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钟英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含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78793/0-17385910677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苏省南京市钟英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含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78793/0-173859106780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苏省南京市钟英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含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78793/0-173859106782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苏省南京市钟英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京市钟英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含解析),共3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以下任务,阅读回答问题,古诗文阅读,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散文的美不仅在于自然蓬勃的语言,更在于发自肺腑的真情。来自清的《背影》集中表现了暮年父亲的蹒shān( )背影,体现了永恒的父子之情,感人至深;《白杨礼赞》通过对倔( )强挺拔的白杨和秀颀( )楠木的对比,讴歌了不折不ná( )的民族精神、激人奋进。
文言的美在于可以透过古人文字窥探高尚的志趣和品格。《孟子三章》中孟子以睿智雄辩论述了人生的理想与担当。《愚公移山》以奇特的想象寄寓了人类对梦想的不懈追求……
(1)给加点字注音。(2分)
倔 强
秀颀
(2)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不折不ná
蹒shān
2.(每空1分,共12分)请根据课文原句把下列诗文补充完整。
(1)无可奈何花落去, 。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2) ,惊起沙禽掠岸飞。( 《采桑子》)
(3)中原乱, ,几时收?(朱敦儒《相见欢》)
(4)得道者多助, 。(《孟子三章》)
(5)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孟子三章》)
(6)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三章》)
(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 ,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三章》)
(8)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 ,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缺的 。(矛盾《白杨礼赞》)
3.(2分)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段,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聪明的犹太人有一句名言:借别人的鞋子比打赤脚跑得快!
②因为他们懂得: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仅靠自己的单打独斗,也许自食其力不成问题,但若想获得突破性的发展,恐怕就力不从心了。
③怎样才能利用有涯的人生岁月,在无疆的事业中纵横驰骋成为英雄呢?
④他们在世界多个领域一直都是领跑者,占尽了先机和风流。
⑤人生有涯,事业无疆。
⑥所以,唯有善借者,才能从平凡走向卓越,从贫穷走向富贵,从卑微走向伟大。
A.①②④③⑤⑥B.⑤①④③②⑥C.⑤③①④②⑥D.①④②③⑤⑥
4.(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俄罗斯有一个杀人湖——苏博尔霍湖,它的湖水呈黑色,而且湖底深不可测,四周一片荒凉,没有一丝生机。
B.辽阔的河北版图上,石安高速坦荡如砥,飘逸如带,一个个站区明珠似的被串起,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C.他讲课的时候,同学们不得不倾耳细听,注意前后情节的线索,否则突然被提问到,便不免张目结舌,不知如何作答。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滋暗长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5.(5分)阅读回答问题。
(1)号称“昆虫的史诗”的《昆虫记》里,单是对昆虫的称呼,就足以展现其魅力!以下这组有趣的称呼分别是什么昆虫?请你给它们连线。(3分)
(2)阅读《昆虫记》片段,回答问题。(2分)
这是一次难忘的晚会,一次大孔雀蝶的晚会。不知它们如何得知了消息,然后从四面八方赶来。其实那是四十来个情人急不可耐地赶来,向今晨在我的实验室的神秘氛围中诞生的女子致意。今天我们就别再多打扰这一大群追求者了。蜡烛的火焰伤了这群来访者,它们冒冒失失地向烛火扑去,烧着了身子。
读完这个片段后,小文觉得其中加点的称呼太过花哨,不如直接改成“雌孔雀蝶”或“雄孔雀蝶”。你并不同意这个看法,说说原因。
二、循籍文字去感受(45分)
6.(5分)古诗文阅读。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①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注释】①袜刬(chǎn):脱掉鞋子以袜着地。
(1)下列选项适合朗诵这两首词的语调是 (2分)
A.低沉
B.欢快
C.高亢
D.平缓
(2)两首词虽然篇幅短小,但是都刻画了主人公一步三折的心理变化。请选择其中的一首作简要分析。
7.(13分)古文阅读。(3分)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赵襄子①攻翟②,胜老人、中人③,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④,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喜也。今君有忧色何?”襄子曰:“夫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飙风暴雨不终朝,日中不须臾。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䍃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焕大》)
【注释】①赵襄子:春秋末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②翟(dí):春秋时期的国家。③老人、中人:翟国的两座城池。④抟(tuán)饭:捏成团的饭。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管夷吾举于士
②而后作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④使使者来谒之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
(3)【甲】文开头列举的六位人事例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作用?(3分)
(4)结合【甲】文中“生于忧患”的观点,说说在【乙】文赵襄子身上是如何体现的。(2分)
8.(10分)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①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又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②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shān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③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④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节选自《背影》
(1)杨振声称朱自清的《背影》“风华从朴素中来,腴厚从平淡出来”。对文段中车站送别时父亲对“我”说的话赏析正确的有 (2分)
A.第①句中父亲的话,联系全文就可看出这句简短的话里包含着对茶房的不放心,也暗含着父亲的舐犊之情。但此时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儿子却不太领情。
B.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亲自送儿子去车站。到车站后,又去买橘子,又不厌其烦地嘱咐儿子注意行李和人身安全。②③④向体现了父亲对儿子关心外,还有不舍和牵挂。
C.作为一篇抒情性很强的写人记事散文,车站送别时父亲的四句话朴素但不安细腻,它们用强烈而直白的方式表达出“慈父式”的“父爱子”之情。
D.对父亲车站送别的语言描写,简单而朴实,没有精雕细琢的痕迹。但这些朴素而通体干净的语言,却蓄含着多少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感情。
(2)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②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3)散文中有两个“我”,请结合选段具体说说有什么不同。(4分)
9.(17分)文学类文本阅读。
麦子回家
布衣
①六月,南风给漫山遍野涂上了摄人心魄的金黄,一株株籽粒饱满的麦子,热切地期待,期待跟随农人疲惫的身子,一起回家。
②天色未明,父亲就披着月色,和镰刀一起下地,露水泅湿了他粗重的呼吸,他双膝匍匐于地,朝觐般的虔诚与郑重。父亲的手臂,轮成阔大的半圆,揽入麦子,像揽着自己的孩子。千万株麦子归顺,镰刀咔嚓咔嚓,发出电光石火般的啸叫。父亲的背后,渐渐隆起一座座小山丘。
③正午,恶毒的阳光爬上父亲的肩头,舔舐裸露的肌肤,针扎一般的疼痛,父亲却浑然不觉。镰刀巡视般划过整片土地,父亲周身如洗,无数颗汗珠子,摔成碎末,归于尘土。受到汗水滋养的麦穗,沉甸甸的,低眉颔首,朴拙可人。歇息时,父亲吧嗒吧嗒地抽起烟锅,用温润慈爱的眼光抚摸这一季的收成,似在鉴赏一件中意的艺术品。
④之后,在我的帮助下,一簇簇麦子填满箩筺。父亲抖抖肩,一支扁担,像愚公移山般坚韧,挑起麦子,引着麦子迁徙到打麦场里去。沉重的麦子,近乎残忍地以重量勒紧父亲的肩膀,让它红肿隆起。
⑤打麦场中,唱了千年的碌碡,再次吱嘎吱嘎唱起古老的歌谣。高温和碾压下,麦蒂噼里啪啦爆破,麦粒从壳子里应声剥离,成为纯粹的麦粒。父亲大约像麦子一样不怕热吧!要不怎么太阳越毒,他越是要站在太阳地里,任太阳把他的臂膀涂成古铜色。
⑥年景不好时,麦子干瘪着身子,黑丧着脸,无精打采,这让和它们打了ー辈子交道的父亲,颇有些尴尬沮丧。雨水丰足的时候,麦子会铆足了劲,喝足了甘露,可着劲儿膨胀,似要生出更多的白面来。无论如何,父亲最终会满心喜欢地赶着麦子,哄它们回家。也不知是麦子征服了父亲,还是父亲征服了麦子,麦子老老实实,躺在麦囤里熟睡,让宽敞的房屋不再空荡。
⑦总有一些狡黠的麦子,有时散落在泥土里,叛逆得像离家出走的孩子,在田野里四处游荡,哪怕风霜雨雪。父亲很仔细,眼光要扫过每片土地,以及路旁的每一处可能的藏身之地,让麦子无处逃遁,乖乖回家。
⑧麦子变成白花花的面粉,滋养了一家人的生活。麦子还能给我换取学费,让我学业有成。但麦子偷走了父亲的精神和体力、青春和汗水。一场麦事下来,他黑瘦了一圈,腰背佝偻得再也直不起来。
⑨光阴荏苒。如今,背叛父亲的不是麦子,而是我。我背井离乡,像父亲钟爱着的一颗麦子,却难以归顺。幸亏父亲还有土地,如今每年六月,他还会精神抖擞地忙活在山村里,循着古老的程式,招呼麦子回家。
(选自2020年10月《散文阅读》)
(1)文章以“麦子回家”为题,有什么作用?(3分)
(2)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分析第3段划线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歇息时,父亲吧嗒吧嗒地抽起烟锅,用温润慈爱的眼光抚摸这一季的收成,似在鉴赏一件中意的艺术品。
②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6段划线句。(3分)
雨水丰足的时候,麦子会铆足了劲,喝足了甘露,可着劲儿膨胀,似要生出更多的白面来。
(3)请写出你对“如今,背叛父亲的不是麦子,而是我”这句话的理解。(4分)
(4)阅读链接材料和第⑧段的划线句子,请你写出这两段文字描写方法和作用的不同之处。(4分)
【链接材料】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朱自清《背影》)
三、抒发情怀去创作(30分)
10.(3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你是否发现,母亲的爱不惊心动魄,却在琐碎的时光里孕育出无限的温柔?你是否发现,一杯香茗,一本美文,院中小憩,便包办了一段温柔的时光?你是否发现,雨后山岚,雾气荡漾,山路迂回处竟然有一点暖黄的灯光,便温柔了心底岁月……时光匆匆而过,回忆似水流长,那些藏在内心深处的温柔不经意间跳脱出来,是那么美,那么让人难忘。
请以“温柔藏在时光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不得泄露考生个人及学校的相关信息。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钟英中学八年级(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跟着书本去积累(25分)
1.(4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以下任务。
散文的美不仅在于自然蓬勃的语言,更在于发自肺腑的真情。来自清的《背影》集中表现了暮年父亲的蹒shān( )背影,体现了永恒的父子之情,感人至深;《白杨礼赞》通过对倔( )强挺拔的白杨和秀颀( )楠木的对比,讴歌了不折不ná( )的民族精神、激人奋进。
文言的美在于可以透过古人文字窥探高尚的志趣和品格。《孟子三章》中孟子以睿智雄辩论述了人生的理想与担当。《愚公移山》以奇特的想象寄寓了人类对梦想的不懈追求……
(1)给加点字注音。
倔 jué 强
秀颀 qí
(2)根据拼音写汉字。
不折不ná 挠
蹒shān 跚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多音字的读音。
【解答】答案:
(1)jué qí
(2)挠 跚
【点评】解答此题,要在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2.(12分)请根据课文原句把下列诗文补充完整。
(1)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2) 微动涟漪 ,惊起沙禽掠岸飞。( 欧阳修 《采桑子》)
(3)中原乱, 簪缨散 ,几时收?(朱敦儒《相见欢》)
(4)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孟子三章》)
(5) 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孟子三章》)
(6)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三章》)
(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 饿其体肤 ,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三章》)
(8)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 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缺的 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矛盾《白杨礼赞》)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似曾相识燕归来
(2)微动涟漪 欧阳修
(3)簪缨散(重点字:簪)
(4)失道者寡助
(5)居天下之广居
(6)富贵不能淫(重点字:淫)
(7)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8)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3.(2分)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段,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聪明的犹太人有一句名言:借别人的鞋子比打赤脚跑得快!
②因为他们懂得: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仅靠自己的单打独斗,也许自食其力不成问题,但若想获得突破性的发展,恐怕就力不从心了。
③怎样才能利用有涯的人生岁月,在无疆的事业中纵横驰骋成为英雄呢?
④他们在世界多个领域一直都是领跑者,占尽了先机和风流。
⑤人生有涯,事业无疆。
⑥所以,唯有善借者,才能从平凡走向卓越,从贫穷走向富贵,从卑微走向伟大。
A.①②④③⑤⑥B.⑤①④③②⑥C.⑤③①④②⑥D.①④②③⑤⑥
【分析】本题考查句子的顺序排列。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明确体裁和中心;其次,理清思路;再次,抓语言标志,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连读,语感检验。
【解答】⑤提到“人生有涯,事业无疆”这一论题,为第一句。③引发思考:怎样才能利用有涯的人生岁月,为第二句;①引用名言,④紧承①,阐述了③的问题,分别为三四句。②由“因为”一词连接④,为第五句。⑥句总结,得出论点:唯有善借者,才能从平凡走向卓越,从贫穷走向富贵,从卑微走向伟大。由上分析,可排序为⑤③①④②⑥。
故选:C。
【点评】此题作答,可结合语境的理解,结合逻辑关系来排序。
4.(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俄罗斯有一个杀人湖——苏博尔霍湖,它的湖水呈黑色,而且湖底深不可测,四周一片荒凉,没有一丝生机。
B.辽阔的河北版图上,石安高速坦荡如砥,飘逸如带,一个个站区明珠似的被串起,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C.他讲课的时候,同学们不得不倾耳细听,注意前后情节的线索,否则突然被提问到,便不免张目结舌,不知如何作答。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滋暗长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ABC.恰当;
D.不恰当,“潜滋暗长”:形容事物在不知不觉中逐渐生长和发展,通常用于形容植物或其他自然现象的生长过程。这里用来形容文化对人的影响不够恰当,因为文化的传承和影响是通过教育、家庭、社会等多种途径逐步形成的,而不是“潜滋暗长”这种隐秘、缓慢的生长方式。更合适的成语可能是“潜移默化”,表示文化在不知不觉中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5.(5分)阅读回答问题。
(1)号称“昆虫的史诗”的《昆虫记》里,单是对昆虫的称呼,就足以展现其魅力!以下这组有趣的称呼分别是什么昆虫?请你给它们连线。
(2)阅读《昆虫记》片段,回答问题。
这是一次难忘的晚会,一次大孔雀蝶的晚会。不知它们如何得知了消息,然后从四面八方赶来。其实那是四十来个情人急不可耐地赶来,向今晨在我的实验室的神秘氛围中诞生的女子致意。今天我们就别再多打扰这一大群追求者了。蜡烛的火焰伤了这群来访者,它们冒冒失失地向烛火扑去,烧着了身子。
读完这个片段后,小文觉得其中加点的称呼太过花哨,不如直接改成“雌孔雀蝶”或“雄孔雀蝶”。你并不同意这个看法,说说原因。
【分析】《昆虫记》的作者是法国的法布尔。这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生物学著作,记录了昆虫真实的生活,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时表现出的灵性,还记载着法布尔痴迷昆虫研究的动因、生平抱负、知识背景、生活状况等等内容。
【解答】(1)本题考查名著情节。联系《昆虫记》相关内容可知,“完美的捕食者”是蝉,“昆虫界的素食主义者”是螳螂,“十足的坏家伙”是绿蝇。
(2)本题考查名著情节。联系“其实那是四十来个情人急不可耐地赶来,向今晨在我的实验室的神秘氛围中诞生的女子致意。今天我们就别再多打扰这一大群追求者了”可知,“情人”“女人”“追求者”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雄性大孔雀蝶的求爱写得生动活泼、轻松诙谐,有趣的称呼也蕴含着法布尔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1)完美的捕食者——蝉 昆虫界的素食主义者——螳螂 十足的坏家伙——绿蝇
(2)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表达出雄孔雀蝶对雌性的痴迷;改成“雌孔雀蝶”或“雄孔雀蝶”,不仅趣味性大减,大孔雀蝶的特点也不明显;有趣的称呼也蕴含着法布尔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的赞美。
【点评】阅读名著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二、循籍文字去感受(45分)
6.(5分)古诗文阅读。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①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注释】①袜刬(chǎn):脱掉鞋子以袜着地。
(1)下列选项适合朗诵这两首词的语调是 C
A.低沉
B.欢快
C.高亢
D.平缓
(2)两首词虽然篇幅短小,但是都刻画了主人公一步三折的心理变化。请选择其中的一首作简要分析。
【分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全词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它以女词人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点绛唇》上片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词人不写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她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见客入来”,她感到惊诧,来不及整理衣装,急忙回避。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情感。《如梦令》写作者饮酒、划船,惊起一滩鸥鹭。让人感受到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少年、才女。所以,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愉悦、欢快、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点绛唇》上片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词人不写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
故选:B。
(2)本题考查诗人的思想情感。《如梦令》从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更是一派纯洁天真,对荷塘的流连忘返更是言尽而意不尽。《点绛唇》上片词人不写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她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见客入来”,她感到惊诧,来不及整理衣装,急忙回避。据此分析提炼概括即可。
答案:
(1)C
(2)示例1:《如梦令》词人由尽兴游玩的欢愉到误入藕花深处的些许“惊恐”再到“鸥鹭”惊起的豁然开朗,词虽短,但感情变化却一波三折,让人回味无穷。
示例2:《点绛唇》写了词人由荡完秋千的欢乐到乍见来客的惊诧情态,感情变化一波三折,让人回味无穷。
译文:
如梦令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点绛唇
荡完秋千,慵倦地起来整理一下纤纤素手。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花儿含苞待放,因荡过秋千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忽见有客人来到,慌得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抽身就走,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含羞跑开,倚靠门回头看,明明看的是客人却要嗅嗅门前的青梅以此掩盖。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7.(13分)古文阅读。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赵襄子①攻翟②,胜老人、中人③,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④,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喜也。今君有忧色何?”襄子曰:“夫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飙风暴雨不终朝,日中不须臾。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䍃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焕大》)
【注释】①赵襄子:春秋末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②翟(dí):春秋时期的国家。③老人、中人:翟国的两座城池。④抟(tuán)饭:捏成团的饭。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管夷吾举于士 被举荐。
②而后作 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同“弼”,辅佐。
④使使者来谒之 拜见。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
(3)【甲】文开头列举的六位人事例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作用?
(4)结合【甲】文中“生于忧患”的观点,说说在【乙】文赵襄子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分析】译文:
【甲】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乙】
赵襄子攻打翟国,攻下了老人、中人两座城池,(他)派使者来报告这件事。赵襄子正在吃捏成团的饭,听了以后,脸上露出忧愁的神色。身边的人说:“一下子攻下两座城池,这是让人高兴的事。现在您却忧愁,这是为什么呢?”赵襄子说:“长江黄河发大水,不过三天便会退去;疾风暴雨不能整天刮、下;太阳当空照,不一会儿就会偏西。如今我们赵氏的德行没有什么积累,一下子攻下两座城池,灭亡恐怕要轮到我了!”孔子听到这件事,说:“赵氏大概要昌盛了吧!”忧虑是昌盛的基础,喜悦是灭亡的起点。
【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①翻译: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举,被举荐。
②翻译:然后才能奋发。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③翻译: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④翻译:(他)派使者来报告这件事。谒,拜见。
(2)本题考查翻译。
①重点词:所以,用来……的方法;动,使……惊动;忍,使……坚韧;曾益,增加。句子翻译: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②重点词:所以,……的原因。句子翻译:忧虑是昌盛的原因,喜悦是灭亡的原因。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甲】文开头列举的六位人事例的共同点是他们都出身低微,并且都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炼,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具体来说,舜从田野耕作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劳作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从狱官手中被救出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地被起用,百里奚从奴隶市场被赎回任用。作用是作为事实论据,引出并论证了“生于忧患”的观点,说明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往往要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在【乙】文中,赵襄子体现了【甲】文中“生于忧患”的观点。赵襄子在攻下两座城池后,并没有沾沾自喜,反而面露忧色,他说“夫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飙风暴雨不终朝,日中不须臾。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他认识到赵氏的德行积累不够,虽然取得了暂时的胜利,但担忧可能会带来灭亡的危险,这种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体现了“生于忧患”,即时刻保持警醒,意识到潜在的危机,从而不断自我完善、积累德行,以防患于未然,避免走向灭亡。
答案:
(1)①被举荐。
②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③同“弼”,辅佐。
④拜见。
(2)①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②忧虑是昌盛的原因,喜悦是灭亡的原因。
(3)【甲】文开头列举的六位人事例的共同点是他们都出身低微,并且都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炼,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说明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往往要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4)赵襄子认识到赵氏的德行积累不够,虽然取得了暂时的胜利,但担忧可能会带来灭亡的危险,这种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体现了“生于忧患”,即时刻保持警醒,意识到潜在的危机,从而不断自我完善、积累德行,以防患于未然,避免走向灭亡。
【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8.(10分)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①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又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②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shān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③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④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节选自《背影》
(1)杨振声称朱自清的《背影》“风华从朴素中来,腴厚从平淡出来”。对文段中车站送别时父亲对“我”说的话赏析正确的有 D
A.第①句中父亲的话,联系全文就可看出这句简短的话里包含着对茶房的不放心,也暗含着父亲的舐犊之情。但此时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儿子却不太领情。
B.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亲自送儿子去车站。到车站后,又去买橘子,又不厌其烦地嘱咐儿子注意行李和人身安全。②③④向体现了父亲对儿子关心外,还有不舍和牵挂。
C.作为一篇抒情性很强的写人记事散文,车站送别时父亲的四句话朴素但不安细腻,它们用强烈而直白的方式表达出“慈父式”的“父爱子”之情。
D.对父亲车站送别的语言描写,简单而朴实,没有精雕细琢的痕迹。但这些朴素而通体干净的语言,却蓄含着多少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感情。
(2)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②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3)散文中有两个“我”,请结合选段具体说说有什么不同。
【分析】文段主要写“我”与父亲奔丧回家,父亲到车站为“我”送行,表现了父爱的深沉含蓄、无私伟大,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愧疚。
【解答】(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赏析。解答此题,要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A.有误,父亲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没有“对茶房的不放心”;
B.有误,②③④都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③句体现了父亲对儿子除了关心外,还有不舍和牵挂;
C.有误,车站送别时父亲的四句话直白而不强烈;
D.正确。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①“扑扑”这一动词,精准地刻画了父亲的动作细节,形象地呈现出父亲用手拍打衣上泥土的具体样子,让读者仿佛能看到那个刚穿过铁道、爬过月台,身上沾了泥土后努力整理的父亲形象。而“很轻松似的”则是对父亲心理状态的一种外在表现描写,尽管父亲穿过铁道、爬上爬下月台去买橘子是十分辛苦费力的,可他回来后却要装作轻松,不想让儿子察觉到自己的劳累和艰难,这一细节深刻地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哪怕自己付出诸多辛苦,也希望儿子不要为此担心,从这个小小的举动和神态描写中,把深沉内敛的父爱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感受到父爱的细腻与伟大,通过动作和看似轻松的状态反衬出父爱的分量。
②此处的“聪明”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当时年少的“我”,自认为比父亲懂得多,觉得父亲与脚夫讲价钱的方式不够好,还暗笑父亲托茶房照应自己是多余的,从自己主观的角度去评判父亲的行为,觉得自己很有见识,所以用了“聪明”一词来形容自己。但如今回忆起来,“我”已经明白那时的自己是多么幼稚、不懂事,完全没有领会父亲行为背后深深的爱意,“聪明”实则是对当时自己不懂父爱的一种自嘲、自责,通过这样的反语表达,更加强烈地反衬出父亲对“我”的爱一直是深沉且真挚的,只是当时自己没能体会,也体现出现在“我”在经历世事、成长后对父爱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过往行为的后悔,增强了情感表达的效果,使读者更能感受到父子间情感变化以及父爱的厚重。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文章中两个“我”处于不同的时间维度,有着截然不同的心境和对父爱的认知:当时送别场景中的“我”:这个阶段的“我”正处于年少时期,有着年轻人常有的那种懵懂和自以为是的心态。从文中描述来看,“我”觉得自己已经成年,北京也来往过两三次了,所以对父亲的诸多关心和叮嘱并不以为然,比如认为父亲和脚夫讲价钱时说话不够漂亮,非要自己插嘴;心里暗笑父亲嘱托茶房照应自己是迂腐的行为,觉得自己完全可以料理好自己的事情,不需要父亲这般细致入微的照顾。在这个时候的“我”,不能理解父亲行为背后所蕴含的深深父爱,只是站在自己不成熟的角度去看待父亲的言行,显得有些幼稚、不懂事,对父爱处于一种忽视、没能体会的状态。
写作此文时回忆过往的“我”:当“我”在回忆这段经历进行写作时,已经经历了一定的世事变迁,心智变得成熟,此时再回首当年车站送别的场景,对父亲当时的每一个举动、每一句话都有了全新的、深刻的理解。明白了父亲在忙碌中还坚持亲自送“我”,在车站忙前忙后、艰难去买橘子以及各种叮嘱等行为,都是出于对“我”浓浓的父爱,也意识到自己当时的不懂事、不领情是多么不应该,进而产生了自责、后悔的情绪。这个回忆中的“我”,是站在一个经历过成长、懂得父爱的角度,对过往的自己和父亲的情感有了透彻感悟,充满着对父爱伟大的感慨以及对曾经自己行为的反思,与当时身处送别场景中的“我”形成了鲜明对比,通过两个“我”的不同心境对比,更加突出了父爱的深沉以及成长带来的情感认知变化。
答案:
(1)D
(2)①“扑扑”是一个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拍去身上泥土的样子。“很轻松似的”表明父亲为儿子买橘子回来后,不想让儿子看到自己爬月台的辛苦和劳累,努力装作轻松的状态,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不想儿子为此担心,从细微处展现出父爱的深沉。
②“聪明”在这里是反语,实际上是说自己当时自作聪明,不懂父亲的关爱,总觉得父亲说话做事不够得体,对父亲的行为有误解,现在回想起来,认识到那时自己的幼稚和不懂事,表达了作者对当时自己行为的自责与后悔,更加反衬出父爱的深厚以及自己如今对父爱的深刻理解。
(3)文中出现的两个“我”,一个是当时送别场景中的“我”,那时的“我”年少懵懂,自认为已经长大,对父亲的关心、叮嘱觉得多余,甚至暗笑父亲的“迂”,比如觉得父亲和脚夫讲价钱“说话不大漂亮”,认为托茶房照应自己是“白托”,不能理解父亲行为背后深深的爱意,是一个有些幼稚、不懂事、不能体会父爱的“我”。
另一个是写作此文时回忆过往的“我”,这个“我”已经经历了世事,在回首往事时,对当初父亲的种种行为有了深刻的理解,明白了父亲深沉的父爱,为当时自己的不懂事、不领情而感到自责、后悔,是一个成熟后、能体会到父爱伟大且对过往充满感慨的“我”。
【点评】赏析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掌握住。
9.(17分)文学类文本阅读。
麦子回家
布衣
①六月,南风给漫山遍野涂上了摄人心魄的金黄,一株株籽粒饱满的麦子,热切地期待,期待跟随农人疲惫的身子,一起回家。
②天色未明,父亲就披着月色,和镰刀一起下地,露水泅湿了他粗重的呼吸,他双膝匍匐于地,朝觐般的虔诚与郑重。父亲的手臂,轮成阔大的半圆,揽入麦子,像揽着自己的孩子。千万株麦子归顺,镰刀咔嚓咔嚓,发出电光石火般的啸叫。父亲的背后,渐渐隆起一座座小山丘。
③正午,恶毒的阳光爬上父亲的肩头,舔舐裸露的肌肤,针扎一般的疼痛,父亲却浑然不觉。镰刀巡视般划过整片土地,父亲周身如洗,无数颗汗珠子,摔成碎末,归于尘土。受到汗水滋养的麦穗,沉甸甸的,低眉颔首,朴拙可人。歇息时,父亲吧嗒吧嗒地抽起烟锅,用温润慈爱的眼光抚摸这一季的收成,似在鉴赏一件中意的艺术品。
④之后,在我的帮助下,一簇簇麦子填满箩筺。父亲抖抖肩,一支扁担,像愚公移山般坚韧,挑起麦子,引着麦子迁徙到打麦场里去。沉重的麦子,近乎残忍地以重量勒紧父亲的肩膀,让它红肿隆起。
⑤打麦场中,唱了千年的碌碡,再次吱嘎吱嘎唱起古老的歌谣。高温和碾压下,麦蒂噼里啪啦爆破,麦粒从壳子里应声剥离,成为纯粹的麦粒。父亲大约像麦子一样不怕热吧!要不怎么太阳越毒,他越是要站在太阳地里,任太阳把他的臂膀涂成古铜色。
⑥年景不好时,麦子干瘪着身子,黑丧着脸,无精打采,这让和它们打了ー辈子交道的父亲,颇有些尴尬沮丧。雨水丰足的时候,麦子会铆足了劲,喝足了甘露,可着劲儿膨胀,似要生出更多的白面来。无论如何,父亲最终会满心喜欢地赶着麦子,哄它们回家。也不知是麦子征服了父亲,还是父亲征服了麦子,麦子老老实实,躺在麦囤里熟睡,让宽敞的房屋不再空荡。
⑦总有一些狡黠的麦子,有时散落在泥土里,叛逆得像离家出走的孩子,在田野里四处游荡,哪怕风霜雨雪。父亲很仔细,眼光要扫过每片土地,以及路旁的每一处可能的藏身之地,让麦子无处逃遁,乖乖回家。
⑧麦子变成白花花的面粉,滋养了一家人的生活。麦子还能给我换取学费,让我学业有成。但麦子偷走了父亲的精神和体力、青春和汗水。一场麦事下来,他黑瘦了一圈,腰背佝偻得再也直不起来。
⑨光阴荏苒。如今,背叛父亲的不是麦子,而是我。我背井离乡,像父亲钟爱着的一颗麦子,却难以归顺。幸亏父亲还有土地,如今每年六月,他还会精神抖擞地忙活在山村里,循着古老的程式,招呼麦子回家。
(选自2020年10月《散文阅读》)
(1)文章以“麦子回家”为题,有什么作用?
(2)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分析第3段划线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歇息时,父亲吧嗒吧嗒地抽起烟锅,用温润慈爱的眼光抚摸这一季的收成,似在鉴赏一件中意的艺术品。
②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6段划线句。
雨水丰足的时候,麦子会铆足了劲,喝足了甘露,可着劲儿膨胀,似要生出更多的白面来。
(3)请写出你对“如今,背叛父亲的不是麦子,而是我”这句话的理解。
(4)阅读链接材料和第⑧段的划线句子,请你写出这两段文字描写方法和作用的不同之处。
【链接材料】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朱自清《背影》)
【分析】本文通过对父亲割麦子、挑麦子、打麦子以及捡麦子的描写,表现了父亲勤劳、能吃苦、有责任感、坚韧、爱孩子,表达了“我”对父亲的赞美、感激和愧疚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标题作用分析。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父亲收割麦子;暗示文章主题主旨,“麦子回家”寄寓着作者对父亲的深厚感情;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①结合“用温润慈爱的眼光”“似在鉴赏一件中意的艺术品”分析,“抚摸”形象地写出父亲对麦子生长得很满意,表现了父亲对麦子的深厚感情。
②“麦子会铆足了劲,喝足了甘露,可着劲儿膨胀,似要生出更多的白面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麦子人的动作情态,“铆”“喝”“可着劲儿”等词写出了麦子的勃勃生机,充满活力,写出了麦子的长势喜人,烘托了父亲的喜悦之情。
(3)本题考查句子理解。父亲任劳任怨,精心收割麦子,麦子浸透着父亲的心血,因此父亲格外钟爱发子,不会将一粒麦子丢失,让麦子粒粒进仓。“我”更是父亲的全部心血,但“我”却背井离乡,远离父亲,没能像麦子一样扎根家乡,没能陪伴在父亲身边尽一份孝心,心里充满了对父亲的愧疚。
(4)本题考查语段拓展。链接材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是外貌描写,“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是动作描写,突出了父亲衣着寒碜、老态龙钟、步履艰难的情形,表现了父亲对“我”的挚爱和体贴,也表现了“我”对父亲疼惜、愧疚之情。选文第⑧段的划线句子“他黑瘦了一圈,腰背佝偻”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表现了父亲割麦子、挑麦子、打麦子的辛苦,表达了“我”对父亲的心疼。
答案:
(1)①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②暗示文章主题主旨,寄寓着作者对父亲的深厚感情;③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①“抚摸”形象地写出父亲对麦子的生长满意,表现了父亲对麦子的喜爱。
②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麦子的勃勃生机,充满活力,写出了麦子的长势喜人,烘托了父亲的喜悦之情。
(3)父亲格外钟爱发子,不会将一粒麦子丢失,让麦子粒粒进仓。“我”更是父亲的全部心血,但“我”却背井离乡,没能像麦子一样扎根家乡,没能陪伴在父亲身边尽一份孝心,心里充满了对父亲的愧疚。
(4)链接材料通过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突出了父亲衣着寒碜、步履艰难的情形,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也表现了“我”对父亲的愧疚之情。选文第⑧段的划线句子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表现了父亲割麦子、挑麦子、打麦子的辛苦,表达了“我”对父亲的心疼。
【点评】文章标题可能有的作用:1、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2、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3、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4、确定文章描写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5、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富有哲理,引人思考。
三、抒发情怀去创作(30分)
10.(3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你是否发现,母亲的爱不惊心动魄,却在琐碎的时光里孕育出无限的温柔?你是否发现,一杯香茗,一本美文,院中小憩,便包办了一段温柔的时光?你是否发现,雨后山岚,雾气荡漾,山路迂回处竟然有一点暖黄的灯光,便温柔了心底岁月……时光匆匆而过,回忆似水流长,那些藏在内心深处的温柔不经意间跳脱出来,是那么美,那么让人难忘。
请以“温柔藏在时光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不得泄露考生个人及学校的相关信息。
【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的关键词是“温柔”“藏”“时光”,温柔决定了写作的基调是温柔细腻的,“藏”说明是不明显,需要好好观察,好好感受。“时光”说明是一段时间,也可以写成回忆。导语部分,告诉了我们选材的三个方向:以母爱为代表的挚爱亲情类作文;以读书品茶为代表的生活感悟类作文;以爬山观景为代表的游记抒怀类作文。省略号表示题材不拘泥于上述三者,凡是符合“温柔”的都可下笔成文。“温柔藏在时光里”范围很大,不妨缩小范围,将虚的“温柔”“时光”落到具体的实物、事件上,具体是什么情境下生发出的温柔感觉,具体是哪一段和谁共处的时光。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了以后,文章的选材立意基本定下来了。虽然文体不限,但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本题适合写记叙文和抒情散文,也就是说,要么写一件或者几件事,来表达人和事的温柔,要么就根据题目抒发情感,一定要文体鲜明。不管是写人和事的记叙文,还是抒情散文,都要有细节,细节描写是最能还原场景、最能打动读者的表现手法。细节描写分为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细腻,可以很好地渲染文章的气氛,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如写母亲的温柔,可以侧重描写母亲的神态和语言,如写父亲的温柔,可以侧重写父亲的动作,温柔本就是一种心理情感,可以将其具体化。
【解答】
温柔藏在时光里
亲情是一把结实的伞,为你遮风挡雨;亲情是一件厚厚的棉衣,为你抵御严寒;亲情是一张柔软的床,你累了,让你忘记疲惫;亲情是一条干爽的毛巾,你哭了,为你拂去心中的泪水;亲情是一杯甜甜的冰红茶,你笑了,让你从嘴里甜到心里……
我说:“人生如歌,谱写出与众不同的乐谱,每一个符号都代表了酸甜苦辣;人生如画,记载了我们的人生,每一个线条都描述了我的思想与感情;人生如舞台,感情主宰我们,每个旋转和跳跃都代表了我们的青春活力!”
孟郊曾说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用成绩,学业,报答您,只要您那会心一笑,在那一瞬间,我就满足了。跌倒时,您用双手搀扶起我,用粗糙的手替我擦拭眼泪;孤单时,您用臂膀温暖我,用感动的语言填补我的心;脆弱时,您用微笑给我自信,用哲理的话在慢慢的将我“扶起”。
最近成绩下降得厉害,您也跟着我担心起来,那皱在一起的眉头,我真想用熨斗把它熨平,卷子的成绩,让我原有的信心不知所终,换来的是烦躁的心情。
夜,清冷,点点星光缀于天幕。风,微凉,丝丝寒意渗透而来。
孤单失望的我,对这个原味的人生,有了一丝丝的厌烦,您缓缓走来温柔地对我说:“竞争的社会,是不会留下失败的人。”心中猛地一颤,是啊!我应该用行动来超越别人,应该一直向前走,懦弱的人,没有资格存留。一句不起眼的话,却让我受益匪浅。谢谢您,从您的话中让我感到了亲情的温暖,和你那无私的爱。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如果说人生是一副多姿多彩的画,那么苦难则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如果说人生是展现的舞台,那么受伤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路途。
亲情的温柔和爱是世界上最宝贵的,拥有它的人将会一生幸福,藏在时光里的温柔,你拥有了吗?
完美的捕食者
蝉
昆虫界的素食主义者
螳螂
十足的坏家伙
绿蝇
翻译小贴士:文言文中“所以”义项有:
①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凭借、工具、方法等,可译为“用来……的……”“凭它来……的”等。
②用以引出某种结果的原因,可译为“导致……的原因”“这就是……的原因”。
③指代缘由、原因的名词性结构。做动词宾语。
题号
3
4
答案
C
D
完美的捕食者
蝉
昆虫界的素食主义者
螳螂
十足的坏家伙
绿蝇
翻译小贴士:文言文中“所以”义项有:
①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凭借、工具、方法等,可译为“用来……的……”“凭它来……的”等。
②用以引出某种结果的原因,可译为“导致……的原因”“这就是……的原因”。
③指代缘由、原因的名词性结构。做动词宾语。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京市钟英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共6页。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京市钟英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共4页。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京市钟英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6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