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学习任务群设计4:欣赏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讲练(2025新版)人教统编版必修下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doc/images/p_f_2_p/16697576/1/1_1739307521739.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红楼梦》学习任务群设计4:欣赏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讲练(2025新版)人教统编版必修下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doc/images/p_f_2_p/16697576/1/2_1739307521739.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红楼梦》学习任务群设计4:欣赏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讲练(2025新版)人教统编版必修下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doc/images/p_f_2_p/16697576/1/3_1739307521739.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讲练(2025新版)人教统编版必修下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红楼梦》课后复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红楼梦》课后复习题,共19页。
欣赏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
【任务目标】
《红楼梦》中有很多水平很高、反映人物个性特征的诗词曲赋。如黛玉、宝钗、宝玉等人写的一组“白海棠诗”,就显露出人物的情趣和性格。小组合作,选择小说中某位人物,细读品味其诗词,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并撰写短评。还可以组织班级“《红楼梦》诗词朗诵鉴赏会”。
【品味“白海棠组诗”背后,众人不同的诗风与性格】
(一)薛宝钗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姻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诗词鉴赏】宝钗是封建阶级典型的大家闺秀,几乎到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地步。虽然小时也偷读过《西厢记》一类的书,但在人前绝不流露;听到黛玉行酒令时说出《西厢记》中的词语,立即在背后提出善意的告诫;大观园出了“绣春囊”事件,她立即借口母亲有病搬出大观园等等,都是她“珍重芳姿”的表现。她平日不爱花儿粉儿的,穿的也是半新不旧的衣服,这是她“洗出”“胭脂”的注脚”。“淡极始知花更艳”,表明她对自己内在和外在的美都充满了矜持和自信,第五回里说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即是旁证。
诗社社长李纨以为“要推宝钗这诗有身份”,这身份就是封建社会“淑女”的身份。宝钗既受了封建礼教深深的毒害,又用这种礼教去约束别人,并且自以为是在帮助人。她的悲剧就在于害己害人都不自觉。从本质上说,她不是恶人,更不是阴谋家,她的未来的遭遇也是值得同情的。
(二)林黛玉诗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抉,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诗词鉴赏】黛玉作诗与别人不同,别人都交卷了,黛玉还没作。李纨催她,她提笔一挥而就,掷给李纨等人,这就说明,黛玉才思敏捷,无人可及。而从内容上看,和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相反,黛玉是“半卷湘帘半掩门”,任性任情,并不特别珍视贵族小姐的身份。“碾冰为土玉为盆”,表明她玉洁冰清,目下无尘。她以白海棠自比,有梨花的洁白,有梅花的馨香。“月窟仙人”不就是“绛珠仙子”吗?在清冷的月窟里缝白色的缟衣,多么颓丧;在秋天的深闺里悄悄哭泣,又多么可怜。满腹的心事不能向任何人倾诉,只好在西风落叶的季节,凄凄凉凉地送走一个又一个寂寞的黄昏。
诗社众人看了黛玉的诗,“都道是这首为上”,李纨却说:“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宝钗)稿。”李纨的评价未必公允,但她的评论确也指出了林、薛二人诗的特点。所谓“风流别致”,就是构思新巧,潇洒通脱,所谓“含蓄浑厚”,就是温柔敦厚,哀而不伤。李纨从“大家闺秀”的标准来衡量,自然要把四平八稳的宝钗的诗评为第一了。只有最理解黛玉的宝玉理解了她的诗的内蕴,要求重新评价薛、林诗的高下,被李纨顶了回去。
(三)白海棠和韵二首
史湘云
其一
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
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欲离魂。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
却喜诗人吟不倦,肯令寂寞度朝昏?
其二
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
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
幽情欲向嫦娥诉,无那虚廊月色昏。
【诗词鉴赏】史湘云的第一首诗,一出手就不同凡响。她并不赞美海棠有多好。而是借神仙种突出海棠的非凡。神仙种自然是人间第一。好到什么程度?像蓝田的美玉,你说好不好?然后借霜娥、倩女突出海棠的神性。“秋阴”“雨渍”“何方雪”“隔夜痕”更借自然之景反衬海棠之美。而最能体现湘云性格的是最后一句:却喜诗人吟不倦,肯令寂寞度朝昏?
因为海棠的优秀品质,让当世之人称颂不绝,些许的寂寞也不那么煎熬,反而振作起来对生活充满期待。这是史湘云将自己比作白海棠。她感激这么些好姐妹与她精神共鸣。虽无父无母在家不自由,受欺负,也能甘之如饴地享受精神世界。全诗透着一股自傲、满足和感恩。这首诗读下来,就是一个词:洒脱!活出了自我。
第二首,史湘云以己喻人,反而有点调侃钗黛的意思。
“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是说薛宝钗随时就分,豁达大度。可惜冰清玉洁没人匹配,最终落得一生孤独。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是说林黛玉纠结于宝黛姻缘无法自拔的苦闷与彷徨。
史湘云说钗黛,反而衬托出她此时看淡姻缘宿命的洒脱。第二首海棠诗,史湘云基本将宝黛钗三人的悲剧结局作了一番“灰暗”的总结。借以反衬她自己“乐中悲”命运的悲情注脚。
史湘云的两首海棠诗。第一首是抒发性情,第二首是刻画女儿命运,都容易让人共鸣。
(四)咏白海棠
贾探春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诗词鉴赏】这首诗节奏明快,气韵生动,感情较为直白。
首联交待了季节、场景;颔联写海棠之白;颈联写海棠之柔;尾联写海棠与诗人融为一体。贾探春以白海棠自喻,既描绘了白海棠的仙姿,又抒写出自己的超凡脱俗的风范,同时也表达出对于无力扭转家族和个人命运的无奈。全诗节奏明快,气韵生动,感情较为直白,充斥着萧瑟之感。
【精练巩固】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①仙人②缝缟袂③,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咏白海棠
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注释】①月窟:月中仙境,月宫。②仙人:嫦娥。③缟袂:白绢做的衣服。
1.下列对林黛玉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待了海棠花生长的环境。“碾冰为土玉为盆”从侧面烘染白海棠的冰清玉洁,想象别致。
B.颔联写白海棠白净如梨蕊,且具有梅的精魂与风韵。“偷来”“借得”的说法,更增添了诗句的巧致。
C.颈联以月宫仙女缝制的白色舞衣作比喻,形容白海棠颜色的素白,而且形象地描绘了白海棠的形态。
D.尾联写看花人,“娇羞默默”“倦倚西风”,与首句的“半卷湘帘半掩门”相呼应,照应开头,结束全篇,结构完整。
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上两诗的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绘神各有不同,林诗别致,薛诗浑厚。
B.林诗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之“白”,较之薛诗的“洗出”,更突出“白”的鲜艳洁净。
C.林诗海棠“偷来”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她寄人篱下的情形和畏缩胆怯的性格。
D.林诗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薛诗则以冰雪喻白海棠冰清玉洁之魂。
3.这两首诗最大的特点是以花写人,托物言志。请分别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两人借花写出了自己怎样的性格特点?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唐多令
林黛玉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①。一团团、逐对成逑②。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临江仙
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注】①燕子楼,在今徐州市,唐朝张建封为其爱妾关盼盼所建。张死后,关盼盼独居此楼十多年。②逐对成速:形容柳絮与柳絮碰到时,粘在一起。“逑”即“球”。
4.下面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词“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透露出青春终将逝去的哀怨,完全契合黛玉的形象,与她曾自称“草木之人”巧妙照应。
B.薛词“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将苏轼词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翻出新意,把苏词中表达的情感作以逆转。
C.薛词“蜂围蝶阵乱纷纷”一句,以蜂蝶纷飞之状,来喻写柳絮四处飘飞、疏狂自得,着一“乱”字,尤其传神。
D.两首柳絮词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句句咏物,处处有“我”,物性我情,水乳交融,堪称咏物诗的上乘之作。
5.同是写柳絮,但两词却各有特色,请任选其一并结合整本书阅读《红楼梦》的相关内容,分析薛宝钗或林黛玉在境遇、性格方面的特点。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题一绝
曹雪芹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咏 菊
林黛玉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题一绝》是作者以自己的身份来写的唯一的一首诗。由于作者在书中对许多人物抱有同情心,所以说自己是饱含着“一把辛酸泪”来写这部著作的。
B.《自题一绝》中“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句,作者唯恐后人不知他的真实意图,全诗表达了作者难以直言又深怕为世俗所不解的苦闷心情。
C.《咏菊》颈联“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所题写的是作者面对着凌霜傲雪的菊花时那一瞬间的哀怨。
D.《咏菊》的尾联借写陶渊明歌咏菊花的高风亮节,暗示作者高洁的品格。
7.请比较这两首诗在内容情感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在表现手法方面的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咏白海棠①
贾宝玉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②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注】①此诗是在《红楼梦》第37回大观园诗社开社首次咏诗时贾宝玉所作。因此时恰好有人送入白海棠两盆,就此物吟诗,诗社遂命为“海棠社”。②太真,杨贵妃的号。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正面描写了秋海棠花洁白如雪的颜色和枝杈繁多、花团锦簇、掩映重门的形态。
B.颈联写晚上的雨水给秋海棠增添了一抹泪痕,早晨的风亦吹不散海棠花的愁绪。
C.尾联说海棠犹如佳人一般独自凭倚画栏,心绪安闲,静听远处的寒砧怨笛,安然挥别又一个黄昏。
D.全诗采用拟人等手法,套用“太真”“西子”“清砧”“怨笛”之类常见之词写花寄情,浅显易懂。
9.在颔联中,宝玉其实暗喻了和他关系最密切的两个人——薛宝钗和林黛玉。你认为哪一句暗喻宝钗,哪一句暗喻黛玉?理由是什么?请联系《红楼梦》的有关内容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咏螃蟹呈浙西从事①
【唐】皮日休
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
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
螃蟹咏
薛宝钗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②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注释】①此诗作于唐末动乱时期。当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作者本人曾参加黄巢起义军,做过黄巢政权的“翰林学士”。②皮里春秋:这里表示心机诡深。空黑黄:这里指花样再多也徒劳。
10.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咏螃蟹呈浙西从事》是七言绝句,首句写诗人早知螃蟹之盛名,表达爱慕之情。
B.《螃蟹咏》是七言律诗,首联写环境,人们坐在飘散着桂花香气的桐阴下喝酒吃蟹。
C.薛宝钗认为纵使螃蟹再横行,最后还是要落入汤锅被蒸煮,落得被人吃掉的下场。
D.两首诗均以物取喻,寓意深刻而尖锐,极尽讽刺之能事,具有很强的攻击性。
11.这两首以“蟹”为主要内容的诗作,都是以小见大。下列诗句中没有体现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
A.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C.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D.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12.这两首诗分别塑造了怎样的螃蟹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回答。
13.阅读《红楼梦》中的两首词,回答问题。
唐多令•咏柳
林黛玉
粉堕百花洲①,香残燕子楼②。一团团、逐队成逑。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临江仙•咏柳
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流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注:①百花洲:在苏州,相传是西施游玩过的地方。②燕子楼:唐代女子关盼盼居住在燕子楼。
(1)“钗黛有其德,各展咏絮才。千秋自本色,高下凭君裁。”结合钗、黛的身世,试分析钗、黛各抓住了柳的哪些特点,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对于“东风卷得均匀”一句,湘云评说“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你是否同意?试结合词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簪菊①
蕉下客②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
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
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注]①选自《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乾淳岁时记》记载:“都人九月九日,饮新酒,泛萸簪菊。”②蕉下客,指小说人物贾探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照应题目,瓶中插菊、篱下栽菊、头上簪菊等镜头,传神地表现出诗人对菊花的钟爱有加。
B.颔联是诗人的联想,由眼前菊联想到“长安公子”“彭泽先生”,“癖”“狂”二字暗含作者对二人的批评态度。
C.“三径露”“九秋霜”均指菊花,这两句形象地描绘出将挂着露水、带着幽香的菊花簪在头上的风流浪漫。
D.这首诗围绕“簪菊”展开,写得风雅而风流,充溢着灵心才气,展现出探春个性鲜明的形象。
15.中国古代文化研究学者季学原说:“全诗洋溢着一种令人神往的新的生活志趣和人生理想。”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柳
杨慎①
垂杨垂柳管芳年,飞絮飞花媚远天。
金距斗鸡②寒食后,玉蛾③翻雪暖风前。
别离江上还河上,抛掷桥边与路边。
游子魂销青塞月,美人肠断翠楼烟。
南柯子·柳絮词④
贾探春 贾宝玉
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⑤。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
【注】①杨慎:杨氏犯颜直谏,结果惹怒嘉靖皇帝,被发配充军云南,与情投意合的妻子天各一方。这首诗是诗人在云南时所作。②金距斗鸡:比喻柳枝的缠绕、起伏。③玉蛾:白蝴蝶。④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楼梦》第七十回,该词上片为贾探春所作,下片为贾宝玉所作。⑤我自知:等于说人莫知。杨柳抽叶开花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
16.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词都运用了字句重叠的手法,形成一种咏叹抒情的笔调,一唱三叹。
B.杨诗八句皆对,对仗工巧而又自然,在形式上与杜甫的《登高》相同。
C.杨诗第四句写柳絮像白蝴蝶一样在漫天大雪中翻飞的景象,生动形象。
D.杨诗中的柳絮与韩愈《晚春》中的柳絮不一样:前者有情;后者无情。
17.这两首诗词虽然都是咏柳,但流露出诗人不同的心境,试从知人论世的角度结合诗词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簪菊
贾探春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
长安公子①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②,葛巾香染九秋霜。
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对菊
史湘云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
萧疏篱畔科头③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
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注释】
①长安公子:指唐代诗人杜牧,他曾写“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②三径露:带露的菊花,“三径”此处指菊。③科头:不戴帽子,敞着头。
18.对以上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簪菊”是头上插菊花之意,首联说自己插菊并非为了打扮,“镜中妆”指对镜妆扮。
B.《簪菊》中间两联用典,紧扣“簪菊”,呼应诗题,情感上为最后一联直抒胸臆作铺垫。
C.《对菊》颈联中的“君”指代世人,表明世上没有人能清高孤傲,以此反衬菊花之高洁。
D.两首诗都写到了“秋”字,“九秋”指深秋,与“霜”相对应;“秋光”则泛指时光。
19.从以上两首诗可以看出贾探春和史湘云两人形象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红楼梦》学习任务群设计4:欣赏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参考答案:
1.C 2.C 3.相同点:高洁。黛玉: 碾冰为土玉为盆,以冰为土,玉石为盆,可见其高洁。宝钗:冰雪招来露砌魂,以冰雪为魂。可见其高洁。
不同点:①宝钗稳重,黛玉灵巧,宝钗“昼掩门”,黛玉“半掩门”。
②宝钗淡雅、宁静,黛玉哀愁、深情(多愁善感),宝钗“淡极”“玉无痕”,黛玉“拭啼痕”“娇羞默默”。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而且形象地描绘了白海棠的形态”错误。“月窟仙人缝搞袂,秋闺怨女拭啼痕”是说深闺中幽怨的女儿将嫦娥所缝制的白色绢袖揩拭眼泪。这“秋闺怨女”就是黛玉自己,其时黛玉正居父丧,身穿白色孝服,诗人将写实与幻想糅合,写出白海棠的寂寞、幽怨、悲愁,这是描绘了白海棠的“质地”。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写出她寄人篱下的情形和畏缩胆怯的性格”错误。“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意趣盎然,突出白海棠的洁静娇羞,柔美可人。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相同点:薛诗“冰雪招来露砌魂”以及林诗“碾冰为土玉为盆”都突出了白海棠高洁的特点,同时也是二人自况。
不同点:薛诗首联“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描绘出诗人端凝庄重的性格。首句一语双关,因“珍重芳姿”而致白昼掩门,既写诗人珍惜白海棠,又写诗人珍重自我,刻画出封建时代贵族少女的矜持心理。诗人用“手瓮”盛水亲自浇灌白海棠,亦是爱惜花儿,珍重自我的一种表现。颔联“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使用倒装,即“秋阶洗出胭脂影,露砌招来冰雪魂”。海棠色白,故云“洗出胭脂影”: 洗掉涂抹的胭脂而现出本色,这正是宝钗性爱雅淡,不爱艳装的自我写照。“冰雪魂”指白海棠精魂如冰雪般洁白,亦是宝钗自写身份。颈联“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进一步描写白海棠的色彩、丰韵之美。上句承“胭脂”句发挥,谓白海棠一洗颜色,淡极更艳,颇合艺术辩证法,实写自我身份:安分随时,藏愚守拙,而更显淑女之端庄凝重。下句承“冰雪”句开掘,谓白海棠清洁自励,宁静自安,岂如多愁之玉,留下癫痕。“愁多”句应是以宝黛之多愁善感反衬自己的宁静娴雅。尾联“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白帝”在此实指自然,全联的意思是说:白海棠愿以其清洁之身回报自然,她亭亭玉立,默然不语,迎来了又一个黄昏。这实际上是宝钗的内心独白和自我写照。“不语”一词可见宝钗的稳重,“凭清洁”之语更可见她自誉自信的心理状态。此诗有意以白海棠关合自己,以花写人,反映出薛宝钗以稳重、端庄、淡雅、宁静、清洁自诩的内心世界。
林黛玉的《咏白海棠》特点是以人写花,新颖别致。诗中的种花人、白海棠花以及拟花之“秋闺怨女”,又都是她的自我写照。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潇洒、机灵、高洁、哀愁、深情的形象,正是林黛玉思想性格的化身。首联“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写湘帘半卷,门亦半开,种花人已呼之欲出,但与“珍重芳姿昼掩门”之人风韵却截然不同:一潇洒活泼,一稳重矜持,恰成明显对比。次句写种花之人“碾冰为土”以“玉为盆”,则种花人之高洁可知,玉盆冰土中白海棠之清雅更可知。颔联“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正面描写白海棠,特写其得梨蕊、梅花之长的风度精神。颈联“月窟仙人缝搞袂,秋闺怨女拭啼痕”,为流水对,将白海棠花比作“秋闺怨女”用以“拭啼痕”的“搞袂”,而此“搞袂”又系“月窟仙人”所缝制,可见诗人想象力之丰富。全联的意思是说: 深闺中幽怨的女儿将嫦娥所缝制的白色绢袖揩拭眼泪。这“秋闺怨女”就是黛玉自己。其时黛玉正居父丧,身穿白色孝服,诗人将写实与幻想糅合,画出了白海棠哀愁的形象。尾联“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继续以人写花,她倦倚昏夜西风之中,娇羞默默,无处诉说自己的一片深情。
4.C 5.示例(1)林词的柳絮漂泊、命薄、愁苦、伤感、任性,意境灵动,充满了理想主义。这与黛玉的性格是相符的。林词抒发了自己寄人篱下,漂泊无依,凄楚哀婉的境况,表达了无依无靠、无力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以及内心的孤独与悲伤。
示例(2)薛词的柳絮自信、随缘、开朗、积极向上,意境浑厚,充满了现实主义。这与薛宝钗的性格是相符的。柳絮不随流水,不堕泥土,凭借风力,飞上云霄。这表现了薛宝钗积极入世、不自怨自艾、志存高远的心态。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词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C.“来喻写柳絮四处飘飞、疏狂自得”错误。这一句的意思是“成群的蜂蝶纷纷追随柳絮”,烘染春意喧闹的大好时光,并没有突出“柳絮的疏狂自得”。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形象及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两首词中,柳絮的意象不同,林词全词以飘泊的柳絮自比,抒发了林黛玉寄人篱下感怀伤逝的悲苦之情。这首词以“粉堕”“香残”开篇,借柳絮的飘零映射自身的漂泊;用柳絮的“逐对成毡”对应自身空自缠绵而伤心绝望的爱情。过片将愁生白发的郁闷移注给柳絮。结尾在“凭尔去,忍淹留”以及“谁舍谁收”的无奈叹息中道出了自身的凄惨结局及其周围人物的冷酷无情。意境灵动、富有才情、别具一格,理想主义。
林词用语多双关,明显有借柳絮隐说人事的用意,其中寄寓着黛玉对自己不幸身世的悲切哀叹。她以“粉”“香”暗指自己人格品质的洁白与芬芳,而以“坠”“残”隐喻自己任凭命运簸弄的不幸。黛玉发出“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的悲叹。这表面上象是说柳絮命薄,随风飘流,实际上却是自叹命薄,担心情好虽难分,心事总成空。“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当美好春光即将结束的时候,白茫茫的柳絮挂满树冠,犹如愁白了头,而诗行后面却透露出自伤青春终将逝去的哀怨之情。她感到自己和柳絮一样无法逆料最终的结局,因而“叹今生、谁舍谁收”,柳絮飘坠,无人收拾自比。“嫁与东风春不管”,既是说柳絮被东风吹落,春光不管,更是担忧自己将来不知被命运抛向何处,而知己无法过问。
薛词这首词上片状物,着力描写风飏柳絮、悠然起舞的情状。词的开头“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流露出一种欢愉融洽的欣喜之情。以“蜂团蝶阵乱纷纷”的描写,来进一步烘染这春意喧闹的大好时光,从而唱出了词人对春光的一曲赞歌。“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非常细腻地体现了柳絮尽管四处飘飞,也仍不改初衷,无牵无系,随缘自适的旷达襟怀。意境浑厚、淳朴,现实主义。
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的姿容和心理,实际上巧妙地借柳絮之口委婉地道出薛宝钗青云平步的志向。“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此处写柳絮的不愿意随波逐流、飘坠尘埃,正好为词的下片抒写柳絮直上青云的心愿,巧妙地埋下了伏线。“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非常细腻地体现了柳絮尽管四处飘飞,也仍不改初衷,无牵无系,随缘自适的旷达襟怀。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的姿容和心理,实际上则是薛宝钗这位“人情练达世事明”的封建“淑女”自我个性的写照,表现了薛宝钗的积极入世的心态。
6.C 7.①内容情感方面的相同之处:我们从林黛玉的诗中听到了曹雪芹的心声,这两首诗是二者之间激起的回响和共鸣,都表达了诗人一怀情愫不被人理解的苦闷。②表现手法方面的不同之处:《自题一绝》出现在小说第一回,曹雪芹直接抒情,开篇明义,概述整部小说的大意。结语是一个疑问句,表明了此书谁能读懂的慨叹。《咏菊》是林黛玉咏物抒情,借菊的品质抒发自己清高孤傲、目下无尘的情怀。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是作者面对着凌霜傲雪的菊花时那一瞬间的哀怨”错误,“素怨”是指平素的哀怨,故而不是“一瞬间的哀怨”。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赏析诗歌内容情感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内容情感上的相同处,《自题一绝》说“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说自己的一腔痴心不能被人理解,满怀心酸苦闷;而《咏菊》中,“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同样写了自己诗中表达的都是平素的哀怨,然而谁能够理解自己的愁苦呢?二者都表达了诗人一怀情愫不被人理解的苦闷。
表现手法上的不同,《自题一绝》作者是直抒胸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说自己饱含辛酸之泪来写出这篇“荒唐”故事,“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用问句表达无人能理解自己倾注于书中的满腔心血之意。而《咏菊》是一首咏物诗,诗歌前三联写自己对菊吟诗,抒发情怀的情态,最后一联说自从陶渊明在诗歌中评说、赞扬菊花以后,千百年来菊花的不畏风霜、孤标自傲的高尚品格,一直为人们所仰慕传颂,直到今天,是托物言志,通过描写菊花欺霜傲雪、淡泊名利的高洁品性,来表达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怀。
8.C 9.“出浴太真冰作影”暗喻宝钗,“捧心西子玉为魂”暗喻黛玉。
理由:薛宝钗曾被贾宝玉比喻为杨贵妃,则“冰作影”正写出了服用“冷香丸”的“雪”姑娘其内心冷漠无情恰如“冰”人。“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林黛玉以“玉为魂”,恰说明了宝玉心中的林妹妹纤瑕不染,分外清高。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心绪安闲,静听远处的寒砧怨笛,安然挥别又一个黄昏”错误。尾联写白海棠如有情意,听着捣衣声怨笛声送走黄昏。古时常秋夜捣衣,诗词中多借以写妇女思念丈夫的愁怨。怨笛也与悲感有关。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以及对名著内容的把握能力。
“出浴太真冰作影”,是借咏白海棠咏宝钗。宝钗长得“肌肤丰泽”,和杨贵妃同具丰满的美。第三十回书中宝玉就曾以“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的话讥诮过她。“捧心西子玉为魂”,是借咏白海棠咏黛玉。黛玉行动如“弱柳扶风”,和西施同具病态柔弱的美。第三回书中宝玉送黛玉的“顰颦”称呼,就是“捧心而颦”的意思。“冰作影”是形容宝钗的肌肤,“玉为魂”是比喻黛玉的心灵。所以“出浴太真冰作影”暗喻宝钗,“捧心西子玉为魂”暗喻黛玉。
10.D 11.A 12.皮诗中的螃蟹是个有着铮铮铁骨、不惧强权的叛逆者形象。“他”身有傲骨,不怕天帝雷电,不惧龙王的强权,敢于在龙王的龙庭中“横行”。薛诗中的螃蟹是个不辨是非曲直、横行霸道的反面形象。“他”居心叵测,机关算尽却徒劳无益,最终也难以逃脱被人食用的灭亡命运。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手法、形象、思想情感等的能力。
D.“两首诗均以物取喻,寓意深刻而尖锐,极尽讽刺之能事”错误,第一首诗无讽刺之意。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A.“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意思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首句写树,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坠的绿色的丝织裙带。只是描绘春天的柳树,无以小见大的手法。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中形象的能力。
形象承载诗词反映的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它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它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
《咏螃蟹呈浙西从事》,此诗首句写出螃蟹在海洋中的名声,次句指出螃蟹肉上生骨的奇特长相,后二句咏螃蟹本无心肠,故无所顾忌,浑身是胆,在海龙王处横行。螃蟹身有傲骨,不怕天帝雷电,不惧龙王的强权,敢于在龙王的龙庭中“横行”。全诗语言幽默传神,不著一个蟹字,却把螃蟹的形象和神态写得活灵活现,诗中螃蟹是个有着铮铮铁骨、不惧强权的叛逆者形象。其艺术特色表现为多侧面的形象描写以及把深厚的思想感情含蓄地寄寓在妙趣横生的形象中,堪称咏蟹的佳作。
《螃蟹咏》是小说人物薛宝钗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首联,点明了食蟹的季节和环境;颔联为诗中的警句;颈联写了对付螃蟹之法;尾联写螃蟹的下场。薛宝钗借咏颂螃蟹,以斥责不守礼法、背弃仕途的叛逆行为。全诗以蟹取喻,用笔老辣,极尽讽刺。诗中最能反映宝钗的思想性格的是颔联和尾联。颔联是说螃蟹不管眼前的道路,只是一味横行;摆上桌来,样子好看肚子里却只有黑色的膏膜和黄黄的蟹黄而已。诗写出来之后,众人的评论是:小题目内寓有大意思,而且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这也说明,薛宝钗是借题发挥,借贬螃蟹以斥责不守礼法、背弃仕途的叛逆行为。尾联,“于今落签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是说螃蟹横行得不到任何好处,最后还是要落入釜中被人吃掉,没有好的下场。“月浦空余禾黍香”,意思是螃蟹被吃掉了,月夜水边就只剩下了禾黍香。可见薛诗中的螃蟹是个不辨是非曲直、横行霸道的反面形象。“他”居心叵测,机关算尽却徒劳无益,最终也难以逃脱被人食用的灭亡命运。
13.(1)黛玉:从“粉堕”“香残”“飘泊”“白头”“谁拾谁收”描写出柳絮堕枝飘残,被东风吹落、飘泊无根的特点,既抒发了红颜(年华)易逝的感伤,又抒发了自己寄人篱下、无人理解的孤独和哀愁。宝钗:从“均匀”“蜂围蝶阵”“休笑本无根”“上青云”描绘出柳絮的轻柔美好、自如飞舞、乘风向上的特点,形象地表现了在大观园中处事得体,深受众人喜欢的宝钗不会像落絮那样“随流水”“委芳尘”,而是要“凭借力”“上青云”的踌躇满志。
(2)“卷”字传神,写出了春风和煦,对柳絮的温柔多情;“均匀”指柳的舞姿优美,匀称有度。一改感伤之调,描绘出美好春光,充满了开朗乐观的情绪。全句生动传神、不落俗套。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思想内容和感情的能力。
黛玉:“粉堕”“香残”说明柳树随着的时间的推移季节的变换在慢慢逝去,塑造漂泊无依的柳絮形象。用柳絮随风飘散,喻指红颜终将老去;“叹今生,谁拾谁收”,既是对柳絮命运的哀怜,也是对自己身世的感叹,其凄凉悲楚之情溢于言表;“逐对成逑”“空缱绻”写柳树成团但依然逃避不了随风飘波的命运,通过柳絮象征自己对爱情执着追求,无奈漂泊无依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的形象。“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写出柳树任凭春风吹拂,不由自主的状态,表达了林黛玉寄人篱下、孤苦无依、任人摆布的感伤凄凉的情绪。林诗抒发了自己漂泊无依、凄楚哀婉的情况,借写柳倾诉了无依无靠,无力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抒写内心的孤独与悲伤。
宝钗:“均匀”写柳的舞姿优美、匀称、有度,一改感伤之调,描绘出美好春光,充满了开朗乐观的情绪,隐喻薛宝钗意欲攀登封建统治宝座的愿望。“蜂围蝶阵乱纷纷”一句以蜂蝶纷飞之状来喻写柳絮的疏狂自得,着一“乱”字尤其传神;“几曾随流水?岂必委芳尘”,表现了柳絮的志气和追求,为下文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张本。这首词上阕感慨柳絮的潇洒自如和自由自在,赋予了柳积极含义;下阕一句“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过渡到点睛之笔“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整个词调,充满了乐观高雅、积极向上、超然洒脱的情调。写了柳絮不随流水,不堕泥土,借助风力飞上云霄,表现积极昂扬的精神,意境雄浑,表现了薛宝钗的积极入世的心态,不自怨自艾,志存高远。
宝钗与黛玉这两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是对立的。作者让宝钗作欢愉之词,来翻黛玉之所作情调缠绵悲戚。薛宝钗的《临江仙•柳絮词》,一改林黛玉缠绵悱恻的格调,反其意而和之,赋予了柳絮积极向上、轻浮洒脱的积极含义。这是薛宝钗的独到之处,该词表达了一个弱女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抒发了勇于挑战人生的孤傲情怀。
(2)本题考查学生炼句能力。
句意为:柳花被春风吹散,像在翩翩起舞,舞姿柔美,缓急有度。薛宝钗在叙述其创作意图时说过:“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由此可见,该词之所以能做到“不落俗套”,匠心独运,其根本原因,正在于道出了“人人笔下所无”的东西。这首词上片状物,着力描写风飏柳絮、悠然起舞的情状。词的开头非同凡响:“东风卷得均匀”。“卷”这个动词极具表现力,使用了拟人修辞,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春天的和煦,春风的多情和温柔,对柳絮的温柔多情。柳絮飘飞的姿态为欢快轻盈、均匀优美的舞姿,流露出一种欢愉融洽的欣喜之情。面对纷繁复杂的众生相,不同的人表现出不同的想法。有的坦然处之,有的怨天尤人。有的认为上天眷顾了自己,有的认为命运如何的不公。那么宝钗的处事态度如何呢?就看这句“东风卷的均匀”。对于柳絮来说,东风是一视同仁,既不薄此、也不厚彼。所以宝钗在这里用了一个“均匀”,指舞姿柔美,缓急有度,其实是一种很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告示世人不要因为一时的得失而去怨天尤人。该句既有意境又表现了人物精神,匠心独运言简义丰,曲折有致,可谓在人之上了。
14.B 15.①“折来”“短鬓”两句相互照应,表明簪菊是因为爱慕菊花的高洁;“高情”二句表现出诗人也以“高情”自许,自拔于流俗、张扬个性的高尚生活志趣。②作为青春少女,引用“杜牧”“陶渊明”等一系列典故,抒写男子重阳簪菊的种种举动、心理;“拍手”句意为不惧世俗。这些都体现出探春超出世俗女子的令人神往的高远人生理想。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暗含作者对二人的批评态度”错,杜牧、陶渊明是为数不多的高士,是菊花真正的知己,“批评态度”错误。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及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①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诗一开头,就把一种爱菊如狂的神态表现出来。“折来休认镜中妆”,意为以菊插头。“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这两句十分形象地描绘出“簪菊”的风流模样、浪漫神态。“折来”“短鬓”两句相互照应,表明簪菊是因为爱慕菊花的高洁;“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时俗之人,不能理解那种高尚的情操,就让他们在路上见了诗人插花醉酒的样子而拍手取笑吧。“高情”二句表现出诗人也以“高情”自许,自拔于流俗、张扬个性的高尚生活志趣。
②“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这是用典故表现簪菊这一题目。杜牧是京兆(长安)人,他的《九日齐山登高》有这样的诗句:“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高叹落晖。”前句可能是用了这个故事,当然也可能是泛指。彭泽先生则指陶渊明,他曾任彭泽令。萧统《陶渊明传》中称:江州刺史王弘曾“留二万钱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又自酿酒,“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所以称“酒狂”。作为青春少女,引用“杜牧”“陶渊明”等一系列典故,抒写男子重阳簪菊的种种举动、心理。“拍手凭他笑路旁”,就让他们在路上见了诗人插花醉酒的样子而拍手取笑吧。“拍手”句意为不惧世俗。这些都体现出探春超出世俗女子的令人神往的高远人生理想。
16.C 17.①杨慎以咏柳为题,借柳喻己,流露出思念妻子的无限愁绪;
②以天喻指皇帝,流露出对皇帝依旧忠诚,初心不改的心境。
③贾探春借如缕如丝的柳条,也难以挽留到处漫飞的柳絮,流露出她必然要远嫁不归,家人也不必对她牵挂的决绝。
④贾宝玉以“莺愁蝶倦晚芳时”喻指贾家的衰落,即使是第二年春天也还会再见,流露出宝玉对探春远嫁,自己出家后也还是有机会再见的乐观心态。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柳絮像白蝴蝶一样在漫天大雪中翻飞的景象”说法错误。这里“雪”和“玉蛾”都喻指柳絮,意思是柳絮在暮春时节就像白蝴蝶、飞雪一样翩翩飞舞。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游子魂锁青塞月,美人肠断翠楼烟”,浪迹绝塞的游子面对高悬的孤月,被青青柳色撩拨起无限的乡愁;孤居深闺的美人被迷茫的柳烟牵动绵绵的离恨。杨慎以咏柳为题,借柳喻己,流露出思念妻子的无限愁绪。
“垂杨垂柳管芳年,飞絮飞花媚远天”,不论是柳树还是杨树,都只顾自己的盛年;用它们的杨花柳絮取悦遥遥远天。以天喻指皇帝,流露出对皇帝依旧忠诚,初心不改的心境。
“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柳条柔柔细细丝丝缕缕,或空挂,或低垂,真的好无奈。既不能将柳絮系于枝条,也不能阻挡柳絮纷飞,只能任凭它们纷纷扬扬,东南西北,各自分离。贾探春借如缕如丝的柳条,也难以挽留到处漫飞的柳絮,流露出她必然要远嫁不归,家人也不必对她牵挂的决绝。
“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以柳絮的口吻说,我们飘泊逝去,劝君不要惋惜,我们会回来的(再度开花),什么时候,我们自己知道,但不告诉你。诗句充满怅然而期待的情绪。“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全句以诗人的口吻说,柳絮再度开放飞扬,要等到明年的晚春,整整隔了一年,表达充满期盼而迫切的心情。贾宝玉以“莺愁蝶倦晚芳时”喻指贾家的衰落,即使是第二年春天也还会再见,流露出宝玉对探春远嫁,自己出家后也还是有机会再见的乐观心态。
18.C 19.相同点:豪爽豁达、脱俗傲世;不同点:探春突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独立自主)的品性与高远的追求(飒爽英姿、男子气概等);湘云还流露出知音难觅、对知音的追求珍惜之感。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君’指代世人”错。“君”应是指代菊花。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相同点:豪爽豁达、脱俗傲世。
《簪菊》一个少女,以男子的声口、情怀和语言,不吟咏女子对镜簪菊的日常生活,吟咏的是高人隐士不惧俗世的雅致情怀,生动地透露了探春不作女儿之态和蔑视流俗的性格特征,全诗洋溢着一种令人神往的新的生活志趣和人生理想。探春贵为贾府小姐却又并非嫡出,因而才高气傲、藐视世俗,追求朴而不俗。
《对菊》颈联写菊花不在春暖时与百花争艳,又不怕寒冷而在秋天开放,像某些“君子”鄙视争名逐利的世俗,傲然独立,故史湘云将菊拟人化,尊称为“君”。这两句表明,史湘云对菊的爱慕欣赏不完全在于有深有浅的绿叶,和鲜明夺目的花朵,更着眼于菊的傲世气质和品格。在“知音”之前冠于“惟有”一词,更显示出史湘云的与众不同,表明史湘云本身就具有“傲世”的思想,故能成为“菊”的知音。
不同点:
《簪菊》首联写诗人平素对菊花便喜爱有加。颔联写诗人的联想。借杜牧、陶渊明等为数不多的高士,表达自己爱菊之情的真挚与浓烈。颈联承接前面两联,点明了簪菊的用意,不是因为女孩子的爱美之心,而是像杜牧、陶渊明等须眉男子一样,爱慕菊花高洁的情怀。尾联表达了诗人不顾讥议、自拔于流俗、我行我素的气概。这首诗反映了古代人重阳登高插花的风俗,也流露出探春企图如男子一样要立出“一番事业”的心情。探春突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独立自主)的品性与高远的追求(飒爽英姿、男子气概等);
《对菊》后面四句,则更直白地道出人与菊花“知音”。因为二者都有“傲世的风格,所以用的典故是春秋时期钟子期听俞伯牙奏琴而心曲相通。钟子期不久去世,俞伯牙终生不再鼓琴,也就是知音难遇,因此尾联说能与知情解意的菊花相伴,实属人生难得,要格外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寸光阴。湘云流露出知音难觅、对知音的追求珍惜之感。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七单元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一课一练,共30页。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红楼梦》课后练习题,共13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七单元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达标测试,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