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6685697/0-173891956801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6685697/0-173891956809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6685697/0-173891956812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共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探究一原始农业,探究二世界古代农业,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商周时期井田制,战国以后,君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主要途径土地兼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在早期的人类历史上,有三次社会大分工1.第一次分工:原始社会后期发生的畜牧业同农业的分离。原始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有了提高,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引起了部落间的产品交换,为私有制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前提。2.第二次分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发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这次社会大分工促地了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促使私有制的形成。3.第三次分工:奴隶社会初期出现的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它促进了奴隶制的巩固和发展,开始积累了商业资本,脑力劳动开始从体力劳动中分离出来。
二、原始农业出现的意义
(1)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①人类开始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②人类生产自己需要的产品,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③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2)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①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并逐渐形成聚落;②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劳动;③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也因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3)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①人类很早就认识到天文知识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几乎所有早期文明古国中,天文历法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②数学和其他相关科学也逐渐发展起来。
三、原始农业的基本特征(1)生产工具简单落后,以石、木、骨器等为主;(2)耕作方法原始粗放,采取刀耕火种;(3)主要从事简单协作的集体劳作,获取有限的生活资料,维持低水平的共同生活需要。
东西方农业耕作技术的差异:中国采取的是以复种连作制(一年多熟地区,同一田地连年采用同一种复种方式种植的一种连作方式)为主的种植农业,西欧采取的是以轮作制为主的农牧混合农业,休耕和收获后的土地一般用作牧场。东西方农业中种植与畜牧的比重差异:中国是“主谷式”农业(先农后牧),农桑结合是中国农业结构的主要特征。西方是“谷草式”农业(农牧并重),农牧并举则是西方农业结构的主要特征。
四、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原因和特点
(1)原因:①铁犁牛耕技术的普及;②土地私有制确立;③政府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④灌溉技术(2)特点:①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②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交换少。③落后性:精耕细作,但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容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理和民族性格。④脆弱性: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容易破产。⑤自给自足性。⑥坚韧性:落后的生产方式使得小农经济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复制再生。
全面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的特点①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②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使用牛耕、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③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④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商周时期实行以土地国有、集体耕作的井田制为主;秦汉以后,实行以地主私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度。⑤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情况看:一方面国家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国家在农业上征收的赋税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此外在赈灾、救灾方面,国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土地经营方式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政府对策:屯田、占田、均田、赋税政策、鱼鳞图册、户籍政策等
废除:商鞅变法及影响(战国变法)
原因、表现(春秋税制改革)
战国:产生汉代:比较普遍宋代:日益普遍明清:进一步发展
宋代租佃制的新变化,说明该制度的积极作用:变化:①租佃关系复杂化(出现二地主现象);②租佃者人身依附关系减弱(佃农法律地位提高); ③租佃契约关系发展; ④法律保障规范化。作用:①有利于土地资源合理配置;②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③促进农业经济发展;④适应并推动商品经济发展;⑤进一步减弱人身依附关系;⑥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⑦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1、推动美洲物种外传的因素:
①新航路的开辟,美洲的发现; ②欧洲早期殖民扩张; ③世界市场的出现及逐渐扩展。 ④美洲作物(玉米、甘薯)自身的优势。
2.美洲物种外传的概况:
传入欧洲:随着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传入中国:①明朝时期,玉米从多种途径传入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玉米从丘陵山地种植逐渐拓展到平原地区。②清代前期,玉米在全国种植。乾隆、嘉庆年间,玉米得到大规模推广;道光年间已遍布全国。③马铃薯甘薯也在明朝传入中国,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3.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1).提高了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①不同种类的玉米适应了非洲复杂的气候环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有了可靠的食物来源。②玉米、甘薯引入中国,丰富了粮食种类,扩大了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③马铃薯提高了欧洲抗饥荒能力,加速了欧洲人口的增长。(2).食物物种的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①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小麦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②玉米、马铃薯、甘薯除了供人类食用外,也用作饲料,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3).不同物种的交流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①在北美,水稻除了供应本地消费外,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探究三:近代物种交流与现代农业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20单元第57讲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含解析),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时空坐标,目标定位·明考向,考点探究·释难点,典例研析·立标杆,主干梳理·理思路,②表现,河姆渡,③影响,生产者,尼罗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2第20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51讲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时空坐标,主干线索,目标定位·明考向,主干梳理·理思路,②表现,河姆渡,③影响,生产者,尼罗河,②中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题精练专题十四经济与社会生活考点1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基础知识课件,共13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