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 2024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 3 课《开元盛世》说课稿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707427/0-17394363082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 2024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 3 课《开元盛世》说课稿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707427/0-173943630828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 2024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 3 课《开元盛世》说课稿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707427/0-173943630831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部编 版历史七年级下册说课稿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2024)第3课 开元盛世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2024)第3课 开元盛世教案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教材地位
《开元盛世》是部编2024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的内容。唐朝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而“开元盛世”更是唐朝繁荣的巅峰体现。它承接上一课《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是唐朝历史发展的延续,进一步阐述了唐朝在前期的兴盛历程,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唐朝的衰落以及安史之乱等内容埋下伏笔,在单元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对于学生全面理解唐朝历史以及中国古代盛世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中国古代史知识体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开元盛世”出现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掌握唐玄宗统治前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的改革措施;理解盛世局面下唐朝在各个领域的繁荣表现。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图表数据等,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和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多媒体展示丰富的历史图片、视频、文献资料等,如唐朝长安城的繁华景象图片、反映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示意图、《资治通鉴》中关于开元年间的记载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开元盛世”的历史风貌,培养学生的历史感知能力;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针对“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唐玄宗改革措施的作用等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历史角色扮演,如模拟唐玄宗与大臣商议国家政策的场景,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开元盛世”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从唐玄宗的治国策略中汲取经验教训,认识到统治者的决策和措施对国家兴衰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责任感;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认识到盛世局面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主要内容和影响。“开元盛世”作为唐朝的鼎盛时期,其出现的原因是理解唐朝繁荣的关键,而主要内容和影响则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是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能力的重要素材。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开元盛世”这一盛世局面出现的深层次原因,以及从“开元盛世”的兴衰中总结出对当今社会发展的启示。“开元盛世”的出现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较为复杂,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难度。同时,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现实关怀,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所在。
二、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历史故事充满好奇,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在之前的历史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在对历史事件的深层次理解、历史规律的把握以及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培养。他们喜欢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对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等活动充满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主动性不足等问题,需要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行引导和激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三、说教法
1.讲授法:系统、准确地讲解“开元盛世”的相关知识,包括背景、原因、内容和影响等,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例如,在讲解“开元盛世”出现的背景时,详细阐述唐朝前期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武则天统治时期的承上启下作用,使学生对这一历史时期有清晰的认识。
2.史料分析法:展示丰富的历史文献、图片、图表等资料,如《旧唐书》《新唐书》中关于唐玄宗改革措施的记载、唐朝人口增长图表、农业产量数据图表等,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和能力。比如,在分析“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时,展示唐玄宗关于选贤任能、发展经济的诏书史料,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总结出唐玄宗的治国理念和措施。
3.小组合作探究法: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如“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唐玄宗改革措施对当今社会的启示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中,学生相互交流、启发,共同探究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进行巡视和指导,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确保讨论的有效性。
4.情境教学法:创设历史情境,如模拟唐朝的集市、朝堂、农田等场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亲身体验历史,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唐朝集市一日游”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商人、农民、官员等角色,模拟他们在集市中的交易、生活场景,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唐朝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5.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唐朝的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如唐朝长安城的复原图、唐玄宗的画像、《大明宫词》中关于开元年间的片段、唐朝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动画演示等,使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直观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历史数据和图表,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唐朝的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等情况。
四、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教材内容,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开元盛世”的基本情况,找出自己的疑问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历史纪录片、浏览历史网站等方式获取信息,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合作学习法: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中,学生相互合作、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3.归纳总结法: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梳理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例如,在学习完“开元盛世”的相关内容后,让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对“开元盛世”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对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定期复习和总结,不断巩固和提高。
4.历史比较法:引导学生将“开元盛世”与其他历史时期的盛世局面进行比较,如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等,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比较思维。通过历史比较,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盛世局面的特点和形成原因,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规律性。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展示一段关于“贞观之治”的视频资料,回顾唐朝初期的繁荣景象,提问学生:“在‘贞观之治’的基础上,唐朝的发展又会走向何方?”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开元盛世”。
2.展示唐玄宗的画像,提问学生:“你们对唐玄宗有哪些了解?他在唐朝历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和影响?”通过学生的回答,激发学生对唐玄宗和“开元盛世”的兴趣,自然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30分钟)
1.“开元盛世”的背景
回顾唐朝前期的历史,讲述唐朝在唐太宗、武则天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强调武则天统治时期的“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作用,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展示唐朝前期的政治局势图、经济发展数据图表等资料,分析唐朝前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表现,引导学生认识到“开元盛世”是在唐朝前期良好发展基础上出现的。
2.“开元盛世”的原因
主观方面:展示唐玄宗的言论史料,如“致理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等,分析唐玄宗的治国思想,强调他重视人才、精简机构、整顿吏治的决心。介绍唐玄宗的用人策略,如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讲述他们在辅佐唐玄宗治理国家过程中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唐玄宗的用人智慧和胸怀。
客观方面:分析唐朝前期的经济基础、文化发展以及社会稳定等因素对“开元盛世”出现的促进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开元盛世”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离不开唐玄宗的正确决策和努力。
3.“开元盛世”的主要内容
政治方面:介绍唐玄宗整顿吏治的措施,如严格考核官吏、选拔贤能、淘汰冗官等,展示相关的制度规定和历史故事,分析这些措施对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改善政治风气的作用。讲解唐玄宗改革军事制度的内容,如实行募兵制,分析其对加强军事力量、巩固边疆防御的影响。
经济方面:展示唐朝农业生产工具改进(曲辕犁、筒车)的图片和相关资料,介绍唐玄宗重视农业生产,推行轻徭薄赋、兴修水利等政策,分析这些政策对促进农业发展和经济繁荣的作用。讲述唐朝手工业的发展成就,如丝织业、陶瓷业等,展示精美的丝织品、唐三彩图片,让学生感受唐朝手工业的高超技艺。介绍唐朝商业的繁荣,如长安、洛阳等大都市的商业活动,展示唐朝长安城的布局图、商业街道图片,分析商业繁荣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文化方面:讲述唐玄宗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完善科举制度中对文化考试的要求,促进文化的繁荣。介绍唐朝文化在诗歌、绘画、书法等方面的成就,如李白、杜甫、王维等诗人的诗歌,吴道子、阎立本的绘画,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社会方面:展示唐朝社会生活的图片和资料,介绍唐朝社会的开放风气,如妇女的社会地位、对外来文化的包容等,让学生了解唐朝社会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4.“开元盛世”的影响
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分析“开元盛世”的影响,如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际地位提高,使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示唐朝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交流的地图、文物图片等资料,讲述唐朝在对外交往中的重要事件,如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分析“开元盛世”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三)小组讨论(10分钟)
1.提出讨论主题:“如果你是唐玄宗时期的一位大臣,你会向唐玄宗提出哪些建议来保持‘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
2.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各小组,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如政治改革、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社会稳定等方面。
3.小组代表发言结束后,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质疑,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开元盛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课堂小结(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开元盛世”的背景、原因、主要内容和影响等知识点,构建知识框架。
2.强调“开元盛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从“开元盛世”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如重视人才、关注民生、坚持改革创新等。
(五)布置作业(5分钟)
1.让学生写一篇历史小论文,题目为《我眼中的开元盛世》,要求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从“开元盛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评价,字数在500字左右。通过撰写历史小论文,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2.组织学生开展历史调查活动,了解当地与唐朝历史相关的文化遗迹或传说故事,如是否有唐朝时期的古建筑、古墓,或者流传下来的与唐朝有关的民间传说等。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调查报告,在下节课上进行展示和交流。通过历史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六、说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参与度,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学生发言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对于学生理解困难的知识点,如“开元盛世”出现的深层次原因、唐玄宗改革措施的作用机制等,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讲解,多举实例,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在教学评价方面,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此外,还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我将参考提供的素材,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为你撰写《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说课稿,着重突出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历程等重点内容的教学方法。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2024)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第1课 隋唐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3课 盛唐气象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