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第1页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第2页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晨,微风轻拂, ,宛转动听的鸟鸣(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一群白鹭在湖中低头觅食,一幅惬意悠然的自然画卷扑面而来。一池清水入库,一泓清水北上。水质的改善提升了生态,也让微山湖的多样性生物得到了全面恢复。目前湿地内有各种水生植物74种,各种鱼类78种,鸟类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白鹳,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白枕鹤、灰鹤、鸳鸯等221种,每年还会有几百万只侯鸟(相约来此/比翼双飞)。 ,鸢飞鱼跃,碧波荡漾……揽千年大运河入怀, ,作为亚洲唯一的河湖交融型湿地,微山湖就像一颗璀粲的名珠(镶嵌/点缀)在鲁南大地上,尽显湿地魅力。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全都正确的( )
    A.轻拂(fó) 宛转 觅食B.惬意(xiá) 一幅 侯鸟
    C.鱼跃(yuè) 荡漾 交融D.魅力(mèi) 名珠 璀粲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 )
    A.不绝于耳 相约来此 镶嵌B.此起彼伏 相约来此 点缀
    C.不绝于耳 比翼双飞 点缀D.此起彼伏 比翼双飞 镶嵌
    3.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语句最恰当的( )
    A.白帆点点 清香扑鼻 拥黄河母亲入梦
    B.清香扑鼻 白帆点点 拥黄河母亲入梦
    C.清香扑鼻 拥黄河母亲入梦 白帆点点
    D.拥黄河母亲入梦 白帆点点 清香扑鼻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 )
    A.水质的改善提升了生态,也让微山湖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全面恢复。
    B.水质的改善提高了生态质量,也让微山湖的多样性生物得到了全面恢复。
    C.水质的改善提升了生态质量,也让微山湖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全面恢复。
    D.水质的改善提高了生态,也让微山湖的多样性生物得到了全面恢复。
    【答案】1.C 2.A 3.B 4.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轻拂(fó)——fú;
    B.惬意(xiá)——qiè,侯鸟——候鸟;
    D.名珠——明珠,璀粲——璀璨。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辨析。
    第一处,“此起彼伏”意思是这里起来,那里下去,形容接连不断;“不绝于耳”意思是声音在耳边鸣响不断。形容宛转动听的鸟鸣用“不绝于耳”更适合,以便能突出鸟鸣声的多、密,所以第一个括号选“不绝于耳”。
    第二处,“相约来此”指相互约定来到这里;“比翼双飞”原指夫妻并肩飞翔,后比喻夫妻情投意合,在事业上并肩前进。这里说的是几百万只候鸟来到微山湖,而不是形容夫妻双方,用“相约来此”更合适,所以第二个括号选“相约来此”。
    第三处,“镶嵌”指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点缀”指衬托、装饰,使更美好。微山湖像一颗明珠在鲁南大地上,用“镶嵌”更能体现出其与鲁南大地的紧密结合,所以第三个括号选“镶嵌”。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衔接。
    第一空,根据前文“清晨,微风轻拂”,接着应是“清香扑鼻”,描述微风带来的感受;
    第二空,“白帆点点”与后文“鸢飞鱼跃,碧波荡漾”的场景相呼应,描绘出湖面上的景象;
    第三空,“拥黄河母亲入梦”与“揽千年大运河入怀”句式一致,且符合赞美湿地美景的语境。
    【4题详解】
    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水质的改善提升了生态”成分残缺,缺少与“提升”搭配的宾语,应是“提升生态质量”。“也让微山湖的多样性生物得到了全面恢复”语序不当,“生物”和“恢复”不搭配,应该把“多样性”和“生物”调换顺序,应该是“也让微山湖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全面恢复”。
    5.班级将要举办一期“少年正是读书时”读书交流会。活动开始,设计组准备制作读书会宣传海报,如下图,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宣传海报配底纹
    (1)设计组将选用合适的汉字作为读书会宣传海报的底纹。请你依据海报主题,从下边“字形”栏中任选一个汉字(“谧”字除外),并仿照示例,说明选择其作为底纹的理由。
    示例:谧,静谧。读书,在静谧中摒除浮躁,沉淀心灵。
    【任务二】宣传海报选配图
    (2)依据海报主题,从A、B两幅图中任选其一,作为配图。请联系阅读积累简要说明你选择的依据。
    【任务三】宣传海报拟文案
    (3)设计组围绕主题为宣传海报拟写文案。请仿照示例补全文案。
    书籍,是一把钥匙,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书籍,是一座灯塔,引导我们走向光明的坦途;书籍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示例一:翔,翱翔。读书,犹如在思想的天空翱翔,能丰盈我们的心灵。
    示例二:敞,敞亮。读书,可以拨开你心中的迷雾,让我们的心灵变得敞亮。
    示例三:锦,花团锦簇。读书,可以推开世界的大门,让我们感受到花团锦簇的美好生活。
    (2)示例一:我选A,配图为青鸟。青鸟是王母娘娘的信使,向人间传递佳音。从古至今,书是人类精神文化的传递者。少年读书,思接千载,传承文化。书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使。读书分享,让我们交流思想,传达情感。
    示例二:我选择B,配图为鹤。高洁的鹤壮志凌云,超越尘俗。而读书,可以净化心灵,远离喧嚣与尘俗。少年正是读书时,我们读书交流,悟为人修养之道,明立身之本,获得内心的宁静和精神的富足。
    (3)①示例一:好比一架梯子,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 ②示例二:恰似沙漠的甘泉,能让我们在迷茫时看到光明的希望。
    【解析】
    (1)本题考查拓展探究能力。按照要求,选择一个合适的汉字作为读书会宣传海报的底纹,并仿照示例,说明选择其作为底纹的理由。
    示例一:选择“翔”字,理由:“翔”,飞翔,翱翔。我们潜心阅读书籍,如飞鸟在书海尽情飞翔、翱翔;
    示例二:选择“锦”字,理由:“锦”,锦绣。读锦绣华文,感中华文化渊源流长;
    示例三:选择“敞”字,理由:“敞”,敞开。我们敞开心扉读书,让思想的光芒照亮人生。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活动设计。要求从依据海报主题,从A、B两幅图中任选其一,作为配图。本次读书会宣传海报的主题是“少年正是读书时”,选择为海报配图,则要围绕图画与主题的关系阐述理由。
    A图是以青鸟为配图的主要形象,结合阅读材料可知,青鸟是王母娘娘的使者,向人间传递信息;如选择青鸟作为配图的话,可把我们读的书比作青鸟,书就是承载知识,传递精神文化的使者;少年读书,就是通过阅读书籍来获得精神文化;同时“书”也有书信之意,结合“青鸟”的意思可知,书如青鸟,书是信使,通过读书分享,我们交流思想,传递情感;
    B图是以鹤为配图的主要形象,结合阅读知识,(宋)史弥逊《咏鹤》“世网从来禁不得,高飞冲破晚秋烟”可知,诗人通过描绘冲破禁锢、自由高飞的鹤,表现诗人对高洁志趣的追求,以及不愿受世俗束缚、向往自由之情;据此可知,“鹤”是象征了诗人高洁的志趣与志向,选“鹤”作为配图,可以表达我们的凌云壮志与冲破禁锢、自由高飞的追求,我们正当少年,少年读书,可以让我们明确志向,获取精神养料,为我们追求理想助力。
    (3)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结合“书籍,是一把钥匙,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书籍,是一座灯塔,引导我们走向光明的坦途”可知,这里的句式结构是:书籍,……,……。内容上要以“书籍”为喻体,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书籍给我们带来的积极影响。
    示例:书籍,是一艘航船,带领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6.小鲁读《西游记》时发现,孙悟空本领虽大,但被他打死的都是些白骨骷髅之类的没有后台、没有靠山的孤怪野鬼、歪门邪道,而对那些来自官员身边、在人间违法犯罪的亲属、随从,他却无能为力,最终放虎归山,请结合书中情节帮他证明这一观点(至少写出一例),并探究作者的写作主旨。
    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示例:乌鸡国的妖怪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青毛狮子,它下界为妖,占了乌鸡国王的王位。孙悟空虽然与它打斗,但最终还是由文殊菩萨出面收服。 ②写作主旨: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和统治阶级的昏庸。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情节的理解和分析,以及探究写作主旨。解答时,首先,需要理解题目要求。题目要求结合书中情节,证明孙悟空对那些有后台、有靠山的妖怪无能为力,最终放虎归山的观点,并探究作者的写作主旨。然后回忆《西游记》中的相关情节。选择示例,来支持题目的观点。最后,探究作者的写作主旨。
    在《西游记》中,小鲁的观察确实有其依据。孙悟空虽然法力无边,但在面对有背景、有靠山的妖魔时,他的行动往往受到很大的限制。以下例子可以支持小鲁的观点:
    比丘国救小儿:比丘国的国丈是个白鹿精,它是南极寿星的坐骑。它下界后伙同一只狐狸精,迷惑比丘国国王,欲用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的心肝做药引。孙悟空虽然识破了它的阴谋,但最终还是由南极寿星出面收服白鹿精。这同样说明,面对有靠山的妖怪,孙悟空的行动受到了限制。
    天竺国收玉兔:天竺国的假公主是个玉兔精,它是嫦娥的宠物。它下界后占了天竺国公主的位置,欲与唐僧成亲。孙悟空识破其真身后,与之打斗。但最终,嫦娥下凡收走了玉兔。这个例子再次证明了小鲁的观点。
    写作主旨:《西游记》作为一部古典神魔小说,其写作主旨并不仅仅是讲述降妖除魔的故事,而是借助这些故事来揭露和批判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和统治阶级的昏庸。通过孙悟空的遭遇和行动,作者展示了封建社会中权力的复杂性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以及正义力量在面对邪恶势力时的无奈和困境。同时,作者也借孙悟空的形象表达了对于勇敢、智慧、正义等价值的肯定和追求。因此,阅读《西游记》时,我们应该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思想和主旨,理解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
    7.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化中,诗文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课堂上,七年级(1)班的同学举办了主题为“山情水意·情思纵起”的诗词活动。请把下面空缺处的古诗文原句写在横线上。
    四季之诗源于人生,源于生活。王湾《次北固山下》中“①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一句表现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的“君问归期未有期,②____________”将羁旅他乡的愁苦之情融入到了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谭嗣同《潼关》中“③____________”一句,以拟人手法突出黄河咆哮的气势及秦岭高耸险峻的形势。
    人世间的想象总是美好的。岑参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想象长安故园中的菊花在战场旁边盛开,思乡和感时伤乱之情融在一起的诗句是“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陆游在风雨夜以梦境的形式来表达报国之志的诗句是“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海日生残夜 ②巴山夜雨涨秋池 ③河流大野犹嫌束 ④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二、阅读与鉴赏(40分)
    岳州晚景
    [唐]张籍
    晚景寒鸦集,秋声旅雁归。水光浮日去,霞彩映江飞。
    洲白芦花吐,园红柿叶稀。长沙卑湿地,九月未成衣①。
    【注】①九月未成衣:反用《诗经》“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之意,意思是天冷却没有加衣服。
    8.下列对这首古诗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中对“晚景”“秋声”的描写,体现了诗人的心境,为全诗抒情奠定基调。”
    B.颔联的景物均为虚写,作者想象了“夕阳映照在水面上,霞光在江面上闪耀”的画面。
    C.颈联中“洲白芦花吐”写芦花开放,使小洲看上去是白的。这种倒着写的手法古诗中常见。
    D.尾联写天冷未加衣,而古时裁衣授衣多是家妇所为,此句委婉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
    9.请根据下列诗句,结合两组诗句探究“鸦”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寄托的情感。
    晚景寒鸦集,秋声旅雁归。——张籍《岳州晚景》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答案】8.B
    9.在《岳州晚景》中,“晚景寒鸦集”描绘了鸦在寒风中聚集的景象,暗示了诗人的孤独和忧愁;在《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借黄昏时归巢的乌鸦落在枯萎的藤蔓缠绕的老树上这一凄凉萧条之秋景,抒发了羁旅行人孤苦惆怅之情。总之,“鸦”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通常寄托着忧愁、孤独的情感。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B.颔联“水光浮日去,霞彩映江飞”意思是水面上的光芒随着太阳的西落渐渐消失,彩霞映照江面飘飞。描绘的是岳州晚景,是实写,并不是虚写。故选项错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古诗意象。古诗意象是指在古代诗歌中,作者用来表达情感、寄托思想或营造意境的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事物,分析意象需要结合诗人的背景和诗歌的整体氛围来理解。
    《岳州晚景》中,“晚景寒鸦集,秋声旅雁归”意思是傍晚时分,寒冷的乌鸦聚集在一起;秋声中,远行的大雁归来。这句诗通过描绘寒鸦集和旅雁归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秋日黄昏的氛围,给人一种萧瑟、孤寂的感觉,暗含了诗人的孤独和忧愁;《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意思是枯萎的藤蔓缠绕着古老的树木,黄昏时的乌鸦停留在上面;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旁边住着几户人家。通过“枯藤”“老树”“昏鸦”等元素,展现出秋天的萧瑟和寂寥,给人一种孤独、凄清的感觉。抒发了羁旅行人孤苦惆怅之情。所以,“鸦”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通常寄托着忧愁、孤独的情感。
    (二)(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乙】
    公父文伯①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绩②。文伯曰:“以吾之家而母犹绩,吾不能事母乎?”其母叹曰:“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明而动,晦而休,无日以怠。今尔在下位朝夕处事犹恐忘先人之业。况有怠情,其何以避辟③?恐汝有废先人。”
    (选自《国语·鲁语》)
    【注】①公父文伯:鲁国大夫。②绩:织布。③辟:罪名。
    10.下列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 )
    A.“非宁静无以致远”与成语“闲情逸致”中的两个“致”,意思不同。
    B.“意与日去”与“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中的两个“意”,意思相同。
    C.“其母方绩”与“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中的两个“方”,意思相同。
    D.“择瘠土而处之”与“乡书何处达”中的两个“处”,意思不同。
    11.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 )
    A.“夫君子之行”中的“之”与“劳其民而用之”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
    B.“静以修身”中的“以”与“以吾之家而母犹绩”中的“以”,意义和用法不同。
    C.古人常在家信中寄语子女弟侄,予以教诲劝勉,这是古代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
    D.“庐”是简易的房舍,“穷庐”是指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12.下列对甲、乙两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 )
    A.甲、乙两文都是叙议结合,叙述详实,论证有力,阐明哲理,引人深思。
    B.甲文句式整齐,读来富有韵律美:乙文以人物对话为主,人物形象鲜明。
    C.甲文画线语句先正后反,论述了“静”与“学”“才”“志”之间的关系。
    D.乙文中文伯之母察觉到儿子思想问题,及时劝诫,富有智慧,教子有方。
    13.乙文画波浪线句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相应的字母依次填写到答题卡上。
    今尔在 A下位 B朝夕 C处事 D犹恐忘 E先人之业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
    (2)明而动,晦而休,无日以怠。
    【答案】10.B 11.A 12.A 13.BD
    14.(1)百姓劳苦就会思考,思考就会产生善心。(2)每天早晨开始劳作,晚上休息,没有一天是懈怠的。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
    B.“意与日去”的“意”是“意志”的意思,“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的“意”是“神情”的意思,意思不同。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和文章内容。
    A.“夫君子之行”的“之”是“的”的意思,“劳其民而用之”的“之”是代词,代指百姓,意义和用法不同。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A.“甲、乙两文都是叙议结合,叙述详实”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甲文主要是议论性的表述,通过讲道理的方式告诫儿子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道理,并没有详实的叙述部分。例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句,都是直接阐述观点,没有叙述性内容。乙文以文伯和其母的对话为主,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其中文伯之母讲述“昔圣王之处民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等内容,是叙述古代圣王对待民众的方式,以引出对儿子的劝诫,属于叙议结合。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本句句意:现在你处于较低的职位,日夜处理事务,还恐怕忘记祖先的功业。“今尔在下位”是说所处地位,为一层意思;“朝夕处事”是说日常的工作状态,为一层意思;“犹恐忘先人之业”是说内心的担忧,为一层意思。
    根据以上分析断句为:今尔在下位/朝夕处事/犹恐忘先人之业。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夫,句首发语词,不译;劳,勤劳;则,就;思,思考;善,善良;心,心思;生,产生。
    (2)明,天亮,可译为早晨;动,劳作;晦,夜晚;休,休息;无日,没有一天;怠,懈怠。
    参考译文:
    【甲】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
    【乙】公父文伯退朝后去拜见他的母亲,他的母亲正在绩麻。文伯说:“以我们家的状况,母亲还要亲自绩麻,我是不是没能好好侍奉母亲呢?”他的母亲感叹地说:“从前圣王治理百姓时,选择贫瘠的土地让他们居住,使百姓勤劳并重用他们,因此能够长久统治天下。百姓劳苦就会思考,思考就会产生善心;安逸就会放纵,放纵就会忘记善良;忘记善良就会产生恶念。生活在肥沃土地上的人们往往不才,是因为他们过于安逸;而生活在贫瘠土地上的人们,没有不向往仁义的,是因为他们勤劳。每天早晨开始劳作,晚上休息,没有一天是懈怠的。你现在身处下位,早晚忙碌,还担心会忘记先人的事业。如果有怠惰之情,那怎么能避免被责罚呢?我担心你会废弃先人的事业。”
    (三) (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皇帝的新装(节选)
    安徒生
    ①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②“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最后叫了出来。
    ③“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④“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
    ⑤“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啊!”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材料二】
    雪兔
    郑渊洁
    ①路路是一只黑兔。他恨自己的肤色。
    ②森林里只有路路一只黑兔,白兔们不跟他玩,就因为他肤色黑,路路从小就喜欢一只叫冉冉的白兔。冉冉性格温柔,走起路来姿态特别好看。路路经常躲在大树后边看她。有一天,路路在草丛里碰见了冉冉。
    ③“你好。”路路心使劲跳。
    ④“……”冉冉见是黑兔,没吭声。从小爸爸就告诉她,白兔比黑兔高贵。
    ⑤路路给冉冉让开路。冉冉头也不回地走了。
    ⑥路路连做梦都想把自己的肤色变成白色,不为别的,就为能同冉冉说几句话。可他清楚这是不可能的事。没有希望的生活是痛苦的。
    ⑦冬天到了。一天夜里,天上飘起鹅毛大雪,转眼间就把山林染白了。
    ⑧睡在草丛里的路路的身上挂满了雪花。清晨,路路惊喜地发现,自己变成了白兔。路路兴奋,虽然他知道太阳一出来,身上的雪就会融化,但他只要能同冉冉说上几句话,他就满足了,路路祈祷太阳晚些出来。
    ⑨路路小心翼翼地朝白兔居住的地方走去,他生怕碰落了身上的雪花。
    ⑩老天会安排。路路没走多远,就看见冉冉在两棵大树之间玩雪。
    ⑪“你好。”路路说。
    ⑫“你好!”冉冉见是一只白兔,友好地说。
    ⑬“咱们一块儿玩行吗?”路路谨慎地试探。
    ⑭“当然可以。”冉冉说,“我怎么没见过你?”
    ⑮“我……我是从别的森林来的。”路路不得不撒谎。他认为自己是在撒真诚的谎。不坏。
    ⑯冉冉和路路一边玩一边聊天。冉冉真喜欢路路,喜欢他的性格,喜欢他的幽默。
    ⑰路路更是感到甜美,他认识到自己并不比白兔差,这从冉冉兴奋的程度上就能判断出来。
    ⑱太阳终于无情地从山后露出了通红的脸庞,树枝上的雪花开始变成水珠坠落进泥土。
    ⑲路路明白自己的真面目马上就要暴露了,他不愿破坏这美好的场面。
    ⑳“再见了!”路路说。
    (21)“再玩一会儿不行吗?”冉冉央求。
    (22)“我还有事,以后来玩。”路路又说谎了。这回是神圣的谎。
    (23)“我等你。”冉冉依依不舍地说。
    (24)路路走了。
    (25)几天后,路路又碰见了冉冉。
    (26)“你好!”路路情不自禁地问候。
    (27)“……”冉冉一看是黑兔,不理他。
    (28)路路心里感到凄凉。
    (29)从此,路路天天盼着下雪,可整整一个冬天再没下第二场雪。
    (30)后来路路听说,冉冉失踪了。有人说她去别的森林找一只叫路路的白兔,也有人说她在半路上遇到了狼的袭击。
    (31)路路恨那场大雪。
    15.下面关于《雪兔》内容相关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 )
    A.“雪兔”其实是一只黑兔,因为不喜欢自己的肤色想变成白兔。
    B.身上挂满雪花的黑兔路路终于实现了得以亲近白兔冉冉的愿望。
    C.白兔冉冉因为路路的性格以及幽默而不再计较他是一只黑兔。
    D.“雪兔”形象虚幻而真实,深刻揭示了一个价值观偏执的世界。
    16.下面关于《雪兔》写作艺术的相关赏析,不正确的( )
    A.故事情节富于变化而又合情合理。
    B.塑造的兔子形象并非是人物形象。
    C.有心理描写也有个性化语言描写。
    D.巧妙运用对比手法表达文章主题。
    17.好的结尾总是让人意犹未尽、若有所思,请结合童话《雪兔》简要分析。
    18.童话《雪兔》和《皇帝的新装》都设计了有关“说谎”“真相”的情节,请比较其异同。
    【答案】15.C 16.B
    17.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给读者留有无穷回味的余地,结构安排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表现手法上,结尾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深化主题,表达了对不平等的等级观念的讽刺和抨击。塑造人物性格,写出了黑兔路路的真诚,表现了黑兔路路对白兔冉冉的关爱。
    18.同:他们都用谎言欺骗对方,从而达到他们想要的目的。异:《雪兔》中的黑兔路路用真诚的谎言来陪伴白兔冉冉,度过美好的时光。《皇帝的新装》中的骗子是利用别人的好奇心来谋取利益;《雪兔》并没有揭示真相,而是写冉冉不停的寻找路路而失踪,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给读者留有无穷回味的余地。《皇帝的新装》中用小孩子的话来揭示真相,表现了成人世界的虚伪、儿童世界的真实,增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采用手法不同,《雪兔》中的黑兔路路利用身上的雪花变成白兔,从而和冉冉一块玩耍。《皇帝的新装》中骗子为说谎而设计漂亮的衣服,采用丰富的细节描写来展开情节。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C.有误,根据材料二第(26)段“路路情不自禁地问候”,第(27)段“冉冉一看是黑兔,不理他”可知,白兔冉冉并没有不再计较路路是一只黑兔。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写作艺术的赏析。
    B.童话是儿童文学体裁中的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童话常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鸟兽虫鱼花键拍草树木等生命,使其拥有人的思想感情。根据材料二第④段“冉冉见是黑兔,没吭声。从小爸爸就告诉她,白兔比黑兔高贵”可知,黑兔路路因为肤色被排斥,表现了等级的观念;材料二第⑯段“冉冉和路路一边玩一边聊天。冉冉真喜欢路路,喜欢他的性格,喜欢他的幽默”可知,兔子路路幽默、真诚。文章运用拟人的手法来塑造兔子形象,选项“并非是人物形象”错误。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结尾的分析。解答此题,可以从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情感、突出文章主题、巧妙安排情节等角度进行分析。
    根据材料二第(30)段“后来路路听说,冉冉失踪了。有人说她去别的森林找一只叫路路的白兔,也有人说她在半路上遇到了狼的袭击”可知,前文一直围绕路路因肤色被歧视,在雪天伪装成白兔与冉冉相处展开,故事发展相对平稳。但结尾处冉冉失踪这一情节,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使平淡的情节陡然生出波澜。这一意外的结局,给读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冲击,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让人忍不住为冉冉的命运担忧,也对故事走向充满好奇,从而使读者沉浸其中,意犹未尽。
    根据材料二第㉕段“几天后,路路又碰见了冉冉”以及第(30)段“后来路路听说,冉冉失踪了。有人说她去别的森林找一只叫路路的白兔”可知,前文路路以“白兔”身份与冉冉相处时,给冉冉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这是一处伏笔。结尾处冉冉因寻找路路而失踪,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让读者在感到意外的同时,又觉得事情的发展在情理之中,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与逻辑性。
    根据材料二第④段“‘……’冉冉见是黑兔,没吭声。从小爸爸就告诉她,白兔比黑兔高贵”以及第(30)段“后来路路听说,冉冉失踪了。有人说她去别的森林找一只叫路路的白兔”可知,整个故事围绕因肤色产生的不平等对待展开。结尾冉冉因为寻找伪装成白兔的路路而失踪,这一情节更深刻地讽刺和抨击了这种不平等的等级观念。这种观念不仅影响了路路与冉冉最初的相处,还导致了最后的悲剧结局,深化了主题,让读者对这种不合理的观念有更深刻的反思。
    根据材料二第(30)段“后来路路听说,冉冉失踪了。有人说她去别的森林找一只叫路路的白兔,也有人说她在半路上遇到了狼的袭击”可知,路路即便知道自己是黑兔,在与冉冉相处时仍小心翼翼,给她带来快乐。结尾处,路路听闻冉冉失踪,他对冉冉的担心和牵挂,从侧面体现出他的真诚。同时,也表现了他对白兔冉冉深切的关爱,使路路的人物性格更加立体、丰满。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解答此题,要认真阅读文章内容,抓住题干关键词,比较异同。
    相同点
    根据《雪兔》第⑮段“‘我……我是从别的森林来的。’路路不得不撒谎。他认为自己是在撒真诚的谎。不坏”以及《皇帝的新装》第①段“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可知,在《雪兔》中,路路为了能和冉冉一起玩耍,向她谎称自己是从别的森林来的白兔;在《皇帝的新装》中,人们为了不被认为不称职或愚蠢,纷纷夸赞根本不存在的衣服漂亮,都在说谎欺骗对方。路路通过说谎实现了和喜欢的白兔相处的目的,而《皇帝的新装》里的人们通过说谎维护了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他们都用谎言欺骗对方,达到了各自想要的目的 。
    不同点
    ①说谎动机不同。根据《雪兔》第⑧段“睡在草丛里的路路的身上挂满了雪花。清晨,路路惊喜地发现,自己变成了白兔。路路兴奋,虽然他知道太阳一出来,身上的雪就会融化,但他只要能同冉冉说上几句话,他就满足了”可知,《雪兔》中的黑兔路路用谎言是为了能和喜欢的冉冉有交流互动,用真诚的谎言来陪伴白兔冉冉度过美好的时光。根据《皇帝的新装》第①段“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可知,骗子知道皇帝爱新衣的特点,利用人们对新衣神奇功能的好奇,编织谎言,其目的是骗取皇帝的钱财,谋取利益 。
    ②揭示真相方式不同。根据《雪兔》第(30)段“后来路路听说,冉冉失踪了。有人说她去别的森林找一只叫路路的白兔,也有人说她在半路上遇到了狼的袭击”可知,在《雪兔》中,故事并没有直白地揭示路路是黑兔的真相,而是通过冉冉为寻找路路而失踪的情节,让故事生出波澜,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有无穷回味的余地。根据《皇帝的新装》第②段“‘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最后叫了出来”可知,《皇帝的新装》中用小孩子的话来揭示皇帝没穿衣服的真相,与成人世界的虚伪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儿童世界的真实,极大地增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③采用手法不同。根据《雪兔》第⑦段“冬天到了。一天夜里,天上飘起鹅毛大雪,转眼间就把山林染白了”以及第⑧段“睡在草丛里的路路的身上挂满了雪花。清晨,路路惊喜地发现,自己变成了白兔”可知,《雪兔》中黑兔路路利用身上挂满雪花的自然现象,使自己看起来像白兔,从而和冉冉一块玩耍,是借助自然环境的变化推动情节。根据《皇帝的新装》原文“‘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等细节描写可知,在《皇帝的新装》中,骗子通过描述漂亮衣服的神奇特性,以及人们对新衣的反应等丰富的细节描写来展开情节,使故事更加生动形象,推动故事发展。
    (四) (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燕子啄新泥
    包利民
    ①在我跑出家门的时候,母亲正在南园里重新起垄,一把二齿子蘸着阳光,一下一下,就把黑亮亮的泥土翻了起来。母亲很细心,每年春天都要把南园里的垄重新规划,各种蔬菜的分布也是岁岁不同。母亲转头说了声早点回来,我看见她脸上的汗水正莹莹闪着光。
    ②向村西一路狂奔,浩浩荡荡的东风在背后推着我,感觉身体轻得要飞起来。抬头看,几只燕子正盘旋着忽远忽近。村外的大地上,一层初生的草细细地铺陈开来,小水库里的水记录每一缕风的足迹,这一切都在呼唤着我的脚步。水畔半湿润的泥地上,聚集着一群燕子,见我来也不惊。村里的燕子是不怕人的,它们和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
    ③我忽然对河边这些燕子感了兴趣,又悄悄往前挪了几步,它们却不为所动,依然如故。我知道它们在啄新泥,垒巢或补巢,便饶有兴致地看着,有的燕子嘴里衔着小草棍飞来,落在那儿,放下草棍,啄一口泥便抬头四顾,偶尔与我的目光相对,也不意外,接着再啄一口,继续举头,重复四五次之后,才衔起那根草棍展翅飞走。我原以为它们每次就啄一口泥,如今看来,竟然是四五口,真不知它们怎么把那么多泥填进嘴里再带回去的。
    ④在那里凝视了许久,直到最后一只燕子也飞走了,我才回过神来。那一处湿地上,只余一些爪痕杂沓。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秋天的时候,燕子到底是飞去了哪里?虽然知道是去了南方,可是到底在南方的什么地方过冬呢?它们到了那儿,也会这样啄泥补巢吧!于是就有了新的问题,冬天也温暖的地方,它们为什么还要飞回来呢?直到长大以后,我都没有弄明白,是不是会有一个四季都没有寒冷的地方,燕子终其一生也不会离开?
    ⑤我继续仰头看着那个快建成的小小家园,发现每一个燕巢都是不一样的。“燕子归来寻旧垒”,而旧垒因一些情况而不存在了的,比如因房子重盖了,或者冬天时被顽皮的孩子捣毁了,那么,燕子们就要重新选址。新入住我家的这两只,有可能就是这样的情况。人们都说燕子多的人家是好人家,不一定富有,但一定和睦。所以,每有新的燕子来筑巢,我们都会很欣喜。
    ⑥长大后读诗词,总会看到“客燕”一词,也许是因为“身如巢燕年年客”,每年奔波两次,辗转而怅然。可是回想童年时见的燕子,那样热情地构筑家园,那就是它们的家啊!所以,我更喜欢我们的叫法,家燕,这不是生物学中的分类,而是相对于“客燕”而言。为什么要说它们年年是客呢?这分明就是年年回家啊!不管春秋,无论南北,都是在回家。
    ⑦我不记得那个巢里的小燕子是什么时候出生的,约有三四只的样子。我仔细观察了很久,大燕子每天衔回食物喂小燕子,晚上的时候,它们就挤在一处。忘了过去了多久,小燕子自己飞出来了,而两只大燕子却不见了。那个巢里,就剩下了小燕子,又过了一段时间,里面只剩下了一只燕子,其余几个不知去向。不久后,留下的这只长大了的燕子,有了新的伴侣,那个老巢,也成了它们的新家。
    ⑧很惦念离开的两只大燕子和那几只小燕子,问大人们,也说不清。后来一个老人告诉我,当小燕子能飞出去自己觅食之后,大燕子就另寻他处重新筑巢去了。而小燕子们,最后也只留下一只,其余都会出去筑新巢。便明白了,为什么整个夏天,都有燕子在啄泥。也许,我家檐下新巢里入住的两只燕子,并不是寻不到故垒,而是留给了它的孩子。
    ⑨许多年以后,回想,屋檐下的燕子和人们,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都在为家园而操劳,也都在为后代而奔波。我也终于不再纠结为什么燕子不留在一直温暖的南方了,因为我知道,很多燕子出生在北方,这里是它们的故乡,有它们的家园,所以才会年年归来。而遥远的南方,也会是一些燕子的故乡和家园吧!
    ⑩燕子年年回家,回家的路即使再长,也是没有漂泊之苦的。反而是如我这般,远离故乡却再也无法归去的人,才会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19.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 )
    A.第①段介绍作者所处的环境,为后文对燕子的描写奠定基础。
    B.第③段燕子对“我”的到来不为所动,是因为啄新泥时非常专注。
    C.第⑧段老人解开了作者的疑惑:大燕子筑新巢是为了把旧巢留给小燕子。
    D.选文第⑩段作者拿自己与燕子相比,表达了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
    20.结合语境,按要求回答问题。
    (1)作者为什么更喜欢“家燕”这一称呼,而不是“客燕”?请结合第⑥段及全文内容简要概括。
    (2)文章是如何将记叙、描写和抒情有机融合在一起的?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分析。
    21.“燕子”在文学作品中往往具有象征意味。选文标题“燕子啄新泥”中的“燕子”象征什么?请结合文中燕子的行为,谈谈你的理解。
    22.小鲁即将代表班级参加学校“朗读者”录制活动,她选择了本文作为朗读内容,但她对第⑩段的朗读重音把握不准,请结合下面的提示和文章内容,为她提出朗读建议并说明理由。
    【提示】
    朗读把握好重音能更好地表情达意。如“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朗读时,重读“不能”,可以表达出“我”对百草园的不舍;重读两个“我的”,突出“我”与百草园关系的亲密。这三处重读更能抒发“我”对百草园的眷恋怀念之情。
    【答案】19.B
    20.(1)①“家燕”表达了燕子对家园的忠诚和归属感,与“客燕”所传达的漂泊感形成对比。②在作者看来,燕子每年回归的行为更像是一种回家的表现,而不只是漂泊他乡的客人。(2)①作者围绕“燕子啄新泥”这一中心,讲述了燕子筑巢、小燕子成长、大燕子离去等故事,展现了生命的成长和家庭的变迁。②作者观察燕子啄泥的过程,不仅仅是对自然现象的简单描述,更是借此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1.①燕子在春天里忙碌筑巢的情景,象征着生命的活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②燕子年年飞回北方筑巢的行为,展现了它们对家园的执着追求和守护,象征着漂泊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③燕子对后代无微不至的照顾,象征着人类对于后代成长的责任和关怀。
    22.重读“如我这般”“再也无法归去”,因为这里引出了作者远离故乡而无法归去,内心充满了浓得化不开的乡愁,这两处重读更能表现出作者对燕子归巢的感慨和对乡愁的深刻感受。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原文第②段中提到“村里的燕子是不怕人的,它们和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所以燕子对“我”的到来不为所动,主要是因为它们不怕人,与人类和谐共处,而不是单纯因为啄新泥时专注。
    【20题详解】
    (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⑥段“长大后读诗词,总会看到‘客燕’一词,也许是因为‘身如巢燕年年客’,每年奔波两次,辗转而怅然。可是回想童年时见的燕子,那样热情地构筑家园,那就是它们的家啊!所以,我更喜欢我们的叫法,家燕,这不是生物学中的分类,而是相对于‘客燕’而言。为什么要说它们年年是客呢?这分明就是年年回家啊!不管春秋,无论南北,都是在回家”可知,“客燕”一词出自诗词,“身如巢燕年年客”传达出燕子每年奔波两次,辗转漂泊的怅然之感;而童年时作者所见的燕子“热情地构筑家园”,在作者心中,燕子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每年无论春秋南北,归来的行为更像是回家,“家燕”一词表达了燕子对家园的忠诚和归属感,与“客燕”所传达的漂泊感形成鲜明对比,所以作者更喜欢“家燕”这一称呼。
    (2)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分析。
    文章开篇从“我”的行动写起,第①段“在我跑出家门的时候,母亲正在南园里重新起垄……我看见她脸上的汗水正莹莹闪着光”,这既是对“我”出门这一行为的记叙,也通过描写母亲起垄的动作和脸上的汗水,勾勒出春天乡村生活的画面,为后文“我”去村外见到燕子做铺垫。第③段中“我忽然对河边这些燕子感了兴趣……有的燕子嘴里衔着小草棍飞来,落在那儿,放下草棍,啄一口泥便抬头四顾……接着再啄一口,继续举头,重复四五次之后,才衔起那根草棍展翅飞走”,作者详细地记叙了自己观察燕子的过程,同时又运用动作描写,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燕子啄泥的动作,把燕子的每一个行为都生动地展现出来,使读者如临其境。第⑦段“我不记得那个巢里的小燕子是什么时候出生的……大燕子每天衔回食物喂小燕子……小燕子自己飞出来了,而两只大燕子却不见了”,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了小燕子的成长过程,从出生到能飞,以及大燕子的离去,在记叙中穿插了对大燕子喂小燕子这一画面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燕子家庭的温暖与生命的延续。
    在对燕子一系列行为的记叙和描写过程中,作者的情感逐渐渗透。第④段“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秋天的时候,燕子到底是飞去了哪里……直到长大以后,我都没有弄明白”,这里作者在记叙自己对燕子迁徙的思考过程中,已经流露出对燕子的好奇与关注之情。第⑥段“长大后读诗词,总会看到‘客燕’一词……这分明就是年年回家啊!不管春秋,无论南北,都是在回家”,作者在记叙自己对“客燕”“家燕”不同称呼的思考时,通过抒情的方式表达出对燕子如同回家般回归行为的独特理解,抒发了对燕子的喜爱和对其眷恋家园情感的认同。文章结尾第⑩段“燕子年年回家,回家的路即使再长,也是没有漂泊之苦的。反而是如我这般,远离故乡却再也无法归去的人,才会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乡愁”,作者将对燕子的记叙和描写进行升华,通过对比燕子年年能回家和自己远离故乡无法归去的状况,直接抒发了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将对燕子的情感与自身对故乡的情感紧密相连,使记叙、描写和抒情达到完美的融合,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标题含义分析。
    根据第②段“向村西一路狂奔,浩浩荡荡的东风在背后推着我,感觉身体轻得要飞起来。抬头看,几只燕子正盘旋着忽远忽近。村外的大地上,一层初生的草细细地铺陈开来,小水库里的水记录每一缕风的足迹,这一切都在呼唤着我的脚步。水畔半湿润的泥地上,聚集着一群燕子,见我来也不惊”可知,春天的大地上,万物复苏,草儿初生,此时燕子盘旋着,在水畔泥地上忙碌地啄泥筑巢。它们在春天里的这种忙碌景象,展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力,象征着生命的活力。同时,燕子专注于筑造自己的家园,这一行为体现了它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如同人们在春天里充满希望地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根据第④段“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秋天的时候,燕子到底是飞去了哪里?虽然知道是去了南方,可是到底在南方的什么地方过冬呢?它们到了那儿,也会这样啄泥补巢吧!于是就有了新的问题,冬天也温暖的地方,它们为什么还要飞回来呢?直到长大以后,我都没有弄明白”以及第⑨段“我也终于不再纠结为什么燕子不留在一直温暖的南方了,因为我知道,很多燕子出生在北方,这里是它们的故乡,有它们的家园,所以才会年年归来”可知,燕子秋天飞往南方,春天又飞回北方的故乡,即便南方温暖,它们依然执着地返回。这种对北方家园的眷恋和年年回归的行为,就像漂泊在外的游子,无论身处何地,心中始终牵挂着家乡,象征着漂泊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根据第⑦段“我仔细观察了很久,大燕子每天衔回食物喂小燕子,晚上的时候,它们就挤在一处。忘了过去了多久,小燕子自己飞出来了,而两只大燕子却不见了”可知,大燕子不辞辛劳地每天衔回食物喂养小燕子,在夜晚还与小燕子挤在一起给予它们温暖和保护,直到小燕子能够独立飞行。大燕子对小燕子无微不至的照顾,体现了一种无私的付出和关爱。这与人类父母对后代的养育和关怀相似,象征着人类对于后代成长所肩负的责任和给予的关怀。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朗读设计。
    根据材料“朗读把握好重音能更好地表情达意”,就像在“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可知,朗读设计时,要通过重读特定词语来表达情感。
    根据第⑩段“燕子年年回家,回家的路即使再长,也是没有漂泊之苦的。反而是如我这般,远离故乡却再也无法归去的人,才会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可知,“如我这般”强调了作者自身远离故乡的独特处境,将自己与年年能回家的燕子进行对比,突出了自身的漂泊感。而“再也无法归去”直接点明了作者心中的无奈与悲哀,强调了自己不能回到故乡的现实,这种对故乡的渴望和无法实现的痛苦在这两个词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所以,重读“如我这般”“再也无法归去”,能够更好地展现出作者对燕子归巢的羡慕与感慨,以及对故乡那份深深的眷恋和难以排解的乡愁,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
    三、写作。(4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把母亲的目光刻进生命里,你将在亲情的陪伴下成长;把朋友的鼓励刻进生命里,你将在友情的温暖中前行;把信仰刻进生命里,你将在迷茫时找到方向;把责任刻进生命里,你将成为勇于担当的人……
    请以“把 刻进生命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补全题目,自选文体;②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泄露真实的人名、校名等个人信息;④不少于600字(如写诗歌,不少于20行)。
    【答案】略。字形




    释义
    本义是话藏在心里面不说出。
    本义是盘旋地飞。
    本义是有颜色花纹的丝织品。
    本义是治理高地使之平坦。
    A
    形象描绘:从西边飞来一只青鸟,只见它长着红色的脑袋,一双黑色的眼睛,忙着向汉武帝传报王母要来的消息。
    背景:青气如云
    B

    相关试卷

    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综合,综合性学习,名著阅读,名句名篇默写,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2024-2025学年山东曲阜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卷pdf、2_八年级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