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1 《古代诗歌五首》预习导学案(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1 《古代诗歌五首》预习导学案(含解析)第1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1 《古代诗歌五首》预习导学案(含解析)第2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1 《古代诗歌五首》预习导学案(含解析)第3页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2024)望岳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2024)望岳学案,共2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自学指导——预习与交流,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拓展延伸,自学小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五首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
    一、新课导入
    古之文人大多是孤独的,古来圣贤多寂寞嘛。孤独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的百无聊赖……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诗人们心中的那份孤独吧!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怆然( ) 涕下( ) 岱宗( ) 决眦( )
    2.作者简介
    (1)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任侠。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右拾遗。后世因称陈拾遗。敢于陈述时弊,曾随武攸宜征契丹。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其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陈伯玉集》传世。
    (2)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3)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人。世人称“王荆公”。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3.背景链接
    (1)《登幽州台歌》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2)《望岳》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3)《登飞来峰》这首诗是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赏读《登幽州台歌》
    (一)整体感知
    1.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诗歌,注意读音和节奏。
    答: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将不懂之处圈出来。
    (二)疏通文意
    1.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1)幽州台: 。(2)前: 。
    (3)古人、来者: 。(4)念: 。
    (5)悠悠: 。(6)怆(chuàng)然: 。
    (7)涕: 。
    2.诗意理解
    答:

    (三)深层探究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答:

    2.诗人为什么会“怆然而涕下”?在这泪中还包含着什么深层的精神?
    答:

    赏读《望岳》
    整体感知
    1.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诗歌,注意读音和节奏。
    答: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将不懂之处圈出来。
    (二)疏通文意
    1.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1)岱宗 。(2)夫:
    (3)如何: (4)造化: 。
    (5)钟: (6)神秀:
    (7)荡胸: (8)曾:
    (9)决眦(zì): (10)会当:
    (11)凌绝顶:
    2.诗意理解
    答:

    (三)深层探究
    1.首联为什么不直接描写泰山,而要采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呢?
    答:

    2.你认为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吗?好在何处?
    答:

    3.颈联是从作者的感受来写泰山景物的,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答:

    4.尾联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你能体会到吗?
    答:

    赏读《登飞来峰》
    整体感知
    1.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诗歌,注意读音和节奏。
    答: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将不懂之处圈出来。
    (二)疏通文意
    1.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1)千寻塔: 。(2)闻说: 。
    (3)浮云: 。(4)望眼: 。
    (5)缘: 。
    2.诗意理解
    (三)深层探究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答:

    2.诗人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

    3.谈谈你对“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这两句话的理解。
    答: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其五)
    一、新课导入
    古诗的美,美在韵律,平长仄短、仄抑平扬,铿锵有力,慷慨激昂,低吟浅唱;古诗的美,美在语言,妙用一字,境界全出;古诗的美,美在意境,或美丽苍凉,或雄浑凄清,今天就让我们再学习两首古诗,领略一番古诗的美吧!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足鸡豚( ) 叩门( ) 箫鼓( ) 吟鞭 ( )
    2.作者简介
    (1)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宋代爱国诗人、词人。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其诗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词作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
    (2)龚自珍(1792-1841),字璱(sè)人,号定庵(ān)。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3.背景链接
    (1)《游山西村》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
    (2)《己亥杂诗》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这年龚自珍辞官,由北京南返杭州,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这首诗。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赏读《游山西村》
    整体感知
    1.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诗歌,注意读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将不懂之处圈出来。
    (二)疏通文意
    1.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1)腊酒: 。(2)足鸡豚(tún): 。
    (3)山重水复: 。(4)柳暗花明: 。
    (5)箫鼓: 。(6)若许: 。
    (7)闲乘月: 。(8)无时: 。
    2.诗意理解
    答:

    (三)深层探究
    1. 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答:

    2.乡亲们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归来的游子的?这表现了什么?
    答: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答:

    4.请描绘出“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画面。
    答:

    5.“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

    赏读《己亥杂诗》
    整体感知
    1.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诗歌,注意读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将不懂之处圈出来。
    (二)疏通文意
    1.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1)浩荡: 。(2)吟鞭: 。
    (3)落红: 。(4)化作春泥: 。
    2.诗意理解
    答:

    (三)深层探究
    1. 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你联想到了什么?
    答: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四、拓展延伸
    意境是诗的灵魂,诗的生命。在诗歌中,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是“意”,描绘的物象是“境”。两者融合而成是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那么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理解。
    答:

    五、自学小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怆然(zhuàng) 涕下(tì) 岱宗(dài)
    B. 未了(liǎ) 曾云(céng) 决眦(zì)
    C. 箫鼓(xiā) 衣冠(guān) 叩门(kòu)
    D. 悠悠(yōu) 吟鞭(yín) 鸡豚(tún)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独怆然而涕下B.一览众山小C.莫笑农家腊酒浑D.拄杖无时夜叩门
    3.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C.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下列诗句运用了对偶修辞的一项是( )
    A.水何澹淆,山岛竦峙。B.我寄愁心与明白,随风直到夜郎西。
    C.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5.理解性默写。
    (1)《望岳》一诗中写出泰山幽深秀美、高大巍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飞来峰》一诗揭示人生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游山西村》的阐述人生哲理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亥杂诗》中颂扬无私奉献精神的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精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7.这首古诗选自《》,作者是唐代的。
    8.赏析该诗,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第一句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诗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B.诗歌第二句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诗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来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C.诗歌第三句“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思为“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D.诗歌最后一句“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9.本诗作者是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字,自号“”,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的诗被称为“”。
    10.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工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11.“齐鲁青未了”一句对描写泰山有何作用?
    答:

    1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

    (三)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3.如将首联中的“足”字改为“有”字好不好?为什么?
    答:

    1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富含哲理的千古名句。请写出这个句子中蕴含的哲理。
    答: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5.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16.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实则指。
    答:

    17.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答: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8.这首诗的第一句是怎样写“离愁”的?
    答:

    19.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
    答:

    第五单元
    21 《古代诗歌五首》 预习导学案 解析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五首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
    一、新课导入
    古之文人大多是孤独的,古来圣贤多寂寞嘛。孤独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的百无聊赖……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诗人们心中的那份孤独吧!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怆然(chuàng) 涕下(tì) 岱宗(dài) 决眦(zì)
    2.作者简介
    (1)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任侠。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右拾遗。后世因称陈拾遗。敢于陈述时弊,曾随武攸宜征契丹。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其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陈伯玉集》传世。
    (2)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
    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3)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人。世人称“王荆公”。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3.背景链接
    (1)《登幽州台歌》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2)《望岳》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3)《登飞来峰》这首诗是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赏读《登幽州台歌》
    (一)整体感知
    1.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诗歌,注意读音和节奏。
    答:提示:本诗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将不懂之处圈出来。
    (二)疏通文意
    1.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1)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
    (2)前:过去。
    (3)古人、来者: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具体指燕昭王。
    (4)念:想到。
    (5)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6)怆(chuàng)然:悲伤的样子。
    (7)涕:眼泪。
    2.诗意理解
    答:直译:见不到往昔招贤的明君,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意译:回头看看哪有古代贤明君主的踪影,放眼望去也不见一个礼贤下士的君主,我真是生不逢时啊。想到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三)深层探究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答:向前看,像燕昭王那样的古代贤
    君再也见不到了;向后看,后代的贤君又在哪里呢?一种茫然与无奈自然涌上诗人的心头。
    2.诗人为什么会“怆然而涕下”?在这泪中还包含着什么深层的精神?
    答:(1)诗人立足于幽州台这个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眼观天地,空间无边无际,而个人何其渺小!神游今古,时间无始无终,而一生何其短暂!再加上明君贤臣、英雄豪杰难追难待。于是一种沉重和孤立无援、独行无友的孤独袭上心头,不禁“怆然而涕下”!
    (2)诗歌中所表达的不只是客体的浩渺,更有诗人在怆然流涕后的抗争与进取,诗歌中蕴含着诗人力图为国建功的积极精神。
    赏读《望岳》
    整体感知
    1.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诗歌,注意读音和节奏。
    答: 望岳 ( 杜甫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将不懂之处圈出来。
    (二)疏通文意
    1.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1)岱宗:指泰山。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2)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3)如何:怎么样。
    (4)造化:天地、大自然。
    (5)钟:聚集。
    (6)神秀:神奇秀丽。
    (7)荡胸:使心胸震荡。
    (8)曾:同“层”,重叠。
    (9)决眦(zì):眼角(几乎)要裂开。眦,眼眶。
    (10)会当:终当,终要。
    (11)凌绝顶:登上泰山的顶峰。凌,登上。
    2.诗意理解
    答:泰山,究竟是什么样子?青色的峰峦,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远望层云生起,不禁心胸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我)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放眼一看,所有的山顶都显得很小。
    (三)深层探究
    1.首联为什么不直接描写泰山,而要采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呢?
    答:用设问句激起人们对泰山的敬意,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2.你认为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吗?好在何处?
    答:“钟”字是“聚集”的意思,含有拟人的意味,诗人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说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把所有的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上,既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也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赞美之情。“割”字是“切断”的意思,这里诗人把泰山比作一把直指云天的硕大无比的宝刀,它把阳光切断,使得山的南北两面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明暗之景,突出了泰山的高峻挺拔、遮天蔽日。
    3.颈联是从作者的感受来写泰山景物的,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答: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漾,睁大眼睛,看那暮归的鸟群渐渐消失在崇山峻岭之中,使人眼眶欲裂。
    4.尾联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你能体会到吗?
    答:这句不仅写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泰山极顶的决心,更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诗人的伟大抱负。
    赏读《登飞来峰》
    整体感知
    1.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诗歌,注意读音和节奏。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峰上/寻千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将不懂之处圈出来。
    (二)疏通文意
    1.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1)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
    (2)闻说:听说。
    (3)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4)望眼:视线。
    (5)缘:因为。
    2.诗意理解
    答:高高的飞来峰上耸立着千寻高塔,听人说地面晨鸡初鸣时,在塔上便可看到红日高升。登上去就不用担心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因为我身在塔的最高层。
    (三)深层探究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答: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2.诗人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3.谈谈你对“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这两句话的理解。
    答:第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第二句以“见日升”,从一个侧面衬写古塔耸高,直入云霄。两句都是写塔高,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其五)
    一、新课导入
    古诗的美,美在韵律,平长仄短、仄抑平扬,铿锵有力,慷慨激昂,低吟浅唱;古诗的美,美在语言,妙用一字,境界全出;古诗的美,美在意境,或美丽苍凉,或雄浑凄清,今天就让我们再学习两首古诗,领略一番古诗的美吧!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足鸡豚(tún) 叩门(kòu) 箫鼓(xiā ) 吟鞭 (yín biān )
    2.作者简介
    (1)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宋代爱国诗人、词人。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其诗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词作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
    (2)龚自珍(1792-1841),字璱(sè)人,号定庵(ān)。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3.背景链接
    (1)《游山西村》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
    (2)《己亥杂诗》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这年龚自珍辞官,由北京南返杭州,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这首诗。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赏读《游山西村》
    整体感知
    1.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诗歌,注意读音和节奏。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将不懂之处圈出来。
    (二)疏通文意
    1.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1)腊酒:腊月所酿的酒。
    (2)足鸡豚(tún):指菜肴丰足。豚,小猪,诗中指猪肉。
    (3)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4)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5)箫鼓:吹箫打鼓。
    (6)若许:如果这样。
    (7)闲乘月:趁着月明来闲游。
    (8)无时: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
    2.诗意理解
    答: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三)深层探究
    1. 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答: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
    2.乡亲们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归来的游子的?这表现了什么?
    答:“莫笑农家腊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表现了农家的热情、淳朴以及热情好客。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答:这一联描绘了山水复杂纡曲的美丽风光,表现了游者的惊喜和豪兴。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它给人以坚持不懈、生意不绝的启示,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明朗、优美的崭新天地,所以被人们传诵不衰。
    4.请描绘出“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画面。
    答:春社日将临,农民要祭祀土地神以祈丰年,击鼓弄箫、载歌载舞,热闹异常;农家的穿戴简洁朴素,还保留着古代的风俗习尚,真是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
    5.“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赏读《己亥杂诗》
    整体感知
    1.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诗歌,注意读音和节奏。
    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将不懂之处圈出来。
    (二)疏通文意
    1.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1)浩荡:无限。(2)吟鞭:诗人的马鞭。
    (3)落红:落花。(4)化作春泥:变成春天的泥土。
    2.诗意理解
    答:满怀离愁而对夕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三)深层探究
    1. 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你联想到了什么?
    答:诗人把自己的身世与落花完全结合起来,移情于花,表达诗人为了国家和黎民百姓,不惜献身化为春泥,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的感情。这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虽然辞官离京,却仍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
    意境是诗的灵魂,诗的生命。在诗歌中,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是“意”,描绘的物象是“境”。两者融合而成是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那么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理解。
    答:1.当我们自己遇到困难,心灰意冷时,我们就可以给用这句话给自己鼓劲。
    2.当我们的同学遇到困难,垂头丧气时,我们也可以用这两句诗来鼓励同学。
    3.当我们正视困难,不断努力,走出困境的那一瞬间,我们也可以感叹道: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五、自学小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怆然(zhuàng) 涕下(tì) 岱宗(dài)
    B. 未了(liǎ) 曾云(céng) 决眦(zì)
    C. 箫鼓(xiā) 衣冠(guān) 叩门(kòu)
    D. 悠悠(yōu) 吟鞭(yín) 鸡豚(tún)
    【答案】A
    【解析】A项,“怆”应读“chuàng”。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独怆然而涕下B.一览众山小C.莫笑农家腊酒浑D.拄杖无时夜叩门
    【答案】B
    【解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中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B项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
    3.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C.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答案】C
    【解析】C项,正确的划分应为“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4.下列诗句运用了对偶修辞的一项是( )
    A.水何澹淆,山岛竦峙。B.我寄愁心与明白,随风直到夜郎西。
    C.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答案】D
    【解析】A项没有修辞,B项是拟人,C项比喻。D是对偶。
    5.理解性默写。
    (1)《望岳》一诗中写出泰山幽深秀美、高大巍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飞来峰》一诗揭示人生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游山西村》的阐述人生哲理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亥杂诗》中颂扬无私奉献精神的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解析】古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考查的古诗文篇目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目和名句的基本内容。此外注意不能写错字、多字,也不能漏字。
    课内精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7.这首古诗选自《》,作者是唐代的。
    【答案】陈子昂集 陈子昂
    【解析】“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它主要考查:(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这首诗选自《陈子昂集》,作者是陈子昂。
    8.赏析该诗,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第一句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诗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B.诗歌第二句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诗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来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C.诗歌第三句“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思为“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D.诗歌最后一句“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诗歌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仔细阅读四个选项,逐一分析,可以看出D项错误,“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流泪”。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9.本诗作者是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字,自号“”,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的诗被称为“”。
    【答案】唐 子美 少陵野老 诗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文学常识是读一篇文章首先要了解的知识,每一位中学生都应该掌握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姓名、年代、国籍、作品、思想等,这就需要同学们在日常学习时注意积累诵背。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被称为“诗史”。
    10.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工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诗歌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D项表述错误,最后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思是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周围的其他山峰便都在脚下了。这是作者的愿望,并没有登上泰山。
    11.“齐鲁青未了”一句对描写泰山有何作用?
    【答案】衬托泰山的高峻、连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分析能力。烘托,就是为了突出强化主要事物,用另外和它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从旁陪衬烘托,使主要事物更加鲜明地突出显现出来的表现手法。“齐鲁青未了”运用了烘托手法,以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1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与气概。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句意的理解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思是: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余“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意思是:登上泰山,天地一览无余。本诗表面意思是要攀登到泰山的顶端,内涵则是攀登到人生的顶峰。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三)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3.如将首联中的“足”字改为“有”字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足”字写出了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醇厚品性。
    【解析】品味诗歌语言,主要是品味关键字词,古人写作诗歌讲究对字的推敲,所以有“炼字”“诗眼”之说。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1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富含哲理的千古名句。请写出这个句子中蕴含的哲理。
    【答案】比喻在困境中蕴含着新的希望。
    【解析】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这里比喻在困境中蕴含着新的希望。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5.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答案】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解析】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此类题型摒弃了死记硬背,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这一题型对考生有较高的要求,在注重知识迁移的同时还要求考生能利用已知的知识进行联想,写出最准确的答案。“飞来山上千寻塔”从正面描写飞来峰高大;“闻说鸡鸣见日升”是从侧面突出飞来峰的高大。
    16.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实则指。
    答:
    【答案】千寻塔的最高层 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能力。仔细阅读诗歌,可以看出,这首诗处处在写景,但处处又蕴含着深意。结合作者的处境和社会背景来理解,“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最高层”既是写山峰的最高层,又比喻政治上的最高层。
    17.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答案】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字的能力,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这里的 “浮云”可以理解为一些消极的词语,如挫折、磨难、艰辛等。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8.这首诗的第一句是怎样写“离愁”的?
    【答案】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意思对即可)
    【解析】这是一道诗歌词语赏析题,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浩荡离愁白日斜”,意为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浩荡”是离愁的定语,意指离愁多而广,“白日斜”是对离愁的烘托。
    19.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
    【答案】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或: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这两句是抒情类名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移情于物,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隐喻了诗人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的心志,从而形象、贴切地展示了作者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表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相关学案

    初中活板精品导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活板精品导学案,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七年级下册(2024)带上她的眼睛精品导学案: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下册(2024)带上她的眼睛精品导学案,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自学指导——预习与交流,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伟大的悲剧优秀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伟大的悲剧优秀学案设计,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自学指导——预习与交流,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拓展延伸,自学小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