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届四川省德阳市高三上第一次诊断考试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四川省德阳市高三上第一次诊断考试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 羊肉汤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道美食,食用羊肉汤时,往往配以烧饼。下列关于这道美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烧饼中的糖类物质可被人体消化道直接吸收利用
B. 羊肉中的某些微量元素可以参与形成复杂化合物
C. 羊肉中的脂肪富含饱和脂肪酸,室温下容易凝固
D. 经常食用羊肉的人,一般不容易缺乏必需氨基酸
【答案】A
【分析】细胞中的大量元素有:C、H、0、N、P、S、K、Ca、Mg 等,微量元素有:Fe、Mn、Zn、Cn、B、M等。
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和固醇,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与糖类相比,脂肪分子中的氢含量多,氧含量少,氧化分解时产生的能量多,因此是良好的储能物质,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固醇中的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也参与脂质在血液中的运输。多数动物脂肪含有饱和脂肪酸,室温时呈现固态,多数植物脂肪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室温时呈现液态。
【详解】A、烧饼中的糖类物质需要被消化成单糖才能被人体吸收,A错误;
B、微量元素可以组成复杂化合物,如FE可以组成血红素,B正确;
C、羊肉中的脂肪富含饱和脂肪酸,室温下呈固态,C正确;
D、羊肉中富含必需氨基酸,经常食用羊肉的人,一般不容易缺乏必需氨基酸,D正确。
故选A。
2. 绿叶海蜗牛是一种软体动物,它可以通过进食藻类并吸收其叶绿体化为己用。在绿叶海蜗牛的染色体中,还包含了一些特殊的藻类所特有的核基因,它们的功能是修复和保持叶绿体持续发挥作用,使余生无需进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共生,且都以DNA作为遗传物质
B. 绿叶海蜗牛不论是在光照条件还是黑暗条件都可以合成ATP
C. 叶绿体要发挥正常功能需要细胞核和叶绿体共同编码蛋白质
D. 采用PCR手段可以从海蜗牛的核DNA中克隆出藻类的核基因
【答案】A
【分析】分析题干可知,绿叶海蜗牛细胞内除含有一般动物细胞所含结构外,还含有动物细胞没有的结构叶绿体。
【详解】A、绿叶海蜗进食藻类并吸收其叶绿体化为己用,两种生物属于捕食关系,不属于互利共生关系,A错误;
B、绿叶海蜗牛在光照条件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黑暗条件可以进行呼吸作用,都可以合成ATP,B正确;
C、由题干信息“在绿叶海蜗牛的染色体中,还包含了一些特殊的藻类所特有的核基因,它们的功能是修复和保持叶绿体持续发挥作用”可知叶绿体要发挥正常功能需要细胞核和叶绿体共同编码蛋白质,C正确;
D、绿叶海蜗牛的染色体中含有藻类所特有的核基因,因此采用PCR手段可以从海蜗牛的核DNA中克隆出藻类的核基因,D正确。
故选A。
3. 将人体的红细胞置于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其形态会发生皱缩或膨胀的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红细胞形态的皱缩和膨胀都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密切相关
B. 若红细胞形态不变,表明细胞内、外的NaCl溶液浓度相等
C. 若发现红细胞正在逐渐膨胀,则其吸水能力正在逐渐减弱
D. 若发现红细胞先皱缩后膨胀,说明某种离子能进入红细胞
【答案】B
【分析】红细胞在不同浓度的外界溶液中所产生的不同变化:
①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液的溶质浓度时,红细胞失水皱缩;
③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液的溶质浓度时,红细胞吸水与失水处于动态平衡,细胞形状不改变。
【详解】A、红细胞的皱缩和膨胀都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A正确;
B、若红细胞形态不变,说明进出水平衡,细胞内溶度与细胞外浓度相等,但细胞内存在其他无机盐、糖类和蛋白质等物质,因此细胞内外NaCl溶液浓度不相等,B错误;
C、若红细胞在逐渐膨胀,说明细胞发生了吸水,细胞内溶液浓度逐渐降低,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差变小,细胞吸水能力逐渐减弱,C正确;
D、若红细胞先皱缩后膨胀,说明细胞先失水后有离子能进入细胞,又发生了吸水,D正确。
故选B。
4. 为了研究水淹胁迫对两个不同品种辣椒根系细胞呼吸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并检测根部细胞中的酒精含量,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正常栽培时,两个品种的辣椒根系产生CO₂都来自于线粒体
B. 长期水淹胁迫下,乙品种辣椒产量将会明显低于甲品种辣椒
C. 长期水淹胁迫下,甲品种根系中积累的NADH明显多于乙品种
D. 只根据水淹胁迫时细胞中有CO₂产生无法判断是否有酒精产生
【答案】D
【分析】有氧呼吸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NADH,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NADH,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NADH与氧气反应形成水,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中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释放的能量最多,合成的ATP数量最多。
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都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NADH,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NADH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或者是乳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详解】A、正常栽培时,甲乙品种都产生了酒精,说明其呼吸方式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产生CO2的场所是线粒体,无氧呼吸产生CO2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所以两个品种的辣椒根系产生CO2来自于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A错误;
B、从表格中可知,水淹胁迫时,甲品种根系细胞中的酒精含量为10uml/g,乙品种为5uml/g,酒精是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含量高说明无氧呼吸强,无氧呼吸产生的能量少,不利于植物生长,所以长期水淹胁迫下,甲品种辣椒产量将会明显低于乙品种辣椒,B错误;
C、水淹胁迫下,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过程中会有NADH的消耗,甲品种酒精含量高,说明消耗的NADH多,所以甲品种根系中积累的NADH明显少于乙品种,C错误;
D、由于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均有CO2产生,所以只根据水淹胁迫时细胞中有CO2产生无法判断是否有酒精产生,D正确。
故选D。
5. 下列关于生物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证明DNA复制方式实验和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实验都采用了对比实验法
B.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种群“J”形增长的研究都采用了建构模型法
C. 研究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和人鼠细胞融合实验都采用了同位素标记法
D. 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和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都采用了假说—演绎法
【答案】B
【分析】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某种因素对实验对象的影响,这样的实验叫作对比实验,也叫相互对照实验。
【详解】A、证明DNA复制方式的实验使用同位素标记法、密度梯度离心法,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要设置有氧、无氧两个组,采用了对比实验的探究方法,A错误;
B、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研究某种群“J”型增长规律都采用了建构模型法,前者构建的是物理模型,后者构建的是数学模型,B正确;
C、人鼠细胞融合实验研究采用了荧光标记的方法,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途径的研究采用同位素标记法,C错误;
D、孟德尔发现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都是利用了假说—演绎法,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D错误。
故选B。
6. 人体在运动时,机体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运动过程中,副交感神经的活动占优势会使心跳加快
B. 运动过程中,机体产生的CO₂直接刺激脑干使呼吸加快
C. 运动中出汗失水,导致垂体合成和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
D. 大量出汗后只喝清水会导致血钠降低,醛固酮分泌增加
【答案】D
【分析】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
醛固酮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主动重吸收,同时促进钾的分泌,从而维持水盐平衡;而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提高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加水的重吸收量,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从而维持水平衡。
【详解】A、当人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A错误;
B、剧烈运动时,机体耗氧量增加,葡萄糖被氧化分解产生大量CO2,CO2通过体液调节,作用于感受器产生兴奋,再传到脑干的呼吸中枢,B错误;
C、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合成,垂体释放,C错误;
D、运动大量出汗导致细胞外液减少,只喝清水会导致血钠降低,醛固酮分泌增加,醛固酮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从而维持水盐平衡,D正确。
故选D。
7. 2024年巴黎奥运会,会场上多次响起《义勇军进行曲》,观众和奥运健儿们怀着激动和自豪的心情跟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听歌时,听觉感受细胞对Na⁺的通透性增加
B. 听歌时不由自主地跟唱过程属于条件反射
C. 国歌声响起,激动的观众体内肾上腺素增多
D. 唱国歌时,非常熟练地唱无需大脑皮层参与
【答案】D
【分析】反射是神经调节的方式,反射弧是反射的基本结构,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详解】A、听歌时,听觉感受细胞兴奋,对Na⁺的通透性增加,A正确;
B、唱歌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听歌时不由自主地跟唱过程属于条件反射,B正确;
C、肾上腺素属于应激激素,国歌声响起,激动的观众体内肾上腺素增多,C正确;
D、非常熟练地唱,说明已经形成了记忆,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D错误。
故选D。
8. 某科研小组以同种异体皮肤移植的模型小猪为材料,采用甲泼尼龙(MP)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单独应用与联合应用做对比,探究MP和ADSCs在抑制免疫排斥反应与创口炎症方面的作用与效果,统计移植皮片的存活情况和炎症反应,结果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注: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与炎症反应的强度呈正相关)
A. X组为切取皮肤后植入原皮肤的假手术组
B. IL-1β表达水平越高,免疫排斥反应越低
C. ADSCs单独使用,抑制皮肤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
D.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分析,MP和ADSCs的作用相抗衡
【答案】C
【分析】细胞免疫过程:(1)被病原体(如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 (2)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 (3)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 (4)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详解】A、以同种异体皮肤移植的模型小猪为材料,X组移植皮片的存活时间最短,则是切取皮肤后植入异体皮肤的手术组,A错误;
B、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与炎症反应的强度呈正相关,IL-1β表达水平越高,炎症反应越强,则免疫排斥反应越高,B错误;
C、ADSCs单独使用,炎症因子IL-1β表达水平比X组低,则皮肤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弱,C正确;
D、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分析,MP和ADSCs单独使用都降低了炎症因子IL-1β表达水平,若联合使用,则炎症因子IL-1β表达水平降低更为显著,说明MP和ADSCs的作用相协同,D错误。
故选C。
9. 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一个利用作物秸秆生产燃料乙醇的小型实验。其主要步骤是:先将粉碎的作物秸秆堆放在底部有小孔的托盘中,喷水浸润、接种菌T,培养一段时间后(清水淋洗时菌T不会流失),在装有淋洗液的瓶中接种酵母菌,进行乙醇发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菌T可产生分解纤维素的酶,其分解产物是酵母菌的碳源
B. 为了不破坏淋洗液中的营养物质,对淋洗液进行巴氏消毒
C. 为提高发酵的乙醇产量,需始终保持发酵瓶处于密闭状态
D. 发酵后,产生的乙醇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答案】A
【分析】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把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故果酒的制作原理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酵母菌最适宜生长繁殖的温度范围是18~30℃;生产中是否有酒精的产生,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来检验,该物质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
【详解】A、酵母菌不能直接利用纤维素,但菌T能够分泌纤维素酶,纤维素酶能将纤维素最终分解为葡萄糖为酵母菌提供碳源,A正确;
B、淋洗液需要高压蒸汽灭菌,B错误;
C、为提高发酵的乙醇产量,发酵瓶应先通气后密闭,通气时酵母菌大量繁殖,密闭时酵母菌无氧发酵产生乙醇,C错误;
D、溴麝香草酚蓝溶液能检测CO2,但不能检测酒精(乙醇),检测酒精的是酸性重铬酸钾,D错误。
故选A。
10. 2024年8月,新闻报道市面上销售的部分雪糕存在大肠杆菌超标的问题。某同学为探究他喜爱的某种雪糕是否存在同样的问题,以下思路错误的是( )
A. 选择多支雪糕进行检测,以提高结果的可靠性
B. 使用接种环接种时,注意不能划破固体培养基
C. 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即接种无菌水作对照
D. 培养大肠杆菌时,需将pH调至中性或弱碱性
【答案】B
【分析】培养基一般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培养基还需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如培养乳酸杆菌时需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时需将pH调至酸性,培养细菌时需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选择培养基是指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
【详解】A、选择多支雪糕进行检测,可以避免因样本过少而导致结果的偶然性,从而提高结果的可靠性,A正确;
B、计数时,需要使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所使用的工具为涂布器,B错误;
C、在实验中设置空白对照,即接种无菌水作为对照,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C正确;
D、大肠杆菌生长的适宜pH为中性或弱碱性,所以培养大肠杆菌时,需将pH调至中性或弱碱性,D正确。
故选B。
11. 豆科植物根部的瘤状物是根瘤菌侵入豆科植物根内引起的。根瘤菌具有固氮能力,为了验证根瘤菌的固氮作用,某兴趣小组做了相关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是分离和培养根瘤菌得到的纯培养物
B. ①表示脱分化,没有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C. ②表示再分化,培养基的配方与①不同
D. 若发生杂菌污染则难以获得目的试管苗
【答案】B
【分析】在微生物学中,将接种于培养基内,在合适条件下形成的含特定种类微生物的群体称为培养物。由单一个体繁殖所获得的微生物群体称为纯培养物。获得纯培养物的过程称纯培养,包括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分离和培养等步骤。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在无菌和人工控制的环境条件下,利用人工培养基对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及原生质体等进行培养,使其再生细胞或完整植株的技术。
【详解】A、分离根瘤菌进行培养,可以获得纯培养物,因此甲是分离和培养根瘤菌得到的纯培养物,A正确;
B、①表示脱分化,脱分化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失去其特有的结构和功能,转变成未分化细胞,进而形成不定形的愈伤组织的过程,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错误;
C、再分化是指愈伤组织重新分化成芽、根等器官的过程,②表示再分化,培养基的配方与①不同,如激素比例不同,C正确;
D、若发生杂菌污染可导致幼苗死亡,难以获得目的试管苗,D正确。
故选B。
12. 下图是劳氏肉瘤病毒(逆转录病毒,携带病毒癌基因)的增殖和致癌过程,其中原病毒是病毒的遗传信息转移到DNA后插入宿主的核DNA中形成的“病毒”。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劳氏肉瘤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形成子代的过程体现了中心法则的全过程
B. ①过程中所需要的嘌呤碱基个数与③过程所需要的嘌呤碱基个数相等
C. 劳氏肉瘤病毒引发的癌症可能传染,用逆转录酶抑制剂可以辅助预防
D. 原病毒形成后不立即形成子代病毒颗粒、这种现象不利于病毒的生存
【答案】C
【分析】中心法则是指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包括:DNA复制、转录、翻译、RNA逆转录、RNA复制。HIV的遗传物质是RNA,是逆转录病毒,当其侵入淋巴细胞后,其RNA进行逆转录形成DNA,病毒DNA整合到淋巴细胞的染色体上,再由DNA转录形成信使RNA,继而翻译合成蛋白质。
【详解】A、中心法则包括 DNA 复制、转录、翻译、RNA 复制和逆转录等过程。劳氏肉瘤病毒是逆转录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增殖过程涉及逆转录、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等过程,但没有体现RNA 复制过程,因此没有体现中心法则的全过程,A错误;
B、①过程是逆转录过程,以 RNA 为模板合成 DNA,③过程是转录过程,以 DNA 为模板合成 RNA。由于 RNA 中的碱基比例与 DNA 中的碱基比例不一定相同,所以①过程中所需要的嘌呤碱基个数与③过程所需要的嘌呤碱基个数不一定相等,B错误;
C、由于劳氏肉瘤病毒是逆转录病毒,使用逆转录酶抑制剂可以抑制病毒的逆转录过程,从而辅助预防病毒感染,C正确;
D、原病毒形成后不立即形成子代病毒颗粒,这种现象有利于病毒在宿主细胞内长期潜伏,有利于病毒的生存,D错误。
故选C。
13. 十字花科植物甲(2n=20)与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组织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幼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形成幼苗丙的过程中,需要先去细胞壁再进行原生质体融合
B. 在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以观察到36或72条染色体的细胞
C. 由丁培育戊、打破了生殖隔离、克服了远缘杂交的不亲和障碍
D. 甲、乙杂交的受精卵,因没有同源染色体而不能进行有丝分裂
【答案】B
【分析】杂交育种:①原理:基因重组;②方法:通过基因分离、自由组合或连锁交换,分离出优良性状或使各种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
诱变育种:①原理:基因突变;②方法: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脂等)来处理生物,使其在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时发生差错,从而引起基因突变,举例:太空育种、青霉素高产菌株的获得。
单倍体育种:①原理:染色体变异;②方法与优点: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再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优点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原因是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多倍体育种:①原理:染色体变异;②方法:最常用的是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秋水仙素能抑制有丝分裂时纺缍丝的形成,染色体不能移动,使得已经加倍的染色体无法平均分配,细胞也无法分裂。当秋水仙素的作用解除后,细胞又恢复正常的生长,然后再复制分裂,就能得到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
【详解】A、丙是植物甲和乙杂交的结果,不需要去除细胞壁,体细胞杂交才需要去除细胞壁,A错误;
B、甲、乙(2n=20,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得丙,丙的染色体数为18条,用秋水仙素处理顶芽形成幼苗丁,幼苗丁体细胞染色体数为36条,但是并不是所有细胞的染色体都能加倍,所以在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6或72条染色体,B正确;
C、丁是四倍体,由丁培育戊是杂交育种得过程,未打破生殖隔离,C错误;
D、甲、乙杂交的受精卵,因没有同源染色体而不能进行减数分裂,D错误。
故选B。
14. 遗传漂变是指种群中基因频率在代际发生随机改变的一种现象。漂变的发生是由于偶然性对基因从亲代向下一代传递时的影响;不是所有个体都交配,也不是所有个体产生的配子都能贡献于繁殖,从而导致亲子代之间基因频率出现变化。下列关于遗传漂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遗传漂变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朝一定方向变化
B. 遗传漂变对基因频率的影响与种群的大小无关
C. 遗传漂变的发生对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没有影响
D. 遗传漂变可能会导致种群中纯合子的比例增加
【答案】D
【分析】遗传漂变是小的群体中,由于不同基因型个体生育的子代个体数有所变动而导致基因频率的随机波动称为遗传漂变。群体中,不同基因型个体所生子女数目不尽相同,致使子代的等位基因数发生改变,在处于相对隔离状态的小群体中会产生基因频率的随机波动。
【详解】A、遗传漂变导致种群中基因频率随机改变,自然选择才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朝一定方向变化,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
B、遗传漂变是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种群越大,遗传漂变对基因频率改变的影响越小,种群越小,遗传漂变对基因频率改变的影响越大,故遗传漂变对基因频率的影响与种群的大小有关,B错误;
C、遗传漂变导致种群中基因频率随机改变,会导致亲子代之间基因频率出现变化,因此,遗传漂变的发生对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有影响,C错误;
D、通过“漂变的发生是由于偶然性对基因从亲代向下一代传递时的影响;不是所有个体都交配,也不是所有个体产生的配子都能贡献于繁殖,从而导致亲子代之间基因频率出现变化”可知,遗传漂变可能会导致种群中纯合子的比例增加,D正确。
故选D。
15. 最近研究人员新发现了一种单基因人类遗传病,患者的卵母细胞在被精子细胞受精后会出现凋亡的现象,从而导致女性不孕,下图是该病的某家系遗传系谱图,经基因检测,患者的母亲不含致病基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引发该病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是隐性基因
B. 通过B超检查可确定胎儿是否携带该病的致病基因
C. Ⅱ1与正常女性婚配,所生子女中患病的概率是1/8
D. Ⅱ2与正常男性婚配,所生子女中患病的概率是1/4
【答案】C
【分析】 分析系谱图:由于患者的母亲不含致病基因,则患病基因一定来自父方。因此该病为显性遗传病。
【详解】A、I1和I2未患病,而II2患病,且患者的母亲不含致病基因,若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隐性遗传则患者的母亲含致病基因,因此致病基因为显性基因, 若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男性的致病基因来自母方,含致病基因的母方表现为不孕,与假设矛盾, 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错误;
B、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用B超检查无法检测胎儿是否患该病,B错误;
C、根据A选项的分析可知,I1的基因型为Aa,I2的基因型为aa,因此Ⅱ1的基因型为Aa,与正常女性婚配aa,则所生子女中患病的即基因型为Aa女子概率为1/2×1/2×1/2=1/8,C正确;
D、由于Ⅱ2患病,因此患者的卵母细胞在被精子细胞受精后会出现凋亡的现象,从而导致女性不孕,不能产生后代,D错误。
故选C。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 细胞外ATP(eATP)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细胞间隙中。eATP可作为一种信号分子参与植物诸多生理反应的调节。为了研究eATP对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机理,科研人员选取野生型拟南芥(WT)和eATP受体缺失拟南芥(drn-1)为实验材料,分别用不同浓度的ATP溶液处理,测定其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其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请分析回答:
(1)目前尚未发现在植物细胞的表面或质膜上存在ATP合成酶,这表明eATP可能来源于细胞中的______。
(2)当ATP浓度为1.0mml·L⁻¹时,与drn-1植株相比,WT植株叶肉细胞内的C₃含量更______;在该ATP浓度下WT植株比drn-1植株的总光合作用速率______(填“大”、“小”或“不能确定”),原因是______。
(3)进一步研究发现:活性氧能促进植物叶肉细胞气孔开放,NADPH氧化酶是活性氧产生的关键酶,科研人员先使用NADPH氧化酶的抑制剂——二亚苯基碘处理WT植株,再用eATP处理,发现WT植株的净光合速率基本不变。试推测eATP调节植物光合速率的可能机制:____________。
【答案】(1)线粒体或细胞质基质
(2)①. 高 ②. 大 ③. 总光合作用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植物种类和ATP浓度,则温度为无关变量,两组温度相同且适宜,则两组呼吸速率相同,在该ATP浓度下WT植株比drn-1植株的净光合速率高,因此WT植株比drn-1植株的总光合作用速率大
(3)eATP通过提高NADPH氧化酶的活性,促进活性氧(ROS)的合成来促进气孔的开放,从而提高光合速率
【分析】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NADP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有机物。
【详解】(1)细胞外ATP(eATP)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细胞间隙中,目前尚未发现在植物细胞的表面或质膜上存在ATP合成酶,可推测eATP可能来源于细胞呼吸,即细胞中的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2)当ATP浓度为1.0mml·L⁻¹时,与drn-1植株相比,WT植株气孔导度较高,CO2供应充足,叶肉细胞内的C3含量更高;在该ATP浓度下WT植株比drn-1植株的净光合速率高,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植物种类和ATP浓度,则温度为无关变量,两组温度相同且适宜,则两组呼吸速率相同,总光合作用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因此在该ATP浓度下WT植株比drn-1植株的总光合作用速率大。
(3) 活性氧(ROS)能促进植物叶肉细胞气孔开放,NADPH氧化酶是ROS产生的关键酶,图2实验表明cATP可通过调节气孔导度来调节植物光合速率,而活性氧(ROS)也能促进植物叶肉细胞气孔的开放,活性氧(ROS)的合成需要NADPH氧化酶的催化,当NADPH氧化酶缺失,则活性氧(ROS)无法合成,植物叶肉细胞气孔的开放无法增加,科研人员用eATP处理NADPH氧化酶的抑制剂——二亚苯基碘处理WT植株,发现净光合速率与对照组基本一致。综合分析可知: eATP通过提高NADPH氧化酶活性,促进活性氧(ROS)的合成,进而促进植物叶肉细胞气孔的开放,提升了叶肉细胞的气孔导度,进而实现了对光合速率的提高。
17. Wnt信号通路是在Wnt的作用下,β-链蛋白结合TCF等转录因子激活靶基因产生活性蛋白来调节细胞正常的增殖和迁移。S蛋白是Wnt信号通路的拮抗剂,S蛋白基因甲基化促进了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请分析回答:
(注:Dvl蛋白在细胞质中接受上游信号,稳定细胞质中游离状态的β-链蛋白数量。)
(1)由图可知,A基因属于______(填“原癌”或“抑癌”)基因。
(2)S蛋白基因甲基化______(填“能”或“不能”)改变S蛋白基因的遗传信息,DNA甲基化对S蛋白基因表达过程中的______阶段起调控作用
(3)DNA的甲基化是靠细胞内产生的DNA甲基转移酶催化完成的,“地西他滨”是一种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结合题干信息和图中路径,分析“地西他滨”可用于治疗癌症的原因是______。若一个癌细胞的某个基因两条DNA单链的部分碱基均被甲基化,使用“地西他滨”后,至少经过______次分裂,可以得到一个正常细胞。
【答案】(1)原癌 (2)①. 不能 ②. 转录
(3)①. 可以抑制DNA的甲基化,抑制S蛋白基因甲基化,进而抑制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②. 二
【分析】根据题意,Wnt信号通路是在Wnt的作用下,β-链蛋白结合TCF等转录因子激活靶基因产生活性蛋白A来调节细胞正常的增殖和迁移,A蛋白应为抑癌基因,可以抑制细胞的不正常增殖;而S蛋白是Wnt信号通路的拮抗剂,S蛋白基因甲基化促进了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推测S蛋白能促进细胞的无限增殖。
【详解】(1)根据题意,Wnt信号通路是在Wnt的作用下,β-链蛋白结合TCF等转录因子激活靶基因产生活性蛋白A来调节细胞正常的增殖和迁移,A蛋白应为抑癌基因,可以抑制细胞的不正常增殖。
(2)S蛋白基因甲基化未改变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只影响基因的转录,而未改变S蛋白基因的遗传信息,因此DNA甲基化对S蛋白基因表达过程中的转录阶段起调控作用。
(3)根据题意,DNA的甲基化是靠细胞内产生的DNA甲基转移酶催化完成的,“地西他滨”是一种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因此可以抑制DNA的甲基化,抑制S蛋白基因甲基化,进而抑制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若一个癌细胞的某个基因两条DNA单链的部分碱基均被甲基化,使用“地西他滨”后,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经过一次复制以后,每个DNA分子都是一条链被甲基化,另一条链未被甲基化,因此至少经过二次分裂,可以得到一个正常细胞。
18. 某实验室有果蝇的卷翅、紫眼、黑身三种突变体,这三种突变都是不同的单基因突变(基因分别用A/a、B/b、D/d表示),野生型果蝇不具有这三种性状。为研究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相关基因均不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研究人员进行了如下两个杂交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杂交实验一和二判断,A/a、B/b、D/d基因中位于常染色体上的有_____,依据是_____。将杂交实验一中F₁果蝇和杂交实验二中F₁果蝇杂交,子代的表现型有_____种。
(2)将基因定位在某条染色体上的方法有多种,已知果蝇的卷翅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根据杂交实验一和二的杂交结果判定,果蝇的B/b、D/d基因中一定位于2号染色体的基因有_____。SSR是DNA中的简单重复序列,不同品种的同源染色体上以及所有非同源染色体上的SSR都不同,因此SSR常用于染色体标记。科研人员利用PCR技术将杂交实验一中F₂的部分紫眼个体(该部分个体基因组成及比例与F₂理论上的基因组成和比例相同)2号染色体的SSR进行扩增后,电泳结果如图:
依据图中的电泳结果,科研人员判断控制紫眼的基因______(填“在”或“不在”)2号染色体上,做出该判断的依据是______。
【答案】(1)①. A/a、B/b、D/d ②. 实验一和实验二的亲本正反交得到的F1均为野生型 ③. 2
(2)①. D/d ②. 不在 ③. F1紫眼个体中的2号染色体的SSR出现了卷翅雄性亲本的2号染色体SSR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详解】(1)某实验室有果蝇的卷翅、紫眼、黑身三种突变体,这三种突变都是不同的单基因突变(基因分别用A/a、B/b、D/d表示),由于实验一和实验二的亲本正反交得到的F1均为野生型,因此A/a、B/b、D/d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由题意可知,卷翅的基因型为aaB_D_,紫眼的基因型为A_bbD_,黑身的基因型为A_B_dd,野生型的基因型为A_B_D_。杂交实验二中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DD×AABBdd,F1的基因型为AaBBDd,由于F2中野生型:卷翅:黑身=2:1:1,因此aD位于一条染色体上,Ad位于另一条染色体上,杂交实验一中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DD×AAbbDD,F1的基因型为AaBbDD,将杂交实验一中F₁果蝇和杂交实验二中F₁果蝇杂交,杂交实验一F₁果蝇AaBbDD产生配子的类型为ABD、aBD、AbD、abD,杂交实验二中F₁果蝇AaBBDd产生配子的类型为aBD、ABd,子代的基因型及表型为AaBBDD(野生型)、aaBBDD(卷翅)、AaBbDD(野生型)、aaBbDD(卷翅),AABBDd(野生型)、AaBBDd(野生型)、AABbDd(野生型)、AaBbDd(野生型),子代的表现型有2种。
(2)已知果蝇的卷翅基因(A/a)位于2号染色体上,由(1)可知,因此A/a、D/d位于一条染色体上,因此D/d也位于2号染色体上。控制卷翅的基因为A/a,控制紫眼的基因为B/b,由于F3紫眼个体中的2号染色体的SSR出现了卷翅雄性亲本的2号染色体SSR,因此控制紫眼的基因不在2号染色体上。
19. 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其分泌和作用机制如下图,请回答:
(1)人在进食后,经由神经A引起胰岛素分泌的过程中的效应器是______。
(2)胰岛B细胞上有运输葡萄糖的转运蛋白,葡萄糖通过______的方式进入胰岛B细胞,通过过程Ⅰ、Ⅱ和一系列信号转变,导致______内流,促进胰岛素分泌。据图分析过程Ⅰ是人体细胞的______过程。
(3)另有研究发现:Akt是胰岛素与蛋白N作用后传导胞内信号的关键蛋白。Akt的磷酸化受阻导致组织细胞(如脂肪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表现为胰岛素抵抗,这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之一。为研究人参皂苷对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的影响,研究人员用1μml/L地塞米松(DEX)处理正常脂肪细胞,建立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用不同浓度的人参皂苷处理胰岛素抵抗细胞,相关检测结果如图2。
①结合实验结果推测,人参皂苷降低血糖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②若要进一步确定人参电苷是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而非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来降低血糖,需在上述实验基础上检测____________。
【答案】(1)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胰岛B细胞
(2)①. 协助扩散 ②. Ca2+ ③. 呼吸作用
(3)①. 人参皂苷能够促进脂肪细胞中GLUT-4基因的表达,增加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4)的数量,增加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 ②. Akt磷酸化水平和胰岛素含量
【分析】据图分析:当血糖浓度增加时,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引起细胞内ATP浓度增加,进而导致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关闭,K+外流受阻,进而触发Ca2+大量内流,由此引起胰岛素分泌,胰岛素通过促进靶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使血糖减低。
【详解】(1)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合成并分泌,因此人在进食后,经由神经A引起胰岛素分泌的过程中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胰岛B细胞。
(2)胰岛B细胞上有运输葡萄糖的转运蛋白,葡萄糖借助通道蛋白,由高浓度到低浓度进入细胞,即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胰岛B细胞,通过过程I、II和一系列信号转变,导致 Ca2+通道构象改变, Ca2+内流,促进胰岛素分泌。据图可知过程I中ATP合成,因此可能是人体细胞进行呼吸作用的过程。
(3)左图表示加入人参皂苷后葡萄糖摄取相对值提高,且一定范围内与浓度呈正相关;右图表示随着人参皂苷浓度增加,GLUT4的mRNA增多,说明GLUT4表达量增大,故人 参皂苷能降低血糖的原因是促进脂肪细胞中GLUT4基因表达,增加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数量增加,加快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 胰岛素抵抗是指Akt的磷酸化受阻导致组织细胞(如脂肪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若要进一步确定人参皂苷是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起作用,可检测Akt磷酸化、胰岛素受体的含量和胰岛素含量。
20. 切块后的马铃薯暴露在空气中易发生酶促褐变,引起色泽,风味,质构等变化,降低营养价值,甚至存在安全隐患。多酚氧化酶是引起马铃薯酶促褐变的主要酶。研究人员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获得多酚氧化酶基因敲除的转基因马铃薯植株。分析回答:
(1)根据图1分析可知,Cas9蛋白与SgRNA形成的复合体的功能相当于基因工程中______酶的功能。
(2)基因敲除表达载体PKSE402中35SP是启动子,eGFP基因编码绿色荧光蛋白,推测eGFP基因在图1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3)在实际生产中,多酚氧化酶基因敲除的马铃薯长期无性繁殖后,很容易感染pvx病毒并将病毒传给后代,导致作物产量降低,品质变差。请你利用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理解决这一问题:____________。
(4)进一步研究发现,MAP30蛋白具有抗pvx病毒功能,为培育高效表达该基因的马铃薯新品种,科研团队利用农杆菌转化法将MAP30基因导入马铃薯细胞内,如图2所示:
选择Ti质粒作载体的原因是______,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应选择______识别并切割质粒。从分子水平上,检测转基因马铃薯是否具有抗病毒的特性,可用______的方法。
【答案】(1)限制 (2)便于目的基因的鉴定和筛选
(3)植物顶端分生区附近(如茎尖)的病毒极少,甚至无病毒。因此,切取一定大小的茎尖进行组织培养,再生的植株就有可能不带病毒,从而获得脱毒苗。
(4)①. Ti质粒上的T-DNA可转移到受体细胞,并且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 ②. XbaI和HindIII ③. 抗原-抗体杂交
【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筛选与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标记基因可便于重组DNA分子的筛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或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PCR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1)根据图1分析可知,Cas9蛋白与SgRNA形成的复合体可以识别并切割DNA,相当于基因工程中限制酶的功能。
(2)eGFP基因编码绿色荧光蛋白,可以作为标记基因,标记基因可便于目的基因的鉴定和筛选。
(3)马铃薯、草莓和香蕉等通常是用无性繁殖的方式进行繁殖的,它们感染的病毒很容易传给后代。病毒在作物体内逐年积累,就会导致作物产量降低,品质变差。植物顶端分生区附近(如茎尖)的病毒极少,甚至无病毒。因此,切取一定大小的茎尖进行组织培养,再生的植株就有可能不带病毒,从而获得脱毒苗。
(4)利用农杆菌转化法可以将目的基因导入马铃薯细胞内,农杆菌中含有Ti质粒,在Ti质粒中含有T-DNA,即可转移的DNA,选择Ti质粒做载体可以将目的基因插到T-DNA中,Ti质粒上的T-DNA可转移到受体细胞,并且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需要将目的基因插到Ti质粒的T-DNA中,为避免目的基因与质粒的反向拼接,同时为了避免破坏目的基因并将其插入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应选择XbaI和HindIII两种限制酶,再用DNA连接酶连接。检测转基因马铃薯是否具有抗病毒的特性,从分子水平上,可用抗原-抗体杂交的方法检测转基因马铃薯是否表达出MAP30蛋白。
正常栽培(μml/g)
水淹胁迫(μml/g)
甲品种
3
10
乙品种
3
5
组别
移植皮片的存活时间
炎症因子IL-1β表达水平(单位:pg/ml)
X组
7天
659.4
MP组
7-14天
571.6
ADSCs组
14-21天
573.1
MP+ADSCs组
14-21天
566.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德阳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读图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德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2025届四川省德阳市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生物试题docx、生物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届四川省德阳市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生物,文件包含德阳一诊生物试卷pdf、生物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