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综合素质评价试卷(附答案人教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6683716/0-173879685561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安徽省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综合素质评价试卷(附答案人教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6683716/0-17387968557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安徽省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综合素质评价试卷(附答案人教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6683716/0-173879685573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期中、期末测试卷多份
安徽省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综合素质评价试卷(附答案人教版)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综合素质评价试卷(附答案人教版),共9页。
第三单元综合素质评价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意。)1.某饼干中部分营养成分的含量如下,表中的“铁、镁、锌、钙”是指( )A.分子 B.原子 C.元素 D.非金属2.“航天点亮梦想”。航天工业曾用液氢作火箭燃料,氢气液化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 )A.分子种类 B.原子种类 C.原子大小 D.分子间间隔3.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等。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A.氧气 B.水 C.氯化钠 D.金刚石4.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中含有大量安全无污染的核聚变原料He-3。He-3的原子结构模型如图所示。下列关于He-3的说法正确的是( )A.He-3是一种新元素B.He-3原子中含有1个质子,2个电子C.He-3原子中含有3个质子,没有中子D.He-3原子中含有2个质子,1个中子,2个电子5.中国芯彰显中国“智”造,芯片的基材主要是高纯硅。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硅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硅元素属于金属元素B.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C.硅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D.硅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有4个电子6.从宏观和微观结合的视角分析,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7.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8.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下列对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A.微粒观:过氧化氢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B.元素观:过氧化氢和水都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C.结构观:过氧化氢和水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两者的分子构成不同 D.转化观:过氧化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水9.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模型正确的是( )A.地壳中元素含量 B.原子结构模型 C.物质构成模型 D.原子、离子转化模型10.载人航天器中处理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将二氧化碳与氢气反应,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和丙的元素组成相同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都不变C.丁是由一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构成的D.该反应是分解反应11.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 )A.氯化氢由分子构成,则氯化钠也由分子构成B.氖原子、氩原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则稀有气体的原子最外层都是8个电子C.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则所有微粒中质子数一定等于核外电子数 D.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则分子种类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12.电导率传感器用于测量溶液的导电性强弱,一定条件下,电导率的大小能反映离子浓度的大小。王老师用图1所示装置研究分子运动现象,控制浓氨水的温度在 t1 ℃、t2 ℃(t1>t2)时分别采集曲线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一段时间后三颈烧瓶中的溶液变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B.三颈烧瓶中的溶液先变红对应的是曲线2C.该实验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D.三颈烧瓶中的溶液电导率不断增大,说明离子浓度不断增大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8分)13.(5分)从原子论到分子学说原子—分子论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03年,道尔顿提出原子论,认为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同种原子相互排斥不能结合;化合物由“复杂原子”构成,“复杂原子”由不同原子按一定整数比例简单构成。材料二:1811年,阿伏加德罗引入新的概念——分子,提出了分子学说。对于化合物而言,分子相当于道尔顿所说的“复杂原子”;对于单质而言,同种原子可以结合成单质分子。(1)完成下列表格。(2)上表微粒中符合道尔顿所说的“复杂原子”的是________(填微粒符号)。(3)你同意材料一中加点部分的观点吗?________(填“同意”或“不同意”),请选用表中的物质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原子论的创立到分子学说的提出,谈谈你对科学理论的发展有何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6分)某牛奶的营养成分中部分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信息如下图所示:(1)A原子结构示意图中的x的值为________,A、B、C三种原子中原子序数最大的是________(填字母)。(2)A、B、C三种原子中,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的是________(填元素符号)。(3)硫原子与B原子化学性质相似,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由钙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可以得到的信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条)。15.(6分)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相关信息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12号元素属于__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它的离子符号是________。(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的原子序数是________。(3)请画出16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__,最外层电子数为________。(4)元素周期表同一横行元素的排列规律是从左到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点)。16.(6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学习了分子的基本性质后,开展了如下探究。【活动一】探究分子的性质(1)小组同学向烧杯A中加入20 mL蒸馏水,滴入2~3滴无色酚酞溶液,得到甲溶液,向甲溶液中滴加1~2滴浓氨水(如图1所示),观察现象。该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烧杯B中加入5 mL浓氨水,在烧杯C中加入滴有酚酞溶液的蒸馏水,用一个大烧杯把两个小烧杯罩在一起(如图2所示),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二】探究温度是否影响分子的运动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3所示的实验装置图,操作过程如下:(3)连接好装置。打开弹簧夹,推动注射器的活塞,注入空气,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再关闭弹簧夹,拔下注射器。(4)用注射器抽取10 mL浓氨水,重新接入该装置,______________(填实验操作), 推动注射器的活塞,将浓氨水通过导管挤入装置下端两侧玻璃管内,立即将装置下端玻璃管底部同时浸入装有等体积的热水和冷水的烧杯中,观察到__________(填“左侧”或“右侧”)玻璃管内湿润的酚酞滤纸条自下而上变红的速率更快,说明温度对微粒的运动产生了影响。 注意:若答对以下小题奖励3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40分。【活动三】深度探究分子的运动(5)化学兴趣小组借助氧气传感器探究分子的运动,数据处理软件可实时绘出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曲线。收集一塑料瓶氧气进行以下实验;步骤一:将塑料瓶敞口放置;步骤二:双手贴在塑料瓶的外壁上;步骤三:将塑料瓶的瓶口朝下。实验中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依次为图4中的MN段、NP段和PQ段。① PQ段能够说明氧气的一点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MN段和NP段相比较,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 随着实验的进行,传感器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________时几乎不再变化。17.(5分) 天宫课堂中,航天员王亚平用视频展示了在无容器材料实验柜中进行的“锆金属熔化与凝固”实验。已知锆元素的原子序数为40,1个锆原子的质量为1.51×10-25 kg,1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 kg。求:(1)锆的相对原子质量(保留整数);(2)有一种锆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为92,求这种锆原子的核内中子数。答案一、1.C2.D 【点拨】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氢气液化是氢气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物理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分子的种类不变,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选D。3.C 【点拨】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故A不符合题意;水由水分子构成,故B不符合题意;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故C符合题意;金刚石由碳原子构成,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4.D 【点拨】He-3质子数为2,属于氦元素,不是一种新元素;He-3原子中含有2个质子,1个中子,2个电子,D选项正确;故选D。5.A 【点拨】硅为“石”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故A说法不正确;由元素周期表中的单元格可知,汉字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故B说法正确;硅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硅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故C说法正确;由硅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硅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有4个电子,故D说法正确;故选A。6.C 【点拨】6 000 L氧气加压后可装入40 L的钢瓶中,氧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氧分子的体积不变,C解释不正确。7.B 【点拨】A、C、D均由同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B项含有三种分子,属于混合物,符合题意;故选B。8.A9.D 【点拨】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前四种)按含量从高到低的排序为氧、硅、铝、铁,故A不符合题意;原子中,质子在原子核内,故B不符合题意;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分子可分裂成原子,原子可构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间通过得失电子相互转化,故C不符合题意;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化,故D符合题意;故选D。10.B 【点拨】该反应是氢气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甲烷,乙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丙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因此元素组成不同,A说法错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B说法正确;丁是甲烷,一个丁的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构成的,C说法不正确;该反应的反应物有两种,不是分解反应,D说法不正确;故选B。11.D 【点拨】氯化氢由分子构成,氯化钠由离子构成,A推理不正确;稀有气体中氦原子的最外层是2个电子,B推理不正确;离子中质子数不等于核外电子数,C推理不正确;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一定发生改变,分子种类改变的变化也一定是化学变化,D推理正确;故选D。12.B 【点拨】根据图像可知曲线1对应温度高,三颈烧瓶中的溶液先变红对应的是曲线1,B选项不正确。二、13.(1)O2;CO2(2)CO2(3)不同意;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每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4)科学理论是不断传承和发展的 【点拨】(1)氧气由氧分子构成,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2) 化合物由“复杂原子”构成,CO2属于化合物,故CO2分子属于道尔顿所说的“复杂原子”;(3)材料一中提到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同种原子相互排斥不能结合,而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每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故其观点不正确;(4) 阿伏加德罗的分子学说在道尔顿的原子论上推陈出新,表明科学理论是不断传承和发展的。14.(1)5;C(2)Na(3)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4)钙的元素符号为Ca;钙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08(合理即可)【点拨】(1)A原子的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相等,则7=2+x,x=5;A、B、C三种原子的原子序数分别是7、8、11,所以C原子的原子序数最大;(2)A、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大于4,在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在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C原子的质子数为11,属于钠元素,元素符号为Na;(3)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一般相似。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与B原子相同;(4)由钙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可以得到的信息有:质子数为20,元素符号为Ca,为金属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为40.08。15.(1)金属;Mg2+ (2)13 (3) ;6 (4)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大(合理即可)【点拨】(1)12号元素是镁元素,是金属元素,镁离子符号为Mg2+。(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铝的原子序数为13;(3)16号元素是S,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最外层电子数为6。(4)元素周期表同一横行元素的排列规律是从左到右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大等。16.(1) 蒸馏水不能使无色酚酞变色,氨水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2)C烧杯中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分子在不断地运动(3)两侧气球变大,且一段时间内不缩小(4)打开弹簧夹;左侧(5)①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②分子间间隔变大,导致部分气体膨胀逸出,且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③21%【点拨】(1)可以观察到甲溶液未变色,滴加了浓氨水后,溶液变为红色,说明蒸馏水不能使无色酚酞变色,氨水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2)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分子运动到烧杯C中,溶于水形成氨水,使无色酚酞变红;由上述实验可以证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3)打开弹簧夹,推动注射器的活塞,注入空气,装置内气压变大,如装置气密性良好,则两侧气球变大,且一段时间内不缩小。(4)打开弹簧夹才能将氨水注入装置内。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故左侧玻璃管内湿润的酚酞滤纸条自下而上变红的速率更快。(5)①PQ段氧气体积分数变化是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氧分子更快更多地从瓶口向下逸出,故PQ段能够说明氧气的一点物理性质是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②能够说明氧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曲线是MN段,敞口放置,氧气体积分数不断减小,是因为氧分子是不断运动的,部分氧分子运动到瓶外;NP段双手贴在塑料瓶外壁上,瓶内温度升高,分子间间隔变大,导致部分气体膨胀逸出,且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故MN段和NP段相比较,说明温度升高,分子间间隔变大,导致部分气体膨胀逸出,且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③塑料瓶中最终全是空气,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故随着实验的进行,传感器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时几乎不再变化。17.【解】(1)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eq \f(1.51×10-25 kg,\f(1,12)×1.993×10-26 kg)≈91(2)这种锆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92-40=52答:(1)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1;(2)这种锆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52。营养成分铁镁锌钙含量(mg/100 g)4.5~590~1003~4280~300选项现象解释A路过桂花园,闻到桂花香分子在不断运动B50 mL水与50 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 mL分子之间有间隔C6 000 L氧气加压后可装入40 L的钢瓶中压强增大,氧分子的体积变小D氧气、 液氧都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二者构成的微粒相同物质氧气二氧化碳构成物质的微粒(写微粒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