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2023年新九年级物理暑假精品练(原卷版+解析)
人教版2023年新九年级物理暑假精品练第01讲分子热运动(原卷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3年新九年级物理暑假精品练第01讲分子热运动(原卷版+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对下列常见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了解常见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
2.了解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 理解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4. 立即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5. 掌握分子间存在作用力。
一、物质的构成
1.物质的构成
常见物质是由大量及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物理学中的分子不能等同于化学中的分子。在化学中,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但在物理学中,分子是指广义的分子,是从热运动的角度讨论的,包括了化学中分子、原子和粒子,即分子不是严格的概念,而是一种描述方法。
2.分子的大小
分子的直径很小,通常以10-10m来量度,,用肉眼和光学显微镜都分辨不出它们。不过,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分子、原子。所以一个看似很小物质中都会包含大量的分子,如一个小水滴中含有约1021个水分子。
3.分子间有间隙
探究实验一:分子间存在间隙
操作:取一端封闭的细长玻璃管,先注入半管水,再缓慢注入酒精,直到装满玻璃管;封住管口,将玻璃管上下颠倒几次
现象:酒精和水混合后,发现玻璃管中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并没有装满玻璃管。
实验结论:分子间存在间隙。
这是酒精与水的混合过程。实际上是酒精分散到了水中,从微观的角度看,酒精分子分散到了水分子中间,这一现象说明水分子和酒精分子间都有间隙。
知识点二、分子热运动
1.探究实验二:物质的扩散
【特别提醒】
用转换法研究分子运动:分子很小,我们不能用肉眼观察到分子运动情况,但可以通过宏观的扩散现象间接研究分子的运动情况,这种通过易于感知的现象来推测不易感知的现象研究方法叫转换法。在研究声音的产生、压力作用效果等实验中,液都用到了转换法。
2.扩散现象
(1)定义:两种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扩散现象的实质是分子(原子)的相互渗入。
(2)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也说明物质的分子间存在间隙。
(3)影响扩散的因素:
①物质的温度: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②物质的种类:气体之间的扩散最快,其次是液体,固体之间的扩散最慢。
【特别提醒】
扩散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1)扩散现象只能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物质之间,同种物质之间不能发生扩散现象;
(2)不同物质只有相互接触时,才能发生扩散现象,没有相互接触的物质,是不会发生扩散现象的;
(3)扩散现象是两种物质的分子彼此进入对方,而不是单一的某种物质的分子进入另一种物质;
(4)气体、液体和固体之间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不同状态的物质之间也可以发生。
扩散现象的物理意义
在扩散过程中,气体分子从密度较大的区域移向密度较小的区域,经过一段时间的掺和,密度分布趋向均匀。在扩散过程中,迁移的分子不是单一方向的,只是密度大的区域向密度小的区城迁移的分子数,多于密度小的区域向密度大的区域迁移的分子数。
扩散现象的实质
扩散现象是气体分子的内迁移现象。从微观上分析是大量气体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时,分子之间发生相互碰撞的结果。由于不同空间区域的分子密度分布不均匀,分子发生碰撞的情况也不同。这种碰撞迫使密度大的区域的分子向密度小的区域转移,最后达到均匀的密度分布。
判断扩散现象的方法
确认某种现象是否属于扩散现象时,关键是要看不同的物质彼此进入对方是自发形成的,还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是由于分子运动形成的,还是由于宏观的机械运动形成的。由于分子运动而自发形成的属于扩散现象,受外力作用下的宏观机械运动形成的现象就不属于扩散现象。例如,秋天,桂花飘香属于由于分子运动而形成的扩散现象,而冬天,雪花飘扬是由于雪花受重力和风力作用下的机械运动,它不属于扩散现象。
3.分子热运动
(1)探究实验三:物质的扩散
(2)定义: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分子热运动。
(3)特点: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温度越低,分子运动月缓慢。表明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
4.机械运动与分子热运动比较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1.实验探究四:分子间的作用力
【特别提醒】
用转换法研究分子运动:分子很小,我们不能用肉眼观察到分子运动情况,但可以通过宏观的扩散现象间接研究分子的运动情况,这种通过易于感知的现象来推测不易感知的现象研究方法叫转换法。在研究声音的产生、压力作用效果等实验中,液都用到了转换法。
2.对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理解
邻近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实际表现出来的是分子引力和斥力的合力,称为分子力;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跟分子间距离有关系。
(1)固体中分子之间的距离小,相互作用力很大,分子只能在一定的位置附近振动,所以既有一定的体积,又有一定的形状。
(2)液体中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相互作用力较大,以分子群的形态存在,分子可在某个位置附近振动,分子群却可以相互滑过,所以液体有一定的体积,但有流动性,形状随容器而变化。
(3)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很大,相互作用力很小,每一个分子几乎都可以自由运动.所以气体既没有固定的体积,也没有同定的形状,可以充满能够达到的整个空间。
(4)同体物质很难被拉伸,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着引力的缘故;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着斥力的原因。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着引力的原因。
【特别提醒】
运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
3.分子动理论
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分子间有间隙;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考点一:物质的构成
例1. 刮大风时尘埃在空中飞舞,对于尘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它和一个分子差不多大小B.可以借助光学显微镜观察到尘埃分子
C.它的直径大约为10﹣10mD.它是由许多分子构成的
考点二:分子运动与扩散现象
角度1:识别分子运动
例2. 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秋天落叶纷飞B.学校面包房散发出诱人的香味
C.沸腾时水中气泡的运动D.打扫卫生时灰尘飞扬
角度2:扩散现象的判断
例2. 下列现象中,是扩散现象的是( )
A.爆炸时看到烟雾在空中弥漫B.马路上尘土飞扬
C.擦黑板时,看到粉笔灰落在地面上D.走进花园闻到花香
角度3:温度对扩散现象的影响
例3. 通常把青菜腌成咸菜需要几天时间,而把青菜炒熟,使之具有咸味,仅需几分钟。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
A.盐分子太小,很容易进入青菜中
B.盐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排斥力
C.青菜分子间有空隙,易扩散
D.炒菜时温度高,分子运动较快
考点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角度1:探究分子间的作用力
例4.如图所示的现象不能说明分子之间有引力的是( )
A.甲图:重砝码拉不开压轻压在一起的铅块
B.乙图:测力计示数远大于玻璃板的重力
C.丙图:叶子上的露水呈现近似的球体形状
D.丁图:压活塞发现注射器中的气态乙醚液化
角度2:利用分子间的作用力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例5.对下列常见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破镜难圆,是因为分子间有斥力
B.铁棒很难被拉断,说明铁棒的分子间有较大的引力
C.水往低处流,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物体热胀冷缩,是因为物体的分子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考点四: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例6.新冠疫情尚未结束,防控决不能掉以轻心,每个人都要有自我防控意识。如图是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新型冠状病毒的照片。该病毒一般呈球形,直径在75~160nm之间,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病毒分子也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
B.温度越高,构成新型冠状病毒的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C.新型冠状病毒随飞沫传播是一种分子运动
D.健康人佩戴口罩可防止感染,是因为口罩材料的分子之间没有空隙
1.(2022·贵州铜仁·统考中考真题)下列有关物质的结构和物质世界的尺度,说法正确的是( )
A.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
B.一般分子的直径大小为10-10m
C.组成物质的所有分子只有在高温条件下才做无规则运动
D.“光年”不是长度单位而是时间单位
2.(2022·江苏扬州·统考中考真题)蜜蜂能循着花香四处采蜜,表明( )
A.分子间有斥力B.分子间有间隙C.分子间有引力D.分子是运动的
3.(2022·江苏无锡·统考中考真题)如图所示,“天宫课堂”上王亚平老师将两块透明板上的水球接触后粘在一起,慢慢拉开板后形成一个长长的“液桥”,该现象主要说明了( )
A.水分子间有空隙B.水分子间存在吸引力
C.水分子间存在排斥力D.水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中
4.(2022·甘肃金昌·中考真题)2022年“新冠”疫情在我国多地点状发生,配戴医用口罩可以有效阻止病毒传播,使用含氯消毒剂能有效杀死病毒。已知“新冠病毒”的直径约为10﹣7m,原子的直径约为1n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医用口罩可以有效阻止病毒传播,是因为口罩材料分子之间没有空隙,病毒无法通过
B.微粒按照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新冠病毒—原子—质子—原子核
C.喷洒过含氯消毒剂的场所会有刺鼻的气味,是因为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D.病毒在空气中传播是扩散现象
5.(2022·江苏扬州·统考中考真题)使用吸管能将牛奶“吸”入嘴中,以下“吸”的原理与此相同的是( )
A.电磁铁通电后“吸”引铁钉
B.紧压塑料吸盘使之“吸”在瓷砖上
C.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能“吸”引纸屑
D.两个表面刮净的铅块紧压后“吸”在一起
6.(2021·湖南益阳·统考中考真题)如图所示,荷叶上的水珠如颗颗珍珠一般,摇一摇荷叶,水珠会很快滑落,荷叶上竟然滴水不沾。关于荷叶上水珠的一些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水珠静止不动时,水珠中的水分子也静止不动
B.很小的水珠就是一个水分子
C.荷叶不沾水,是因为水珠与荷叶的分子之间只有斥力没有引力
D.两滴水珠相遇时能形成一个较大的水珠,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7.(2021·江苏常州·统考中考真题)夏季来临,瓶装水迎来销售旺季,大量废弃的塑料瓶污染环境。三位英国大学生用海藻提取物制成可食用薄膜,将水封装在薄膜中做成“水球”——Oh,可直接吞服解渴,如图所示。图中薄膜没有破裂是因为( )
A.薄膜的分子间有引力B.薄膜的分子间有斥力
C.薄膜的分子静止不动D.薄膜的分子间没有空隙
8.(2022·山东菏泽·统考中考真题)下列现象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
A.落叶在风中飞舞表明空气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铁块很难被压缩表明分子间没有间隙
C.鲜花香气四溢是一种扩散现象
D.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减少表明分子间有引力
1.每年三月底,普底景区的杜鹃花就盛开了。站在数花峰顶向远处眺望,可以一览众花峰,百里杜鹃尽收眼底,美不胜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清晨的普底景区雾气蒙蒙,像抹了一层纱,雾滴随风四处飘荡,这是扩散现象
B.清晨,杜鹃花上沾满了露珠,微风拂过,小露珠结合成了大露珠,这是因为分子之间有引力
C.站在杜鹃花海中,我们可以闻到花的香味,是因为花香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奇奇将100mL水和100mL乙醇混合后的体积小于200mL,该现象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
2.下列常见的现象,能用分子热运动观点解释的是( )
A.扩散现象只发生在液体和气体中
B.春天柳絮飞扬,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两个小水珠靠近后会结合成一个大水珠,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D.冰不容易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只有斥力
3.关于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下面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图中潜水艇的原理是通过排水和吸水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浮沉的
B.乙图中端面磨平的铅块压紧后能够吊住大钩码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C.丙图中从左向右往玻璃管中吹风、U形管A管中的液面会上升
D.丁图中向下开口的塑料瓶内倒水、瓶底的乒乓球不会浮起来
4.对下列实验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甲图中当水与酒精混合时,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B.乙图中把中间的玻璃板抽掉后,两瓶的气体颜色慢慢接近,说明分子在运动
C.丙图中注射器针筒内的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液体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D.丁图中两块表面干净的铅块压紧后不能把它们拉开,说明固体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5.唐诗《山亭夏日》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诗人从视觉、触觉、嗅觉的角度,描写自己对山中夏日的喜爱之情。诗句中也多处涉及到物理知识,诗句中描述的情景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一句是( )
A.绿树阴浓夏日长B.楼台倒影入池塘
C.水晶帘动微风起D.满架蔷薇一院香
6.重庆市长寿中学校的桂花在金秋时节盛开,阳光下清香缕缕不绝,这是 ______现象,表明组成物质的分子做______。
7.如图所示,往试管装进一半染红的水,再注满酒精,加盖密封后静置一段时间,混合后酒精和红水的总体积 ___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此现象说明分子间有 ___________;冰箱内的食物不密封存放的话,容易“串味”,这是由于不同的物质之间发生了 ___________现象,该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 ___________,这种现象更容易发生在 ___________(选填“冷藏室”或“冷冻室”)。
8.如图所示,小松在制作“拔丝地瓜”时发现:“拔丝地瓜”香甜浓郁,远远的都能闻到它的香甜,这是___现象,说明了__________;夹起一块地瓜就会拉出很长的丝,是因为分子间存在________。
9.如图所示为一名工作人员在学生放学后给教室进行消毒,人们离很远就能闻到刺鼻的味道是因为__________;药液喷到黑板上不会全部流下去,有一部分会附着在黑板上是因为分子间存在_____;用一定体积的酒精和水混合勾兑消毒液,总体积将会减小,是因为分子间存在_____。
10.周末,小明的爸爸带小明去看刚装修完的房子,打开房门时小明就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爸爸说,这种气味主要来自装修材料中的甲醛,对人体有害,为了减少这种有害气体对人体的伤害,新房装修后,尽量开窗通风,并经过炎热的暑期后再入住。请问:
(1)小明为什么会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
(2)小明爸爸说的话有什么道理?
气体扩散实验
液体扩散实验
固体扩散实验
实验
操作和现象
在透明的瓶中分别装入空气和二氧化氮,抽去玻璃板后,无色的空气和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混合在一起,最后颜色变得均匀
在装入清水的量筒底部注入蓝色的硫酸铜溶液。静待几天后,清水与硫酸铜溶液的界面变得模糊,静待几周后颜色变得均匀
把磨的很光滑铅块和金块紧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防止五年后在将它们切开,发现它们互相渗入月1mm深
现象分析
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彼此进入对方
水和硫酸铜溶液彼此进入对方
金和铅彼此进入对方
实验结论
气体、液体和固体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能彼此进入分子的间隙中,即固体、液体和气体都会发生扩散现象
现象
如图所示,取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入质量相等的适量冷水和热水,分别向两杯水中滴入一滴红墨水
现象分析
红墨水在热水扩散得快是因为热水中分子运动剧烈
在冷水中扩散慢是因为冷水分子运动较慢
探究归纳
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物质扩散得越快,分子运动月剧烈
机械运动
分子热运动
研究对象
宏观物体
微观分子
有无规律
有规律可循
单个分子运动无规律可循
可见度
可用肉眼直接观察
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
影响运动快慢的因素
质量、力和作用时间
温度与物质状态
实验观察
现象分析
现象1:将两个铅块地面磨平,紧压在一起,在下面重物不能它们分开;
现象2:用胶水涂抹在两物体表面,压实后两个物体被牢牢得粘在一起
现象3:生活中常见的固体、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不会散开
因为物体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分子间的压力使两个铅块或涂胶水的两个物体结合在一起,分子间的压力使固体和液体的分子不会散开
现象4:用力去压一个铁块,它的体积不会不发生明显的变化;
现象5:向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内注入一些水,用力压活塞,发现水的体积没有明显变化
虽然分子间有间隙,但要压缩固体和液体却很困难,这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斥力
结论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状态
特点
微观原因
固态
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固态物质中分子排列十分紧密,分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分子虽来回振动,但位置相对稳定,所以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液态
有一定的体积,无确定的形状,有流动性
液态物质中,分子虽来回振动,但位置不稳定,分子间作用力比固体小
气态
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具有流动性
气态物质中,分子间距很大,分子间作用力很小几乎可以忽略,所以易被压缩,分子之间由于碰撞而向四面八方运动
第01讲 分子热运动
1.了解常见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
2.了解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 理解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4. 立即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5. 掌握分子间存在作用力。
一、物质的构成
1.物质的构成
常见物质是由大量及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物理学中的分子不能等同于化学中的分子。在化学中,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但在物理学中,分子是指广义的分子,是从热运动的角度讨论的,包括了化学中分子、原子和粒子,即分子不是严格的概念,而是一种描述方法。
2.分子的大小
分子的直径很小,通常以10-10m来量度,,用肉眼和光学显微镜都分辨不出它们。不过,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分子、原子。所以一个看似很小物质中都会包含大量的分子,如一个小水滴中含有约1021个水分子。
3.分子间有间隙
探究实验一:分子间存在间隙
操作:取一端封闭的细长玻璃管,先注入半管水,再缓慢注入酒精,直到装满玻璃管;封住管口,将玻璃管上下颠倒几次
现象:酒精和水混合后,发现玻璃管中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并没有装满玻璃管。
实验结论:分子间存在间隙。
这是酒精与水的混合过程。实际上是酒精分散到了水中,从微观的角度看,酒精分子分散到了水分子中间,这一现象说明水分子和酒精分子间都有间隙。
知识点二、分子热运动
1.探究实验二:物质的扩散
【特别提醒】
用转换法研究分子运动:分子很小,我们不能用肉眼观察到分子运动情况,但可以通过宏观的扩散现象间接研究分子的运动情况,这种通过易于感知的现象来推测不易感知的现象研究方法叫转换法。在研究声音的产生、压力作用效果等实验中,液都用到了转换法。
2.扩散现象
(1)定义:两种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扩散现象的实质是分子(原子)的相互渗入。
(2)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也说明物质的分子间存在间隙。
(3)影响扩散的因素:
①物质的温度: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②物质的种类:气体之间的扩散最快,其次是液体,固体之间的扩散最慢。
【特别提醒】
扩散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1)扩散现象只能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物质之间,同种物质之间不能发生扩散现象;
(2)不同物质只有相互接触时,才能发生扩散现象,没有相互接触的物质,是不会发生扩散现象的;
(3)扩散现象是两种物质的分子彼此进入对方,而不是单一的某种物质的分子进入另一种物质;
(4)气体、液体和固体之间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不同状态的物质之间也可以发生。
扩散现象的物理意义
在扩散过程中,气体分子从密度较大的区域移向密度较小的区域,经过一段时间的掺和,密度分布趋向均匀。在扩散过程中,迁移的分子不是单一方向的,只是密度大的区域向密度小的区城迁移的分子数,多于密度小的区域向密度大的区域迁移的分子数。
扩散现象的实质
扩散现象是气体分子的内迁移现象。从微观上分析是大量气体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时,分子之间发生相互碰撞的结果。由于不同空间区域的分子密度分布不均匀,分子发生碰撞的情况也不同。这种碰撞迫使密度大的区域的分子向密度小的区域转移,最后达到均匀的密度分布。
判断扩散现象的方法
确认某种现象是否属于扩散现象时,关键是要看不同的物质彼此进入对方是自发形成的,还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是由于分子运动形成的,还是由于宏观的机械运动形成的。由于分子运动而自发形成的属于扩散现象,受外力作用下的宏观机械运动形成的现象就不属于扩散现象。例如,秋天,桂花飘香属于由于分子运动而形成的扩散现象,而冬天,雪花飘扬是由于雪花受重力和风力作用下的机械运动,它不属于扩散现象。
3.分子热运动
(1)探究实验三:物质的扩散
(2)定义: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分子热运动。
(3)特点: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温度越低,分子运动月缓慢。表明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
4.机械运动与分子热运动比较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1.实验探究四:分子间的作用力
【特别提醒】
用转换法研究分子运动:分子很小,我们不能用肉眼观察到分子运动情况,但可以通过宏观的扩散现象间接研究分子的运动情况,这种通过易于感知的现象来推测不易感知的现象研究方法叫转换法。在研究声音的产生、压力作用效果等实验中,液都用到了转换法。
2.对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理解
邻近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实际表现出来的是分子引力和斥力的合力,称为分子力;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跟分子间距离有关系。
(1)固体中分子之间的距离小,相互作用力很大,分子只能在一定的位置附近振动,所以既有一定的体积,又有一定的形状。
(2)液体中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相互作用力较大,以分子群的形态存在,分子可在某个位置附近振动,分子群却可以相互滑过,所以液体有一定的体积,但有流动性,形状随容器而变化。
(3)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很大,相互作用力很小,每一个分子几乎都可以自由运动.所以气体既没有固定的体积,也没有同定的形状,可以充满能够达到的整个空间。
(4)同体物质很难被拉伸,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着引力的缘故;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着斥力的原因。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着引力的原因。
【特别提醒】
运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
3.分子动理论
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分子间有间隙;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考点一:物质的构成
例1. 刮大风时尘埃在空中飞舞,对于尘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它和一个分子差不多大小B.可以借助光学显微镜观察到尘埃分子
C.它的直径大约为10﹣10mD.它是由许多分子构成的
【答案】D
【详解】刮大风时的尘埃属于固体小颗粒,尘埃的直径大约10μm左右,而分子的直径在10﹣10m左右,分子的体积很小,尘埃是由很多的分子组成的,所以尘埃的体积要远远大于分子的体积;尘埃用肉眼就能看到,不需要借助光学显微镜观察,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考点二:分子运动与扩散现象
角度1:识别分子运动
例2. 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秋天落叶纷飞B.学校面包房散发出诱人的香味
C.沸腾时水中气泡的运动D.打扫卫生时灰尘飞扬
【答案】B
【详解】A.秋天落叶纷飞属于机械运动,不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学校面包房散发出诱人的香味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B符合题意;
C.沸腾时水中气泡的运动属于机械运动,不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灰尘可以用肉眼看到,不属于分子。打扫卫生时灰尘飞扬不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角度2:扩散现象的判断
例2. 下列现象中,是扩散现象的是( )
A.爆炸时看到烟雾在空中弥漫B.马路上尘土飞扬
C.擦黑板时,看到粉笔灰落在地面上D.走进花园闻到花香
【答案】D
【详解】A.爆炸时看到烟雾在空中弥漫,是烟雾颗粒的宏观运动,属于机械运动,不是扩散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马路上尘土飞扬,是宏观物体的运动,属于机械运动,不是扩散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擦黑板时,粉笔灰在空中飞舞,是宏观物体产生的现象,属于机械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闻到花香是花香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扩散到空气中引起嗅觉,是扩散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角度3:温度对扩散现象的影响
例3. 通常把青菜腌成咸菜需要几天时间,而把青菜炒熟,使之具有咸味,仅需几分钟。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
A.盐分子太小,很容易进入青菜中
B.盐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排斥力
C.青菜分子间有空隙,易扩散
D.炒菜时温度高,分子运动较快
【答案】D
【详解】A、盐分子是否容易进入青菜中,与盐分子的大小无关,故A错误。
B、盐分子间有相互的斥力,但与本题中的题意无关,故B错误;
C、腌制和炒菜时,青菜分子间都存在空隙,故C错误;
D、炒菜时温度高,分子热运动加剧,扩散加快,故D正确。
故选D。
考点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角度1:探究分子间的作用力
例4.如图所示的现象不能说明分子之间有引力的是( )
A.甲图:重砝码拉不开压轻压在一起的铅块
B.乙图:测力计示数远大于玻璃板的重力
C.丙图:叶子上的露水呈现近似的球体形状
D.丁图:压活塞发现注射器中的气态乙醚液化
【答案】D
【详解】A.分子间的引力使压在一起的铅块不容易分开,即使下方悬挂重砝码,铅块也不容易被拉开,故A不符合题意;
B.玻璃板和水面接触时,水分子和玻璃表面的分子间有引力,所以弹簧测力计的拉力等于玻璃板重力与分子间引力之和,所以测力计示数远大于玻璃板的重力,故B不符合题意;
C.由于水分子间有引力,靠引力将小水珠束缚成一个近似的球状,故C不符合题意;
D.压活塞,让注射器针筒内压强增大,从而使气态乙醚发生液化,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角度2:利用分子间的作用力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例5.对下列常见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破镜难圆,是因为分子间有斥力
B.铁棒很难被拉断,说明铁棒的分子间有较大的引力
C.水往低处流,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物体热胀冷缩,是因为物体的分子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答案】B
【详解】A.破镜难圆,是由于分子之间的距离比较大,分子之间几乎没有作用力,故A错误;
B.一根铁棒很难被拉断,说明铁棒的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故B正确;
C.水往低处流,是因为受到重力的原因,故C错误;
D.物体热胀冷缩,是因为物体的分子间的距离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考点四: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例6.新冠疫情尚未结束,防控决不能掉以轻心,每个人都要有自我防控意识。如图是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新型冠状病毒的照片。该病毒一般呈球形,直径在75~160nm之间,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病毒分子也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
B.温度越高,构成新型冠状病毒的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C.新型冠状病毒随飞沫传播是一种分子运动
D.健康人佩戴口罩可防止感染,是因为口罩材料的分子之间没有空隙
【答案】B
【详解】A.由于病毒分子很小,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故A错误;
B.分子热运动与温度高低有关,温度越高,构成新型冠状病毒的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故B正确。
C.飞沫传播是机械运动,不是分子运动,故C错误;
D.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口罩材料的分子之间也有空隙,故D错误。
故选B。
1.(2022·贵州铜仁·统考中考真题)下列有关物质的结构和物质世界的尺度,说法正确的是( )
A.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
B.一般分子的直径大小为10-10m
C.组成物质的所有分子只有在高温条件下才做无规则运动
D.“光年”不是长度单位而是时间单位
【答案】B
【详解】A.熔化时吸热过程,晶体在熔化时需要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故A错误;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一般分子的直径大小为 10-10m,故B正确;
C.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故C错误;
D.“光年”是光在一年的时间中传播的距离,是长度单位,故D错误。
故选B。
2.(2022·江苏扬州·统考中考真题)蜜蜂能循着花香四处采蜜,表明( )
A.分子间有斥力B.分子间有间隙C.分子间有引力D.分子是运动的
【答案】D
【详解】蜜蜂能循着花香四处采蜜,是因为花香分子在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3.(2022·江苏无锡·统考中考真题)如图所示,“天宫课堂”上王亚平老师将两块透明板上的水球接触后粘在一起,慢慢拉开板后形成一个长长的“液桥”,该现象主要说明了( )
A.水分子间有空隙B.水分子间存在吸引力
C.水分子间存在排斥力D.水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中
【答案】B
【详解】AB.“液桥”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水球接触后粘在一起,由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故可以慢慢拉开板后形成一个长长的“液桥”,故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C.“液桥”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而不是斥力,故C不符合题意;
D.“液桥”现象中,不能说明水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2022·甘肃金昌·中考真题)2022年“新冠”疫情在我国多地点状发生,配戴医用口罩可以有效阻止病毒传播,使用含氯消毒剂能有效杀死病毒。已知“新冠病毒”的直径约为10﹣7m,原子的直径约为1n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医用口罩可以有效阻止病毒传播,是因为口罩材料分子之间没有空隙,病毒无法通过
B.微粒按照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新冠病毒—原子—质子—原子核
C.喷洒过含氯消毒剂的场所会有刺鼻的气味,是因为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D.病毒在空气中传播是扩散现象
【答案】C
【详解】A.口罩能有效预防飞沫传播并不是因为它所制造的材料分子间没有间隙,分子间一定存在间隙,故A错误;
B.微粒按照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新冠病毒—原子—原子核—质子,故B错误;
C.分子总是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喷洒消毒剂的场所有刺鼻的气味说明了分子总是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故C正确;
D.病毒在空气中传播不是扩散现象,病毒在空气中传播属于机械运动,故D错误。
故选C。
5.(2022·江苏扬州·统考中考真题)使用吸管能将牛奶“吸”入嘴中,以下“吸”的原理与此相同的是( )
A.电磁铁通电后“吸”引铁钉
B.紧压塑料吸盘使之“吸”在瓷砖上
C.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能“吸”引纸屑
D.两个表面刮净的铅块紧压后“吸”在一起
【答案】B
【详解】使用吸管能将牛奶“吸”入嘴中,“吸”是利用大气压;
A.电磁铁通电后“吸”引铁钉是利用通电导线具有磁场,故A不符合题意;
B.紧压塑料吸盘使之“吸”在瓷砖上,是利用大气压工作的,故B符合题意;
C.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能“吸”引纸屑是利用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故C不符合题意;
D.两个表面刮净的铅块紧压后“吸”在一起是利用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2021·湖南益阳·统考中考真题)如图所示,荷叶上的水珠如颗颗珍珠一般,摇一摇荷叶,水珠会很快滑落,荷叶上竟然滴水不沾。关于荷叶上水珠的一些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水珠静止不动时,水珠中的水分子也静止不动
B.很小的水珠就是一个水分子
C.荷叶不沾水,是因为水珠与荷叶的分子之间只有斥力没有引力
D.两滴水珠相遇时能形成一个较大的水珠,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答案】D
【详解】A.当水珠静止不动时,水珠中的水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A错误;
B.很小的水珠由大量的水分子组成的,故B错误;
C.荷叶不沾水,是因为水珠与荷叶的分子之间既有斥力,也有引力,故C错误;
D.两滴水珠相遇时能形成一个较大的水珠,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才会聚集成一个大水珠,故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故D正确。
故选D。
7.(2021·江苏常州·统考中考真题)夏季来临,瓶装水迎来销售旺季,大量废弃的塑料瓶污染环境。三位英国大学生用海藻提取物制成可食用薄膜,将水封装在薄膜中做成“水球”——Oh,可直接吞服解渴,如图所示。图中薄膜没有破裂是因为( )
A.薄膜的分子间有引力B.薄膜的分子间有斥力
C.薄膜的分子静止不动D.薄膜的分子间没有空隙
【答案】A
【详解】薄膜被挤压没有破裂,是因为薄膜的分子间有引力,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2022·山东菏泽·统考中考真题)下列现象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
A.落叶在风中飞舞表明空气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铁块很难被压缩表明分子间没有间隙
C.鲜花香气四溢是一种扩散现象
D.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减少表明分子间有引力
【答案】C
【详解】A.落叶在风中飞舞属于机械运动,故A错误;
B.铁块很难被压缩表明分子间存在斥力,故B错误;
C.鲜花香气四溢是花香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是一种扩散现象,故C正确;
D.水和酒精混合后总是体积减少表明分子间有间隙。
故选C。
1.每年三月底,普底景区的杜鹃花就盛开了。站在数花峰顶向远处眺望,可以一览众花峰,百里杜鹃尽收眼底,美不胜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清晨的普底景区雾气蒙蒙,像抹了一层纱,雾滴随风四处飘荡,这是扩散现象
B.清晨,杜鹃花上沾满了露珠,微风拂过,小露珠结合成了大露珠,这是因为分子之间有引力
C.站在杜鹃花海中,我们可以闻到花的香味,是因为花香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奇奇将100mL水和100mL乙醇混合后的体积小于200mL,该现象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
【答案】A
【详解】A.雾滴随风四处飘荡,属于物体的机械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不是扩散现象,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分子之间有引力,小露珠在分子间作用下结合成了大露珠,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花香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站在杜鹃花海中能闻到花的香味,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将100mL水和100mL乙醇混合后的体积小于200mL,该现象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水分子进入乙醇分子中,乙醇分子进入水分子中,导致水和乙醇的总体积变小,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下列常见的现象,能用分子热运动观点解释的是( )
A.扩散现象只发生在液体和气体中
B.春天柳絮飞扬,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两个小水珠靠近后会结合成一个大水珠,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D.冰不容易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只有斥力
【答案】C
【详解】A.扩散现象可以发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故A不符合题意;
B.春天柳絮飞扬是机械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两个小水珠靠近后会结合成一个大水珠,说明分子间有引力,故C符合题意;
D.冰不容易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有斥力,但分子间也有引力,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关于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下面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图中潜水艇的原理是通过排水和吸水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浮沉的
B.乙图中端面磨平的铅块压紧后能够吊住大钩码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C.丙图中从左向右往玻璃管中吹风、U形管A管中的液面会上升
D.丁图中向下开口的塑料瓶内倒水、瓶底的乒乓球不会浮起来
【答案】C
【详解】A.如图所示,是潜水艇的模型图,当注射器往里推动时,试管内的压强变大,水往外排,从而减小自身的重力,而小于浮力,而实现上浮,同理当注射器往外拉时,潜水艇吸收水,增大自身的重力,从而实现重力大于浮力,从而实现下沉,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磨平的铅块压紧后能够吊住大钩码,说明两个铅块分子间存在引力,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
C.丙图中从左向右往玻璃管中吹风,B的管口细,流速大,压强小,故管口A处的压强大,故U形管中A侧的液面低于B侧的液面,故C错误,C符合题意;
D.丁图中向下开口的塑料瓶内倒水,乒乓球的底部没有水,乒乓球不受浮力,故瓶底的乒乓球不会浮起来,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对下列实验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甲图中当水与酒精混合时,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B.乙图中把中间的玻璃板抽掉后,两瓶的气体颜色慢慢接近,说明分子在运动
C.丙图中注射器针筒内的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液体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D.丁图中两块表面干净的铅块压紧后不能把它们拉开,说明固体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答案】B
【详解】A.酒精和水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它们的体积之和,是因为分子之间有空隙,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空隙,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图中,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气体在上方,抽去玻璃板后,由于重力的作用,二氧化氮气体会向下运动,所以不能完全说明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利用针筒抽取半筒水,用手指指按住针筒嘴,然后用力推入活塞,水不容易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把两块表面干净的铅压紧,下面吊一个重物时不能把它们拉开,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唐诗《山亭夏日》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诗人从视觉、触觉、嗅觉的角度,描写自己对山中夏日的喜爱之情。诗句中也多处涉及到物理知识,诗句中描述的情景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一句是( )
A.绿树阴浓夏日长B.楼台倒影入池塘
C.水晶帘动微风起D.满架蔷薇一院香
【答案】D
【详解】A.“阴浓”是光在均匀空气中沿直线传播,遇到不透明的树木形成的树荫,故A不符合题意;
B.“楼台倒影”是楼台通过池塘水面反射所成的虚像,故B不符合题意;
C.“帘动”是指水晶帘在微风(力)的作用下动了起来,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C不符合题意;
D.满架蔷薇一院香,蔷薇花香充满整个院子,这是扩散现象,说明蔷薇花香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6.重庆市长寿中学校的桂花在金秋时节盛开,阳光下清香缕缕不绝,这是 ______现象,表明组成物质的分子做______。
【答案】 扩散 无规则运动
【详解】[1][2]花朵绽放时,清香缕缕不绝是花香分子无规则运动到空气中去,是扩散现象;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7.如图所示,往试管装进一半染红的水,再注满酒精,加盖密封后静置一段时间,混合后酒精和红水的总体积 ___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此现象说明分子间有 ___________;冰箱内的食物不密封存放的话,容易“串味”,这是由于不同的物质之间发生了 ___________现象,该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 ___________,这种现象更容易发生在 ___________(选填“冷藏室”或“冷冻室”)。
【答案】 变小 间隙 扩散 无规则运动 冷藏室
【详解】[1][2]由于分子间有间隙,所以混合后酒精和红水的总体积明显变小。
[3][4][5]冰箱内的食物不密封存放的话,容易“串味”,是不同的两种物质相互接触时发生了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表明分子不停地无规则运动;由于冷藏室的温度比冷冻室的温度高,分子运动的更快,更容易发生串味。
8.如图所示,小松在制作“拔丝地瓜”时发现:“拔丝地瓜”香甜浓郁,远远的都能闻到它的香甜,这是___现象,说明了___;夹起一块地瓜就会拉出很长的丝,是因为分子间存在___。
【答案】 扩散 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引力
【详解】[1][2]“拔丝地瓜”香甜浓郁,远远的都能闻到它的香甜,说明分子渗透到了空气中去了,这是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在分子间引力作用下,使地夹起一块地瓜时就会拉出很长的丝而不断开。
9.如图所示为一名工作人员在学生放学后给教室进行消毒,人们离很远就能闻到刺鼻的味道是因为_____;药液喷到黑板上不会全部流下去,有一部分会附着在黑板上是因为分子间存在_____;用一定体积的酒精和水混合勾兑消毒液,总体积将会减小,是因为分子间存在_____。
【答案】 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引力 间隙
【详解】[1]人们离很远就能闻到刺鼻的味道是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药液喷到黑板上不会全部流下去,有一部分会附着在黑板上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
[3]因为分子间存在着空隙,酒精分子和水分子分别进入了对方分子的空隙中,所以酒精和水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酒精和水的体积之和。
10.周末,小明的爸爸带小明去看刚装修完的房子,打开房门时小明就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爸爸说,这种气味主要来自装修材料中的甲醛,对人体有害,为了减少这种有害气体对人体的伤害,新房装修后,尽量开窗通风,并经过炎热的暑期后再入住。请问:
(1)小明为什么会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
(2)小明爸爸说的话有什么道理?
【答案】(1)装修材料中的甲醛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到空气中的结果。(2)因为扩散现象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夏季温度高,装修材料中的甲醛分子扩散更快,搁置一段时间,并加强通风,有助于甲醛分子扩散到室外。
【分析】简答题。
【详解】(1)装修材料中的甲醛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到空气中的结果。
(2)因为扩散现象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夏季温度高,装修材料中的甲醛分子扩散更快,搁置一段时间,并加强通风,有助于甲醛分子扩散到室外。
【点睛】容易题.失分原因:没有记住分子热运动的影响因素,没有注意到题中的关键字词“炎热”、“通风”。
气体扩散实验
液体扩散实验
固体扩散实验
实验
操作和现象
在透明的瓶中分别装入空气和二氧化氮,抽去玻璃板后,无色的空气和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混合在一起,最后颜色变得均匀
在装入清水的量筒底部注入蓝色的硫酸铜溶液。静待几天后,清水与硫酸铜溶液的界面变得模糊,静待几周后颜色变得均匀
把磨的很光滑铅块和金块紧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防止五年后在将它们切开,发现它们互相渗入月1mm深
现象分析
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彼此进入对方
水和硫酸铜溶液彼此进入对方
金和铅彼此进入对方
实验结论
气体、液体和固体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能彼此进入分子的间隙中,即固体、液体和气体都会发生扩散现象
现象
如图所示,取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入质量相等的适量冷水和热水,分别向两杯水中滴入一滴红墨水
现象分析
红墨水在热水扩散得快是因为热水中分子运动剧烈
在冷水中扩散慢是因为冷水分子运动较慢
探究归纳
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物质扩散得越快,分子运动月剧烈
机械运动
分子热运动
研究对象
宏观物体
微观分子
有无规律
有规律可循
单个分子运动无规律可循
可见度
可用肉眼直接观察
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
影响运动快慢的因素
质量、力和作用时间
温度与物质状态
实验观察
现象分析
现象1:将两个铅块地面磨平,紧压在一起,在下面重物不能它们分开;
现象2:用胶水涂抹在两物体表面,压实后两个物体被牢牢得粘在一起
现象3:生活中常见的固体、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不会散开
因为物体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分子间的压力使两个铅块或涂胶水的两个物体结合在一起,分子间的压力使固体和液体的分子不会散开
现象4:用力去压一个铁块,它的体积不会不发生明显的变化;
现象5:向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内注入一些水,用力压活塞,发现水的体积没有明显变化
虽然分子间有间隙,但要压缩固体和液体却很困难,这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斥力
结论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状态
特点
微观原因
固态
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固态物质中分子排列十分紧密,分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分子虽来回振动,但位置相对稳定,所以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液态
有一定的体积,无确定的形状,有流动性
液态物质中,分子虽来回振动,但位置不稳定,分子间作用力比固体小
气态
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具有流动性
气态物质中,分子间距很大,分子间作用力很小几乎可以忽略,所以易被压缩,分子之间由于碰撞而向四面八方运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暑假衔接】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八升九)暑假自学讲练 01 分子热运动(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暑假衔接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八升九暑假自学讲练01分子热运动原卷版docx、暑假衔接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八升九暑假自学讲练01分子热运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新八年级物理暑假提升精品讲义(人教版2024)-第22讲 预习检测卷(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第22讲预习检测卷原卷版docx、第22讲预习检测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新八年级物理暑假提升精品讲义(人教版2024)-第20讲 光的色散(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第20讲光的色散原卷版docx、第20讲光的色散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