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四川省宜宾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测试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四川省宜宾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测试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第1页
    四川省宜宾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测试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第2页
    四川省宜宾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测试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四川省宜宾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测试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宜宾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测试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1页。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号、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寻迹江之头,此地最宜宾”,拥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宜宾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酒文化、竹文化、茶文化、长江文化和民俗文化,展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个性和魅力。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酿酒的酵母菌产生酒精的过程中还产生了水、二氧化碳和少量能量
    B. 竹中的纤维素与淀粉、糖原的基本单位相同,但空间结构和功能不同
    C. 硒是富硒茶叶中的微量元素,可以硒代半胱氨酸的形式参与合成蛋白质
    D. 水分子中由于氢键的存在,使其具有较高的比热容,江水温度相对不容易发生改变
    【答案】A
    【分析】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无氧呼吸由于不同生物体中相关的酶不同,在植物细胞和酵母菌中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动物细胞和乳酸菌中产生乳酸。
    【详解】A、酿酒的酵母菌在无氧呼吸过程中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并释放少量能量,并不直接产生水。水是在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生成的,A错误;
    B、淀粉、纤维素和糖原都是由葡萄糖构成的生物大分子,只是在空间结构上排列和功能不同,B正确;
    C、硒是一种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有益。在富硒茶叶中,硒可以以硒代半胱氨酸的形式参与蛋白质的合成。硒代半胱氨酸是一种含硒的氨基酸,可以替代蛋白质中的普通氨基酸,从而赋予蛋白质特殊的性质和功能,C正确;
    D、水分子之间可以形成氢键,这使得水具有较高的比热容。由于水具有较高的比热容,因此江水在吸收或放出热量时,其温度相对不容易发生改变。这使得江水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温度,有利于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D正确。
    故选A。
    2. 鹦鹉热又称鸟热,其病原体为鹦鹉热衣原体(属于具有细胞壁的原核生物),主要寄生在多种鸟类细胞中,偶尔由带菌动物传染给人。下列关于衣原体和其宿主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衣原体、支原体和细菌的细胞壁的成分不同
    B. 衣原体、鸟类细胞中核糖体的合成与核仁有关
    C. 衣原体的遗传物质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D. 可服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鹦鹉热,但容易诱导病原体产生抗药性
    【答案】C
    【分析】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详解】A、衣原体、支原体和细菌都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生物的细胞壁的成分都是肽聚糖,支原体没有细胞壁,A错误;
    B、衣原体是原核细胞,细胞中没有细胞核,不具有核仁,表明衣原体细胞的核糖体合成与核仁无关,B错误;
    C、衣原体的遗传物质就是DNA,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C正确;
    D、病原体产生抗药性是由于变异原因自发产生,不是抗生素类药物诱导病原体产生抗药性,D错误;
    故选C。
    3. 真核细胞的质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等共同构成生物膜系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没有生物膜系统生物无法独立进行各种代谢活动
    B. 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分泌有关的结构都属于生物膜系统
    C. APC与辅助性T细胞通过细胞膜的直接接触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 生物膜上载体蛋白、通道蛋白进行物质运输过程中构象不会发生改变
    【答案】C
    【分析】生物膜系统由细胞器膜、核膜和细胞膜等组成,生物膜是细胞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均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支架,其中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决定了生物膜功能的复杂程度。生物膜使细胞内各区域相对独立,保证了真核细胞内的代谢反应高效、有序地进行。
    【详解】A、生物膜使细胞内各区域相对独立,保证了真核细胞内的代谢反应高效、有序地进行,但是没有生物膜系统的生物有的也能进行各种代谢活动,例如原核生物大肠杆菌等,它们只有细胞膜,没有生物膜系统,A错误;
    B、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分泌有关的结构包括核糖体 ,它是无膜细胞器,不属于生物膜系统,B错误;
    C、APC是抗原呈递细胞,与辅助性T细胞通过细胞膜的直接接触,也是需要受体进行,能体现进行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C正确;
    D、生物膜上载体蛋白进行物质运输过程中构象会发生改变,通道蛋白进行物质运输过程中构象不会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C。
    4. 细胞中生命活动绝大多数所需要的能量都是由ATP直接提供的,ATP是细胞的能量“货币”。研究发现ATP还可以传导信号和作为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其转运到细胞外的方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TP通过方式①运出细胞时需要与通道蛋白结合
    B. 浓度和温度会影响ATP通过途径②转运到细胞外的速率
    C. 据图可知,通过途径③排出细胞的物质不一定为生物大分子
    D. 三种运输方式可使膜内外物质浓度趋于一致,维持细胞正常的代谢
    【答案】C
    【分析】转运蛋白可以分为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两种类型。载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的分子或离子通过,而且每次转运时都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通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通道的直径和形状相适配、大小和电荷相适宜的分子或离子通过。分子或离子通过通道蛋白时,不需要与通道蛋白结合。
    【详解】A、ATP经过途径①是不需要与通道蛋白结合的,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A错误;
    B、ATP通过途径②转运到细胞外时需要与载体蛋白结合,但没有消耗能量,B错误;
    C、ATP经过途径③胞吐的方式排出细胞,该方式排出细胞的物质不一定为生物大分子,C正确;
    D、‌被动运输并不使膜内外物质浓度趋于一致,而是使物质顺浓度梯度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D错误。
    故选C。
    5. 我国科学家突破抗癌药物紫杉醇生物合成技术,红豆杉细胞内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能催化苯丙氨酸生成桂皮酸,进而促进紫杉醇的合成。低温条件下提取PAL酶液,为测定30℃条件下PAL的活性,测定过程如下表。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试管1加入HCl溶液是为了使酶失活,终止反应
    B. 试管2的作用是对照,排除HCl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C. 实验中两次加入是为了保证单一变量原则
    D. 步骤②和③交换顺序,试管2中都检测不到紫杉醇的合成
    【答案】D
    【分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详解】A、pH过低或过高酶均会失活,加入HCl溶液是为了终止酶促反应,A正确;
    B、试管2在②加入HCl溶液是为了证明HCl溶液对苯丙氨酸没有作用,试管1没有这样操作,试管2的作用是与试管1形成对照,排除HCl对实验结果的影响,B正确;
    C、④试管1加0.2mlH2O,⑥试管1加0.2mlH2O,两次保证相同条件,也为了保证单一变量原则,C正确;
    D、步骤②和③交换顺序,试管2中PAL能催化苯丙氨酸暂时反应一段时间,生成桂皮酸,进而促进紫杉醇的合成,试管2中能检测到紫杉醇的合成,但是含量可能不多,D错误。
    故选D。
    6. 我国在国际上首次完成了水稻全生命周期空间培养实验,获得了成熟的太空水稻种子。图1是水稻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其中①②③代表物质,图2是将水稻植株置于浓度适宜、水分充足的环境中,改变温度和光照强度,测定得到的吸收速率坐标曲线图。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1中若停止①的供应,短时间内的含量会增加
    B. 图1中③表示和ADP、Pi,其含量受到光照强度的影响
    C. 图2中当光照强度大于10时,25℃与15℃条件下叶绿体固定速率相同
    D. 图2中35℃条件下,光照强度为2时,一昼夜光照12小时,植物不能正常生长
    【答案】C
    【分析】据图分析:图1是水稻植株光合作用示意图,图中①表示二氧化碳,②表示NADPH和ATP,③表示NADP+和ADP和Pi;图2中研究了光照强度和温度对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影响。
    【详解】A、图1中①是二氧化碳,若停止二氧化碳的供应,则短时间内C5的消耗量减少,但来源暂时不变,故含量增加,A正确;
    B、图1中③表示碳反应阶段为光反应阶段提供的ADP、Pi和NADP+,光照强度直接影响光反应进而影响整个光合作用,故光照强度可通过直接影响光反应阶段ATP、NADPH的合成量进而影响ADP、Pi和NADP+的含量,B正确;
    C、叶绿体固定二氧化碳速率表示总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光照强度大于10时,25℃与15℃条件下,二者净光合速率相同,但15℃下呼吸速率低于25℃下的呼吸速率,故光照强度大于10时,25℃的总光合速率大于15℃下的总光合速率,C错误;
    D、35°C条件下,如果光照强度为2时,光照12小时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约等于1(相对值),少于黑暗12小时呼吸作用消耗的2(相对值),所以该植光照12小时,黑暗12小时,植物不能正常生长,D正确。
    故选C。
    7. 某二倍体生物(2n=4)基因型为AaXBY,关于其一个精原细胞的分裂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细胞分裂中期两对同源染色体均排列在赤道板两侧
    B. 该细胞减数分裂Ⅰ后期和减数分裂Ⅱ后期染色体均为4条
    C. 该细胞分裂过程中可以发生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D. 该细胞完成分裂后可能形成一种、两种、三种或四种基因型的子细胞
    【答案】A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②中期: 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平面上;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形成新的核膜、核仁、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该细胞减数分裂 Ⅰ 中期,两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该细胞减数分裂Ⅱ 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平面上,A错误;
    B、精原细胞2n=4中,在减数分裂 Ⅰ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但是着丝粒未分裂,细胞中染色体数为 4 条;减数分裂 Ⅱ 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暂时加倍,染色体数也为 4 条,B正确;
    C、精原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可以发生基因突变(间期)、基因重组(减数分裂 Ⅰ 前期的交叉互换和后期的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和染色体变异(如染色体数目变异等),C正确;
    D、一个精原细胞正常情况下经减数分裂会形成 2 种、4 个精子,如果发生交叉互换等特殊情况会形成 4 种精子,如果发生基因突变等特殊情况会形成3种精子,D正确。
    故选A。
    8. 在对照实验中,控制自变量可以采用“加法原理”或“减法原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利用“加法原理”,将“S型菌DNA+DNA酶”加入R型活菌的培养基中培养
    B. 探究甲状腺功能实验中,利用“减法原理”,对未成年小鼠进行切除甲状腺的处理
    C. 证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实验中,利用“减法原理”,以病毒颗粒的RNA和蛋白质互为对照进行侵染
    D.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利用“加法原理”,分别作加温、滴加溶液、滴加肝脏研磨液的处理
    【答案】A
    【分析】实验中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属于加法原理;实验中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属于减法原理。
    【详解】A、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用蛋白酶、RNA酶、DNA酶等处理细胞提取物,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体现了“减法原理”,A错误;
    B、探究甲状腺功能实验中,利用“减法原理”,切除甲状腺的小鼠与未切除甲状腺的小鼠相比,物质代谢能力下降,B正确;
    C、‌在证明烟草花叶病毒(TMV)的遗传物质实验中,利用“减法原理”,通过将病毒的RNA和蛋白质分开,分别观察它们的作用,从而确定遗传物质是RNA而不是蛋白质‌,C正确;
    D、“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实验组人为增加了加温、滴加FeCl3、滴加肝脏研磨液的处理,利用了“加法原理”,D正确。
    故选A。
    9. 模拟实验是根据相似性原理,用模型来替代研究对象的实验。比如“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实验一)中用小桶甲和乙分别代表植物的雌雄生殖器官,用不同颜色的彩球代表D、d雌雄配子;“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模拟实验(实验二)中可用橡皮泥制作染色体模型,细绳代表纺锤丝。下列实验中模拟正确的是( )
    A. 实验一中可用红豆和黄豆代替不同颜色的彩球分别模拟D和d配子
    B. 向实验一乙桶内添加代表另一对等位基因的彩球可以模拟自由组合
    C. 实验二中牵拉细绳使橡皮泥分开,可模拟纺锤丝牵引使着丝粒分裂
    D. 实验二还可以模拟减数分裂Ⅰ中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互换
    【答案】D
    【分析】实验一中,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 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每个桶内两种彩球的比例相等。
    【详解】A、红豆和黄豆大小不同,被抓取的概率不同,为保证被抓取的概率相同,实验一中不可用红豆和黄豆代替不同颜色的彩球分别模拟D和d配子,A错误;
    B、实验一中甲和乙分别表示雌雄生殖器官,应该另加一桶,桶内添加代表另一对等位基因的彩球,可模拟两对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实验步骤为每次分别从两个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B错误;
    C、着丝粒分裂并非纺锤丝牵引所致,C错误;
    D、实验二中通过改变橡皮泥的长短不改变颜色,可表示不同形态的染色体,进而可以模拟更多对同源染色体,D正确。
    故选D。
    10. 人类的双眼皮基因对单眼皮基因是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割双眼皮”是一个非常盛行的医疗美容小手术,很多成年人选择用这种方式将自己的单眼皮变成双眼皮。人类的红绿色盲由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一个色觉正常的双眼皮成年女性(甲),其父亲是色盲;一个色觉正常的双眼皮成年男性(乙),其母亲是单眼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的色盲基因一定来自其父亲,以后也只能传给儿子
    B. 若甲乙婚配生了三个孩子均为单眼皮,说明甲做过“割双眼皮”手术
    C. 若乙与单眼皮色觉正常女性婚配,生出单眼皮色盲儿子的概率为1/16
    D. 若甲与乙均为双眼皮杂合子,则婚配后生育单眼皮色觉正常孩子的概率为3/16
    【答案】D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一个色觉正常的双眼皮成年女性(甲),其父亲是色盲,红绿色盲由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甲是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色盲基因既可能来自其父亲,也可能来自母亲,A错误;
    B、人类的双眼皮基因对单眼皮基因是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甲乙都是双眼皮,若甲乙婚配生了三个孩子均为单眼皮,可以说明甲乙都是杂合子,不能说明甲做过“割双眼皮”手术,B错误;
    C、乙是色觉正常的双眼皮成年男性,其母亲是单眼皮,可以假设基因型是AaXBY,则单眼皮色觉正常女性基因型是aaXBXB,aaXBXb,生出单眼皮色盲儿子的概率分两种情况,AaXBY × aaXBXB,生出单眼皮色盲儿子的概率是0,AaXBY × aaXBXb,生出单眼皮色盲儿子的概率是1/8,若乙与单眼皮色觉正常女性婚配,生出单眼皮色盲儿子的概率是0或1/8,C错误;
    D、若甲与乙均为双眼皮杂合子,根据题干假设甲基因型AaXBY,乙基因型是AaXBXb,则婚配后生育单眼皮色觉正常孩子,则孩子基因型是aaXBXb,aaXBXB,aaXBY,概率是116+116+116=316,D正确。
    故选D。
    11. 某些基因往往由于结构、数量或基因表达水平变化,最终影响生物性状的改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中,发现9号和22号染色体互换片段,原癌基因abl过度表达,表明基因重组可导致癌变
    B. 在人体神经母细胞瘤患者中,发现原癌基因N-myc发生异常扩增,基因数目增加,表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可导致癌变
    C. 血红蛋白基因所编码的血红蛋白分子的氨基酸由谷氨酸变为缬氨酸,引起镰状细胞贫血,表明基因突变可导致性状改变
    D. 柳穿鱼Lcyc基因有多个碱基高度甲基化,抑制了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花的形态结构,表明表观遗传可导致表型的改变
    【答案】A
    【分析】原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是细胞正常生长和增殖所必需的,这类基因一旦突变或过量表达而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过强,就可能引起细胞癌变。相反,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或促进细胞凋亡,这类基因一旦突变而导致蛋白质活性减弱或失去活性,也可能引起细胞癌变。
    【详解】A、在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中,9号和22号染色体交换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这种变异使得原癌基因abl过度表达,从而可能导致癌变,这表明染色体结构变异可导致癌变,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不是基因重组,A错误;
    B、 在神经母细胞瘤患者中,原癌基因N - myc发生异常扩增,基因数目增加,这属于染色体变异,表明染色体变异可导致癌变,B正确;
    C、 血红蛋白基因所编码的血红蛋白分子的氨基酸由谷氨酸变为缬氨酸,属于基因突变,引起镰状细胞贫血,表明基因突变可导致性状改变,C正确;
    D、 柳穿鱼Lcyc基因有多个碱基高度甲基化,抑制了基因的表达,甲基化修饰属于表观遗传,进而影响花的形态结构,表明表观遗传可导致表型的改变,D正确。
    故选A。
    12. 每年农历冬月到次年3月,有“中国十大油菜花赏花地之一”的宜宾屏山县中都镇境内万亩油菜花凌寒绽放。研究人员培育了紫色、白色等花色的油菜品种,并在不同时间统计了基因型占比,结果如下表: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2023年控制油菜花色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为A>a1>a2
    B. 基因突变产生了新的等位基因,决定了油菜进化的方向
    C. 由表可知,2023年油菜中a2的基因频率为22%
    D. 在2023年各种花色的油菜品种间没有生殖隔离
    【答案】B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作生殖隔离。
    基因突变是产生新基因的途径。对生物界的种族繁衍和进化来说,产生了新基因的生物有可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开辟新的生存空间,从而出现新的生物类型。因此,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详解】A、由表可知,2023年基因型AA、Aa1、Aa2表型均为黄色,a1a2、a1a1白色、a2a2紫色,说明控制油菜花色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为A>a1>a2,A正确;
    B、基因突变产生了新的等位基因,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但是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错误;
    C、由表可知,2023年油菜中a2的基因频率为10%+(22%+2%)×1/2=22%,C正确;
    D、由表可知,在2023年控制油菜花色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为A>a1>a2,因此在2023年控制油菜花色的基因突变出新的等位基因a2,出现了紫色新的花色,但是各种花色的油菜品种间没有生殖隔离,D正确。
    故选B。
    13. 四川省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团队被省教育厅评为2024年“最美教师团队”。大多数团队成员进入高原后,常常会出现头痛头晕、肌肉酸痛、心跳加快、食欲不振等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高原大气压和氧分压低,易造成体内缺氧,脑细胞对缺氧特别敏感,从而引起头痛
    B. 体内缺氧,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可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反应
    C. 心跳加快与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有关,应避免剧烈运动
    D. 食欲减退时可服用开胃药,并且加强营养,以碳水化合物为主,注意饮食卫生
    【答案】B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动,不是处于固定不变的静止状态,而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详解】A、头痛是由于体内缺氧,脑细胞能量供应不足,生理功能障碍导致,A正确;
    B、乳酸与缓冲物质中的NaHCO3反应,B错误;
    C、交感神经的作用主要是保证人体在紧张、运动状态时的生理需要,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主要是维持安静、休息时的生理功能,所以心跳加快与交感神经增强、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有关,应避免剧烈运动,C正确;
    D、食欲减退时可服用开胃药,提高食欲,并且加强营养,以碳水化合物为主,避免营养不良,另外要注意饮食卫生,D正确。
    故选B。
    14. 由肝细胞合成分泌、胆囊储存释放的胆汁属于消化液,其分泌与释放的调节方式如图所示: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给正常小鼠注射CCK抗体,将影响小鼠胆囊平滑肌收缩,使小鼠胆囊释放的胆汁量减少
    B. CCK作用于靶细胞需要通过体液进行运输,而ACh作用于靶细胞不需要经过体液
    C. 迷走神经接受下丘脑传来的刺激后,兴奋在迷走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方向的
    D. 肝细胞受到信号刺激后,发生动作电位,此时膜内侧电位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答案】B
    【分析】神经递质:化学本质是乙酰胆碱、氨基酸类、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NO等,作用是传输神经冲动,例如常见的乙酰胆碱。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中,受到刺激后,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后一神经元的兴奋或者抑制。神经递质起作用后通常被灭活。
    【详解】A、若给正常小鼠注射CCK抗体,则CCK数量将会减少,根据图示可推测,小鼠胆囊平滑肌收缩减弱,胆囊释放的胆汁量将减少,A正确;
    B、CCK作用于靶细胞需要通过体液进行运输,而ACh作用于靶细胞需要经过组织液这种体液,B错误;
    C、迷走神经接受下丘脑传来的刺激后,兴奋在迷走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方向的,然后出现Ach的分泌,也会经过突触结构,不会逆向传导,C正确;
    D、肝细胞受到信号刺激后,发生动作电位,钠离子内流,产生兴奋,此时膜内侧电位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D正确。
    故选B。
    15. 伤寒沙门氏菌会引发急性肠道传染病,抗原直接与B细胞结合就能激活B细胞,但不产生记忆细胞,脂多糖(LPS)是该类细菌的主要致病毒素。在研发伤寒沙门氏菌LPS疫苗过程中,为初步鉴定多肽A、B模拟LPS抗原特征的相似程度,研究人员利用抗LPS抗体进行检测,部分实验步骤及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 伤寒沙门氏菌侵入人体后会引发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
    B. 再次感染伤寒沙门氏菌后,人体产生的反应更快、抗体水平更高
    C. 图1步骤c中LPS与抗体结合后的复合物会被消洗掉
    D. 据图2可知,选用多肽A作为伤寒沙门氏菌的疫苗效果更好
    【答案】D
    【分析】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
    【详解】A、伤寒沙门氏菌侵入人体后会引发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A错误;
    B、由题意“伤寒沙门氏菌的抗原直接与B细胞结合就能激活B细胞,但不产生记忆细胞”可知,首次感染伤寒沙门氏菌后,由于不产生记忆细胞,故再次感染伤寒沙门氏菌后,人体产生的反应不会更快、抗体水平不会更高,B错误;
    C、图1步骤c中与多肽结合的抗体会被洗脱掉,而LPS固定在检测板上,LPS与抗体结合后的复合物不会被消洗掉,C错误;
    D、多肽模拟LPS抗原特征的相似程度越高,其与LPS竞争抗体结合位点的能力越强,与多肽结合的抗体会被洗脱掉,而未被洗脱的抗体因与LPS结合而残留在检测板上,未被洗脱的抗体越少的多肽效果越好,图2显示加入多肽A的清洗后检测板上检出的抗体数量比加入多肽B的少,因此模拟LPS效果更好的多肽是多肽A,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55分。
    16. 叶片是给植物其他器官提供有机物的“源”,果实是储存有机物的“库”。现以某植物为材料研究不同库源比(以果实数量与叶片数量比值表示)对叶片光合作用和光合产物分配的影响,实验结果下表。
    注:①甲、乙、丙组均保留枝条顶部1个果实并分别保留大小基本一致的2、4、6片成熟叶,用供应给各组保留的叶片进行光合作用。②净光合速率: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从外界环境吸收的量。
    回答下列问题:
    (1)叶肉细胞中的叶绿素包括________,主要吸收________光,叶片叶绿素含量测定时,可先提取叶绿体色素,再进行测定。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通常用纸层析法,原理是:________。
    (2)研究光合产物从源分配到库时,给叶片供应,在叶绿体中的转移路径为________,在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过程可将光能转化为________中活跃的化学能,再转化为糖分子中稳定的化学能,合成的糖分子等有机物运输到果实等“库”中储存。
    (3)分析实验甲、乙、丙组结果可知,随着该植物库源比降低,叶净光合速率降低,果实中含光合产物的量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在果实数量相同的情况下,库源比降低导致果实单果重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
    (4)如果你是一位果农,在其他外界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从调整库源比的角度分析,提出能提高单果重的措施________。
    【答案】(1)①. 叶绿素a和叶绿素b ②. 红光和蓝紫 ③. 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扩散的快,反之则慢
    (2)①. ②. ATP和NADPH
    (3)①. 增加 ②. 库源比降低,植株总的叶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增多,运输到单个果实的有机物量增多,因此单果重量增加
    (4)进行适当疏果或者减少果实数量等
    【分析】本题研究研究不同库源比(以果实数量与叶片数量比值表示)对叶片光合作用和光合产物分配的影响,自变量为库源比,即以果实数量与叶片数量比值;因变量为光合作用以及光合产物分配情况。
    【详解】(1)叶绿体素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纸层析法的原理是: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色素随层析液扩散的速度快,溶解度低的色素随层析液扩散的速度慢,从而把各种色素分离开来。
    (2)研究光合产物从源分配到库时,给叶片供应13CO2,13CO2先与叶绿体内的C5结合而被固定生成13C3,13C3还原为13CH2O。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先转化为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
    (3)分析实验甲、乙、丙组结果可知,随着该植物库源比降低,叶净光合速率降低;果实中含13C光合产物的量增多;库源比降低导致果实单果重变化的原因是植株总的叶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增多,运输到单个果实的有机物量增多,因此单果重量增加。
    (4)要提高单果重,可以进行适当疏果,降低库源比。
    17. 如图一是某基因编码区部分碱基序列,在体内其指导合成肽链的氨基酸序列为:甲硫氨酸-组氨酸-脯氨酸-赖氨酸……维克多·安布罗斯和加里·鲁夫昆荣膺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发现micrRNA及其在基因调控中的作用(如图二)。
    注:AUG(起始密码子):甲硫氨酸 CAU、CAC:组氨酸 CCU:脯氨酸 AAG:赖氨酸 UCC:丝氨酸UAA(终止密码子)
    (1)据图一分析,________链是转录的模板链;若在模板链的5~6号碱基间插入一个碱基G,则其指导合成肽链的氨基酸序列为________。
    (2)基因的表达包括过程________(用图二中数字表示)。据图二分析,micrRNA调控基因表达的机理是________。
    (3)请结合以上信息,谈谈影响生物体性状的可能因素有哪些?________。
    【答案】(1)①. ① ②. 甲硫氨酸-组氨酸-丝氨酸
    (2)①. ①和② ②. micrRNA与mRNA特异性结合,抑制翻译过程,从而调控该基因的表达
    (3)一是遗传物质的改变(如基因突变),二是基因表达过程异常(如转录、翻译过程异常)。
    【分析】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需要解旋酶和RNA聚合酶参与;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需要以氨基酸为原料,还需要酶、能量和tRNA等。
    【详解】(1)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由于起始密码子是AUG,故①链是转录的模板链。若在①链5~6号碱基间插入一个碱基G,第二个氨基酸位点的DNA模板变为GTG,第三个氨基酸位点的DNA模板变为AGG,第4个氨基酸位点的DNA模板为ATT,mRNA上的密码子成为UAA,UAA为终止密码子,合成的肽链变为甲硫氨酸-组氨酸-丝氨酸。
    (2)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①是转录,②是翻译。如图:micrRNA可以和mRNA特异性结合,抑制翻译过程,从而调控该基因的表达。
    (3)如图和(1)题:在模板链的5~6号碱基间插入一个碱基G,是基因突变,②是翻译,不能正常进行。所以得到:影响生物体性状的可能因素有一是遗传物质的改变(如基因突变),二是基因表达过程异常(如转录、翻译过程异常)。
    18. 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授粉作物。有一类玉米,可为其他种类玉米授粉结实,却不能接受其他不同种类的玉米的花粉,这一现象称为单向杂交不亲和,由G/g基因控制,该现象与部分雌雄配子不能正常结合有关。在玉米3号染色上存在H基因,H基因突变h基因后导致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活力下降,子粒中淀粉合成受阻,淀粉含量下降,可溶性糖积累,子粒表现出超甜特性。现以纯合的甜不亲和品系与纯合的超甜亲和品系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如下:
    不考虑突变、互换等情况,回答以下问题:
    (1)玉米子粒甜度的控制体现了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
    (2)单向不亲和相对于亲和为________,从配子的角度分析实验一无籽的原因是________。
    (3)实验三参与受精的精子的种类及其比例为________,控制该对相对性状的基因________(填“位于”或“不位于”)3号染色体上,出现该比例的原因是因为雌蕊对含________基因的花粉具有偏向性,更容易授粉结实。
    【答案】(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性状
    (2)①. 显性 ②. G卵细胞与g的花粉不亲和
    (3)①. HG:Hg:hG:hg=9:1:9:1 ②. 不位于 ③. G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玉米子粒甜度的控制体现了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详解】(1)玉米子粒甜度的控制体现了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根据实验二,甜不亲和的父本和超甜亲和母本杂交,子代全为甜不亲和,所以单向不亲和相对于亲和为显性,从配子的角度分析实验一无籽的原因是:甜不亲和(GG)产生的含G的雌配子不能与超甜亲和(gg)产生的含g的雄配子正常结合,即G卵细胞与g的花粉不亲和,导致无法形成受精卵,因此无籽。
    (3)实验三中F2为甜不亲和(HhGg)∶甜亲和(hhGg)∶超甜不亲和(Hhgg)∶超甜亲和(hhgg)=9∶1∶9∶1,由于母本基因型是hhgg,只能产生hg的配子,所以可以推测F1中完成受精的配子及比例为HG:Hg:hG:hg=9:1:9:1,根据实验三杂交子代情况可知,实验二的亲代父本基因型是hhGG,母本基因型是HHgg,F1的基因型是HhGg,当其与母本超甜亲和(hhgg)杂交,如果Gg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上,则产生的配子是HG和hg,F2只有2种表现型,现F2中有四种表现型,说明其产生了HG、Hg、hG和hg的配子,因此G基因不在3号染色体上,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出现该比例的原因是因为雌蕊对含G基因的花粉具有偏向性,更容易授粉结实。
    19. 在生命活动受到威胁时,人和动物机体会通过调节作用,升高血糖,为反抗或逃避做好准备。下图是升高血糖的不同调节方式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糖皮质激素的分泌过程存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之间的分层调控,称为________,其意义在于________,糖皮质激素增加到一定程度会________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2)交感神经可作用于肝细胞,说明肝细胞表面有________。肝细胞受到信号刺激后,可通过促进________,使血糖浓度升高。
    (3)调节方式①较调节方式②具有的特点是________(答出2点);调节方式③为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
    【答案】(1)①. 分级调节 ②. 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③. 抑制
    (2)①. 神经递质受体 ②. 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非糖物质的转化为糖
    (3)①. 通过反射弧、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准确(局限)、作用时间短暂 ②. 神经—体液调节 ③. 通过(交感)神经影响(肾上腺素)激素的分泌,再由(肾上腺激素)激素对机体的功能(血糖升高)实施调节
    【分析】据图分析: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调节方式①是神经调节,调节方式②是体液调节,调节方式③为神经-体液调节。
    (1)据图可知,糖皮质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该过程属于分级调节,其意义在于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同时糖皮质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所以糖皮质激素增加到一定程度会抑制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2)交感神经可作用于肝细胞,说明肝细胞表面有神经递质受体。肝脏通过将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非糖物质的转化为糖的过程使血糖浓度升高,维持血糖浓度处于稳定状态。
    (3)调节方式①是神经调节,调节方式②是体液调节,调节方式①较调节方式②具有的特点是神经调节通过反射弧进行调节、作用时间短、反应迅速、作用范围较局限、准确。因为调节方式③通过(交感)神经影响(肾上腺素)激素的分泌,再由(肾上腺激素)激素对机体的功能(血糖升高)实施调节,所以调节方式③为神经—体液调节。
    20. 食物过敏是进食某种食物或添加了其他成分的食品后,部分人群身体某一组织器官甚至全身出现的不良反应,多发于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生物成分A可影响调节性T细胞分泌IL-10和TGF-β等抑炎因子来缓解食物过敏症状,相关机理如下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①是________,其功能是________,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细胞②受到过敏原和B细胞接触和________等两个信号,开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2)食物过敏时,过敏原会与吸附在肥大细胞表面的抗体结合后释放组胺等物质,引起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有时会引发________的免疫反应。食物过敏除了有快慢之分,还具有________。
    (3)生物成分A可对食物过敏进行治疗,其机理是________,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以过敏大鼠为材料,为验证生物成分A与泼尼松(抗过敏药物)在治疗食物过敏中具有协同作用,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
    【答案】(1)①. 抗原呈递细胞(APC)②. 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暴露(呈递)在细胞表面 ③. 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
    (2)①. 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②. 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3)①. 抑制辅助性T细胞与B细胞的相关作用,从而来减少抗体的释放 ②. 将过敏大鼠随机均等的分为三组,使用过敏原刺激后,分别给药适宜且等量的生物成分A、泼尼松和生物成分A+泼尼松,一段时间后观察过敏大鼠的过敏症状。
    【分析】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
    【详解】(1)细胞①表示抗原呈递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吞噬细胞和B细胞;其功能是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暴露(呈递)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细胞②表示B细胞,B细胞的活化需要过敏原和B细胞接触和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等两个信号。
    (2)过敏反应是有时会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食物过敏除了有快慢之分,还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3)生物成分A可对食物过敏进行治疗,其机理是抑制辅助性T细胞与B细胞的相关作用,从而来减少抗体的释放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为验证生物成分A与泼尼松(抗过敏药物)在治疗食物过敏中具有协同作用,将过敏大鼠随机均等的分为三组,使用过敏原刺激后,分别给药适宜且等量的生物成分A、泼尼松和生物成分A+泼尼松,一段时间后观察过敏大鼠的过敏症状。
    步骤
    处理
    试管1
    试管2

    苯丙氨酸
    1.0ml
    1.0ml

    HCl溶液(6ml/L)
    0.2ml

    PAL酶液
    1.0ml
    1.0ml

    试管1加0.2ml,2支试管置于30℃水浴1小时

    HCl溶液(6ml/L)
    0.2ml

    试管2加0.2ml,测定2支试管中的产物量
    基因型
    AA
    Aa1
    Aa2
    a1a1
    a1a2
    a2a2
    2013年占比
    64%
    32%

    4%


    2023年占比
    36%
    26%
    22%
    4%
    2%
    10%
    表型
    黄色
    白色
    紫色
    项目
    甲组
    乙组
    丙组
    处理
    库源比
    1/2
    1/4
    1/6
    单位叶面积叶绿素相对含量
    78.7
    75.5
    75.0
    净光合速率()
    9.31
    8.99
    8.75
    果实中含光合产物(mg)
    21.96
    37.38
    66.06
    单果重(g)
    11.81
    12.21
    19.59

    相关试卷

    四川省九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第一次诊断性考试生物试卷+答案:

    这是一份四川省九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第一次诊断性考试生物试卷+答案,共5页。

    四川省九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第一次诊断性考试生物试卷+答案:

    这是一份四川省九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第一次诊断性考试生物试卷+答案,共5页。

    四川省宜宾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生物:

    这是一份四川省宜宾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生物,文件包含四川省宜宾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生物pdf、四川省宜宾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生物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