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海南省三亚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93195/0-173902473218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学年海南省三亚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93195/0-173902473223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学年海南省三亚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93195/0-173902473226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全国大部分地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真题合集(含详细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海南省三亚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海南省三亚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在横线上默写古诗文原句。
(1)夜阑卧听风吹雨, ______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2) ______ ,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其一】
(3) ______ ,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4)正是江南好风景, ______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5)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点明了事物变化的新旧规律和自然节气的变化的诗句是: ______ , ______ 。
(6)《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是: ______ , ______ 。
二、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2.名著阅读。
忽一日,开炉取丹。那那 A双手捂着眼,正自揉搓流涕,只听得炉头声响。猛睁睛看见光明,他就忍不住将身一纵,跳出丹炉,呼喇一声,蹬倒八卦炉,往外就走。慌得那架火、看炉与丁甲一班人来扯,被他一个个都放倒,好似癫痫癒痫的白额虎,疯狂的独角龙。老君赶上抓一把,被他一捽(zuó),捽了个倒栽葱,脱身走了。即从耳中掣出如意棒,迎风幌一幌,碗来粗细,依然拿在手中,不分好歹,却又大乱天宫,打得那九曜(yà)星闭门闭户,四大王无影无踪。
(1) 选段中的A所指的人物是 ______ 。
(2) 除了选段中的故事,本名著中,与人物A有关的故事还有 ______ (写出一个即可)。
(3) ______ (作者名称)先生的《 ______ 》(作品名)文笔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作品之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无常》都是其中的作品。
三、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3小题,共17分。
3.七年级举办以“争当新时代好少年”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 班委会想挑选两幅书法作品挂在教室里,以营造积极向上的活动气氛,已选中了一幅,请你根据“书体一致”的原则,从备选书法作品中再挑选一幅,将字母序号及其书体填写在相应的位置上。
选中作品:
现选作品:选项 ______ ,书体 ______ 。
备选作品:
(2) 请用简化楷体,按现代汉语书写顺序,将选中的两幅书法作品的内容正确、工整、规范地抄写在米字格内。
4.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波光_____的湖水被厚厚的草甸子围绕着,草甸中到处是金莲花、野百合、风信子,这些五颜六色的野花在微风中迎风招展,_____,像披了一件艳丽的花衣裳,把整个湖面点缀得_____, 湖水中时不时会有打挺的鱼儿,戏水的鸳鸯,_____,争先恐后地激发游人的雅兴。湖边树林中成群的鸟儿卖nòng风骚似的在树枝上嬉戏,挂在树梢间一团又一团的云朵在微风中氤氲着,勾勒出一幅塞上高原绝美的油画风景。
从湖水旁的小道上绕过,再缓缓下到坡底,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从脚底顺流而下。_____流淌的河水在蓝天和白云的映衬下,像嵌在高原上的一条金腰带,放射出金灿灿的耀眼光芒。
这美丽神奇的塞罕坝,令人魂牵梦萦。
(1) 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音。
点缀 ______
卖nòng ______
(2) 结合语境,依次填入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3) 将画波浪线的陈述句改为反问句,写在下面。
(4) 仿照画虚线的句子,补写一句话,使之与前面两个句子构成一组排比句。
5.学校举办“少年正是读书时”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 学校邀请特级教师王老师周六下午三点来校一楼报告厅做“四大古典名著阅读方法指导”专题讲座。小京同学因家中有事不能参加,给班主任曹老师写了请假条,其中有三处错误,请按要求进行修改。
①这则请假条有一处格式错误,请写出修改意见。
②这则请假条有一处语言不得体,请写出修改意见。
③这则请假条画线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2) 为了让更多同学参与到读书活动中来,请你为“少年正是读书时”综合性学习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2分。
6.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秋天的怀念》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儿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地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的时候,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 文中母亲坚持让“我”看菊花的目的是 ______
A.母亲喜欢花,可是“我”瘫痪后,她侍弄的花都死了。
B.为了让“我”出去散散心,使“我”的心情好转起来。
C.鼓励“我”学习菊花傲霜斗寒的精神,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D.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的令人神往。
(2)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加点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什么内容?
(3) 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4) 上文第三段“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一句中“挡”是写有意的动作还是无意的行为?请说明理由。
(5) 本文在内容上主要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但作者却不以“怀念我的母亲”为题,而以“秋天的怀念”为题,好在哪里?
7.阅读下面选文和链接材料,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听书太被动,看书才有用?
近年来,有声阅读快速成为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下的全民阅读新形态。有声阅读的“有声”,主要是指有声语言,也包括音乐、音响等。“有声”是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最明显的优势。有声阅读区别于纸质阅读,用声音、用语音来表达一切。
相关调查显示,有声阅读已成为重要的阅读模式。 2021年,上海市民有声阅读覆盖率为76.72%,达到较高水平。59.18%的有声阅读使用者听书日均时长为半小时以下,43.03%的使用者听书日均时长介于11至30分钟间。46.36%的有声阅读使用者选择在移动中听书,交通工具成为有声阅读的重要空间。有声阅读使用者习惯在开车或乘坐地铁、公交时,打开个人的“听觉空间”,有效利用了碎片化时间。
其实,作为有声阅读的方式之一,听书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因为我们容易在听书时走神,再加上还有言语知觉的制约、情绪感知、反复加工等因素,听书的信息接收效率不如看书高。
所谓言语知觉的制约,是指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 比如声音在20—30分贝时,言语的可懂度为50%;增至50—60分贝,可懂度达到90%—95%;到了140分贝,人就会感到头痛。此外,一些噪声如地铁、飞机的轰鸣等,对言语感知的干扰也会很大。情绪感知则是指听真人读时,朗读者的语气会影响我们自主理解书中字面的意思,不像看文字时可以自己主导情节、节奏等,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如果是听语音合成的朗读,技术上暂时还没有办法灵活地控制分词、韵律、情感等,听的过程中,我们有需要克服这些因素对连贯性的干扰。
大家可能没有留意到,在看书的时候, 10%—15%的眼球运动是有“回溯”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眼睛经常会倒退重看。这个过程很快,我们有时候并没察觉,但这显然能加深我们对书的理解。当然,这也会降低我们的阅读速度。听书却通常不会倒回去重听,所以自然会损失对一部分内容的理解,留下的印象可能不如看书深。
【链接材料一】近年来,有声阅读的兴起和繁荣,有效地推动了社会阅读文明的构建。有声阅读有可听的、与文本相应的音频,许多经典名著如《西游记》《红楼梦》等已纷纷上线,使读书变得更加生动鲜活、切实可感。有声阅读将明确的、认真的、专注的学习型阅读与浏览型、消遣型的阅读有机结合,有效地推动了全民阅读品质的提升。“听”和“看”作为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在阅读的体验上呈现不同的特征。有声语言表达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表达者在创作过程中融进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并且运用一定的技巧把它表达出来。大量高水平高质量有声阅读产品的出现,逐渐满足社会的阅读需求,不仅使有声阅读沿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发展,而且在推动社会阅读文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节选自高国庆、马玉坤《有声阅读价值论刍议》)
【链接材料二】截至 2021年12月31日,微信公众平台有声阅读发文量达230万篇,相关文章的阅读量已达21.9亿次,有声阅读的热点话题热度也不断变化(如右图所示)。有声阅读氛围越来越浓,阅读率越来越高。作为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声阅读丰富了阅读内容和形式,促进了社会阅读文明的发展。
【注释】热度指数:指舆论在公开社交场景中对有声阅读相关话题的讨论和传播,由各平台公开渠道信息传播量综合加权计算并归一化处理后获得,满分100分。
(选自《“有声”打开全民阅读新格局—— 2021有声阅读产业调查报告》)
(1) 选文中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2)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有声阅读用声音、用语音来表达一切,“有声”是它最突出的特点和优势。
B.2021年,上海市民有声阅读覆盖率较高,且近半数使用者选择在移动中听书。
C.因为听书时人容易走神,所以与看书相比,听书的信息接收效率并不高。
D.看书时眼睛常会倒退重看,这虽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却导致阅读速度比听书慢。
(3) 【链接材料一】提到有声阅读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请你用【链接材料二】中的相关信息对这一提法加以说明。
(4) 你的同学王小玉一直没有时间通读《西游记》全书,最终她想到采用听书的方式在上学路上阅读。你是否赞成她的做法?请结合上述材料说明理由。
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8.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①,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②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③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④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狰恶可怖;冕小儿,恬⑤若不见。
(《王冕读书》)
【注释】①已:止,罢。②已而:过后。③曷:何,怎么,为什么。④依:投靠。⑤恬:安然。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相委而去 ______
②辄默记 ______
③期日中 ______
④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______
(2)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3) 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太丘舍去/去伪存真
B.过中不至/正中下怀
C.则是无礼/是非不分
D.则是无信/背信弃义
(4) 【甲】文主要表现元方 ______ 的特点。
【乙】文主要表现王冕 ______ 的品质。
六、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代•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 诗歌的开篇写了“杨花”和“子规”两样景物,点明了事情发生在 ______ (时节),渲染了 ______ 的氛围。
(2) 作者为什么要将“愁心”寄与“明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七、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10.在我们的成长的过程中,既有阳光雨露的呵护,也有风霜雨雪的相伴,它们都是人生的一大财富。幸福和谐的生活,让我们品评甜蜜,懂得了珍惜;苦难艰辛的处境,使我们志怀高远,实现了超越。尊重关爱,让我们学会宽容;挫折磨难,使我们变得成熟。在经历和体验中,我们逐渐摆脱了蒙昧、自私、幼稚……我们长大了。
请你以“在 中成长”为题,写一篇作文。
(提示:横线上可以填上“逆境”、“苦难”、“呵护”、“奋斗”、“磨练”、“关爱”等词语,也可以填上其他的词语。)
要求:
(1)感情真实,文体不限。
(2)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或姓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铁马冰河入梦来,自古逢秋悲寂寥,峨眉山月半轮秋,落花时节又逢君,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解析】答案:
(1)铁马冰河入梦来
(2)自古逢秋悲寂寥(注意“寥”的书写)
(3)峨眉山月半轮秋
(4)落花时节又逢君(注意“逢”的书写)
(5)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注意“生”的书写)
(6)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注意“竦”的书写)
本题考查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根据提示和语境写出相应的句子,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2.【答案】【小题1】孙悟空
【小题2】三打白骨精
【小题3】鲁迅,朝花夕拾
【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人物。选文写的是太上老君八卦炉中烧悟空的情节。A所指的人物是孙悟空。
(2)本题考查名著情节。与悟空有关的情节有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等。
(3)本题考查名著常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文笔隽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无常》都是其中的作品。
答案:
(1)孙悟空
(2)三打白骨精
(3)鲁迅 朝花夕拾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作者是明代吴承恩。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该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反映了明代社会现实。
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3.【答案】【小题1】D
【小题2】隶书
【解析】答案:
(1)D
(2)自尊自信 自强自立
(1)本题考查书法字体的识别。“自尊自信”蚕头雁尾,应该是隶书。
A.是楷书;
B.是行书;
C.是行书;
D.是隶书。
故选:D。
(2)本题考查汉字的书写。解答时能工整、准确书写即可。
综合读写题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4.【答案】【小题1】zhuì
【小题2】弄
【小题3】A
【小题4】
【解析】答案:
(1)zhuì 弄
(2)A
(3)这美丽神奇的塞罕坝,怎么能不令人魂牵梦萦呢?
(4)示例:捕鱼的鱼鹰
(1)本题考查汉字的字音字形。“点缀”的“缀”应读作“zhuì”,“卖nòng”应写作“卖弄”。
(2)本题考查词义辨析。“幽幽”指声音、光线等微弱、深远。“潺潺”形容水流动的样子;指流水声,指形容雨声。“争芳斗艳”意思是竞相展示形貌、色彩的奇异、艳丽,一比高下。“多姿多彩”指丰富多彩,形容颜色形态多样,很多种形状和颜色。
第一空:句中指的是“波光”,使“幽幽”恰当
第二空:句中指的是“五颜六色的野花”,使用“争芳斗艳”恰当。
第三空:句中指的是湖水被和花朵相映,使用“多姿多彩”恰当。
第四空:句中指的是“河水”,使用“潺潺”恰当。
故选:A。
(3)本题考查句式转化。转化为反问句,可以在“令人”前面添加“怎么能不”,句末添加“呢”,句号改为问号。
(4)本题考查语句补写。阅读题干可知需要填写湖面上的风景,应该是偏正关系的短语,如:捕鱼的鱼鹰。
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5.【答案】【小题1】答案:
(1)①“2024年12月9日”和“七(1)班小京”交换位置。
②“务必批准”表达不得体,可以改为“请您批准”。
③在“专题”后添加“讲座”。
(2)示例:倡导经典诵读,传承中华文化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请假条的拟写。请假条的落款有误,时间和署名应该交换位置。“务必批准”表达不得体,可以改为“请您批准”。该句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可以在“专题”后添加“讲座”。
(2)本题考查宣传标语的拟写。宣传标语要围绕少年读书的主题进行拟写。如:书香与梦想起飞,读书与人生相伴。
综合读写题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6.【答案】【小题1】C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小题5】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有误,提到母亲喜欢花,但“我”瘫痪后她侍弄的花都死了,这只是描述了母亲的一个生活状态,并未直接说明她坚持让“我”看菊花的目的。
B.有误,选项说母亲是为了让“我”出去散散心,使心情好转,虽然这有一定的道理,但并非母亲坚持让“我”看菊花的最深层原因。
C.正确。
D.有误,只是描述了菊花的美丽,并未涉及母亲让“我”看菊花的目的。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文章细节的理解。
根据原文“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可知,“悄悄地”这一描述,强调了母亲在“我”情绪失控后的谨慎和担忧。她既担心自己的情绪或措辞会刺激到“我”,又害怕“我”会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情。这种“悄悄地”进来,表现出母亲对“我”深深的关爱与担忧。
(3)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子“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是对菊花盛开景象的细致描绘,属于环境描写。这一描写不仅展现了菊花蓬勃的生命力,也暗示了“我”此时内心的转变。从之前的痛苦、绝望,到现在的明朗、坚强,这一变化与菊花的盛开景象相呼应。同时,这也表明“我”对母亲的话有了更深的理解,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勇气。
(4)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理解。
根据原文“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可知,“挡”是母亲有意的动作。因为母亲深知“我”此时内心的脆弱和敏感,她生怕“我”看到落叶的凋零而引起悲伤的情绪,甚至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因此,她有意地挡在窗前,以阻止“我”看到这一景象。这一动作充分体现了母亲对“我”的深深关爱和呵护。
(5)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本文以“秋天的怀念”为题,具有多重含义。首先,“秋天”是故事发生的季节,也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个秋天里,“我”经历了人生的低谷,也在这个秋天里,“我”懂得了母亲的心,学会了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其次,“秋天”还象征着收获和成熟,暗示着“我”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后,终于收获了成长和坚强。最后,“秋天的怀念”也暗含了对母亲的深深思念和感激之情。秋天的菊花不仅美丽动人,更象征着母爱的崇高和圣洁。因此,以“秋天的怀念”为题,既点明了故事的主题和背景,又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答案:
(1)C
(2)“悄悄地”强调母亲十分小心谨慎,犹豫不决,既担心自己的情绪或措辞会刺激到因病而烦躁的“我”,又害怕“我”做出“傻事”,表现出母亲对“我”的关爱与担忧。
(3)环境描写。表现出菊花蓬勃的生命力,突出“我”此时的心理已经从痛苦、绝望转向明朗、坚强,同时也暗示了“我”对母亲的话有了重新的认识,对生活有了信心和勇气。
(4)这是母亲有意的动作,因为母亲生怕“我”看到落叶的凋零而引起悲伤的情绪,甚至失去对生活的信心,这一动作体现了母亲对我的关爱。
(5)以“秋天的怀念”为题,不仅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季节,也暗含了“我”经过人生的秋天,懂得了母亲的心,懂得了怎样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同时,秋天的菊花也象征着母爱的崇高和圣洁,以及对生活的美好和对未来的信心。
文章讲述了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母亲为了鼓起“我”生活的勇气,多次提议带“我”去看花,却被“我”拒绝。后来“我”答应了母亲去看花,但母亲却因病去世了。母亲临终前仍牵挂着“我”和妹妹。秋天,“我”在妹妹的陪同下看了菊花,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要坚强地活下去。
文章题目的作用大致有以下几种:
1.以人物为题的作用:突出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紧扣中心,突出主题;全文线索的作用。
2.以形象特征为题的作用: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3.以物象为题的作用:表层含义,深层含义(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悬念,引发联想,吸引读者;寄托某种情感,突出文章主题。
4.以事件为题的作用:突出主要故事情节;紧扣中心、突出主旨。
5.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的作用: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具有隐含象征含义。
7.【答案】【小题1】D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1)“比如声音在20—30分贝时,言语的可懂度为50%;增至50—60分贝,可懂度达到90%—95%;到了140分贝,人就会感到头痛”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结合“所谓言语知觉的制约,是指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分析,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言语知觉的制约是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的。
(2)ABC.正确;
D.有误,“却导致阅读速度比听书慢”于文无据,文章说的是“当然,这也会降低我们的阅读速度”,并没有把两者比较。
故选:D。
(3)结合“截至2021年12月31日,微信公众平台有声阅读发文量达230万篇,相关文章的阅读量已达21.9亿次,有声阅读的热点话题热度也不断变化(如图所示)”,概括为:有声阅读文章的阅读量剧增,热点话题热度不断变化。结合“有声阅读氛围越来越浓,阅读率越来越高”,概括为:有声阅读氛围越来越浓,阅读率越来越高。结合“作为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声阅读丰富了阅读内容和形式,促进了社会阅读文明的发展”,概括为:有声阅读丰富了阅读内容和形式,促进了社会阅读文明的发展。
(4)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结合材料二“有声阅读有可听的、与文本相应的音频,许多经典名著如《西游记》《红楼梦》等已纷纷上线,使读书变得更加生动鲜活、切实可感。有声阅读将明确的、认真的、专注的学习型阅读与浏览型、消遣型的阅读有机结合,有效地推动了全民阅读品质的提升”分析,采用听书的方式阅读《西游记》,可以使读书变得更加生动鲜活、切实可感。结合材料四“作为有声阅读的方式之一,听书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因为我们容易在听书时走神,再加上还有言语知觉的制约、情绪感知、反复加工等因素,听书的信息接收效率不如看书高”分析,采用听书的方式阅读《西游记》不如阅读纸质书籍。
答案:
(1)举例子、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言语知觉的制约是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的。
(2)D
(3)有声阅读文章的阅读量剧增,热点话题热度不断变化;有声阅读氛围越来越浓,阅读率越来越高;有声阅读丰富了阅读内容和形式,促进了社会阅读文明的发展。
(4)示例一:赞成。采用听书的方式阅读《西游记》,可以使读书变得更加生动鲜活、切实可感。
示例二:不赞成。采用听书的方式阅读《西游记》不如阅读纸质书籍,阅读原著,才能真正感受到古典名著的魅力。
本文是以“有声阅读”为主题的材料阅读。第一题考查说明方法分析,第二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分析,第三题考查材料内容分析,第四题考查阅读拓展。
材料阅读题给出一组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简洁、流畅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8.【答案】【小题1】离开,就,便,约定,书,书卷
【小题2】略
【小题3】D
【小题4】明白事理,聪明机智,能言善辩,勤奋好学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去:离开。
②句意:总是默默地记住。辄:就,便。
③句意:约定在中午。期,约定。
④句意: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策,书,书卷。
(2)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①重点字词:惭,感到惭愧。引,拉;顾,回头看。句意: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②重点字词:其,他的;挞,打。句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意思不相同,离开/除去、消除;
B.意思不相同,中午/投合、符合;
C.意思不相同,判断词/对,正确;
D.意思相同,诚信,信用/诚信,信用。
故选:D。
(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甲】文通过写元方有礼有节的反击父亲的朋友,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机智、能言善辩的特点。【乙】文通过写王冕放牛时为看书忘记牛及寺庙读书的事,表现了他的勤奋好学,专心致志。
答案:
(1)①离开;②就,便;③约定;④书,书卷。
(2)①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②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3)D
(4)明白事理,聪明机智能言善辩,勤奋好学
参考译文:
【甲】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丢下他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9.【答案】【小题1】暮春
【小题2】哀伤愁恻
【解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杨花落尽子规啼”是说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杨花尽”和“子规啼”两样景物既点明事情发生的时节是暮春,又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
(2)本题考查对表现手法的理解。“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句诗中,作者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由此可判断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让明月带着自己的愁心陪着友人一起到夜郎西,可见诗人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之情,结合拟人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
(1)暮春 哀伤愁恻
(2)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明月),使之同样具有人的感情,让明月成为传递友情的使者,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这两句运用了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写诗人与友人即将分隔两地,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关心、思念和同情之情。
参考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10.【答案】【例文】
在母爱中成长
在过去的十几个春秋中,你一直陪伴着我,使我的人生之路更充实.
童年--保姆
一放学回到家便闻到一股香喷喷的炸鸡的味道.果不其然,饭桌上摆着金灿灿的鸡翅.我伸出“五指山”,刚要拿起来,你看到了问我:“洗手了没有?”你看到我的指甲已经很长了,一边责怪我,一边摆碗筷:“都这么大了,还不讲卫生,先去洗手,吃完饭后把指甲剪了.”我跑到洗手间匆匆地洗了手就去吃饭.
饭后,我打个饱嗝,坐在沙发上,拉着长音喊道:“妈--给我剪指甲.”你一边唠叨一边拿起剪刀:“这么大了,还不会自己剪,下次我可不帮你了.”可是,老妈总是“刀子嘴豆腐心”你在我童年的路上照顾着我.
在人间--朋友
学习成绩一直都是其他家关心的话题,可你却不仅注意我的成绩还经常和我谈心.那天,我最要好的朋友去了国外,我别提有多伤心了,一想到以后连一个倾诉的对象都没有,我的眼泪都要流下来了.你见我如此伤心,走进我的房间,握起我的手,问我发生了什么事,我讲了事情的经过.你安慰我,不要这么悲观,朋友还可以再有.你还告诉我,可以把你当作倾诉的对象.我意识到:其实你就是我最亲近的朋友.
这一部分写平日里失去朋友而伤心,妈妈对我的关爱,妈妈就是我的朋友.但妈妈作为朋友只是说一句话吗?
我的大学--老师
我正在屋里琢磨六面魔方的玩法,你叫我“快来吧,开心辞典开演了.”王小丫出的题可真是千奇百怪,比如“长江起源于哪儿?昆仑山,唐古拉山?”我不加思索“唐古拉山.”你面无表情地看着我.“下列哪些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石油,水能,风能?”我脱口而出:“石油.”你的嘴角上扬,露出一丝微笑.下面这个我可就不会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是谁的名言?司马迁、张骞还是司马光?我想来想去,就是不知道,再看你,你早已胸有成竹:“司马光啊.”
唉呀呀,我的老妈,和你在一起我真的能学会好多知识,
这一部分写老妈能当我的老师教我很多知识,能体现老妈对我的帮助.但只学到知识还远远不够,“老师”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做人”.
老妈,我就是我生活中必不可少一部分,我的人生之路如此精彩,只因一路上有你…
【解析】该作文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难度不大,学生的写作空间较大,容易打开思路,写作方向可大可小,可以从身边事写起,也可跨越时空.
【审题立意】题目为“我在 中成长”,里面的关键词语是“在---成长”,这里的“在---成长”可以有影响、体会的意思,也就是在某人或者某物的影响下,我的想法或者做法的改变,里面还暗含着一个时间跨度加大的时间段,不能仅仅写一个场面,写作时要注意以上的几个问题.
【思路点拨】“我在中成长”,这里的你,可以是人,如父母、老师、朋友等,也可以是一种情感,如父爱、母爱、友谊等,也可以是跨越历史的英雄人物,如岳飞、文天祥等,也可以是物,如诗歌、词、书籍、玩具等.
【文体选择】记叙文议论文都可以.记叙文写起来难度较小.
【例文点评】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表现母爱陪伴我成长,并且引用了高尔基的三部曲的名字来给列小标题,较为新颖.写出了妈妈给予我的陪伴,写作形式比较新颖,是一篇比较不错的习作.A.幽幽
争芳斗艳
多姿多彩
潺潺
B.潺潺
争芳斗艳
多姿多彩
幽幽
C.幽幽
多姿多彩
争芳斗艳
潺潺
D.潺潺
多姿多彩
争芳斗艳
幽幽
请假条
尊敬的曹老师:
您好!我是七( 1)班的小京,因家中有事,不能参加周六下午的专题,特此请假,务必批准!
2024年12月9日
七( 1)班小京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海南省海口市华侨中学美丽沙分校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名著阅读,语言表达,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海南省海口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书写,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海南省文昌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