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试题(含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朗读有节奏,字里有乾坤,词义有差异,论辩有风格,篇中有深意,下列各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班级开展“品古典意蕴”文言探究活动,请阅读下面语段并完成2-6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王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 “岁亦无恙耶? 民亦无恙耶? 王亦无恙耶? ”使者不说,曰: “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 苟无民,何以有君? 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
第1页(共6页)
——(选自《战国策·齐策》)
2.朗读有节奏。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 (3分)
臣 奉 使 使 威 后 今 不 问 王 而 先 问 岁 与 民 岂 先 贱 而 后 尊 贵 者 乎
3.字里有乾坤。解释下列加点字。 (4分)
(1) 亲戚畔之: (2) 委而去之:
(3) 使者不说: (4)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4.词义有差异。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得志,与民由之。
B.天时不如地利 兵戈非不坚利也
C.三里之城 居天下之广居
D.往送之门,戒之曰 必敬必戒
5.论辩有风格。 【甲】【乙】两文的语言风格不同, 【甲】文“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译为 ① ,使用排比句式,语言气势磅礴; 【乙】文“苟无民,何以有君? ”译为 ② ,使用反问句,语气强硬,不容置辩。 (5分)
6.篇中有深意。甲乙两文都阐释了治国理想,二者有什么共同点? 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并另举一个事例来证明这一思想。 (6分)
二、文学之约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7-8题。
蒲公英是大自然馈赠的礼物。春末时害羞而可爱,盛夏时金黄而热烈。当绯红的枫叶铺满偏僻荒芜的山野之时,还有三三两两的蒲公英烂漫地开着呢,就像一簇簇按捺不住的火苗。它们自信满满,直到一场鹅毛大雪悄然而至后,才在白皑皑的雪层diā()谢。
蒲公英是大地上的勇士,它们散发着坚韧不拔的生命力量,它们的故事在季节更替的轮回中延续,它们让人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倔强和不屈的精神。蒲公英的存在将永远令人心生敬意。
第2页(共6页)
君子内涵
诗句梳理
淡泊名利
(1) 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悠然自得,与自然融为一体。(陶渊明《饮酒》)
忧国忧民
(2)____,____。是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感伤国事。
忘身报国
(3)_________,________。(《雁门太守行》) ,李贺借黄金台之典故, 表将士们报国之决心。
不懈追求
(4)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渴望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李清照《渔家傲》)
正直顽强
(5)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与意志?(茅盾《白杨礼赞》)
7.请根据拼音写汉字或者给加点字注音。 (2分)
倔强( ) diā ( ) 谢
8.下列各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残墙败垣” “季节更替”分别是并列短语、主谓短语。
B. “蒲公英是大自然馈赠的礼物”,这个句子的主干是“蒲公英是礼物”。
C.从句子成分角度来看,词语“白皑皑”在句子作状语。
D. “烂漫” “延续” “倔强”在语段中的词性分别为副词、动词、名词。
9.根据课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朱自清的《背影》是写人记事散文,以真挚的情感、写实的笔法、朴素而又有感染力的语言,突出描绘了父亲的“背影”,其中“背影”既是父爱的象征,也是“我”情感变化的转折点。
B. 《富贵不能淫》中孟子反驳景春的观点后,孟子从反面提出自己心中的大丈夫的标准,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的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作者茅盾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表达了对北方抗日根据地军民正直、勇敢、坚强精神的歌颂和赞美。
D. 《孟子》,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中庸》《论语》 《礼记》合称为“四书”。
10.填入横线上的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我们为什么活着? , , 。 , 。
①观看潮涌大江的壮阔,品味人间真情的美好,活着就是一种快乐享受
②活着就应该对生命保持一种敬畏和尊重
③同时,活着就是对生命过程的幸福体验和快乐享受
④只要我们还拥有生命,就得对生命负责,让生命焕发光彩
⑤“水清鱼读月,山静鸟听风”,能领悟出山月对话的静谧,活着就是一种幸福的体验
A.②④③⑤① B.⑤①③④② C.②④①③⑤ D.④②⑤③①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1-13题。
白兰瓜
毕淑敏
① 听说我要西行,所有的朋友第一个反应都是: “你可以吃到白兰瓜了! ”
② 兰州果真是白兰瓜的大本营,十步之内,必有瓜阵。
③ 西北人出手大方,刚住下就给每人发三个白兰瓜。刀锋倾斜着刺入,浓郁的香气沿着刀柄湍湍流出,光凭味道就知道同别处的瓜不同。每人抢一块,吞进嘴里,像喝粥似的往下咽。
④ 可终于有人言传了: “闹了半天,白兰瓜也不过如此嘛! 比黄瓜也强不到哪儿去! 真是空有其名! ”
⑤ 平心而论,白兰瓜真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闻着还可以,尝尝却不甜。
⑥ 白兰瓜原籍美国。1944年,美国土壤学家和水土保持专家罗德民趁美国副总统访问兰州的机会,托他把“蜜露”甜瓜种带到中国。 “蜜露”移居中国后,改名“白兰”,现在已成为甘肃特产。
⑦ 一路西行,哪里都要款待白兰瓜。刚开始还总想给白兰瓜恢复名誉的机会,心想兰州的瓜不甜,别处的可能甜,然而总是失望,哪儿的白兰瓜都不甜。 以后,就连尝的兴趣也没有了,除非渴极了,拿它顶水喝。
⑧ 辜负了我的信任与渴望的白兰瓜啊!
⑨ 过安西时,正是午后沙漠上最热最寂寞的时光。黑蓝色的柏油路蛇蜕似的蜿蜒着,天空中弥漫着看不见却无处不在的尘埃,仿佛一杯混浊的溶液。太阳在空中发出幽蓝色的光,却丝毫不减其炙烤大地的威力。铁壳面包车成了真正的面包炉。我们关上车窗,是令人窒息的闷热,打开车窗,火焰般的漠风旋涡般地卷来。口唇皲裂,眼球粗糙地在眼眶里转动,全身像烤鱼片似的干燥无力。
⑩ 突然,在大漠与公路相切的边缘,出现了一个木乃伊似的老人。地上铺一块羊皮,上面孤零零地垛着一小堆瓜。他出现得那样突兀,完全没有从小黑点到人形轮廓这样一个显示过程,仿佛被一只巨手眨眼间贴到苍黄的背景上。也许是因为他同大漠的色泽太一致了。
⑪ 司机停下车说: “就买他的瓜吧! ”
⑫ “瓜甜吗? ”我们习惯地问。卖瓜的人没有说瓜不甜的,但老人慢吞吞地回答: “这里是安西呀! ”
⑬ 安西的瓜就一定甜吗? 安西就是白兰瓜的免检合格证吗? 国优部优产品还有假的呢,世界上徒有虚名的事太多了!
⑭ 因为别无选择,我们买了老汉的瓜,记得狠狠砍了砍价。老人树根一样的脸上没有表情,算是同意了。极便宜的价钱。
⑮ 车上地方窄,又颠簸。到了远离安西的地方,我们才停车吃瓜。安西的白兰瓜外观上毫无特色,第一口抿到嘴里,竟然是咸的!
⑯ 过了片刻,才分辨出那其实不是咸,而是一种浓烈的甜。甜到极处便是蜇人的痛,嘴角、舌尖都甜得麻酥酥的,仿佛被胶粘住了。抓过瓜缘的手指,指间仿
佛长出青蛙一样的蹼,撕扯不开。手背上瓜汁淌过的地方,留下一道透明的痕迹,仿佛一只流涎的蜗牛爬过,舔一舔, 又是那种蜂蜇般的甜。
⑰ 真不知如此苦旱贫瘠的安西怎么孕育出如此甘甜多汁的白兰瓜。
⑱ 安西古称瓜州。它地处荒沙,日照极强,非常适宜种瓜, 自古以来,以瓜闻名天下,故称瓜州。
⑲ 美国的良种甜瓜“蜜露”移民到了中国,在安西扎下根来,比在老家长得还要好,白兰瓜的盛名,其实是靠瓜州的瓜打的天下。
⑳ 也许,白兰瓜要正名为“安西瓜”才更符合历史的真实。
㉑ 想想这瓜,很有感触。它原本来自大洋彼岸,却在这块古老贫瘠的土地上繁衍得如此昌盛。它入乡随俗,褪去了娇滴滴的洋名字,也不计较人们以讹传讹地称它白兰瓜,寂寞然而顽强地在沙漠之中生长着,以自己甘饴如蜜的汁液濡润着焦渴的旅人。
㉒ 啊! 瓜州的瓜啊! 什么叫特产,什么叫真谛,它只限于窄小的区域。好比一个石子丢入湖中,涟漪可以扩散得很远,但要找到石子,必须潜入那最初的所在。
㉓ 蓝色太阳下的沙漠老人,教给我这个道理。
11.梳理散文内容是赏析文章的第一步,请你根据内容完成思维导图。 (3分)
12.请赏析下面句子。 (4分)
黑蓝色的柏油路蛇蜕似的蜿蜒着,天空中弥漫着看不见却无处不在的尘埃,仿佛一杯混浊的溶液。太阳在空中发出幽蓝色的光,却丝毫不减其炙烤大地的威力。 (描写角度)
13.文末说: “蓝色太阳下的沙漠老人,教给我这个道理。”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道理”的理解。 (5分)
三、心灵之旅
14.笔直平凡的白杨树,象征了北方军民朴质又力求上进的精神; 肥胖蹒跚的背影,寄托了浓浓的父子深情; 害羞又热烈的蒲公英,散发着坚韧不拔的生命力量; 甘甜饱满的白兰瓜在贫瘠的沙漠之地展露顽强之态……生活中有许多常见、细微的事物,都饱含着浓浓真情与无限理趣。请选择你熟悉的一个事物,抒写其中蕴含的真情或理趣。
请以“物微情浓”或“物微理趣”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44分,含书写4分)
要求: (1)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不少于600字; (4)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
一、古典之美
1.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3)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4)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5)那些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人们,那些为了新中国而牺牲的人们,那些用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为新中国奋斗的人们。
2. 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3. (1)“畔”同“叛”,背叛;(2)放弃;(3)“说”同“悦”,高兴;(4)派。
4. C。A 项“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中“得”是“能够”,“得志”中“得”是“实现”;B 项“地利”的“利”是“优势”,“坚利”的“利”是“锐利”;C 项“之”都是结构助词“的”;D 项“戒之曰”的“戒”是“告诫”,“必敬必戒”的“戒”是“谨慎”。
5. ①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②如果没有百姓,哪里有君主呢?
6. 共同点:都强调“民本”思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表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强调君主应以民为本,施行仁政,得百姓拥护;《战国策·齐策》中赵威后“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体现以民为本,民为君国根基,无民则无君国。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深知“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轻徭薄赋、减刑罚、重吏治、纳谏言,开“贞观之治”,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昌盛,因君重民本、施仁政,得民心、固国本,为“民本”思想成功实践典范。
二、文学之约
7. jué jiàng;凋
8. D。“烂漫”是形容词,“延续”是动词,“倔强”是形容词。
9. B。孟子从正面提出大丈夫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0. A。②“活着就应该对生命保持一种敬畏和尊重”为首句,点明主旨;④“只要我们还拥有生命,就得对生命负责,让生命焕发光彩”承接②,阐述对生命责任;③“同时,活着就是对生命过程的幸福体验和快乐享受”进一步说明生命意义;⑤①分别从“幸福体验”“快乐享受”角度举例阐述。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11. ①失望;②在西行途中对白兰瓜失去兴趣(或:在西行途中多次尝白兰瓜);③惊喜(或:惊叹、震撼)。
12. 此句运用环境描写。“黑蓝色柏油路蛇蜕似蜿蜒”绘路形与颜色,显路之长与荒凉;“尘埃如混浊溶液弥漫天空”“幽蓝太阳炙烤大地”从视觉、触觉写沙漠炎热干燥、环境恶劣,渲染旅途艰难不适,为下文遇安西白兰瓜惊喜铺垫,突出其珍贵独特,暗示生命于困境顽强,增强文章感染力、表现力。
13. “这个道理”指事物特质常限于特定区域,如白兰瓜原产美国,于安西特殊环境达极致甘甜,声名远扬。人生亦如此,人或事物于适宜环境、领域发光发热,关键在寻自身定位根基。如某些地方特色技艺、文化传统,离本土难传承发展,原地坚守创新可绽光彩、传久远,启示我们珍视本土特色、坚守优势、深挖潜力,实现独特价值,勿盲目求变跟风、迷失本真。
三、心灵之旅(略)
事件
作者情感
在兰州首次吃白兰瓜
满怀期待
吃完兰州白兰瓜
①__
__②___
质疑犹豫
吃完安西白兰瓜
__③___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名句名篇默写,文言文阅读,基础知识综合,选择题,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校八年级(上)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7页。
这是一份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