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朝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704758/0-173935366398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朝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704758/0-173935366408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朝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704758/0-173935366414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历史人教版(2024)第1课 隋唐统一与灭亡精品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历史人教版(2024)第1课 隋唐统一与灭亡精品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故事导入,新课教授,课堂小结,当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程
内容
通过了解隋朝的兴亡,知道隋朝速亡的原因;了解科举制度创建、大运河开通等史事,从制度、经济、文学艺术、民族交往、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认识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
学
目
标
唯物史观:通过史料,分析隋朝统一(原因和意义)和灭亡的原因,理解人民对于历史进程的推动性作用。
时空观念:结合地图,知道大运河修建的概况。
史料实证:通过分析史料,了解科举制度创建的历史意义。
历史解释:通过史料分析,客观看待隋炀帝的功过,学会辩证分析历史人物。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科举制创建、大运河开通等史事,认识古代人民的智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大运河、科举制
难点:如何透过故事细节帮助感受鲜活的历史,理解本课历史发展背后的逻辑
教
学
过
程
一、故事导入
1.故事激趣:讲述“陈后主与胭脂井”的故事,并设问:古井无言,你有何感想?
2.预设学生活动:胭脂井的故事警示我们,无论一个国家还是个人,都应当以德为本。
3.教师过渡:胭脂井见证了陈朝灭亡的狼狈。就在陈朝灰飞烟灭之际,隋朝如一颗新星强势崛起,实现了天下一统。然而,隋这个名字就像流星一样,在中国历史上瞬间璀璨又瞬间毁灭。背后又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本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课《隋朝统一与灭亡》,探寻流星王朝的兴衰之鉴。
二、新课教授
(一)目标导学一:划破夜空--隋朝的统一
1.教师设问:隋朝的璀璨开篇,绕不开一个关键人物--杨坚。那么杨坚是如何开创这个流星政权的?
2.结合“皇室联姻关系图”,引出杨坚家族背景,简述“杨坚篡位”的故事。并引导学生了解杨坚取得天下的方式:外戚辅政,随后夺权。
3.教师总结: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了隋朝。
1.问题探究:阅读课本p4,找出“隋朝的建立与统一”的信息。
2.预设学生活动: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大兴。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3.教师拓展:杨坚的父亲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杨坚袭此封爵,夺位后立国号为“随”,但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详,遂改国号为“隋”。
4.进一步提问:隋的统一有哪些影响?
5.预设学生活动: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大趋势,进一步促进了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6.教师过渡:杨坚统一的壮举,就像一道亮光,照亮了当时那原本黑暗混乱的时代。不过,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作为千古一帝,隋文帝有哪些治国之道呢?
1.材料研读:出示“隋初面临困境”的材料,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等角度逐条分析隋文帝巩固统治的措施。
2.学生思考并回答:略。
3.概念解释:出示《三省六部制示意图》,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隋朝的制度创新——三省六部制”。(备注:简单带过,学生知道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开创就行。到第2课时才重点解释这一制度)
4.教师过渡:隋文帝采取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呢?
1.材料研读:利用材料,引导学生认识隋朝的统一带来的影响。
2.教师拓展:在隋文帝的精心治理下,隋朝呈现出一片繁荣之象,国家仓廪充实,百姓生活也相对安稳,历史上把这一盛世图景称为 “开皇之治” 。
3.教师过渡: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隋文帝之后,次子杨广凭借一系列阴谋手段登上帝位。
1.故事激趣:讲述“杨广夺嫡登基”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隋炀帝的多面性格,为他后来的统治埋下了隐患。
2.教师总结:604年杨广继位,年号“大业”,寓意富有和强盛,可以看出杨广希望在位期间能够超越前人,建立不朽功业的雄心壮志。
3.故事激趣:讲述“隋炀帝观赏琼花”的故事,引出大运河的开凿。
4.教师过渡:尽管隋炀帝未能看到传说中那倾国倾城的琼花,但其主导开通的大运河却犹如一条熠熠生辉的水脉,流淌千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目标导学二:水脉千秋--开通大运河
出示《大运河示意图》,引导学生从掌握大运河的概况,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以及提取历史信息能力。(提示:从大运河的走向、起点、终点、连接的五大水系、沿线的重要城市等角度提取)
2.小组合作:用“问题链”教学法落实“开通大运河”这一知识点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隋炀帝从东都出发乘坐龙舟去扬州赏琼花,路线应该怎么走?(出示地图→学生读图找路线)
(2)相传隋炀帝是为到扬州赏琼花而开通了大运河,你赞同这一说法吗?(出示材料→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大运河开通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
(3)传说通人性的琼花因讨厌隋炀帝这个暴君,竟自行凋零。然而,唐朝诗人皮日休却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是为何呢?(出示材料→教师引导学生一分为二辩证看待大运河的利弊)
3.学生讨论并回答:略。
4.教师过渡:大运河的确是一项 “功在后世,祸在当代” 的宏伟工程。然而,要修建如此庞大的工程,需要大量专业且有能力的人才。可当时隋朝所沿用的旧的选官制度无法满足对人才的需求。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故事来了解隋朝面对的困局。
(三)目标导学三:文脉万世--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故事激趣:讲述“洛阳纸贵”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若继续沿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将会阻碍隋朝发展。
2.概念解释:出示《九品中正制图解》,教师利用生活中的例子类比解释:想象你们班要选班干部,但老师没有直接投票,而是找了一个‘评委小组’(中正官)。这个小组会根据每个同学的家庭背景(比如父母是不是领导)、平时表现(品德和才能)来打分,分成九个等级(一品最高,九品最低)。最后,分数高的同学就能当班长、学习委员,分数低的可能只能当小组长,甚至当不上班干部。”
3.教师总结:九品中正制就是古代的‘家世+品德+才能’评分系统,但最后变成了‘拼爹游戏’。”
4.小组合作:用“问题链”教学法落实“开创科举取士制度”这一知识点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西晋文学家左思才华横溢,但为何他在仕途上依旧走得极为艰难?(引导学生认识: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是门第和出身)
(2)如果左思生活在隋朝,他升官实现抱负的概率大吗?请说明理由。(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科举制的创立,区别科举制是隋炀帝时正式确立,认识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是才能)
(3)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有何影响?(出示材料→逐条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影响)
5.教师总结:隋炀帝开创的科举取士制度,如同一条生生不息的文脉,影响了千秋万代。
6.教师过渡:隋朝有着辉煌的开篇,也有着意义非凡的诸多建设,可令人惋惜的是,它却如一颗璀璨的流星,骤然陨落。我们可以通过“含嘉仓”的故事来窥视隋朝那段波澜壮阔又变幻莫测的历史岁月。
(四)目标导学四:陨星如骤--隋朝的灭亡
1.故事激趣:讲述“天下第一粮仓含嘉仓”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隋朝粮仓堆满粮食,百姓却吃不饱?
2.学生讨论并回答:隋炀帝的暴政。
3.配合相关史事,教师拓展:
4.问题思考:阅读课本P6,找出隋炀帝有哪些暴行?
5.学生结合相关动态图片演示,回答:①隋炀帝急功近利,不恤民力,每年都要征发大批劳动力,驱使他们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 和驰道。②他多次巡游,乘坐高大华丽的龙舟,随行船只浩浩荡荡,仅拉纤民工就多达数十万,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③隋炀帝还三次征辽东,役使大量农民,百姓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6.教师过渡: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民众忍无可忍,最终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
7.故事激趣:讲述“江都兵变”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隋炀帝杨广曾有平定陈国的壮举,最终只留下雷塘那小小的葬身之地。隋炀帝为何落得如此下场?
8.学生思考回答: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了隋朝速亡。
三、课堂小结
1.出示表格:对比秦、隋两朝的治乱兴亡,探究两朝的相似之处。
2.结语: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在历史长河中虽然只是短暂地闪耀,却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记。它与秦朝一样,虽勃兴速亡,但魅力十足。希望大家能够从隋朝的历史中汲取智慧,以史为鉴。
四、当堂练习(略)
课后作业
《新结构》第1课练习(划关键词)
教
学
反
思
1.利用历史故事串联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设计问题链进行任务驱动,层层点拨,条理清晰。
3.课堂容量较大,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充分。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隋的统一,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隋朝的灭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方式方法,教学过程,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及反思,共7页。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