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变异与进化单元检测B卷含解析答案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变异与进化单元检测B卷含解析答案第1页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变异与进化单元检测B卷含解析答案第2页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变异与进化单元检测B卷含解析答案第3页
    还剩2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变异与进化单元检测B卷含解析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变异与进化单元检测B卷含解析答案,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粗糙链孢霉,基因突变是产生新基因的途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咀嚼槟榔是诱发口腔癌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槟榔碱是最主要的致癌物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患者癌细胞中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量增加
    B.患者癌细胞的形态结构与正常细胞不同
    C.摄入槟榔碱会提高口腔细胞基因突变概率
    D.为了预防口腔癌应当尽量少吃或不吃槟榔
    2.每年的2月4日是“世界抗癌日”,下列关于细胞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潜在的致癌因素
    B.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只存在于癌细胞中
    C.亚硝酸盐和烟碱等是常见的化学致癌物
    D.癌细胞的产生涉及到一系列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致癌突变的积累
    3.端粒酶是一种依赖RNA的DNA聚合酶,可维持染色体两端端粒结构的完整,在人类肿瘤细胞中可被重新激活。端粒酶是由蛋白质和RNA两种成分组成,RNA含有与端粒DNA互补的重复序列,这一部分作为逆转录酶的模板存在,其作用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抑制端粒酶基因的表达可抑制癌症的发生
    B.若分裂中期的肿瘤细胞含有的DNA数为92个,含有的端粒个数是184个
    C.端粒酶可催化DNA子链沿3′→5′方向合成,从而延长端粒
    D.染色体DNA末端修复过程中有A=T、T=A、U=A、G=C、C=G碱基配对
    4.铜绿假单胞菌有多种菌株,通常一种野生型噬菌体只能侵染一种,而变异的噬菌体能够侵染两种菌株。野生型噬菌体和变异噬菌体基因测序的部分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
    B.噬菌体侵染具有选择性可能与蛋白质有关
    C.噬菌体在细胞中以自身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
    D.噬菌体发生的上述变异类型是碱基的缺失
    5.镰状细胞贫血是由基因突变造成的,血红蛋白β链第6个氨基酸的密码子由GAG变为GUG,导致谷氨酸被替换为缬氨酸。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基因突变后,mRNA中的碱基数目没有改变
    B.该基因突变并未改变基因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
    C.氨基酸序列改变导致血红蛋白结构改变,从而影响其功能
    D.患者的红细胞呈弯曲的镰刀状,这样的红细胞容易破裂
    6.粗糙链孢霉(n=7)属于单倍体真菌,其增殖方式如图1所示。野外采集的粗糙链孢霉能在简单培养基上生长,称为野生型(基因型为+),在实验室中得到两种营养缺陷型,一种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烟酸才能生长,称为烟酸缺陷型(基因型为N⁻);另一种要在培养基中添加腺嘌呤才能生长,称为腺嘌呤缺陷型(基因型为A⁻)。三种粗糙链孢霉的一条染色体经过复制后基因分布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图1为赖氨酸缺陷型(基因型为L⁻)与野生型(L⁺)杂交后得到的合子分裂过程,则细胞a的基因型为L⁻L⁺
    B.图1细胞b存在四分体,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可发生基因重组,细胞b中的核DNA分子数目为14个
    C.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应发生在减数分裂Ⅱ后期和有丝分裂的后期
    D.图2中的烟酸缺陷型(N-A⁺)与腺嘌呤缺陷型(N⁺A⁻)进行杂交,若发生图3情况,则子代单倍体可产生野生型 (N⁺A⁺)
    7.基因突变是产生新基因的途径。下列有关生物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一定可以遗传给后代
    B.基因突变后性状一定发生改变
    C.基因突变可能导致终止密码子推后,而使肽链延长
    D.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基因突变发生的位置
    8.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后代出现了黄色皱粒豌豆和绿色圆粒豌豆,这种变异主要来自( )
    A.基因突变B.基因重组C.染色体结构变异D.染色体数目变异
    9.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可能导致染色体的结构或基因序列的变化。下图中的甲、乙两图分别表示两种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模式,下图中的丙、丁、戊图表示某染色体变化的三种情形。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甲属于基因重组,图乙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B.图甲、乙两种交叉互换均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C.图甲发生于同源染色体之间,图乙发生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
    D.甲可以导致戊的形成,乙可以导致丁的形成
    10.农业上,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二倍体葡萄(2N=38)茎段上的芽,然后将茎段扦插以获得四倍体葡萄。研究发现,四倍体葡萄中约有40%细胞中的染色体被诱导加倍,而剩余的细胞均表现正常,故被称为“嵌合体”。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上述秋水仙素的作用是促进染色体多次复制
    B.“嵌合体”产生的配子中含有38条染色体
    C.“嵌合体”的体细胞中可能含有2、4或8个染色体组
    D.“嵌合体”与二倍体杂交获得的三倍体不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11.现代香蕉的栽培种由尖叶蕉(AA)和长梗蕉(BB)两个原始种通过杂交而来,其中A、B分别代表一个染色体组,各包含11条染色体。二倍体香蕉产量较低,三倍体香蕉中AAA和部分AAB的风味较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AAA与AA杂交产生AAA属于多倍体育种
    B.AAB香蕉减数分裂可形成四种比例相同的配子
    C.三倍体香蕉因为减数分裂异常而很难形成种子
    D.尖叶蕉和长梗蕉杂交过程中不会发生基因重组
    12.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低温处理材料能抑制纺锤体形成,阻止着丝粒被纺锤丝拉断
    B.洋葱需放入冰箱冷冻室(-18℃)环境下处理一周,等长出1cm的根待用
    C.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后需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3次
    D.该实验需通过解离、染色、漂洗、制片等实验顺序才能用于观察
    13.白菜甲(2n=20)与甘蓝乙(2n=18)天然杂交产生的丙经染色体自然加倍后,获得甘蓝型油菜丁,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物种甲与物种乙杂交可产生物种丙,说明甲与乙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B.物种丙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形成19个四分体,若发生互换可增加配子种类
    C.物种丁的形成可能是由于低温影响了纺锤体的形成进而导致着丝粒无法断裂
    D.物种丁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有76条染色体,丁的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14.下图是某动物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部分基因,该动物通过减数分裂产生了若干精细胞,这些精细胞中出现了下表中的6种异常精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和⑥的形成一定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②④⑤的形成是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结果
    C.③的形成过程中碱基序列没有改变
    D.表中异常精子的形成都与染色体互换有关
    15.基因a、a'仅有图③所示片段的差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分别表示基因重组的两种方式
    B.③中的变异是产生新基因的途径
    C.④中的变异一定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
    D.⑤中的变异一定是基因突变
    16.芸薹属栽培种中二倍体芸薹、黑芥和甘蓝通过相互杂交和自然加倍形成了四倍体种,关系如图(图中A、B、C分别代表不同的染色体组,数字代表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染色体自然加倍可能是由于骤然低温影响着丝粒的分裂造成的
    B.芥菜与甘蓝杂交产生的子代为三倍体,子代体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
    C.芸薹、黑芥、埃塞俄比亚芥等芸薹属的六个栽培种属于同一个物种
    D.图示埃塞俄比亚芥形成过程中遗传物质所发生的变异类型只有染色体数目变异
    17.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可以检测和治疗遗传病
    B.单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遗传病都一定含有致病基因
    C.进行人类遗传病调查时,最好选择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
    D.可利用多个患病家系的调查数据,计算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
    18.肯尼迪病是一种神经系统遗传病,患者的致病基因内部增加了多个重复的序列。下图是肯尼迪病的家系图(已知不含该病的致病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肯尼迪病由染色体结构变异引起B.肯尼迪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Ⅲ-4和正常男性结婚生出患病孩子的概率为1/4D.基因检测是肯尼迪病产前诊断的有效手段之一
    19.据统计,目前我国患病人群中大约25%~30%患有遗传病。下列关于遗传病及预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某位患乙肝的母亲生出了患乙肝病的孩子,由此判断乙肝是遗传病
    B.猫叫综合征属于染色体结构异常引发的遗传病
    C.禁止近亲结婚可以有效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D.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对人类遗传病的预防和治疗有积极意义
    20.科学家最早在秀丽隐杆线虫中发现CED-3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参与细胞凋亡的执行,而CED-9基因表达的蛋白质会抑制细胞凋亡的进行。之后在哺乳动物体中鉴定出CED-3的同源基因Caspase-1和CED-9的同源基因Bcl-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CED-9和Bcl-2转录得到的mRNA可能有部分序列相同
    B.若某药物能促进癌细胞内Bcl-2基因表达,则该药物可用于癌症治疗
    C.CED-3基因发生突变,可能会导致线虫细胞数目增加
    D.正常情况下,发生凋亡的细胞内基因也会选择性表达
    21.尼安德特人是现代欧洲人祖先的近亲。2010年,尼安德特人基因组草图发布,基于尼安德特人基因组草图研究发现,除非洲人之外的欧亚大陆现代人均有1%~4%的尼安德特人基因成分贡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已经发现的大量化石证据支持达尔文的共同由来学说
    B.基因组草图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C.基因组草图属于分子水平上的证据
    D.欧亚大陆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之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
    22.下列有关生物学研究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开展遗传研究
    B.达尔文运用概念模型解释自然选择学说
    C.科学家运用完全归纳法总结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沃森和克里克运用物理模型构建了 DNA 双螺旋结构
    23.自然选择有如图所示的四种类型:①定向选择:保留种群中趋于某一极端变异个体、淘汰另一极端变异个体;②平衡选择:整体的遗传变异得到保持;③稳定选择:淘汰种群中极端变异个体、保留中间类型个体;④分裂选择:按照不同方向保留种群中极端变异个体、淘汰中间类型个体。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抗生素对细菌的抗药性选择属于定向选择
    B.平衡选择不会改变种群基因频率,生物不能进化
    C.稳定选择通常会减少遗传多样性,群体基因型趋向于纯合
    D.分裂选择能够保持或增加变异类型,有可能形成新的物种
    24.某动物毛色具有灰色(A)和黑色(a),短尾(E)和长尾(e)两对相对性状,若该动物种群中雌雄个体数量相等,经过自由交配多代后,相关基因频率变化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控制该动物毛色和尾型的全部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
    B.种群繁殖过程中毛色基因发生了突变,但尾型基因未发生突变
    C.该动物种群繁殖过程中长尾基因频率下降与自然选择有关
    D.可推测该种群中灰色杂合子和短尾杂合子的频率会持续增大
    25.雄孔雀的尾羽五彩斑斓、光彩夺目(由A基因控制),有利于吸引雌孔雀繁殖后代;但长尾羽会影响孔雀的飞行速度和灵活性,光彩的长尾羽使得它们更容易被捕食者发现和追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雄孔雀尾羽五彩斑斓易被捕食者发现,属于不利变异
    B.雄孔雀祖先的尾羽大都不亮丽,进化过程中 A基因频率逐渐增大
    C.若某孔雀种群生活在天敌较多的地区,则其性别比例和出生率可能发生改变
    D.在某区域无迁入和迁出的条件下,孔雀群体中A和a基因频率也可能发生变化
    26.鲟类是最古老的鱼类之一,被誉为鱼类的“活化石”。我国学者新测定了中华鲟、长江鲟等的线粒体基因组,结合已有信息将鲟科分为尖吻鲟类、大西洋鲟类和太平洋鲟类三个类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鲟类的形态结构和化石记录可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
    B.地理隔离在不同水域分布的鲟类进化过程中起作用
    C.鲟类稳定的形态结构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D.研究鲟类进化关系时线粒体基因组数据有重要价值
    27.浙江自然博物院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省级自然历史博物馆,也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之一,其中杭州馆内复原并展示了浙江本地独有的天台越龙、丽水浙江龙、礼贤江山龙、中国缙云甲龙等不同种类的恐龙的化石,是国内少数拥有比较完整的恐龙化石标本的展馆之一。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研究恐龙进化的最直接证据是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
    B.这些恐龙之间可以没有地理隔离但肯定存在生殖隔离
    C.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大型动物(如恐龙)的生态位不可能重叠
    D.协同进化会导致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定向改变,最终增加了生物多样性
    28.下列观点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A.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都是种群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改变
    C.只有突变和基因重组才能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D.浅色桦尺蠖和黑色桦尺蠖之间协同进化形成物种多样性
    29.下列有关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抗生素的使用诱发细菌发生基因突变,耐药性增强
    B.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可以通过捕食、竞争及寄生等实现
    C.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保持稳定不变
    D.适应具有普遍性、绝对性和完全性,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0.某动物(2n=4)的基因型为 AAXBY,其生殖器官中两个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和基因分布如图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有( )
    A.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
    B.甲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C.乙细胞可能为极体或次级精母细胞
    D.乙细胞一定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
    31.某二倍体植物宽叶(M)对窄叶(m)为显性,高茎 (H)对矮茎(h) 为显性, 红花(R) 对白花(r) 为显性。基因M、m与基因R、r在2号染色体上,基因H、h在4号染色体上。
    (1)基因型为Hh的植株减数分裂时,出现了一部分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Hh型细胞,最可能的原因是 。缺失一条4号染色体的高茎植株减数分裂时,偶然出现一个HH型配子,最可能的原因是 。
    (2)现有一宽叶红花突变体,推测其体细胞内与该表现型相对应的基因组成为图甲、乙、丙中的一种,其他同源染色体数目及结构正常。现只有各种缺失一条染色体的植株可供选择,请设计一步杂交实验,确定该突变体的基因组成是哪一种。(注:各型配子活力相同;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都缺失时,幼胚死亡)
    实验步骤:
    ① ;
    ②观察、统计后代表型及比例。
    结果预测:
    Ⅰ:若子代 ,则为图甲所示的基因组成;
    Ⅱ:若子代 ,则为图乙所示的基因组成;
    Ⅲ:若子代 ,则为图丙所示的基因组成。
    32.某校学生调查研究了某种遗传病,下图是学生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遗传病家系图。请分析回答:

    (1)该病是 (显/隐)性遗传病。若Ⅱ4号个体不带有此致病基因,则可确定该致病基因位于 (常/X)染色体上,Ⅱ3和Ⅱ4再生一个患病个体的概率为 。
    (2)调查该病发病率, 应在 中随机抽样调查。
    (3)Ⅲ7号在胎儿出生前可以通过 手段防止生出有遗传病的后代。
    (4)目前已发现的人类遗传病有数千种,其中的多基因遗传病常表现出 等特点(写出2点)。
    33.小熊猫和大熊猫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小熊猫喜食箭竹的竹笋、嫩枝和竹叶,各种野果、树叶、苔藓、以及捕食小鸟或其它小动物、昆虫等,而大熊猫99%的食物都是竹子。最新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现存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历史的尽头,仍然具有进化潜力。回答下列问题: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现存大熊猫与小熊猫进化的原材料是 ,其中的基因突变不一定改变生物性状的原因是 ;大熊猫与小熊猫是两个物种的原因是 。
    (2)大熊猫和小熊猫之间性状的差异,体现了 多样性层次。这种多样性的形成主要是生物与环境之间 的结果。
    (3)科学家经研究发现。熊猫的祖先也是食肉动物,作为捕食者,其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往往捕食 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占绝对优势,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 。
    (4)某大熊猫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5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几年后 对该种群进行调查时,发现基因型AA 的个体占3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0%。该种群 (填“发生”或“没发生”)进化、原因是 。
    编号






    异常精子
    AB CD
    Ab D
    AB Cd
    aB CCD
    Ab DC
    ab CD
    A基因
    E基因
    第1代
    100%
    12%
    第7代
    67%
    48%
    第10代
    61%
    86%
    《第七单元 变异与进化 单元检测B卷》参考答案:
    1.A
    【分析】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2、细胞癌变的原因:
    (1)外因:主要是三类致癌因子,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
    (2)内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一般来说,原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是细胞正常的生长和增殖所必需的,这类基因一旦突变或过量表达而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过强,就可能引起细胞癌变。相反,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或者促进细胞凋亡,这类基因一旦突变而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减弱或失去活性,也可能引起细胞癌变。
    【详解】A、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或者促进细胞凋亡,抑癌基因突变而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减弱或失去活性,可能引起细胞癌变癌细,A错误;
    B、癌变后的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患者癌细胞的形态结构与正常细胞不同,B正确;
    C、槟榔碱是最主要的致癌物质,摄入槟榔碱会提高口腔细胞基因突变概率,C正确;
    D、致癌因子是导致癌症的重要因素,在日常生活中应远离致癌因子,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即为了预防口腔癌应当尽量少吃或不吃槟榔,D正确。
    故选A。
    2.B
    【分析】癌细胞是指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细胞癌变的原因包括外因和内因,外因是各种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详解】A、不健康生活方式,比如熬夜、喝酒,是潜在的致癌因素,A正确;
    B、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普遍存在于所有体细胞中,并非只存在于癌细胞中,只不过在癌细胞中两种基因已发生突变,B错误;
    C、亚硝酸盐和烟碱等属于化学致癌因子,属于常见的致癌物,C正确;
    D、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在一个细胞中 至少5~6个基因发生突变,才能赋予癌细胞所有的特征,这是一种积累效应,因此癌细胞的产生涉及到一系列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致癌突变的积累,D正确。
    故选B。
    3.C
    【分析】端粒酶是真核生物染色体DNA复制所特有的酶,它依赖于RNA的DNA聚合酶来维持染色体两端端粒结构的完整性。端粒酶在人类肿瘤细胞中可以被重新激活,它是由蛋白质和RNA两种成分组成的。其中,蛋白质具有逆转录酶的活性,而RNA含有与端粒DNA互补的重复序列,这部分作为逆转录酶的模板存在。
    【详解】A、端粒酶能延伸端粒DNA,故抑制端粒酶基因的表达可抑制癌症的发生,A正确;
    B、染色体(DNA)的两端各有一个端粒,分裂中期的肿瘤细胞含有的DNA数为92个,含有的端粒个数是92×2=184个,B正确;
    C、由于端粒酶含有引物特异识别位点,合成端粒DNA并加到染色体末端,故端粒酶可催化DNA子链沿5'→3'方向合成,C错误;
    D、结合题干信息可知,端粒酶是由蛋白质和RNA两种成分组成,RNA含有与端粒DNA互补的重复序列,即染色体DNA末端修复过程中,以RNA为模板形成单链DNA,在以DNA为模板复制DNA的另一条链,因此染色体DNA末端修复过程中有A=T、T=A、U=A、G=C、C=G碱基配对,D正确。
    故选C。
    4.B
    【分析】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故噬菌体和Pa之间的种间关系是寄生。噬菌体侵染Pa时,其尾丝蛋白通过与细胞壁上的脂多糖结合进而吸附在Pa表面,不同噬菌体的尾丝蛋白不同,这就使得噬菌体的侵染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专一性)。
    【详解】A、噬菌体是DNA病毒,遗传物质是DNA,A错误;
    B、噬菌体侵染Pa具有选择性与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有关,受体的本质是糖蛋白,B正确;
    C、噬菌体在Pa细胞中以宿主细胞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C错误;
    D、由图可知,噬菌体发生的上述变异类型是碱基的替换,D错误。
    故选B。
    5.B
    【分析】人的镰状细胞贫血症发病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由于血红蛋白基因中碱基对替换造成的蛋白质结构异常,患者的红细胞呈镰刀型,容易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详解】AB、镰状细胞贫血是基因突变造成的,由基因中的一个A/T被T/A替换,因此,基因中碱基数目没有改变,但是改变了碱基对的排列顺序,A正确,B错误;
    C、镰状细胞贫血是基因突变造成的,该突变导致编码的谷氨酸被替换为缬氨酸,使得氨基酸序列改变导致血红蛋白结构改变,从而影响其功能,C正确;
    D、镰状细胞贫血的患者,红细胞呈弯曲的镰刀型,容易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D正确。
    故选B。
    6.B
    【分析】由图可知,图1为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过程;图2为两种缺陷型的基因型;图3为交叉互换。
    【详解】A、赖氨酸缺陷型可形成配子L-,野生型可形成配子L+,若图1为赖氨酸缺陷型(基因型为L⁻)与野生型(L⁺)杂交后得到的合子分裂过程,则细胞a的基因型为L⁻L⁺,A正确;
    B、图1细胞b染色体数为n,不存在同源染色体,不存在四分体,B错误;
    C、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应发生在减数分裂Ⅱ后期和有丝分裂的后期,C正确;
    D、图3为交叉互换,图2中的烟酸缺陷型(N-A⁺)与腺嘌呤缺陷型(N⁺A⁻)进行杂交,其形成的子代为N-N+A-A+,若发生图3情况,则二倍体形成配子N-A+、N-A-、N+A+、N+A-,子代单倍体可产生野生型 (N⁺A⁺),D正确。
    故选B。
    7.C
    【分析】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随机性、多害少利性、不定向性等。
    【详解】A、基因突变若发生在体细胞内,则不能遗传给后代,A错误;
    B、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基因突变后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B错误;
    C、密码子是mRNA上编码氨基酸的相邻碱基,基因突变可能导致mRNA碱基序列改变而导致终止密码子推后,而使肽链延长,C正确;
    D、基因突变在显微镜下不可见,D错误。
    故选C。
    8.B
    【分析】可遗传变异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2、基因重组是指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
    3、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详解】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F1:黄色圆粒(YyRr),F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因此雌雄配子均产生了YR、Yr、yR、yr的配子,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产生了Y- rr、yyR - 的黄色皱粒豌豆和绿色圆粒豌豆,在此过程中利用的原理是基因重组,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9.D
    【分析】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
    1、缺失: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的缺失;
    2、重复: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
    3、倒位:染色体某一片段的位置颠倒了180度,造成染色体内的重新排列;
    4、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区域。
    【详解】AC、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表示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乙表示非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AC正确;
    B、减数分裂过程中有染色体的形成,可以发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也可以发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即易位),B正确;
    D、丁表示基因突变或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互换,所以甲可以导致丁的形成;戊表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所以乙可以导致戊的形成,D错误。
    故选D。
    10.C
    【分析】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内的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细胞不能分成两个细胞,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详解】A、秋水仙素作用于细胞分裂前期,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A错误;
    B、四倍体葡萄中约有40%细胞中的染色体被诱导加倍,而剩余的细胞均表现正常,配子中含有19条或38条染色体,B错误;
    C、“嵌合体”中有的细胞是原来的体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有的是加倍过的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加倍过的细胞如果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就可能含8个染色体组,C正确;
    D、“嵌合体”与二倍体杂交获得的三倍体,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D错误。
    故选C。
    11.C
    【分析】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细胞中的每套非同源染色体称为一个染色体组。多倍体是指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详解】A、AAAA与AA杂交产生AAA属于杂交育种,A错误;
    B、AAB香蕉减数分裂可形成4种类型的配子,但各种类型的配子比例不同,B错误;
    C、三倍体香蕉因为减数分裂异常形成可育配子的概率和比例都极低,很难形成种子,C正确;
    D、尖叶蕉和长梗蕉杂交过程中会发生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C。
    12.C
    【分析】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方法步骤:(1)将蒜(或洋葱)在冰箱冷藏室内( 4℃)放置一周。取出后,将蒜放在装满清水的容器上方,让蒜的底部接触水面,于室温(约25℃)进行培养。待蒜长出约1 cm长的不定根时,将整个装置放入冰箱冷藏室内,诱导培养48~72 h。(2)剪取诱导处理的根尖0.5~1 cm,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0.5~1 h,以固定细胞的形态,然后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3)制作装片,包括: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4个步骤,具体操作方法与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相同。(4)先用低倍镜寻找染色体形态较好的分裂象。视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的细胞。确认某个细胞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化后,再用高倍镜观察。
    【详解】A、用低温处理植物的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细胞有丝分裂中染色体被拉向两极,导致细胞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着丝粒的分裂并不受低温的影响,A错误;
    B、洋葱需放入冰箱冷藏室(4℃)环境下处理一周,B错误;
    C、卡诺氏液中的作用是固定细胞形态,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后需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3次,C正确;
    D、该实验制作装片,包括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4个步骤,D错误。
    故选C。
    13.D
    【分析】题意分析,甘蓝型油菜丁是白菜甲(2n=20)和甘蓝乙(2n=18)天然杂交并经过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的,所以甘蓝型油菜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10+9)×2=38。
    【详解】A、白菜甲与甘蓝乙天然杂交产生丙,丙中有18条染色体,两个染色体组,表现为不育,说明甲与乙之间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
    B、丙是远缘杂交获得的二倍体,不含同源染色体,因而减数分裂过程中不会形成19个四分体,B错误;
    C、物种丁的形成可能是由于低温影响了纺锤体的形成进而导致着丝粒断裂后染色体无法移到细胞两极进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C错误;
    D、物种丁是丙经过加倍后形成的,因而其正常的体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目为38,则其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有76条染色体,由于丁是异源四倍体,且是由于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的,因而其中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是相同的,因而表现为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D正确。
    故选D。
    14.B
    【分析】分析表格:图中①和⑥属于互换型基因重组;③包括交叉互换型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②④⑤同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分别是缺失、重复和倒位。
    【详解】A、①和⑥属于同一变异类型,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即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互换导致的基因重组,A错误;
    B、②④⑤同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分别是缺失、重复和倒位,B正确;
    C、③发生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型基因重组,而基因突变会改变碱基序列,C错误;
    D、以上①③⑥的形成都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互换有关,而②④⑤的形成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互换无关,D错误。
    故选B。
    15.B
    【分析】染色体结构变异主要包括4种:①缺失: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的缺失。②重复: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③倒位:染色体某一片段的位置颠倒了180度,造成染色体内的重新排列。④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区域。
    【详解】A、由图可知,①发生了互换,属于基因重组,②发生了易位,属于染色体变异,不属于基因重组,A错误;
    B、由图可知,③中基因内部碱基对的缺失改变了基因的碱基序列,属于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产生新基因的途径,B正确;
    C、不论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或重复,均会导致同源染色体中一条比另一条长,进而联会后出现图形④,C错误;
    D、⑤中姐妹染色单体上含有等位基因,则可能是基因突变形成的,也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形成的,D错误。
    故选B。
    16.B
    【分析】单倍体是指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单倍体不一定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叫二倍体,含有多个染色体组叫多倍体。
    【详解】A、骤然低温能够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引起染色体自然加倍,骤然低温不影响着丝粒的分裂,A错误;
    B、芥菜(AABB)与甘蓝(CC)杂交,子代体细胞含3个染色体组 (ABC),不含同源染色体,B正确;
    C、能杂交且能生下可育后代的为同一物种,芸薹、黑芥、埃塞俄 比亚芥等芸薹属的六个栽培种都不属于同一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
    D、黑芥和甘蓝形成埃塞俄 比亚芥的过程中发生了减数分裂、受精作用、低温诱导,减数分裂过程发生基因重组,低温诱导过程 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D错误。
    故选B。
    17.C
    【分析】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
    【详解】A、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手段,能够对遗传病进行检测和预防,不能进行治疗,A错误;
    B、人类遗传病中,单基因遗传病和多基因遗传病都是由致病基因引起的,但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不是由致病基因引起的,B错误;
    C、进行人类遗传病调查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等,C正确;
    D、通过对多个患病家系的调查可分析遗传病的传递方式,不能计算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D错误。
    故选C。
    18.D
    【分析】Ⅰ3和Ⅰ4表现正常,婚配产生的Ⅱ6患病,且已知Ⅰ3不含该病的致病基因,说明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A、题干信息“患者的致病基因内部增加了多个重复的CAG序列”,说明该病是基因突变引起的,A错误;
    B、Ⅰ3和Ⅰ4表现正常,婚配产生的Ⅱ6患病,且已知Ⅰ3不含该病的致病基因,说明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说明肯尼迪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错误;
    C、假定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为A、a,Ⅱ2基因型为XAY,Ⅱ5基因型为XAXa(其儿子为患者),产生的Ⅲ-4基因型为1/2XAXA,1/2XAXa,与正常男性XAY结婚,生出患病孩子的概率为1/2×1/4=1/8,C错误;
    D、肯尼迪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基因检测是肯尼迪病产前诊断的有效手段之一,D正确。
    故选D。
    19.A
    【分析】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
    (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3)禁止亲近婚配: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详解】A、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母亲患乙肝,孩子患病有可能是母亲体内的病毒引起孩子患病,不属于遗传病,A错误;
    B、描叫综合征是由于人体第5号染色体部分片段缺失引起的,所以属于染色体结构异常引发的遗传病,B正确;
    C、禁止近亲结婚可以有效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因为近亲之间携带同一种遗传病的隐性治病基因的概率较大,C正确;
    D、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定了基因序列,因此其实施对人类遗传病的预防和治疗有积极意义,D正确。
    故选A。
    20.B
    【分析】1、真核生物核DNA的转录场所在细胞核,其中产物mRNA通过核孔运输到细胞质中进行翻译。
    2、不同物种同源基因的序列具有高度相似性。
    【详解】A、哺乳动物中鉴定出CED-9的同源基因Bcl-2,且不同物种同源基因的序列具有高度相似性,故CED-9和Bcl-2基因转录得到的mRNA可能存在部分相同序列,A正确;
    B、Bcl-2基因作为CED-9基因的同源基因,其表达的蛋白质具有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因此某药物促进癌细胞内Bcl-2基因表达,则会抑制癌细胞凋亡,该药物不可用于癌症治疗,B错误;
    C、CED-3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参与细胞凋亡的执行,若CED-3基因发生突变,线虫细胞凋亡受到抑制,导致线虫细胞数目增加,C正确;
    D、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本质上,细胞凋亡是基因(控制凋亡的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21.B
    【分析】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科学,比较解剖学为生物进化论提供的最重要的证据是同源器官;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也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很重要的证据。
    【详解】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已经发现的大量化石证据支持达尔文的共同由来学说,A正确;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B错误;
    C、基因组测序属于分子水平研究,因此基因组草图属于分子水平上的证据,C正确;
    D、研究结果发现,除非洲人之外的欧亚大陆现代人均有1%~4%的尼安德特人基因成分贡献,说明欧亚大陆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之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D正确。
    故选B。
    22.C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详解】A、孟德尔以豌豆为实验材料,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两大遗传定律,A正确;
    B、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达尔文通过构建概念模型解释了自然选择学说,B正确;
    C、完全归纳法是指通过对某类事物中的每一个对象或每一子类的考察,从中概括出关于此类事物的一般性结论的推理,科学家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错误;
    D、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的结构时,运用了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D正确。
    故选C。
    23.B
    【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解】A、抗生素相当于自然选择,对细菌的抗药性选择属于定向选择,能够选择并保存耐药性强的个体,A正确;
    B、平衡选择中整体的遗传变异得到保持,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平衡选择会改变种群基因频率,生物可以进化,B错误;
    C、稳定选择能够淘汰种群中极端变异个体、保留中间类型个体,通常会减少遗传多样性,群体基因型趋向于纯合,C正确;
    D、分裂选择能按照不同方向保留种群中极端变异个体、淘汰中间类型个体,能够保持或增加变异类型,有可能形成新的物种,D正确。
    故选B。
    24.C
    【分析】1、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2、基因频率: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 3、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详解】A、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A错误;
    B、由表格可知第1代A基因频率100%,而第7代A基因频率67%,说明繁殖过程中毛色基因A发生了突变,而尾型基因E基因在繁殖过程中基因频率逐渐增加,说明尾色基因也可能发生了突变,B错误;
    C、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表现型而改变基因频率的,该动物种群繁殖过程中长尾基因频率下降与自然选择有关,C正确;
    D、该种群中灰身杂合子频率第1代是0,第7代是44.22%,第10代是47.58%,短尾杂合子的频率第1代是21.12%,第7代是49.92%,第10代是24.08%,该种群中短尾杂合子的频率是先增大后减小,D错误。
    故选C。
    25.A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雄孔雀尾羽五彩斑斓易被捕食者发现,但有利于吸引雌孔雀繁殖后代,属于有利变异,A错误;
    B、尾羽五彩斑斓、光彩夺目由A基因控制,雄孔雀祖先的尾羽大都不亮丽,进化过程中A基因频率逐渐增大,B正确;
    C、若某孔雀种群生活在天敌较多的地区,则其则死亡率升高,因为雄孔雀的尾羽五彩斑斓,死亡的主要是雄孔雀,进而会影响其性别比例和出生率,C正确;
    D、在某区域无迁入和迁出的条件下,可能受其它因素影响,如基因突变等,孔雀群体中A和a基因频率也可能发生变化,D正确。
    故选A。
    26.C
    【分析】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
    【详解】A、比较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可以为这些生物是否有共同祖先寻找证据,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所以鲟类的形态结构和化石记录可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A正确;
    B、地理隔离是指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不同的地理环境可以对生物的变异进行选择,进而影响生物的进化,故地理隔离在不同水域分布的鲟类进化过程中起作用,B正确;
    C、群落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环境的必要条件,故鲟类稳定的形态结构不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C错误;
    D、不同生物的DNA等生物大分子的共同点,可以揭示生物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其差异的大小可以揭示当今生物种类亲缘关系的远近,故研究鲟类进化关系时线粒体基因组数据有重要价值,D正确。
    故选C。
    27.B
    【分析】1、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2、胚胎学证据是通过比较不同动物及人的胚胎发育过程,发现有些证据支持人和其他脊椎动物有共同祖先。
    3、比较解剖学证据是通过研究比较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结构,发现进化的证据。
    4、生物化学证据是从细胞和分子水平看当今生物的共同特征。
    【详解】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A错误;
    B、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因此这些恐龙之间可以没有地理隔离但肯定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
    C、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大型动物(如恐龙)的生态位可能重叠,C错误;
    D、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而不是基因型频率定向改变,D错误。
    故选B。
    28.A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种群是一定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都是种群,A正确;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
    C、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因素有很多,如突变、基因重组、迁入和迁出以及自然选择等,C错误;
    D、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浅色桦尺蠖和黑色桦尺蠖属于同种生物,两者之间不属于协同进化,D错误。
    故选A。
    29.B
    【分析】 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解】A、细菌本身就能产生抗药性突变,抗生素对突变的细菌进行了选择,抗药的基因频率提高, 耐药性增强,A错误;
    B、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 同进化,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可以通过捕食、(种间)竞争以及寄生等实现,B正确;
    C、在环境条件保 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因突变、个体迁移和自然选择等因素而发生变化,C错误;
    D、适应 具有普遍性、相对性和局限性,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误。
    故选B。
    30.ABC
    【分析】分析题图:图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中期;图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据图可知,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上,无染色体的特殊行为,为有丝分裂中期,A错误;
    B、分析题图,甲细胞一条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含有A和a基因,而该动物的基因型为AAXBY,据此推测一个DNA分子的a基因突变为A,发生了基因突变,B错误;
    C、该动物的基因型为AAXBY,说明该动物为雄性,则乙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C错误;
    D、分析图乙可知,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部分片段转移到了Y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D正确。
    故选ABC。
    31.(1) (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互换 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染色体未分离
    (2) 用该突变体与缺失一条2号染色体的窄叶白花植株杂交 宽叶红花与宽叶白花植株的比为 1:1 宽叶红花与宽叶白花植株的比为=2:1 宽叶红花与窄叶白花植株的比为2:1
    【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自由组合定律:
    (1)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1)基因型为Hh的植株减数分裂时,正常情况下该个体在减数分裂过程经过同源染色体分离之后产生的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期的细胞中,其基因型为HH和Hh,而此时出现了一部分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Hh型细胞,最可能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互换,也可能是基因突变,但出现了一部分细胞,因而排除基因突变,因为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缺失一条4号染色体的高茎植株减数分裂时,由于其体细胞中缺少了一条4号染色体,则偶然出现一个HH型配子的原因应该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染色体未分离。
    (2)①据题意可知,宽叶红花突变体的基因组成不确定,且只有各种缺失一条染色体的植株可供选择,所以,实验设计时应选择双隐性植株与待测个体杂交,故让该宽叶红花突变体与缺失一条2号染色体的窄叶白花植株杂交,收集并种植种子,长成植株;
    ②观察、统计后代表现型及比例。结果预测:选择缺失一条2号染色体的窄叶白花植株(mr)与该宽叶红花突变体进行杂交。
    Ⅰ.若为图甲所示的基因组成,即MMRr与mr杂交,后代为MmRr∶MR∶Mr∶Mmrr:=1∶1∶1∶1,即子代中宽叶红花∶宽叶白花=1∶1;
    Ⅱ.若为图乙所示的基因组成,即MMR与mr杂交,后代为MmRr∶MR∶Mmr=1∶1∶1,其中M(幼胚死亡),即子代中宽叶红花∶宽叶白花=2∶1;
    Ⅲ.若为图丙所示的基因组成,即MR与mr杂交,后代为MmRr∶MR∶mr=1∶1∶1,其中(幼胚死亡),即子代中宽叶红花∶窄叶白花=2∶1。
    32.(1) 隐 X 1/4
    (2)人群
    (3)产前诊断(羊水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B超检查等)
    (4)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群体中的发病率比较高、家族有聚集现象
    【分析】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伴Y染色体遗传病。(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详解】(1)分析题图可知,Ⅱ3和Ⅱ4均正常,但其子Ⅲ8患病 ,故该病是隐性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4号个体不带有此致病基因,若为常染色隐性遗传病,则后代不会患病,与题图不相符合,因此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假设Ⅱ3的基因型为XAXa、Ⅱ4的基因型为XAY,Ⅱ3和Ⅱ4再生一个患病个体(XaY)的概率为1/4。
    (2)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进行调查,调查该病发病率, 应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
    (3)Ⅲ7号在胎儿出生前可以通过产前诊断(羊水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B超检查等)手段,对遗传病进行检测和预防,防止生出有遗传病的后代。
    (4)目前已发现的人类遗传病有数千种,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其中的多基因遗传病常表现出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群体中的发病率比较高、家族有聚集现象。
    33.(1) 突变和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后仍然可能编码同一种氨基酸或可能是隐性突变 大熊猫与小熊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 基因和物种 协同进化(共同进化)
    (3) 种群个体数量多 物种多样性
    (4) 发生 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①进化是以种群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种群就属于两个物种。
    【详解】(1)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基因突变后仍然可能编码同一种氨基酸,且可能突变是隐性突变,所以因突变不一定改变生物性状;大熊猫与小熊猫存在生殖隔离,所以它们是两个物种。
    (2)大熊猫与小熊猫是两个物种,它们之间性状的差异,体现了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是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
    (3) 据题干信息,小熊猫食性更复杂,小熊猫的存在更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收割理论由美国生态学家斯坦利提出,该理论指出,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
    (4)大熊猫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50%,Aa的比例为30%,所以A的基因频率为20%+1/2×30%=35%,一段时间后AA的个体占3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0%,Aa的比例为30%,A的基因频率为30%+ 1/2×30%=45%,由于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所以种群发生了进化。

    相关试卷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变异与进化单元检测A卷含解析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变异与进化单元检测A卷含解析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滚动检测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 能力提升练)(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滚动检测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 能力提升练)(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选题,每个小题3分,共15分,非选择题,4个大题,共4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B卷单元检测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B卷单元检测含答案,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