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2024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九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检测卷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704589/0-17393494707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2024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九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检测卷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704589/0-17393494708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2024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九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检测卷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704589/0-173934947085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部编 2024版历史七年级下册课时单元期中期末检测卷(共27套)
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2024)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测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2024)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测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辽政权的建立者是( )
A.耶律阿保机B.完颜阿骨打C.元昊D.赵匡胤
2.辽朝的政治制度特点是( )
A.实行三省六部制
B.推行汉化政策,完全采用汉族制度
C.南北面官制,“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D.军事贵族专政
3.西夏政权的建立者是( )
A.耶律阿保机B.完颜阿骨打C.元昊D.赵匡胤
4.西夏仿照汉字创制了西夏文字,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与北宋的文化交流
B.推动佛教在西夏的传播
C.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D.彰显西夏的国力
5.北宋与辽之间的战争,主要是围绕下列哪一地区展开的( )
A.东北地区B.西北地区C.幽云十六州D.黄河流域
6.宋辽之间的澶州之战,最终的结果是( )
A.北宋战败,割地赔款
B.辽军战败,退出中原
C.双方议和,签订澶渊之盟
D.双方僵持不下,战争持续
7.澶渊之盟的内容不包括( )
A.辽军撤回
B.北宋给辽岁币
C.双方约为兄弟之国
D.辽向北宋称臣
8.北宋与西夏之间的战争,双方都损失惨重,最终达成和议。下列关于宋夏和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元昊向北宋称臣,北宋给西夏岁币
B.北宋向元昊称臣,西夏给北宋岁币
C.双方互不相让,没有达成实质性的和议
D.和议后,宋夏之间再无战争
9.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方式不包括( )
A.边境贸易B.朝贡贸易C.走私贸易D.海上贸易
10.辽和西夏在学习汉族文化方面,共同的举措有( )
①创制文字②学习政治制度③提倡儒学④发展科举制度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1.北宋时期,与辽、西夏的战争给北宋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
A.财政负担加重
B.边疆地区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C.促进了北宋军事技术的快速发展
D.使北宋的统治更加稳定
12.下列关于辽、西夏和北宋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辽和西夏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北宋是汉族建立的政权
B.辽和西夏的政治制度都完全照搬北宋
C.辽、西夏与北宋之间一直处于战争状态
D.辽、西夏和北宋在文化上没有任何交流
13.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局面,最终结束于( )
A.辽灭北宋B.西夏灭北宋C.金灭辽和北宋D.蒙古灭辽和西夏
14.北宋时期,为了应对辽和西夏的威胁,采取的军事措施不包括( )
A.增加军队数量
B.加强军事训练
C.发展军事技术
D.主动出击,进攻辽和西夏
15.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主要体现在( )
①经济生活②文化习俗③语言文字④政治制度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6.西夏政权在与北宋的交往中,学习到的先进技术不包括( )
A.农耕技术B.纺织技术C.印刷技术D.航海技术
17.北宋与辽、西夏的和议,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是( )
A.促进了边境地区的贸易发展
B.阻碍了北宋经济的发展
C.使辽和西夏的经济过度依赖北宋
D.导致北宋经济重心南移
18.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辽的建立②西夏的建立③澶渊之盟④宋夏和议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①③④D.②③①④
19.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是( )
A.和平共处为主,偶尔发生战争
B.战争不断,民族矛盾尖锐
C.各民族之间相互孤立,没有交流
D.民族融合趋势加强,同时存在冲突与交流
20.北宋时期,为了加强对边境地区的管理,在与辽、西夏接壤的地区设置的机构不包括( )
A.榷场B.转运使C.巡检司D.节度使
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一中的“契丹”和“拓跋”分别指哪个政权?(4分)
(2)根据材料一,概括辽和西夏在哪些方面学习了汉族文化?(8分)
(3)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对宋辽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朝贺之仪,杂用唐、宋,而乐之器与曲则唐也。”
——《宋史•夏国传》
材料二:“元昊自制蕃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成十二卷,字形体方整类八分,而画颇重复。教国人纪事用蕃书,而译《孝经》《尔雅》《四言杂字》为蕃语。”
材料三:“宋与西夏之间的战争,给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双方都认识到,和平才是最好的选择。于是,在1044年,双方达成和议。”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夏在哪些方面学习了汉族文化?(6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西夏创制文字的意义。(8分)
(3)根据材料三,评价宋夏和议。(6分)
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完颜阿骨打是金朝的建立者;元昊是西夏的建立者;赵匡胤是北宋的建立者。
2.答案:C
解析:辽朝的政治制度特点是南北面官制,“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种制度兼顾了契丹族和汉族的不同情况,有利于辽朝的统治。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辽朝没有完全采用汉族制度;辽朝并非军事贵族专政。
3.答案:C
解析: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完颜阿骨打建立金;赵匡胤建立北宋。
4.答案:C
解析:西夏仿照汉字创制西夏文字,主要目的是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增强民族凝聚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加强与北宋的文化交流,但这不是主要目的;与推动佛教传播关系不大;彰显国力不是创制文字的主要目的。
5.答案:C
解析:北宋与辽之间的战争,主要围绕幽云十六州展开。幽云十六州在五代十国时期被割让给契丹,北宋一直想收回这一地区,由此引发了宋辽之间的战争。东北地区、西北地区范围太宽泛;黄河流域并非宋辽战争主要争夺地区。
6.答案:C
解析:宋辽之间的澶州之战,宋军打退辽军,之后双方议和,签订澶渊之盟。北宋没有战败割地赔款;辽军也未战败退出中原;战争没有持续僵持,而是达成了和议。
7.答案:D
解析:澶渊之盟的内容包括辽军撤回,北宋给辽岁币,双方约为兄弟之国。辽并未向北宋称臣。
8.答案:A
解析:宋夏和议中,元昊向北宋称臣,北宋给西夏岁币。北宋是中原大国,不会向元昊称臣;双方达成了实质性和议;和议后,宋夏之间仍有局部冲突,并非再无战争。
9.答案:D
解析: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方式有边境贸易、朝贡贸易、走私贸易等。辽、西夏地处北方内陆,与北宋的经济交流主要通过陆地,海上贸易不是这一时期各民族经济交流的方式。
10.答案:D
解析:辽和西夏在学习汉族文化方面,都创制了文字,如辽创制契丹文字,西夏创制西夏文字;都学习了汉族的政治制度,辽实行南北面官制,西夏官制多与宋同;都提倡儒学,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都发展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所以①②③④都正确。
11.答案:D
解析: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争使北宋财政负担加重,因为要支付大量军费和岁币;边疆地区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百姓饱受战争之苦;战争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北宋军事技术的发展,如武器的改进等。但战争使北宋统治面临危机,而非更加稳定。
12.答案:A
解析:辽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北宋是汉族建立的政权。辽和西夏的政治制度是在借鉴汉族制度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制定的,并非完全照搬北宋;辽、西夏与北宋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平时期;辽、西夏和北宋在文化上有很多交流,如辽、西夏学习汉族文化等。
13.答案:C
解析: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局面最终结束。辽没有灭北宋;西夏也没有灭北宋;蒙古灭辽和西夏是在金灭辽、北宋之后。
14.答案:D
解析:北宋时期,为应对辽和西夏的威胁,采取增加军队数量、加强军事训练、发展军事技术等措施。北宋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多处于防御状态,并非主动出击进攻辽和西夏。
15.答案:D
解析: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体现在多个方面。经济生活上,相互学习生产技术;文化习俗上,相互影响,如服饰、饮食等;语言文字上,少数民族学习汉字,同时其本民族文字也有发展;政治制度上,辽、西夏学习汉族政治制度。所以①②③④都正确。
16.答案:D
解析:西夏地处西北内陆,与北宋的交往中,学习到了农耕技术、纺织技术、印刷技术等。航海技术对地处内陆的西夏来说没有实际用途,且北宋与西夏的交流主要通过陆地,西夏未从北宋学习航海技术。
17.答案:A
解析:北宋与辽、西夏的和议,使边境地区相对和平,促进了边境地区的贸易发展,如榷场贸易。和议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北宋经济发展,而非阻碍;辽和西夏经济有自身的发展,并非过度依赖北宋;北宋经济重心南移是多种因素导致的,和议与经济重心南移没有直接关系。
18.答案:B
解析:辽建立于916年;澶渊之盟签订于1005年;西夏建立于1038年;宋夏和议在1044年。所以顺序为①③②④。
19.答案:D
解析: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民族融合趋势加强,如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交流学习。但同时也存在冲突,如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争,所以民族关系的特点是民族融合趋势加强,同时存在冲突与交流。并非和平共处为主,偶尔发生战争;也不是战争不断,民族矛盾尖锐;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频繁,并非相互孤立。
20.答案:D
解析:北宋在与辽、西夏接壤的地区设置榷场,进行边境贸易;设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设置巡检司,维护地方治安。节度使在北宋时期权力被削弱,且不是专门为加强对边境地区管理而在与辽、西夏接壤地区设置的机构。
二、材料分析题
1.
(1)答案:“契丹”指辽政权;“拓跋”指西夏政权。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契丹族建立辽,党项族拓跋部建立西夏。
(2)答案:辽和西夏学习汉族文化的方面有:占据汉族土地,役使汉族人力;采用汉族的位号、官属制度;任用汉族贤才;阅读汉族书籍;使用汉族车服;推行汉族法令。
解析:从材料一“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中概括辽和西夏学习汉族文化的方面。
(3)答案:材料二反映的是澶渊之盟。影响:对宋辽关系而言,澶渊之盟使宋辽之间保持了长期的和平局面,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边境贸易兴旺。但同时,北宋给辽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解析:从材料二“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等内容可知是澶渊之盟,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阐述其对宋辽关系的影响。
2.
(1)答案:西夏学习汉族文化的方面有:官制多与宋同;朝贺之仪杂用唐、宋;音乐的乐器与曲调采用唐朝的。
解析:根据材料一“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朝贺之仪,杂用唐、宋,而乐之器与曲则唐也”概括西夏学习汉族文化的方面。
(2)答案:西夏创制文字的意义:有利于西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使西夏人民有了自己的文字来记录和传播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夏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巩固了西夏政权;也体现了西夏对本民族文化的重视和独特性。
解析: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从文化传承、教育发展、政权巩固、民族特色等方面分析西夏创制文字的意义。
(3)答案:宋夏和议给双方带来了和平,结束了长期的战争状态,有利于双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边境贸易得以开展,促进了民族交融。但北宋给西夏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从长远来看,和议为双方的交流与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民族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解析: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评价宋夏和议,积极方面如和平、经济发展、民族交融,消极方面如加重北宋人民负担。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2024)第14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课时作业,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2024)第10课 金与南宋对峙同步练习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2024)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12课 宋元时期经济的繁荣练习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