在团队的团结协作中,我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和温暖”。立意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描述蚂蚁搬米的故事,而要深入挖掘其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意义,通过自身经历来展现团结的价值,使文章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选材构思。可从校园生活选材,选取学校里的团队活动,如运动会的接力比赛,每个队员都发挥自己的优势,相互配合,为了班级荣誉共同努力,最终取得好成绩;或者是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复杂的课题研究,大家分工明确,有的负责资料收集,有的负责数据分析,有的负责撰写报告,在团结协作下出色地完成任务。也可从家庭生活选材,比如一家人一起准备丰盛的年夜饭,有人负责洗菜,有人负责切菜,有人负责烹饪,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顿美味的年夜饭很快就完成了,不仅让家人品尝到美食,也增进了家庭的温馨氛围。还可从社会活动选材,参加社区的义工活动,像清理街道垃圾、关爱孤寡老人等。在清理街道时,大家分成小组,有的负责扫地,有的负责捡垃圾,有的负责运送垃圾,通过团结协作,让街道变得整洁干净,也体会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文章开头可以采用设置悬念的方式开头,如“那次经历,让我深刻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有一种力量可以让不可能变成可能。那是一个看似平常却又意义非凡的日子……”,引发读者的好奇心,然后自然地引出要讲述的关于团结协作的故事。中间详细叙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描述过程中,要重点刻画团队成员之间是如何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比如在描写运动会接力比赛时,要写出每个队员交接棒时的默契动作、相互鼓励的眼神,以及在比赛过程中遇到困难(如对手实力很强、自己掉棒等)时,大家是如何不气馁、共同努力克服的。结尾通过这次经历,自己对团结协作有了怎样深刻的感悟,再次强调团结的重要性,将文章的主题进行升华。例如“这次运动会接力赛,让我懂得了,团结就像一股无形的力量,能汇聚每个人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在未来的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坚信,只要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难关。”这样的结尾既总结了全文,又给读者留下思考和回味的空间。调查对象
音乐老师课堂上进行戏曲教学
组织学生到剧院观看戏曲演出
参加学校组织的戏曲社团
请戏曲剧团来学校演出
老师
33.2%
80.5%
66.5%
96.7%
学生
90.5%
72.3%
62.1%
95.8%
时间变化
鸟的表现
“我”的态度
刚入住那会儿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法忍受
持续了二十多天
噪声渐渐平息、幼鸟练习飞行
②_______________
季节轮回
白头鸟夫妻一家离开,窝巢空置
③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热情相待
单元导语
目录
这个单元学习的散文类型多样,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背影
白杨礼赞
散文二篇
昆明的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淮北市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综合性学习,材料题,阅读理解与欣赏,默写题,写作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淮北市五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安徽省淮北市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docx、安徽省淮北市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文字版docx、安徽省淮北市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pdf、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docx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淮北市“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八年级语文试题卷pdf、八年级月考二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