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必修 上册9.3* 声声慢(寻寻觅觅)优质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9.3* 声声慢(寻寻觅觅)优质教学设计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班级微信公众号“古典诗词”专栏要推荐阅读《声声慢》,请你写一段推荐文字,谈谈为何“最为婉妙”。
知人论世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善用白描,语言清丽。有《漱玉词》辑本。
她是临水照花的乱世美神;她是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
生平经历
1103年,新婚宴尔幸福日,金石书画共倾心。
1127年,金人入侵灭北宋,金石书画化灰尘。
1129年,丈夫赴任染病去,时值中年有遗孀。
1131年,卜居会稽逢盗贼,重病缠身欲丧命。
1129年,不幸再嫁张汝舟,仓促离婚被判刑。
1131年,孑然一身无子嗣,悲苦离世人不知。
李清照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作为乱世词人,婉约派的代表。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创作背景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染病逝世,辗转南方逃亡避难中又丢失大量珍贵的文物、古籍。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境况凄凉,词人尝尽颠沛流离的苦痛,写下这首《声声慢》。
活动一:诵读经典,披情入境
活动引领:请同学们诵读经典,把握词作的感情基调,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朗读作品,词中哪一个字最能表现词人情感?
一读,用低沉舒缓的语调和语气吟读
二读,突出词句中的重音
三读,读出惨淡的意境、凄清的氛围
活动二:细品经典,体会愁情
自庾信以来,诗人写愁,多半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而词中句句皆现愁。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小组探究:怎样入愁、怎样写愁、为何而愁
探究1、怎样写愁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开篇七组叠字的运用,被历代评论家称为妙句。妙在何处?
七组叠字,可谓起势峻耸,它层层加浓渲染了愁妇的三个心理发展过程。
第一层:“寻寻觅觅”,是愁妇内心空虚试图寻觅精神慰藉的表现。周邦彦有“闲寻旧踪迹”之句。那早年的蹴荡秋千、烹茶猜书的欢乐,那秉烛对读、研摩古玩、鉴赏奇字的甜蜜夜晚,这一切的一切,都跑到哪里去了呢?重温旧梦、追寻往昔的希冀失望了,心中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苦滋味
第二层:寻觅无所得,她便环顾四周,只觉得残秋沉寂,一片冷清,连同她内心发出的阵阵寒冷,浑身顿增难以排遣的凄凉和痛楚。
第三层:死生悬隔,一切都成泡影了,面对一逝而不复返的人生,剩下的只有孤寂哀愁了。
由浅入深,细腻入微,使全词笼罩在凄惨愁苦的氛围 。
开头七组叠词可否换成“寻觅、冷清、凄惨”?说说叠词有何作用?
(1)渲染悲凉氛围,奠定了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内容】
(2)加强语气,极有层次地表现了词人愁苦的心情;【情感】
(3)增强词的音韵效果,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形式】
探究2、怎样写愁
围绕“愁”,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请同学们试着给诗中每幅画面拟个名字,在品读意象中感受意境。
淡酒急风图
为何说是“淡酒”?
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
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为何用“急”字?
一个“急”字给人以迅猛、寒冷之感,风之急可见身之冷、心之凄,渲染愁情。
秋雁南飞图
如何理解“却是旧时相识”?
雁从北方飞到南方,作者从北方避难南方,便有似曾相识之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那时的大雁带来的是甜蜜的回忆,相逢的希望,同是大雁飞过,这次想起的却是逝去的丈夫,以及陷入敌手难以再回的故国,大雁来年可飞回北方,诗人却只能漂泊南方,大雁依旧可以传书,但写信的人却已然不在。
黄花憔悴图
“黄花”既是憔悴无人怜惜的菊花,也是作者自喻,比喻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有谁堪摘”:反问,强调无人可摘,怀人伤己,表达作者孤寂之情。
雨打梧桐图
一叶知秋,梧桐是哀愁的象征;秋雨绵绵,落在叶上,打在心上,雨也是哀伤、愁思的象征。绵绵的细雨就像词人细细密密的愁思,无穷无尽。
这几句渲染了满目凄凉、满耳苦雨声的凄苦的气氛。恰好和词人孤苦凄凉的心情融为一体。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一个女子,倚靠在窗前,等待着一个永远回不来的人。一个“守”字和“独自”一词,活画出一个发愣闷坐失意人的形象,突出词人度日如年的凄戚心情。“独自怎生得黑”,不知道怎样挨过一天(凄凉,空虚,悲愁,痛苦)……
探究3、为何而愁?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以愁作结。全词至此,戛然而止,但言尽而意无穷,欲说还休,罢、罢、罢!愁情似水长,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慢慢咀嚼了。
国愁——亡国之恨
家愁——沦落之苦
情愁——孀居之悲
全诗主旨:
词人通过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营造出冷清悲凉的意境,抒发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后的内心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全词围绕一个“愁”字,采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式,反复描写、渲染,把词人复杂而深沉的愁思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活动三:推荐经典,感悟愁情
活动引领:班级微信公众号“古典诗词”专栏,推荐阅读《声声慢》,请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推荐文字,谈谈《声声慢》为何最为婉妙。
推荐词示例:断肠一曲愁千缕,字字含泪句句愁。小词大境界,凄美见真情。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它浓郁的感染力。她的《声声慢》以深沉婉约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她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落寞。读着它,仿佛我们也切切实实经受了这样的家国之痛,无怪乎著名散文家梁衡评价李清照为“乱世中的美神"。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正如杨慎的评价,“最为婉妙”。
活动四:对比阅读,拓展愁情
活动引领:对比阅读李清照的《声声慢》和《醉花阴》,填写下面的表格。
理解性默写
①《声声慢》中开头有七组叠词,看似平平淡淡无一愁字,却字字含愁,声声写愁,营造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乐效果,委婉细致地表达了词人在遭受深创剧痛后的愁苦之情。这七组叠词是:“ , , 。”
②《声声慢》中写词人晚年愁苦心境的句子是“ , , ”,可见词人满心皆愁,酒入愁肠愁更愁。
③《声声慢》中“ , 、 ”描述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写出了词人不能自抑的凄苦。
④《声声慢》中“ , ”是说身世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悲等如何是一个愁字能包括得尽、概括得了的。
课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声声慢》
课 程
新授课
课 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声声慢》是词人南渡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夫丧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她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全词围绕一个“愁”字,把词人复杂而深沉的愁思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及其诗词大意。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诗词中常见意象的内涵,学会抓住意象品味诗歌情感。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语言,把握本词中的意境以及李清照的婉约风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深刻体会诗人的愁情。
教学重点
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深刻体会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8.2 登高一等奖教学设计,共7页。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2 红烛优秀教学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人论世,红烛映初心,红烛赞歌,吟咏大比拼,细细研读,体会高尚情操,感知“三美”,传承红烛精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9.3*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引出本词的写作背景,品读诗句,鉴赏意境,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