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天津市西青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

    天津市西青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第1页
    天津市西青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第2页
    天津市西青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天津市西青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天津市西青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生命宜居带”是指恒星周围适合生命存在的最佳区域。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在图示的“生命宜居带”内,可能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恒星质量 B. 温度条件
    C. 大气成分 D. 行星体积
    2. 如果太阳质量是现在的两倍,则出现生命的行星可能是( )
    A. 地球 B. 金星
    C. 火星 D. 木星
    【答案】1. B 2. D
    【解析】
    【1题详解】
    地球生命存在需要有适宜的温度、适合呼吸的大气、液态水及稳定的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温度主要取决于行星与恒星的距离。从图中可以看出恒星质量越大,“生命宜居带”离恒星越远,这说明可居住带行星的温度条件基本是相同的,故在图所示的“生命宜居带”中,可能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温度条件,B正确;恒星质量不是影响生命的主要因素,A错误。图中不能显示行星体积、大气成分对生命的影响,故 CD 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读图,由图中信息可知,恒星质量越大,出现生命的行星距离恒星越远。如果太阳质量是现在的两倍,即太阳位于纵坐标“2”处,那么“生命宜居带”会向距离太阳较远的地方移动,刚好对应横坐标中的木星,则出现生命的行星可能是木星,D正确。据图可知,如果太阳质量是现在的两倍,金星、地球、天王星都没有位于宜居带,都不会出现生命,ABC错误。故选D。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右图为四川某市民手机收到的地震预警信息(图中90秒为倒计时时间)。左图为地球内部图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此次地震的震源的位置是( )
    A. 甲层 B. 乙层 C. 丙层 D. 丁层
    4. 预警信息中倒计时时间越短,表明( )
    A. 震级越大 B. 距震中越近 C. 震源越深 D. 烈度越小
    【答案】3. A 4. B
    【解析】
    【3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本次地震发生在积石山县,震源深度为10千米。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故可知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地壳中,即圈层甲中,A正确;乙是软流层,丙是地幔,丁是地核,BCD错误。故选A。
    【4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图中90秒为地震横波即将到达的倒计时时间,而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地震波传播速度与震源深度、地表地质等因素有关,因此倒计时时间越短,说明震源深度越浅,距震中越近,B正确,C错误;震级每次地震只有一个,图示中显示本次地震震级为6.5级,震级与倒计时无关,A错误;地震烈度不仅与震级、震源深度有关,还与震中距、地表地质等因素有关。烈度大小与倒计时时间没有直接关系,因此不能通过倒计时时间来判断烈度大小,D错误。故选B。
    下图为某地的岩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下列关于岩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越古老的岩层,化石越高级
    B. 不是所有岩石中都含有化石
    C. 沉积岩层一般按时间顺序自下而上逐层排列
    D. 同一时代的岩层,化石一般相同或者相似
    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质历史上只有一次成煤时期
    B. 煤层出现在上地幔底部
    C. 开采煤炭时大量释放二氧化碳
    D. 成煤时期陆生植物繁茂
    【答案】5. A 6. D
    【解析】
    【5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物从低级、简单不断向高级进化,所以,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A错误,符合题意;一般沉积岩中可能会含有化石,而岩浆岩、变质岩中不会有化石,故不是所有岩石都含有化石,B正确,不符合题意;沉积岩一般是下层先沉积,而后逐层往上沉积,越靠上层沉积时间越晚,C正确,不符合题意;同一时代的岩层,化石一般相同或者相似,B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
    【6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质历史上有多次成煤时期,比如石炭纪、二叠纪等,A错误;煤层属于沉积岩,分布在地壳,B错误;燃烧煤炭时大量释放二氧化碳,而不是采煤,C错误;煤炭是地质时代植物埋藏在地下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逐渐形成,所以,成煤时期陆生植物繁茂,D正确。故选D。
    元阳梯田,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左图为云南省元阳梯田景观图。右图为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左图中景观包含的地球圈层个数是(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8. 右图生态系统中,森林的主要功能是( )
    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②减缓地表径流速度
    ③防风固沙、保护农田④吸烟除尘、净化空气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9. 该生态系统中村寨都建在半山腰,这样建的好处是( )
    A. 可以减轻劳动强度 B. 可以保护森林资源
    C. 可以获得清洁水源 D. 可以观赏梯田美景
    【答案】7. D 8. A 9. C
    【解析】
    【7题详解】
    图中植被体现生物圈,白云体现大气圈,水田体现水圈,田埂等体现岩石圈。因此左图中景观包含的地球圈层个数是4个,D正确,ABC错误,故选D。
    【8题详解】
    该地唯一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山地坡度大,有水土流失问题,森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①正确;位于山地的上部,减缓地表径流速度,减少水土流失,②正确;防风固沙、保护农田主要作用于平原且相对干旱、多风沙的地区,该区域风沙较少,③错误;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主要是森林对城市的作用,该区域在乡村生态环境良好,空气清新,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9题详解】
    梯田属于农业耕作区,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污染,会污染水资源,村寨位于森林的下方和梯田的上方,即可获得森林净化过且未受到农业污染的清洁的水源,C正确;劳动强度与耕作时间、方式、机械化程度有关,与居住地无关,A错误;图中村寨位于森林下方,森林受人类活动影响更大,不一定能保护森林资源,B错误;可以观赏梯田美景,但在别处也能观赏,并不是如此布局的原因,D错误。故选C。
    中国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放飞的气象探空气球,携带着无线电探空仪上升至30千米高空,获取了大气层相关数据。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气象探空气球在上升过程中( )
    A. 气压不断降低 B. 气温先升后降
    C.氧气浓度升高 D. 水汽含量增多
    11. 关于此次气象探空气球上升至最高度时所处的大气层,说法正确的是( )
    A. 存在若干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B. 气流运动较平稳,利于航空飞行
    C. 水汽杂质含量高,天气现象多变
    D. 臭氧的含量最高,大气密度最小
    【答案】10. A 11. B
    【解析】
    【10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高纬度地区高仅 8~9 千米,自对流层顶向上至 50~55 千米高度的范围为平流层,此次探空气球上升到30千米,所以到达平流层;气球在上升过程中,空气密度越来越低,大气气压不断降低,A正确;气温应先降低后升高,B错误;气球在上升过程中,空气越来越稀薄,氧气浓度也会越来越低,C错误;空气中的水汽几乎集中在对流层,当探空气球上升至平流层后,水汽含量下降,D错误。故选A。
    【11题详解】
    此次实验探空气球上升至最大高度为3万米,此时所在的大气层为平流层,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气流平稳,利于航空飞行,B正确;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A错误;氧气、杂质含量高、天气多变的大气层为对流层,C错误;大气密度最大的大气层是在对流层,D错误。故选B。
    下图为某地交通警告标志牌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图中该标志牌一般设置在( )
    A. 公路隧道内 B. 山地迎风坡
    C. 城市高架桥 D. 沿海高速路
    13. 解释昼夜风向相反的“横风”现象,主要运用的地理原理是( )
    A. 热力环流 B. 水循环
    C. 海水运动 D. 大气垂直分层
    【答案】12. D 13. A
    【解析】
    【12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标志牌所在公路一侧是宽阔的水面,应在沿海高速路,D正确;公路隧道内、山地迎风坡、城市高架桥附近并没有宽阔水面,ABC错误。故选D。
    【13题详解】
    形成昼夜风向相反的“横风”现象是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导致的海洋和陆地白天和夜晚气温不同,气温产生差异导致在同一水平面气压产生差异,进而形成热力环流,产生昼夜风向相反的“横风”现象。因此该现象主要运用的地理原理是热力环流,而与海水运动和水循环无关,BC错误;大气垂直分层涉及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而图示的大气环流只在对流层范围内,D错误。故选A。
    14. 杭州市民张先生为了能让花卉顺利越冬,他专门建了一个小型阳光房(左图)。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建阳光房可以( )
    A. 增强① B. 减弱② C. 增强③ D. 增强④
    【答案】C
    【解析】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右图中①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散失的地面辐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使地面温度升高,从而向外辐射能量,大气吸收大部分地面长波辐射,温度升高,又会向地面辐射能量,把热还给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阳光房的保温原理:太阳辐射(短波)可以穿过,地面升温后向外辐射的地面辐射(长波)不能穿透,热量聚在阳光房内。因此阳光房不能增强①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和减弱②地面辐射,AB错误;可以减少④地面辐射向阳光房外的散热,即④减弱,从而增加③大气逆辐射,起到保温作用,C正确,D错误。故选C。
    左图为大西洋洋流分布示意图,右图为大西洋沿不同纬度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左图中,关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 洋流③可使北上船只加快速度
    B. 洋流②对南美洲西岸有增温作用
    C. P处因寒暖流交汇形成著名的大型渔场
    D. 北美洲东岸海域污染物不会影响欧洲西岸
    16. 据右图可知( )
    A. ①为海水表层温度分布 B. ②为海水表层盐度分布
    C. ③为海水表层密度分布 D. 以上三项都不正确
    【答案】15. C 16. B
    【解析】
    【15题详解】
    图中洋流③大致向南流,北上船只逆水,应减缓速度,A错误;洋流②大致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应为寒流(秘鲁寒流),该洋流流经南美洲西岸海域,对南美洲西岸有降温减湿作用,B错误; P处处于北大西洋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海水搅动,表层营养元素增多,浮游生物繁盛,鱼的饵料丰富,形成了著名的大型渔场——纽芬兰渔场,C正确;北美洲东岸海域污染物会通过墨西哥湾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携带扩散到欧洲西岸沿海海域,从而影响欧洲西岸,D错误。故选C。
    【16题详解】
    海水表层温度受太阳辐射的影响,随着纬度升高,太阳辐射量减少,表层海水温度逐渐下降,所以③是表层海水温度,A错误;海水盐度与蒸发量和降水量有关系,赤道地区降水多,海水盐度低,副热带海区降水少,蒸发旺盛,所以盐度高,盐度的分布规律是从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递减,②符合此规律,B正确;海水密度的分布受海水温度的影响,表层海水密度分布规律是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增,①是海水密度,C错误;D表述错误;故选B。
    潮汐时刻表能够反映不同时刻的潮水高度,是船舶进出港口的重要依据。下图表示某日某港口潮汐时刻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下列关于潮汐说法正确的是( )
    A. 潮汐形成与太阳对月球引力有关
    B. 海水上升称为潮,海水下降称为汐
    C. 潮汐是深层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
    D. 受天文引潮力的影响,每月有两次大潮
    18. 此日,大型船舶满载货物后准备离港,为防止搁浅,合理的出港时间是( )
    A. 6时 B. 11时
    C. 17时 D. 21时
    【答案】17. D 18. C
    【解析】
    【17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潮汐的形成与太阳和月球对地球的引力有关,A错误;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潮,夜晚的海水涨落称为汐,B错误;潮汐是表层海水最基本的运动形式之一,C错误;受天文潮汐的影响,每月有两次大潮,对应农历初一和十五前后,D正确。故选D。
    【18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型船舶满载货物后准备离港,为防止搁浅,应选择在潮位较高时。读图可知,17时前后潮位最高,且此时之后开始退潮,利于货船出港,C正确;6时和21时潮位较低,11时虽是涨潮时,但潮位低,都不适合进港,ABD错误。故选C。
    天津市某中学利用假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同学们查找资料,发现自然界里有些区域地表被外力雕琢,没有树木,却也成林。下图为我国四个不同区域的“非木之林”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关于图示四处地貌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
    A. 甲一河流地貌 B. 乙一风积地貌
    C. 丙一冰川地貌 D. 丁一海岸地貌
    20. 丁地地貌类型中可溶性岩石经溶蚀后又重新沉淀形成的是( )
    A. 峰丛、溶沟 B. 孤峰、洼地
    C. 漏斗、溶洞 D. 石钟乳、石笋
    【答案】19. C 20. D
    【解析】
    【19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位于内蒙古中东部地区,地貌为风蚀戈壁,裸岩,是由于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A错误;读图可知乙地位于塔里木盆地,该区域的风沙活动比较强,乙图为“雅丹”地貌,其呈垄、槽相间分布,为风力侵蚀地貌,B错误;读图可知丙地位于青藏高原南部地区的冰川侵蚀形成的冰斗、角峰、刃脊,为冰川地貌,C正确;读图可知丁地位于云贵高原地区,图丁为喀斯特石林地貌,该地貌为流水溶蚀作用形成,D错误。故选C。
    【20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溶沟、洼地、峰丛、孤峰、漏斗、溶洞均属于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A、B、C错误;石钟乳、石笋都是化学沉积形成的,D正确;故选D。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21. 学习调用关于水循环的基础知识,完成实践任务
    任务一 读“水循环示意图”,储备水循环相关知识。
    (1)写出水循环的环节
    ③____;④____;⑥____;⑧____。
    (2)图示水循环各个环节中,目前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是( )
    A. ① B. ③ C. ⑤ D. ⑥
    (3)有关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水循环只在地球的外部圈层中不断进行
    B. 水在循环运动的过程中是不连续的
    C. 自然界的水循环时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
    D. 沙漠地区没有水循环过程
    (4)水循环的能量来源主要有____、____。
    (5)按照水循环发生的领域被称为大循环的水循环类型是____,能使陆地水体得到不断补充的最主要的水循环类型是____;未登陆的台风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____。
    任务二 利用水循环知识赏析园林环境的生态美
    节假日,同学们考察了位于天津市西青区的郊野湿地公园(下图),公园占地35.8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规划总面积占24%,一期工程规划造林1.28万亩,植树120万株,修路20万平方米,铺设小火车轨道。
    (6)运用水循环原理,说明西青郊野湿地公园对城市自然环境的影响。
    任务三 重现湿地公园的活力美
    著名作家老舍的笔下,曾经用“柳林环堤,千顷荷花、芦苇丛丛、水鸭为群、蝉声鼎沸”的文字来描述湿地的美景。
    (7)为重现老舍先生笔下的如画风景,有同学提出了以下建议,可行的有( )
    A. 培育适宜水生植物,维护水域生物多样性
    B. 大量栽种常绿阔叶林树种使景观四季如春
    C. 大力开展盈利性游览,增加就业和经济收
    D. 打造朴野自然并具有文化特色的湿地公园
    【答案】(1)水汽输送 降水 地表径流 植物蒸腾
    (2)D (3)C
    (4)太阳辐射 重力能
    (5)海陆间循环 海陆间循环 海上内循环
    (6)调节地表径流,缓解城市内涝;增强下渗,补充地下水;增大蒸发量,提高空气湿度,减小气温日较差,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等。 (7)AD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水循环的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根据图片,③是水汽输送,④是降水,⑥是地表径流,⑧是植物蒸腾。
    【小问2详解】
    根据课本内容可知,目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最大的环节为地表径流,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地表径流为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水循环在地球的内部和外部圈层中不断进行,例如:地下径流就在地球内部圈层的岩石圈,A错误;水循环的运动过程是连续的,B错误;自然界的水循环随时随地在全球范围内发生,C正确;沙漠地区存在陆地内循环,D错误。故选C。
    【小问4详解】
    根据课本内容可知,水循环运动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影响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和径流等环节。
    【小问5详解】
    根据课本内容可知,按照水循环发生的领域,被称为大循环的水循环类型是发生在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海陆间循环;海陆间循环能使陆地水体得到补充和更新;未登陆的台风水汽未输送到陆地,所以未参与海陆间循环,主要参与的是海上内循环。
    【小问6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青郊野湿地公园占地35.8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规划总面积占24%,面积大,蓄水多,所以湿地公园的调蓄作用强,可调节地表径流,缓解城市内涝;同时,造林1.28万亩,植被覆盖度高,可增强下渗,补充地下水;土壤含水分更多,水域面积大,植被面积大,增大蒸发和蒸腾量,提高空气湿度,减小气温日较差,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等。
    【小问7详解】
    据材料“柳林环堤,千顷荷花、芦苇丛丛、水鸭为群、蝉声鼎沸”。可知,老舍先生笔下的湿地水域面积广阔,生物多样性丰富,所以要重现此风景,可培育适宜水生植物,维护水域生物多样性、打造朴野自然并具有文化特色的湿地公园,AD正确;天津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对应树种是温带落叶阔叶林,不适合大量栽种常绿阔叶林,B错误;开展科普教育游览与恢复自然生态环境关系不大,C错误。故选AD。
    22. 随着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热播,阿勒泰地区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内容。
    材料一:2024年5月,地球迎来超大地磁暴,新疆阿勒泰现20年来最强极光。
    (1)地磁暴是由于____而引发的,太阳____层的耀斑强烈爆发,大量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地球两极的____,与稀薄的大气相互碰撞,就会出现美丽的极光。磁暴现象通常会造成的影响有____。
    ①干扰短波通信②导航系统失灵③地球异常升温④地震活动频繁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材料二:阿勒泰地区位于新疆最北端,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是摄影爱好者的“色彩”天堂。五彩滩是该地区著名的地貌景观,额尔齐斯河穿其而过。南岸有绿洲、沙漠、蓝天,北岸则多是色彩斑斓的奇石怪岩。
    材料三:下左图为阿尔泰地区示意图,下右图为五彩滩景观图。
    (2)五彩滩的天空呈蔚蓝色,主要因为可见光中的蓝光和紫光被大气分子____而形成。其“一河隔两岸”形成不同类型的地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北岸受外力侵蚀作用为主 B.南岸受外力侵蚀作用为主
    C.北岸主要受人工改造影响 D.南岸属于凹岸,多河漫滩
    (3)中美研究人员在五彩滩发现了生活于中侏罗纪的恐龙化石,该地质年代对应的植物发展阶段是( )
    A. 海生藻类时代 B. 被子植物时代
    C. 蕨类植物大发展时期 D. 裸子植物时代
    (4)富蕴县可可托海的矿产丰富,可能因为受板块运动的影响,源自____的岩浆沿缝隙或薄弱地带上升至地壳,与岩石发生反应,促进矿物的形成和富集。
    材料四:阿勒泰位于阿尔泰山中段南坡,植被自山麓而上色彩变化丰富(植被类型见下左图)。
    (5)阿尔泰山南坡中段的海拔1300米一1700米的森林色彩季节变化鲜明,推测桦树应属于____,其生长习性为____。
    (6)如上右图,将该区域土壤样本,充分干燥并在仪器上进行分离,得出该地土壤粒径组成,该实验用于检测土壤的( )
    A. 水分 B. 肥力 C. 质地 D. 孔隙
    (7)某研究团队探究随海拔梯度变化,阿尔泰山南坡某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规律,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成因,将选项填入表格相应的位置:
    选项:A.植被结构相对丰富,多枯枝落叶
    B.植被稀疏,动植物残体少
    C.植被逐渐以针叶为主有机质积累减少
    D.气温降低微生物分解有机质速度减缓
    【答案】(1)太阳活动 色球 热层 B
    (2)散射 A (3)D
    (4)软流层 (5)温带落叶阔叶林 耐冷耐旱
    (6)C (7)B A D C
    【解析】
    【分析】该题以我国阿勒泰地区相关自然、人文信息为载体设置7个小题,涉及太阳活动和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河流地貌的形成、地质年代特征、矿产资源成矿条件、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与垂直自然带、土壤形成等多个知识点,考查学生对地理信息的把握,基本规律的掌握及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
    【小问1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磁暴是由于太阳活动干扰地球磁场而引发的,太阳活动越强,地磁暴越明显;太阳耀斑只能在色球层上强烈爆发,喷射出大量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地球两极的热层,与稀薄的大气相互碰撞,就会出现美丽的极光;磁暴现象通常会造成除了干扰短波通信和导航系统失灵之外,还与局部气候异常、农业产量等有关,但不会导致地球异常升温和地震,①②正确,③④错误,故选B。
    【小问2详解】
    天空呈蔚蓝色与大气分子的散射有关;五彩滩是该地区著名的地貌景观,额尔齐斯河穿其而过。南岸有绿洲、沙漠,说明以沉积为主,排除B;凸岸多形成河漫滩,排除D;北岸则多是色彩斑斓的奇石怪岩,说明以侵蚀为主,自然天成,没有经过人工改造,排除C,A正确。故选A。
    【小问3详解】
    恐龙时代属于中生代时期,这时候裸子植物繁盛,D正确;海生藻类时代为元古宙与古生代早期,A错误;蕨类植物对应晚古生代,C错误;被子植物属于新生代,B错误。故选D。
    【小问4详解】
    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因此富蕴县可可托海的矿产丰富,可能因为受板块运动的影响,源自软流层的岩浆沿缝隙或薄弱地带上升至地壳,与岩石发生反应,促进矿物的形成和富集。
    【小问5详解】
    根据题目强调“阿尔泰山南坡中段的海拔1300米-1700米的森林色彩季节变化鲜明”,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落叶阔叶林有明显的季相变化,因此桦树应属于落叶阔叶林。阿尔泰山位于我国西北内陆,纬度高,海拔也高,桦树应有耐冷耐旱的生长习性。
    【小问6详解】
    根据题意“充分干燥并在仪器上进行分离”可知,实验分离出来的为形成最基本的质地,也是成土母质,C正确;已经干燥处理,无法体现肥力和空隙,BD错误;干燥分离出来的土壤,也没有收集水分或前后称重,无法得出水分信息,A错误。故选C。
    【小问7详解】
    由于①地海拔1300米以下,靠近当地自然带荒漠戈壁地带,有机质含量最低,所以植被稀疏,动植物残体也少,①填B;②地海拔在1300米——1700米,有机质含量最高,说明植被结构相对丰富,多枯枝落叶,②处填A;③空处根据题意“随海拔升高”分析说的是一个变量,可根据所学知识得出答案,随海拔升高,气温会降低,微生物分解有机质速度减缓,只有D符合题意;③地海拔1700米——1900米,有机质中等,该处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植被逐渐演变为针叶林,有机质积累减少速度减缓,所以④填C。
    海拔高度
    实验数据比较
    实验结果分析
    ①1300米以下
    不同海拔梯度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比较:
    ②>③>①
    ①地____
    ②1300米—1700米
    ②地____
    随海拔升高④____
    ③1700米——1900米
    ③地____

    相关试卷

    天津市河西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天津市河西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图中地壳最厚的地区是, 图中最古老的地层为, 白鹿塬组地层约形成于, 图中甲处地貌名称是, 对甲处地貌的描述不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天津市西青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天津市西青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共9页。

    天津市西青区张家窝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A4:

    这是一份天津市西青区张家窝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A4,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