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2021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训练卷(AB卷)含答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1届高考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训练卷 B卷
展开
2021届单元训练卷·高三·生物卷(B)
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关于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位置的改变不会导致性状改变
B.从根本上说没有突变,进化不可能发生
C.基因重组可以产生新的基因
D.高茎豌豆产生矮茎子代属于基因重组
2.某闭花授粉植物,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Bb,在一定剂量的射线处理下,子一代中出现白花植株,这种现象的出现不可能是
A.基因突变 B.染色体变异 C.基因分离 D.基因重组
3.下列关于生物的变异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杂交育种都需要经过纯合化的过程
B.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可发生基因重组
C.基因突变可发生在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
D.三倍体无籽西瓜的性状为不可遗传变异
4.某二倍体植物基因A1中插入了一个碱基对后形成基因A2,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该变异可能导致翻译过程提前终止
B.正常情况下A1和A2可存在于同一个配子中
C.利用光学显微镜可观测到A1的长度较A2短
D.该个体的子代中遗传信息不会发生改变
5.下列关于变异和育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马和驴杂交的后代骡子是不育的二倍体,而雄蜂是可育的单倍体
B.二倍体植物的花药离体培养能得到叶片和果实较小的单倍体植株
C.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转基因技术的遗传学原理不同
D.三倍体无子西瓜高度不育的原因是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但其无籽性状可以遗传
6.下列有关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A.获得能产生人胰岛素的大肠杆菌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B.非同源染色体片段之间局部交换可导致基因重组
C.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也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D.发生在水稻根尖内的基因重组比发生在花药中的更容易遗传给后代
7.经X射线照射的某紫花植株(AA)群体,发现一株植株后代出现了几株白花植株。现对白花植株出现的原因有以下两种猜测:
猜测一:X射线引起基因突变,从而导致后代出现了白花植株
猜测二:X射线引起染色体结构缺失,从而导致后代出现了白花植株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X射线照射处理为人工诱变,突变频率高于自发突变
B.可通过观察白花植株的染色体组型判断何种猜测正确
C.若为猜测一,则白花植株自交后代一定是白花
D.若为猜测二,则对白花植株照射X射线,其后代不会出现紫花植株
8.一个基因型为DdTt的精原细胞产生了四个精细胞,其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见下图。导致该结果最可能的原因是
A.基因突变 B.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C.染色体变异 D.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9.下列不属于优生的措施的是
A.近亲结婚 B.婚前检查 C.适龄生育 D.遗传咨询
10.下面关于染色体组及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就是一个染色体组
B.多倍体植株营养器官大、营养成分种类多
C.基因组成为AaD的生物可能是二倍体
D.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高度不育
11.下列关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双亲生了一个白化病的孩子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B.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常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C.培育中国黑白花牛与转基因棉花的变异都属于基因重组
D.基因突变指的是基因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12.某科技小组将二倍体番茄植株的花粉按下图所示的程序进行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由花粉获得单倍体植株必须通过植物组织培养
B.花粉、单倍体和二倍体植株的体细胞都具有全能性
C.单倍体植株因为其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联会紊乱而高度不孕
D.若花粉基因型为a,则二倍体植株体细胞的基因型可能为aaaa
13.下列关于各种育种方法或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A.杂交育种中出现所需性状后必须连续自交,直至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
B.单倍体育种是利用单倍体作为中间环节产生具有优良性状的可育纯合子的方法
C.通过诱变育种,可以有目的地定向获得新品种
D.转基因技术人为地增加了生物变异的范围,实现种内遗传物质的交换
14.蜜蜂的蜂王和工蜂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雄蜂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体细胞中有16条染色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雄蜂是单倍体,高度不育
B.精细胞中含有16条染色体
C.卵细胞中含有控制蜜蜂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
D.蜂王体细胞中含有16种形态各不相同的染色体
15.玉米(2n=20)雌雄同株异花,雄性可育基因T对雄性不育基因t显性。在基因型为hh的玉米地里,偶然出现一株基因型为Hhhh的四倍体可育植株(K)。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玉米正常体细胞中有10种不同形态的染色体
B.玉米K的产生涉及到的变异类型有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
C.假设同源染色体均两两配对,K产生的雄配子种类和比例是Hh∶hh=1∶1
D.若用雄性不育与雄性可育杂交,后代必出现雄性不育
16.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近亲结婚不影响抗维生素佝偻病的发病率
B.畸形胎常在早孕期形成
C.在患者后代中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单基因遗传病
D.遗传咨询的基本程序的第一步是系谱分析
17.神经节苷脂沉积病是一种常染色体单基因隐性遗传病,患者体内的一种酶完全没有活性,通常在4岁之前死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单基因遗传病指由单个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B.该病的致病基因通过杂合子在亲子代之间传递
C.该病携带者不发病是因为显性基因抑制了隐性基因的表达
D.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就可以杜绝该遗传病患儿出生
18.下图为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某遗传家系图,家系中无基因突变发生。人群中甲病的发病率为19%,Ⅱ3个体的细胞中最多含有2个乙病致病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Ⅲ1的基因型与I2相同,Ⅲ1的致病基因一定来自I2
C.Ⅲ3与Ⅲ6婚配,生一个两病皆患男孩的概率为1/24
D.Ⅲ4与人群中只患甲病的个体婚配,生一个正常女孩的概率为9/76
19.人类β-地中海贫血症是一种由β-珠蛋白基因突变引起的单基因遗传病,该基因存在多种突变类型。甲患者珠蛋白β链第17、18氨基酸缺失;乙患者β-珠蛋白基因中发生了一个碱基对的替换,导致β链缩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患者基因的改变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定向性
B.甲患者β链氨基酸缺失是基因中碱基对不连续的缺失所致
C.乙患者基因突变位点之后的碱基序列都发生了改变
D.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可以诊断该病携带者和患者
20.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都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
C.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从而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生物种群的基因库发生改变即发生了适应性进化
21.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生活着13种地雀,这些地雀的喙差别很大,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经研究推测,这些地雀的共同祖先来自南美洲大陆,来到加拉帕戈斯群岛后,因不同岛上的生存环境不同,地雀的鸟喙出现了显著差异。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13种地雀的全部基因构成了地雀种群的基因库
B.不同地雀种群的基因频率的变化是相同的
C.鸟喙大小的差异是造成地雀进化的动力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地雀个体影响其种群的基因频率
22.下列叙述中不符合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A.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可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遗传漂变导致基因频率改变是自然选择的具体表现
C.农田中广泛栽种抗虫棉会使棉铃虫抗毒蛋白基因频率升高
D.自然选择是进化性变化的主要机制,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过程
2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基因频率就不会发生变化
B.不是所有的变异都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C.同一环境中往往存在很多不同物种,它们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
D.隔离的实质是阻断基因交流,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不意味着新物种形成
24.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多倍体生物形成后,若它与原物种之间能够进行杂交,并产生后代,则它不是一个新物种
B.外来入侵物种与本地物种间的选择过程能改变该地物种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C.在自然种群中,若不同性状个体间存活率和繁殖率出现了差异,自然选择就发生作用
D.根据哈迪一温伯格定律,大的随机交配的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也可能改变
25.在某岛上,本来只居住着一类栖息于低矮、粗糙树干上的绿安乐蜥。棕安乐蜥入侵后,占据了低矮的树干,绿安乐蜥都转移到高处的树枝上。15年后,绿安乐蜥拥有了更大的足垫,足垫上有更多具粘着性、附带刚毛的鳞,使其更好地在高处狭窄、光滑的树枝上生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树上的绿安乐蜥种群中一定产生了新的基因
B.棕安乐蜥的入侵决定了绿安乐蜥变异的方向
C.棕安乐蜥的入侵是绿安乐蜥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重要原因
D.足垫的变化说明绿安乐蜥经过进化已经形成了新的物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26.(10分)可遗传变异为生物的遗传多样性提供了内在保障。请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对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而言,可遗传变异的类型包括______、______和染色体变异。
(2)基因突变涉及的碱基对数量较少且位于基因内部,变化类型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替换。染色体变异,既可发生以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变异,也可发生以________为单位的变异,涉及碱基数量较多,显微镜下________(填“可见”或“不可见”)。
(3)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生了新的__________,而有性生殖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使配子的基因型更加多样,再加上受精过程中精卵结合的________性,必然导致同一双亲的后代呈现多样性。
27.(10分)郁金香有高秆黄花(AAbb)和矮秆红花(aaBB)两个品种,某园艺师欲培育出新品种高秆红花(AABB),可采用如图所示的育种流程。回答以下问题:
(1)最难获得目的品种的是方法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育种②③④过程较繁琐,最早在子_____代中能分离得到AABB植株,通过②⑤⑥过程可快速完成育种,其育种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其中⑥过程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3)若想郁金香获得抗虫性状,可将苏云金杆菌的抗虫基因导入。细菌的基因能在郁金香中表达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28.(10分)普通小麦是目前世界各地栽培的重要粮食作物。普通小麦的形成包括不同物种杂交和染色体加倍过程,如图所示(其中A、B、D分别代表不同物种的一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均含7条染色体)。在此基础上,人们又通过杂交育种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回答下列问题:
(1)在普通小麦的形成过程中,杂种一是高度不育的,原因是________。已知普通小麦是杂种二染色体加倍形成的多倍体,普通小麦体细胞中有__________条染色体。一般来说,与二倍体相比,多倍体的优点是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2)若要用人工方法使植物细胞染色体加倍,可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答出1点即可)。
(3)现有甲、乙两个普通小麦品种(纯合体),甲的表现型是抗病易倒伏,乙的表现型是易感病抗倒伏。若要以甲、乙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获得抗病抗倒伏且稳定遗传的新品种,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
29.(10分)以一个有正常叶舌的小麦纯系种子为材料,进行辐射处理。处理后将种子单独隔离种植,发现其中有两株(甲、乙)的后代分离出无叶舌突变株,且正常株与突变株的分离比例均接近3∶1,这些叶舌突变型都能真实遗传。请回答:
(1)辐射处理正常叶舌的小麦纯系种子,其后代分离出无叶舌突变株,该育种方式是____________。该过程需要用到大量的种子,其原因是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_和低频性。甲和乙的后代均出现3∶1的分离比,表明辐射处理最可能导致甲、乙中各有_______(填“一”、“二”或“多”)个基因发生突变。
(2)将甲株的后代种植在一起,让其随机传粉,只收获正常株上所结的种子,若每株的授粉率和结籽率相同,则其中无叶舌突变类型的比例为___________。
(3)从甲、乙及其后代中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杂交实验探究甲、乙两株叶舌突变株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同一对基因发生突变引起的还是不同对的基因发生突变引起的。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10分)草本植物报春花多数为二型花柱,少数为同型花柱(如图1所示)。花药的位置明显低于柱头的为长柱型花;柱头位置明显低于花药的为短柱型花。同型花柱的花中,花药与柱头高度相近。
(1)熊蜂、蝴蝶和天蛾等昆虫为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它们的喙细而长,在吸食花简底部花蜜的同时,也起到帮助报春花传粉的作用,这是长期_________的结果。
(2)研究发现,随着海拔高度增加,高山上环境温度降低,传粉昆虫减少,同型花柱的花比例增大。为研究上述现象,科研人员进行模拟实验,处理及结果如图2所示。
①本实验中,套袋处理可以防止_______,模拟了高山上____________的条件。
②据图可知,套袋处理后_________,推测同型花柱报春花传粉方式主要为________(填“自花传粉”或“异花传粉”)。
(3)结合图1和图2分析,二型花柱的花主要传粉方式为________,这种传粉方式虽然有利于增加报春花的___________多样性,但________,因而髙海拔环境下同型花柱的花比例增大。
答 案
1.【答案】B
【解析】基因位置的改变会导致性状改变,如易位或倒位引起的基因位置的改变,A错误;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正确;基因重组可产生新的基因组合,不会产生新的基因,C错误;高茎豌豆产生矮茎子代,属于性状分离,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B。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的原因和时间,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基因重组的类型。分析题干信息“在一定剂量的射线处理下”,说明该植株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子一代中出现白花(bb)植株,A不符合题意;分析题干信息“在一定剂量的射线处理下”,说明生物可能发生染色体变异,使子一代中出现白花植株,B不符合题意;分析题干信息“某闭花授粉植物,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Bb”,若发生基因分离,自交后代会出现隐性性状,C不符合题意;基因重组包括交叉互换和基因的自由组合,是原有性状的组合,不可能产生新性状,D符合题意。
3.【答案】C
【解析】杂交育种不一定需要经过纯合化的过程,如所需优良性状为隐性性状,其一旦出现即可留种,不需要再经过纯合化过程,A错误;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中细胞通过有丝分裂方式增殖,不会发生基因重组,B错误;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其可发生在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C正确;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采用的是多倍体育种方法,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D错误。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基因突变可能会导致该位置的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从而导致翻译过程提取终止,A项正确;突变后产生的基因A2是基因A1的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分离,因此同一个配子中只有等位基因中之一,B项错误;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但是不能观察到基因的长短,C项错误;基因突变若发生在配子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所以后代遗传信息可能发生改变,D项错误。
5.【答案】A
【解析】马和驴杂交的后代骡子是不育的二倍体,而雄蜂是可育的单倍体,A正确;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植株高度不育,无果实,B错误;肺炎双球菌和转基因技术的遗传学原理都是基因重组,C错误;三倍体无子西瓜高度不育的原因是细胞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D错误。
6.【答案】C
【解析】获得能产生人胰岛素的大肠杆菌的过程属于基因工程,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A错误;非同源染色体片段之间局部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不是基因重组,B错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C正确;发生在水稻花药中的变异比发生在根尖内的变异更容易遗传给后代,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水稻根尖内不能发生基因重组,D错误。
7.【答案】C
【解析】人工诱变能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X射线是引起突变的物理因素,因此,X射线照射处理后基因突变频率高于自发突变,A正确;染色体结构变异可通过显微镜观察到,因此,通过观察白花植株的染色体组型可判断是否为猜测二或猜测一,B正确;若为猜测一,则白花植株也未必是纯合子,因为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因此,自交后代不一定是白花,C错误;若为猜测二,由于白花植株的出现是染色体结构缺失引起的,因此,即使照射 X 射线,其后代也不会出现紫花植株,因为相关片段已经缺失,D正确。
8.【答案】B
【解析】从图中看出一个DdTt的精原细胞产生了DT,Dt,dT和dt四种精子,而正常的减数分裂只能产生四个两种类型的精子,所以最可能的原因是这个精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体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产生四种精子。
9.【答案】A
【解析】优生措施是要禁止近亲结婚,A错误;婚前检查属于优生措施,B正确;提倡适龄生育属于优生措施,C正确;遗传咨询属于优生措施,D正确。
10.【答案】C
【解析】有性生殖的生物生殖细胞中所含染色体组数是其体细胞染色体组数的一半,不一定就是一个染色体组,如小麦(六倍体)生殖细胞中含三个染色体组,A错误;与二倍体植株相比,多倍体的植株通常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营养物质的含量有所增加而非营养成分种类增多,B错误;基因组成为AaD的生物可能是AaXDY,为二倍体雄性个体,C正确;蜜蜂中的雄蜂体内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可育,D错误。
11.【答案】C
【解析】基因突变是指由于基因内部核酸分子上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发生改变的现象或过程,DNA分子上碱基对的缺失、增加或替换都可以引起核苷酸序列的变化,因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重组是指具有不同遗传性状的雌、雄个体进行有性生殖时,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导致后代不同于亲本类型的现象或过程,包括同源染色体之间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双亲生了一个白化病的孩子是由于含有白化基因的雌雄配子结合引起的,而基因重组是指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A错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常导致基因重组,B错误;培育中国黑白花牛是杂交育种,转基因棉花利用了体外DNA重组技术,都属于基因重组,C正确;基因突变是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不改变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D错误。
12.【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花药离体培养法属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A项正确;花粉、单倍体和二倍体植株都含有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都具有全能性,B项正确;二倍体番茄的花粉发育而来的单倍植株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在生殖细胞形成时,染色体不能联会,因而不能正常进行减数分裂,不能形成可育的生殖细胞,C项错误;若花粉基因型为a,则二倍体植株体细胞在经过间期的复制后,基因型可能是aaaa,D项正确。
13.【答案】B
【解析】杂交育种中,若所需优良性状为隐性性状,则出现所需性状后即可直接留种,不需要连续自交,A错误;单倍体育种的过程是:先花药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再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可见单倍体育种是利用单倍体作为中间环节产生具有优良性状的可育纯合子的方法,B正确;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和多害少利性等,因此诱变育种不能避免育种的盲目性,C错误;转基因技术人为地增加了生物变异的范围,实现种间遗传物质的交换,D错误。
14.【答案】A
15.【答案】D
【解析】玉米(2n=20)雌雄同株异花,即含有10对同源染色体,所以正常体细胞中有10种不同形态的染色体,A正确;玉米K的产生涉及到的变异类型有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没有基因重组,B正确;假设同源染色体均两两配对,K(Hhhh)产生的雄配子种类和比例是Hh∶hh=1∶1,C正确;若用雄性不育(tt)与雄性可育(T_)杂交,后代必出现雄性可育,D错误。
16.【答案】D
【解析】近亲结婚会增大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抗维生素佝偻病是伴X显性遗传病,所以近亲结婚不影响该病的发病率,A正确;畸形胎常在早孕期形成,B正确;在患者后代中,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低于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C正确;遗传咨询的基本程序的第一步是病情诊断,D错误。
17.【答案】B
【解析】单基因遗传病指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A错误;题意显示患有该病的个体在4岁前死亡,显然该病的致病基因是通过杂合子在亲子代之间传递,B正确;该病携带者不发病是因为显性基因控制产生的相关酶活性正常,因而表现正常,C错误;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能在一定程度上以减少该遗传病患儿出生,D错误。
18.【答案】C
【解析】本题结合系谱图,主要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首先推出甲、乙两病的遗传方式,然后写出所需要的基因型,同时能利用基因频率反推基因型频率,最后利用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进行相关概率计算,较为综合。由分析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Ⅱ-3患甲乙两病,且有正常的姐姐,故其父亲Ⅰ-2的基因型为AaXBY,Ⅱ-2不患甲病,其儿子Ⅲ-1只患甲病,基因型为AaXBY,与Ⅰ-2的基因型相同,Ⅲ-1患甲病的致病基因来自其父亲Ⅱ-3,最终一定来自Ⅰ-2,B正确;Ⅲ-3正常,基因型为aaXBY,Ⅲ-6患甲病,而有一个两病皆患的哥哥,所以Ⅱ-4、Ⅱ-5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AaXBY,Ⅲ-6关于甲病的基因型为1/3AA、2/3Aa,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1/2XBXB、1/2XBXb,Ⅲ-3与Ⅲ-6婚配,生一个两病皆患男孩的概率为(1-2/3×1/2)×(1/2×1/4)=1/12,C错误;人群中甲病的发病率为19%,即AA+Aa=19%,aa=81%,故a的频率=90%,则A的频率=10%,故AA占10%×10%=1%,Aa占2×10%×90%=18%,故人群中患甲病的个体中,AA占1%÷(1%+18%)=1/19,Aa占18/19,Ⅲ-4的基因型为AaXBXb,与人群中只患甲病的个体婚配,生一个正常女孩(aaXBX−)的概率为18/19×1/4×1/2=9/76,D正确。
1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相关知识,需明确基因突变产生原因及其特点。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A错误;甲患者珠蛋白β链第17、18氨基酸缺失说明甲患者基因中碱基对连续缺失,导致相应氨基酸缺失,B错误;乙患者β-珠蛋白基因中发生了一个碱基对的替换,突变位点后碱基对序列不发生改变,C错误;通过基因测序,能够确定基因碱基序列,从而判断是否为携带者或患者,D正确。
20.【答案】C
【解析】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利害是相对的,有害突变也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A错误;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若为可遗传变异的范畴,则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B错误;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从而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正确;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错误。
21.【答案】D
【解析】种群的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A错误;不同地雀种群的基因频率的变化是不同的,B错误;自然选择是造成地雀进化的动力,C错误;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地雀个体影响其种群的基因频率,D正确。
22.【答案】B
【解析】种间竞争的优势与劣势关系由不同物种对自然的适应能力决定,所以还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正确;遗传漂变是基因频率的随机波动,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抗虫棉会对棉铃虫进行选择,淘汰掉不抗毒蛋白的个体,使抗毒蛋白基因频率升高,C正确;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也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过程,D正确。
23.【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影响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有不随机交配、自然选择、遗传漂变和迁移等,因此环境条件稳定所时,种群基因频率也会发生改变,A项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而不可遗传变异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项正确;同一环境中往往存在很多不同物种,它们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C项正确;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而地理隔离也能够种群间基因的交流,因此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不意味着新物种形成,D项正确。
24.【答案】A
【解析】多倍体生物形成后,若它与原物种之间能够进行杂交,并产生后代,若产生的后代可育,则与原物种没有形成生殖隔离,它不是一个新物种;若产生的后代不可育,则与原物种存在生殖隔离,它是一个新物种,A错误;外来物种会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锐减,所以外来入侵物种与本地物种间的选择过程能改变该地物种进化的速度和方向,B正确;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是进化性变化的主要机制,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繁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C正确;若存在致死或其他情况,大的随机交配的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也可能改变,D正确。
25.【答案】C
【解析】树上的绿色蜥蜴种群中不一定产生了新的基因,但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发生了变化,A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褐色蜥蜴的入侵改变了绿色蜥蜴的生活方式,可能改变了绿色蜥蜴种群的基因频率,C正确;褐色蜥蜴的入侵导致绿色变色蜥种群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产生了生殖隔离,D错误。
26.【答案】(1)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2)增添 缺失 染色体 可见
(3)等位基因 基因重组 随机
27.【答案】(1)基因突变频率较低,而且具有不定向性
(2) 三 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幼苗
(3) 遗传物质都是DNA,都使用同一套遗传密码,都遵循中心法则
【解析】分析题图:②③④表示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②⑤⑥是单倍体育种,其中⑤是花药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的过程,⑥是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过程,常用秋水仙素处理;①表示人工诱变,属于诱变育种。(1)因为基因突变频率较低,而且具有不定向性,故最难获得目的品种的是诱变育种。(2)②③④表示杂交育种,过程较繁琐,最早要在子三代中才能分离得到AABB植株,通过②⑤⑥单倍体育种过程可快速完成育种,其育种原理分别是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⑥是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过程,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幼苗。(3)细菌的基因能在郁金香中表达的原因是遗传物质都是DNA,都使用同一套遗传密码,都遵循中心法则。
28.【答案】(1)无同源染色体,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 42 营养物质含量高、茎秆粗壮
(2)秋水仙素处理
(3)甲、乙两个品种杂交,F1自交,选取F2中既抗病又抗倒伏、且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
【解析】(1)杂种一是一粒小麦和斯氏麦草杂交的产物,细胞内含有一粒小麦和斯氏麦草各一个染色体组,所以细胞内不含同源染色体,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因此高度不育;普通小麦含有6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有7条染色体,所以体细胞有42条染色体;多倍体植株通常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2)人工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加倍可以采用秋水仙素处理。(3)为获得稳定遗传的抗病抗倒伏的小麦,可以利用杂交育种,设计思路如下:将甲和乙两品种杂交获得F1,将F1植株进行自交,选取F2中既抗病又抗倒伏的、且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即为稳定遗传的抗病又抗倒伏的植株。
29.【答案】(1)诱变育种 不定向性 一
(2)1/6
(3)实验思路:选择甲、乙后代的无叶舌突变株进行单株杂交,统计F1的表现型及比例
实验结果:若F1全为无叶舌突变株,则甲乙两株叶舌突变是由于同一对基因突变引起的;若F1全为正常叶舌植株,则甲乙两株叶舌突变是由于不同对基因突变引起的
【解析】(1)由题意知,常叶舌的小麦纯系种子为材料,进行辐射处理,属于诱变育种,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和低频性特点,因此诱变育种需要处理大量的实验材料才也可能获得所需要的性状;甲、乙植株是有舌叶,自交后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符合一对等位基因的分离定律,也说明甲、乙有舌性状的相关基因型为杂合子,故可知甲、乙突变性状的出现是由一个基因发生突变所致。(2)甲植株后代的基因型是AA∶Aa∶aa=1∶2∶1,正常植株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2∶1,所授花粉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1∶1,因此甲株的后代种植在一起,让其随机传粉,只收获正常株上所结的种子,若每株的授粉率和结籽率相同,则其中无叶舌突变类型的比例为aa=1/3×1/2=1/6。(3)要解决题中的问题,设计实验为:让甲、乙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然后观察后代的性状表现,若植株如果甲乙两株叶舌突变是发生在一对基因上,则甲、乙后代中无舌叶的基因型是aa,杂交后代都是aa,表现为无舌叶。如果甲乙两株叶舌突变是发生在两对基因上,则甲、乙后代中无舌叶的基因型是aaBB、AAbb,杂交后代的基因型是AaBb,都表现为有舌叶。
30.【答案】(1)消费者 自然选择(或“协同进化”)
(2)外来花粉的干扰 无传粉者(或“传粉昆虫减少”) 同型花柱的花结实率较高,二型花柱的花结实率明显低或不结实 自花传粉
(3)异花传粉 遗传(或“基因”) 同型花柱报春花主要为自花传粉,在传粉昆虫减少条件下结实率更高,有利于繁殖
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关于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位置的改变不会导致性状改变
B.从根本上说没有突变,进化不可能发生
C.基因重组可以产生新的基因
D.高茎豌豆产生矮茎子代属于基因重组
2.某闭花授粉植物,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Bb,在一定剂量的射线处理下,子一代中出现白花植株,这种现象的出现不可能是
A.基因突变 B.染色体变异 C.基因分离 D.基因重组
3.下列关于生物的变异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杂交育种都需要经过纯合化的过程
B.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可发生基因重组
C.基因突变可发生在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
D.三倍体无籽西瓜的性状为不可遗传变异
4.某二倍体植物基因A1中插入了一个碱基对后形成基因A2,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该变异可能导致翻译过程提前终止
B.正常情况下A1和A2可存在于同一个配子中
C.利用光学显微镜可观测到A1的长度较A2短
D.该个体的子代中遗传信息不会发生改变
5.下列关于变异和育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马和驴杂交的后代骡子是不育的二倍体,而雄蜂是可育的单倍体
B.二倍体植物的花药离体培养能得到叶片和果实较小的单倍体植株
C.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转基因技术的遗传学原理不同
D.三倍体无子西瓜高度不育的原因是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但其无籽性状可以遗传
6.下列有关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A.获得能产生人胰岛素的大肠杆菌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B.非同源染色体片段之间局部交换可导致基因重组
C.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也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D.发生在水稻根尖内的基因重组比发生在花药中的更容易遗传给后代
7.经X射线照射的某紫花植株(AA)群体,发现一株植株后代出现了几株白花植株。现对白花植株出现的原因有以下两种猜测:
猜测一:X射线引起基因突变,从而导致后代出现了白花植株
猜测二:X射线引起染色体结构缺失,从而导致后代出现了白花植株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X射线照射处理为人工诱变,突变频率高于自发突变
B.可通过观察白花植株的染色体组型判断何种猜测正确
C.若为猜测一,则白花植株自交后代一定是白花
D.若为猜测二,则对白花植株照射X射线,其后代不会出现紫花植株
8.一个基因型为DdTt的精原细胞产生了四个精细胞,其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见下图。导致该结果最可能的原因是
A.基因突变 B.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C.染色体变异 D.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9.下列不属于优生的措施的是
A.近亲结婚 B.婚前检查 C.适龄生育 D.遗传咨询
10.下面关于染色体组及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就是一个染色体组
B.多倍体植株营养器官大、营养成分种类多
C.基因组成为AaD的生物可能是二倍体
D.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高度不育
11.下列关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双亲生了一个白化病的孩子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B.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常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C.培育中国黑白花牛与转基因棉花的变异都属于基因重组
D.基因突变指的是基因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12.某科技小组将二倍体番茄植株的花粉按下图所示的程序进行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由花粉获得单倍体植株必须通过植物组织培养
B.花粉、单倍体和二倍体植株的体细胞都具有全能性
C.单倍体植株因为其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联会紊乱而高度不孕
D.若花粉基因型为a,则二倍体植株体细胞的基因型可能为aaaa
13.下列关于各种育种方法或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A.杂交育种中出现所需性状后必须连续自交,直至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
B.单倍体育种是利用单倍体作为中间环节产生具有优良性状的可育纯合子的方法
C.通过诱变育种,可以有目的地定向获得新品种
D.转基因技术人为地增加了生物变异的范围,实现种内遗传物质的交换
14.蜜蜂的蜂王和工蜂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雄蜂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体细胞中有16条染色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雄蜂是单倍体,高度不育
B.精细胞中含有16条染色体
C.卵细胞中含有控制蜜蜂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
D.蜂王体细胞中含有16种形态各不相同的染色体
15.玉米(2n=20)雌雄同株异花,雄性可育基因T对雄性不育基因t显性。在基因型为hh的玉米地里,偶然出现一株基因型为Hhhh的四倍体可育植株(K)。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玉米正常体细胞中有10种不同形态的染色体
B.玉米K的产生涉及到的变异类型有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
C.假设同源染色体均两两配对,K产生的雄配子种类和比例是Hh∶hh=1∶1
D.若用雄性不育与雄性可育杂交,后代必出现雄性不育
16.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近亲结婚不影响抗维生素佝偻病的发病率
B.畸形胎常在早孕期形成
C.在患者后代中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单基因遗传病
D.遗传咨询的基本程序的第一步是系谱分析
17.神经节苷脂沉积病是一种常染色体单基因隐性遗传病,患者体内的一种酶完全没有活性,通常在4岁之前死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单基因遗传病指由单个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B.该病的致病基因通过杂合子在亲子代之间传递
C.该病携带者不发病是因为显性基因抑制了隐性基因的表达
D.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就可以杜绝该遗传病患儿出生
18.下图为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某遗传家系图,家系中无基因突变发生。人群中甲病的发病率为19%,Ⅱ3个体的细胞中最多含有2个乙病致病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Ⅲ1的基因型与I2相同,Ⅲ1的致病基因一定来自I2
C.Ⅲ3与Ⅲ6婚配,生一个两病皆患男孩的概率为1/24
D.Ⅲ4与人群中只患甲病的个体婚配,生一个正常女孩的概率为9/76
19.人类β-地中海贫血症是一种由β-珠蛋白基因突变引起的单基因遗传病,该基因存在多种突变类型。甲患者珠蛋白β链第17、18氨基酸缺失;乙患者β-珠蛋白基因中发生了一个碱基对的替换,导致β链缩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患者基因的改变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定向性
B.甲患者β链氨基酸缺失是基因中碱基对不连续的缺失所致
C.乙患者基因突变位点之后的碱基序列都发生了改变
D.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可以诊断该病携带者和患者
20.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都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
C.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从而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生物种群的基因库发生改变即发生了适应性进化
21.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生活着13种地雀,这些地雀的喙差别很大,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经研究推测,这些地雀的共同祖先来自南美洲大陆,来到加拉帕戈斯群岛后,因不同岛上的生存环境不同,地雀的鸟喙出现了显著差异。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13种地雀的全部基因构成了地雀种群的基因库
B.不同地雀种群的基因频率的变化是相同的
C.鸟喙大小的差异是造成地雀进化的动力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地雀个体影响其种群的基因频率
22.下列叙述中不符合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A.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可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遗传漂变导致基因频率改变是自然选择的具体表现
C.农田中广泛栽种抗虫棉会使棉铃虫抗毒蛋白基因频率升高
D.自然选择是进化性变化的主要机制,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过程
2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基因频率就不会发生变化
B.不是所有的变异都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C.同一环境中往往存在很多不同物种,它们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
D.隔离的实质是阻断基因交流,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不意味着新物种形成
24.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多倍体生物形成后,若它与原物种之间能够进行杂交,并产生后代,则它不是一个新物种
B.外来入侵物种与本地物种间的选择过程能改变该地物种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C.在自然种群中,若不同性状个体间存活率和繁殖率出现了差异,自然选择就发生作用
D.根据哈迪一温伯格定律,大的随机交配的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也可能改变
25.在某岛上,本来只居住着一类栖息于低矮、粗糙树干上的绿安乐蜥。棕安乐蜥入侵后,占据了低矮的树干,绿安乐蜥都转移到高处的树枝上。15年后,绿安乐蜥拥有了更大的足垫,足垫上有更多具粘着性、附带刚毛的鳞,使其更好地在高处狭窄、光滑的树枝上生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树上的绿安乐蜥种群中一定产生了新的基因
B.棕安乐蜥的入侵决定了绿安乐蜥变异的方向
C.棕安乐蜥的入侵是绿安乐蜥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重要原因
D.足垫的变化说明绿安乐蜥经过进化已经形成了新的物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26.(10分)可遗传变异为生物的遗传多样性提供了内在保障。请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对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而言,可遗传变异的类型包括______、______和染色体变异。
(2)基因突变涉及的碱基对数量较少且位于基因内部,变化类型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替换。染色体变异,既可发生以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变异,也可发生以________为单位的变异,涉及碱基数量较多,显微镜下________(填“可见”或“不可见”)。
(3)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生了新的__________,而有性生殖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使配子的基因型更加多样,再加上受精过程中精卵结合的________性,必然导致同一双亲的后代呈现多样性。
27.(10分)郁金香有高秆黄花(AAbb)和矮秆红花(aaBB)两个品种,某园艺师欲培育出新品种高秆红花(AABB),可采用如图所示的育种流程。回答以下问题:
(1)最难获得目的品种的是方法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育种②③④过程较繁琐,最早在子_____代中能分离得到AABB植株,通过②⑤⑥过程可快速完成育种,其育种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其中⑥过程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3)若想郁金香获得抗虫性状,可将苏云金杆菌的抗虫基因导入。细菌的基因能在郁金香中表达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28.(10分)普通小麦是目前世界各地栽培的重要粮食作物。普通小麦的形成包括不同物种杂交和染色体加倍过程,如图所示(其中A、B、D分别代表不同物种的一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均含7条染色体)。在此基础上,人们又通过杂交育种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回答下列问题:
(1)在普通小麦的形成过程中,杂种一是高度不育的,原因是________。已知普通小麦是杂种二染色体加倍形成的多倍体,普通小麦体细胞中有__________条染色体。一般来说,与二倍体相比,多倍体的优点是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2)若要用人工方法使植物细胞染色体加倍,可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答出1点即可)。
(3)现有甲、乙两个普通小麦品种(纯合体),甲的表现型是抗病易倒伏,乙的表现型是易感病抗倒伏。若要以甲、乙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获得抗病抗倒伏且稳定遗传的新品种,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
29.(10分)以一个有正常叶舌的小麦纯系种子为材料,进行辐射处理。处理后将种子单独隔离种植,发现其中有两株(甲、乙)的后代分离出无叶舌突变株,且正常株与突变株的分离比例均接近3∶1,这些叶舌突变型都能真实遗传。请回答:
(1)辐射处理正常叶舌的小麦纯系种子,其后代分离出无叶舌突变株,该育种方式是____________。该过程需要用到大量的种子,其原因是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_和低频性。甲和乙的后代均出现3∶1的分离比,表明辐射处理最可能导致甲、乙中各有_______(填“一”、“二”或“多”)个基因发生突变。
(2)将甲株的后代种植在一起,让其随机传粉,只收获正常株上所结的种子,若每株的授粉率和结籽率相同,则其中无叶舌突变类型的比例为___________。
(3)从甲、乙及其后代中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杂交实验探究甲、乙两株叶舌突变株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同一对基因发生突变引起的还是不同对的基因发生突变引起的。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10分)草本植物报春花多数为二型花柱,少数为同型花柱(如图1所示)。花药的位置明显低于柱头的为长柱型花;柱头位置明显低于花药的为短柱型花。同型花柱的花中,花药与柱头高度相近。
(1)熊蜂、蝴蝶和天蛾等昆虫为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它们的喙细而长,在吸食花简底部花蜜的同时,也起到帮助报春花传粉的作用,这是长期_________的结果。
(2)研究发现,随着海拔高度增加,高山上环境温度降低,传粉昆虫减少,同型花柱的花比例增大。为研究上述现象,科研人员进行模拟实验,处理及结果如图2所示。
①本实验中,套袋处理可以防止_______,模拟了高山上____________的条件。
②据图可知,套袋处理后_________,推测同型花柱报春花传粉方式主要为________(填“自花传粉”或“异花传粉”)。
(3)结合图1和图2分析,二型花柱的花主要传粉方式为________,这种传粉方式虽然有利于增加报春花的___________多样性,但________,因而髙海拔环境下同型花柱的花比例增大。
答 案
1.【答案】B
【解析】基因位置的改变会导致性状改变,如易位或倒位引起的基因位置的改变,A错误;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正确;基因重组可产生新的基因组合,不会产生新的基因,C错误;高茎豌豆产生矮茎子代,属于性状分离,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B。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的原因和时间,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基因重组的类型。分析题干信息“在一定剂量的射线处理下”,说明该植株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子一代中出现白花(bb)植株,A不符合题意;分析题干信息“在一定剂量的射线处理下”,说明生物可能发生染色体变异,使子一代中出现白花植株,B不符合题意;分析题干信息“某闭花授粉植物,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Bb”,若发生基因分离,自交后代会出现隐性性状,C不符合题意;基因重组包括交叉互换和基因的自由组合,是原有性状的组合,不可能产生新性状,D符合题意。
3.【答案】C
【解析】杂交育种不一定需要经过纯合化的过程,如所需优良性状为隐性性状,其一旦出现即可留种,不需要再经过纯合化过程,A错误;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中细胞通过有丝分裂方式增殖,不会发生基因重组,B错误;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其可发生在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C正确;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采用的是多倍体育种方法,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D错误。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基因突变可能会导致该位置的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从而导致翻译过程提取终止,A项正确;突变后产生的基因A2是基因A1的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分离,因此同一个配子中只有等位基因中之一,B项错误;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但是不能观察到基因的长短,C项错误;基因突变若发生在配子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所以后代遗传信息可能发生改变,D项错误。
5.【答案】A
【解析】马和驴杂交的后代骡子是不育的二倍体,而雄蜂是可育的单倍体,A正确;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植株高度不育,无果实,B错误;肺炎双球菌和转基因技术的遗传学原理都是基因重组,C错误;三倍体无子西瓜高度不育的原因是细胞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D错误。
6.【答案】C
【解析】获得能产生人胰岛素的大肠杆菌的过程属于基因工程,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A错误;非同源染色体片段之间局部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不是基因重组,B错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C正确;发生在水稻花药中的变异比发生在根尖内的变异更容易遗传给后代,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水稻根尖内不能发生基因重组,D错误。
7.【答案】C
【解析】人工诱变能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X射线是引起突变的物理因素,因此,X射线照射处理后基因突变频率高于自发突变,A正确;染色体结构变异可通过显微镜观察到,因此,通过观察白花植株的染色体组型可判断是否为猜测二或猜测一,B正确;若为猜测一,则白花植株也未必是纯合子,因为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因此,自交后代不一定是白花,C错误;若为猜测二,由于白花植株的出现是染色体结构缺失引起的,因此,即使照射 X 射线,其后代也不会出现紫花植株,因为相关片段已经缺失,D正确。
8.【答案】B
【解析】从图中看出一个DdTt的精原细胞产生了DT,Dt,dT和dt四种精子,而正常的减数分裂只能产生四个两种类型的精子,所以最可能的原因是这个精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体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产生四种精子。
9.【答案】A
【解析】优生措施是要禁止近亲结婚,A错误;婚前检查属于优生措施,B正确;提倡适龄生育属于优生措施,C正确;遗传咨询属于优生措施,D正确。
10.【答案】C
【解析】有性生殖的生物生殖细胞中所含染色体组数是其体细胞染色体组数的一半,不一定就是一个染色体组,如小麦(六倍体)生殖细胞中含三个染色体组,A错误;与二倍体植株相比,多倍体的植株通常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营养物质的含量有所增加而非营养成分种类增多,B错误;基因组成为AaD的生物可能是AaXDY,为二倍体雄性个体,C正确;蜜蜂中的雄蜂体内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可育,D错误。
11.【答案】C
【解析】基因突变是指由于基因内部核酸分子上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发生改变的现象或过程,DNA分子上碱基对的缺失、增加或替换都可以引起核苷酸序列的变化,因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重组是指具有不同遗传性状的雌、雄个体进行有性生殖时,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导致后代不同于亲本类型的现象或过程,包括同源染色体之间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双亲生了一个白化病的孩子是由于含有白化基因的雌雄配子结合引起的,而基因重组是指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A错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常导致基因重组,B错误;培育中国黑白花牛是杂交育种,转基因棉花利用了体外DNA重组技术,都属于基因重组,C正确;基因突变是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不改变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D错误。
12.【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花药离体培养法属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A项正确;花粉、单倍体和二倍体植株都含有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都具有全能性,B项正确;二倍体番茄的花粉发育而来的单倍植株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在生殖细胞形成时,染色体不能联会,因而不能正常进行减数分裂,不能形成可育的生殖细胞,C项错误;若花粉基因型为a,则二倍体植株体细胞在经过间期的复制后,基因型可能是aaaa,D项正确。
13.【答案】B
【解析】杂交育种中,若所需优良性状为隐性性状,则出现所需性状后即可直接留种,不需要连续自交,A错误;单倍体育种的过程是:先花药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再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可见单倍体育种是利用单倍体作为中间环节产生具有优良性状的可育纯合子的方法,B正确;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和多害少利性等,因此诱变育种不能避免育种的盲目性,C错误;转基因技术人为地增加了生物变异的范围,实现种间遗传物质的交换,D错误。
14.【答案】A
15.【答案】D
【解析】玉米(2n=20)雌雄同株异花,即含有10对同源染色体,所以正常体细胞中有10种不同形态的染色体,A正确;玉米K的产生涉及到的变异类型有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没有基因重组,B正确;假设同源染色体均两两配对,K(Hhhh)产生的雄配子种类和比例是Hh∶hh=1∶1,C正确;若用雄性不育(tt)与雄性可育(T_)杂交,后代必出现雄性可育,D错误。
16.【答案】D
【解析】近亲结婚会增大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抗维生素佝偻病是伴X显性遗传病,所以近亲结婚不影响该病的发病率,A正确;畸形胎常在早孕期形成,B正确;在患者后代中,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低于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C正确;遗传咨询的基本程序的第一步是病情诊断,D错误。
17.【答案】B
【解析】单基因遗传病指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A错误;题意显示患有该病的个体在4岁前死亡,显然该病的致病基因是通过杂合子在亲子代之间传递,B正确;该病携带者不发病是因为显性基因控制产生的相关酶活性正常,因而表现正常,C错误;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能在一定程度上以减少该遗传病患儿出生,D错误。
18.【答案】C
【解析】本题结合系谱图,主要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首先推出甲、乙两病的遗传方式,然后写出所需要的基因型,同时能利用基因频率反推基因型频率,最后利用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进行相关概率计算,较为综合。由分析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Ⅱ-3患甲乙两病,且有正常的姐姐,故其父亲Ⅰ-2的基因型为AaXBY,Ⅱ-2不患甲病,其儿子Ⅲ-1只患甲病,基因型为AaXBY,与Ⅰ-2的基因型相同,Ⅲ-1患甲病的致病基因来自其父亲Ⅱ-3,最终一定来自Ⅰ-2,B正确;Ⅲ-3正常,基因型为aaXBY,Ⅲ-6患甲病,而有一个两病皆患的哥哥,所以Ⅱ-4、Ⅱ-5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AaXBY,Ⅲ-6关于甲病的基因型为1/3AA、2/3Aa,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1/2XBXB、1/2XBXb,Ⅲ-3与Ⅲ-6婚配,生一个两病皆患男孩的概率为(1-2/3×1/2)×(1/2×1/4)=1/12,C错误;人群中甲病的发病率为19%,即AA+Aa=19%,aa=81%,故a的频率=90%,则A的频率=10%,故AA占10%×10%=1%,Aa占2×10%×90%=18%,故人群中患甲病的个体中,AA占1%÷(1%+18%)=1/19,Aa占18/19,Ⅲ-4的基因型为AaXBXb,与人群中只患甲病的个体婚配,生一个正常女孩(aaXBX−)的概率为18/19×1/4×1/2=9/76,D正确。
1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相关知识,需明确基因突变产生原因及其特点。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A错误;甲患者珠蛋白β链第17、18氨基酸缺失说明甲患者基因中碱基对连续缺失,导致相应氨基酸缺失,B错误;乙患者β-珠蛋白基因中发生了一个碱基对的替换,突变位点后碱基对序列不发生改变,C错误;通过基因测序,能够确定基因碱基序列,从而判断是否为携带者或患者,D正确。
20.【答案】C
【解析】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利害是相对的,有害突变也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A错误;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若为可遗传变异的范畴,则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B错误;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从而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正确;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错误。
21.【答案】D
【解析】种群的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A错误;不同地雀种群的基因频率的变化是不同的,B错误;自然选择是造成地雀进化的动力,C错误;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地雀个体影响其种群的基因频率,D正确。
22.【答案】B
【解析】种间竞争的优势与劣势关系由不同物种对自然的适应能力决定,所以还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正确;遗传漂变是基因频率的随机波动,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抗虫棉会对棉铃虫进行选择,淘汰掉不抗毒蛋白的个体,使抗毒蛋白基因频率升高,C正确;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也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过程,D正确。
23.【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影响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有不随机交配、自然选择、遗传漂变和迁移等,因此环境条件稳定所时,种群基因频率也会发生改变,A项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而不可遗传变异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项正确;同一环境中往往存在很多不同物种,它们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C项正确;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而地理隔离也能够种群间基因的交流,因此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不意味着新物种形成,D项正确。
24.【答案】A
【解析】多倍体生物形成后,若它与原物种之间能够进行杂交,并产生后代,若产生的后代可育,则与原物种没有形成生殖隔离,它不是一个新物种;若产生的后代不可育,则与原物种存在生殖隔离,它是一个新物种,A错误;外来物种会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锐减,所以外来入侵物种与本地物种间的选择过程能改变该地物种进化的速度和方向,B正确;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是进化性变化的主要机制,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繁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C正确;若存在致死或其他情况,大的随机交配的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也可能改变,D正确。
25.【答案】C
【解析】树上的绿色蜥蜴种群中不一定产生了新的基因,但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发生了变化,A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褐色蜥蜴的入侵改变了绿色蜥蜴的生活方式,可能改变了绿色蜥蜴种群的基因频率,C正确;褐色蜥蜴的入侵导致绿色变色蜥种群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产生了生殖隔离,D错误。
26.【答案】(1)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2)增添 缺失 染色体 可见
(3)等位基因 基因重组 随机
27.【答案】(1)基因突变频率较低,而且具有不定向性
(2) 三 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幼苗
(3) 遗传物质都是DNA,都使用同一套遗传密码,都遵循中心法则
【解析】分析题图:②③④表示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②⑤⑥是单倍体育种,其中⑤是花药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的过程,⑥是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过程,常用秋水仙素处理;①表示人工诱变,属于诱变育种。(1)因为基因突变频率较低,而且具有不定向性,故最难获得目的品种的是诱变育种。(2)②③④表示杂交育种,过程较繁琐,最早要在子三代中才能分离得到AABB植株,通过②⑤⑥单倍体育种过程可快速完成育种,其育种原理分别是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⑥是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过程,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幼苗。(3)细菌的基因能在郁金香中表达的原因是遗传物质都是DNA,都使用同一套遗传密码,都遵循中心法则。
28.【答案】(1)无同源染色体,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 42 营养物质含量高、茎秆粗壮
(2)秋水仙素处理
(3)甲、乙两个品种杂交,F1自交,选取F2中既抗病又抗倒伏、且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
【解析】(1)杂种一是一粒小麦和斯氏麦草杂交的产物,细胞内含有一粒小麦和斯氏麦草各一个染色体组,所以细胞内不含同源染色体,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因此高度不育;普通小麦含有6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有7条染色体,所以体细胞有42条染色体;多倍体植株通常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2)人工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加倍可以采用秋水仙素处理。(3)为获得稳定遗传的抗病抗倒伏的小麦,可以利用杂交育种,设计思路如下:将甲和乙两品种杂交获得F1,将F1植株进行自交,选取F2中既抗病又抗倒伏的、且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即为稳定遗传的抗病又抗倒伏的植株。
29.【答案】(1)诱变育种 不定向性 一
(2)1/6
(3)实验思路:选择甲、乙后代的无叶舌突变株进行单株杂交,统计F1的表现型及比例
实验结果:若F1全为无叶舌突变株,则甲乙两株叶舌突变是由于同一对基因突变引起的;若F1全为正常叶舌植株,则甲乙两株叶舌突变是由于不同对基因突变引起的
【解析】(1)由题意知,常叶舌的小麦纯系种子为材料,进行辐射处理,属于诱变育种,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和低频性特点,因此诱变育种需要处理大量的实验材料才也可能获得所需要的性状;甲、乙植株是有舌叶,自交后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符合一对等位基因的分离定律,也说明甲、乙有舌性状的相关基因型为杂合子,故可知甲、乙突变性状的出现是由一个基因发生突变所致。(2)甲植株后代的基因型是AA∶Aa∶aa=1∶2∶1,正常植株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2∶1,所授花粉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1∶1,因此甲株的后代种植在一起,让其随机传粉,只收获正常株上所结的种子,若每株的授粉率和结籽率相同,则其中无叶舌突变类型的比例为aa=1/3×1/2=1/6。(3)要解决题中的问题,设计实验为:让甲、乙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然后观察后代的性状表现,若植株如果甲乙两株叶舌突变是发生在一对基因上,则甲、乙后代中无舌叶的基因型是aa,杂交后代都是aa,表现为无舌叶。如果甲乙两株叶舌突变是发生在两对基因上,则甲、乙后代中无舌叶的基因型是aaBB、AAbb,杂交后代的基因型是AaBb,都表现为有舌叶。
30.【答案】(1)消费者 自然选择(或“协同进化”)
(2)外来花粉的干扰 无传粉者(或“传粉昆虫减少”) 同型花柱的花结实率较高,二型花柱的花结实率明显低或不结实 自花传粉
(3)异花传粉 遗传(或“基因”) 同型花柱报春花主要为自花传粉,在传粉昆虫减少条件下结实率更高,有利于繁殖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