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91185/0-173900486898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91185/0-17390048690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91185/0-173900486904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全国部分地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真题合集(含详细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古诗文默写。
墨香幽处觅心宁,字句珠玑映眼明。陶然世外喧嚣远,独于文苑筑书城。诗中有景,曹操《观沧海》中“ ______ , ______ ”,写出了水涌山岛的壮阔景象;诗中有声,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 ______ , ______ ”,幽怨的笛声唤醒了征人的思乡之情;诗中有志,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 ______ , ______ ”,借梦境抒发了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诗中有理,朱熹《观书有感》中“ ______ ? ______ ”,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知识需要不断更新与积累的哲理;诗中有情,李商隐《夜雨寄北》中“ ______ , ______ ”,通过遥想灯下欢聚的情景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二、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ㅤㅤ唐僧大惊道:“悟空,这个人才死了,怎么就化作一堆骷髅?”行者道:“他是个潜灵作怪的僵尸,被我打杀,他就现了本相。他那脊梁上有一行字,叫做‘白骨夫人’。”唐僧闻说,倒也信了,怎禁那八戒旁边唆嘴道:“师父,他的手重棍凶,把人打死,只怕你念那话,故意变化这个模样,掩你的眼泪哩!”唐僧果然耳软,又信了他,随复念起。
【乙】
ㅤㅤ行者上前叫:“牛大哥,开门!开门!”呀的一声,洞门开了,里边走出一个毛儿女,手中提着花篮,肩上担着锄子,真个是一身蓝缕无妆shì,满面精神有道心。行者上前迎着,合掌道:“女童,累你转报公主一声。我本是取经的和尚,在西方路上,难过火焰山,特来拜借芭蕉扇一用。”
(1) 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脊梁 ______
②妆shì ______
(2) 以上两段文字均出自《 ______ 》,作者是 ______ 。
(3) 【甲】文中的“白骨夫人”三次变化依次为 ______ 、 ______ 和老公公。
(4) 【乙】文中的“行者”是 ______ ,“公主”是 ______ 。(填名字)
三、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3.梅河中学开展以“语文与家乡”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安徽•国际盛会]
(1) 2024年9月,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安徽举办。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①请你在下面方格内用正楷字抄写小安表达感受的文字(画线的部分,不含标点)。
②舒老师的分享中,“给力”一词在句中的意思是 ______ 。
③小徽的评论里有一个词语使用不得体,请你修改。
[舒城•魅力小城]
(2) 绿色万佛山、金色杭埠、火红的生活,共同构筑起“三色舒城”的绚丽画卷。为进一步提高舒城的知名度、美誉度,更好地体现我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请你为“舒城文旅”编写一则宣传口号,充分展现家乡的魅力。(含标点不超过20字)
示例一:周瑜故里,舒适之城
示例二:趣•舒城,醉•舒心
[家乡•庐剧文化]
(3) 在飞霞公园,县文化馆庐剧戏曲文化讲解员与同学们就“庐剧文化”的话题展开交流。请你根据情境对话将内容补充完整。
讲解员:同学们,庐剧,原名“倒七戏”,又称“小倒戏”等,别称“花篮戏”“采茶戏”等。 ______ ?
同学甲:庐剧广泛流行于安徽省的江淮之间、皖中、皖西大别山区。
同学乙:沿江的大片地区和江南的部分地区庐剧也比较流行。
讲解员:完全正确!同学们对庐剧文化是有一定了解的啊!
同学丙: ______ ?
讲解员:同学们可以积极参与“戏曲进校园”以及各类社会体验活动,掌握更多的庐剧知识,培养高雅情趣和美学素养,让庐剧艺术之花开在心间。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0分。
4.阅读《家乡“小倒戏”》完成下列各题。
家乡“小倒戏”
陈永兵
①家乡舒城,也是庐剧故里。庐剧在我家乡很流行,不管是城里还是乡下,大人孩子都能哼上几段。尤其是在正月里,大街小巷听到的都是庐剧声,且村村唱戏、人人看戏,热闹非凡。
②第一次见识“庐剧”,是在漂亮的县城剧场,那天是外公带我去看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时候虽看不懂戏,也不知道哼哼哈哈唱的啥意思,只能陪着外公,东看看西瞅瞅,或看舞台两旁白墙上用幻灯打出来的唱词出神。
③舞台上,蓝天白云的背景幕布、身穿长袍长袖的男女演员,朴实凄凉的唱腔,深情讲述着一段古老而凄美的爱情故事,让小小年纪的我似乎也长了些见识,从此对庐剧也开始着了迷。
④看完演出回家的路上,已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我紧拉着外公的手,近六七里的乡野土路,感觉比平时不知要好走多少倍,浑身充满了激情。
⑤路上,我反反复复回味着这部戏行将结束时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成仙的壮丽美景,神话的种子不知不觉中萌发于少年浪漫的心怀。
⑥在家乡舒城,观看庐剧是人皆共享的一大嗜好。平时想看,节日里更要看,特别是正月,那是憋足劲找机会去看,男女老幼,扛着板凳,跟着剧社跑,白天看,夜晚看,天天看,不知疲倦,无休无止。
⑦鲁迅先生写过《社戏》,与先生比起来,我可就幸运得多了。哪个村有唱戏的,就去哪个村看。那时交通虽不发达,我就跟小伙伴用脚丈量着去,也不觉得累。再者,我也不用像鲁迅先生那样,要划船行五里地到外村才能看得到戏,何况离戏台还是远远的。我们不一样,有时在本村也能看到“小倒戏”。
⑧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初,村里也有个“小倒戏”班社,在当地还小有名气。虽说它是村里庐剧爱好者的自由组合的小班社,甚至连个像样的名字也没有,不过这并不影响它的成就。村子不大,是个仅有上百人的小村庄,会唱庐剧的人则有二三十人,多数是四五十年代生人,文化程度不高。好在那些传统剧目与固定曲调,大家从小耳濡目染,心知肚明,表演起来,不算十分艰难,随便挑选几出戏,无论男角女角,能挑大梁的还真不少。
⑨说得容易,真做起来就不一定那么简单,家乡人习惯把演戏叫唱戏。为了唱好戏,每到农闲,必须把这些草根演员集中起来偷偷排练。
⑩村里戏班子排练,原本是半封闭式的,不知道是害怕打扰亦或泄露机密。现在想来,几十年前乡村无名之辈竟然如是,难怪前些年央视也好、地方台也罢,“春晚”导演都要把排练现场封闭几个月,倒计时彩排才让部分人员看到。
⑪村里戏班子排戏,多半是冬闲的晚间,关着门不让闲人进。越关门则越神秘,越神秘越招人偷看。 村里一帮小伙伴,犹如逐花的小蜜蜂一般,嗡嗡嗡的先是敲门,继而捶门或踹门,后来干脆用屁股顶门。里面的人开门逮,小伙儿就一哄而散,他们关上门板,后生们复又卷土重来。
⑪到真正开演时,他们反而心不在“戏”了,那一点玩意早在排练之初就偷看腻了,开演后就在人群里乱钻乱窜,有时窜到后台看演员化妆、换衣,有时跑到戏场外围看小商贩卖甘蔗、荸荠。
⑬这时候,大人们却在____地看戏,有时还____地议论一番谁演得好、谁唱得行。台上演员九曲十八弯假动情假流泪的感觉,让台下老太太、大姑娘小媳妇,一把鼻涕一把眼泪伤心地跟着红了眼圈,湿了衣襟,根本无暇关顾场内那帮臭小子的闹腾。
⑭几年后,村里喜欢庐剧的大姑娘小媳妇越来越少,远嫁的远嫁,外出的外出。村里的小班社也烟消云散,虽还没到“凄凄惨惨、悲悲戚戚”的境地,但往事毕竟已不堪回首。
⑮如今,地方戏曲日渐式微。但我坚信,庐剧这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化复兴的春风吹拂下,必将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再次走进大众的视野。让那悠扬的唱腔、动人的故事,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继续绽放光彩,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承家乡文化的坚实桥梁,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倾心陶醉。
(摘选自《大散文通讯》《名家博览》2024年07月03日有删改)
【作者简介】陈永兵,作家,笔名龙居雅士,安徽舒城人。
(1) 根据文章内容填空:作者第一次看庐剧是在 ______ ,作者看的第一部庐剧是《 ______ 》,村里戏班子排练多在 ______ 的晚间。
(2) 作者第一次看庐剧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3) 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
村里一帮小伙伴,犹如逐花的小蜜蜂一般,嗡嗡嗡的先是敲门,继而捶门或踹门,后来干脆用屁股顶门。
(4)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5)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庐剧现状及未来的看法。
5.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为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明确人工智能教育的总体要求,强调要以人工智能引领构建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生态,服务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技术、社会的关系,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知提出,小学低年级段应侧重感知和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侧重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高中阶段侧重项目创作和前沿应用。此外,在实施人工智能教育时要注意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力推进基于任务式、项目式、问题式学习的教学。
通知强调,要加强顶层设计和部门协同,统筹推进中小学和大学人工智能教育一体化发展, 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2024年12月04日,有删改)
材料二
一直以来,我们对教育从认知到实践都存在一种系统性的偏差,这个偏差就是我们把教育等同于知识,并局限在知识上。教师传授知识是本职工作,学生学习知识是分内之事,中高考也是考知识,所以知识就几乎成了教育的全部内容。
如果只是单纯进行知识学习,人工智能完全可能替代甚至超越那些通过死记硬背、大量做题而掌握知识的人脑。而死记硬背、大量做题正是我们目前培养学生的通常做法。
不久前,人工智能机器人参加了高考数学考试。报道说有两台机器人,得分分别是 134分和105分。而这还只是个开始,据说人工智能机器人的目标是到2030年能够参加全部高考。
人工智能发展势头强劲,这些都让我们认识到对现有教育体制和方法进行改革的迫切性。
教育部提出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目的在于引导学校教会学生驾驭人工智能,引导学生超越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窠臼,紧跟智能教育大潮中时代风向,为未来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充电蓄能。
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唯有牵住人工智能这只“领头羊”,坚持从政治上看教育、从民生上抓教育、从规律上办教育,聚焦教育强国建设和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来思考谋划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关系与格局,才能在重塑全球竞争力的变局中赢得未来。
(《教豫之声》2024年12月03日,有删改)
材料三
“人工智能 +教育”场景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都需要不断地学习以更好地适应教育场景的变革。
在“人工智能 +教育”场景下,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要逐渐演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辅助者。教师首先需要正确认识和掌握新技术,深入理解人工智能的特点、应用场景以及在教学中的潜力与价值。这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求他们掌握一系列新的教学工具和方法,这种转变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人工智能 +教育”场景下,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要具备与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有效互动的能力。这对在传统学习模式下处于被动接受者的部分学生而言,自主学习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可能会进一步拉大学业成绩差距。与此同时,在“人工智能+教育”场景下,学生利用人工智能工具进行自主学习的时间权重加大,师生以及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大大减少,可能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上感到孤独和迷茫,进而影响学生的角色适应。
(《“人工智能 +教育”的现状、挑战与进路》司林波 2024年07月29日,有删改)
(1) 下列对以上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实施人工智能教育时要注意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力推进基于任务式、项目式、问题式学习的教学。
B.人工智能完全可能替代甚至超越那些通过死记硬背、大量做题而掌握知识的人脑。
C.“人工智能+教育”场景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都需要不断地学习以更好地适应教育场景的变革。
D.这对在传统学习模式下处于被动接受者的全体学生而言,自主学习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可能会导致成绩下滑。
(2) 阅读材料一,简述中小学不同阶段人工智能教育的侧重点。
(3) 阅读材料三,在“人工智能+教育”场景下,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
6.阅读回答问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韩非子•曾子杀彘》)
(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人不知而不愠 ______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 ______
③曾子之妻之市 ______
④顾反为女杀彘 ______
(2) 请用“/”给画波浪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3)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4) 【乙】文中曾子的做法与【甲】文中孔子的哪个观点一致?请谈一谈孔子的观点对后世的影响。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45分。
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成长的每一阶段都似一幅绚丽画卷,而我们总会邂逅形形色色的对手。当回首从天真懵懂的童年迈向青涩稚嫩的少年时光,我们会惊觉,那最为强大且隐秘的对手,始终是自己。你可曾有这样的经历?
请根据你对上面材料的理解和感悟,以“这一次,我战胜了自己”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积极向上;②联系生活实际,有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 600字;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解析】答案: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注意“竦峙”的书写)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2.【答案】【小题1】jǐ,饰
【小题2】西游记,吴承恩
【小题3】姑娘(村姑),老婆婆(老妇人)
【小题4】孙悟空,铁扇公主(罗刹女)
【解析】(1)本题考查对汉字字音字形的正确使用。
“脊梁”的“脊”读作“jǐ”。
“妆shì”的“shì”写作“饰”。
(2)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和理解。
根据【甲】文中“唐僧大惊道:‘悟空,这个人才死了,怎么就化作一堆骷髅?’”“怎禁那八戒旁边唆嘴道”和【乙】文中“行者上前叫:‘牛大哥,开门!开门!’”的内容可知,两文中的主要人物有唐僧、孙悟空等,可见两段文字均出自《西游记》,其作者是明代吴承恩,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虚构神魔小说。
(3)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和理解。
根据【甲】文“他那脊梁上有一行字,叫做‘白骨夫人’”的内容可知,此处描写的“白骨夫人”是三打白骨精中的白骨精。结合《西游记》中的相关情节可知,白骨夫人为加害唐僧,先变成村姑,被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识破,并遭悟空棒打,但她使出“解尸法”的手段,真身逃脱,猪八戒搬弄口舌,唐三藏念紧箍咒惩罚悟空;妖精再变老婆婆,孙悟空再打,妖精元神又逃,而悟空再次受紧箍咒折磨;妖精三变老公公,孙悟空经过思想斗争,决心除妖,在众神的照应下,最终打死白骨精。据此可知,“白骨夫人”三次变化依次为村姑、老婆婆和老公公。
(4)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和理解。
根据《西游记》的内容可知,“行者”是唐僧给孙悟空起的“混名”;根据【乙】文中“在西方路上,难过火焰山,特来拜借芭蕉扇一用”的内容可知,此处的“公主”指的是火焰山有芭蕉扇的铁扇公主。
答案:
(1)jǐ 饰
(2)西游记 吴承恩
(3)姑娘(村姑) 老婆婆(老妇人)
(4)孙悟空 铁扇公主(罗刹女)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作者吴承恩。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3.【答案】【小题1】牛、酷、棒、强、厉害等
【小题2】你们知道庐剧在哪些地方流行吗
【小题3】我们能为传承庐剧文化做点什么呢
【解析】答案:
(1)①有朋自远方来
②牛、酷、棒、强、厉害等。
③将“高见”改为“愚见”(或:拙见、浅见)。
(2)示例:“舒”心之旅,“城”邀你来。
(3)示例:你们知道庐剧在哪些地方流行吗 我们能为传承庐剧文化做点什么呢
(1)①本题考查汉字书写。
按照要求,将“有朋自远方来”正确地书写下来即可。
②本题考查词语含义。
根据句意可知,答案为:牛、酷、棒、强、厉害等。
③本题考查敬辞与谦辞。
“高见”是敬辞,应改为“愚见”(或:拙见、浅见)。
(2)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
根据宣传标语的特点分析作答,可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如:“皖”美山水,“玩”美舒城。
(3)本题考查情景表达能力。
第一空:根据“庐剧广泛流行于安徽省的江淮之间、皖中、皖西大别山区”可知,答案可为:你们知道庐剧在哪些地方流行吗?
第一空:根据“同学们可以积极参与‘戏曲进校园’以及各类社会体验活动,掌握更多的庐剧知识,培养高雅情趣和美学素养”可知,答案可为我们能为传承庐剧文化做点什么呢?
解答综合性学习问题,关键在于平时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养成从生学习语文的习惯,在语言的运用中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4.【答案】【小题1】县城剧场
【小题2】梁山伯与祝英台
【小题3】冬闲
【小题4】
【小题5】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
结合文章第②段“第一次见识‘庐剧’,是在漂亮的县城剧场,那天是外公带我去看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可知,作者第一次看庐剧是在“县城剧场”,看的第一部庐剧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结合文章第⑩段“村里戏班子排戏,多半是冬闲的晚间”可知,村里戏班子排练多在“冬闲”的晚间。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结合文章第②段“小时候虽看不懂戏,也不知道哼哼哈哈唱的啥意思,只能陪着外公,东看看西瞅瞅,或看舞台两旁白墙上用幻灯打出来的唱词出神”可知,作者第一次看庐剧时虽看不懂戏意,但被舞台上的背景、演员、唱腔及爱情故事吸引;结合文章第③段“让小小年纪的我似乎也长了些见识,从此对庐剧也开始着了迷”可知,作者看完戏后长了见识并开始着迷;结合文章第④段“看完演出回家的路上,已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我紧拉着外公的手,近六七里的乡野土路,感觉比平时不知要好走多少倍,浑身充满了激情”可知,作者看完戏回家路上充满激情;结合文章第⑤段“路上,我反反复复回味着这部戏行将结束时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成仙的壮丽美景,神话的种子不知不觉中萌发于少年浪漫的心怀”可知,作者回味戏中化蝶场景,心中种下神话种子。
(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从“村里一帮小伙伴,犹如逐花的小蜜蜂一般”可知,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村里的小伙伴比作逐花的小蜜蜂,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伙伴们对戏班子排练的好奇和急切想要一探究竟的心理;从“嗡嗡嗡”可知,此句运用了拟声词,生动地模拟出小伙伴们的喧闹声,使画面感顿生;结合文章第⑪段“村里一帮小伙伴……后来干脆用屁股顶门”可知,该句形象地展现出小伙伴们活泼与顽皮的模样,淋漓尽致地刻画出孩子们天真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探索欲的性格特点;同时,也侧面烘托出戏班子排练的神秘氛围,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与感染力。
(4)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
第一空,结合文章第⑬段“台上演员九曲十八弯假动情假流泪的感觉……根本无暇关顾场内那帮臭小子的闹腾”可知,大人们看戏时非常专注,故可填“聚精会神”。
第二空,结合文章第⑬段“有时还……议论一番谁演得好、谁唱得行”可知,大人们看戏时还会兴奋地讨论,故可填“兴高采烈”。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看法。
结合文章第⑭段“几年后,村里喜欢庐剧的大姑娘小媳妇越来越少,远嫁的远嫁,外出的外出。村里的小班社也烟消云散”和第⑮段“如今,地方戏曲日渐式微”可知,庐剧的现状是村里小班社已烟消云散,地方戏曲日渐式微;结合文章第⑮段“但我坚信,庐剧这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化复兴的春风吹拂下,必将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再次走进大众的视野”可知,庐剧的未来是在文化复兴的背景下,有望重新走进大众视野,传承家乡文化,再次焕发生机与活力。
答案:
(1)县城剧场 梁山伯与祝英台 冬闲
(2)①虽看不懂戏意,但被舞台上的背景、演员、唱腔及爱情故事吸引;②长了见识并开始着迷;③看完戏回家路上充满激情;④回味戏中化蝶场景,心中种下神话种子。
(3)①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村里的小伙伴比作逐花的小蜜蜂。②“嗡嗡嗡”这一拟声词生动地模拟出小伙伴们的喧闹声,使画面感顿生。③形象地展现出小伙伴们对戏班子排练充满好奇、急切想要一探究竟的活泼与顽皮模样,④淋漓尽致地刻画出孩子们天真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探索欲的性格特点,⑤侧面烘托出戏班子排练的神秘氛围,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与感染力,让读者仿佛能看到那群在门外调皮捣蛋、锲而不舍的孩子形象。
(4)聚精会神 兴高采烈
(5)现状:①村里小班社已烟消云散;②庐剧现状是日渐式微。未来:在文化复兴背景下,有望重新走进大众视野,传承家乡文化,再次焕发生机与活力。
文章主要回忆了作者在家乡舒城与庐剧(小倒戏)的深厚渊源。作者从小在外公的带领下开始接触并迷上庐剧,描述了家乡人对庐剧的热爱和追捧,特别是正月里村村唱戏、人人看戏的热闹场景。文章还详细叙述了村里“小倒戏”班社的兴衰历程,包括班社的组成、排练的趣味以及演出的情景。最后,作者表达了对庐剧这一地方戏曲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相信它将在文化复兴的浪潮中重新焕发生机,继续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答题前,应仔细阅读题干,从题干寻找答题提示,给出具体范围的锁定具体段落,没有的就从全文出发。
确定答题区域之后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总结:
1.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
2.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题目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照四要素补充增添,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段意合并法。对于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用段意合并法,即把每段的段意连起来。
4.摘录句段法。关注文中的总起句、过渡句、重点段落,答题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
5.【答案】【小题1】D
【小题2】
【小题3】
【解析】(1)ABC.正确。
D.有误,结合材料三第三段“这对在传统学习模式下处于被动接受者的部分学生而言,自主学习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可能会进一步拉大学业成绩差距”可知,原文表述为“部分学生”,而选项表述为“全体学生”,扩大了范围,因此该选项表述不准确。
故选:D。
(2)结合材料一第二段“通知提出,小学低年级段应侧重感知和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侧重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高中阶段侧重项目创作和前沿应用”可知,中小学不同阶段人工智能教育的侧重点分别为:小学低年级段侧重感知和体验;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侧重理解和应用;高中阶段侧重项目创作和前沿应用。
(3)结合材料三第二段“在‘人工智能+教育’场景下,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要逐渐演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辅助者”和第三段“在‘人工智能+教育’场景下,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要具备与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有效互动的能力”可知,在“人工智能+教育”场景下,学生需要具备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与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有效互动的能力。因此,我们中学生应该:
①主动学习:摆脱被动学习的状态,积极规划自己的学习路径,自发地探索知识,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②善用工具:熟悉人工智能的各种功能,学会与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精准互动,高效地获取学习信息,提高学习效率。
③自主管理:在依凭智能资源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自我监督和管理,增强学习的自主性,确保学习效果。
④情感联结:虽然“人工智能+教育”场景下,师生以及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可能会减少,但我们仍然要积极参与校园的互动活动,多与师生交流,防止情感疏离和角色不适,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理状态。
答案:
(1)D
(2)①小学低年级段侧重感知和体验;②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侧重理解和应用;③高中阶段侧重项目创作和前沿应用。
(3)①主动学习:摆脱被动,积极规划学习路径,自发探索知识。②善用工具:熟悉人工智能功能,精准互动,高效获取学习信息。③自主管理:依凭智能资源,自我监督,增强学习自主性。④情感联结:参与校园互动,多与师生交流,防止情感疏离与角色不适。
这是一组关于“人工智能+教育”的材料阅读。第一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第二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概括能力;第三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及运用能力。
信息筛选与辨析,要研读文章内容,梳理总结,归纳分析。
6.【答案】【小题1】生气,恼怒
【小题2】好的方面,优点
【小题3】结构助词,的
【小题4】同“返”,返回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
①句意: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愠:生气,恼怒。
②句意: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善:好的方面,优点。
③句意: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之:结构助词,的。
④句意:等我回家后杀猪给你吃。反:同“返”,返回。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了,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断句: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重点词:温:温习。故,旧的知识。句意: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②重点词:今,如今,现在。欺,欺骗。句意:现在你欺骗儿子,这是教儿子欺骗人。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乙】文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体现了儒家“言必信”的道德理念。
答案:
(1)①生气,恼怒;②好的方面,优点;③结构助词,的;④同“返”,返回。
(2)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3)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②现在你欺骗儿子,这是教儿子欺骗人。
(4)曾子要求妻子言而有信,不说假话哄骗孩子。他的做法和孔子的“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观点一致,都是讲诚信的。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到现在,我们国家还一直奉行诚信待人、诚信传家、诚信治国的行为准则。
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乙】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她的儿子跟在她后面哭。他母亲(曾子的妻子)说:“你回去,等我回家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集市回来,曾子就想抓住猪把它杀了,妻子阻止他说:“刚才只不过是和小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孩子是不能随便戏弄的。小孩子是不懂事的,等父母去教育他如何学习,听从父母的教导。如今你欺骗他,这是教他学会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相信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该用的方法。”于是就把猪杀了,然后煮了(给孩子吃)。
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7.【答案】例文:
这一次,我战胜了自己 我有非常严重的恐高症,即使是站在“两米”的高空,也会头晕目眩,而我做梦也没想到我会有一天战胜恐高症,战胜自己的恐惧心理。
暑假时,妈妈带我去了德国,当时住的酒店里有一个高空绳索的项目,我们去的时候已经快关门了,妈妈就说让工作人员随便安排一个项目吧。
我们爬上了顶楼,然后工作人员讲解起了注意事项,我反应过来了——我要蹦极!再一看高度:13米!我惊恐地看着最前面的木台,就好像那里是地狱一样,我想往后躲,可是已经太迟了,前面的人已经一个一个跳了下去,轮到我了!
站上木台,我就一阵头晕,13米的高度对我来说实在是太高了,又是晚上,我看不清下面究竟有什么,到底有多高。对高度的恐惧感一下子侵占全身,我站在木台上不敢移动。我本来就恐高,现在居然还要从13米高跳下去!
经过工作人员不断地安慰和疏导,我居然开始缓缓挪动自己的脚到了木作文台的边缘。
“你只需要再迈最后一步了!”工作人员对我说,这时我猛然意识到“再迈一步”等于“跳下去”。本来就重的恐惧感更是急速上升,我尝试移动,但又还是不敢迈出关键的一步。算了,耗着吧,我想。可一回头,后面已经又排起了长龙,我只能跳了!我咽了咽口水,深呼吸,不断地对自己说“跳完就没事了,跳完就没事了……”我一寸一寸地挪动,到达最后一毫米时,心一横,眼一闭,我带着“必死”的心态纵身一跃跳了下去。
落地的速度比我想象的要慢,发现其实也没有那么高那么恐怖,我也终于意识到了高度并不可怕,可能只差最后一步,而迈出这一步,需要很大的决心和勇气,克服了,就战胜了自己,有些东西看着很可怕,但其实试一试后发现其实并不是那么吓人。
那一次,我战胜了自己,从那之后,伴随了我四年的恐高症消失了。我很高兴我战胜了自己的心理恐惧,迈出了那关键的一步。
【解析】本题考查命题作文。一、审题立意。题目的关键词是:战胜自己。战胜自己,其实就是战胜曾经有过的痛苦、迷惘、自卑或孤傲……“那一次”告诉我们写的事情只能是一件,而不能是两件或两件以上;而且这写的一件事情是过去发生的,而不是现在或将来的事情。它限定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这就说明全文只能围绕某件事来进行记叙。比如,秋游的“那一次”、运动会上的“那一次”……“我”,要用第一人称展开叙述。突出那一个特定瞬间自己的心灵体验,因此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二、选材构思。本题要求写记叙文,自然是要写一件事。进行认真的回忆,并仔细琢磨,反复思考,挖掘出这件事中含有的生活道理或找出它闪光的地方,选材方面最好能启发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主题应该是积极向上的。例如:我们可以写在考试一直落后的情况下,我奋起直追,终于在有一次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战胜了自己的懒惰;也可以写一直认为体育是弱项的我,经过辛苦的努力,终于在校运会上取得了奖牌,战胜了自己的怯懦……注意结合细节描写,突出在那一次的“战胜自己”。注意心理描写要细致,这样才能表现出我的思想变化,才能更好的表达这件事所包含的意义,即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以恰当地选用抒情议论,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
这篇作文以一次具体的蹦极经历为载体,生动展现了作者战胜恐高症的过程,不仅情节紧凑、描写生动,而且寓意深刻,是一篇优秀的记叙文。通过作者的体验,传达了“有些东西看着很可怕,但其实试一试后发现其实并不是那么吓人”的生活哲理。小安
据悉,大会参会外宾人数达到508名,涉及41个国家和地区,分享一下我的感受:“有朋自远方来”!
舒老师
安徽,正以绿色制造蕴含的美好情怀,迎接世界制造业大会的到来。世界,正见证着“皖美制造”的绿色魅力与无限可能。真是太“给力”了。
小徽
安徽是中国高科技和制造业领域的“阵地”与“福地”,这是我的一点高见。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安徽省淮北市五校联考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