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 2024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十课《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说课稿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707438/0-17394363193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 2024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十课《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说课稿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707438/0-173943631942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 2024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十课《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说课稿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707438/0-173943631947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部编 版历史七年级下册说课稿
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2024)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2024)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部编 2024 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 20 课的内容。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转型阶段,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新的变化与挑战。学习本课,学生能够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理解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完善对明清历史的认知,体会经济基础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为后续学习中国近代经济的演变以及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包括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手工业的技术进步与生产组织变化、商业的繁荣与商帮的兴起;了解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状况及其带来的影响;认识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出现的新现象,如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通过分析历史史料,如《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文献记载,以及相关的经济数据、商业契约等,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待经济现象的演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史料分析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历史学习的乐趣,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运用历史地图、图表等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和比较分析能力,例如通过对比明清时期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让学生直观感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会经济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增强学生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了解明清时期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联系与差异,激发学生对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的关注和思考。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如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与推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手工业的进步,丝织业、制瓷业等行业的技术提高和生产规模扩大,手工工场的出现;商业的繁荣,商业城市的兴起,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商帮的形成,如晋商和徽商;明清时期人口的增长及其带来的影响。
2.教学难点:理解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出现的新现象,如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分析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社会等因素的相互作用;认识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在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经过之前的历史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但对于较为抽象的经济发展概念、经济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理解起来可能存在困难。对于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学生可能对一些著名的商业城市、商帮等有所耳闻,但对于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具体表现、相互关系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等深层次内容,理解不够深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借助丰富的历史资料,如生动的历史故事、直观的图表数据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逐步培养他们分析历史经济现象的能力。
三、说教学方法
1.讲授法:系统讲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知识,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例如,详细阐述玉米、甘薯等农作物引进的背景、过程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手工工场的生产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
2.史料分析法:展示《农政全书》《天工开物》《醒世恒言》等历史文献资料,以及相关的经济数据、商业契约、地方志等,让学生通过分析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讲解手工业发展时,展示《天工开物》中关于丝织业、制瓷业的记载和插图,让学生分析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3.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影响、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和发展缓慢的原因等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比如,让学生分组讨论如果没有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中国近代经济会如何发展,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
4.情境教学法:创设历史情境,如角色扮演明清时期的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经济活动的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在讲解商业发展时,模拟明清时期的商业集市场景,让学生体会商业贸易的繁荣。
5.比较分析法:将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唐宋时期进行对比,将中国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同时期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进行对比,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例如,将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与唐宋时期的商业发展从城市布局、贸易范围、货币使用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异同。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播放一段展现明清时期城市繁华、商业热闹的视频,视频中呈现熙熙攘攘的街市、琳琅满目的商品、南来北往的商人等画面。视频结束后提问学生:从视频中可以感受到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是怎样的景象?是什么因素推动了这一时期经济的发展?由此引出本节课主题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营造热闹的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思考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自然地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30 分钟)
1.农业的发展(8 分钟)
讲述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背景,明朝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农业的措施,如鼓励垦荒、兴修水利等,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展示《农政全书》的相关图片和资料,介绍徐光启和他的这部农业科学巨著。讲解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明朝时期,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农作物传入中国,展示这些农作物的图片和引进路线图,分析它们的引进对中国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影响,这些高产农作物适应性强,产量高,增加了粮食产量,丰富了食物种类,促进了人口增长。讲述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明清时期,棉花、甘蔗、烟草、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展示相关的数据图表,分析经济作物种植对农业经济结构和手工业发展的影响,经济作物的种植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展示和讲解,让学生深入了解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体会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手工业的进步(8 分钟)
讲述明清时期手工业进步的背景,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和劳动力,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对手工业产品的需求增加。展示《天工开物》中关于丝织业、制瓷业的记载和插图,介绍宋应星和他的这部科技巨著。讲解丝织业和制瓷业的发展,明朝时,苏州是丝织业中心,南京的丝织业后来居上,到清代已拥有三万多台织机。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畅销海内外,展示苏州丝织品、景德镇青花瓷的图片,分析其制作工艺和艺术价值。讲述手工工场的出现,在一些手工业部门,如纺织业,出现了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的雇佣关系,展示手工工场的内部场景图片,介绍机户和机工的关系,分析手工工场的出现对传统手工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手工工场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展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明清时期手工业进步的表现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理解手工业发展在经济转型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3.商业的繁荣(10 分钟)
讲述明清时期商业繁荣的背景,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交通的便利和货币的统一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展示明清时期的商业城市分布图,讲解商业城市的兴起,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如苏州、杭州、广州、汉口等,展示这些城市的繁华景象图片,分析商业城市兴起的原因和在商业发展中的作用。讲述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明清时期,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商人将南方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运往北方,将北方的棉花、杂粮等运往南方,展示长途贩运贸易的路线图,分析长途贩运贸易对商品流通和经济交流的促进作用。介绍商帮的形成,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如晋商和徽商,展示晋商和徽商的相关资料,分析商帮的经营特点和对商业发展的影响,商帮以地域为纽带,以会馆为联络场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商业活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展示、资料分析和案例讲解,让学生深入了解明清时期商业繁荣的表现和商帮的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
4.人口的增长(4 分钟)
讲述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状况,明朝时,人口数量逐渐增加,到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 3 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展示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数据图表,分析人口增长的原因,包括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高产农作物的引进等。讲解人口增长带来的影响,人口增长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破坏等,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和现代研究成果,分析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双重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数据展示和资料分析,让学生了解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状况和影响,培养学生全面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讨论(10 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主题为 “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和 “从明清时期经济发展中我们可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可以补充和质疑。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巡视指导,引导学生从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多个角度分析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分析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深入理解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历史影响,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思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四)课堂小结(5 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商业的繁荣、人口的增长等,强调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问题,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历史,培养学生以史为鉴的意识。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加深对重点内容的记忆,强化学生对历史事件内在联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五)布置作业(2 分钟)
1.以 “我眼中的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 为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短文,要求结合历史史实和个人感受,阐述自己的看法。
2.收集明清时期某一地区经济发展的资料,了解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原因,下节课进行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资料收集整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
五、说板书设计
采用提纲式板书设计,将本节课主要内容分为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商业的繁荣、人口的增长四个板块。每个板块下细分具体知识点,如农业的发展下包括农作物引进、经济作物种植;手工业的进步下包括丝织业、制瓷业发展,手工工场出现等。这样的板书设计条理清晰,突出重点,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和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对于学生理解困难的知识点,如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经济发展与其他因素的相互关系等,要进行详细讲解和引导。在小组讨论环节,加强对小组讨论的组织和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避免个别学生主导讨论。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表独特见解,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通过本次教学,希望学生能深入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认识到经济发展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对国家经济发展历程的关注。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历史人教部编版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情境,预习检查,学习任务一,学习任务二,学习任务三,过程性评价,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案设计,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人口的增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