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 2024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 8课《北宋的政治》说课稿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707429/0-173943631006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 2024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 8课《北宋的政治》说课稿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707429/0-173943631042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 2024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 8课《北宋的政治》说课稿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707429/0-173943631047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部编 版历史七年级下册说课稿
初中历史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8课 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8课 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北宋的政治》是部编2024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其政治制度的建立与演变,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了解北宋建立的过程,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认识北宋时期面临的政治问题,如“三冗”问题等。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中国古代史知识体系,还能让学生体会政治制度与国家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为后续学习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以及北宋的经济、文化等内容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知道北宋的建立过程,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行政、财政等方面的具体措施;理解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和影响;认识北宋时期出现的“三冗”问题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危害。通过分析史料,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政治制度的变革。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历史学习的乐趣,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运用历史地图、图表等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和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在巩固国家统一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理解过度集权带来的负面影响,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历史问题的意识。感受北宋时期政治制度的创新与变革,体会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包括军事上的“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兵权、控制军队调动等;行政上的削弱相权、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等;财政上的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设转运使等。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如重视文官、发展科举制度等,以及其积极和消极影响。
2.教学难点: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目的和影响,认识到这些措施在巩固统治的同时,也埋下了“三冗”问题的隐患,导致北宋中期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分析“重文轻武”政策对北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对历史故事充满兴趣,且经过之前的历史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但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还不够成熟,难以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对于北宋的政治制度,学生可能对赵匡胤陈桥兵变等故事有所耳闻,但对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具体内容和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及“重文轻武”政策的复杂影响,理解起来可能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方法
1.讲授法:系统讲解北宋建立的过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重文轻武”政策等重点知识,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2.史料分析法:展示相关的历史史料,如《宋史》记载、北宋官员的奏折等,让学生通过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三冗”问题时,展示宋仁宗时期财政收支的相关史料,让学生分析数据,直观感受“三冗”问题对北宋财政的影响。
3.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利弊、“重文轻武”政策对北宋社会的影响等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比如,在探讨“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
4.情境教学法:创设历史情境,如角色扮演北宋官员上朝议事、科举考试等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北宋的政治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例如,在讲解科举制度时,模拟科举考试的场景,让学生扮演考生和考官,体会科举制度对选拔人才的重要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赵匡胤陈桥兵变的视频,视频中展示赵匡胤在陈桥驿被部下黄袍加身,随后率军回师开封,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的过程。视频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赵匡胤为什么能够轻易地夺取后周政权?他建立宋朝后,又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呢?由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北宋的政治》。
设计意图:通过精彩的历史故事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发学生对北宋建立和政治制度的思考,自然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30分钟)
1.北宋的建立(5分钟)
讲述赵匡胤陈桥兵变的详细过程,强调赵匡胤在兵变中的巧妙谋划和时机把握。介绍赵匡胤建立宋朝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局势,如优待后周皇室、拉拢朝中大臣等。展示北宋初期的疆域图,让学生了解北宋建立时的统治范围,以及周边存在的其他政权,如辽、西夏等。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讲述和地图展示,让学生直观了解北宋的建立过程和初期的政治格局,为后续学习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做铺垫。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2分钟)
利用PPT展示北宋初期政治形势图,讲解北宋初期面临的政治问题,如地方藩镇势力强大、武将权力过大等,分析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重点讲解军事方面的措施,如“杯酒释兵权”,通过讲述赵匡胤与石守信等将领饮酒谈心,巧妙解除他们兵权的故事,让学生理解这一措施的巧妙之处。介绍北宋控制军队调动、定期换防等措施,强调这些措施对削弱武将权力、加强中央对军队控制的作用。接着讲解行政方面的措施,如削弱相权,将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分别由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掌管行政、军事和财政,展示三省六部制与北宋中央行政机构的对比图,让学生直观感受相权的削弱。讲述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地方官员等措施,分析这些措施对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作用。最后讲解财政方面的措施,如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地方财赋除留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外,其余全部由转运使运往中央,展示北宋财政收支流向图,让学生理解这一措施对加强中央财政控制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故事讲述、图片展示、图表分析等,详细讲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措施的内容和目的,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3.“重文轻武”的政策(8分钟)
介绍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的背景,即北宋统治者吸取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时期武将专权的教训,为防止武将篡权,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讲解“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如重视文官,在中央和地方大量任用文官,让文官担任重要官职;发展科举制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展示北宋科举考试的场景图片,让学生感受科举制度在北宋的繁荣。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积极方面,如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消极方面,如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常常处于劣势,出现“冗兵”“冗官”“冗费”等问题。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质疑,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4.北宋的“三冗”问题(5分钟)
展示宋仁宗时期财政收支的相关史料和图表,如军队数量增长、官员数量膨胀、财政支出增加等数据,让学生直观感受“三冗”问题的严重性。讲解“三冗”问题的具体表现,即“冗兵”,军队数量庞大,战斗力低下;“冗官”,官员数量过多,行政效率低下;“冗费”,财政开支巨大,入不敷出。分析“三冗”问题产生的原因,如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臃肿、军队数量增加,以及“重文轻武”政策下对文官和军队的过度开支等。引导学生思考“三冗”问题对北宋社会的影响,如加重百姓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削弱国家实力等。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和图表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三冗”问题的表现、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小组讨论(1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主题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国家发展的利弊”和“如果北宋没有采取‘重文轻武’政策,历史会如何发展”。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质疑。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课堂小结(5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北宋的建立过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以及“三冗”问题等,强调这些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指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巩固国家统一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带来了“三冗”等问题,影响了国家的长远发展。“重文轻武”政策在促进文化繁荣的同时,也削弱了军事力量。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思考北宋政治制度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培养学生以史为鉴的意识。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加深对重点内容的记忆,强化学生对历史事件内在联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五)布置作业(2分钟)
1.以“北宋政治制度的利与弊”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条理清晰。
2.收集北宋时期著名文人或武将的资料,了解他们在北宋政治舞台上的作为,下节课进行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资料收集整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北宋时期的政治文化。
五、说板书设计
采用提纲式板书设计,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分为北宋的建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三冗”问题四个板块。每个板块下再细分具体知识点,如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下包括军事、行政、财政等方面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下包括表现和影响等。这样的板书设计条理清晰,能够突出重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和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对于学生理解困难的知识点,如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三冗”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等,要进行更详细的讲解和引导。在小组讨论环节,要加强对小组讨论的组织和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讨论,避免出现个别学生主导讨论的情况。同时,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通过本次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认识到政治制度与国家发展的紧密关系,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2024)第10课 金与南宋对峙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2024)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11课 元朝的统一教学设计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历史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展示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课堂小结,巩固复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