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五四学制)(含详细答案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93155/0-173902459649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学年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五四学制)(含详细答案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93155/0-173902459651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学年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五四学制)(含详细答案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93155/0-173902459654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全国大部分地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真题合集(含详细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五四学制)(含详细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五四学制)(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默写,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小文梳理的文学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 郑振铎先生的《猫》围绕养猫这一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按时间顺序叙述,都有相对完整的“得猫”“养猫”“失猫”过程,但每个故事又各不相同,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细腻而浓郁的情感。
B.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两处语句均出自《论语》,谈论的都是关于修身的话题。
C. 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中,“小孩子”寄托着作者对于改变现实、戳穿虚伪的理想。老百姓们在小孩子的带动下有了说真话的勇气,而统治者们却仍然装模作样,两相对比,显得后者更加可笑、腐朽。
D. 在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一诗中,牛郎织女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与神话传说中的结局完全相同,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取经之路,也是孙悟空的“成长之路”。小语梳理的《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成长历程。下面选段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②③④B. ②①④③C. ②③①④D. ①④②③
3.下列《西游记》的部分回目,其情节与白龙马相关的一项是( )
A. 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类尽除名B. 二僧荡怪闹龙宫,群圣除邪获宝贝
C. 邪魔侵正法,意马忆心猿D. 诸神遭毒手,弥勒缚妖魔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4.学校开展“文化传承”主题实践活动,你和同学小语、小文在一个小组,参加下面的活动。
围绕优秀传统文化,同学们分享着自己的积累和感悟。请将下面诗句补充完整。
小语:在本学期的古诗文学习中,我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有“水何澹澹,( 1) ______ ”(《观沧海》)的海岛风光,有“(2) ______ ,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的月映清江,有“(3) ______ ,山入潼关不解平”(《潼关》)的壮阔辽远,有“(4)回乐前沙似雪, ______ ”(《夜上受降城闻笛》)的苍凉大漠。
小文:我也从古诗文中感受到古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有“( 5)自古逢秋悲寂寥, ______ ”(《秋词(其一)》)的不凡气势,有“僵卧孤村不自哀,(6) ______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坚定信念,有“(7) ______ ,(8) ______ ”(《夜雨寄北》)的孤独凄凉,有“(9) ______ ,(10) ______ ”(《诫子书》)对名利、志向的清醒思考。
三、名著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4分。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对下文画线句中加点的“单丝不线,孤掌难鸣”的理解。
行者见三个老道士,披了法衣,想是那虎力、鹿力、羊力大仙。下面有七八百个散众,司鼓司钟,侍香表白,尽都侍立两边,行者暗自喜道:“ 我欲下去与他混一混,奈何,‘单丝不线,孤掌难鸣 ’,且回去照顾八戒、沙僧,一同来耍耍”。(第四十四回法身元运逢车力心正妖邪度脊关)
6.作者“于社会制度,亦有不平,每设事端,以寓理想”(鲁迅语),这是鲁迅对《 ______ 》这部作品的评价。
四、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1小题,共7分。
7.2024年4月23日是第29个“世界读书日”,学校举行了“好读书,读好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宣传读书活动】
(1) 下面是活动的宣传标语,请你仿照前边句式,进行续写。
阅读一本好书,打开一个世界。
续写: ______ 。
【筹备读书活动】
邀请函
尊敬的张教授:
您好!
①我校为在青少年中良好的营造阅读氛围,②引导他们从读书中获取智慧和力量,成就美好的人生,③拟于 6月28日16时,在我校报告厅举办以“好书伴成长,涵养家国情”为主题的阅读分享活动,④诚邀您为我们做阅读专题讲座,期待您的光临!
育德中学
2024年4月6日
(2) ①上面的邀请函中有一处格式错误,请找出来。
②邀请函有一处语病,请找出来,并进行修改。
第 ______ 句,修改为: ______ 。
③邀请函中加点的“举办”“我们”词性分别是 ______ 词、 ______ 词。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1分。
8.现代文阅读。
小旗
黄咏梅
①我叫它小旗。因为每次遇到它,它的尾巴总是竖得高高的,像一根威风的旗杆。 小旗是我认识的最逍遥的流浪猫。是的,我认识它,就像一个朋友。跟那些惧怕人的流浪猫不一样,小旗不怕人,但也不亲人,总是保持着一种礼貌和矜持。所以,跟小旗的交往就变得没那么多负担。
②从我喂养流浪猫的经验来看,但凡与一只猫有了约定,一旦对猫投之以粮,猫便对你付之以依赖。久而久之,这种没有任何约束的约定,往往依靠人复杂的情感来巩固:怜悯、责任,甚至母性的满足等等,是一组强弱关系的维持。因为这种关系,猫凝视你,猫在你脚边喵喵叫,猫怯生生地用脑门擦着你的裤腿……这些动作都被你解读出了乞怜的信号。强者于是对弱者就有了牵挂和惦记,这种惦记和牵挂很多时候就会变成一种负担。但小旗不会。
③我与小旗没有约定,全凭邂逅。它几乎不会在某个固定的地方等我,毫无预感地,就能看到它竖着尾巴从远处走来,等我喉咙里发出一声喵,它一秒都不会耽误,报之以一句长长的喵。就像朋友相见,彼此招呼:“嗨,过得好吗?”“还不错,你也好吗?”这种邂逅,轻松愉悦。如果恰逢我包里备有猫粮,蹲下身去,分给它一点,它便积极地凑过来吃,吃得不快也不慢,期间,我如果故意延它,朝它喵几声,它也会边吞咽边发出一种含混的叫声,作为回应。要是没吃的,也不见它有多失望,喵几声,人走了,它在原地站得直直的,尾巴在脚边盘好,眼睁睁地目送。好像彼此知道,明天还能见到,明天的明天还能见到,不必纠缠。
④小旗的地盘似乎比别的流浪猫要大许多,或者说,它根本就没有地盘,它不是那种要争的猫。遇到哪个垃圾桶有刚放出来的厨余,趁便扒拉两口,有猫闻香而来,它也不恋战,舌头往嘴巴鼻子舔一圈,踏着猫步从容离去,谦和又不失尊严。我会在不同的场所见到小旗。 在泳池边,它呆呆地看着水里扑腾嬉闹的孩童;在快递寄存柜顶,它好奇地细嗅着柜子缝隙里包裹的远方气息;在凉亭里,它懂事地蹲在一个坐着轮椅抽烟的老奶奶身边,就像它是她养大的一般;而更多的时候,我看到它在走路,草丛边,车库口,绿化道上……独自一猫,倒并不东张西望地觅食,仿佛若有所思,那支旗杆一样竖起来的尾巴,骄傲、坚定、抖擞。研究动物的专家普遍认为,猫竖起尾巴的时候,表达的是一种满足、安全、得意,就像一个人在做出一个胜利的手势。邂逅这个样子的它,我心里由衷地欢快,心情亦跟它一样满足、放松,不带一丝强者对弱者所生出的怜悯。如同人与人的平等相处,人¢与动物也不例外,没有什么强与弱,施与受,这样的关系才真正和谐持久。
⑤我惦记过很多只流浪猫。下雨的时候,我会担心,那只一直蹲守在石头上的猫奶奶有没有找到避雨的地方?下雪的时候,我又会想,那只总是在溪边捕虫子的小黑弟弟,会不会跳到结了薄冰的水面?干旱的时候,我到那些猫出没的老地方逐一放些干净水……但我几乎没有惦记过小旗。就算在某些恶劣的极端天气时,我的脑子里也闪不出小旗的身影。它是那么独立和强大,丝毫不给人担忧的机会。在雨过天晴或者春暖花开的时候,不用刻意去找,就能看到一只橘色的斑纹猫,尾巴竖得笔挺,一声长喵回答你的招呼看看,我很好,糟糕的鬼天气终于过去了。然后,它会停在一棵桃树下,仔仔细细地舔毛。它不胖,毛发也因为缺乏营养而显得暗淡,但是却很干净,鼻子粉红,脖子一圈白毛就像男人讲究的白色衣领,洁白、硬朗,流露出不肯懈怠的努力。
⑥是啊,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倘若到最后,小旗真要走上一条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道路,它恐怕也会挑一个晴朗的好天气出发的,这是它应得到的礼遇。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 文章第①段中说“小旗是我认识的最逍遥的流浪猫”,联系全文,说说小旗的“最逍遥”体现在哪些方面?
(2) 文章第②段写“我”养流浪猫的经验,有什么作用?
(3)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人们常通过写猫表达丰富的人生体验,郑振铎的《猫》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而选文着重写了一只叫小旗的流浪猫。
B.第③段用简洁的语言写了“我”与小旗相处的几个片段:我们相遇没有约定,全凭邂逅;我们像朋友相见,彼此打招呼;我喂它猫粮,它积极凑过来吃;我没有猫粮时,它用脑门擦我的裤腿纠缠。
C.第④段画线句以一组排比句表明我邂逅流浪猫小旗的场合之多,足见小旗的与猫无争及特立独行的天性。
D.“礼遇”是指“敬重而有礼貌的待遇”,作者结尾以小旗在生命终点应得到“晴朗好天气”的“礼遇”的祝祷来收束全文,足见对它的尊重和赞赏。
(4) 这篇文章主要写“我”和小旗相处的过程,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请简要谈谈你的感悟。
9.现代文阅读。
十一岁的硬汉
葛闪
①我们培训的地方,位于大鸭山的腹地里。山左面,是当地唯一一所小学,叫白马小学。山右面,是风景最为纯粹的藏民部落,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月牙湾。
②初遇巴瓦,是在夕日西坠的暮色里。彼时,他背着书包正从半山腰往山顶攀爬。见了我们的装束不是本地人,他亦饶有兴趣地和我们攀谈起来。巴瓦的见识颇多,藏族的风土人情、地貌特产等,他都如数家珍。巧的是,巴瓦家正在月牙湾。
③为了感谢他的热情,我们便将随身带的零食给了他一点。巴瓦也不拒绝,接了只是拿在手里不拆开,说得带回家给他的母亲吃。 巴瓦说,他的父亲采药坠落而死,留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体弱多病,做不了什么重活,都是靠编织篓筐出售来养活这个家。他小,不能为家里分担什么,能把这好吃的带回家给母亲,母亲一定会很高兴。
④我们为巴瓦的懂事而感叹,又往他手里塞了点东西。当得知巴瓦就在白马小学读书的时候,我们突然很奇怪:白马小学和月牙湾都位于山脚,两地之间因为旅游开发的缘故,早就铺设了水泥路。可巴瓦,怎么翻山而回?面对疑问,巴瓦告诉我们,其实他从上个月开始,每天放学都是翻山回家。
⑤看着逶迤崎岖的山路,高高的山峰,我们心想走到月牙湾至少也要一个多小时吧。而如果走山下的水泥路,也就是十五分钟左右的功夫。我们笑巴瓦玩心重,这山上一定有很多新奇有趣的事情,譬如可爱的小动物,奇异的花草……巴瓦面色一正,告诉我们并非如此,说他只是想锻炼锻炼身体和腿上的力度,为两年后上初中做准备。
⑥我们一愣,两年后上初中和现在的翻越山路锻炼腿劲有关系吗?我们并不信巴瓦的话,觉得他还是搪塞我们。我们笑笑,也不便去拆穿他的谎言。他看出我们的心思,一下急了,两腮的高原红更加通透,忙着解释,说山里的孩子绝对不撒谎。巴瓦说,两年后他就要去仁巴县城的初中学校读书,学校距离这里足足二十公里远,两个星期才放一次假。因为路途遥远,巴瓦想现在就锻炼,到放假时,他就可以游刃有余地再从仁巴翻山而回到月牙湾了,走起来也就不会太累。
⑦我们问他这么做的缘故——因为仁巴县城往月牙湾,也是坦途,且通车。巴瓦晒腆一笑,不停地搓着双手,过了一会才说:“从仁巴到家里,坐车来回要九块钱的车费呢。一年下来,算算得近两百元呢。”
⑧我们的心蓦地一软,在为他感到心酸的同时,突然心里也有个疑问:为了节省车费,与其翻越山岭步行而回,那不如直接从仁巴到月牙湾的公路上步行而回了。同样是步行,公路最起码比山路要好走得多了吧,而且安全得多。
⑨巴瓦连连摇头说:“那不行。要是从公路上走,肯定很多同学都会看见。那样,就瞒不住母亲啦。母亲要是知道我每次都是步行回来,她会心疼的啦……”巴瓦看我们静默不语,便又补充说道,“再说了,我现在锻炼好了,将来走山路也就脚下有劲,回家也可以快一点,就能帮母亲多做点家务啦。要是走水泥路,永远也锻炼不出脚上的功夫。”巴瓦嘟哝了最后一句,我们的心里却哗哗啦啦下起了小雨。
⑩他要是不言不语,任我们的想象力再怎么丰富,也想不到一个十一岁的男孩舍弃坦途在山路上艰难前行的背后,居然隐藏着这么一个动人的想法。孩子的世界里,那些单纯而又美丽的童话,每一个都因了沉沉的爱,而美好得让人心疼。
⑪巴瓦向我们一一鞠躬,再度对我们表示感谢,然后才转身离开。他一边走,一边向我们挥手。 我们看到,这个年仅十一岁的孩子,在暮色四合的山野中,宛如世间最铿锵伟岸的硬汉,每落一脚,每踩一步都落地有声!(选自《中国教师报》)
(1) 第②段加点的“如数家珍”在文中的意思是 ______
(2) 对第③段画线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运用插叙,交代了巴瓦父逝母病、贫寒的家庭背景。
B.解释了巴瓦要把零食带回家给妈妈吃的原因。
C.为“我们将随身自带的零食分给他”的情节做铺垫和埋伏笔。
D.体现了巴瓦虽然只有十一岁,但是十分懂事,关爱妈妈。
(3) 联系全文,分析文章第⑪段画线句的作用。
六、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4分。
10.文言文阅读。
【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狼》)
【乙】某山隅有一老圃①,早失偶,惟一女远适他乡,猎者怜其孤,赠以猴。老者爱如赤子,每出必从,不链②不掣,而不离不逸。如是者五年。一日,老者暴卒,猴掩门,奔其姐,泪如雨。曰:“父死乎?”颔之,乃俱归,老者家徒壁立,无以为葬,猴遍哭于乡,乡人乃资而掩。姐引之去,猴揖谢之,仍牢守故宅,撷果自食。每逢五必哭祭,似念老父养之五年,哀伤殊甚。未三月而偃卧坟间。 乡人怜之,乃葬于老者之侧。勒石其上,曰:“义猴之墓”。
(选自《义猴之墓》)
【注】①圃:同“父”,指老者。②链:动词,上铁链。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意暇甚 ______
②乃悟前狼假寐 ______
③老者暴卒 ______
(2) 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赠以猴/投以骨
B.颔之,乃俱归/乃悟前狼假寐
C.姐引之去/久之,目似瞑
D.未三月而偃卧坟间/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3)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乡人怜之,乃葬于老者之侧。
(4) 【甲】【乙】两文,鲜明地表现了狼的 ______ 、 ______ 特点和猴子的 ______ 、 ______ 特点。
七、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1) 对于诗歌的分析,下列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诗人在这首诗中,以清新优雅的语言,描绘了郊野散步所见的景色。
B.“麦陇风来翠浪斜”中的“翠”字描绘出麦色,充满了浓郁的春天气息。
C.“草根肥水噪新蛙”写出稻田里的肥水滋养着新生的青蛙,蛙叫声聒噪,使人心烦意乱。
D.“翠浪”“新蛙”分别从视觉、听觉角度写了春天的景象,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
(2)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表达效果?
八、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有过许多撩拨心弦的记忆:亲人的呵护、师长的教诲、同伴的启迪、书香的熏陶……这些记忆如同呵护的春风,关爱的雨露,友善的阳光,滋养着我们心灵的成长和心智的成熟。
请以“成长路上的温暖”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诗歌除外)结合你最熟恶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
(2)字数600字上以;(3)不得抄表,不得套作;(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ABC.正确。
D.有误,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过着两地分离、很难相见的悲剧生活。而《天上的街市》中作者想象牛郎织女一直过着自由自在、幸福美满生活。因此“牛郎织女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与神话传说中的结局完全相同”有误。
故选:D。
本题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
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 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情节。
②中孙悟空受不了唐僧絮叨,一气之下离开,这是前期孙悟空性格较为急躁、任性的表现。①中孙悟空向菩萨哭诉,此时他经历了一些磨难,开始有了倾诉的情绪,心理上有一定成长。④中孙悟空因中计而着急落泪,说明他在经历过程中会因一些状况情绪波动。③中孙悟空成佛后与唐僧关于紧箍咒的对话,此时他已经完成成长,修成正果。按照孙悟空成长的先后顺序,应该是先较为任性离开(②),然后经历事情后向菩萨哭诉(①),接着因中计着急(④),最后成佛(③)。
故选:B。
《西游记》的前七回讲孙悟空的身世和大闹天宫的故事;第八回到第十二回介绍唐僧,交代西天取经这一中心事件的由来;第十三回到第一百回是小说故事的主体,讲述唐僧师徒取经路上战胜无数妖怪,历经重重磨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这部小说告诉我们,人生就要有所追求,为了实现理想而披荆斩棘,我们要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以超强的斗志战胜一切的困难,直至达到胜利的终点。
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情节。《西游记》第三十回:邪魔侵正法,意马忆心猿概括:黄袍怪变为一美男子,前往宝象国探望岳丈国王,将唐倍变为猛虎。白龙马变为宫娥,举刀暗算黄袍怪,被打中后腿。八戒要回高老庄,白龙马劝他去找悟空。悟拒拒绝,八戒下山大骂,被众猴捉回。
故选:C。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作者是明代吴承恩。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该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反映了明代社会现实。
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4.【答案】山岛竦峙,峨眉山月半轮秋,河流大野犹嫌束,受降城外月如霜,我言秋日胜春朝,尚思为国戍轮台,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解析】答案:
(1)山岛竦峙(注意“竦”的书写)
(2)峨眉山月半轮秋
(3)河流大野犹嫌束(注意“嫌”的书写)
(4)受降城外月如霜
(5)我言秋日胜春朝
(6)尚思为国戍轮台(注意“戍”的书写)
(7)君问归期未有期
(8)巴山夜雨涨秋池
(9)非淡泊无以明志
(10)非宁静无以致远(注意“致”的书写)
本题考查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根据提示和语境写出相应的句子,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5.【答案】本题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如:这句话比喻独自一人的力量有限,无法支撑局面,告诉我们要学会团结协作,善于借助团队的力量,以达到“众志成城、同心协力”的效果,去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更要明白团结的力量,与同学们一起合作探究,取长补短,最终实现学习上的进步。
答案:
这句话比喻“独自一人的力量有限,无法支撑局面”,启示我们要学会团结合作,善于借助团队的力量,以期达到“人心齐,泰山移”的效果,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无论学习还是生活,都需要与同学、老师齐心协力,才能将自己的力量最大化,最终实现目标。
【解析】《西游记》的前七回讲孙悟空的身世和大闹天宫的故事;第八回到第十二回介绍唐僧,交代西天取经这一中心事件的由来;第十三回到第一百回是小说故事的主体,讲述唐僧师徒取经路上战胜无数妖怪,历经重重磨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这部小说告诉我们,人生就要有所追求,为了实现理想而披荆斩棘,我们要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以超强的斗志战胜一切的困难,直至达到胜利的终点。
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6.【答案】镜花缘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作品评价的把握。作者“于社会制度,亦有不平,每设事端,以寓理想”,这是鲁迅评价《镜花缘》。
答案:
镜花缘
《镜花缘》前半部分主要写唐敖、林之洋、多九公三人在海外三十余国游历的奇异经历。后半部分主要写由诸花神所托生的一百名才女参加武则天所设的女试,及考取后在一起饮酒游戏、赋诗畅谈的情景。同时,维护李氏正统和反对武则天篡政的线索自始至终贯穿着整个文章。通过对于中几十个国家的叙述,不难看出,它主张男女平等,要求女子也应自幼读书,和男子同样参加考试。它反对男子对女子的压迫,尤其是对于缠足、穿耳这些摧残人类肢体的行为,表示愤怒的抗议。说明不论是处理政治事务以及从事生产劳动,女子的智慧才能都无异于男子。
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7.【答案】【小题1】翻看一页篇章,领略万千风光
【小题2】①,我校为在青少年中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动,代
【解析】答案:
(1)示例:翻看一页篇章,领略万千风光。
(2)示例:①开头称呼应顶格写 ②第①句 我校为在青少年中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③动 代
(1)本题考查宣传标语。
这是一道关于仿写宣传标语的题目,解题关键在于保持句式结构、语义逻辑和情感基调与原句一致。原句为“阅读一本好书,打开一个世界”,其句式结构是“动词+数量词+名词,动词+数量词+名词”。这就要求续写部分也需遵循此结构,前半句需是一个动词搭配“一本好书”类似的结构,后半句同样是动词搭配数量词加名词的形式。从语义逻辑上看,原句中“阅读好书”和“打开世界”存在一种因果联系,即通过阅读好书,能让读者看到更广阔的世界。续写时要保持这种逻辑,使前后半句之间存在合理的因果或递进关系。
示例一:品味一段文字,收获无尽智慧。
示例二:诵读一篇佳作,触动心灵深处。
(2)本题考查邀请函。
①邀请函一般由五部分构成:标题、称谓、正文、敬语、落款。标题在正中间,可以直接写“邀请函”,也可以加上其他内容;称谓是被邀请人称呼,要顶格写;正文是邀请函的主体。开头可向被邀请人简单问候,位置在称谓下一行,空两格,接着写明举办礼仪活动的缘由、目的、事项及要求,写明礼仪活动的日程安排、时间、地点,邀请对象以及邀请对象所做的工作等;敬语,末尾一般要写常用的邀请惯用语,如“敬请光临”敬请参加““请届时出席”之类的敬语,空两格;落款,署上邀请单位名称或发函者个人名称,署上发函日期,靠右。邀请函的称呼“尊敬的张教授”应顶格写,后面加冒号。目前格式中“尊敬的张教授”没有顶格,这不符合邀请函的格式规范。
②根据第①句“我校为在青少年中良好的营造阅读氛围”可知,语序不当,“良好的”是修饰“阅读氛围”的,不能修饰动词“营造”,改成:为在青少年中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③根据“拟于6月28日16时,在我校报告厅举办以“好书伴成长,涵养家国情”为主题的阅读分享活动”可知,“举办”是表示具体行为动作的词,它描述了育德中学将要开展“阅读分享活动”这一动作,符合动词的定义,所以“举办”是动词。根据“诚邀您为我们做阅读专题讲座”可知,“我们”用来指代育德中学一方,是人称代词,指代说话者这一群人,在句子中作宾语,所以“我们”是代词。
综合读写题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8.【答案】【小题1】B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内容。
首先,文章开篇就指出小旗不怕人但也不亲人,保持着礼貌和矜持,这与那些惧怕人或过分依赖人的流浪猫不同,体现了它在与人相处时的逍遥自在。
其次,小旗没有固定的地盘,不争抢食物,能随遇而安,这表明它在生存环境方面的逍遥。
然后,当它独自行动时,那种若有所思、尾巴骄傲抖擞的状态,展现出它内心的淡定和从容。
最后,即使在恶劣天气,它也不让人担心,自身的独立强大使它能够应对各种情况。
(2)本题考查语段的作用。
内容上:这段养流浪猫的经验描述了人与流浪猫之间常见的强弱关系和复杂情感,如怜悯、责任、牵挂等,这些情感往往会成为人的负担。
结构上:为下文写小旗的与众不同做铺垫,通过对比,突出小旗与人交往时的轻松无负担,让读者更能理解小旗“最逍遥”的特点。
主题上:有助于深化主题,引发读者对人与动物相处模式的思考,强调平等、和谐关系的重要性。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文中明确说“要是没吃的,也不见它有多失望……不必纠缠”,并非“我没有猫粮时,它用脑门擦我的裤腿纠缠”,该选项错误。
故选:B。
(4)本题考查阅读感悟。
平等和谐关系方面:文中“我”与小旗的相处没有强弱之分,平等而轻松,启示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摒弃不平等的心态,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关系。
独立自强品质方面:小旗的独立强大,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不依赖他人,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
乐观积极心态方面:小旗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从容应对,不依赖他人的怜悯,这提醒我们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的能力,不过分担忧未来的困难。
答案:
(1)①不怕人但也不亲人,总是保持礼貌和矜持;②没有固定地盘,不争不抢,随遇而安;③独自一猫时,不东张西望地觅食,仿佛若有所思,尾巴骄傲、坚定、抖擞;④即使在恶劣天气,也不给人担忧的机会,独立强大。
(2)通过对比,突出小旗与其他流浪猫不同,它与“我”的交往没有负担,为下文具体描写小旗的逍遥独立做铺垫。
(3)B
(4)①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应该保持平等和谐的关系,没有强弱之分,没有施与受的负担,这样的关系才能长久。
②我们应该学习小旗独立、自强、不依赖他人的品质,以自信和从容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境遇。
③在生活中,我们不必过分担忧未来,要像小旗一样,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应对困难和挫折,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一切。
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与最逍遥的流浪猫小旗的相处经历,展现了小旗在与人交往、生存环境、独自行动以及应对恶劣天气时的独立、不依赖和从容的特点,蕴含了平等和谐、独立自强、乐观积极等人生哲理。
阅读题一般作答步骤: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9.【答案】【小题1】巴瓦对藏族的风土人情、地貌特产等非常熟悉,就像数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清楚。
【小题2】C
【小题3】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
“如数家珍”通常用来形容某人对所讲的事物非常熟悉。在文中,巴瓦向“我们”介绍藏族的风土人情、地貌特产时,十分熟悉、详细且流畅,仿佛这些内容就在他的心中清晰地排列着,随时都能准确无误地讲述出来,所以“如数家珍”在这里生动地表现了巴瓦对相关内容的熟知程度。
(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前面提到的家庭背景,主要是为了展现巴瓦的懂事和孝顺,而非为“我们将随身自带的零食分给他”做铺垫和埋伏笔。
故选:C。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年仅十一岁的孩子”与“最铿锵伟岸的硬汉”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巴瓦年龄虽小,但精神强大。“每落一脚,每踩一步都落地有声”形象地表现了巴瓦行走的坚定有力,进一步强调他的坚韧和决心,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巴瓦在困境中展现出的顽强和对家庭的责任感。文章标题是“十一岁的硬汉”,结尾这句话与之呼应,使文章首尾圆合,结构严谨。同时,也使读者对巴瓦“硬汉”的形象有了更深刻、更完整的认识。巴瓦为了节省车费、为了不让母亲心疼而选择翻山回家锻炼腿力,这种行为背后是他对母亲深深的爱和对家庭的担当。这句话深化了这种爱的主题,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这份爱的沉重和美好,引发人们对亲情、责任和坚韧精神的思考。
答案:
(1)巴瓦对藏族的风土人情、地貌特产等非常熟悉,就像数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清楚。
(2)C
(3)这句话的作用:
内容上:通过将十一岁的巴瓦比作“最铿锵伟岸的硬汉”,突出了巴瓦虽然年纪小,但为了母亲、为了家庭,展现出的坚强、懂事和有担当的形象,使巴瓦的形象更加高大、令人敬佩。
结构上:照应了文章的标题“十一岁的硬汉”,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主题上: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赞扬了巴瓦身上所体现出的深沉的爱和责任感,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孩子纯真而美好的心灵以及这种爱的力量。
文章讲述了十一岁的巴瓦为节省车费、不让母亲心疼,每天翻山回家锻炼腿力,其懂事、坚强和对母亲的爱令人感动。
阅读题一般作答步骤: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10.【答案】【小题1】从容、悠闲,睡觉,突然
【小题2】A
【小题3】略
【小题4】贪婪(或:凶狠),狡诈(或:狡猾),有情有义,知恩图报(或:忠诚坚守)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①句意:神情很悠闲。暇:从容、悠闲。
②句意: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寐:睡觉。
③句意:老人突然去世。暴:突然。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相同,介词,把、用/介词,把、用。
B.不同,副词,于是,就/副词,才。
C.不同,代词,指代猴子/音节助词,无实义。
D.不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有:少时,一会儿;径,径直;去,离开;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句意: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②重点词有:怜,可怜,怜悯;之,代词,代指猴子;乃,于是,就;于,在。句意:乡人可怜它,于是就把它埋在了老人的坟旁。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第一空:根据《狼》“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可知,这表明狼面对属户投出的骨头,并不满足,一直紧紧跟随屠户,想要获取更多,甚至在骨头吃完后仍不放弃,体现出它们的贪婪与凶狠。故填写:贪婪(凶狠)。第二空:根据“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可知,一只狼假装睡觉吸引屠户注意力,另一只狼则想从柴草堆后打洞偷袭属户,这一行为展现了狼的狡诈,懂得使用计谋来迷惑敌人。故填写:狡诈(狡猾)。第三空:根据“老者暴卒,猴掩门,奔其姐,泪如雨”可知,老人突然去世,猴子像亲人般伤心,不仅关上门,还跑去老人女儿那里报信,一路泪如雨下,体现出猴子对者人深厚的感情,非常有情有义。故填写:有情有义。第四空:根据“老者家徒壁立,无以为葬,猴遍哭于乡,乡人乃资而掩。姐引之去,猴揖谢之,仍牢守故宅,撷果自食。每逢五必哭祭,似念老父养之五年,哀伤殊甚。未三月而偃卧坟间”可知,猴子为老人的葬礼四处奔走,向乡人求助;拒绝跟随老人女儿离开,坚守故宅,还定期哭祭老人,最后甚至死在老人坟旁,充分展现出猴子的知恩图报和忠诚坚守。故填写:知恩图报(或:忠诚坚守)。
答案:
(1)①从容、悠闲;②睡觉;③突然
(2)A
(3)①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②乡人可怜它,于是就把它埋在了老人的坟旁。
(4)贪婪(或:凶狠) 狡诈(或:狡猾) 有情有义 知恩图报(或:忠诚坚守)
参考译文:
【甲】两只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上路,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乙】某座山的角落里住着一个老人,早年丧妻,只有一个女儿远嫁他乡。猎人怜悯他的孤独,送给他一只猴子。老人疼爱它就像亲生儿子,每次出门都带着它,也不用链子拴上,也不用手牵着,那猴子也从来不跑不离开。这样过了五年。一天,老人突然死了,猴子关上门,跑到老人女儿那里,泪下如雨。老人的女儿问:“父亲死了?”猴子点点头。老人的女儿于是和猴子一起回家。老人家里十分穷苦,没钱安葬。猴子就哭遍了乡里,乡里人于是集资掩埋了老人。老人的女儿拉它离开,猴子拱手拒绝了她,仍然坚守在老人的房子,自己采果子吃。每过五天必定要哭祭老人,好像在感念老人养育了它五年,异常哀伤。没过三个月就僵死在老人的坟前。乡人可怜它,于是把它埋在了老人的坟旁,并立了一块石头在上面,刻着:“义猴之墓”。
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11.【答案】【小题1】C
【小题2】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蝴蝶沉醉花丛,人陶醉于美景的情态。
【解析】1.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相关词句,品味分析诗歌的内容、主题、重点语句、写法等;最后根据题目要求,与题中的各个选项逐一地对照、分析、甄别、判断、选择即可。
【解答】
ABD正确。
C.有误,“噪”写出蛙声一片让人感受到万物复苏的活力。并非叫声聒噪,使人心烦意乱。
故选C。
2. 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解答此题,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结合自己的理解分析作答即可。“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形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醉之情和盘托出。
12.【答案】成长路上的温暖 光阴荏苒,儿时的许多往事,我大多淡忘了,但母亲为我做布鞋的情景却历历在目。
母亲白天要到地里干活,只有晚上相对清闲一些,但母亲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每天吃完晚饭后,她总会准时拿出剪刀、针、线等工具,为我们做布鞋。在昏暗的灯光下,母亲一针一线地纳鞋底,神情是那样专注。母亲的视力不好,每缝一针,都非常吃力。有时候夜深了,我们催促母亲睡觉,母亲走了神儿,一不小心,手指被针刺破了,鲜血顿时流了出来,母亲只用嘴吮吸一下,继续埋头做鞋。小小的铁针,在母亲的手指上飞舞。我望着母亲弯曲的背影,眼泪夺眶而出。
我们姐弟两人都是穿着母亲做的布鞋长大的。小学时,我一直喜欢穿母亲做的布鞋。母亲经常对我讲布鞋养脚。我有时追问她,布鞋为什么养脚,她总是朝我笑一笑,一句话也不说。母亲读的书不多,要她说出穿布鞋的好处,也确实难为她了。母亲做的布鞋,非常合脚,穿在脚上,暖和和,软绵绵,心里觉得踏实、亮堂。
记得小学三年级时,我和几个小伙伴到家门口的河滩边玩耍,我与一个同伴发生了口角,他一气之下,将我的布鞋丢进了河里,布鞋被河水冲走了。回家后,我把实情告诉了母亲,母亲没有责怪我,反倒安慰我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后来,母亲又为我缝制了一双新鞋。
考上市里寄宿市初中那年,母亲分外高兴,熬夜为我赶制了两双新鞋,我将新鞋小心翼翼地收进简单的行囊里。走进市里的校园,同学们一个个穿着皮鞋,我才发现布鞋是那样老土,那样不合时宜。于是我把母亲做的两双布鞋用塑料袋包好,放进壁柜收藏起来,穿上了姐姐为我买的皮鞋。寒假回家,一进家门,母亲见我脚上穿的是皮鞋,忙问我为什么不穿布鞋,我谎称布鞋放在学校里忘记带回。母亲看出了我的心思,赶忙换了话题,我偷偷瞥了母亲一眼,分明看到母亲脸上写满的愧疚和失落。
由于一年四季穿皮鞋,时间一长,染上了脚气。脚气发作时,脚上冒出了一串串的水泡,水泡破了又长,奇痒无比,钻心般地难受。这时候,我想起了母亲做的布鞋,重新穿上布鞋,脚气竟慢慢地痊愈了,真没有想到布鞋有这样神奇的功效。
母亲究竟为我做了多少双布鞋,我已经记不清楚了。母亲做的布鞋,既养脚,又养心,还怡情。小小的布鞋凝聚了母亲对儿女深沉的爱,牵动着儿女的情思,我永远也忘记不了母亲为我量脚定做的那一双双布鞋。
【解析】“成长路上的温暖”,这个题目富有诗意。“成长路上”是“温暖”的修饰词,“温暖”是标题的中心词。“温暖”可以是形容词,形容语言、动作、眼神;“温暖”可是动词,“温暖”我们的心田,“温暖”我们的记忆,乃至“温暖”我们的生命理解了“温暖”的多重含义,写作就容易找准切入口。面对这个题目,首先指向的是我们心灵的一种感觉。文体适合写成记叙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体现着生活中的温暖。这些事情一定是让人心中感到舒适温暖的、细微的,一点一点地渗透到爱情、友情、亲情中,当然还可以具体细化为由善良、朴实、诚实等人的高尚品质所带来的温暖,给单调生活增添些许温馨,些许感动。材料可以是自己日常的生活写照,也可以是历史文化名人的,现实社会的,注意一定要细微、真挚。还可以写那种“爸爸关心”“妈妈呵护”“老师教导”“遭遇挫折后同学的关心”等平常的内容,因为真实反而更感人。要注意,“温暖”跟“感动”“激动”的程度不一样。写作时要注意把握好度,太过激烈就超出题目的情感范围了。
作者写的是亲历的情感故事,用饱含深情的笔墨讴歌了博大深沉、圣洁无私的母爱,母爱给了“我”温暖和力量。作者写母爱,将着力点放在母亲为“我”量脚定做的那一双双布鞋上,在细节描写中融入真情,感人肺腑,撼人心魂。文章选材角度新颖,令人耳目一新。①行者望见菩萨,倒身下拜,止不住泪如泉涌,放声大哭。菩萨叫木叉与善财扶起道:“悟空,有甚伤感之事,明明说来,莫哭,莫哭,我与你救苦消灾也。”行者垂泪再拜道:“当年弟子为人,曾受那个气来?自蒙菩萨解脱天灾,秉救沙门,保护唐僧往西天拜佛求经,我弟子舍身拼命,救解他的魔障,就如老虎口里夺脆骨,蛟龙背上揭生鳞。只指望归真正果,洗业除邪,怎知那长老背义忘恩,直迷了一片善缘,更不察皂白之苦!”
②原来这猴子一生受不得人气,他见三藏只管絮絮叨叨,按不住心头火发,道:“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恁般絮聒恶我,我回去便了!”那三藏却不曾答应,他就使一个性子,将身一纵,说一声“老孙去也!”三藏急抬头,早已不见。
③“师父,此时我已成佛,与你一般,莫成还带金箍儿,你还念甚么紧箍咒掯勒我?趁早儿念个松箍咒儿,脱下来,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么菩萨再去捉弄他人。”唐僧道:“当时只为你难管,故以此法治之。今已成佛,自然去矣,岂有还在你头上之理!你试摸摸看。”行者举手去摸一摸,果然无之。
④行者气得暴跳道:“中他计了!中给他计了!”沙僧道:“中他甚么计?”行者道:“这是‘分辨梅花计’,把我弟兄们调开,他劈心里捞了师傅去了。天!天!天!却怎么好!”止不住腮边泪滴。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龙口市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五四学制)(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默写,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龙口市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五四学制)(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默写,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市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五四学制)(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默写,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